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跨考专业课新闻与传播硕士(MJC)核心教程

書城自編碼: 1978131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考試考研
作者: 跨考教育考研研究院
國際書號(ISBN): 9787564060244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2-09-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349/633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46.9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你我皆是当事人(韩国百想艺术大赏获奖电视剧《非常律师禹英禑》取材原著)
《 你我皆是当事人(韩国百想艺术大赏获奖电视剧《非常律师禹英禑》取材原著) 》

售價:HK$ 51.8
中产阶级与美国社会转型研究(100余幅珍贵历史图像资料,探究美国现代化之路的成败与得失)
《 中产阶级与美国社会转型研究(100余幅珍贵历史图像资料,探究美国现代化之路的成败与得失) 》

售價:HK$ 89.7
批判哲学的批判 - 康德述评
《 批判哲学的批判 - 康德述评 》

售價:HK$ 101.2
反思的使命(第二卷):胡塞尔与他人的交互思想史(中国现象学文库·现象学研究丛书)
《 反思的使命(第二卷):胡塞尔与他人的交互思想史(中国现象学文库·现象学研究丛书) 》

售價:HK$ 178.3
阿拉伯通史
《 阿拉伯通史 》

售價:HK$ 216.2
瑜伽思想简史(易于中国人理解的瑜伽思想发展脉络)
《 瑜伽思想简史(易于中国人理解的瑜伽思想发展脉络) 》

售價:HK$ 66.7
财之道丛书·赚钱的艺术
《 财之道丛书·赚钱的艺术 》

售價:HK$ 55.2
清代礼学思想研究
《 清代礼学思想研究 》

售價:HK$ 98.9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27.2
《 新闻传播学核心热点专题80讲 》
+

