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不灭的灵魂:叔本华及其惊世哲学(精美插图畅销版!影响世代数千万人的哲学经典,尼采最崇拜的大师,弗洛伊德、荣格、托尔斯泰、莫泊桑最为折服的思想领袖,触碰幸福、人生、灵魂、自由真谛的巅峰神话!)

書城自編碼: 2036116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哲學
作者: 王婧怡
國際書號(ISBN): 9787514126631
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01-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48/213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79.0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大学问·从东方到中亚——19世纪的英俄“冷战”(1821—1907)
《 大学问·从东方到中亚——19世纪的英俄“冷战”(1821—1907) 》

售價:HK$ 90.9
元宴
《 元宴 》

售價:HK$ 216.2
米兰讲稿(翁贝托·埃科作品系列)
《 米兰讲稿(翁贝托·埃科作品系列) 》

售價:HK$ 227.7
无线重构世界:射频技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 无线重构世界:射频技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

售價:HK$ 124.2
海外中国研究·南方的将军:孙权传
《 海外中国研究·南方的将军:孙权传 》

售價:HK$ 135.7
历史的深度
《 历史的深度 》

售價:HK$ 66.7
中国漆艺技法全书:工艺原理与基础技法
《 中国漆艺技法全书:工艺原理与基础技法 》

售價:HK$ 181.7
晋朝的死结
《 晋朝的死结 》

售價:HK$ 101.2

 

建議一齊購買:

