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空谷心音——易菁讲心经(华夏传统文化学校校长的智慧解读,华夏国学讲堂经典丛书,《心经》讲记类上乘之作)

書城自編碼: 2014296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宗教
作者: 易菁
國際書號(ISBN): 9787511715517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01-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195/8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74.2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缺席者的历史:以色列十个遗失的部落
《 缺席者的历史:以色列十个遗失的部落 》

售價:HK$ 93.6
晚清洋务运动始末
《 晚清洋务运动始末 》

售價:HK$ 95.8
美索不达米亚神话
《 美索不达米亚神话 》

售價:HK$ 83.8
别害怕吵架:教孩子在冲突中学会正向沟通
《 别害怕吵架:教孩子在冲突中学会正向沟通 》

售價:HK$ 58.8
这个甜甜圈不能卖:奇思妙想爆笑绘本(全2册)
《 这个甜甜圈不能卖:奇思妙想爆笑绘本(全2册) 》

售價:HK$ 95.8
生活中的民法典实用全书:应知应懂的法律常识
《 生活中的民法典实用全书:应知应懂的法律常识 》

售價:HK$ 106.8
饲渊
《 饲渊 》

售價:HK$ 47.8
现金为王:把利润留下来,把成本降下去
《 现金为王:把利润留下来,把成本降下去 》

售價:HK$ 82.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92.8
《 孟子与离娄(南怀瑾先生讲授《孟子·离娄》,阐发君王治国施政的最高修养境界) 》
+

HK$ 111.3
《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周易》的自然哲学 》
+

HK$ 104.7
《 眠空(安妮宝贝2013年最新散文集) 》
+

HK$ 87.9
《 孝之经纬:易菁讲《孝经》(华夏国学讲堂丛书) 》
+

HK$ 87.9
《 正能量 》
+

HK$ 117.4
《 自控力: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心理学课程(提高自控力的最有效途径,在于弄清自己如何失控、为何失控) 》
編輯推薦:
只有观得自在,才能照空解脱;体证般若度诸苦 明真空妙有之理
《心经》是三世诸佛的心要法门、般若经典的精华,被誉为“经中之经”。
易菁先生以自己的般若体证和洞察,透彻地将《心经》蕴含的深刻智慧阐释出来。本书言简意赅、圆融通达、直指人心,是《心经》讲记类上乘之作。
內容簡介:
《心经》是《大品般若经》的精髓,为般若经类的精要之作,阐述五藴、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空有不二的佛教义理。此经既是大乘佛教智慧的核心,又藴含着精进修持的法门,被誉为“经中之经”。
《空谷心音》为易菁校长的《心经》讲义精华结集,她以自己的般若体证和对修行的洞察,透彻地将《心经》蕴含的深刻智慧阐释出来,以便帮助现代人明真空妙有之理,得大自在。
關於作者:
易菁先生,华夏传统文化学校校长,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书香门第家庭,系晚清军机重臣张之洞的后代。上世纪90年代初皈依少林寺老方丈、近代禅门曹洞宗大德释德禅门下,不仅获其知识传授,更继承了大德以华夏文明济世救众的无我精神。
自1998年在江苏徐州创办华夏传统文化学校并担任校长至今,先生提倡以传承优秀文化、培养栋梁人才、淳化社会风气为己任,以“和合大同”思想为教育内涵,以“道德仁义礼智信”为教育内容,积极倡导“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先生致力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实践与社会推广,打造了尚品学堂、尚德学堂、上生禅堂三大教育品牌,使得学校在传统文化教育领域成为海内外知名教育机构,十数万人在此中受益,名声大振。
先生近年儒释道三家经典讲论有:《大学》、《论语》、《孝经》、《中庸》、《孟子》、《道德经》、《庄子》、《周易》、《吕氏春秋》、《淮南子》、《五行大义》、《黄帝内经》、《心经》、《金刚经》、《地藏经》、《药师经》、《六祖坛经》、《楞严经》等数十部。其中《琉璃慧光》、《大学之道》《衣袂飘然曹溪风》《孝之经纬》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好评。
目前,先生正以战国稷下学宫为蓝本,着力打造“华夏学宫”这个庞大的文化项目,以期搭建一个平台,携手更多有识之士,共同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目錄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心经》讲记
概念阐释
十二因缘
缘起性空
心与身的关系
八识
转识成智
六度万行
內容試閱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这头四句是《心经》的总纲,总摄一切法,持无量义。《心经》的一切义理,乃至整个佛法的义理都包含在这四句之中。后面的经文都是对这四句进一步的说明、解释。第一句“观自在菩萨”更是这四句的纲中之纲,开门见山,推出中心义理和主题。其实只要把“观自在菩萨”讲完,《心经》也就讲完了。

