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细讲论语二

書城自編碼: 1881777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
作者: 钟茂森
國際書號(ISBN): 9787535454393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1-12-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96/212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70.2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学习是我一生的倚靠(希腊前总理的学习人生)
《 学习是我一生的倚靠(希腊前总理的学习人生) 》

售價:HK$ 66.7
两个欧洲
《 两个欧洲 》

售價:HK$ 112.7
迷失的盛宴:中国商业保险史:1919—2023
《 迷失的盛宴:中国商业保险史:1919—2023 》

售價:HK$ 158.7
甲骨文丛书·血色战场:阿勒颇争夺战与中世纪中东
《 甲骨文丛书·血色战场:阿勒颇争夺战与中世纪中东 》

售價:HK$ 79.4
世界记忆总冠军高效记忆法
《 世界记忆总冠军高效记忆法 》

售價:HK$ 78.2
朝贡圈
《 朝贡圈 》

售價:HK$ 78.2
政治的视野(第一卷)
《 政治的视野(第一卷) 》

售價:HK$ 96.6
人间失格:《文豪野犬》联动版
《 人间失格:《文豪野犬》联动版 》

售價:HK$ 40.3

 

建議一齊購買:

+

HK$ 954.0
《 论语讲记(全九册)(钟茂森博士讲述,282小时细讲,深入浅出,一部让您真正能读懂、得受用的《论语》) 》
+

HK$ 70.2
《 细讲论语(传统文化学者钟茂森博士结合多家注解、282小时详细讲解《论语》讲记) 》
+

HK$ 73.8
《 细讲大学-《大学》研习报告(以佛释儒,从朱熹到蕅益大师,钟茂森博士详实开解大学旨要) 》
+

HK$ 73.8
《 了凡四训研习报告(印光法师、净空法师、曾国藩、稻盛和夫推荐的人生必读书) 》
編輯推薦:
282小时细讲,深入浅出,解法如如,为诸君开卷
“论语”成书以来最为详尽的逐句细讲
一部让您真正能读懂得受用的《论语》
內容簡介:
《论语》一书,乃孔夫子与弟子讲学之语录,着笔始于春秋末期,编辑成书在战国初期。辑录者有孔子弟子以及再传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也是研究孔子学说最重要的文献。细讲《论语》是钟茂森博士研习儒释道三家经典的又一心得报告。本次细讲,前后历时三年,累计二百八十二小时,博士“信而好古,述而不作”,把历代古圣先贤对《论语》的记述、开解,撮取精要呈献给今人,把自己的心得、感悟报告给大家。
在本次讲席中,训诂方面的参考,主要依朱熹的《论语集注》,义理阐发方面,主要依李炳南老先生的《论语讲要》、蕅益大师的《论语点睛》以及江谦先生的《补注》。在没有说得很详尽之处,也兼采众家之长。宋代大儒程子曰:“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又曰:“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意在强调读书重在变化气质,虚心涵泳,内化成自己的人格,才有读《论语》的真实受用。
《细讲论语》整理成书共计十册,本书为第一册《学而?为政篇》。
關於作者:
钟茂森博士,1973年生于中国广州,1995年毕业于中国广州中山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22岁);1995年至1999年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理工大学读书期间,先后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和金融博士学位(时年26岁)。先后在美国德州大学及肯萨斯州州立大学商学院任教四年,获美国特批的“杰出教授与科研人才”绿卡。2003年迁居澳大利亚,任昆士兰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及博士生导师,后来获得终身教职。

钟茂森博士多次应邀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会议上做主题演讲。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布里斯本、法国巴黎、日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和地区举办的关于教育与和平的会议上,以及世界各地著名大学(如中国的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央党校、哈尔滨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成功大学,澳洲昆士兰大学、澳洲国立大学、新南威尔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等等)作主题演讲报告,金融危机后更是呼吁在商界推行中华伦理道德。

