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20几岁要懂点经济学(第2版,畅销精华版)

書城自編碼: 2014488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經濟经济通俗读物
作者: 林智
國際書號(ISBN): 9787506483698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02-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88/191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86.9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敦煌及周边区域荒漠植物图鉴
《 敦煌及周边区域荒漠植物图鉴 》

售價:HK$ 78.2
吴哥王朝兴亡史(方尖碑)
《 吴哥王朝兴亡史(方尖碑) 》

售價:HK$ 79.4
夜幕之下.6:神祸降临
《 夜幕之下.6:神祸降临 》

售價:HK$ 63.3
叶锦添自传:向前迈进的日子(奥斯卡艺术指导获得者 叶锦添 50多年的人生经历,近40年的从业经历,向前迈进,步履不停)
《 叶锦添自传:向前迈进的日子(奥斯卡艺术指导获得者 叶锦添 50多年的人生经历,近40年的从业经历,向前迈进,步履不停) 》

售價:HK$ 148.4
四十自述: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名篇代表之作(胡适回顾自己前四十年的成长轨迹与心路历程)
《 四十自述: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名篇代表之作(胡适回顾自己前四十年的成长轨迹与心路历程) 》

售價:HK$ 78.2
特权与焦虑:全球化时代的韩国中产阶级
《 特权与焦虑:全球化时代的韩国中产阶级 》

售價:HK$ 90.9
供应链金融(第4版)
《 供应链金融(第4版) 》

售價:HK$ 113.9
人人都想当网红?新媒体与注意力博弈
《 人人都想当网红?新媒体与注意力博弈 》

售價:HK$ 78.2

 

建議一齊購買:

+

HK$ 92.8
《给你一个团队,你能怎么管?》
+

HK$ 76.7
《每天读点趣味经济学(最妙趣横生的经济学课堂,人人都能看懂的经》
+

HK$ 87.9
《20几岁应该懂点经济学大全集(超值黄金版,最新修订。史上最经》
+

HK$ 73.8
《第一推动.生命系列--生命是什么》
+

HK$ 115.1
《货币战争1:(升级版)》
+

HK$ 73.2
《20几岁要懂点经济学 大全集》
編輯推薦:
连续几个月登上开卷全国经济管理类图书前50名榜单;长达一年多时间位列西单图书大厦畅销书榜单。


当人们翻开报纸,打开电视,上各大门户网站,首先最有可能映入眼帘的就是各种各样的经济新闻。当一系列重大的经济事件和经济活动发生时,关于这方面的即时报道和实时新闻都会在各大核心媒体的头版头条上刊登。例如,全球以及中国经济的形势、股票市场行情、住房价格走势、石油价格波动等。

此外,在各种经济论坛、媒体、研讨会上,甚至在影响国家政策方针的重大决策讨论会上,往往都会有这样一群人参与其中,他们为着同一个经济话题而演讲,甚至为相互之间不同的见解而“唇枪舌剑”。他们似乎在扮演着一种角色,通过对各种经济现象的观察和研究,“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他们是被称为经济学家、经济学者的一类人群。但是,应该说,所有这些重大的经济问题已经不仅仅囿于专家学者讨论的范围,显然也成为普通百姓最为关注的话题。事实上,你时常会听到身边的同事、周围的人们都在议论着这些各种各样的话题。这些话题会牵扯经济,但同样关系着他们自身的经济利益。经济活动有着最广泛的参与者。普通民众、政府官员、公司员工、企业领导人等,通过自身与他人发
內容簡介:
本书通过富于哲理的故事和生动活泼的语言带领读者走进经济学的世界,讲述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以及“选择的智慧”。阅读本书,读者将会领略到经济学的魅力,并用一种轻松的方式来了解和学习,从中获得经济学的思维训练,并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形成以经济学的观点看待生活的视角。
關於作者:
林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博士;孟婷,中国农业大学金融学硕士 ,现就职于中国农业银行山西省分行。
目錄
导读
人人都爱经济学
——20几岁最优先考虑的应该是学点经济学
经济学到底是什么 3
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经济学 5
经济学视野里的财富与幸福 7
用经济学的观点看生活 10

第1章
跟曼昆学习经济学
——20几岁不可不知的10大经济学原理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选择 15
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放弃的可能收益——机会成本 17
理性的人考虑边际量——边际 18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激励 22
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比较优势 23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式——看不见的手 25
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政府干预 28
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生产率 30
当政府发行过多货币时物价上涨——通货膨胀 31
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菲利普斯
曲线 33

第2章
妙趣横生的世界
——20几岁要知道的经济学关键词
为什么凡?高的画在他死后身价倍涨——价值悖论 37
怎样才算幸福——边际效用 39
请不要为得不到的哨子哭泣——沉没成本 41
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故事真的值得歌颂吗——理性 43
无所不有的伊甸园为何不能出现——稀缺 44
生活中的黄金搭档——帕累托最优 45
幸运的津巴布韦大象——公共产品 46
越贵越买——吉芬商品 48
如果你是小股东,会参加股东大会吗——用脚投票 50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棘轮效应 52
大象的舞蹈——规模经济 54
失业并非就业的对立面,而是作为就业的一部分永存——自然
失业率 55
经济学家最头痛的事——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 57
政府也出组合拳——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59
最隐蔽的税收——通货膨胀税 63
中国在引领世界经济增长吗——GDP 66
你吃了吗——恩格尔系数 68
美国总统涨工资了吗——价格指数 70
为什么不能杀鸡取卵——拉弗曲线 73

第3章
博弈论的诡计
——20几岁不可不知的博弈论知识
《美丽心灵》的主人公——纳什 77
究竟是谁技高一筹——囚徒困境 79
为何大商店旁边的小卖部生意好——智猪博弈 81
谁是真正的勇士——懦夫博弈 83
“剩女”是怎么来的——爱情博弈 86
为什么最珍贵的礼物竟成了无用之物——混合策略 91
大鱼为何不吃小鱼——合作博弈 93
海盗如何分金——动态博弈 95
猴子的投资收益会比专家差吗——随机游走 98
少数服从多数就是民主吗——投票博弈 101
为什么机制比策略更为重要——拍卖博弈 105

第4章
商家的鬼把戏
——20几岁日常生活要用到的经济学
我们为何要交漫游费——垄断 115
天上没有掉馅饼的事——打折 116
我们需要这种另眼相看吗——价格歧视 117
买的没有卖的精——信息不对称 119
为什么有商家喜欢最差的宣传——广告 121
商家的戏法——捆绑销售 123
别以为你赚了商家的便宜——价格策略 125
为什么有人只买贵的,不买对的——品牌效应 127
别让商家掏空了你的口袋——消费者剩余 128
假如由别人买单——外部性 130
人多不一定力量大——搭便车者 133
为什么超市商品价格比小店的低——规模效应 135
为什么二手电脑只能卖个“白菜价”——逆向选择 137
“贫穷”源自“节约”——节俭悖论 139
为什么会有黄牛票——价格管制 141
我们的收入分配公平吗——基尼系数 143

第5章
你对自己感到满意吗
——20几岁工作创业要学习的经济学
捡废纸为何会成为进入公司的敲门砖——蝴蝶效应 149
为什么职场新人更容易受冷落——蘑菇定律 152
非明星员工就一定不会被老板重视吗——木桶理论 154
办公室里的主角和龙套——二八法则 156
你为什么总是原地踏步——内卷化效应 158
你对自己的工作感到满意吗——路径依赖 161
为什么高收入者的薪水比普通人涨得更快——马太效应 164
为什么有些企业愿意支付高工资——效率工资 167
如何不让资金阻碍你创业的梦想——天使基金 169
你是在为金钱而工作吗——财务自由 172

