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修心 : 参透心性和真相,引爆内心强大的秘密(一本好读、好用也好学的“现代修心书”)

書城自編碼: 2048370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成功/勵志心灵与修养
作者: 行之
國際書號(ISBN): 9787512700734
出版社: 中国妇女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04-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42/225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79.0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古籍善本
《 古籍善本 》

售價:HK$ 537.6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4:可持续全球供应链体系与国际货币金融变革
《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4:可持续全球供应链体系与国际货币金融变革 》

售價:HK$ 87.4
道德经新注 81幅作者亲绘哲理中国画,图文解读道德经
《 道德经新注 81幅作者亲绘哲理中国画,图文解读道德经 》

售價:HK$ 143.4
清俗纪闻
《 清俗纪闻 》

售價:HK$ 98.6
镜中的星期天
《 镜中的星期天 》

售價:HK$ 76.2
世界前沿技术发展报告2024
《 世界前沿技术发展报告2024 》

售價:HK$ 188.2
可转债——新手理财的极简工具
《 可转债——新手理财的极简工具 》

售價:HK$ 65.0
新加坡教育:神话与现实
《 新加坡教育:神话与现实 》

售價:HK$ 96.3

 

建議一齊購買:

+

HK$ 52.5
《不要让现在的心态毁了将来的自己(感动千万心灵的暖心励志之作。》
+

HK$ 70.3
《恰到好处的幸福》
+

HK$ 73.8
《你要学着自己强大》
+

HK$ 73.8
《你要好好爱自己》
+

HK$ 101.4
《轻而易举的健康》
+

HK$ 93.6
《生命中最美好的事都是免费的(真正的幸福不是惊天动地的事,而是》
編輯推薦: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心躁动,心灵在名利、自私、贪婪等精神枷锁的束缚下饱受煎熬,但是我们却依然可以发现,即便如此,有的人还是活得很自在、很从容、很幸福,而有的人却活得很累,让心灵游走在烦恼和痛苦的边缘。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你是否具有成熟的心智,你的内心是否足够强大。
內容簡介:
如何拥有成熟的心智和强大的内心?本书将帮助你激发心灵的潜力,让你学会爱,学会宽容,学会放下,学会忍耐,学会感恩,学会珍惜,学会认识自我和人生,让你的内心变得越来越强大,引导你过上宁静、自在、快乐、幸福的生活!
關於作者:
行之
中国知名草根心理学者、哲学研究者。由于思路清晰、功底扎实、谈吐从容幽默,总是能以最优美的方式一语道破这个世界的秘密,被誉为“参透人性真想的上师”。与他对话,会使曾经的困惑变得简单清晰,曾经的犹豫不决变成果断坚定。出版《气场》《读心术》等多部畅销书。
目錄
第一章 我的人生我做主,内心强大从做回自我开始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各有各的价值,这种价值是其他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独一无二的地位和价值,活出一个真真实实的自我,我们才能活出一个辉煌灿烂、无怨无悔的人生。
认清你自己,给自己定个价
以自然之心去生活,做回自我
认识本心本性,就能踏上幸福之路
追随自己的本心,按照自己的真实意愿生活
为内在的自己而活,而不是活在别人的眼光里
自助者天助之,求人不如求己
第二章 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
石涛大师云:“生命的完整,在于宽恕、容忍、等待和爱,如果没有这一切,即使你拥有了一切,也是虚无。”“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宽容是一种美德、一种修养、一种境界。宽容别人,其实也是给自己的心灵让路。只有在宽容的世界里,人,才能奏出和谐的生命之歌!
行包容他人之举,是一种大智慧
扩大自己的心量,烦恼便会越来越小
只要真诚悔改,真心迷途知返,就没有什么不能原谅
宽恕别人就是解脱自己,就能让自己重获轻松与快乐
不圆满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
和而不同,合不弃争,尊重多样性
第三章 淡定平和,培养心灵的定力
王阳明说:“君子之学,务求在己而已,毁誉荣辱之来,非独不以动其心,且资之以为切磋砥砺之地。”淡定是一种品质,一种处世哲学,一种生活态度,一种超然世外的境界。拥有了淡定,就拥有了走向精彩人生的钥匙。
淡定,一种超脱的人生境界
顺其自然是最好的生存处世法则
放下得失心,得之不喜,失亦无忧
得意须淡然,失意宜泰然
遇谤不辩不争,从容应对他人非议
第四章 让心灵有空坐下来,生活需要删繁就简
弘一法师云:“于生活,应戒绝奢华,一切从简。”生活需要删繁就简,我们的心只有跟小孩一样,单纯、简单,才能活得快乐、轻松、幸福。
修剪心灵的杂枝,给心灵减负
为心灵开辟一片后花园
压力之下,让心灵这样“突围 ”
人生是一次旅行,重要的是沿途的风景
修心旅行,带上你的心去行走自然
快乐不需要理由,它本身就是理由
第五章 勤拭“心尘”,让快乐永驻心间
生活于婆娑世界,烦恼、抱怨、忌妒、痛苦等“俗世尘埃”时常污染着我们的心灵。因此,我们应随时给自己的心灵“除除尘”,让它得到净化与放松。
以烦恼为菩提,除却心中的烦恼,才能解脱自在
不生气,不为外物扰乱心情 071
停止抱怨,你才能看到更美的风景
粉碎你的忌妒心:忌妒,害人害己
用微笑埋葬痛苦,让快乐成为一种习惯
扫除心灵污秽,做个内心纯净的人
第六章 放下心灵的重负,让生命轻松前行
懂得放下,是一味开心果、一味解烦丹、一道欢喜禅。只要我们能够适时地放下,何愁没有快乐的春莺在啼鸣,何愁没有快乐的溪泉在歌唱,何愁没有快乐的鲜花在绽放!
放下,你的心才能不为外物所转
当你学会了放下的智慧,你就找到了快乐的钥匙
放弃,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以智慧观照,让生命回归
放下过去,让今天和明天绚丽绽放
把仇恨放下,只重恩情不记恨
第七章 敢于舍弃,你的心灵才能修得“正果”
圣严法师云:“舍与得互为因果,往与复本来是自如的,如果领略其中奥义,自然可以打破分别之心。”在佛家看来,舍即是得,得即是舍。舍得是一种大智慧,孰舍孰得,是大智慧者在洞悉了大势所趋后的智慧抉择。
百年的人生,不过是一舍一得的重复
懂得取舍是一种智慧
舍弃无关,一生只做一件事
别让已知的东西成为你的阻碍
福祸皆有因缘,悲喜何须妄生
第八章 养成大拙方为巧,学到愚时才是贤
人生难得糊涂,贵在糊涂,成在糊涂,乐在糊涂。人生一旦掌握了“糊涂”这两个字的真谛,就能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达观、从容和自在。因此,在人生道路上,我们不妨“难得糊涂”一下。
计较是烦恼和痛苦的来源
不争之心:不与人争,不与世争,乃人生至境
遇到不讲理的人,让他三分又何妨
处世无谓亏赢就是福
众生彼此关联,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
生活中需要一些傻气,学会不在意的智慧
第九章 精进不止、努力向上是心灵最美的姿态
弘一法师云:“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大才和大智是我此生向往的境地,应该加以勤学苦练才对。意思是说,拥有才华,但性格稍显愚木,一定属于大才;拥有智慧,并能保持一个和气的心境一定属于大智,在人生道路上,我们应该努力精进不止,因为向上是心灵最美的姿态。
信念决定人生高度,信念让人走向巅峰
做一个敢于担当的人,勇敢承担起人生风雨
美好生活不在将来,就在积极行动的现在
生命短暂,珍惜和把握好每一呼一吸之间
遇事多反求诸己,成功需要不断自省内求
突破自我限制,战胜自我,才能获得成功
第十章 忍辱负重,让你的心灵磨砺出魅力
证严法师云:“人若能面对现实,欢喜接受过去生中的善恶业缘,谓之‘忍辱’。忍,是帮助你做好事、修好行的最大力量。能持忍者,没有什么事办不到。
欲做诸佛龙象,先做众生马牛
心灵强大的人,面对苦难和不幸,能甘之如饴
修行要有耐性,要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学会忍辱,培植福报
成功需要克己慎独,自觉抵制诱惑
成功的人生需要昂首向前,还需要谦虚低头
好高骛远,急功近利,则大事不成2
第十一章 感恩是福,带着一颗感激之心生活 
圣严法师云:“人生有四感:感化,感动,感恩,感谢。”感恩是
一种善行,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大智慧,一个人只有心怀感恩,才会懂得珍惜,懂得尊重,懂得付出,才会感受到人生的美好。常怀感恩之心,必得善念之恩泽,心境自然安宁。
感恩是一种善于发现美、欣赏美的生活态度
感恩是幸福的源泉,长久的快乐蕴于一颗感恩的心灵
感恩逆境,它让你变得心志更坚
感恩对手,他让你的心灵变得更强大
感恩批评你的人,他们是你生命中的贵人
感谢遗憾,它让你的人生变得精彩美丽
第十二章 戒除贪欲,让心灵重归清净
证严法师云:“凡夫心常常贪无厌足,财产多,还要更多;权势大,还要更大……无止境的追求中——多欲多求,以致苦不堪言!”贪欲是痛苦之源、万恶之本,人生要想过得平安幸福,就必须戒除贪欲,让心灵重归清净。
贪欲是痛苦的根源
控制好内心的欲望,你才能真正快乐和幸福
面对欲望,学会做减法
看淡名利,一生轻松
每个人都是大财主,无限财富皆在心灵
第十三章 知福惜福,福缘自然常在