HK$ 53.0
《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真题汇编及详解 》
+

HK$ 52.5
《 新闻与传播硕士(MJC)考研白皮书【国内唯一一本MJC考研工具书】 》
+

HK$ 146.9
《 跨考专业课新闻与传播硕士(MJC)真题解析与习题详解 》
編輯推薦:
《跨考专业课新闻与传播硕士(MJC)核心教程》由来自名校的硕士生、博士生联袂打造。
本书四大优势:
一是紧扣新闻与传播硕士(MJC)考试大纲,是全国第一本专门针对新闻与传播硕士(MJC)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教材;
二是由名校专家全程指导,精研真题规律,名校高分考生、博士生执笔,保证内容的权威性及备战的实效性;
三是内容设计上,知识框架图便于考生宏观把握知识点,精选习题便于考生巩固知识点;
四是注重图书的体系性,为本书特别编著了《跨考专业课新闻与传播硕士(MJC)真题解析与习题详解》,助力考生全面突破。
本书适用对象:
一是正在备战新闻与传播硕士(MJC)入学考试的考生;
二是即将备战新闻与传播硕士(MJC)的考生;
三是新闻与传播硕士(MJC)入学考试的研究者。
內容簡介:
《跨考专业课新闻与传播硕士(MJC)核心教程》由新闻学名校专家指导,高分考生执笔,精心研究考试大纲,以考试大纲为编写的根本,以实用高效为目标。全书分为五个部分:传播学理论、新闻理论、中国新闻传播史、外国新闻事业史;内容详略得当,对重难点部分如第一部分传播学理论,以知识框架图统摄,便于考生宏观把握;考点精讲,依据大纲,参考新闻与传播学重点参考书,精心研究真题,精选重难点,便于考生重点突破;习题精选,为考生巩固知识点提供必要的材料支撑。总之,本书的实用、高校必将使考生全面、系统地把握考试重点与方向,是考生新闻与传播硕士(MJC)入学考试的必备教材。
關於作者:
跨考教育考研研究院由来自国内外著名学府的40多位博士、硕士组成,下设政治研究中心、数学研究中心、英语研究中心、专业课研究中心、专业硕士研究中心、复试调剂研究中心六大部门。研究院秉承“以学员为中心,以效果为导向,以提升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力邀原考研命题组组长3人及现任阅卷组成员20余人加盟,依托强劲的研发能力、积极的进取精神、专业的管理流程,创造了跨考品牌在业界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在多年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中,跨考教育考研研究院创造了五轮四阶教学法、全日制“魔鬼集训”教学法、精英小班教学法、诊断式个性教学法、零基础教学法等科学体系,经过多年来不断革新,不断优化流程与体系,成功帮助数万名学员突破自我、成就梦想。先后被中国教育在线、新浪教育、搜狐教育、考试吧、《创业家》、《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等权威媒体报道并评价为考研行业最具特色产品体系。
继往开来,跨考人必将保持“必胜”的信念,创造一个又一个教育的奇迹!
目錄
第一部分 传播学理论
第一章 媒介和社会
第一节 理解传播媒介
第二节 媒介的社会功能
第三节 媒介的社会影响
第四节 社会中的媒介
第二章 媒介的形态与发展
第一节 媒介形态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传统媒介及其传播特征
第三节 互联网及其传播特征
第三章 媒介内容生产
第一节 媒介内容生产的外部环境
第二节 媒介内容生产的流程
第三节 媒介融合时代的内容生产
第四章 媒介伦理与法规
第一节 媒介伦理知识
第二节 媒介法规与政策
第二部分 新闻理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新闻
第一节 新闻的起源与本源
第二节 新闻的定义
第三章 新闻价值与新闻选择
第一节 新闻价值的来源
第二节 新闻价值的定义
第四章 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第一节 新闻真实性的定义
第二节 无产阶级新闻工作重视新闻真实性原则
第三节 新闻真实是具体真实与总体真实的统一
第四节 新闻报道失实的表现和原因
第五章 新闻专业主义与客观公正原则
第一节 新闻专业主义
第二节 客观公正原则
第三节 新闻的倾向性与客观性
第六章 新闻自由
第一节 新闻出版自由
第二节 资本主义制度下新闻自由的实质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
第四节 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特点
第七章 新闻控制
第一节 新闻控制的实质
第二节 新闻控制的特征
第三节 新闻控制的根据与限度
第四节 新闻控制的不同方式及其基本关系
第八章 新闻事业的性质和功能
第一节 新闻事业的性质
第二节 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新闻事业的阶级性
第四节 新闻事业的特性
第五节 新闻事业的五大功能
第六节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第九章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
第一节 新闻出版自由
第二节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内涵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党性原则对新闻实践的要求
第十章 新闻舆论监督
第一节 舆论监督与新闻舆论监督