第6章
通向财务自由之路
——20几岁投资理财要懂的经济学
算算自己有多少钱——资产负债表 177
商家为什么愿意办理打折卡——现金管理 180
其实你可以交更少的税——合理避税 183
为什么人们都偏好买房结婚而不是租房结婚——住房规划 186
今天作明天的准备——保险投资 188
永远不要问理发师你是否需要理发——金融投资 190
为什么选择投资时机比选择投资什么更重要——波浪理论 192
为什么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组合投资 194
在咖啡店遇见巴菲特——投资名言 196
为什么能赚300万元的生意是赔钱的——贴现率 200
衡量股票价值的指标——市盈率 202
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策略——理财规划 204
如何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收藏品投资 207

第7章
货币的幻景
——20几岁你跟上现代金融的节奏了吗
为什么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货币 213
为什么钱也会嫌多——流动性过剩 216
是谁在给资金盈余和短缺者牵线搭桥——金融中介 218
你选自己认为最美的还是选多数人认为最美的——理性预期 221
身上装多少现金才能讨好你的女友——货币需求 222
什么会让你一夜暴富,或者一夜变成穷光蛋——财务杠杆 224
什么是爱因斯坦说的世界第八大奇迹——复利 227
最简单的金融衍生品——期权期货 230
为什么索罗斯在“金融海啸”中还能大赚一笔——对冲基金 233
贪婪、欺诈和无知——次贷危机 235
一道题难倒英雄汉——劣币驱逐良币 238
兄弟手足一家亲——银行体系 240
“恋爱+婚姻=炒股”吗——股市名词解析 242
外星人的疑惑——汇率 245
附录1 世界著名经济学家 248
附录2 诺贝尔经济学奖 257
附录3 中国10大最具影响力经济学家 268
內容試閱
第2章
妙趣横生的世界
——20几岁要知道的经济学关键词

提到经济学,在人们脑海中总是会闪现恼人的公式、麻烦的数字,而不少人往往认为,经济学家要么是天赋异禀但神志似乎有些不正常的智者,要么就是精明狡猾的观察家或者说是投机者,你很难知道在和他交往中的第几步会被他算计,他们似乎总是说些合情合理却让人听起来很不舒服的真理……无论你对经济学和经济学家是怎样的评价,本章却要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经济学世界,在这里我们会让你避开枯燥厌倦的数字推导和繁琐公式,用更加生动的语言带你走入一个更加生活化的经济学世界。在这里,无论你是赞扬这些经济学家的奇思妙想还是感慨他们的老谋深算都由你自己做主,我们旨在让你以一种更加轻松的方式来了解经济学,了解生活,更了解自己。

为什么凡·高的画在他死后身价倍涨——价值悖论
1768年,经济学领域的鼻祖亚当·斯密在其巨著《国富论》中提出了水和钻石的“价值悖论”。“没有什么能比水有用,然而水很少能交换到任何东西。相反,钻石几乎没有任何的使用价值,但却可以经常交换到大量的其他商品。”在日常生活中,水是不可缺少的,而钻石却是可有可无的。但是奇怪的是为什么在商品市场上钻石的价格要远远高于水呢?正是这种强烈的反差构成了“价值悖论”。
这个“价值悖论”很有意思,对它的解释将用到经济学的原理之一——供求原理。在经济学中,商品的价格是由它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当一个商品的供给小需求大的时候,这个商品的价值就高,反之则低。供给需求原理是经济学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理。黄金、钻石等由于其稀缺性,而同时人们对其需求量很大,从而导致这些商品的供给远远小于需求,才导致了高的价格。然而水的价格很便宜,尽管对它的需求比黄金钻石还要大,但它的供给同时也非常大,所以按照供给需求原理它就很便宜,价格非常低。中国有句话叫“物以稀为贵”,大致可以解释这个道理。
说到供求原理下的价值悖论,这里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可以讲给大家。据说世间有两张清朝大龙邮票,各值10万元,善贾者必然撕毁一张,另一张就不只两枚之和的20万元,可能是30万元、40万元或是更多。虽然这种毁灭文明的方式所追求的稀缺并不能被称道,但市场上所谓的“限量版”、“珍藏版”等邮票、纪念卡都反映了人为创造的稀缺性,也侧面反映了由于供给需求之间的差异性而导致的价值悖论现象的出现。
再比如印象画派代表凡·高,一生不得志,在完成其举世瞩目的七幅向日葵后以自杀方式结束其年仅37岁的生命。但其画作却在他死后被世人所追捧,人们争相出高价购买。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凡·高的死意味着他的画作为一种商品的供给就固定了,而需求相对来说却是无限大,这样必然导致这些作品价格的飙升,我们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凡·高的自我毁灭促成了其作品的升值和备受追捧。而这位生前霉气不断的悲剧画家的作品《加歇医生像》在其死后竟以8
250万美元的天价成交,创出当时艺术品拍卖的最高纪录。比起画家凡·高、毕加索的运气算是很好的了,但这种好的运气也是在毕加索的自我努力下得来的——毕加索人为地创造了自己作品的稀缺,让大家争相购买自己的画作。据说这位开创印象画派画风的伟大艺术家初到巴黎时也是处处碰壁,穷困潦倒,最后他孤注一掷,用15个银币雇佣了几个大学生每天在巴黎不同的画廊询问“请问这里有毕加索的画么”,而这时的毕加索却带着自己的画“消失”了,人为地造成一种供求假象。当一个月后带着画作“归来”的毕加索立刻受到人们的追捧,成功转型,被当时的主流画界接受,一举成名。两位画家,同样才华横溢,画作惊人,但一个是生前苦苦等待着被主流画界所接受,一个却在自己的供求策划下脱颖而出,不得不让后人欷歔和感叹。我们用这两人的例子来解释经济学中的价值悖论,更希望读者从两人的不同命运轨迹中得到启发,在挫折中不但要执著和坚韧,更要懂得变通和策略。

怎样才算幸福——边际效用
中国人大多都知道朱元璋“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故事。年轻时落魄的朱元璋曾受乞丐的“百家饭”接济而得以活命,他觉得那顿饭是他吃过的世间最好的美味。在其富贵天下吃尽世间美味后仍对那碗所谓的“珍珠翡翠白玉汤”念念不忘,甚至找来当年做饭之人为其烹制,但已找不出来当年的滋味了。一样的东西为何对朱元璋有不同的效果呢?最后,朱元璋感叹道:“肚饥了糠也甜,肚饱了肉也咸。”不同阶段的朱元璋由于环境和社会地位的不同,对物质、精神生活的期待不同,得到的感受也是截然不同的。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经济学中关于边际效用的理论。
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某一时间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增加的满足,也就是增加一个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带来的总效用的增量。
简单来说就是你肚子饿时吃了5个饼,第一个饼给你的效用最大,带来的满足感最大,第二个次之,第三个、第四个饼给你感觉大大不如你吃第一个饼的时候,到第五个饼的时候,就会有撑的感觉,会起到负效用。人的需要越得到满足,边际效用就会越低,因为人们总是在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才会对现有的供给产生很大的满足感,对那个每个人心目中的“珍珠翡翠白玉汤”念念不忘。
就像我们追求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一样,很多人在物质生活高度发达的今天迷失了自己,越是有高物质生活的人越是觉得自己不够幸福,反而会愈加怀念过去小米粥拌野菜的生活了。对于这些人来说,当年的那些可以饱肚的野菜粗糠所获得满足感是现今任何一样珍馐佳肴所无法替代的。
同样,在日常与朋友的交往中,一些过来人总会语重心长地告诫那些初涉爱河的小伙子们:“不要对你女朋友太好啦,小心把她惯坏。”年轻的女同胞们总是在听了这样的话后愤愤不平。事实上,当你在第N次收到他送给你的“惊喜”后提不起兴趣,再也找不到第一次收到他送给你的小熊时的喜悦和甜蜜后,在他又一次毫无原则地同意你的无理取闹后,那些本来让你内心深处愤愤不平的小火苗是否会熄灭一些了呢?慨叹一下经济学里这个边际效用理论的合理性和生活性吧。