+

HK$ 60.7
《尼采解忧书》
+

HK$ 60.7
《叔本华静心课》
+

HK$ 92.8
《果戈理与鬼》
+

HK$ 66.3
《叔本华心灵咒语:请优雅地拥抱这个苦难的世界》
+

HK$ 79.0
《人生的智慧(插图版)》
+

HK$ 87.9
《读懂叔本华的第一本书:《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內容簡介:
叔本华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论哲学的创始人,是意志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他是黑格尔绝对唯心主义的反对者,是历史理性的怀疑者,是悲观主义的哲学家。本书从三个部分对叔本华及其哲学观进行了阐述。第一部分主要向读者介绍叔本华的家世经历:他的父亲是成功的商人,但却自杀而死;母亲是当时颇有名气的作家,与歌德关系甚好,但却与叔本华存在很深隔阂,最终母亲关系破裂;他有一个妹妹,但却从未真正履行过兄长的责任;他感情生活未修得正果,他风流不羁,情人不断,有过几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但却终生无妻,孤独终老。第二部分主要将叔本华的哲学观和理想内涵阐述给读者:他与所生时代格格不入,哲学观点备受争论和忽视,他曾经自讨腰包印刷著作,发表言论得不到世人的认同,但最终却成为影响世代人的伟大哲学家。这部分内容从生存的意义、道德的基础、快乐和痛苦、宗教与哲学、女人和男人、情爱与性爱、生命力的艺术、冒犯的艺术、心理观相术以及人生的智慧多个方面来深入阐述叔本华哲学观。第三部分为读者梳理了叔本华的哲学精髓和思想荟萃,给读者最简洁精炼的叔本华微博微哲学。最后,本书还选摘了叔本华的灵魂不死对话录,为读者展现叔本华最原汁原味的《不灭的灵魂》。
目錄
第一篇叔本华的人生之旅
第一章叔本华的家世 00
故乡但泽:以玩偶的身份降生 00
父亲:母子关系恶化的导火索 00
母亲:丈夫的死,成为她的解脱 00
妹妹:因丑陋而与爱情无缘 0
第二章求学的岁月 0
勒阿弗尔的第一课 0
汉堡隆格私学 0
欧洲之旅:并非一次对理想的背叛 0
从哥达到魏玛:从春风得意到寂寞暗恋 0
哥廷根与柏林:哲学情结的摇篮 0
撰写博士论文:自掏腰包印刷成书 0
第三章爱情与友情 0
格雷瓜尔一家:曾经的兄弟,终究分道扬镳 0
艳遇:哲学家也有风流艳史 0
一生的情人:卡洛琳娜 0
第四章哲学路上的喜与悲 0
与歌德的色彩学“交情” 0
德累斯顿:创作力的巅峰4年 0|目录|
失意柏林:失败的复仇 0
定居法兰克福:恐惧内心映射出的仪式生活 0
悲剧人生,喜剧收场:成名于风烛残年 0
第五章叔本华的哲学旗帜 0
《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哲学的根基 0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对康德哲学的批判 0
《论自然界中的意志》:将哲学建立于科学验证之上 0
《伦理学中的两个基本问题》 0
《附录与补遗》 0
第二篇叔本华的精神世界
第一章人类与生存 0
作为自然人的生活 0
作为社会人的生活 0
人类生存的内在意义 00000
第二章道德的基础
“康德是用一味药治疗百病的医生”
道德的基础及证据
道德别论
第三章快乐与痛苦
意志:快乐与痛苦的根源
生活的本质就是痛苦
不同的人生同样的结局
第四章当宗教遇上哲学
基督教有相当独特的缺陷
宗教与哲学的对话
一神论与泛神论
第五章女人的价值
女人:既无所事事,又无远见
美丽:年轻女性俘获男人的法宝
薄弱的理性:女人精神上的软肋
虚伪和佯装:女人的天性
女人的地位:低劣的“第二性”
第六章情爱与性爱
性爱的普遍性
性爱的本质:繁衍后代
同性之爱
为什么人们对性事搪塞躲避
第七章保持生命力的艺术
思考:勿做书籍哲学家
阅读:切忌“买而不读,读而不精”
发现文学中孕育的人生哲学
争辩是一门艺术
第八章冒犯的艺术
自杀:意识的毁灭
死亡:一种个体永被遗忘的睡眠
批评的现象
第九章观相的艺术
相由心生