“观”包含无量法门。“观”是指观照般若。止、观是修行的两个重要法门。止是止恶,止一切烦恼,断一切惑。可以先修止,后修观,也可以先修观,后修止。
在《楞严经》中,二十五位已证无学位的大菩萨、大阿罗汉分别介绍了他们最初成道的方便法门。观世音菩萨是“从耳门圆照三昧,缘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提,成就菩提。”
观世音菩萨是通过修耳根圆通而成就。释迦佛提问文殊师利法王子:娑婆世界的众生,想要修菩萨乘,求证无上佛道,哪个法门对他们最为方便,最易成就?文殊师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回答:唯有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对娑婆世界的众生最为方便,最易成就。
观世音是在洛伽山因听海潮声而开悟,万念系于海潮,一切的念头都用海潮的声音所替代,一刹那,入亡流所,海潮的声音也听不见了,而彻见宇宙的本性,开悟了。在世人看来,观与声音本身没有关联,因为观源于眼,音源于耳。而观世音的“观”是全生命、全人格地融入,具有无比广阔的意义,也表示观的法门所代表的普遍广泛之义。
在人世间,我们通常以为听到声音才为有声音,听不到声音就没有声音了。其实不是这样的。听的本然是存在的,只是我们听到的是静默而已。比如说,一个瞎子,他眼睛的功能坏了,但他的眼识——看的能力并没有坏,他还是看见了,只是看见的是黑暗,看见的结论与别人不一样罢了。这就是心识的作用。听也不能完全用耳的概念去理解,当他听不到的时候,听闻的自性仍在,心识的作用永远不坏。
观世音菩萨就是在耳根听闻上悟了道,潮涨潮落、声息声灭,但能听闻的自性不变。正是在潮涨潮落、声音有无的变化中,发现了生命的生灭变化,发现了生命与宇宙是相合的。正因为自性不变,所以才听到有声无声。
我们现在谈的是一个人的阶段生命。看不见也是一种看,是看到了黑暗;听不到也是一种听,是听到了静默。引伸一下,那死亡呢?死亡不也是这个概念吗?死亡与看和听的概念是一样的,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你必须去体会,关键是你的心对生死的看法,是否将死亡看做了生命的一部分。
听到声音却没有跟着声音跑,而是返观自性,回过头来思考:能听的是谁?听不见的又是谁?这如同禅门参话头“念佛的是谁?”。修行的过程中,去掉外在的一切因缘,就会发现自性。
举个例子。我们的手都是如实存在的,如果没有任何外在的参照物,让你把手存在的感受说出来,你能说出来吗?你把手放到热水里感觉是热的,放到凉水里感觉是凉的,打它一下会感到痛,挠它一下有点痒,这些都是外缘。当把这些外缘通通去掉,让你把对手存在的感受说出来时,你却说不出来了。这说不出来的就是自性,如果能说出来,就不是自性了。就因为我们的生命参与了太多的外缘色彩,才使我们看不到自性。
让我们借着这样的一缕智光谈谈明心见性,放大心中的光明。生命的一切现象都是心识的作用,都是心的能力,就是那个能让你看、能让你听、能让你痛的心识的能力。印度的异见王问婆罗提尊者:性在何处?婆罗提尊者说:性在作用,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舌谈论,在手执提,在足运奔,皆是佛性的妙用。见性并不难,只是当下一悟。道本平常,复杂就不是了。
这一切的作用都是我们的灵明觉性,就是佛性。在感知上除尽习性,即成正果。一个人对冷暖、色彩的喜好,全都是分别知见。去掉建立在心识之上一切的分别知见,见到了宇宙的本性与人的本性是一体的,便是观照般若,是能观之智。观就是观自性,观能否看到自己心识的内在自性,而非观外境。观到那个自性了,即是观世音所说的那个“观”,便是释迦佛说观世音的“观”。如果观不到自己的心性,那下面再讲也是枉然。
自在
