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透过器物看历史(全6册)
》
售價:HK$
490.6
《
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读名画
》
售價:HK$
109.8
《
尼罗河往事:古埃及文明4000年
》
售價:HK$
76.2
《
一个人·谁也不是·十万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反思自我的巅峰之作)
》
售價:HK$
54.9
《
重写晚明史(全5册 精装)
》
售價:HK$
781.8
《
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
》
售價:HK$
132.2
《
强者破局:资治通鉴成事之道
》
售價:HK$
80.6
《
鸣沙丛书·鼎革:南北议和与清帝退位
》
售價:HK$
121.0
|
編輯推薦: |
从负担繁重的房贷到漫天如雪的信贷卡账单,从昂贵的奢侈品列表到吞噬健康的医疗费用单,巨大的个人财政压力如山般的向你山呼海啸而来,面对这股如僵尸般的经济热潮,你还能坚持多久?
信用卡透支,奢侈品购买,无储蓄消费,被透支健康,不要小瞧这些不足以影响金融市场的原因,它可以让你个人的财务衰退萧条,甚至会让你宣告破产!
约翰·奎金编著的《僵尸经济学:借尸还魂的谬误经济思想及其成因》针对这些个人财政的弱点,通过合理的发散性的思维逻辑,揭示了个人理财混乱所会带来的一系列重大危害,并以轻松幽默的语言方式,教你如何利用资金,有效地保护资产,并使资产不断增值,击溃财务赤字,驱散未来的不确定感,让你在财务安全受到威胁或者在未来陷入危局之前,彻底的摆脱经济僵尸的袭扰!
|
內容簡介: |
约翰·奎金编著的《僵尸经济学:借尸还魂的谬误经济思想及其成因》中的每一章讨论一种理论。首先从描述该思想的诞生开始;接下来一节介绍它的发展过程,同时重点分析它对经济理论和政策所产生的影响;第三节将阐明金融危机如何宣告这一思想的死亡,这通常是由危机前就已经暴露出来的缺陷造成的;第四节简短描述该思想的复活,在此将介绍意在把这些死去的思想从坟墓中唤醒,使其成为不死的僵尸的种种企图;接下来的第五节,题为“僵尸之后”,旨在探讨可以取代市场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最后一节,列出了一些补充阅读材料。
《僵尸经济学:借尸还魂的谬误经济思想及其成因》最后一章,“21世纪的经济学”,展望市场自由主义理论失败后,在理论和政策上均需要的指导思想。简单地回归传统的凯恩斯经济学和福利国家政策是不够的,有必要提出顺应21世纪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的理论和政策。
|
關於作者: |
约翰·奎金是澳大利亚学术研究理事会研究员,昆士兰大学经济系教授,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访问教授。他1988年获得新英格兰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此后先后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昆士兰大学任教。
奎金教授是澳大利亚最高产的经济学家之一,在多份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根据IDEAS/RePEC截至2012年4月的国际经济学学术排名,他在全球经济家中排名第279位(郎成平在同一排名中名列第1017位)。奎金教授是国际计量经济学会会员,尤其在效用理论方面成就卓著。
|
目錄:
|
导言
第1章 大稳健
诞生:暴风雨后的平静
成长:风险大转移
衰亡:反对者和他们的辩词
复活:全球性的危机,还是暂时性的脉冲?
僵尸之后:对20世纪经验的反思
补充阅读材料
第2章 有效市场假说
诞生:从赌场到计算机
成长: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银行业者和市场泡沫
衰亡:2008年的危机
复活:芝加哥学派唤醒僵尸思想
僵尸之后:国家与市场
补充阅读材料
第3章 动态随机一般均衡
诞生:从菲利普斯曲线到非加速通货膨胀失业率及其他
成长:理性与代表性行为主体
衰亡:经济学家如何犯下此般错误?
复活:奥巴马如何引发全球金融危机
僵尸之后:向现实的宏观经济学前进
补充阅读材料
第4章 财富下渗经济学
诞生:从供给学派经济学到动态评分
成长:不平等的借口
衰亡:富人更富而穷人却毫无改善
复活:静止的社会流动性
僵尸之后:经济学、不平等和公平
补充阅读材料
第5章 私有化
诞生:我们现在都是市场自由主义者
成长:师出无名的政策
衰亡:困惑与失败
复活:永远地死去?