弘一法师云:“‘惜’是爱惜,‘福’是福气。就是我们纵有福气,也要加以爱惜,切不可把它浪费。”人生常怀一颗知足之心、惜福之心,无非分之念,无奢求之意,便会时时处处欢乐不断、幸福不断。
不要总觉得自己不幸,你还没有到最惨的地步
幸福不在高处,而幸福就在伸手可及处
世间最珍贵的是把握当下的幸福
幸福与他人无关,并非源自比较
幸福与完美无关
所谓的幸福,就是珍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第十四章 善心即是道,布施让心灵变得无比强大
证严法师云:“布施就是修福。钱财,若舍不得用而存在金库做守财奴,就与穷人没有两样;但是如果用得不当也会有害身心,甚至祸国殃民。”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块净土——良善本性,若能保持心田明净无染的本性,则心灵一定能常开智慧之花,永结菩提善果。
善恶一念间:一念善,存喜乐;一念恶,化悲苦
慈悲做人,大善的人有大福
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天下最不能等的事
为别人点燃一盏灯,同时也能照亮自己
心正不抱偏私,心善不存恶念
有施必有得 行善不求果报
內容試閱
第一章 我的人生我做主,内心强大从做回自我开始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各有各的价值,这种价值是其他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独一无二的地位和价值,活出一个真真实实的自我,我们才能活出一个辉煌灿烂、无怨无悔的人生。
认清你自己,给自己定个价
圣严法师云:“人要有自知之明,量力而为,才不会力不从心。那些扑火的飞蛾,就像是世间的痴人,不能正确地判断并评价自己,以至于把那烈火当成了光明的乐园。”正确认识自己是获得成功的第一步。人只有认清自己,才能变得睿智和理性,才能胜不骄、败不馁,踏实地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你究竟有几斤几两?对于这个问题,你心中一定要有个数。如果你自认为才高八斗,是人中龙凤,就可以装模做样,非枝头不站。如果你对自己没这么高的把握,那么就由树根爬起,说不定有一天你就能站上枝头,成为龙凤了。
一位美术教授曾说过这样一番话:“作为一名画家,画价可以由你自己定。你可以自视很高,才毕业,一张画就卖十几万。你也可以很保守,由1万块钱标起。但是你也得知道,前者可能几年卖不掉一张,有一天又突然大红,成了名家。至于后者,你可能卖得好极了,但从起初,就被定位成‘市场画家’,一辈子也翻不了身。记住!从一开始就认清自己的能力,再为自己定个适当的价码。如果定错,可能影响你一生!”
小马最近很郁闷,连续找了好几天的工作,依然一无所获。小马觉得社会太不公平了,自己堂堂研究生毕业却没有一家公司聘用。于是,小马整天把自己关在屋里,不想面对外面的世界。
几天后,小马的父亲从外边出差回来,看到颓废的儿子后不禁吓了一跳:“你这是怎么了?把自己搞得这么狼狈不堪?”小马沮丧地说:“我觉得我是一个全才型的人,可为什么一直找不到工作呢?我得不到别人和社会的承认,没人欣赏和重用我,我觉得很难过,不想面对这个世界了。”父亲听完他的话,摇摇头没说什么,而是径自走向厨房去弄午饭。
“孩子啊,过来帮我把米淘一下。”小马有气无力地走进厨房。只见父亲手里拿着一粒小黄米问小马:“这是什么?”“黄米啊!小孩都知道。”
父亲随即把手中的黄米扔进小马手中盛有大米的容器里,并用手搅拌了一下,说:“把刚才给你看的黄米找出来。”小马觉得很荒唐:“那么小的黄米,让我怎么找?”“孩子,你自己不就是这粒黄米吗?你让企业怎么去把你挑出来呢?你认为自己与别人不同,你也就相当于一粒黄米,颜色可能是你认为比他人的高明之处,可是你始终很‘小’,‘小’到让别人发现不了你。”小马听罢,惭愧地低下了头,无言以对。
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准确地给自己定个价,是一个社会人必须思考的问题。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自认为能闯出一片天,但那只是自认为,没有真正去领教社会竞争之前的自我认识往往是不够成熟的。只有把自己充分地向社会大背景中去靠拢、去比较,才能对自我做出一个客观的评价,才不至于盲目。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只有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认识自己的不足,才能自己在社会上找到合适的定位。发现自己的优势尽量将其最大化,发现自己的劣势尽量去弥补。如此,才能慢慢脱离平庸,进入成功者的行列,打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以自然之心去生活,做回自我
圣严法师云:“你自己就是一颗明珠,自己即是如来,要接纳自己、欣赏自己、肯定自己,那样才会有圆满的人生。”人只有做回自我,以一颗自然之心去生活,才能活得自在快乐,无愧于自己的人生。
常言道:“做人难。”其真实含义其实是做真实的人难。现实生活教会了我们世界有太多真实的残忍,为了保护自己免受伤害,我们不得不身不由己地披上美丽的伪装,仿佛一条变色龙一样,不停地变换自己的颜色,使自己尽量与环境保持一致。与此同时,我们也逐渐地迷失了自己。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说明了人为什么需要与众不同。
传说上帝最开始造人的时候只创造了3个人。
造完以后,他问第一个人:“到了人间你准备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
第一个人回答说:“我要用我的生命尽可能地去创造。”
上帝又问第二个人:“到了人间你准备如何度过你的一生?”
第二个人回答说:“我要在我的生命里尽可能多地享受。”
上帝最后又问第三个人:“那你呢?你准备如何度过你的一生?”
第三个人说:“我既要创造人生又要享受人生。”
上帝问完以后,给第一个人打了50分,给第二个人打了50分,给第三个人打了100分,因为他认为第三个人才是最完美的人,他甚至打算多生产一些“第三个”这样的人。
这三个人到达人间后,就如同他们所说的那样度过自己的人生:
第一个人来到人间以后,表现出了非同寻常的奉献精神和拯救精神。他为很多人做出了贡献。他为真理而奋斗,屡遭误解也毫无怨言,渐渐成了一个德高望重的人。他的善行被人们广为传颂,他的名字被人们默默敬仰,当他离开人间的时候,所有的人都依依不舍。直到很久很久以后,人们依然记得他的名字和事迹。
第二个人来到人间以后,表现出了非同寻常的占有欲和破坏欲。为了达到目的他不择手段,甚至无恶不作。后来,他拥有了数不尽的财富,生活奢靡无度。再后来,他因为作恶太多而遭到了人们的痛恨和鄙弃。
而第三个人,在人间平平淡淡地过完了自己的一生。他通过自己的奋斗建立了自己的家庭,过着忙碌而充实的生活。他离开人间的时候,就像当初他悄悄地来一样,似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生活是充分发挥自己潜能、创造属于自己幸福人生的过程,而不是勉强自己与他人攀比与争夺,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全部浪费在无休无止的人生欲望之中。人只有能回归落实到生活的本身,做回自己、接纳自己、实现自己,才能生活得安然自得。
安适的情怀并非追求来的,不安的心灵也不是外界强加给我们的。人生快乐幸福的关键是自己能否保持一个纯真的心态。真正幸福的生活应当充满真实情趣,因此,我们应当用心去摆脱心理和情感的困扰,看到我们自在生活的本来面目,以最真实、最平常的心态去看待世间万物和享受我们拥有的真实自然的生活。
一天,一位弟子问达摩祖师:“我的心里很不安,求师父为我安心。”
达摩祖师淡淡地说:“你把心拿给我,我替你安上。”
弟子想了好一会儿说:“我已经找过,但是找不出来。”
达摩祖师说:“好,我已经把你的心安上了。”
在这段简短的对话中,达摩祖师的弟子豁然领悟到:人的自心本来就是安的,所有的不安,大多是因为在生活中妄加挑剔、强作追求所致。
正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人的痛苦和烦恼,往往要比事实情况大出好多倍。这是因为人类自从诞生以来,过度强调未雨绸缪,过度渲染忧患意识,所以使自己普遍染上了一种不安意识。
我们应当提前做好准备,但绝不可以把这种预备心理变成惧怕心理,因为它会使我们变得不安。我们应当提前做计划,应当让自己保持细心谨慎的做事习惯,但完全没有必要为此过分忧虑。我们应该保持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心态,而不应存有与现实无关的担忧,我们心里一旦存有这些不实的虚无的担忧,我们就会变得抑郁难安,整日烦恼不已、痛苦不堪。
从前有一个智闲禅师,一天,他问他的弟子:“有一个悟道的人,他口衔树枝,脚无所踏、手无攀附,挂在万丈悬崖上。正在这时候,忽然有一个求道者来向他求教佛法大意是什么。他如果开口回答,肯定会跌落万丈深谷;如果不回答,则会违背出家人随时慈悲开示的本分和宗旨。在这种情形下,他应该如何选择?”
弟子们面面相觑,不知该如何作答。
忽然,座中有一个名叫招上座的弟子站起来回答说:“师父,您先别问他咬在树上怎么办,我倒想先问问您他为何要上树去自寻烦恼?”
在这句反问的话里,招上座向我们点出:人为什么要自讨苦吃,到那么危险的地方去惹来那些无端的烦恼呢?引申到我们的人生领域就是说,人为什么要为了名利地位而孜孜以求、赴汤蹈火、铤而走险,给自己惹来那么多烦恼和不安呢?
其实,人是最爱自寻烦恼、自讨苦吃的一种动物,我们明明知道别人不肯认输,却偏偏要别人举手投降,所以才有了战争;我们明明知道别人不一定会赞美自己,却想方设法要得到别人的青睐,于是我们自己的生活陷入困顿不堪之中……
真正的快乐和幸福是精神上的,是不能掺杂挑剔的,更没有必要为自己寻求合理化,打肿脸充胖子,苛求自己去迎合别人的认同,以至于让自己变得畏首畏尾起来。只有以平直自然的心去生活,真正地回归到自己,才能肯定自己,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