第二节 新闻舆论监督的主要手段
第三节 坚持新闻舆论正确导向、提高新闻宣传效果
第十一章 新闻事业传播者和职业道德
第一节 新闻传播者
第二节 新闻职业道德
第三节 资产阶级新闻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第四节 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规范
第十二章 媒介批评
第一节 媒介批评的定义
第二节 媒介批评的研究学派
第三部分 中国新闻传播史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报刊事业
第一节 我国最早的报纸——唐朝的官报
第二节 宋代的邸报和小报
第三节 明清的官报和京报
第二章 近代外报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外国传教士在中国的办报活动
第二节 在华外商报刊
第三节 中文商业报纸
第四节 外国人早期在华办报的分析与评价
第三章 国人办报历史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活动
第一节 国人早期的办报主张和办报活动
第二节 维新运动时期的报刊
第三节 国人办报高潮的出现于维新派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
第四章 辛亥革命前后的新闻事业
第一节 20世纪初的新闻事业
第二节 两派报刊的论战与革命派报刊的发展
第三节 革命派的办报思想以及辛亥革命时期报刊业务的发展
第四节 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
第五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一节 《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
第二节 五四运动中的新闻界
第三节 新型报刊的出现
第四节 报刊业务的改革和新闻学研究的开端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一节 共产党创办的报刊及新闻事业先驱
第二节 国共合作后的报刊
第三节 民营大报的企业化发展
第四节 广播事业的诞生
第七章 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一节 国民党统治区的新闻事业
第二节 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事业
第三节 抗日救亡运动中的新闻事业
第八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一节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事业
第二节 国民党统治区的新闻事业
第三节 沦陷区的新闻事业
第九章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一节 国民党统治区国民党新闻统治的重建与新闻界的抗争
第二节 解放区新闻事业的发展与新闻工作中两条战线的斗争
第三节 解放区广播事业的发展
第十章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事业的建立
第二节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新闻报道以及新闻工作改进
第三节 1956年度新闻工作改革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一节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第二节 改革开放时期的新闻工作
第三节 全面深化改革中的新闻事业(90年代以来)
第十二章 台湾地区、香港地区、澳门地区的新闻事业
第一节 台湾地区的新闻事业
第二节 香港和澳门地区的新闻事业
第四部分 外国新闻事业史
第一章 世界新闻事业概况
第一节 外国新闻事业的起源
第二节 外国报业的发展
第二章 英国新闻史
第一节 英国新闻事业概论
第二节 16~18世纪世纪的英国新闻事业
第三节 19世纪的英国新闻事业
第四节 20世纪的英国新闻事业
第三章 法国新闻史
第一节 法国新闻事业概论
第二节 法国近代报业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法国的通讯社
第四章 德国新闻史
第一节 德国近代新闻业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实践
第五章 俄苏新闻史
第一节 沙俄时期报业的诞生
第二节 沙俄时期无产阶级报刊的发展
第六章 美国新闻史
第一节 美国新闻事业概论
第二节 近代新闻业
第三节 早期大众化报纸
第四节 大众化报纸的繁盛
第七章 日本新闻史
第一节 日本新闻事业概论
第二节 日本近代新闻业
第三节 日本现代新闻业
第八章 世界报刊类型的演变
第一节 资产阶级政党报刊时期
第二节 大众化报刊的出现
第九章 世界范围内通讯社和广播的发展
第十章 广播电视事业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广播电视事业概述
第二节 美国的广播电视
第三节 广播电视节目
第四节 世界广播电视事业的体制类型
第五部分 新闻业务
第一章 新闻采访
第一节 记者的历史和类型
第二节 记者的职责和道德修养
第三节 采访的内涵与作风
第四节 新闻采访的常见类型和方法
第五节 新闻线索和新闻敏感
第六节 新闻采访的特殊方式及基本要求
第七节 新闻采访的准备和角度
第八节 新闻发布会的内涵及采访技巧
第九节 突发事件和旅行采访的内涵及要求