观相术
第十章生命余晖下的思考
幸福的真谛
人生应该怎样走过
生命的任务
第三篇叔本华名言荟萃
第一章关于财富
第二章关于意志
第三章关于道德
第四章关于求学
第五章关于人生
第六章关于社会
附录1叔本华:《灵魂不死:对话录》
附录2叔本华大事年表 ?
內容試閱
海因里希?弗洛里斯?叔本华
海因里希?弗洛里斯?叔本华生于自由之城但泽的一户商人家,属于但泽的名门望族,海因里希崇尚自由和共和,读了许多卢梭和伏尔泰的书,并且还长期订阅《泰晤士报》,是个不服强权的人。他40多岁时才取了年轻的约翰娜为妻,他的妻子比他小20岁,是个中产家庭的孩子。他们之间的婚姻似乎没有多少爱情的成分,约翰娜十分尊重海因里希,知道他是城内有影响的人物,她起初也对他抱有某种程度的爱意,但就如她自己所说的:“最初的爱恋中生出的是柔弱的花朵”,这花朵很轻易就陷入了凋零的状态,她对于丈夫的感情剩下的可能仅仅是迫于权威的服从。
海因里希如此向往英国生活,以至于本打算让叔本华出生于英国,可是当年轻的妻子留恋于社交生活后,他再也无法淡定,在妻子身怀六甲的时候宁肯多花些钱也要回到德国去待产。这使得约翰娜对他的怨恨又加深了,她不理解这个男子是因何焦虑,但显而易见这焦虑的源头就是她本人。
叔本华降生后,海因里希很少陪年轻的妻子,将她安置于但泽附近的乡村别墅中,周末才去看望这对母子,对此约翰娜是不满的,这种不满转嫁于小亚瑟,使得幼小的亚瑟没有感受到丝毫母爱。作为生意人,海因里希当然希望叔本华子承父业,他为亚瑟设计了一条人生道路:读商科学校,当学徒,成为生意人。他起初并没有考虑亚瑟的意愿,将年幼的孩子置于法国,又将其安排到商业的私立学校中,他做事情十分自信,并且饱读诗书,对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叔本华很尊重父亲,虽然他并不认同父亲为自己选择的道路。
亚瑟不喜欢在商科学校读书,他多次跟海因里希抱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海因里希非常巧妙地让儿子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要么转到文科学校,要么跟着父母一同去游历欧洲,回来到商铺去当学徒。15岁的少年很少会作出第一种选择,这一切其实都在海因里希的掌握之中。当儿子结束了两年的欧洲之旅后,乖乖地回到了但泽当学徒,而后又来到了汉堡继续学徒生涯,但此时海因里希却逐渐远离了商界。他的身体每况愈下,偶尔会有失忆的状态,并且在1804年的冬天得了黄疸病,此时的海因里希再也不复往日的雄心壮志,他的身体日渐衰老,所有见过的人都惊叹于他的状态如此之差,他整日只能坐在靠椅中,服侍他的只是仆人,他的妻子没有空搭理这个老家伙,这让他的心情越来越差。欧洲大陆的封锁政策让海因里希的生意也陷入了困境,在内忧外患之下,他终于崩溃了,1805年4月20日,人们在叔本华家的仓库后的运河里发现了他的尸体,他是从仓库房顶坠落的,人们怀疑他是自杀的,因为他在那个时刻是不应该出现在仓库的。
海因里希的死对于妻子约翰娜来说是一种解脱,其实对于叔本华来说也是一种解脱,但他自己并不承认这一点,父亲的死对于他来说是悲痛的,他宁愿忤逆自己的意愿,也不愿意反抗父亲的意志,他认为即便父亲死了,也有责任继续下去自己的学徒生活,尽管这生活早晚会把他逼疯。老海因里希虽然过世了,但他仍然发挥着自己的影响力,他的死成为了母子关系恶化的导火索,叔本华把父亲的死归咎于母亲,这使他对于婚姻和女人有深深的厌恶之情,他评价自己母亲的行为时这样写道:“我知道女人是什么。他们把婚姻当做为自己提供吃穿的补给站。我的父亲久病不愈,十分可怜,整日坐在病椅上无法起身。他被独自撇在一边,身边连一个能恪尽职守照顾他的老仆人都没有。当母亲举办沙龙时,父亲却沉浸在孤独之中;当母亲欢愉享乐之时,父亲却痛苦不堪。这就是女人的爱。”
作为父亲,海因里希对于叔本华有着很高的期待,他完全是一位受到尊敬的父亲,虽然他一直让儿子陷入矛盾之中,他赠与叔本华一本克劳荻乌斯的书——《写给我的儿子》,这本书一直被叔本华珍视,他认为这书中体现的是父亲的遗志,这本书也对叔本华的价值观有很重要的影响,当他深陷学徒的无聊生活时,这本书慰藉了他的心灵。3母亲:丈夫的死,成为她的解脱
