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时代经典文库系列:儒教与道教-在历史中感悟情怀,在思考中聆听箴言

書城自編碼: 1944967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哲學
作者: [德]马克斯
國際書號(ISBN): 9787212052911
出版社: 安徽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2-08-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368/288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02.7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文物收藏:纵览镌刻文明的千年印迹
《 文物收藏:纵览镌刻文明的千年印迹 》

售價:HK$ 78.2
湖畔的女人们
《 湖畔的女人们 》

售價:HK$ 64.4
你就是性子太直
《 你就是性子太直 》

售價:HK$ 57.3
1200年希腊罗马神话(特装版)
《 1200年希腊罗马神话(特装版) 》

售價:HK$ 193.2
汗青堂丛书135·绥靖时代:希特勒、张伯伦、丘吉尔与通往战争之路
《 汗青堂丛书135·绥靖时代:希特勒、张伯伦、丘吉尔与通往战争之路 》

售價:HK$ 135.7
可可·香奈儿:我没时间讨厌你
《 可可·香奈儿:我没时间讨厌你 》

售價:HK$ 64.4
逐利而生:3000年公司演变史
《 逐利而生:3000年公司演变史 》

售價:HK$ 112.7
直面种植治疗失败
《 直面种植治疗失败 》

售價:HK$ 112.7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26.3
《 时代阅读经典文库:人性论 》
+