认识本心本性,就能踏上幸福之路
证严法师云:“佛陀常教导我们,要安分守己,守住清净无为的心,让心时时寂静。心静自然人安分,人安分就能过和乐的日子。”外在的财富或成功并不是决定快乐幸福与否的因素。深层次的快乐幸福与满足感是存在于我们内心之中的,所以,随着对自己本心本性的慢慢了解,你自然而然就会感到幸福与满足了。
随着现代社会物质文明的日益发达,人们的快乐感和幸福感不是越来越高了,而是越来越低了,很多人都在感叹:收入比以前高了,满意感却越来越少了;住房越来越阔了,眼界却越来越窄了;通信工具越来越发达了,心灵的沟通却越来越少了……
我们都在享受着越来越丰富的物质生活,但与此同时,我们的快乐还剩多少?每个人都可以扪心自问一下:我过得幸福吗?
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有三种方式可以用来解决上述的困惑:佛家、儒家、道家的思想。其中以佛家最具代表性。
儒家经典《大学》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意在告诉我们,何为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何为一生中最需要学习的学问、何种人生才是最有意义的人生。那就是“明明德”。《大学》告诉我们,德性是你本来就具有的,你需要做的就是发现它、完善它,并且把它推己及人。
老子在《道德经》中有一句很著名的话:“复归于婴儿。”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从这个声色纷纭、充满诱惑的世界上返璞归真,回归到像婴儿一样纯洁无瑕的生命的本真状态。道家所追求的至高境界是“返璞归真”。“真”、“璞”的意思就是没有经过污染、没有经过修饰的生命的本真状态。
“明明德”是儒家的人生关怀,“复归于婴儿”是道家的人生关怀,那么,什么是佛家的人生关怀呢?佛家的人生关怀就是“明心见性”,与儒家和道家一样,也是要求我们回归本心本性。
一个人的本心本性,是一种在胎藏中就已经具备的觉悟性。拥有本心本性的人,就是快乐幸福的人。但事实上,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具有本心本性,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感到痛苦不堪、烦恼不已。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是因为,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具有本心本性,但却很少有人能认识到它的价值。很多人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比别人幸福,这就是痛苦和烦恼的根源。在无休无止的比较和攀比中,很多人迷失了自己的本心本性,追逐名利、财富、权势、色欲,从而与本该属于自己的快乐幸福失之交臂。
《法华经》上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个穷书生去拜访一位当官的亲戚,并且受到了亲戚的热情款待。在酒桌上,书生忍不住多喝了几杯,结果喝得酩酊大醉,趴在酒桌上睡着了。正在这时候,亲戚接到上级通知,必须外出处理公务。眼看穷书生醉得不省人事,亲戚就把一颗价值不菲的珍珠缝在了书生的衣服里,然后急匆匆地离去了。书生当时醉得一塌糊涂,根本不知道有一颗珍珠缝在了自己的衣服里。酒醒之后,他看到主人没在,就起身离去了。
几年后,书生依然一贫如洗。他并不知道自己衣服里缝着一颗价值连城的珍珠。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又遇到了那位当官的亲戚。亲戚看到他衣衫褴褛的样子,忍不住叹息道:“你怎么如此狼狈不堪?你的衣服里有一颗价值连城的珍珠,你为何还一直在街头流浪?”书生听罢,大吃一惊。他摸了摸自己的衣服,果然在自己的衣服里发现了一颗珍珠。从此他结束了流浪,过上了富裕快乐的生活。
在这则故事中,珍珠象征着觉悟、智慧,亲戚则象征着大慈大悲的佛陀。我们的觉悟、智慧是无价之宝,但由于被种种烦恼、妄念的破衣烂衫遮蔽着,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本心本性竟是如此的富足,所以,我们在精神和心灵上一贫如洗、穷困潦倒,终日稀里糊涂地奔波在人生道路上。
佛学的要旨,就是启发我们明心见性,获得开悟。众生明明有“珍珠”在身,却依然流浪乞讨,这就是众生的悲哀之处。要想获得精神生命的富足,我们就要认识到生命中原本具有的“珍珠”。
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穷人,每个人在精神上都是富有的,可是很多人却常常忽略了它的可贵,只是片面地将拥有外在财富当成富有。于是,很多人在追求外在财富的同时,逐渐迷失了内在的财富,使自己成为了一贫如洗的穷人。
《五灯会元》上说:“哪个台无月,谁家树不春?”意思是说,每户人家的阳台上都有美丽的月光;每户人家的树枝上,到了春天都会生机勃勃、生意盎然。只要我们认识到自身所具备的本心本性,便能够摆脱贫困,成为一个充满智慧的觉悟者。