约翰娜?特罗西纳
在嫁给海因里希之前,她是叫做约翰娜?特罗西纳,家境虽说没有叔本华家族富裕,但她的父亲曾经做过市议员,是位见过世面的先生。18岁时接受海因里希求婚的时候,虽说大家都劝过她要考虑一下,但是她丝毫没考虑就答应了,她对海因里希早有耳闻,知道这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先生。父亲离开市议员的职务之后,家里的生意也每况愈下,特罗西纳一家从城里搬出去,来到乡下成为租农,这时候她的父母应该感谢这位小姐的果断,此时他们一家子都是靠海因里希来资助的。
这位懵懂少女怀孕的时候,她丝毫没有察觉,但她的丈夫肯定是嗅出了端倪,他哄骗着妻子来到了英国,以诉求达成自己自私的目的,不过却尝到了苦果。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充满讽刺意味,本来约翰娜是极其不爱来到英国的,但来到英国之后她发现自己十分适合英国的社交圈,并且第一次发现了隐藏在身体里的才华,她受到许多人的瞩目,这使得老海因里希十分焦虑,他恐惧于妻子的变化,他毕竟是个行将就木的老头子,可是妻子依然年轻,并且变得越来越耀眼。不过海因里希依然有办法,他能带着妻子来到英国,就能把她带走,虽然此时约翰娜已然接近临盆的状态,她极其不甘愿地服从丈夫的安排,但又没有办法,叔本华极其理解父亲,却始终不理解母亲,可是在常人眼中,在约翰娜与老海因里希的婚姻中,双方都是有责任的,他们都更多地为自己的欲望考虑,而不顾对方的感受。他们的婚姻中早就没有了爱情,也许从来就没有过爱情,约翰娜在她的回忆录中写道:“我从不虚情假意地表明我对他的爱是多么炽热,而他对此也没有什么要求。”
回到家乡后,她被送到了但泽城外奥利瓦的乡村别墅,她此刻已经感受到了丈夫的不信任感,所以行事十分谨慎,丈夫不在家的时候,她不去邻居家做客,散步的时候也从不走远,如果去远一点儿的地方也要走僻静无人的小路,她谨言慎行,从不在外逗留,一切都是为了不激怒老海因里希。在这样的状态下,叔本华诞生了,但很不巧,他的母亲此刻正忍受着孤独和寂寞,他的降临只是起到了解闷的作用,他成为了母亲的新玩偶,不久母亲就玩腻了。约翰娜的苦闷只有大海才能平息一些,她喜欢在奥利瓦的海边观看海潮,这永远无法让她感到困倦。她每年能带着孩子去父母租住的乡下,看着农民辛勤劳作的时候,她也能感受到生命的活力,这是她自己独居的时候很少能感受到的。
在但泽局势每况愈下的时候,叔本华一家搬到了汉堡,这重新开启了约翰娜的社交生活,此时的汉堡不仅有来自但泽的移民,还有许多来自法国的移民,这些移民在这里展开了丰富的社交生活,带来了不同风味的文化和艺术感。很多文艺界人士和有教养的法国人成为了约翰娜的座上宾,她对此十分得意。她在汉堡过着忙碌的社交生活,她很乐于参加别人举办的聚会,并且自己也努力想要把叔本华家巨大的宅院变成社交会所,她显然达成了自己的目的,许多作家和外交官经常出入他们家,她此时更没有空去照看年幼的亚瑟,这个6岁的小男孩常见到的是女佣而不是母亲,他真是一点儿母爱都没有感受过。
1805年,海因里希辞世后,约翰娜获得了重生的机会,在与海因里希共同生活的多年里,她从没有觉得之前与这位重要人物的结合是一件正确的事情,也从没有把自己的婚姻看成幸福的源泉,相反,她觉得自结婚时日起,自己的人生便坠入深渊,从来再不能心甘情愿地生活。但丈夫的过世带给她的确是喜出望外的重生。她要重新开始规划自己的生活,第一步就是处理掉丈夫的生意。她要远离汉堡,搬到魏魏玛大学
玛魏玛(Weimar):德国小城市,拥有众多文化古迹,曾是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和席勒在此创作出许多不朽文学作品。著名景点有歌德故居、包豪斯博物馆等。去住。之所以选择魏玛是因为那里有很多文化精英,此时的约翰娜早已干劲十足,在她看来,她第一次享受到了婚姻给她的幸福,丈夫留下的遗产足够她在魏玛的生活,她的人生也不必再受他人的控制。1806年9月28日,处理完了在汉堡的所有事情,约翰娜抵达了魏玛,她是悄悄地走的,并没有跟叔本华告别,在与儿子的相处上,她始终把自己当做朋友而并非母亲,她讨厌离别的情绪,不喜欢悲戚的氛围,于是在夜里偷偷地出发。来到魏玛就意味着选择了完全陌生的生活,其实她本可以回到但泽与亲戚家人为伴,但是她讨厌处理这种复杂的关系,她有足够的勇气去接纳新的挑战。