“自在”是解脱无碍之意。观是观自性。“观自在”意即菩萨依智慧观照,了达五蕴身虚妄而不实,不起任何的分别执著,不被外境所转,而得解脱自在。而凡夫是依识成妄,依着八识而产生虚妄的想法,六根对六尘生六识,起分别心,起你、我、他分别之想,随境流转,心有挂碍,所以不得自在。
为什么叫观自在而不叫观世音?观自在是以果地的功德为名,是观世音菩萨的结果。观世音是以因地的法行为名,在因地中,行六度而为名,等他成就圆满的时候即称观自在。你如果能够随处安心、随缘而住,你就能得到和观世音菩萨一样的自在。你若心有执著,不能随缘,便不自在。
从正念的修行开始,观自己在不在,观到自己的本来面目便自在,观不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即不在,也便不自在。修行上的不著相,是心地上的真功夫。这是修行的真正下手处。执著生烦恼,烦恼生无明,无明生轮回。不要执著,是观自在的前提。
能使我们有效地生活在这个人世间,使我们的生命起作用的,我们称之为自性。自性是宇宙本然的能量,与宇宙相合,也可以称之为佛性。佛性和众生性本无差别,只是清净与污染之分。众生性是被污染了的,佛性是清净的,并没有能量上的差别。因此,修行的全过程就是去除污染。所以,要用观照不断地看自己,除掉执著于外在相状上的习气。
禅定是什么?一谈到禅定,大家便和诸多的仪轨、坐禅等联系在一起,通常人们认为坐着不动便是禅定。于是,很多人都执著于打坐,一坐就是几个钟头。释迦佛当年已经证到了非想非非想定,即最高定境,然而,佛告诉我们,这不是解脱之法。《道德经》云“有无相生”,到无的极点也即是有的开始,显然非想非非想定仍在生灭之中。我们可以借助于坐禅的方法来修心,但这绝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拼命打坐并不解决问题。岂不知,在那里坐着不动是死定。死定依然有出有入,上坐时入进去,下坐时便从定的状况中出来了。有出有入即有生有灭,有生有灭就不是常摄。常摄在定。所谓“常摄在定”是指对境不起疑惑、不动摇,这才是没有出没有入的大定。如果有出有入,便有生有灭,所以不究竟。定境的功夫没有成熟以前,还需要时时刻刻去观照我们的心,看一看我们的心是怎样波澜起伏的。要使我们的自心觉性安住在那里,能使自性安住本立,不随念转,不随境迁,这就叫观自在。
观照纯熟以后,连观都不需要,即可进入实相般若,把痴迷之心转成觉悟之心,把虚妄之心变成佛的真心。上坐的时候不接触外境,等于把自己关闭起来,先隔绝一下,看看自己的心究竟是清净的,还是烦恼的。这是自看,就是往里看。看的这个过程等于自己在跟自己玩,看看自己静没静。通常独自一人的时候,坐禅很容易上路,很容易出现清净、祥和的感觉,以及身体出现热冷胀麻等感觉,都自认为感觉好极了。但这些都是假相,关键看你能不能任运,能不能任由自己运作在生命的任何一个时空、任何一件事中。上坐时你不和外境接触,自认为感觉很好,下坐要接触外境,这才是考验你的时候,看你是不是随外界的境相而转。所以,下坐后的功夫才是真功夫。我们把上坐形容成磨刀,磨刀的目的是用刀。你刀磨得好不好,要拿来切切看,试一试。只有在现实人生中,你也应对自如,才说明你那个打坐是有用的。否则,即使你打坐时坐得再好,一回到现实人生当中,所有的贪、嗔、痴、慢、疑又都出来了,这说明你那磨刀是假磨,没有用。所以,刀磨得好不好,切下去快不快,必须回到现实人生中看。
修行的最终目的究竟是什么?就是为了了脱生死、成佛!这个目标非常明确。所谓生死,便是著境生心。有了执著之心,执著于外境,定有生死。如果能在一切外境面前不动摇,你便和外境无关,也就没有生死。因此,看到境相,起什么样的心念,是修行的关键。一个人如果不在修行中锻炼,就没有成就的机会。看不到自心,观不到自在,一切都是无用之功。
《华严经》里讲有四个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在种种现象与本体的显现中,没有差别,所以互摄互入,圆融无碍。这四个法界是我们修行人的四个阶段,也是我们观外境与心的关系的四个阶段。