追随自己的本心,按照自己的真实意愿生活
圣严法师云:“人生在世,必须把覆盖在真我之上的虚伪面具揭下来,才能活出真实的自己。”人只有追随自己的本心,按照自己的真实意愿生活,才能活得自在轻松、无怨无悔。
有句格言说得好:“如果你仅仅想获得幸福,那很容易就会实现,但是,如果你希望比别人更幸福,那将永远都难以实现。”这句话道出了生活中很多烦恼和痛苦的根源——不敢或不愿按照自己的本心生活。
人生在世,要想活得真正幸福,就要追随自己的本心,按照自己心灵指引的方向生活,安心享受自己那份生活的乐趣,享受真正属于你自己的生活。而要想追随自己的本心生活,我们必须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要有足够的修养,能够倾听自己心灵的声音。那些被其他人认为非常有智慧的人大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会经常花时间来倾听自己的心灵、反省自己的生活。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把自己弄得很忙,几乎没有时间来倾听自己心灵的声音。这就需要我们放开那些其实并不重要的东西。有时候,只有当我们被迫平静下来的时候,才能把人生的很多事情看得更清楚。
雷先生是一位大型商业杂志的高级编辑,平时工作非常忙,忙得根本没有时间问自己,现在的生活是不是自己想要的。
有一天快要下班的时候,雷先生突然觉得胸口发闷,就像有一块巨石压下来一样。他拨通医院的急救电话,随后便被送进了医院。在医院的急救室里,他静静地躺在那儿,身体接着医疗仪器,眼睛盯着屏幕,开始回想自己的生活。
此时,他的思绪非常平静,没有任何来自外界的干扰。他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现在的生活是不是自己想要的?然后,他想到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如果我能活过今晚,我必须要改变什么?他根本无法预测接下来的24小时里会发生什么事,但是他还是向护士要了一支笔和一张纸,并且在纸上写下了4件事:第一,多一些娱乐;第二,多一些回报;第三,多留些时间和家人在一起;第四,设立一个基金会。
那天晚上,雷先生并没有死,他从死亡线上折了回来,他开始反省自己,开始拿出耐心来倾听自己心灵的声音:“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生命就在眼前流逝。我认为自己的一生并没有走错,但是我知道,在某些非常重要的时间里,我没有倾听自己的心灵之声。”
在接下来的两年里,他时刻不忘自己在医院病床上写下的那4件事:他的娱乐时间多了,他对别人及社会的回报多了,他和家人走得更近了,并且他还以自己的名义设立了一个基金会。
当然,我们并不是非要经历这样一场病痛的折磨才能列出自己那份幸福的人生清单,我们可以在生命的任何一天列出来。西方有句非常著名的格言叫“今天是非常适合死亡的日子”。当然,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今天是个适合好好活着的日子。如果你现在也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你会在那份小小的清单上写些什么呢?为了活得更像自己,我必须……
乔治是一位70多岁的老教授,他曾经这样谆谆告诫他的学生:“不要指望临时抱佛脚。不要想着到了学期末再把几个月的功课都塞到脑子里。那是根本不可能的,生活也是如此。但很多人总是说,总有一天他们会按照自己的真实意愿来生活,成为他们想成为的人。但是我要说,如果你现在有什么需要做的,那就赶紧做吧。如果你能追随你真实的意愿、能够和自我保持一致,你就会感到快乐和幸福。”
幸福生活的处方并不是唯一的,如果有人给幸福规定了一些必要的成分,那么可以肯定地说,这样的处方基本上没什么用处。其实真正幸福的人生,是按照自己的路走,追随自己的本心生活。有人可能会问:追随本心是不是意味着要推翻以前的生活而转到完全不同的另一个方向呢?其实不完全是这样,有些情况下,为了追随本心,我们的生活必须要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但是更多的情况下,我们只需要做个小小的调整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望生活了。
琳达年轻的时候进入了银行业,而且做得非常成功。她40多岁的时候,参加了一个小组活动,按照规定,凡是参加者都要介绍自己进入银行业的原因。
琳达是这样说的:“我在银行业已经做了20多年了,但是我一直的理想是做一名教师。从商完全是我爸爸的愿望。”说完这些话后,她感到很惊诧,她自己也不知道怎么会冒出这些话来。“我自己也吃了一惊。我并不是不喜欢银行的工作,但是我总是觉得这种生活缺了点什么。”
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琳达都在考虑自己的选择。她在银行的事业做得很成功,围绕工作建立起来的生活和人际关系也非常令人满意。最后,她没有辞掉银行的工作,而是选择在周末为当地一家教育中心的孩子们义务做家教。
义务工作几个月后,琳达发现她所在的银行赞助了一个本地的组织,这个组织的工作是帮助家庭有困难上不起学的孩子。深入了解了这个组织后,她对自己的上司说,她想承担银行赞助的工作。
渐渐地,她成了银行与这个组织间的主要联系人,并且多次到非洲去实地帮助那些孩子们。“因为我意识到了教书对我的重要性,所以我能够在不耽误银行工作的同时,把教书育人也整合到我的生活中。”
如果你想要做一个真正幸福快乐的人,就要永不停止地问自己是否在按照自己的真实意愿生活?你现在过的生活是否是你自己想要的生活?如果你不断地问自己这样的问题、不断地向你的靶心靠近,你就能获得人生的满足感。这个过程就像水手在海面上不停地抢风调向一样,他们在广阔的大海中不断做着自我调整,最后准确到达了自己的目的地。