在魏玛迎接她的并不是祥和的气氛,这里正在饱受战争的威胁,拿破仑的军队就在附近虎视眈眈,约翰娜也曾想过要逃离魏玛城,但是她并未如愿,这反而成就了她的幸运。聪慧的约翰娜早就藏好了一切值钱的东西,并懂得如何安抚四处掠夺的法国士兵,她的住所成了魏玛城中少数得以全身而退的地方,这吸引了许多人来她这里避难。约翰娜竭尽全力地去帮助这些困难的人,她拿出了自家的葡萄酒和肉汤供给伤员,她的义举被许多魏玛的其他名流效法,歌德就是其中的一员。这场战争帮助了这位富商的遗孀,此时在魏玛城中,她已经名声在外。歌德主动拜访了约翰娜家,她日后曾细致地描写了自己当时的感受:“家人告诉我有一位陌生人来访。我走进前厅,看见一位英俊而严肃的男士,他身着黑衣,很优雅地深深鞠了一躬,对我说:‘请允许我向您介绍枢密顾问歌德’。我环顾四周寻找歌德在哪里,因为根据别人的死板描述,我根本无法从这个人身上辨认出他就是歌德。”00
歌德不仅成为了约翰娜家的座上宾,而且还把自己的妻子克里斯提娜引荐给这位汉堡来的女士,克里斯提娜是歌德的管家,她已经与这位伟大的人生活在一起18年了,并且育有一子,她的身份实在是不够高贵,以至于魏玛城中的人都视她的存在为一个丑闻,但这位汉堡来的女士可不是城中人,她有着非凡的智慧,她深知自己如若接纳了克里斯提娜也就是最大限度地讨好了歌德,她成为这个城中第一位接纳歌德妻子的人,歌德对此十分欣喜,便经常来到约翰娜家,这也带动了城中的其他文化精英,约翰娜家的茶会从此便诞生了。
约翰娜的个性中充满了自由气息,这与叔本华完全不同,她其实为叔本华作出了表率,但儿子并没有看到这一切,还深陷于父亲的桎梏中。对于儿子的这种哀怨情绪,她放任不管,但终于在1807年夏天,厌倦了这种抱怨的约翰娜打算解救不到20岁的亚瑟,因为这个年轻人,实在无法靠自己跳出这个囹圄。她多次写信告诉叔本华其实他可以选择别样的生活,他可以选择上大学,她还举了身边朋友的例子告诉叔本华现在开始上大学也并不晚,可是叔本华还是固守着对于死者的忠诚。在约翰娜眼中,她的儿子越来越像自己的丈夫,她在1807年2月写给叔本华的信中说道:“你对自己的处境一点儿也不满意,这一点我早就知晓,可是对此我并不十分在意。你知道,我将你的不快乐归结于什么原因。此外我十分明白,你青年时代的那种活泼的个性现在已经所剩无几了,现在你从你父亲那里继承了可悲的遗产——愁苦冥想的习惯。我经常担心的就是这一点,可是对此我无法改变,因此我不得不宽慰自己,只希望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事情,或许时间也愿意在这方面使你发生改变。”当然,时间并没有真的改变叔本华的个性,但是却改变了他的选择。
在看过了母亲的朋友费尔诺夫(Fernow)的信后,亚瑟彻底地放弃了对于父亲的忠诚,费尔诺夫在信中写道:“在作出这样一个对一生至关重要的决定之前,必须对自身进行更加认真严肃的考察。或者欲求必须如此的强大和坚定,以至于人可以把自己交给它去处置,就像人可以听从真正的本性一样。后者无疑是最可信的和最好的,因为这恰恰表明了你内心的呼唤。仅仅出于对某种使命的不满而使自己委身于另一个使命,这只能带来烦恼,因为后一种使命只是凭借其外在的魅力吸引着我们,而我们却不知道,它是否会迟早引起我们同样的厌倦和不满。这样不但一段宝贵的时光就此逝去,无法挽回,而且由于这样的错误判断,人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从而失去制订和遵循新的人生计划的勇气和力量。”这封信使叔本华热泪盈眶,他重新思索了自己的人生,终于放弃了学徒生活,前往魏玛。
约翰娜虽然希望儿子快乐一些,但她绝对不希望亚瑟来打搅她的生活,她难以承受另一个海因里希来到自己周围,她将儿子安排到了哥达的人文中学,但亚瑟惹恼了学校的教师不得不前往魏玛,约翰娜并不在意叔本华对于老师的无礼,但是她绝没有想到自己成了这件事的受害者,儿子的争强好斗,早已在她的文学沙龙中显露无遗,她的朋友中没有几个人喜欢亚瑟,其实就连她自己可能也并不喜欢亚瑟,虽然她写给亚瑟的信中写道:“我真的喜欢你,对此你不会怀疑。我已经向你证明过这一点,只要我还活着,今后也会继续证明给你看。我的幸福就是知道你生活得幸福,这对我来说是必要的,可是不必成为你幸福生活的见证人。我对你说过多次,与你生活在一起会很困难。”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约翰娜对于亚瑟的到来是多么地焦虑。