第二章 新闻写作
第一节 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第二节 新闻语言和新闻跳笔
第三节 消息体裁
第四节 通讯体裁
第三章 新闻编辑
第一节 新闻编辑内涵和基本要求
第二节 新闻编辑策划
第三节 新闻稿件的配置和修改
第四节 新闻标题
第五节 版面编辑
第六节 报纸版面编辑
第七节 广播、电视编辑
第四章 新闻评论
第一节 新闻评论的内涵及作用
第二节 新闻评论的构成与写作
第三节 各类新闻评论体裁的内涵及基本要求
內容試閱
第三部分 中国新闻传播史
知识框架图(略)
【考点精讲】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报刊事业
第一节我国最早的报纸——唐朝的官报
唐代出现报纸,与进奏院制度的实行密切相关。唐代中期以后,藩镇割据严重,各节度使纷纷在京都设邸,后改称进奏院。进奏院的负责人为进奏官。进奏官可以查问一些行政事务,参与朝廷的庆典活动,将京师消息通报给所属地区的行政长官。由进奏官发至地方藩镇的原始状态的报纸,称“进奏院状”,其性质接近于后来的邸报。对进奏院状的记载,最早可见于唐朝孙可之所著《经纬集》中《读开元杂报》一文。唐代的报纸属地方政府管辖,不具备中央统一官报的性质,形式是手抄的。
敦煌进奏院状是世界上现存的、年份最早的原始状态的报纸,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洲的归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洲的。因沙洲在今敦煌地区,这两份进奏院状又长期被封存于敦煌莫高窟,故被称为“敦煌进奏院状”。原件现在分别存于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敦煌进奏院状为我国唐代有报纸提供了有力的物证。
存于伦敦的那一份,是进奏官从皇帝的临时驻地陕西凤翔发回归义军的,只残存了开头60行,没有结尾。内容主要是归义军节度使派遣的专使们在兴元、凤翔两地的活动情况,存于巴黎的那一份,是进奏官从长安发回归义军的,首尾完整。内容主要是归义军节度使派遣的专使们在长安的活动情况。这两份进奏院状还证实了唐代进奏院状的以下一些特点:a.没有报头;b.发报方式是进奏官直接发给主官;c.提供的信息都是进奏官自行采集的,内容主要是发生在朝廷或从朝廷采集到的重大政事消息。
第二节宋代的邸报和小报
宋代开始出现由中央政府统一管理下发行的封建官报。这种由中央政府统一编印、发行新闻的制度,是宋代报纸最大的特点。可以说,宋代的报纸已经完全具备了中央官报的性质。
一、邸报
1.宋代邸报产业
中国古代报纸的统称,始于唐,盛于宋,衰于元,复兴于明,结束于清,是封建王朝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邸报”一词最早出现于宋朝,是由中央政府统一管理下发行的封建官报。邸报是实行高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封建社会的产物,是维护和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地位的御用工具,其内容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严厉控制。尤其它的发布机关是由“邸”这样一个“通奏报、待朝宿”的官方办事机构演变而来,官报气息更浓。它“不立首末”,无固定款式,以至于人们很难将它与政府的文件区分开来。邸报的内容主要有:皇帝的诏书、命令;皇帝的起居言行、皇室动态;官吏的升黜、任免、赏罚;臣僚章奏;战报;刑罚。宋代邸报就是宋代经由进奏官传发出去的封建官报。
2.宋代邸报的特点
不像唐代那样只是一种进奏官向自己的主官报告新闻的新闻信,而是一种在统一管理下、按一定制度、一式多份地发往各地的中央一级官报。它已经完全从官文书中分离了出来,成为一种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信息量和时效性都有所提高。它的读者逐渐扩展到中央和地方的各级官员和士大夫知识分子。它是定期连续发行的,已有一部分采用了雕版印刷。邸报发出后允许传抄、复制和发售。
3.宋代邸报的限制
灾异;军情,特别是涉及兵变、起义、反抗官军等信息;朝廷机事,主要是指容易遭到反对和引起争议的事情;未经批准公布的章奏。
4.定本审查制度
为加强对封建官报的控制,钳制舆论,宋真宗咸平二年制定了对报纸的“定本”审查制度。这是我国新闻事业史上最早出现的有文献可查的新闻检查制度。所谓“定本”,指的是进奏院要将编好的官报样本送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们审查,经审查通过的样本为“定本”。进奏院必须以“定本”为准向全国传发,不得擅自增减。
二、小报
1.小报的产生
中国古代民间私自发行的报纸。小报起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小报的传发人为进奏官,或中央及省级官吏,也有职业传发者。其内容多为官报未曾报道的新闻,内容有真有假。小报每日传发,连续发行,颇受热衷仕途者的欢迎,且传播范围较广,“遍达于州郡”,既有手书,也有印刷,虽为非法出版物,但屡禁不止。
2.小报屡禁不止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
小报产生于统治集团内部,且屡禁不止,与宋朝中央集权的削弱有直接关系。
战乱不断、内忧外患,封建王朝对舆论严厉控制,人们很难通过官方传媒了解时局变化的真实情况,而小报的一些内容反映了其力求冲破当局的限制。
小报内容的新闻色彩远比邸报浓厚,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意。
3.意义和局限