为内在的自己而活,而不是活在别人的眼光里
天宏法师云:“认识生命,做自己的主人。”这句话旨在告诉我们,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做自己心的主人,为内在的自己而活,而不是活在别人的眼光里。
记得有这样一则小笑话:古时候有一个穷人,虽然食不果腹、吃了上顿没下顿,但是却很虚荣,他在自己的家门口挂了一块猪油,每次出门前他都要用猪油抺一下嘴巴,然后逢人就问人家吃了没有,试图以嘴上的油光来显示自己生活得很滋润。
看到这则笑话,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很搞笑,但是仔细想想,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身上都有这个“搞笑穷人”的影子,只是表现方式不同罢了。
人生短暂,我们应该守住自我的本色,为自己而活,活出自己的人生,别人的意见我们可以借鉴和参考,但不应该成为我们人生的全部,我们要努力追求真实的自己。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活得自在、活得洒脱、活得快乐。
人生在世,无论做什么事、说什么话,你都不可能使所有人都满意,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看问题的标准和角度。为了博取别人的支持,你可以尽量迁就别人的要求,但是你决不能奢求每个人都对你满意。
一位父亲带着儿子去镇上赶集,他们牵着一头小毛驴,准备到集市上卖掉。父子二人牵着驴艰难地前行,一路人见状,笑道:“有驴不骑,真是傻到家了!”父亲觉得有道理,便抱起儿子一起骑到驴背上,继续赶路。
没走多远,迎面走来一个樵夫,樵夫对他们指责道:“你们太没人性了,驴子这么弱小,你们还骑在它的背上!”父亲听罢,急忙从驴背上跳下来,让儿子一个人骑在驴背上,自己牵着驴子步行。
走了一段路,迎面走来一个老婆婆,她看到父子二人小的骑驴老的牵驴,愤愤不平地说:“这是什么世道啊!年轻人怎么这么不懂事,让父亲牵着驴步行,自己却骑在驴背上享受。”父亲一听,觉得也有道理,于是让儿子下来牵驴,自己骑在驴背上前行。
又走了一段路,他们终于来到了镇上,路边有几个妇女见他们走过来,七嘴八舌地议论道:“唉!这人怎么这么狠心,让小孩牵着驴受苦,自己却骑在驴背上享受!”
父亲听后,脸一下子红了,心想:“这也不是,那也不是,到底怎样才对呢?”
最后,父子二人一合计,决定把驴子扛起来行走。路人见状,纷纷围上来,七嘴八舌道:“有驴不骑还扛着走,真是傻到了极点!”
很多时候,不管一个人做什么事,他都会招来别人的议论和评价。对于这些议论和评价,有的人颇为在意,甚至以其作为自己的行动标准,以至于畏首畏尾,不敢放开手脚做事,就好像是为别人活着似的。其实大可不必如此,生活是我们自己的,我们应该活给自己看,而不是活给别人看。别人对我们如何议论和评价,我们可以当作借鉴和参考,但绝不能把它当作支配我们生活的准绳,更不能让它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
一天,佛陀经过一个村庄,有3个人把他拦下来,对他说了一些很难听的话,甚至有一个人还口出秽言。
佛陀站在那里静静地听着,等他们说完了,才开口道:“谢谢你们对我的一番教诲,但是我现在正在赶路,下一个村子的人还在等我,我必须赶过去。不过等我明天回来时,时间会比较充裕,到时候你们再一起来找我好吗?”
那3个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个人怎么回事?是不是脑子有毛病?”
其中一个人问道:“你没听见我们说的话吗?我们把你骂得一无是处,你怎么一点反应也没有?”
佛陀笑道:“如果你们说这些话,是为了让我有所反应的话,那么你们来得太晚了,你们应该在10年前来,那时的我可能会有反应。但是这10年来,我已经不再被别人影响和控制,我不再是个奴隶,我是自己的主人。我是根据自己在做事,而不是跟随别人在反应。”
佛陀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遇到什么事,我们都要牢记:我就是我,在这个世界上,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因此,我们没必要在意别人怎么看怎么说,只要守住自我本色,守住自我本性,我们就可以问心无愧,活得自在、活得快乐。