当我们运作在现实生活之中时,各种障碍时刻都在,然而一个真正的修行人的心是完全敞开的,和外境没有关系,叫无碍。一个修行人时时刻刻、事事处处都以自心为道场,看自心和外境相应时起什么心念,这就叫观自在。“观自在”三个字是千经万论的总纲。
我们经常会听到开悟这个词。这个“悟”不是我们通常说很聪明、很有领悟力的意思,而是彻悟之意,彻悟到能起一切作用的万能之体,即是我们的自心本性。所谓的“悟”,就是见性,就是见到人的本性与宇宙的本性、佛的本性合一,心、佛、众生三位一体,一切世间万法都是我们自性的显现,这才为悟。否则,只能叫有所领悟,而不是佛家真正的大彻大悟。
修行是要透过一切物质现象,见到自心本性,也就是明心见性。观自在就是明心。所谓明心是明了此心不可得,随生随灭,明了心是万法的妙用。所谓见性,是指彻悟心性是一切妙用的主人、万法生起的万能体。修行就是要时刻观照这个妙体,在本体上不动摇,不被物境所转换,这便叫行观照。
《楞严经》云:“理则顿悟,乘悟并销。”销的是什么?销的是迷惑。因为悟了,所以没有惑了。下面还有一句:“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把这个道理运用到事情上,事情不可能立刻除去,它会一步一步地除尽。
我们修行的时候,应该把无量的佛法作用在我们的六根上。如果不能用佛法的义理,把眼、耳、鼻、舌、身、意“六贼”看住的话,我们就不知何为观自在。如果能在生活中时时行观照,生活即修行。如能领会佛意,将佛的八万四千法门统统作用于六根,当即你就是观自在。
菩萨
菩萨是梵语,是“菩提萨埵”的简称,觉有情之意。“菩提”是无上正等正觉之意,是无上的道、觉悟、智慧。“萨埵”是有情之意,是面对众生而说。菩提萨埵合起来是上求佛果、下化众生。菩提是上求佛果,萨埵是下化众生。一个上求佛果、下化众生、发菩提心的大乘行者,我们称其为“菩萨”。菩萨在人世间是自觉觉他、六度万行,与所有众生同证菩提。菩萨有圆满的智慧,于一切法能圆通自在。
观自在菩萨循声救苦,普度众生,大慈大悲,其作用在自在。观自在菩萨既表智慧,又表慈悲。我们常在寺庙里面看到大悲殿,大悲殿一定是观音殿,圆通殿也是观音殿。圆通也是观世音的法号。因此,观世音菩萨代表着智慧与慈悲双运。我们读的《观音普门品》、《大悲咒》是以慈悲为主体的,《心经》则是以智慧为主体。从经典中就可以看出观世音菩萨的悲智双运。
在《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里,佛说:“我念往昔时,观自在菩萨于我前成佛,号曰正法明。十号具足。我于彼时,为彼佛下,做苦行弟子。蒙其教化,今得成佛。十方如来皆由观自在教化之力故,于妙国土得无上道,转妙法轮。”观世音菩萨在无量劫以前就已经成佛,号“正法明如来”,由于看到众生多苦难,倒驾慈航,再来度脱众生。而释迦牟尼在无量劫前就在观世音菩萨的前世——正法明如来脚下做苦行弟子。此谓大道至微,无上无下。到了十地,菩萨和佛是等量的,只是显化的不同。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行是在因地里所修的观行、清净行、功行。深是法身、般若、解脱三德中的般若德。行是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从思而修。三摩地是清净、禅定之意。菩萨的行深般若既属于圆顿行、顿悟行,也是普贤王行。