小报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报纸由封建官报一统天下局面的终结,到民间办报历史的开端。小报自宋代产生后一直到清代,一直是民众获得新闻信息的重要途径。然而,小报虽然是一种比封建官报更具有新闻特征的传播媒介,但其内容仍没有超出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范畴,是邸报的一种补充。小报没有自己的言论,且受到官方的查禁,连续发行往往得不到保证。因此,其业务仍处于原始状态。
第三节明清的官报和京报
明代不设进奏院,而由中央政府统一安排封建官报的传发,负责传发的机构主要是通政司,六科和提塘也参与其事。明朝中叶以后,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明代的民间报房主要是在北京和一些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清代民间报房源于提塘这一官方机构自设的报房。
一、明代邸报
明代邸报即在明代中枢部门统一安排下发自首都的官报。
1.机构
明代不设进奏院,由中枢部门统一安排邸报的发布抄传工作,主要通过通政司、六科、提塘三个环节。通政司汇集各类题奏和地方上报的信息;六科收集和发布有关的诏令和题奏;提塘将这些诏令和题奏从六科抄出,经过筛选和复制,传发到省,再传到府县,通过辗转抄录,在各级官绅中传阅。
2.内容
诏旨;皇帝及皇室的消息;官吏任免;章奏;军事信息;社会新闻。
3.特点
日刊;无固定报头,书册形式;以手写为主,到明末时手写和印刷并存。
4.限制
明代各朝都对邸报的抄传活动进行控制,但控制尺度不一,主要禁止传播的是容易涣散人心、动摇统治者权力地位的事情。限制邸报抄传活动的结果,虽然保住了一些机密,但也使广大官员信息不灵。
二、明代民间报房
明代中叶以后,在北京和不少省的抚按驻地及大一点的府县,开始出现了民间的报房和从事抄报工作的专门行业。最初的民间报房,很可能是从官方的提塘报房分离出来的。
1.消息来源
民间报房的官方消息仍然来自六科或提塘报房,两者的内容基本一致。
2.印刷
民间报房发行的邸报,最初都是手抄的,后手抄与印刷并存,直到明末,才普遍使用印刷。因为民间报房报纸的发行量大,所以比官报更需要使用印刷术。
3.经济联系
明代民间新闻事业的发展,和萌芽状态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联系。民间报房和抄报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也都是当时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三、辕门抄
清代总督或巡抚官署中发抄的分寄所属各府、州、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经官署的辕门抄出,故名。辕门抄最初是抄写的,后来由报房刻成木板印刷发行。
四、《京报》
明清两代具有重要影响的报刊。明朝中叶以后,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传抄部分邸报内容,公开出售,因此出现《京报》。清代《京报》一般一日一出,也有两日刊或多日刊。有报头,通常为红色“京报”二字。一般用连史纸或毛太纸印刷,封面为黄色连史纸。《京报》内容与官报相似,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宫门钞、皇帝谕旨、臣僚章奏,没有自采新闻,没有言论,发行范围遍及全国。报房以盈利为目的,读者可以长期订阅,订户以官绅和士大夫为多,也有目不识丁者。
鸦片战争前后,外人在华办报,随之国人自办的新式报刊竞相出台。这些以西方大众化报纸为模式的近代报刊,给中国古代报纸以致命冲击,《京报》在辛亥革命后不久被淘汰。
第二章近代外报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外国传教士在中国的办报活动
一、《察世俗每月统纪传》
1840年以前,以英国为首的殖民主义,对中国采用了鸦片贸易和文化渗透两种手段,后者主要是企图通过创办报刊、传播教义的方式来实现。因此,一开始,办报就是传教士的基本宣传手段。
1815年8月5日,第一批来中国传教的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马六甲创办了以华人为发行对象的中文期刊《察世俗每月统纪传》(米怜主编),这是近代报刊史上的第一份中文报刊,这份报刊也成为中国近代报刊史开始的标志,于1821年6月停刊。《察世俗每月统纪传》是一份宗教报刊,木刻雕印,基本每月一册,免费发行,以我国侨商聚集的南洋一带为主要发行地,也发往内地。《察世俗每月统纪传》的内容包括宗教宣传、阐述伦理道德、西学介绍等。其中,直接宣传教义的文章约占80%,其次为宣传伦理道德,再次为科学知识介绍。后两项内容不仅所占比例小,而且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但从西学传播的角度来看,尽管有关科学知识部分的内容非常少,却仍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科学知识较多涉及天文学。该刊登载中国近代报刊史上的第一条新闻《月食》,与天文知识有关。
1.《察世俗每月统纪传》的特点
《察世俗每月统纪传》的重要特点是十分注重迎合读者的心理。
常以儒家学说来阐明基督教教义,用附会的手法缩短宣传内容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达到宣传效果。
在刊物形式上采用中国传统线装书的式样。
在文章的结构上大量采用中国传统章回小说的方法。
为了吸引读者兴趣,米怜强调要增强文章的“彩色”,即文章要注重读者口味,应有可读性趣味性,照顾读者接受能力,注重文章的通俗易懂也是该刊的特点。