1813年,完成了博士论文的叔本华,终于有机会跟母亲住在一起,此时的约翰娜正与小自己12岁的盖尔斯腾贝克(Gerstenberg)打得火热,这位年轻的男士十分倾慕约翰娜,并且也享受于能同约翰娜一起出入歌德家的感受,他是位在文学上才智有限的人,但是他的魅力却让许多魏玛的女士折服。他与约翰娜的友谊在别人看来似乎超越了朋友关系,但事实并非如此,约翰娜从未爱过这个人,她只是享受于同这个年轻人的亲密关系,这是自从费尔诺夫死后,她从未感受过的友谊。她从来没有想过与这个年轻人结婚,甚至想要撮合他与自己的女儿成亲,她此刻正在享受自己的自由生活,任何人都不能让她放弃这种自在,她此刻已经出版了几部作品,在朋友圈中,她不仅仅是魏玛社交圈中的重要人物和歌德的朋友,而且还是一位作家,她找到了自己生活中的新定位,这使得她十分得意。
但儿子始终怀疑母亲与这位年轻朋友的关系,他是十分保守和固执的,父亲走后,他容不得任何人占据母亲身边的位置,如果有人有资格行使父亲的责任,那么这个人也只能是他自己,约翰娜并非没有追求者,好多有身份的人都曾向她求婚,但她深深知道儿子的这种嫉妒心,她始终保持着分寸,免得给亚瑟增加更多的疑虑和痛苦。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她邀请儿子与自己同住,这个决定其实从后面的结局来看是极其错误的,这段同住时光甚至断送了母子之情。
来到约翰娜家居住的叔本华并未保持客人的风度,而是时刻与盖尔斯腾贝克针锋相对,对此约翰娜曾在信中这样劝说儿子:“你应该让其他的人按照他们自己的方式生活,就像其他人也让你按照你自己的方式生活一样。”亚瑟可做不到这一点,他继续着自己的无礼,继续着自己对于平庸之辈的种种恶言恶语,最终的结果是,约翰娜让年轻的朋友独自用餐,以免不快发生,而且在叔本华面前,她也不再与这位朋友会面,这种克制保持了3个月,她就再也无法忍受。约翰娜不希望儿子以这种方式插入自己的生活,她希望回到那种相互独立的状态,她在信中写道:“我要到乡下去,在获悉你已经离开之前我不会回家……不是米勒(盖尔斯腾贝克),而是你自己扯断了与我的亲情。”这在亚瑟看来,自己无疑是被赶出家门了,此后他再也没有见过母亲,他对于母亲始终无法保持宽容的态度。
1819年但泽的穆尔破产事件,使得约翰娜失去了大部分财产,她们母女在魏玛的生活越来越艰难,很难维持下去社交圈的生活。1829年,她们推说因为健康原因要搬离魏玛,约翰娜和女儿迁居到温克尔乡间的一所房子里,这是阿黛拉一位有钱的朋友安排的住处。约翰娜此时还是处于事业的顶峰,写作不仅是爱好,而且还成为糊口的工具,1831年布罗克豪斯出版了她的24卷全集作品。可是到了19世纪30年代中期,人们逐渐淡忘了这位女作家,她的经济情况也就越来越差。1837年约翰娜母女迁往耶拿居住,她在这里开始撰写自己的回忆录,遗憾的是1838年4月16日,约翰娜?叔本华在还没有完成回忆录的时候就去世了。4妹妹:因丑陋而与爱情无缘
阿黛拉?叔本华
1797年,阿黛拉?叔本华(Adele
Schopenhauer)出生于汉堡,她和叔本华之间相差9岁,并且她一出生,亚瑟就被送往法国接受教育,他们之间其实并不熟悉,也少见面。阿黛拉一直生活在母亲身边,她经常出席母亲所举办的各种社交晚会,歌德非常喜欢这位姑娘,时常与她聊天,她还策划了许多魏玛的文艺活动,阿黛拉?叔本华
在魏玛她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在人们眼中她“才华出众”。虽然这位少女聪明而端庄,但她却没有美丽的外表,就连她的母亲也会写信给朋友告诫他们不要被阿黛拉的外表吓到。
阿黛拉的内在极其丰富,而外在却如此寒碜,她的丑陋带给她无穷的痛苦,她生性敏感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