钟茂森博士的演讲融汇东西方伦理道德、哲学、心理学、医学、太空物理学与金融学等学科,2006年6月,钟博士在山西大同做了题为《八荣八耻——明道德知荣辱》的报告;2009年9月应北京友成文化论坛的邀请,发表了《金融危机的省思和出路——大变局下找寻中国精神》演讲;2009年10月参加中国上海“首届商亦载道”精神启示论坛会议,发表了《中华商业伦理世纪重建之路——道义拯救商业危机》主题演讲,广受好评。另外还有《幸福成功的根基》、《青年应有的美德——孝与戒淫》、《和谐之道,以孝贯通》、《百善孝为先》、《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为什么要学习因果教育》、《华严科学宇宙观》、《大乘佛法的现代科学观》、《二十一世纪所需的道风》、《金融危机里的省思与出路》、《道义拯救危机——中华伦理世纪重建之路》等百余场主题演讲,介绍和推动中华传统圣贤教育,受到热烈欢迎。
目錄
前言
八佾第三
第一章
礼乐之仪 德位相配
提倡礼制 为正人心
敦睦伦常 恪守礼仪
第二章
天子主祭 温和恭敬
匡扶正气 圣人施教
第三章
礼节人心 诚中形外
随缘教化 礼乐归仁
知礼守礼 为人修仁
第四章
礼之根本 俭戚诚敬
细节增减 不变根本
夫子善巧 启发悟性
第五章
礼崩乐坏 天下无道
痛心疾首 悲叹激励
传统文化 和谐社会
第六章
祭山违礼 山神不受
神有其道 非礼不受
第七章
揖让下饮 射礼不争
雍容揖逊 争亦君子
君子之争 唯德唯才
第八章
巧笑美目 天生丽质
举一反三 意在言外
绘事后素 忠信学礼
第九章
礼之活力 在于实行
身体力行 是谓弘道
孔孟大乘 救世之道
第十章
祭而逆礼 失其诚意
守礼持戒 真正兴教
人能弘道 非道弘人
第十一章
隐恶扬善 存心仁厚
至诚之心 感应道交
万物与我 本性一体
第十二章
事死如生 至诚孝敬
祭祀竭诚 感格天地
第十三章
无有谄媚 推行大道
顺应天理 无私无欲
第十四章
周礼完备 中庸之道
古为今用 和谐世界
礼乐之花 至德为本
第十五章
夫子恭谨 每事必问
礼之内涵 敬而已矣
严谨依礼 直心道场
第十六章
修德证道 习艺行仁
礼敬礼让 百艺养德
第十七章
礼为载体 彰显恭敬
礼的精神 道德仁义
圣贤苦心 维护道统
第十八章
事君尽礼 道大德宏
广修供养 保持敬心
第十九章
君礼臣忠 各尽其责
恪尽本分 君臣道义
企业为家 修齐治平
第二十章
诗经三百 思而无邪
女属地伦 厚德载物
贤淑无私 后妃至德
第二十一章
谨言慎行 利国利民
端本澄源 敬人礼人
敬止功夫 大畏民志
反求诸己 修敬修止
第二十二章
霸王之术 非为大器
正身修德 主于王道
俭以养德 依礼而行
知礼无失 堪称大器
修道立德 君子不器
第二十三章
以乐治心 和谐美善
音乐艺术 道德为本
乐以正心 宇宙和谐
诗歌雅乐 因礼而立
为政以礼 乐以正德
第二十四章
圣贤之道 何惧衰亡
一生教化 万古木铎
我欲行仁 则斯仁至
第二十五章
乐以崇德 爱民救民
舜武之德 尽善尽美
至圣先师 万世师表
第二十六章
宽容礼敬 临丧以哀
反求诸己 无恶于人
里仁第四
第一章
孟母三迁 择居处仁
里以宅身 仁以宅心
清净国土 最仁之里
第二章
不仁之人 伤天害理
仁者安仁 无欲无求
智者利仁 余庆百祥
择仁而处 安仁行仁
学而奉行 安仁利仁
第三章
仁者无我 好恶无私
仁者无私 得其公正
无好无恶 心现识变
能好能恶 随缘化众
第四章
诚志于仁 余终无恶
若真修道 不见人过
见人不是 己之大恶
第五章
富贵贫贱 坚守正道
无失无得 乐在其中
君子行仁 终食不违
身处富贵 心系贫寒
善恶顺逆 不违仁道
纯仁纯善 光寿无量
第六章
亲仁远恶 修身自洁
尽心行仁 须臾不离
全力于仁 成就德行
功夫得力 毫不夹杂
惭愧知耻 改过自新
第七章
见人之过 反观内省
去私为公 求仁得仁
过中求仁 智慧学问
第八章
无缘大慈 同体大悲
闻道见道 悟道证道
朝闻夕死 自性永在
放下事相 证悟真性
世事无常 觉悟永恒
第九章
志于圣贤 舍贪瞋痴
圣贤学脉 舍我其谁
第十章
只论道义 不分亲疏
万物是我 礼敬一切
格物慎独 所行皆义
无亲无疏 唯义是从
第十一章
君子怀德 小人怀土
见德无土 见土无德
见法无惠 见惠无法
第十二章
依利而行 取怨之道
本无一物 何利之有
第十三章
仁政礼治 圣王之道
礼让为国 和谐可待
谦让有德 不争修敬
礼治民服 得礼得国
修身治国 礼让仁德
天下兴亡 我之责任
第十四章
立德修身 实至名归