行深显然是与行浅相对应的,深浅所指的皆是般若正智。浅般若是破了我执但未破法执,见了空性未见不空性,没有见到法性的不空,为声闻、缘觉之同修。深般若是既破了我执又破了法执,不但观到了空也观到了不空,空有不二,断了分段和变易二生死,然后证入中道实相的第一空义之中。如显此等般若智慧,能证无上菩提,故为深般若。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全句的意思是:观自在菩萨在因地中修行甚深般若,证得菩提涅槃,功行圆满之时。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个“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字,往往一带就过去了。这个时叫“时而无时”,皆是善巧方便。证入实相时是超越时间的。时和空皆是佛说法时的善巧方便。在佛法看来,所谓的时是众生的妄想构成的,过去、现在、未来、一瞬间、无量劫都因众生的妄想构成,因分别而致。佛法亘古至今始终不离当下一念,本无所住。心动时,因分别所致,出现了前时和后时;心若不动,则时时刻刻都一样,没有分别,还有什么过去、现在、未来呢?还有什么时间的分界呢?
如果我们能发明一种超光速的飞船,我们坐上这个飞船,就会发现几万年前的事情能够在我们的面前显现出来,因为它超越时间和空间了。超光速是什么概念?实际上是时间为零或接近零的时候。就我们的心识而言,也是可以超光速的,这也就是心识能够作用于生命体的最关键所在,它可以起无上妙用。遗憾的是很少有人知道生命具有这种能力,能有无上妙用。假如我们一念不生、妄想不起,顿然之间我们的生命就可以超光速,冲破三维物质世界的束缚,十方法界就可以任由往来。
我们做一个小小的体验,按照目前西医的观点,人不吃饭是不行的。可是我们不吃饭试一下,那时我们的生命就在往零点上接近,生命的能力反而会增强。发现人可以不吃饭后,人们对生命的感知就会不一样,结论也会不同。我们现在对生命的认知,是非常虚幻不实的。虽然我们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科学体系来认识生命,但可能是错的,也可能是一种假相,一种肤浅。生命的本相是什么样子?我们对生命最根本的意义有认识吗?这是一个巨大的问号。生命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到底是一个怎样宽阔的世界,抑或一个宽阔的生命意识、生命概念?这需要我们自己去实践、体验。
一次,天台宗的开山祖师智者大师读《法华经》,读到药王品时,入于法华三昧之中,往昔释迦牟尼佛在灵山说法的盛会突然间再现眼前。如果我们能彻见到心识的力量,也即佛性、法性,那就会离一切相,而直见自性。真正见了自性,就没有了时间上的分别,当下这一刹那便包含着过去、现在、未来三世。
对“时”的这种概念,我们应该有一个深切的认知,这应是我们研究的重点中的重点。如果把“时”认识清楚,去感悟空间,不以一种执著的心去对待,你便可以用你的生命去超越维度,生命的概念也将重新改写。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就是进入闻、思、修的深入般若的观照之时。这个时超越三世,是当下一念的,就是观世音菩萨在修行甚深般若证得菩提涅槃、功行圆满的一刹那的那一时。
照见五蕴皆空
先说“五蕴”。
所谓的蕴是聚积不散、遮盖之意。“五蕴”即色、受、想、行、识,对应于眼、耳、鼻、舌、身五根。五种妄想妄动蕴集不散,像乌云一样遮住了我们的智慧、光明,使本来具有无上妙智的生命作用发挥不出来,所以叫五蕴之身。一切众生皆因五蕴身而心生迷惑,以至于生死无尽。菩萨以能观之智照见五蕴身当体即空。
五蕴用现代的概念解释就是一切的物质现象。由于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认一切物质现象为实有,把五蕴感知到的都认为是真实存在的,不明空相,因而产生对物质世界的种种执著与妄想。
五蕴有色法和心法两种。色法不离心法,心法不离色法。心是我们对客观物质世界所生起的念头和思想,面对客观世界生起了诸多的色、受、想、行、识。如果没有客观世界,便不会生色、受、想、行、识。但是,客观世界是如实存在着的。心本来是空灵无有的,它不是单独孤立存在的,因此它不能单独地起作用,而是由于受外在环境的污染,才生出种种的心念。因此,心是物质的影子,物质是心的功能。色法就是心法,心法也即是色法。