《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以贫苦者和工作者为宣传对象,因此文章短小和易懂十分重要。
2.《察世俗每月统纪传》的意义
从当时的社会影响来看,《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传教的作用不大。
马礼逊和米怜的办报目的虽然不是立足于新闻传播,但其关注受众的思想、运用大众传媒的能力,体现出他们已具有近现代大众传播的观念,所以《察世俗每月统纪传》虽然是宗教报刊,但以之为近代报刊之发轫,是当之无愧的。
马、米二人在创办《察世俗每月统纪传》时不避艰难、不顾生死的执著精神,同样值得后世报人学习。
二、《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
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张中文近代报刊。1833年8月1日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经历两次休刊和复刊,于1838年停刊。《东西洋考》虽为宗教报刊,但它的内容却比较广泛,有科学知识、宗教、道德等,设有言论、新闻专栏。郭士立是以传播教义为出发点,达到用西方文明征服中国的目的。
1.《东西洋考》与《察世俗每月统纪传》的异同
两种刊物均为基督教传教士所创办,形式上均为中国线装书式,刊名相似,封面设计也相似,但由于创办者的办报宗旨有异,两者差异也显而易见。
从内容上看,两者均由宗教、伦理道德、科学知识三部分组成。
所不同的是三者的比重。《东西洋考》中,宗教内容比重大大下降,其主要内容是科学文化知识,目的是显示西方文明的优势。《察世俗》科学知识较少且偏重天文,以显示上帝造万物之功。
《东西洋考》对时事政治很关注,具体表现是注重新闻和言论。
从《察世俗》的一条新闻开始到《东西洋考》的新闻专栏,体现了报刊业务近代化的发展趋势。
与《察世俗》相比较,《东西洋考》的新闻文体得到了初步的发展。《东西洋考》有了固定的言论栏目。此时的言论栏目摆脱了《察世俗》时期单纯阐发教义的状况,而是开始用来回答现实中的问题。
《东西洋考》还登载过中文近代报刊史上第一篇论述西方报纸的专文《新闻纸略论》。
2.传教士办报活动的变化
虽然《东西洋考》的宗教色彩不浓,但并没有改变传教士报刊以“阐发基督教义”为主要内容的总倾向。而这一时期的传教士报刊,已不再以“阐发基督教义”为主。《万国公报》由宗教性报刊转变为非宗教性报刊的过程,典型地反映了这一时期传教士办报活动的变化。它表明这一时期,传教士完全不必打着宗教的幌子来评述中国时政。时局的发展为他们直接干预中国政治、为殖民者侵略中国摇旗呐喊开了绿灯。
三、《万国公报》
鸦片战争后的宗教报刊中,影响最大、发行量最大的一份周刊。1868年9月5日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在上海创办,并任主编。
1.发展经过
该报初名《中国教会新报》,1874年9月5日出第301期时更名为《万国公报》。1883年休刊。1889年以广学会机关报身份复刊,并改为月刊。1907年5月,主编林乐知突然病逝,7月《万国公报》停刊。
2.主要内容
在《中国教会新报》时期,主要以传教、联系教友、报道教会活动等为目的。
更名后,宗教内容减少,介绍西方科学与政治、评论时事等内容大量增加,成为一个综合性的时事政论刊物。“本刊是为了推广与泰西各国有关的地理、历史、文明、政治、宗教、科学、艺术、工业以及一般进步知识的期刊。”
3.地位及影响
甲午海战前《万国公报》在中国影响很小。到甲午海战清廷失利后,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注重学习西方的政治与科学。而《万国公报》热心介绍西学,这恰好与中国知识分子的维新运动相适应,于是《万国公报》成为当时最具影响力且发行量最大的报纸。
该报前后发行近40年,创当时中国报刊发行量之最。读者对象是中国统治阶级中的一部分当权人物和一般知识分子。
4.突出特点
《万国公报》对于中国知识分子影响最大的,是它的变法宣传和西学介绍。
(1)变法宣传
1889年《万国公报》复刊后,内容虽有关于宗教宣传的,但并不占主要地位,而增设的论说立论范围广,并鼓吹变法革新和传播西方社会科学,对中国的维新变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甲午海战后,有关时政和鼓吹变法的政论文章就明显增多。林乐知和李提摩太都写了不少涉及外交、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文章,强调变通之法。
《万国公报》的变法宣传在中国起了很大的鼓动作用,此后中国维新之士都醉心于变法,全国兴起维新变法的思潮。从表面上看,《万国公报》的变法宣传与中国爱国志士的维新运动的目的是一致的,但实质上两者有明显的区别,维新派的变法主张是为了改革中国的政治、经济,促使中国日益强盛,向资本主义的方向发展,而《万国公报》所宣传的变法主张是建立在殖民主义利益基础上的,他们希望中国走殖民地而非资本主义的道路。
(2)西学介绍
1889年《万国公报》复刊后,每期都有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此外还传播了许多社会科学方面的信息。值得一提的是,《万国公报》最早将马克思和他的《资本论》介绍到中国。另外,在促进中国教育西式化方面,《万国公报》也起了很大作用。《万国公报》的变法宣传和西学介绍,启迪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新思想,推动了中国的维新运动,促进了西式教育的兴起,在当时的确起到了将西学传播到东方的媒介作用。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