自助者天助之,求人不如求己
证严法师说:“怎样才能消业、消灾?把自己的本分事做好,欢喜接受所面临的一切,若能发挥功能,才是‘人生’;若没有发挥功能,就是‘众生’。‘众生’才需要‘佛’救济,‘人生’就能自救救人。”
佛语云:“求人不如求己,天助不如自助”,“自助者,天方可助之;不自助,天将弃之”。坚者强者,会循着佛的指示,渐渐脱离苦海;而心不诚、志不坚者,将永远无法脱离苦海。佛家所谓的“佛度”,不过是众生按照佛法的指示自救、自悟、自度而已。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遭遇不幸或陷入困境的时候,每当这种时候,很多人总是希望能得到别人的指引和帮助。有贵人帮助固然是幸运的,但是,在贵人到来之前,唯一能帮你的只有你自己,你必须依靠自己的勇气、智慧和信心。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和佛印禅师是至交。一天,二人一同来到天竺寺,苏东坡看到寺内的观音菩萨手里拿着念珠,不解地向佛印禅师问道:“观音菩萨既然是佛,为什么还要手拿念珠,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佛印禅师说:“拿念珠也不过是为了念佛号。”
苏东坡又问:“念什么佛号?”
佛印禅师说:“也只是念观世音菩萨的佛号。”
苏东坡又问:“她自己是观音,为什么要念自己的佛号呢?”
佛印禅师回答道:“那是因为求人不如求己呀!”
学佛,其实就是学自己、完成自己。我们求人的地方越少、依赖人的地方越少,就越能看清人间世相,维持一份平安欢喜的心情。观音菩萨手拿念珠,称念自己的名号,不就说明了这个意思吗?
《文子?上德》有云:“怨人不如自怨,求诸人不如求诸己。”意思是说,埋怨别人不如埋怨自己,求助于别人不如求助于自己。
一个佛信徒失业了。一天早上,他去一家寺庙烧香祈祷,跪在佛祖面前祷告说:“大慈大悲的佛祖啊,求求您大发慈悲,施恩于我,赐给我一份工作吧。”祈祷完毕,他就满怀期待地回家了。
但是,几天过去了,佛祖没有给他任何回音。无奈,他只好又来到寺庙,一脸的愁苦与哀伤。这一次,他花了比上一次更长的时间祷告:“大慈大悲的佛祖啊,求求您发发慈悲,垂听我的祷告,家里已经揭不开锅了,我现在迫切需要得到一份工作,求您赐给我一份工作吧!”祷告完毕后,佛信徒又满怀期待地回家了。
可是结果依然和上一次一样,无奈,佛信徒只得又来到寺庙中,表情更加愁苦和哀伤,这次他足足用了半天的时间来祷告:“大慈大悲的佛祖啊,您为什么还不赐给我一份工作啊,我的生活已经难以维持下去了……”祷告完毕后,他满面戚哀地回家去了。
佛祖座下的一名弟子看到这一幕,忍不住向佛祖问道:“我佛一向慈悲为怀,他已经虔诚地向您祷告了好几次,您为何不施与他一些帮助呢?”
佛祖平静地说:“我已经给了他很多帮助了,我在他所在地区的每一个工厂、商店、机构都已经为他准备了一个工作位置,他不出门去找,佛也帮不了他啊!”
正所谓“佛度有缘人”,我佛慈悲,对待一切众生都是平等而视之,根据众生不同的根性而大开方便之门,因机说法,循循善诱。但是我们要切记:佛只助自助之人!当我们陷入困境时,首先必须学会自救,要冷静、积极地调整自己的心态,用勇气、智慧和信心去战胜困难,摆脱困境。
只要心中有佛,人人都是佛、处处都有佛,所以人人皆可自度。抛开那些侥幸心理,踏踏实实地过好每一天,唯有自助者,天方能助之!唯有自助者,才能真正拥有自己的人生,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