佛经里把我们这个世界称为“娑婆世界”。娑婆是梵语,是缺陷和堪忍之意。佛经里同时还把这个世界称为“五浊恶世”。浊是浑浊不清、污染之意。五浊即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
劫浊是色蕴所造。因为娑婆世界,尤其是末法时期的众生对一切唯心造的义理迷惑不解,总是执著于事物的相上,从而造业受报,以致于饥饿、瘟疫、战争等等灾难相继而起,生灵涂炭,不得安宁,而成为劫浊。劫浊带有共业的概念。
见浊是受蕴所造。知见不正,不奉行正道,推崇异端邪说,见解不明朗,不与众道相合。
烦恼浊是想蕴所造。贪图享受,因欲望而生,经常胡思乱想,烦恼无尽,互相争斗,不择手段。
众生浊是行蕴所造。由于对色、受的执著追求,身心不净,弊恶丛生,不讲道德,不达义理,家庭不和,社会不安,国家不稳。
命浊是识蕴所造。人人执著于色身,总想常住于世。修行人执著于修一个金刚不坏身,其实都是意生身,是假的。由于有人我的知见与客观的对立,烦恼丛生,以致于身心交瘁,寿命短促。
在佛的境界看人的世界就是五浊恶世,所以,菩萨倒驾慈航,甘愿跳进人间的火海,去救度有情众生。五浊恶世皆由五蕴所造,五蕴就像乌云一样笼罩着我们,使我们的身心受到迷惑而全然不觉,以致沉沦苦海。这便是我们轮回于六道的根本。
再说“照见”。
为什么说照见而不说看见?照是无上般若妙智的观照,行观才能遍照,并非用肉眼和普通的智慧观察,而是用佛的观照般若观察到的,所以叫“照见五蕴皆空”。就像我们看因果,是用肉眼看的吗?不是,是用智慧观照的,所以叫照见。
“照见五蕴皆空”的“照”和“皆”两个词互相对应,是共通的。照是照彻,照破。皆是一点也不剩,没有丝毫的痕迹。就像灯光从顶部照彻到底部,没有一点阴影。这两个字非常有分量,五蕴空到什么程度,用“照”用“皆”就把它说得很清楚了。
既然五蕴是遮盖我们的,所以有人就认为五蕴是生命中不好的,应该通过修行全部地空掉。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我们在这个人世间生活就指望五蕴,如果把它都扔掉了,就不起妙用了。反过来,还要利用五蕴来为我们服务。无论我们在世间做事,还是修行,乃至于广度众生,都要利用五蕴色身,随缘起用。
见性是在何处见?前面讲了是在作用处见,见性见的是作用,是五蕴作用下的能力,所以我们要拿五蕴来随缘起用。性无形无相,怎么可能用眼睛看见?真见是无所见,一有所见就不是自性了,因为自性是全然清净的,是无相的。《金刚经》里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自性是无形无相的,能看见就不是自性了。但从另一个角度讲,肉眼也可以看见自性。这是为什么?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大家要知道,一切的物质现象都是自性显现,离开了这个性便没有相。所以相就是性,性就是相。性是相的本质,相是性的现象。所以我们见相不就是见性了吗?我们见到的是物质现象,其中就包含有物质的本质空性。你若能看到物质空性的这个本质,见相时不被它的现象所迷惑,不把它当成真有,而是透过现象直接摄入事物的本质,就是见性。我们见到的性,是无法拿出来运作的,我们只能拿相去运作性。我们只能通过现象去发现本质,通过本质去转化现象,这是相互的。
比如,我们到哈尔滨看冰雕。走进冰雕城,就像是走进了一个琉璃世界,里面千奇百怪,姿态各异。天女散花、山河大地等各种景象都能尽显在这个冰雕的世界里。然而尽管冰雕变化多端,它的本性——水却不会变。不管冰雕成什么景象,雕出的世界多么绚丽,我们都知道冰雕的本性是水,并没有变化。我们识得了它的水的本性,就不会被它外在的变化所迷惑。这就是见到了事物的本性。