虽有建树 不失谦德
舍弃名利 广行布施
第十五章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夫子之道 始于忠恕
第十六章
君子存义 小人唯利
心在道义 名利无碍
第十七章
贤与不贤 皆为我师
净善心安 惭愧精进
圣贤总诀 内省善学
第十八章
父母微过 及时规谏
谏亲以敬 怡色柔声
仁孝存心 悦而复谏
不违不怨 助亲成圣
第十九章
恭敬顺承 孝亲如圣
为法故游 不为余事
游而有方 慰亲之心
第二十章
孝亲之道 圣人推重
哀戚思慕 继父之志
中华传统 六合家风
信师好古 述而不作
第二十一章
父母之年 警醒孝子
为法献身 亲心师志
离苦得乐 方是至孝
第二十二章
言而不及 圣人耻之
言如其行 光大圣学
第二十三章
生活俭约 言语谨慎
内外约束 格物致知
第二十四章
谨慎言语 敏捷做事
心在圣贤 言行合一
第二十五章
但行善德 终必有邻
一念善起 众善毕至
第二十六章
伦常云为 以礼节之
纳忠尽谊 不辱不疏
內容試閱
第一章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礼乐之仪 德位相配
这一章是孔子评论鲁国的卿大夫季孙氏僭用天子的礼乐,是忍无可忍的事情。
季氏是鲁国三大家族之一,他在鲁国三家当中是最有实力的。这三家分别是季孙氏(就是季氏)、叔孙氏和孟孙氏。孔子说季氏以八佾之舞,在他的家庙庭中来表演,这种事情季氏竟然忍心做得出来,那“孰不可忍”,他还有什么事不可忍心做出来呢?
“忍”字可以作为容忍讲,也可以作为忍心讲,古注里面两种说法都有。按照容忍,就是讲季氏这种卿大夫的身分,却用天子的礼乐在他的家庙庭中来表演,这是不能容忍的,是忍无可忍的事情,是人人得以诛之的事情,这是当容忍讲。忍心就是前面讲的,他连这个事情都能忍心做出来,还能有什么事做不出来?真的是弒君、弒父的事情做出来也不为怪了。这里孔子评论得非常严厉,就像蕅益大师讲的,“骂得痛切”,目的是为了“激动良心”。
“八佾舞”的“佾”,根据东汉大儒马融批注说,“佾”是列的意思,“八佾”就是八列。“八佾舞”是由八个人组成一列,有八列,所以总共有八八六十四人组成的一个方阵来进行舞蹈,这是天子祭太庙所用的人数。按照邢昺的《注疏》说,天子是用八佾,就是八列,诸侯是用六列,大夫用四列,士人用两列,来做这种祭祀的舞蹈。每一列都有八人,天子用八八六十四人,诸侯用六八四十八人,大夫用四八三十二人,士人是二八一十六人。这是邢昺引用《左传》的解释来说明。
还有一种说法,根据《左传》的杜预注,还有《公羊传》的何休批注,都说天子、诸侯、大夫、士,每一个等级的祭礼都是用方阵。天子是八八六十四人,诸侯是六六三十六人,大夫是四四十六人,士人是二二得四,四个人。两种说法都有根据。雪公老人认为(他也是参考后儒的观点)按邢昺的说法比较适宜,就是每列八人。不同的等级用的列数不一样,八音代表和谐,有和谐然后成乐,这种说法大概比较好一些。
鲁国是周天子封给周公的诸侯国。周成王是由周公辅佐起来的,周成王是周武王的儿子,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在成王幼小的时候,先帮助成王来治理国家,等成王长大了,再把政权交还给他,这叫周公摄政。所以周公是圣人,他没有贪天下的歹心,而是真正帮助自己的侄子,把他扶上天子的地位。所以周成王非常感念周公的功勋,把鲁国这个地方封给他,由他的子孙来继承鲁国的诸侯位。而且周成王当时下令,在周公去世之后用重祭来祭祀周公,用天子的礼乐来祭周公。当时周公的儿子伯禽,作为鲁国的国君接受了成王的这份厚赐。所以沿袭到后来,一直到周朝末年春秋时期,鲁国都是用八佾之舞,用天子的礼乐来祭周公。
但是天子的礼乐只能在文王和周公庙里面才能用,如果用在其它的庙里,就是严重的僭越礼的行为,是违礼的事情。季氏是鲁桓公的后裔,鲁桓公有四个儿子,长子做国君,其他三个儿子分别为三家。季氏是季孙氏,他属于卿大夫,但是他竟然在自己的家庙中用天子的礼乐,这岂不是严重的违礼行为吗?所以孔子痛斥之,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
提倡礼制 为正人心
根据《朱子集注》的解释,“忍”有两种意思,都可以合起来看。一个是他引用宋儒范祖禹的讲法,“乐舞之数,自上而下,降杀以两而已,故两之间,不可以毫发僭差也。孔子为政,先正礼乐,则季氏之罪不容诛矣”。范氏所说的乐舞,是代表礼。舞的列,就是佾,从天子到诸侯、到大夫、到士人,自上而下“降杀以两”,每下一级降两列。天子用八列,诸侯用六列,如是下推,这个差距不容得毫分违反。“僭差”,僭是僭越,就是违反,差是差错。要是违反,有差错,这就是严重的违礼行为。