第二章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
石涛大师云:“生命的完整,在于宽恕、容忍、等待和爱,如果没有这一切,即使你拥有了一切,也是虚无。”“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宽容是一种美德、一种修养、一种境界。宽容别人,其实也是给自己的心灵让路。只有在宽容的世界里,人,才能奏出和谐的生命之歌!
行包容他人之举,是一种大智慧
弘一法师云:“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心胸有多大,事业就会有多大。人如果想成就更大的事情,就一定要修炼自己的心胸。
古语有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其意思可以概括为“包容”二字。所谓包容,就是能容纳与自己不同的人、事、物。
一提及“包容”,很多人都会将它理解为人的一种修为、一种高贵品质,甚至理解为一种做人的大道理。其实,包容还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
包容可以减少乃至化解人的烦恼和困惑。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在和自己性格或意见不同的人的面前总是显得有点儿格格不入。这样的人对别人身上的缺点和不足总是盯住不放,甚至将其无限放大。而对于别人的误解或排挤却如鲠在喉,久久不能释怀。如此的忧心忡忡、焦躁不安、夜不能寐,最终受损害的将是自己的身心健康。更有甚者在这般烦恼困惑中仍然“乐此不疲”。归根结底,就是不懂得包容造成的。如果能改变自己的心态,拥有一颗包容之心,那么只需举手之劳,就可“心花怒放”,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包容并不是否定交际对象的瑕疵,也不是没有底线一味纵容,而是一个心通的内化过程,是践之以行,更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个人认知上的一大飞跃、一大解放。因此,我们要把包容心作为人的修为去历炼,作为人的智慧去享用。
从前,有个小和尚,他对自己的头脑、学问、智慧颇为自信。所以当他和学识浅薄、思维混乱、说话含混不清的师兄弟交流时,常常会大发脾气。师父为此批评了他好几次,可他总是嘴上承认错误,一遇到类似情况,还是会发脾气。
一天,他上山砍柴,由于柴打得比较多,所以在回去的路上他感觉很累,于是放下柴担到溪边喝水洗脸。这时一只小猴儿跑过来,好奇地看着小和尚。小和尚洗完脸想要拿汗巾擦脸,却发现汗巾挂在那边的柴担上。他此时也发现了小猴,因为太累,他就指着柴担,示意让小猴替他去拿汗巾。
小猴跑过去,从柴担上抽了一支木柴,拿了过来。小和尚觉得很有趣,便一边用手比画着方形,一边说“汗巾、汗巾”,示意小猴再去拿。可小猴拿回来的还是木柴,小和尚笑得更开心了。这次他把一块石头丢到汗巾上,然后指着说:“看到了吗?拿那个汗巾。”小猴又跑过去,拿回来的还是木柴,小和尚笑得前仰后合。
回到庙中,小和尚把这件趣事告诉了师父。师父听完,问道:“你和师兄弟们讲道理,他们听不明白,你就会发脾气。可小猴听不明白,你却为何觉得有趣呢?”小和尚回答说:“小猴又不是人,当然听不懂。可师兄弟们不一样,他们不应该听不懂我讲的道理。”
“人与人之间是有很大差别的。每个人天生的悟性不同,悟性好,并非他的功劳;而悟性差,也不是他的过错。即使悟性相同,后天所处的环境也会不一样。出生在书香门第,并不是他的功劳;出生在走卒屠户家庭,也不是他的过错。就算环境一样,能遇到的师父也不一样。遇到一灯和尚,未必是他的功劳;遇到酒肉和尚,未必是他的过错。更何况,天道无常,人世无常。今天他比你差,你可以看不起他,可有朝一日他比你强了,他再来看不起你,你心里会是什么感受呢?”师父开示说。
小和尚惭愧地低下了头,说:“师父,我知错了。”师父摇摇头,说:“其实你最大的错,并不在于此。”小和尚一愣,连忙恳求道:“师父慈悲,请为我指点迷津。”
师父微笑着点点头:“同样是不能理解你的意思,你对小猴会开怀大笑,是因为它是猴,你是人,你的智慧比它高,因此你可以包容它的错误。而你对师兄弟会发脾气,是因为他们是人,你也是人,你的智慧和他们处于同一档次,因此你就包容不了他们的错误。所以,你最大的错误就在于,没有用佛的眼光去观察世人,没有用佛的慈悲去怜悯世人,没有用佛的智慧去包容世人。”
小和尚顿悟。
包容,是一种涵养、一种美德、一种提升人生修为的必修课,是人生智慧不可或缺的修身心法。包容,不是软弱怕事,而是有强者胸襟。只有包容,才能积蓄力量,以静制动;只有包容,才能高风亮节,以德服人;只有包容,才能顾全大局,一生顺意;也只有包容,才能与人为善,化解矛盾和不利。
懂得包容的人,善于肯定他人的长处、运用他人的优点、听从他人的意见,有更广的人脉、得到更多的朋友、获取更多的资源。一个有包容心的人能够容忍别人身上与自己的不同之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样的人从外界得到的永远都是财富,而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对于生活中的一切,我们应该以博大的胸襟去包容、去接受。这样,我们的生命才能厚重、人情才能练达、修为才能提高,生命才能更加丰富多彩、绚丽缤纷!