请不要为得不到的哨子哭泣——沉没成本
在生活中经常会有这样的状况发生:婚姻已经破裂,但双方却依然苦守着婚姻坚持不放,觉得离婚就等于浪费了曾经付出的情感和时间;有人攥着一跌再跌的股票就是不抛,生怕有一天股市反弹自己会后悔不已;赌徒在牌桌前一败涂地却迟迟不肯离开,幻想自己下一次的赌注可以帮助自己扳回颓势。为何人们总是对自己那个争取过却得不到的哨子念念不忘呢?连《小王子》都在说:“你爱的那朵花,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你曾为那朵花付出过!”这似乎道出了其中的一点道理,我们为它付出过,所以当我们得不到的时候会倍加觉得不甘心!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
在经济学中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
举例来说,影楼在做摄影宣传时,你付了一部分钱打算找个时间去他们那里拍一套,但不久之后你又不想去了,那么那部分你已经交过的钱就是你的沉没成本了。但人们往往由于这部分已经付出的钱而决定勉为其难拍一套——商家正是抓住了很多人的这种心理来做活动。
大多数经济学家们认为,如果你是理性的,那就不该在做决策时考虑沉没成本。经济学家认为,沉没成本是一种历史成本,对现有的决策而言是不可控的成本,不会影响当前行为或未来决策。也就是说,在进行一场新的投资决策时必须排除沉没成本的干扰,才可以把损失降到较低的限度,一旦犹豫不决,旷日持久,只会让沉没成本越来越大。
就像两个人的爱情,在分手时,总是付出最多的那个人受伤害最大,其中一个为另一个付出那么多,到最后却没有得到期望的回报,不甘心的心理总会缠绕着他,成为这个人心里永远的痛。有很多恋爱指导书籍总会这样告诫女生,不要对男孩子百依百顺,除去男生天生具有的占有和征服欲之外,再就是这所谓的沉没成本了。他为你付出的愈多,就会愈加珍惜你,周末他骑着自行车绕了大半个北京城来找你,会比你在周五加班结束后穿着性感露背上衣驱车风尘仆仆来到他的寓所更让他觉得刺激。前者是他自己心甘情愿辛辛苦苦地来找你的,他做得越辛苦就越舍不得离开你,而后者你的所作所为无非是深夜向他昭示“你是免费的”,他会因此骄傲,再后来骄奢……再后来也就是你哭天喊地的哭泣不公平,为何你为他做了那么多他却还是离开了你。原因就在于这种沉没成本本应该是那个男人来做的,你却像一个女超人一样自己全包了,他一切都是轻装上阵,最后离开你也就没什么遗憾而言了。
继续说下去就是结果既然已经摆在眼前,我们就更不应该为那些得不到的东西自伤自怜了。其实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本感情账,当巨大的投入后而没有收获时,很多人都会痛不欲生,然而,这种“痛”只能让我们心里的感情账户继续处于亏损状态。所以,何必再用不可挽回的“沉没成本”而锁住自己,去追加这种错误“投资”呢?也许今天你仍然不可自拔地爱着一个已经“沉没”的人,但那也只是一种合理的惯性!在真正抛弃了沉没成本,停止了付出,转移了注意,成长了自我后,新的投资才会不期然地降临!就连莎士比亚也说:“聪明的人永远不会坐在那里为他们的损失而悲伤,却会很高兴地找出办法来弥补他的损失。”虽然我们总不能像理想化中的经济人一样时时刻刻都做到那么理性,虽然我们知道是沉没成本,这种“痛”也不可能马上就消失,但是我们要相信:这种“痛”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严重和可怕!很多时候我们是太低估自己的适应性了,我们天生就具备可适应外界的能力,对于过去的付出,我们不应回头看,除非是要从过去的错误中获取有用的教训,从曾经付出的昂贵代价中获得裨益。

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故事真的值得歌颂吗——理性
传统经济学研究依赖于一个基本假设,即人们受自我利益驱动,有能力做出理性判断和决策,即人性是自私的,人们出于自私目的进行各种市场交易以期达到最佳的市场效果。所以传统经济学认为人的一切行动都是理性的。
但在传统经济学的指导下人们会发现有很多东西是用这种理性行为所无法解释的。大多数人认为正常却并不理性的决策行为比比皆是。比如,刮彩票中奖等诸如此类的意外之财,人们往往乐于将它消费掉,而对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薪水,人们往往舍不得消费,而要将它存起来。这虽然符合人之常情,看起来很正常,但并不理性。从理性的角度看,不论是刮彩票获得的钱,还是自己工作所得的薪水,单位货币的经济价值都是一样的。
再比如,在商店打折促销的时候,有很多人会在此时买很多东西,无论现在是否需要;还有的人对产品赠送的东西爱不释手,明知道搭赠赠品的产品价格要比平时产品价格高。这些看起来“精打细算”的做法其实都是不理性的,现在不用的东西买回家其实是对产品价值的一种浪费,为搭赠的礼品而买东西更是一种买椟还珠的非理性行为。
我们常常把“爱情让我们疯狂”挂在嘴边,可以说爱情的很多行为都能很好地解释人的非理性行为。人们往往在爱情过程中精打细算,小心打理,但往往还是抵挡不过爱情洪流的侵袭而陷入疯狂的非理性行为中。
我们赞美尾生为等候相约女子,水涨而不走,最后抱桥柱而死的信守,但这难道不可以说是一个坠入爱河的年轻人在爱情下做出的一个貌似合理却极其愚蠢的非理性行为吗?
罗密欧与朱丽叶这对莎士比亚笔下的苦命恋人,如果从爱情伟大坚贞的角度来看,绝对是一流的实证例子,但选择自杀殉情来结束爱情却是怎么都和理性行为搭不上边的。
如果尾生早早发现自己看似合乎常理的非理性行为,罗密欧和朱丽叶早一步理解自己貌似荡气回肠的非理性行为,找到用更加理性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尾生最后和女子相见,罗密欧和朱丽叶最后在一起,相信这更是每个人都期望看到的完美结局吧。

无所不有的伊甸园为何不能出现——稀缺
经济学中关于资源稀缺性是说由于人们欲望的无限性导致资源的稀缺这一现象的存在。
我们在地球上生存,无时无刻不与资源发生着联系。通过这个星球所提供给我们的资源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而且生存环境并不是像《圣经》里面描述的亚当和夏娃住的伊甸园那样,什么都有,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我们的产品都是要靠消耗自然资源来生产的,所以相对于人的需求来说,任何资源都可能是稀缺的。可以说资源的稀缺性是人类需求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不断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资源的稀缺性也会变得越来越明显。
就像我们的住房紧缺问题一样,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对住房条件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很多人不再仅满足于只能遮风挡雨的小门小户,更多的期望房屋兼具实用性和美观性。而这种实用性则包括住房面积的大小、房屋的舒适性和房屋所处地理位置的便利性等要求,这样一来,即使人口不增长也会产生住房压力,所以在有限的土地上满足如此庞大的需求,住房紧缺就是显而易见的事情了。这也就能很好地解释为何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还是会感到资源的稀缺了。