HK$ 96.8
《 货币论:视野宏阔,内容浩繁,知识丰富 集阅读价值和收藏价值于一身。既便于研究阅读,又利于文化积累创新 》
+

HK$ 96.8
《 音乐的故事:视野宏阔,内容浩繁,知识丰富 》
+

HK$ 200.6
《 金枝(上、下):视野宏阔,内容浩繁,知识丰富 》
+

HK$ 171.1
《 时代经典文库系列:西方的没落-在历史中感悟情怀,在思考中聆听箴言 》
+

HK$ 87.9
《 时代经典文库系列:中国人的脸谱-在历史中感悟情怀,在思考中聆听箴言 》
編輯推薦:
当代社会学的传世经典,告诉你一个不一样的中国!近代中国为何会贫弱交加,为什么没有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走进本书,去探求中国从世界强国,到落后挨打的真正原因!
內容簡介:
本书以儒家伦理为核心,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去论证儒家伦理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并与西方的新教相比较,试图去寻找中国在各种条件都好于西方的情况下,资本主义为什么没能发展起来的原因。
關於作者:
马克斯·韦伯(1864~1920),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和政治经济学家,社会学三大“奠基人”之一,现代文化比较研究的先驱,因其独特的学术研究视角而被西方学术界奉为宗教社会学研究的开创者、宗教社会学理论的鼻祖。代表作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儒教与道教》《印度教和佛教的社会学》《古犹太教》等。
目錄
出版说明
译者序
导 论 各种宗教的经济观
第一章 城市、君王、神灵
货币经济制度
城市以及行会
中国和近东地区在封建诸侯行政管理和
神灵观念上的比较
皇帝的卡里斯马和大祭司地位
第二章 封建俸禄国家
世袭卡里斯马在分封制中的特征
统一国家对官僚体制的恢复
中央行政机构和地方官员
国家的徭役和赋税
官员对定额税收的承包
第三章 行政管理和农业制度
封建和财政制度
军队制度以及王安石变法
政府针对农民利益的保护政策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第四章 自治、法律和资本主义
最具资本主义色彩的依存关系
宗族的组织结构
村落的自治
宗族对经济关系的束缚
世袭制法律的结构
第五章 士(知识分子)阶层
中国人文主义偏重仪式、行政管理向和平主义转变
孔子和科举考试制度
儒家教育的地位
士阶层的特征以及封建学生的荣誉
成为君子的理想
官员的威严和声望
对于经济政策的态度
专制和宦官——士大夫的对手
第六章 儒教的处世之法
官僚体制以及教权统治
自然法和法律逻辑的缺乏
自然科学思维的缺乏
儒教本质
儒教的入世性特征
“礼仪”和“孝道”
经济观念和对专门人才的冷落
君子
儒教经典的价值
正教发展的历史
儒教的和平本质
第七章 正统与异端(道教)
老子与隐士
道与神秘主义的关系
神秘主义的实际影响
对立的两级:正统与异端
道教中的长寿术
道教的教阶制
佛教在中国
巫术逐渐向系统化发展
道教伦理的来源
中国正统与异端伦理都带有传统主义的特点
中国的教派之间的迫害
太平天国起义
中国教派发展趋向
第八章 儒教与清教
理性化的标尺
儒教的伦理观
信仰与经济
“重富”与“轻商”的矛盾
附录 参考文献
內容試閱
货币经济制度
与日本截然相反,在我们心中,早在史前时期,中国这个国家便拥有巨大的城池。地方的神灵只在城市受封,并在此接受祭礼。城主便是诸侯最初的身份。“贵都”或是“敝邑”直到战国时期,仍然是官方文书中对“国”的称呼。与古罗马在公元3世纪以前的做法一样,在19世纪末期,即1872年,苗族被彻底征服,并被整体迁入城市,留下了强制城市化的印记。中国的行政税收政策向城市倾斜,城市得益、农乡受损是这种做法最明显的后果。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自己的贸易市场。对于广大地区来说,这种贸易在满足他们需要的方面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即便如此,农业生产在中国具有的特殊重要性使得中国的货币经济并不发达。直至近代,其货币经济仍然达不到古埃及托勒密王朝(公元前332~前30年)时期的水平。关于这一点,最为有利的证据就是货币体系。它的产生被看做由衰败造成的,当然,这是从某方面出发的观点。由于行会手中掌握着对铜币和银锭成色的验证权,所以,导致了铜币与银锭之间汇率的不稳定,频繁地变动。这就是所谓的此一时彼一时、此一地彼一地。
在看起来颇有现代成分的表象中,非常古朴的特征依然被中国的货币制度保存着。“贝”这个古老的含义,仍然保留在“财”字之中。据说有这样一种情况:作为一个出产矿石省份的云南,直到1578年,纳贡时使用的还是贝币。“币”这个字的含义中包含“鳖甲”的意思。早在周代,“布帛”就已经存在了。所谓的“布帛”就是“绢币”,而且在历朝历代,它都可以用来缴纳赋税。另外,珠、玉、锡都曾经做过古老的货币,体现过货币的功能。
公元7年的时候,王莽篡权后试图建立一种新的货币等级,将货币分为28个品级,让龟甲和贝拥有金、银、铜的功能,都可以作为支付的手段。秦始皇——一个帝国理性主义的统一者,他的做法则刚好相反。不确切的资料显示,他禁止了一切其他的交换支付手段,只允许制造镒与钱,即一种“圆”形的铜币、金币。不过,最终这种做法也失败了。
银成为铸币使用的金属是在公元前2世纪末的汉武帝时期。直到1035年,即宋仁宗景祐二年,南方的省份才把它作为通行的税收方式。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必然是由于技术的落后。从金沙中可以直接淘得金子,与之相比就技术而言,必须通过实实在在地开矿,才能得到银,而开采铜则要容易很多。而且,在采矿和铸币方面,中国人的技术长久以来都处于一种十分原始的状态。有一种说法,从公元前9世纪,或许是从公元前12世纪开始,中国人就开始制造硬币。不过,一直到公元前200年,钱币上才开始出现文字。而且这些文字不是压刻上去的,是浇铸而成的。因此,这些硬币仿制起来非常容易,在成色上悬殊也很大。这种成色的差异直到17世纪,也比各种欧洲硬币大得多。当时,英格兰金币的成色差异约为10%。鲍特曾经对一些面值相同的铜币进行称重。18枚制造于11世纪的铜币中,最重的4.08克,最轻的0.70克。公元620年的铜币6枚,最重的4.39克,最轻的2.50克。仅是从这一点,这些钱币就不能作为唯一的流通尺度。
鞑靼人手中积聚的大量黄金造成黄金储备先是急剧增加,而后又急剧下降。由于这个原因,造成了金银的稀缺。尽管在相应技术条件下,银矿的开采价值很高。而日常交易使用的通用货币则一直是由铜币来充当。
在西方,流通中所需贵金属的数量十分庞大。编年史的作家非常清楚这一点,尤其是汉代的编年史作家。在当时,每年都有大型的商队,依靠供应大批的丝绸和实物贡品,从西方带回大量的黄金。曾经发现过的罗马铸币可以作为这一事实的证明。不过,随着罗马帝国的灭亡,这种贸易也停止了下来。到后来,进入蒙古帝国时期后,这种贸易才逐渐恢复。
在墨西哥至秘鲁一带的银矿开始开采后,西方国家的贸易在一段时期内,出现了转好的现象。这是因为作为丝绸、瓷器、茶叶等产品的等价物,大部分开采出来的银子流入了中国。由此,白银兑换黄金开始出现贬值。例如,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白银对黄金的兑换比例旬4:1;明神宗万历二年(1574年)是8:1;明思宗崇祯八年(1635年)是10:1;清高宗乾隆二年(1737年)是20:1;清宣宗道光二十年(1840年)是18:l;清宣宗道光三十年(1850年)是14:1;清德宗光绪八年(1882年)是18:1。不过,铜对银比价下跌的趋势并未因此而停止。造成这种下跌的直接原因是银身价的倍增。而银身价倍增则是由于货币经济对白银不断增长的需要。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