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售價:HK$
89.5
《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售價:HK$
58.2
《
慈悲与玫瑰
》
售價:HK$
87.4
《
启蒙的辩证:哲学的片简(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经典,批判理论重要文本)
》
售價:HK$
76.2
《
云中记
》
售價:HK$
76.2
《
中国古代妇女生活(中国古代生活丛书)
》
售價:HK$
47.0
《
你的认知正在阻碍你
》
售價:HK$
65.0
《
我们身边的小鸟朋友:手绘观鸟笔记
》
售價:HK$
78.2
|
編輯推薦: |
《蒋介石与毛泽东合作岁月》编著者王相坤。 我认为,作为史学工作者有责任让世人全面了解蒋介石,不仅要看
到蒋介石是一个欠下中国共产党和革命人民血债的独夫民贼,还要看到 他是一个具有民族情感的爱国者。于是,我开始谋划写一部反映蒋介石
的民族情感、记录他与毛泽东合作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书。
|
內容簡介: |
《蒋介石与毛泽东合作岁月》编著者王相坤。
《蒋介石与毛泽东合作岁月》内容提要:蒋介石是个复杂、多面的历
史人物。在大陆诸多史学者笔下,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他总是以反面的形 象出现的。在中国革命的漫长岁月里,中国共产党经历的磨难与挫折,大
都与蒋介石有关,甚或是他一手导演的。这是蒋介石的一面。
蒋介石还有另一面——民族主义者。在关乎中国主权、尊严和领土完
整等重大问题上,蒋介石的坚定态度不容质疑,并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做了 一些有益的事情。这一点也是不能否定的。否则,就无法解释他和国民党
能够在中国大陆执政长达22年之久,曾经实现了名义上的国家统一;在他 执政时期,中国作为世界“四巨头”之一,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在他
执政时期,自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不平等条约, 经过艰苦努力被废除了;在他退居台湾的日子里,坚守“一个中国”立场
,坚决遏制“台独”、反对美国搞“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为实现 台湾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等等。
我对蒋介石这个历史人物的了解,是逐渐加深的;对蒋介石作为一个
民族主义者的认识,是逐步形成的。
|
關於作者: |
王相坤
1963年生,河南新野人,新闻干部专业毕业,法学研究生。曾任秘书、副处长、团政委及团党委委员、常委、书记等职,2005年起供职于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现任处长。研究方向为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党史。参与了《一代伟人朱德》、《图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中共高层决策60年》、《科学社会主义疑难问题新解》等书的编写。在党的十七大筹备期间,任《科学发展观理论问题研究》课题组成员兼联络员。近期著书有:《面向新世纪的军队政治工作》、《读懂江泽民》、《1936:历史在这里拐弯》、《全球视野下的中国1949》等。
|
目錄:
|
写在前面的话
辛亥革命后至大革命前期:蒋介石与毛泽东共同支
持孙中山民主革命
追随孙中山:青年毛泽东、蒋介石相继投笔从戎
相聚于国民党一大:毛泽东、蒋介石颇得孙中山赏识
共事于国民党中央:毛泽东掌管宣传部,蒋介石专司于军事
西安事变前后:开启第二次国共合作新篇
蒋介石发出和平倡议,毛泽东调整“抗日反蒋”政策
张、杨兵谏“逼蒋抗日”,毛泽东确定和平处变方针
国共达成合作协议,两党军队开赴前线共同杀敌
抗日战争时期:兄弟阅于墙:埋葬日本侵略者
蒋介石倡导“持久消耗战”,毛泽东系统提出持久战理论
协力抗击日军侵略:正面战场与敌后袭扰相结合
敌后战场毛泽东指挥大反攻,在坚持与等待中蒋介石迎来日本投降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前后:共同面对雅尔塔协定侵犯中国权益
共同的民族情:毛泽东、蒋介石质疑雅尔塔协定侵犯中国权益
莫斯科谈判:毛泽东、蒋介石力主要回中国主权
良好的结局:毛泽东把蒋介石的梦想变成现实
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初期:毛泽东发起延安整风运动蒋介石仿效改造国民党
延安整风:加强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成功实践
从“鄙视”到欣赏:蒋介石潜心研读毛泽东著作和延安整风经验
学以致用:蒋介石在台湾岛发起国民党改造运动
五十年代:蒋介石与毛泽东暗中携手粉碎美国“两个中国"图谋
从“弃蒋”、“弃台”到“保台”:美国重新确立干涉中国战略
在倚美反共与防美分裂中国间:蒋介石的天平向毛泽东倾斜
从联美反共到联共抵美:在攸关中国主权问题上蒋介石与毛泽东站在一起
五六十年代:蒋介石与毛泽东共同反对“台独”
支持“台独”:美国预谋已久
蒋介石的不变立场:“谁搞台独我搞谁脑袋”
毛泽东支持蒋介石:“台湾还是蒋介石掌权比较好”
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蒋介石与毛泽东共同领导谋求国家统一的和平谈判
1950年:蒋介石放飞“和平鸽”,陈毅回应“让台湾烂下去”
1956年:毛泽东决策和平解放台湾方针,蒋介石派出第一个密使奔赴北京
1957年:毛泽东倡议国共第三次合作,蒋介石选定宋宜山考察大陆
1965年:毛泽东继续贯彻对台总方针,蒋介石同意统一六条件