孔子讲“为政以德”,提倡礼治,先要“正礼乐”。如果礼乐不正,礼崩乐坏了,这就是乱世。所以,以正礼乐来正人心,这是为政的方法。季氏作为鲁国最大的卿大夫家族,竟然做出如此违礼的行为,这个罪是“罪不容诛”。“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不能容忍了。
朱子又引谢氏谢良佐之说,他说,“君子于其所不当为不敢须臾处,不忍故也。而季氏忍此矣,则虽弒父与君,亦何所惮而不为乎?”君子恪守礼仪,克己复礼,对于“不当为”的,不应该做的,不敢苟且,不敢去斗胆做一点。这是什么?不忍心僭越礼仪,不忍心做出违礼的事情,他会受良心的谴责。而季氏竟然能够忍心做这种违礼的事,那他就可能做出杀父亲、杀君主的事情,他会无所忌惮的。因为他已经没有礼了,他就可以为所欲为,任着自己的喜好,追逐自己的私利,他可以无所忌惮。这是孔子痛斥他的这种罪过。
敦睦伦常 恪守礼仪
雪公,李炳南老先生,有一段话说得好,“学儒必须敦伦尽分,始能希圣希贤。否则所学不实,于己于人,皆有害而无益。季氏僭礼,即是不能尽分,必为鲁国祸乱之源。所以孔子严斥其非”。这是点出孔子为什么要严厉斥责季氏的原因。孔子提倡学儒,学儒最重要的就是“敦伦尽分”。“敦伦”是敦睦伦常,伦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般讲五伦,所谓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叫伦常,因为它是超越时间、超越空间,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有这五伦。只要我们是人,必须要处理这五种关系,使得关系都能和谐,这叫敦伦。要使关系和谐,必须“尽分”,在关系当中我尽到自己的本分。譬如,做父亲的,要尽到父亲的责任;做儿女的,要尽到儿女的责任;做君主的,要尽到君主的责任。不能尽分,就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这就是大乱之世。
所以孔子希望能够推行周公之道,不外乎就是让人人都能够敦伦尽分,这是使社会和谐的关键之所在。对自己而言,敦伦尽分也是成圣成贤的基础。我们首先要做一个好人,才能做一个圣人。如果不能敦伦尽分,所学的都不实在,那不叫实学。朱熹朱子说,古圣先贤的学问不外乎就是这五伦关系,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清朝的大儒陈弘谋先生说,“人无伦外之人”。你能找到一个伦外之人吗?他不用面对这五伦关系,能不能找到?找不到。人是个社会动物,必须要在社会关系中生活,所以“人无伦外之人”,所以“学无伦外之学”。圣贤学问不外乎就是帮助我们处理好关系,达到和谐。如果不能够处理好关系,对自己、对别人都是有害而无益。
季氏家族在自己的家庙庭中用天子的礼乐来舞蹈,这是严重违礼,这就是不能尽分。他的本分是卿大夫,他却僭用天子之礼,这种不能敦伦尽分的行为就是鲁国祸乱的源头,祸根之所在。从鲁国我们可以透视古今中外,凡是一国的领导不依礼而行,不能提倡敦伦尽分,那个朝代或者那个国家必乱。所以孔子严厉地斥责季氏。
蕅益大师的《论语点睛》只讲了一句,他引明代的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李卓吾先生的话说:“卓吾云:季氏要哭。”这个哭是令人痛哭。我们想想,孔子这句话是愤怒地斥责他,为什么会令人哭?遭到圣人如此的斥责,他做出的这些行为,忍心自灭其天良,他岂能逃过因果报应的严惩?他自己祸国殃民,这个报应在来世是长远的,痛苦之极。他迷惑颠倒到这般地步,为了逞一时之快,僭用天子的礼乐去自己享受,过一把天子的瘾,他得到了什么?什么都没得到,死的时候连身体都带不走,只能带走他自己造的罪业,来世受重报。想到这种可恶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因为他糊涂,所以怜悯的心生了起来,反而泪下。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