所谓“照见五蕴皆空”,便是识得事物的假相,而认识它的本质。我们举头看天,看到再绚丽多彩的景象,都是云彩变换的,气是它的本性。山河大地皆是佛自性的显现,你看到了吗?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认识:自体只是宇宙整体能量的一部分,整体能量是不分彼此的,整个宇宙世界就是一个阿赖耶识的显现,是尽虚空、遍法界的。我们都是这个宇宙整体能量中的一部分,只是由于有了自我的执著,才显现成了你我的长相、环境、智慧、命运等等一切的差别。
发现、认识了这个现象,我们称作觉醒。那么,你觉醒了没有?你是否觉醒了生命,觉醒了人生?反过来说,如果不识自性,只认得外界的假相,并且以此为真,就是愚痴,因为没有看到它的真相。我们这个世界之所以被称为五浊恶世,就是因为一切众生执著于外在的景象,认妄为真,所以才把这个世界变造成了五浊恶世。
由于执著于外景表相,认识不到这一切都是外在的一种假相,都是自性的一种显现,因而迷于了外相,茫失了我们生命和宇宙的根本,这就是佛家所说的“抛家离舍,在外流浪生死”。其根本原因就是自己不认识自己,枉然度过了一生又一生。此生枉矣!
如果我们能清醒地认识到五蕴就是自性的显现,本非实有,均是假相,真正实有的是我们能与宇宙合一的自性,那么,我们就不会被五蕴身所迷惑。相反,我们还能自如地运用它,产生诸多妙用,成为我们修证成佛的工具和得道的资粮。
五蕴是修行成佛的工具和资粮。离开了五蕴,我们拿什么修?在修行中,我们时时刻刻都在用着五蕴。我们能够听闻佛法、看到经书是色蕴的作用;对佛法的道理信受奉行是因为受蕴的作用;通过思维分析,能够融会贯通是依靠想蕴;依这些道理付诸行为的是行蕴的作用;通过修行开启智慧,转识成智,就触及到了识蕴。所以五蕴可以拿来善用。世人作用于五蕴可以获得无量的佛果,也可以下无间的地狱。用得都是它,关键看每个人怎么想,怎么做。
智慧是无分别、无执著的。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会遇到种种障碍,我们都要放下、放下、再放下,没有别的。不管是好、坏、善、恶,皆要放下。放下的过程就在训练我们的生命不起执著、放下执著。不管道理说得如何正确、见解如何深刻,这一刹那,只要一执著便错了。不断地放下就是智慧,放不下就是愚痴。不断放下就趋向于解脱和智慧。
我们修行非但离不开五蕴,还要利用五蕴在我们的人世间起相应的作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行深”就是五蕴的作用。五蕴不仅是空,还包含有。只有在人间行菩萨道、明心见性的大菩萨,才真正深刻彻底地明白妙有真空之理,才能自肯承当。真正地明白自性与外相的不二之理,入不二法门,我们就可以把握并利用一切的色相去成就佛事、庄严佛土、利乐有情、圆成佛果。
自性与外相的关系,也即镜子和影子的关系。把镜子拿过来照的时候,你若认为镜子里的你是真实的你,你就错了!我们找来一个小猫、小狗,让它们照镜子,它们马上就会转到镜子后边去找那只猫、那只狗。一切的外在物质现象,包括你、我、他,都是自性的影子。我们没有发现自性,只发现了影子,还以为它就是实有的。镜子能不照吗?即便把镜子包起来,它照的功能仍然存在,它照到的是一块黑布。自性总是要照的,只是照的内容不同而已。今天我们的生命、物质现象皆是镜子里面的影子,并非是镜子的本身,只有自性是它的主体,此谓“离镜无影,离影无镜”。
因此,我们应该既不执著于空,也不执著于有,一切随缘起用。在用上不即不离、无喜无嗔、无取无舍。为什么我们会流浪生死、冤枉受苦呢?就是因为我们执著于镜子里面的事物,认为它是实有,然后让我们冤枉地在六道轮回。这么多的痛苦都是自性镜子的外在投射。所以,只有当我们发现了生命的这种现象时,我们才能不取不舍,任运逍遥,随缘放下而得大自在。
《心经》的妙义就在于:让我们要像观世音菩萨那样,明真空妙有之理,得大自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真正地照见五蕴皆空。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