扩大自己的心量,烦恼便越会来越小
弘一法师云:“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心量小的人,往往难成大器。只有心量不断扩大,现实世界对我们的影响才会越来越小,而我们的烦恼也才会越来越少。
大凡对佛学有点研究的人,应该都知道“摩诃”这个词。那么,究竟什么是“摩诃”呢?《坛经》上说:“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由此可见,“摩诃”就是大的意思,比喻人的心量大、心胸宽广,就像广阔的空间一样没有边际。
《百喻经》中有一则“愚人食盐喻”的故事:
从前有个愚人,去朋友家做客,主人做了一桌丰盛的饭菜热情款待他。愚人尝了一口,觉得饭菜淡而无味,就再也不愿动筷子了。
主人看到后,急忙往菜里面加了点盐。愚人再尝,发觉菜的味道果然变得鲜美可口,于是忍不住心想:“菜之所以变得如此鲜美可口,是因为加了盐的缘故。只加了这么一点点盐,菜的味道就变得这么好,如果再多加一些盐,岂不是更好吃了?”
于是,愚人自作聪明,直接抓起一把盐,塞到嘴里大嚼起来。孰料,盐又咸又苦,根本无法下咽。
盐的成分没有变,本身就是咸的,之所以会带给人不同的感受,在于外部环境的变化。盐和菜的比例发生了变化,因而味道也随之不同。
有个年轻人去寺庙请教一位禅师:“求大师指点迷津,为什么我总是觉得自己很痛苦?”
禅师笑而不答,随手拿起面前的茶杯,倒满白开水,又抓了一大把盐放进去,然后递给年轻人说:“你把这杯水喝下去。”
年轻人赶紧摇头说:“不能喝!”
禅师问:“为什么?”
年轻人说:“太咸了,谁都受不了。”
禅师又问:“同样是这把盐,如果把它放进一片湖泊里,结果会怎样呢?”
年轻人说:“这么一点点盐,对湖水几乎没什么影响。”
禅师点头微笑道:“盐就如同现实世界的烦恼,水就如同我们生命的状态,只要我们的心量不断扩大,现实世界对我们的影响就会越来越小,直至忽略不计。”年轻人恍然大悟,叩谢而去。
这就是“摩诃”——生活中“不如意事常八九”,烦恼、忧愁、痛苦,甚至让我们恼怒、无法容忍的事比比皆是,唯有运用“摩诃”的力量将其化解,我们的人生才能达到圆满。
“摩诃”是一种爱,更是一种智慧。它不但能化解一切的愁苦烦恼,还能愉悦别人、快乐自己。只要我们用一种比大海还要宽广的胸怀去对待生活中的不如意,我们的人生就会变得更加精彩。
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名臣、理学大师,为师为相,立德立功立言,在众多崇拜者眼中近乎是完人。自曾国藩开始,中国历史上才有了“无湘不成军”之说。曾国藩的才学智慧无人能及,他所遭遇的挫折也是无人能比。他白手起家创建湘军,在十几年的戎马生涯中,遭遇了无数次的失败,好几次都差点儿全军覆灭。他在战场上出生入死,不仅要承受失败的痛苦,还要面对同僚们的嘲笑和排挤、应付上级的猜忌和质疑。
这要是换成别人,恐怕早已消极气馁、黯然放弃了。曾国藩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历程,其实就是其内心不断强大的过程。
气度决定格局,心量决定高度。一个人的气度和心量有多大,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他事业的高度和人生的宽度。也许我们无法改变世界,但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让烦恼和痛苦变成大海里的一滴水。内心强大,则世界辽阔!

只要真诚悔改,真心迷途知返,就没有什么不能原谅
弘一法师云:“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生活中,宽恕自己是常有的事情,而且借口十足;有时也有宽恕别人的心,但是需要时日。其实人生在世,犯错在所难免,对于别人的过错,我们应该大度一些,只要对方有一颗真诚悔改的心就足够了。宽容是给他人机会,也是给自己机会。
清代石涛大师说:“生命的完整,在于宽恕、容忍、等待和爱,如果没有这一切,即使你拥有了一切,也是虚无。”宽容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是容纳世界百态的大度和宽厚。拥有一颗宽容之心,就等于拥有了一份睿智,一份乐观和自信,就能拥有一种看不见的幸福。
从前,有个小和尚跟随一位老和尚修行,小和尚很有慧根,深得老和尚的喜爱和器重。老和尚博学多才,把自己平生的所学全部教给了小和尚,打算让他将来继承自己的衣钵。
一天,小和尚奉命下山去化缘,看到外面的花花世界,忍不住流连忘返,并最终留在了尘世,没有回寺庙。一晃20年过去了,小和尚在尘世中得到了很多,功成名就。此时的他,已经人到中年。
一天,当他看到窗外的流水和天上的浮云时,猛然醒悟过来:尘世的功名利禄、财富地位、情爱色相,凡此种种,皆如流水浮云一样,转瞬即逝。
于是,他返回阔别20年的寺庙,跪在老和尚面前忏悔,请求原谅。当初,小和尚下山化缘没有回来,老和尚以为他被坏人拐卖了,心中痛苦万分。于是他走遍大江南北,一直没有放弃寻找。可是时隔20年,小和尚竟然自己回来了,这让老和尚怒不可遏。
老和尚看也不看小和尚一眼,一边采着蘑菇,一边指着胸前的念珠说:“我可以原谅你,可是佛祖会原谅你吗?要我原谅你可以,除非这串佛珠能长出蘑菇!”说完,老和尚拂袖而去。
佛珠上怎么能长出蘑菇呢?小和尚知道师父不会原谅自己了,于是又失望地回到了尘世……
第二天,老和尚一觉醒来,竟看到胸前的念珠,还有整个木板床上,都长出了大大的蘑菇。老和尚幡然醒悟,这个世间有什么不能原谅的呢?最难能可贵的,其实是一颗真诚悔改、迷途知返的心啊!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在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没有不可原谅的人,只有不肯原谅的心,没有不虔心向佛的人,只有不能永远虔诚的心。只要真诚悔改、真心迷途知返,我们就不应该斤斤计较于曾经的过错,而应该给对方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盘珪禅师素以宽容仁慈著称。有一次,他新收的一名弟子因为盗窃香火钱被其他弟子抓住,众弟子纷纷要求将这个弟子赶出庙门。但盘珪禅师并没有那样做,他以一颗仁慈之心原谅了这个弟子。
可是没过多久,这名弟子竟然又因为偷窃被弟子们抓住。众弟子认为他人品低劣、恶习难改,纷纷要求对他施以重罚,但盘珪禅师却又一次宽恕了他。众弟子对此很是不服,联名上书,要求将这名弟子逐出师门,不然的话,他们就集体离开寺庙。
盘珪禅师看罢弟子们的上书,把他们召集到大殿里说:“你们自从跟随我修行以来,个个都能明辨是非,这是我倍感欣慰的。你们是我的弟子,如果你们认为我教得不对,完全可以去别的地方。”
盘珪禅师停下来看了一眼那名行窃的弟子,接着说道:“但是我决不能不管那个行窃的弟子,因为他还不能像你们一样明辨是非,如果我不去教他,那么又有谁会去教他呢?所以,无论如何我也不能让他离开,因为他需要我的教诲。”
那名行窃的弟子听了盘珪禅师的话,心中感动万分,心灵也因此得到净化和升华,从此以后,他改邪归正,再也没有做过苟且之事。
“爱的极致是宽容”,在生活中,我们的确需要一颗宽容的爱心,如此我们才能让那些误入歧途的人迷途知返,重新找回自己。
“人之初,性本善”,善良的慧根深植于每个人的灵魂,不分等级,不分贵贱。在人生道路上,每个人都难免会犯错,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当他想用心去改正时,却没有人愿意接受。在追求本性的道路上,愿给那些诚心回头的浪子一个温暖的怀抱,怀有一颗理解、鼓励和包容的心,无疑是“善莫大焉”。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