生活中的黄金搭档——帕累托最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期望对现有事物做出一些改变以达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就像在排队时,插队的人通常希望通过这个改变让自己尽快结束排队;观看演出时,站起来的人期待通过这种方式看到更多的台上景象;修建庭院栅拦时,把栅栏向外多扩充一些的人期望用这种发式增加自家的草坪面积。但这些结果的行为却都会或多或少地侵犯其他人的个人利益。那么,有没有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让自我和他人同时都得到满足呢?
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尔弗雷多·帕累托为我们提出了这样的法则来实现全社会的利益最优。具体阐述是这样的:如果可以找到一种资源配置的方法,在其他人境况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使一些人的境况变得好一些,那么这就是帕累托改进,如果不存在任何改进,那就是帕累托最优。它的核心在于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改进人们的处境,以期达到最优。
比如两个人同时要去楼下排队打水、打饭,如果两人分开来做,两个人都要花费排队打水和打饭的累加时间,但如果两人达成一项协议,一个人专门负责排队打水,一个人专门负责排队打饭,那么完成这两项工作的时间就变成了这其中一项行动所花费的时间,这样的结果是使两个人都受益,是一个比较生活化的帕累托最优的例子。
再比如说国际上的南北对话,南方国家大多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但缺乏资金和技术投入;而北方国家则恰恰相反。我们除去贸易剪刀差的因素,这两类国家的组合实现的是双向共赢,这样也就达到了帕累托关于最优的描述。但我们也会从中发现有很多东西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理想的,就像南北合作的两个国家的共赢却存在很多隐性的不公平和利益不对等,所以我们只能期待做一些改进,让这些类似的事物大抵获得平衡,尽量实现共赢,基本实现最优。

幸运的津巴布韦大象——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是私人产品的对称,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公共产品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非竞争性,是指一部分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部分人对该产品的消费,一些人从这一产品中受益不会影响其他人从这一产品中受益,受益对象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例如国防保护了所有公民,其费用以及每一公民从中获得的好处,不会因为多生一个小孩或死亡一个人而发生变化。二是非排他性,是指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不能为某个人或某些人所专有,要将一些人排斥在消费过程之外,不让他们享受这一产品的利益是不可能的。
例如,消除空气中的污染是一项能为人们带来好处的服务,它使所有人能够生活在新鲜的空气中,要让某些人不能享受到新鲜空气的好处是不可能的。可见公共产品是一个使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中获益的事物。那是不是意味着所有的东西只要变成公共产品就是最好的呢?津巴布韦的大象会为您提供答案。
在津巴布韦,大象原本是属于全体公民的,村民们仅仅通过向观看大象的游客收取费用获得收入,但后来他们提出了一个新的保护大象的方法,把大象分给村民,并且允许向那些捕杀大象的猎人们收取费用。这个看起来更加残忍的方法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津巴布韦实行这项政策开始,尽管允许捕猎,津巴布韦的大象数量却一直在上升,原因则在于属于村民后的大象,村民会更加积极地为大象的生命着想,他们更加关心大象,积极地配合警察阻止那些企图偷盗象牙的捕猎者。大象的数目越多,村民们从游客们那里收到的费用也就越多,保护属于村民自我私有财产的大象也就更加责无旁贷了。
津巴布韦的大象政策给我们一个启发,公共产品总是会给我们提供便利,使大家都从中获利,但如果有一个更加明晰的产权制度来规范和合理使用它,那么公共产品被浪费或被过度使用的概率会更小一些。就像相对于火车站来说,小区的公共环境卫生会更好一些:同样的公共环境,小区的居民会因为这个带有限定的公共环境而更加注意保护,而作为属于大家的火车站相比较而言则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越贵越买——吉芬商品
有一个人所共知的道理,在经济学中,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商品价格上升,该商品需求量减少,这种现象所表现的是一种经济学理论——需求理论。但是,1845年在爱尔兰大饥荒时期,出现了一件奇怪的事,马铃薯价格在上升,但需求量也在持续增加。英国经济学家吉芬观察到了这种与需求定理不一致的现象,经济学界将其称之为“吉芬之谜”,而具有这种特点的商品被称为吉芬商品。
由此吉芬商品可以做这样的定义:它是一种需求弹性为正数的特殊商品,专指那些价格上涨而消费者对其需求量不减反增的商品。吉芬商品得以产生的前提条件有两个:其一,这种商品是必需品;其二,不存在更廉价的替代选择。
吉芬商品是否存在,一直是经济学上没有解决的难题,即使在学术界也一直存在争论。2001年以来,中国经济学界就需求定律(或需求法则)展开了一场争论,参战学者之多,讨论时间之长,影响范围之广,实为罕见。至今,这场争论并无结果,对于广大读者或经济学界人士而言,还是一头雾水,大家都用自己的理论来阐述吉芬商品的存在与否。在这里我们是把吉芬商品列入存在之席的。让我们先把所谓的吉芬之谜解开吧。
在经济学领域,经济学家把吉芬之谜看做是需求定理的一种例外。需求定理后面还隐藏着消费者对商品需求的差异。在经济学中,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会对消费者产生两种影响,第一种是使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发生变化,第二种则是使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这两种变化都会改变消费者对某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于所有商品来说,替代效应都是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的,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收入效应的作用小于替代效应的作用,需求定理一直有效。但是,在少数特定情况下,某些低档商品的收入效应作用要大于替代效应的作用,正因如此,经济学中将商品分为正常商品和低档商品两大类,正常商品的需求量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成同方向变动,而低档商品则相反。
让我们回到引发吉芬之谜的爱尔兰土豆上来。爱尔兰1845年饥荒使得大量的家庭因此陷入贫困,土豆这样的仅能维持生活和生命的低档品,无疑会在大多数贫困家庭的消费支出中占一个较大比重,土豆价格的上升更会导致贫困家庭实际收入水平大幅度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变得更穷的人们为了生存下来,就不得不大量地增加对低档商品的购买而放弃正常商品的购买。相比起土豆这种低档商品来说,已经没有比这更便宜的替代品了,这样发生在土豆需求上的收入效应作用大于替代作用,从而造成土豆的需求量随着土豆价格的上升而增加的特殊现象。解开了吉芬之谜,我们也可以完全理解吉芬商品的产生了,一种商品只有同时具备“是低档品”和“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这两个条件时,才可以被称之为吉芬商品。
不要以为吉芬商品在生活中只是少量的例外,生活中充斥着很多这样的吉芬商品。在中国一些东西也可以称作吉芬商品,比如粮食、小麦等生存必需品,它们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显得尤为重要。要是中国经济下滑,人民的整体消费水平下降,对这种能填饱肚子的生存必需品的需求会增加,这样这些粮食、小麦等生存必需品的价格就会上升,但人们为了填饱肚子且担心这种必需品的价格进一步上升也会持续购买。
还有就是股票市场,越是那种上涨的股票越是备受人们青睐,人们越是争先恐后的抢购这种股票。相反,一旦某股票价格出现开始下跌,一般又是争相卖出,生怕套牢。在房地产市场上也是这样,房价越涨,人们买房的热情越高。这是人们一种投机的心理,希望能够在以现价买进然后以更高的价格卖出。再比如,如果增加工人的工资,资本家的需求不会降低却反而会上升。主要是由于有大量可利用的闲置劳动力和闲置资本,当工人的工资增加后,资本家只要多雇佣几个工人,就完全能够继续维持他们的奢侈生活,根本没有必要为此节衣缩食;甚至相反,工人工资提高后,需求增加,市场形势转好,社会治安转好,社会矛盾缓和,资本家很有可能会增加他的需求,这也是一种吉芬商品现象。