1975年: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访问台湾,毛泽东嘱托邓小平“代
我此行”
后记
|
內容試閱:
|
这是毛泽东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要转折。行前,他曾赋诗:“孩儿立
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表达 他的远大志向。
在省城长沙,毛泽东第一次看到革命派办的《民立报》。1910年10月
11日《民立报》就在上海创刊了,于右任主办。该报以提倡国民独立精神 ,培植国民独立思想,建立独立之民族和保卫独立之国家为宗旨,揭露君
主立宪骗局,批判封建专制制度,谴责帝国主义侵略,鼓吹民族民主革命 ,号召推翻满清政府。辛亥革命时,《民立报》积极报道各地资产阶级民
主革命运动,反对南北议和,鼓吹北伐,介绍政党政治和责任内阁制,并 发起社会主义的讨论,刊登了宋教仁的《社会主义商榷》等文。由于毛泽
东生活在封闭的农村,对《民立报》宣传的新思想、新观点过去并不知晓 。
毛泽东很快成为《民立报》的热心读者。这张报纸上报道的黄兴领导
广州黄花岗起义的消息,使毛泽东读后思想受到巨大的冲击。在《自传》 中他如是说:
在长沙,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报纸《民立报》,那是一个民族革命 的报纸,刊载着广州反清起义和72烈士殉难的消息,这个起义是由一名叫
黄兴的湖南人领导的。我深为这个故事所感动,并且还发现《民立报》充 满了激动人心的材料……这个时候,我也听人谈到孙中山和同盟会的纲领
。
在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影响下,毛泽东第一次发表政见,他写了一篇文
章,贴在学校的墙壁上。文中“主张应将孙中山由日本召回就任新政府的 总统,并以康有为任总理,梁启超任外交部长!”尽管他并不清楚孙中山与
康、梁政治主张上有什么不同。为了表示同腐败的清政府彻底决裂,毛泽 东在湘乡驻省中学倡议并带头剪掉了辫子,还和一些积极分子采取突然袭
击的方式,把十几个答应剪辫子却迟疑不决的同学的辫子给强行剪掉了。
这时,孙中山从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活动已经17年了。
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孙中
山,幼名帝象,稍长取名文,号日新。1886年改号逸仙即日新的粤语谐音
。1897年在日本进行革命活动时,曾经化名中山樵,孙中山的名子由此得 来。
1878年,孙中山离开家乡随母亲远渡重洋,来到美国檀香山,投靠哥
哥生活,并在那里接受资产阶级教育,最后于1892年在香港西医书院获得 医学学位。孙中山接受的资产阶级教育,对他后来走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道路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回忆道: 忆吾幼年,从学村塾,仅识之无。不数年得至檀香山,就傅西学,见
其教法之善,远胜吾乡。故每课暇,辄与同国同学数人互谈衷曲。而改良 祖国、拯救同胞之愿,于是乎生。当时所怀,一若必使我人皆免苦难,皆
享福乐而后快者。
1894年中法战争失败在即,孙中山上书李鸿章,建议改良政治,提出
了一个在中国解除封建主义对民间工商业发展的束缚、全面实现国家工业 化和农业机械化、并根本改革教育制度和选拔人才制度的理想蓝图。孙中
山主张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楷模,采用先进科学技术以发展工农业生产 ,使工商业摆脱封建束缚;改革教育制度和选拔人才制度,达到国家独立
富强的目的。孙中山所描绘的美景是:“人能尽其材,地能尽其利,物能 尽其用,货能畅其流”。但《上李鸿章书》并没有引起李鸿章的任何反应
。这“一盆冷水”使孙中山对推行改良主义救中国彻底失望。
挫折使孙中山懂得,上书请愿和和平改良方法无济于事,必须用根本
改造代替局部改良。他随即萌生了推翻封建帝制、实行资产阶级革命的想 法。孙中山后来将思想上的这次重大转变概括为“予自乙酉中法战败之年
,始决覆清廷创建民国之志。”同年11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 主革命派的第一个团体——兴中会宣告成立。在人会的秘密誓辞中,孙中
山明确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目标。这是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纲领。
此后,孙中山开始向往社会主义。1896年,他曾向中国最早的社会党
人江亢虎介绍他所了解的马克思: 有德国麦克司者,苦心孤诣,研究资本问题,垂30年之久,著有《资
本论》一书,发阐真理,不遗余力,而无条理之学说,遂成为有统系之学
理。研究社会主义者,成知所本,不复专迎合一般粗浅激烈之言论矣。
这时的孙中山虽然对马克思主义了解是粗浅的,但马克思所主张的社
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还是深深地吸引了他。1905年初,孙中山专程前往 比利时布鲁塞尔第二国际书记处,向第二国际主席王德威尔得、总书记胡
斯曼提出接纳他为“党的成员”的请求,并向他们介绍了“中国社会主义 者的目标和纲领”。孙中山大胆预言:中国将从中世纪的生产方式直接过
渡到社会主义的生产阶段,而工人不必经受被资本家剥削的痛苦。
第二国际显然没有接受孙中山的人党请求。
几个月后,孙中山将精力转向了推进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年8月,孙
中山在日本东京联合兴中会、光复会、华兴会等团体,成立了同盟会,并 担任总理。三个月后,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首次提出了“民族”
、“民权”、“民生”等三民主义口号。P11-P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