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银行业架构网络BIAN(全球数字化时代金融服务业框架)(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管理丛书)
》
售價:HK$
98.6
《
金托邦:江湖中的沉重正义
》
售價:HK$
60.5
《
易经今解:释疑·解惑·见微
》
售價:HK$
88.5
《
东欧史(全二册)-“中间地带”的困境
》
售價:HK$
221.8
《
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
》
售價:HK$
77.3
《
刻意练习不生气
》
售價:HK$
39.2
《
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全彩插图本)
》
售價:HK$
109.8
《
安全感是内心长出的盔甲
》
售價:HK$
67.0
|
編輯推薦: |
《孝经》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也是古代帝王必读之书。《孝经》传为孔子所作,唐玄宗曾亲自注释,曾国藩要求手下士兵必读,李嘉诚用《孝经》的思想做企业管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和万事兴,管好小家才能做成大事。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孔子《孝经》者,德教所先。——唐玄宗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称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凡是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曾国藩
|
內容簡介: |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经》也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本书以《孝经》智慧为主体,同时汲取《论语》、《弟子规》、《礼记》的精髓,从做人的基本道理讲起,诠释了“孝道”的意义,大至天下政治、社会环境、君王作为,小至个人、家庭的望子成龙(成凤),旁征博引,引导读者从小处做起,修身养性,小孝于家,大孝于国,既弘扬了传统文化里的优良美德,又传播了国学常识,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具有很好的启发性。
|
目錄:
|
第一篇 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
第一章 源远流长的孝文化
中华民族是一个讲孝道的民族
儒家:“孝悌”是做人的根本
佛家:孝名为戒
道家:孝道是自然之道
从古代避讳看中国的孝文化
孝悌是考核人才的一项重要标准
第二章 重温以孝为核心的经典著作
《孝经》孝论的智慧
《论语》孝论的智慧
《弟子规》孝论的智慧
《礼记》孝论的智慧
《二十四孝》孝论的智慧
《女孝经》孝论的智慧
第三章 流芳百世的孝子故事
以小孝治家,大孝治国的帝王之孝
以仁孝治天下的朱元璋
介子推与清明节
催人泪下的《陈情表》
孝字当头的晚清重臣曾国藩
孝子与名医并称的叶天士
第二篇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第一章 超越自然法则的爱
父母就是上帝的名字
“妈妈”是全世界都相通的两个字
母爱是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
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
父母才是真正支撑这个世界的人
用心理解父亲深沉的爱
孝心是无价之宝
做人不可丢失孝
第二章 孝是一切美德的基础
礼仪之邦兴于孝
孝是家庭和睦的保障
孝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孝敬父母是我们的天职
心怀善念才能生活得更幸福
尊敬老师才能学到更多知识
年龄不是尽孝的分界线
孝道在今天仍不过时
亲情逝去永不返
第三章 尽孝,要从“心”开始
真正的孝是发自内心的
尽孝也要“内外皆美”
也许我们并没有真正读懂父母的需要
克服“色难”并不难
难能可贵的真情实感
爱父母就像父母爱自己一样深
勇于担起孝顺的担子
孝顺,并不是让你做出感天动地的事情
第四章 爱惜自己是孝的开始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健康是对生命的执著追求
时刻紧绷着的弓迟早会失去弹性
为了父母,我们也要好好地活下去
良好的形象犹如一支美丽的乐曲
不做工作上的拼命三郎
第五章 世间只有孝顺不能等
不要给人生留下永久的悔
鱼与熊掌可以兼得
不能总拿“忙”当借口
知恩图报的戴胜鸟
不要把牵挂留给父母
记得要常回家看看
送上你的生日祝福
永远都不要嫌弃自己的父母
孝敬老人就是善待自己
尽孝,不是空头说教
死后悲号总是空
第六章 身居高位者更应讲求孝道
孝是淳朴的“仁”
身居相国犹怀孝
广施恩德,人心归附
千古流传的“雪中送炭”
光武中兴,仁孝天下
一心为民谋福的郑板桥
吃下的是亏,回报的是福
第三篇 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
第四篇 做一个让父母放心的孩子
第五篇 做一个讲孝道的企业家
附录一 不可不知的孝道读本
附录二 不可不知的孝心名言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源远流长的孝文化
中华民族是一个讲孝道的民族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家学”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家训、家书、治家格言和府第正门的匾额对联中都会不同程度地体现中国人的普世观点。“传家有道唯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这是郭沫若四川故居的门口挂着的对联。从这副对联中我们就可以知道郭家的家风和对家族成员的要求。中华文化以“家”为主体,可以说,家对中华文化的传承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很多珍贵的史实在家谱里得以记载,很多精湛的手艺靠家庭代代相传,很多思想和学问在家族的传承中发扬光大。
那么,如果你要问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什么,我们可以从一本最简单、最具普世价值的读物——《三字经》中寻找答案。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不难看出,这本书强调美德的重要性,认为孩童时期端正态度比掌握知识更重要。《三字经》自问世已有七百多年,哪怕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中国人依然要用这本不到两千字的小册子来教育孩子,可以说其中的思想已经深入我们的民族气质当中。而其中最重要的思想,就是如何在家庭中接受父母长辈的训导。另一本蒙学读物《弟子规》更是详细地说明了如何应答父母的提问,如何请安问好,等等。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由此可见,家庭礼仪的教育是中国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一课。因为在主流历史观和道德观中,一个人的能力高低并不是评价人的首要标准,只有在孝顺的基础上,谈论一个人品行高下才有意义。正所谓“不孝其亲,不如禽兽”。
家庭是以血缘为纽带的。父子关系是整个家庭中最核心的部分,夫妇、君臣、长幼、友朋等都是对父子关系的一种扩大延伸。这种从家庭伦理延伸出来的各种人际伦理,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伦理的基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五伦”。“父慈子孝”是对父子关系的一个精辟的总结和期望,孝成为一切伦理的基础。
另外,家庭不仅是社会的细胞,也是文化传承最初开始的地方。所以从家庭到家族、到国家、到家天下,中国人以“家”为纽带,安身立命、构建社会、管理国家、治理天下,世代传承。传统的中国士大夫希望自己“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个人的自我完善也关乎这天下的太平,中国人推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文人,因为他们的人格和志向都已经达到了寻常人所向往的最高境界。而这样的人最基本的,应该是一个孝子。
我们古代关于“孝”的故事数不胜数。《史记》中记载卫国人吴起到鲁国跟着孔子的弟子曾子学习,他知道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却始终没有回去奔丧。曾子知道此事后,觉得吴起这个人人性凉薄,从此不再与他交往了。而在《郑伯克段于鄢》中,庄公与母亲武姜关系彻底破裂,他发誓说:“不到黄泉之下,再不见面!”但看到颍考叔在“国宴”上把羊腿的好肉割下来不吃,恭恭敬敬地放在一边等着自己回家了给母亲吃,庄公顿时改变了与母亲断绝关系的决定,后来史书上赞扬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礼记》、《弟子规》、《颜氏家训》等古书中,通过细微的“礼”教育,达到“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的效果。《孝经》里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它将孝道分成三个阶段:幼年时期承欢膝下,侍奉双亲;中年为国尽忠,为民众服务;到了老年,反省自己的人格道德,尽量不留缺欠和遗憾,这便是立身。这个过程囊括了人一生存在的价值,因此一个人无论怎样发展都离不开“孝”这个主题。读书也好,成家也好,都是为了实现“孝道”。总之,孝,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识,也是我们认识传统文化、发扬传统文化的基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