如果你是小股东,会参加股东大会吗——用脚投票
股份公司的股票持有人是极为分散的,每一位股东持有同一家公司的股份数量也不一样,而且处在不同的地区。一家位于上海的上市公司的股东可能有好几万个,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从法律上讲,这些分散的股东都有权利对这家上市公司进行监管。股东参与上市公司的经营决策,对上市公司进行直接监督的行为一般叫“用手投票”。但是,由于股份极为分散,要让每个股东都对这家上市公司的经营行为进行监管是不可能的。比如说住在海南的张先生持有这家上海公司100股股票,市值1000元,他要去上海参加股东大会,光来回飞机票就要几千元,真是得不偿失。所以一些小股东便放弃了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权利,而是希望其他股东能够积极为权益最大化去投票,自己则坐享其成,免费搭便车。
实际上,对股份公司的监督很大一部分都是“用脚投票”来完成的。所谓用脚投票是指股东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不满意时,就会在二级市场卖掉他们的股票,一走了之。如果很多股东都这样做,该公司的股票就会急剧下跌。当该公司的股票下跌到一定程度,比如在极端情况下,跌到每股净资产以下时,外部接管者就会大量收购该公司的股份,达到对该公司控制的目的。一旦外部接管成功,就会以控股股东的身份对该公司进行重组,替换原来的管理层。从而用脚投票对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构成了一种较强的约束力。
用脚投票的例子在市场上很常见。举个我们身边的例子:据央行的一份调查报告,居民购房意愿在一段时间内降至“冰点”。这显然是公众用脚投票的结果。即使房价一降再降,许多开发商已经资金链断裂而难以为继,高房价依然是工薪阶层难以承受的。长期的房价泡沫,导致公众对于房市信心的全面丧失,选择离场式的用脚投票,自然成为一种经济理性的体现。
市场经济奉行的是理性原则,房市也是如此。当普通消费者无力承受与实际价值背离越来越远的房价时,选择离场就是一种无声的抗拒,也是对开发商利益最大化企图最严厉的惩罚。面对公众不由自主的离场选择,无论是开发商还是意欲托市的某些地方政府,都该认真反思一下了。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棘轮效应
这里先谈一个小故事。讲商朝时,纣王登位之初,天下人都认为在这位精明的国君的治理下,商朝的江山一定会坚如磐石。有一天,纣王命人用象牙做了一双筷子,十分高兴地使用这双象牙筷子就餐。他的叔父箕子见了,劝他收藏起来,而纣王却满不在乎,满朝文武大臣也不以为然,认为这本来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箕子为此忧心忡忡,有的大臣莫名其妙地问他原因,箕子回答说:“纣王用象牙做筷子,必定再不会用土制的瓦罐盛汤装饭,肯定要改用犀牛角做成的杯子和美玉制成的饭碗,有了象牙筷、犀牛角杯和美玉碗,难道还会用它来吃粗茶淡饭和豆子煮的汤吗?大王的餐桌从此顿顿都要摆上美酒佳肴了。吃的是美酒佳肴,穿的自然要绫罗绸缎,住的就要求富丽堂皇,还要大兴土木筑起楼台亭阁以便取乐了。对这样的后果我觉得不寒而栗。”仅仅5年时间,箕子的预言果然应验了,商纣王恣意骄奢,断送了商汤绵延500年的江山。在这则故事中,箕子对纣王使用象牙筷子的评价,反映了现代经济学一种消费效应——棘轮效应。
“棘轮效应”最初来自对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研究,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后来使用了这个概念。古典经济学家凯恩斯主张消费是可逆的,即绝对收入水平变动必然立即引起消费水平的变化。针对这一观点,杜森贝利认为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消费决策不可能是一种理想的计划,它还取决于消费习惯。这种消费习惯受许多因素影响,如生理和社会需要、个人的经历、个人经历的后果等。特别是个人在收入最高期所达到的消费标准对消费习惯的形成有很重要的作用。杜森贝利认为,对于消费者来说,增加消费容易,减少消费则难。因为一向过着高生活水平的人,即使实际收入降低,多半不会马上因此降低消费水准,而会继续保持相当高的消费水准。即消费“指标”一旦上去了,便很难再降下来,就像“棘轮”一样,只能前进,不能后退。
所谓的棘轮效应的概念可以解释为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以向下调整。尤其是在短期内消费是不可逆的,其习惯效应较大。这种习惯效应,使消费取决于相对收入,即相对于自己过去的高峰收入。
消费者这种不可逆的消费行为,在经济衰退、萧条和复苏时期有着巨大的能效,甚至能使经济重新达到繁荣,但我们在利用这一理论时也要有所慎重。对于经济“过热”的形势,棘轮效应的负面作用则是不可小看的。消费物价指数的不断上涨,钢铁与石油的高价无不使各界关于通货膨胀的争论四起。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旅游市场进入旺季太早,价格持续走高,虽然会对旅游产业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然而另一方面则加重了物价指数不断攀高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蒙受损失的只能是普通百姓。一方面,这促使了物价上涨得更快,通货膨胀的压力更大;另一方面,由于消费者的实际收入不变,物价上涨之后,其实际收入无疑减少了,而由于棘轮效应的作祟,消费者此时并不会降低自己的消费支出。那样只能导致整个经济发展的混乱。
实际上棘轮效应可以用宋代政治家和文学家司马光一句著名的话“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来概括。棘轮效应是出于人的一种本性,人生而有欲,“饥而欲食,寒而欲暧”,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欲望。人有了欲望就会千方百计地寻求满足。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一方面,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不能放任棘轮效应任意发挥作用,无限制地利用资源来满足人类无尽的欲望;另一方面,也应该利用棘轮效应的特点来拉动经济的增长和繁荣。

大象的舞蹈——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又称规模利益,是指在一定的产量范围内,固定成本可以认为变化不大,那么新增的产品就可以分摊更多的固定成本,从而使平均成本下降,是随着生产能力扩大,导致生产的单位成本下降,收益上升的发展过程。规模经济是生产组织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揭示了生产规模和经济效果之间的关系,产品数量增减和产品单位成本高低之间的关系。
汽车行业是典型的规模经济发展模式,如1973年,新一代大众汽车的首款车型帕萨特投入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帕萨特采用模块化战略设计,标准化的组件可同时应用于多款不同的车型,从而带来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50多年前的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更是以“大规模生产模式”横扫全球。为了学习“规模经济”的真谛,来自世界各地的企业家们怀着朝圣般的心情,汇集到美国的底特律“朝觐”、参观和学习,再把这种当时最先进的生产模式带回到自己的国家和企业,以求获得自身企业的发展。
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使自己不要陷入一个误区,即规模发展不等于规模经济,规模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规模不经济的巨大风险。实际上,当代经济发展中,已经有无数惨痛的案例证明此点:IBM公司于1984年收购罗姆公司,1989年将其卖出;可口可乐公司于1982年收购哥伦比亚影片公司,1989年将其卖出;克莱斯勒公司于1985年收购湾流航空航天公司,1990年将其卖出;伊士曼·柯达公司于1988年收购斯塔林药业,1994年将其卖出;松下公司于1990年收购MCA公司,1995年将其卖出。这些公司由于盲目收购、扩大规模而付出巨大的损失。可以这样讲,即走规模经济发展之路,不等于只要规模不要经济。而是要有鲜明的经济发展目标和有步骤的优化、重组和扩充才能使企业沿着健康的方向迅速发展。