僵尸之后:混合经济
补充阅读材料
结论:21世纪的经济学
对20世纪经验的反思
应对风险与不确定性的新思路
经济学应该何去何从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金融部门的发展
在推导出有效市场假说的大多数简单模型中,金融部门不是以一个行业的形式存在。模型假定金融市场在确定资产价格时没有给经济体带来任何成本。我们已经看到:拥有信息或预测技能的那些人如何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他们需要的合理投资回报,是强式有效市场假说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
尽管对有效市场中金融机构的作用一直没有产生真正令人满意的分析,但是,有效市场假说的倡导者们已开始接受这样的观点:金融市场交易的成本等于这些交易中包含在资产价格中的信息价值。由此得出结论,由于金融市场已实现自由化,经济状况也变得更加复杂,因而金融部门应该得到发展壮大,这可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于是乎,金融部门确实发展壮大起来了。自从120世纪70年代中期,金融部门的发展速度一直令人难以置信。在美国,金融服务业占公司利润的份额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10%左右,上升到2007
年的40%,在此阶段,利润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也在强势增长。
金融活动量大幅增加,其速度之快,无法简单地加以解释。据国际清算银行(Bank for Interna!ional
Settlements)估计,在全球范围内,未偿付的金融衍生工具合约的交易额,高达600万亿美元左右,大约是世界各国国民产出总和的10倍。在正常情况下,这些交易大多数都未出现什么意外,但是,即使是很小的失误,也能造成数十亿美元的损失(或收益)。
伴随着这一切而来的是,在金融部门工作的那些人,收入和财富大量增加,他们的人数也在增加。金融部门高管们的薪资,超过了其他行业普遍的水平,而当时高管们的薪资一般都上涨到普通员工收人的好多倍。如此大量聚敛来的财富自然转变为政治力量。尤其是在美国,来自华尔街金融公司的慷慨捐赠,对主要的两大政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但是,金融部门的政治权力并不完全依赖于对经济资源的掌控。
在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混乱之后,金融部门已成为经济稳定和繁荣的最重要的保障,这不只是一种认知,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现实。政府竭力寻求获得并保持穆迪(Moody''s)和标准普尔(StandardPoor''s)等机构公布的AAA评级。否则将面临降级的政治耻辱和资本外流的终极威胁,在20世纪80年代初,法国密特朗政府试图引入扩张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时,就发生了这种事情。
但是,尽管其发展令人难以置信,但是金融部门离取得有效市场假说中不言而喻的完善程度还相差甚远,有效市场假说要求金融资产包括与经济活动相关的一切风险。现实却相反,政府对家庭、劳动者和小企业面临的失业和严重收入波动等风险的保护作用越来越弱,而可能提供类似保护的新型金融资产的开发并未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正如彼得·戈瑟林(Peter·Gosselin)在《高空走钢丝》(High
Wire)一书中用事实证明的那样,普通家庭的经济生活将遭遇更多的风险。
开发允许普通家庭防范或对冲住房市场波动的新型金融资产的建议,像罗伯特·希勒(Robert
Shiller)提出的那些,没有起到什么作用。金融部门不关心这些,一直以来,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向人们提供欠债的新方法。 私人和公共投资
随机观测显示,私有和公有部门在管理投资方面都遇到了困难。
公有部门的投资,从法老时期开始,就有一些是徒劳无果、累赘而鸡肋,甚至是彻底的失败。但是,私有部门的投资并未做得更好。
极度乐观的浪潮,导致在个别部门大量投资,可随之而来的却是衰退,在繁荣时期以巨大代价构建起来的资产,此时成了未完成的项目,或连续多年处于闲置状态。
有效市场假说支持上述观察结果中的第一个,但是却认为第二个一定是弄错了。既然公共投资不受制于金融市场的规则,就没有理由预期它们的分配是有效的。相反,根据有效市场假说,私有投资决策是具有自动自我修正功能的信息系统的产物。
对于任何特定的资产,比如公司,根据假说,股票市场所给出的价格,是可能的最佳估值,如上面讨论过的那样。如果一个特定公司的经理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股票价格将下降,当降至一定程度时,公司可能会被更称职的经理接管。
有效市场假说把资产的市场价格奉为神圣,认为它是所有相关信息的综合反映,这与经理人应该追逐公司的长期利益而不必顾及股价的短期波动的看法相矛盾。根据有效市场假说,股票的现价是对股票的长期价格走势的最佳可能估值,因而也是公司对股东的长期价值的最佳可能估值。
如果有效市场假说得到接受,那么公共投资决策可能通过使用正式的评估程序,如收益成本分析法,而得到改进,但是,唯一真正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是将这件事情交给私有部门来承担。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这一推理与全球力图推进私有化(详见第5章)的浪潮不谋而合。
有效市场假说意味着政府永远不可能做得比消息灵通的金融市场好。唯一的例外就是政府政策的失误,或者未能合理确定财产的所有权,导致市场结果被扭曲。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应对措施是修正政策,而不是去干预金融市场。如果政府比私有市场的参与者掌握更全面的信息,他们应该将这些信息公之于众,而不是利用政府在掌握信息方面的优势影响公共政策,进而取代私有部门的个人选择。
总之,有效市场假说意味着私营企业的表现会永远胜于政府,因而,政府应该限制自己的活动范围,只管市场失灵的调控,以及所需的收入再分配,借此弥补市场上出现的不公平结果。
P59-6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