失业并非就业的对立面,而是作为就业的一部分
 永存——自然失业率
您看到题目这句话时,一定觉得有些眼熟。没错,这句话改编自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书中所写的一句话: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对于失业,美国总统杜鲁门说过:“邻居失业,意味着经济萧条;自己失业,意味着意志消沉。”失业,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情,每个人都不想面对。失业的社会影响虽然难以准确的估计和衡量,但是,它却最容易被人们所感觉到。失业意味着失去收入,缩减消费,对经济也会有一定的影响。一个国家的失业率高居不下,表明经济不景气、经济受阻。因而失业对一个家庭、社会乃至一个国家是最为重要的问题。
既然失业带来这么多问题,那政府应该确保百分百就业,这样就没有这么多社会问题了。这时我们就要谈及经济学上一个重要的概念——自然失业率。顾名思义,自然失业率就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某一水平上的失业率是自然的,无需经济实体的干预。
我们所说的失业率指的是劳动大军中没有工作而又在寻找工作的人所占的比例,它的波动也就反映了就业的波动情况。一直以来,失业率数字被视为一个反映整体经济状况的指标,而它又是每个月最先发表的经济数据,所以失业率指标被称为所有经济指标的“皇冠上的明珠”,它是市场上最为敏感的月度经济指标。一般情况下,失业率下降,代表整体经济健康发展;失业率上升,代表经济发展放缓衰退。
在经济学里,经济学家通常将失业分为三种类型,即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以及周期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指的是在生产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由于转换职业等原因而造成的短期、局部失业。这种失业是短期或者是过渡性的。它一般是由于劳动力的供给方造成的。比如,你一个同学现在在一家银行上班,他觉得去证券公司待遇也许会更好,他辞掉银行工作去证券公司找工作,但是也许一开始工作并不是马上能找到,于是这段时间的失业就是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的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职位空缺。这里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可以解释什么是结构性失业。现在社会非常关注的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我们仔细思考一下,其中有一部分并不是真的就业难。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在择业时期望值过高,想留在大城市,进大公司,并且薪水要优厚,否则宁愿失业。实际上,我国高学历人才在总量上是需求大于供给的,在许多偏远的、经济落后贫困地区和一些小城镇,高学历人才非常紧缺。这说明目前我国存在的高学历人才失业大多属于结构性失业。最后一个是周期性失业。它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为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这种失业是由整个经济的支出和产出下降造成的。今天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许多企业破产倒闭,造成的失业就是周期性失业。
由于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的普遍性和不可避免性,因而经济学家们认为,任何的经济社会在任何时期都会存在一定比率的事业人口。弗里德曼还特意强调,虽然我们称它为自然失业率,但是它不是自然规律规定的,它是社会的这套制度决定的。自然失业率为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它是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自然失业率在正常时期是很稳定的。

经济学家最头痛的事——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
经济学家头痛的事情很多,其中最头痛的一项就是滞涨。因为滞涨这个“怪物”一旦放了出来,公众们就指望经济学家来把它给收回去。可是啊,经济学家不是神仙念念咒语就可以起到作用,再加上滞涨给宏观经济带来的巨大负面影响,所以滞涨一直是经济学家的心腹之患。
滞胀全称为停滞性通货膨胀。在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中,特指经济停滞与高通货膨胀、失业以及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通俗地说就是指物价上升,但经济停滞不前。它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
按照经济学一般原理,在经济减缓、市场萧条的形势下,通货膨胀基本都会“隐身遁形”。但是当经济呈现“滞胀”状态时,在同一时期里会出现生产停滞(或低速增长)、失业增加和物价暴涨并存的怪现象。经济停滞、失业和通货膨胀三种现象,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上是经常出现的,但是它们一般不同时发生,而是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上交替出现。可是,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却发生了通货膨胀、经济停滞和失业率上升并存的“滞胀”现象。经济“滞胀”比经济萧条和经济过热更难对付。“滞胀”现象使得美国政府在经济决策时进退两难,若要医治通货膨胀,需要提高利率,但又会导致生产停滞,失业增加;若要医治生产停滞,需要降低利率,增加就业,但又会加剧通货膨胀。“滞胀”导致美国经济长期衰退。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经济仍为“滞胀”所困扰。1980年,美国的通胀率为13.5%,失业率为7%,经济增长率为-0.2%,财政赤字为738亿美元,贸易赤字为150亿美元。
造成美国经济“滞胀”的原因之一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大力推行扩张性政策。虽然经济繁荣起来了,但从长远来看,扩张性的政策导致生产过剩,生产过剩必然要引发经济危机。造成“滞胀”的原因之二是20世纪70年代,世界粮食连续减产。由于粮食供应不足,国际粮食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相应的推动了美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物价上涨导致美国发生通货膨胀。造成“滞胀”的原因之三是两次石油危机都造成美国的经济衰退。石油价格的上涨导致美国政府和居民对石油消费开支的增加,相对挤压了其他方面的消费支出。另外,由于固定投资成本的增加,导致固定投资增速的减缓甚至是固定投资额的下降。这几方面的原因,造成对国内产品需求的相对减少,从而造成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速的下降甚至是负增长。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油价上涨和粮食价格飙升,“滞胀”阴影再次降临。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世界经济的未来产生担忧的同时也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充满疑虑。许多人担心外需趋冷、内需紧缩过度的现状是否会影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下滑,加上中国股市下跌,房地产市场降温,会不会出现类似日本当年泡沫经济破灭以后的经济停滞局面。由此,一些人士预言世界经济面临“滞胀”的威胁,中国经济也将面临“滞胀”的威胁。
经济“滞胀”是一个十分复杂而棘手的问题,对“滞胀”这个现代病症,至今也没有一种令人满意的医治办法。
保罗·萨缪尔森在他的《经济学》中说:“在充分就业和合理的价格稳定之间是否存在着一种带根本性的两难选择?给所有人提供良好的职业的前景,是否不可避免地必须以爬行的通货膨胀为代价?甚至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奔腾向上的通货膨胀为代价?”“鱼和熊掌”我们都想兼得!但是这个美好的愿望能否实现呢?

政府也出组合拳——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就是指政府通过税收和税收支出的使用调节经济。在一个市场经济中,消费和投资是由无数个体的家庭和企业决定的,他们在衰退时期不可能无缘无故地去增加开销。而在这个时候,政府就应该当一个大买家,政府出资去投资。市场受到这个巨大的“新主顾”的刺激,就会终止不景气,转入兴旺。在衰退时期,政府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即降低税率增加支出,减少个人所得税增加了个人税后收入,从而增加了消费;减少公司所得税增加了公司税后收入,从而增加了投资;增加政府购买,从而刺激了私人投资;增加公共工程支出,从而直接增加了投资;增加转移支付,从而增加了低收入者的收入、消费。这样,总需求增加使经济走出衰退。在繁荣时为了防止经济过热引发通货膨胀,政府采用了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即增加税收与减少支付,其作用与减税和增加支出相反。
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公共事业,如国防、义务教育、社会医疗体系等。在国家经济比较低迷的时候,政府会增加支出,来刺激投资和消费。比较常见的方法是增加公路、铁路、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同时增加社会最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给予低收入者的转移支付直接增加这部分人的可支配收入,他们的消费也会相应增加,基本生活用品的生产单位可以间接地从转移支付中得到资金支持。对于公共设施的投资不仅改善社会生活环境,而且可以推动相关行业发展。比如水利建设方面投资的增加就会刺激水利机电设备生产和相关企业工人消费,也会带动水利建设所在地的就业。
在这里举一个例子,政府投资1元钱,市场可以增加大约5元钱的购买——这就是所谓的乘数效应,所以一笔相对小的启动资金就可以使市场活跃起来。因为政府投入1元钱去搞基建,如果这1元钱用于购买水泥,这钱最后发给工人工资,一小部分成为企业家的利润。工资也好,利润也好,除了小部分储蓄起来,大部分又投入到市场购买商品。这笔拿来购买商品的钱,又变为另外一批工人和企业家的利润,他们储蓄了一小部分之后,又将大部分钱用去买东西,周而复始,最初的1元钱产生了5倍的购买力。可见,政府投资有启动市场的杠杆作用。
在衰退的环境中缺乏有利的投资机会。但事实上政府可以从事公共事业的投资,比如公路、绿化、城市污染处理、水土保持、河流区域治理和综合开发。这种社会所需要的工程,一般私营企业是不会去投资的。政府通过对这些公共设施的投资,就会启动经济。因为这些工程需要雇佣工人、需要购买生产设备、需要购买生产资料,而这些会防止社会生产力的浪费,既不会造成工人失业,也不会使机器大量闲置。
央行处理通货膨胀问题,就是通过所谓的货币政策。但是央行是如何操作的?它把你手上多余的钱收回来叫你不要花了。每一个老百姓手里的钱都是潜在的需求,大家都拿这个钱去买自己想要买的东西。比如,大家都去买猪肉,猪肉价格就会上升,大家都去买矿泉水,矿泉水的价格就会上升,那怎么办?最好的办法就是这个钱不要花掉。你不花钱,物价就不会上升。但是让老百姓不花钱,那就需要政府使用货币政策进行调控。货币政策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它包括了以下几项:
第一是提高利率。提高利率对老百姓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政策,会使老百姓存在银行里面的钱的利息增加。如果老百姓把钱存到银行里面去,就不会花钱,老百姓不花钱就不会给物价造成压力。但是,提高利率更重要的作用,就是抑制消费。如果作为企业领导,要想扩大投资,他就要向银行借钱。借钱之后,就会去买原材料,买生产设备,这又涉及花钱问题。钱花了之后,很可能又给控制物价造成压力。政府如何能让企业不花钱,利用货币政策提高利率,让企业借钱的成本上升。过去是6%的贷款利率,现在利率变10%了,企业领导借钱就多还4%,于是,很多人就不会去借钱了。如果没有人借钱就不会购买生产原料,就不会去购买别的产品,因此通货膨胀压力就减轻了。所以,利率是控制通货膨胀的手段之一。
第二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假如银行有100元存款,银行借给别人,才有利息,才能赚钱。银行怎么赚钱?通过息差赚钱,比如,银行通过息差赚取2%的利息。银行不能100%放贷,如果老百姓存了100元钱,银行全都放贷了,但是当人取钱时,银行没钱给人怎么办?这就会造成金融危机。因此,中央银行要求每一家银行必须要保存一定的存款准备金,这样才能防止出现别人来取钱时,没有钱的状况。中央银行时刻要求保留一定的存款准备金,即银行就会把储户存款的一部分拿来放贷,剩下的不能放,放了就麻烦了。老百姓去提款的时候,银行没钱,那是很麻烦的事情。所以存款准备金如果是20%,那就是20%的存款留在银行,供提款人取现金用。也就是说,如果银行有100元钱的存款,他就只能放贷80元,那么,企业就只有80元钱来购买产品原材料。这样,社会的通货膨胀压力就小很多,因为只有80元钱来购买产品。所以提高存款准备金的目的,就是把多余的钱收回来。
第三个就是政府发行公债。公债是由政府发行的,可以把老百姓的钱收回来,让老百姓不花钱。老百姓不花钱,就不会对控制物价施加压力,这就是目前中央银行的做法。
货币政策不都是有用的,但是对于老百姓来说,通货膨胀和利率上升基本上是两个互相抵消的因素。一般来讲,利率减通货膨胀,就是存款的实际收益率。如果通货膨胀率是10%,银行存款利率是6%,就表示你手上的钱会以每年4%的速度贬值。如果把这个钱放在家里更糟糕,积蓄每年贬值的速度就是通货膨胀率10%,存在银行还可以减少一点损失。负利率就是6%的利率小于10%的通货膨胀率。在负利率的情况下,人们就会把钱从银行里取出来,拿去炒股、炒楼。因为只要负利率存在,存在银行的钱就一定会损失。
运用货币政策的具体做法是,当经济繁荣时,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即在金融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提高贴现率和准备金率,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减少投资,抑制需求。当经济衰退时,中央银行采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即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政府债券,降低贴现率和准备金率,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增加投资,刺激需求。

最隐蔽的税收——通货膨胀税
平时我们缴纳国税或者地税时,相关税务部门就会出具相应的税单作为你缴纳税款的凭证。但是有种税,你交了,就没有一个机构给你开出税单来。这是什么税呢?这就是通货膨胀税。为了理解这一点,我们就说一个这样的故事:有人盘算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投机取巧。这个人在海边捡了一个石子,说这个石子值100万元,把它卖给了第二个人,第二个人觉得石子会升值,但是却拿不出100万元,于是向银行借,银行也没有这么多钱,于是把印钞机打开,印了这100万元,借给那个人买了这个石子。然后第二个人开始卖这个石子,以100万元卖给了第三个人,由于第一个卖石子的人把钱花了,市场上的钱就多了,所以这100万元可以筹集到。但当第三个人把这个石子以200万元转让给第四个人的时候,银行只能又印了100万元钞票借给买方,然后第四个人又以300万元把石子卖给了第五个人……这样钞票越印越多,可是当这个石子不停地流动转让时,大家并不觉得市场上的钱多了(因为多印出来的钞票都在被用于石子交易),产品价格还是原来那样。当这个石子不流通或流通过慢时,大家觉得钱多了,可是如果当持有石子的人把它扔到大海里,那就等于这个国家的市场上凭空多出N个100万元来。它若没了,本国市场上产品的价格就会飞涨,就会引发通货膨胀,银行也将出现大量的呆账、死账,当然央行也不希望这个石子一直涨下去,因为价格涨得越高也就意味着将来通货膨胀的风险越大,那么持有石子的人就绑架了这个国家的经济,并使国家的经济调控部门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这个故事虽然看上去很荒诞,却生动地呈现了通货膨胀税的产生过程。
顾名思义,通货膨胀税就是政府以通货膨胀方式向人民征收的一种隐蔽性税收。通俗地说,就是对每个货币持有者征收的税收。通货膨胀税虽然是一个专业的经济词汇,但是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为它关系到我们的购买能力,即我们手中的钱能买到多少东西。
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大多人都不关心通货膨胀税的高低,但是已经越来越多的人关心通货膨胀了。因为提到通货膨胀税就不能不提到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用通俗的话讲就是,手中的钱所能买到的东西更少了。通货膨胀对我们老百姓的影响就是,城市居民不吃肉或少吃肉了,农村居民也不敢大大咧咧买煤取暖了。“通货膨胀”彻底打消了穷人买房的愿望。“通货膨胀”还在继续掏空人民辛苦积攒多年的储蓄。家家户户的货币资产都在贬值缩水。严重的通货膨胀使一些没有收入仅靠储蓄生活的家庭,正处在遭受灭顶之灾之患。“通货膨胀”正在掏空穷人微薄的积蓄。对居民家庭是这样,对整个国家何尝不是如此。我国的外汇储备也正在日益贬值,十几年中,老百姓辛辛苦苦,以美元形式积储的国民财富,正在缩水。
货币,本质上是要与一国用于商品交换的商品的量相对应的,如果出现较大偏差就会产生通货膨胀(钱多了)或通货紧缩(钱少了)。试想,全世界人民拿着美元蜂拥到美国买东西的时候美国会发生什么?通货膨胀就这样发生了,也就意味着美元将急剧地贬值,而那些来不及把美元换成实物或者其他可靠货币的人就将面临资产缩水的窘境,极端的情况就是美元版的金元券。为了防止这样的情况发生,美国庞大的金融市场起了很大的作用,在美国金融市场上乱七八糟的东西都可以被证券化,而这些证券的作用就是吸收美元,把美元吸收在金融市场内,不断地发明新的证券来吸收旧证券到期释放的美元和新加入金融市场的美元。但是,万一哪天金融市场崩溃引发这些美元集体从金融市场撤退呢?那么,这些美元蜂拥到哪里,哪里的价格将上升,而当他们撤退价格将重重地摔下来,其中伴随着美元的不断贬值,直到这股美元的势力被削弱。但是非常无奈的是,当美元贬值,由于美元资产在全球被持有的广泛性,那么就相当于美国在全世界人民头上征了一次通货膨胀税。
通货膨胀税不是天然就有的(至少在物物交换的时代就没有),但是凡是存在即为合理的,通货膨胀税是对政府因物价波动而变动财政支出的一种描述。比如说,政府借债到期时的物价如果高于债券发行时的物价,政府就可以从中获取一定的收益,相应的减少财政支出。但在通货紧缩时,情况正好相反,政府的支出会因物价的下跌而增加。从一定程度上讲,通过通货膨胀税的取得来解决暂时的财政危机是最便利的事情,它通常和铸币税一起使用。但是从长期看它会引发持续的恶性的通货膨胀,从而对经济和社会的稳定产生巨大的负面作用。

中国在引领世界经济增长吗——GDP
2008年金融危机使全世界的经济都受到牵连。但是2009年上半年,中国的GDP同比增长7.1%;相信大家肯定听说过或是在网络上看到这种言论:“中国在引领世界经济增长”。因为,虽然2008年全世界GDP增长3%,但是面对金融危机后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情况,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2009年这一数值降低到负1%,而中国的GDP增长可能达到8%。于是很多人由此认为中国真的在引领世界经济复苏与增长,认为中国已经是超级大国了。要想认清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得对GDP有明确的认识。
下面我们先看看GDP到底是什么,仅仅根据GDP得出的结论可靠吗?
相对于其他经济学名词,大家对GDP比较熟悉。GDP即英文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缩写,也就是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值。在经济学中,常用GDP来作为衡量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的通用指标。在宏观经济中,它是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每年结束之际,在报纸杂志随处可见的统计数据中,GDP绝对会在众多数据中位居第一。
可能你会好奇这么有用的GDP,究竟是怎么统计出来的呢?从原理的角度上说,GDP的计算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是比较简单。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核算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
居民消费(用字母C表示),包括购买冰箱、彩电、洗衣机、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的支出,也包括服装、食品等非耐用消费品的支出以及用于医疗保健、旅游、理发等劳务的支出(但是建造住宅的支出不属于此项)。企业投资(用字母I表示),是指增加或更新资本资产(包括厂房、机器设备等)的支出。政府购买(用字母G表示),是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它包括政府购买军火、军队和警察的服务、政府机关办公用品与办公设施以及投资诸如道路等公共工程、开办学校等方面的支出。净出口(用字母X-M表示,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是指进出口的差额。
通过这一分析,读者可能恍然大悟,原来大名鼎鼎的GDP也并不是那么神秘。然而原理虽然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中统计出来全国或某个地区的GDP还真是个大工程。除了统计部门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外,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注意。首先,国内生产总值(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那些非生产性活动以及地下交易、黑市交易等不计入GDP中,如家务劳动、自给自足性生产、赌博和毒品的非法交易等。另外,GDP必须按当期最终产品计算,中间产品不能计入,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亲爱的读者,读到这里,或许你已经可以对一般的关于GDP的问题得心应手了。但是还要有更深入的理解才行,下面两则讽刺笑话,试试你能读懂其中的蕴意吗?如果读完后你会心一笑,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对GDP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有两个人每天开车上下班,车来车往,平安无事,跟GDP没关系。但是,某天,两人撞车了,一个车头瘪,一个车尾坏。两人要修车,就要花钱,就要消费。于是,GDP上去了。
某小国政府嫌GDP增长太慢,请美国GDP顾问前来帮忙。顾问说,要想让GDP涨上去,简单得很:让A家主妇去B家做饭,B付给工钱,B家主妇去C家做饭,C付工钱……以此类推,只需让全国的家庭主妇都不要在自己家做饭,GDP就涨上去了!
虽然是笑话,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人会通过破坏或是增加不必要的麻烦来增加GDP,但是它也映射出GDP作为反映经济发展水平指标的局限性。众所周知,某些无用的交易无疑对改善人民的生活无益,甚至有害,但是确实能够使得GDP的数字更加“好看”。正如生活中地方上为片面追求经济数据而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最为典型的是山西的黑煤窑,虽然这些安全得不到保障的小煤矿也增加了GDP,但却是以无辜的工人的生命为代价的。
现在读者你应该明白了,GDP的确是一种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虽然有人提出“绿色GDP”的理念,尽管GDP有一些无法克服的缺陷,可是在实际操作中其依然是最为简便明了的计量方法。目前,我国的GDP总量虽然位居世界第三,但是根据2007年的统计数据,我国单位GDP水泥消耗量是美国的71.58倍,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7.9倍!我国GDP增长的背后是以牺牲资源、环境等为代价。尽管GDP总量大,但是并不一定说明是世界超级大国,要综合考察能耗水平、人均收入等很多方面的因素才能得出结论。因此作为经济发展指标,虽然GDP很重要,但是绝对不能一味迷信这一指标。

你吃了吗——恩格尔系数
“你吃了吗?”相信大家一定对这句话特别熟悉。它就是我们曾经每天都会用的问候语,不论是刚从食堂还是厕所走出来,遇见熟人总会问上一句:“吃了吗?”。而现在这句问候语已经渐渐被“你好”所代替。也许你会觉得奇怪,这个还和经济学有关?不错,著名德国统计学家恩斯特·恩格尔的理论似乎早已经预言了这一变化。
在解释之前我们还是先一起学习几个基本的经济学概念。作为主角,恩格尔系数(Engel’s
Coefficient)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其计算公式如下:
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金额÷总支出金额×100%
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发现一个有意思的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推广到国家层面上来说,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支出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越来越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简单地说,从一国的恩格尔系数大致就可以推断该国的富裕程度,恩格尔系数高的国家较为贫穷,而恩格尔系数小则国家较为富裕。由此可以解释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恩格尔系数平均为16.45%,而我国目前的恩格尔系数仍然远高于这一水平。
基于这样的观察,恩格尔提出了恩格尔定律,即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小。只有达到相当高的平均食物消费水平时,收入的进一步增加才不对食物支出发生重要的影响。
恩格尔系数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一般随居民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下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已由1978年的57.5%和67.7%分别下降到2008年的37.9%和43.7%。由此可见,食物的支出比例在以前是很高的,除了文化原因外,从经济的角度看,“吃”的比重很大,在日常生活中的确是应该关注的事情。根据恩格尔定律,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吃”的比重在不断下降,由此也难怪对其关注力相应下降。
恩格尔系数不仅仅适用于宏观层面,对于家庭、个人的微观层面也同样适用。例如,恩格尔系数是划分家庭富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准。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过一个划分贫困与富裕家庭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恩格尔系数对于个人的分析也同样适用。如果读者有兴趣的话,可以计算一下自己的恩格尔系数,这一年或是一个月以来,你在食物方面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是多少?然后就可以参照粮农组织的标准将自己定位了。在了解了上述经济学知识后,你就会明白,当恩格尔系数很高时则意味着贫困。所以在下次不想借给别人钱的时候,“我的恩格尔系数已经达到100%了!”是不是比“我很穷”更加有说服力呢?

美国总统涨工资了吗——价格指数
早在1931年,美国时任总统胡佛的年薪是7.5万美元,而到了2009年,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的年薪是40万美元。在这近80年间,美国总统的工资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也许读者会说,很明显啊,当然是上升了,40万当然是比7.5万多了,但这仅仅是从货币量的角度去看。我们知道在比较收入时,货币量的多少并不是实质性的数据,重要的是这些货币的购买力,即单位货币能买到多少东西。那么我们要回答美国总统工资是否上涨就要知道这些货币有多大的购买力,即要清楚实际工资是怎么计算的?
那么,我们必须了解一个新的经济学名词——价格指数。
价格指数表示在给定的时段里,一组商品水平的变动情况的经济指标。通常以报告期与基期相对比的相对数值来表示。在具体的编制平均数时,不同的商品按照重要性不同做加权处理。价格指数的编制较早,早在18世纪,英国以及一些欧美国家就已经开始进行价格指数的编制和研究应用了。而1927年南开大学编制和发布的华北地区批发价格指数是我国关于价格指数最早的研究之一。现在我们常用的指数有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以及工业品出场价格指数等。而最常为我们公众所关注的就是消费价格指数(CPI)。
CPI即英文Consumer Price
Index(消费者物价指数)的英文缩写,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变动的一种经济指标,通常作为判断通货膨胀水平的依据,以百分比变化为表达形式。如果消费者物价指数升幅过大,表明通货膨胀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因素,央行会有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风险,从而造成经济前景不明朗。因此,该指数过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场欢迎。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