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大中国史——最具思想力的中国史》

書城自編碼: 2057785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中國史
作者: 吕思勉
國際書號(ISBN): 9787514907582
出版社: 中国书店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05-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320/298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04.9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 》

售價:HK$ 167.3
利他主义的生意:偏爱“非理性”的市场(英国《金融时报》推荐读物!)
《 利他主义的生意:偏爱“非理性”的市场(英国《金融时报》推荐读物!) 》

售價:HK$ 77.3
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的顶层设计
《 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的顶层设计 》

售價:HK$ 99.7
FANUC工业机器人装调与维修
《 FANUC工业机器人装调与维修 》

售價:HK$ 99.7
吕著中国通史
《 吕著中国通史 》

售價:HK$ 62.7
爱琴海的光芒 : 千年古希腊文明
《 爱琴海的光芒 : 千年古希腊文明 》

售價:HK$ 199.4
不被他人左右:基于阿德勒心理学的无压力工作法
《 不被他人左右:基于阿德勒心理学的无压力工作法 》

售價:HK$ 66.1
SDGSAT-1卫星热红外影像图集
《 SDGSAT-1卫星热红外影像图集 》

售價:HK$ 445.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10.6
《中国大历史(全2册)》
+

HK$ 92.1
《大中国史(首部以白话文写就的通史巨著)》
+

HK$ 72.8
《中国通史:学界公认的国史入门经典》
+

HK$ 176.8
《隋唐五代史:最有分量的中国断代史工程》
+

HK$ 187.2
《两晋南北朝史:最有分量的中国断代史工程》
+

HK$ 109.6
《大中国史——中国通史写作第一人吕思勉的里程碑式杰作:门径之门》
編輯推薦:
【跟随最严谨的史学大师,学习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最具“思想力”的千年历史。广大读者了解中国历史的权威读本,也是广大史学爱好者的必藏珍品!】
內容簡介:
《大中国史:最具思想力的中国史》是广大读者了解中国历史的权威读本,也是广大史学爱好者的必藏珍品!
《大中国史:最具思想力的中国史》原名《吕著中国通史》,是吕思勉先生史学论著的一种。吕思勉先生在写作此书时以时间为序,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作为我国第一部完整意义上的通史著作,《大中国史》从三皇五帝到辛亥革命,按照时间顺序,详细记载了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更替、疆域变迁、制度沿革、学术源流、风俗更易等诸多问题。
吕思勉先生权威的观点,严谨的体例,精详的考证,更令这本书成为了了解中国历史的最佳读本。另外,吕先生在书中不时发表自己的独特看法,打破人们心中对历史的固有印象,他通过精详严谨的考证,对史事、历史因果关系做出了平实中肯的分析,书中也渗透着他用新思想、新方法探索历史的精神,经常带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
關於作者:
吕思勉先生治史严谨,为人重节,是我国近代"史学四大家"之一,他博学多识,注重史料的排比和社会状况的阐述,长于综合研究和融会贯通,是中国近代史学界唯一一位在通史、断代史和专门史领域都有着经典著作的历史学家。同时,他也是一位特立独行的历史学家,有着独树一帜的史识和史德,他从不标榜任何一派,而是别具一格的自成一家,对经学、文字学、文学亦有独到见解。
吕思勉先生著述宏富,主要史学代表作品有:《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秦汉史》、《吕思勉读史札记》等。
目錄
第一章 中国民族的由来--从考古学中寻求答案
民族与国家形成
中国民族起源之考证
第二章 中国史的年代--历史的“经纬线”
第三章 古代的开化--走出蒙昧的中华民族
从“三皇”到“五帝”
始于尧、舜、禹时代的汉族西迁
第四章 夏殷西周的事迹--奴隶制王朝的统治时代
夏、殷两朝的政权更替
周朝的建立与兴衰
第五章 春秋战国的竞争和秦国的统一--从群雄割据到大一统
春秋时期的文化扩张和列国纷争
秦国的统一之路
第六章 古代对于异族的同化--兼容并蓄的中华文化
第七章 古代社会的综述--对 “大同之世”的终极追求
第八章 秦朝治天下的政策--中央集权的逐渐强化
第九章 秦汉间封建政体的反动--封建统治的内部弊端
在内忧外患中灭亡的秦朝
汉初宗室、外戚、功臣的三角斗争
第十章 汉武帝的内政外交--萌生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
生计与教化并重的对内统治
不断膨胀的扩张雄心
第十一章 前汉的衰亡--相权丧失引发的危机
第十二章 新室的兴亡--从“治天下”到“天下安”的政治思想变革
第十三章 后汉的盛衰--在休养生息中渐露“中衰之机”
后汉的初兴与外戚的得势
宦官的祸患与羌人之乱
第十四章 后汉的分裂和三国--从“群雄并起”到“三分归晋”
第十五章 晋初的形势--无法清除的内外“乱源”
逐渐颓败的纲纪
兵权的丧失与“五胡”的 觊觎
第十六章 五胡之乱--战争背后的民族大融合
战乱的酝酿
南北朝的诞生
第十七章 南北朝的始末--分裂的对峙朝代
南朝的统治
北朝的统治与南北朝的终结
第十八章 南北朝隋唐间塞外的形势--关系缓和,交流加深
第十九章 隋朝和唐朝的盛世--开创对外情势的新纪元
第二十章 唐朝的中衰-- 由“安史之乱”诱发的统治危机
第二十一章 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无法复振的盛唐之风
藩镇的跋扈与宦官的掌权
对抗外患与汉将的拥兵自重
第二十二章 五代十国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藩镇纷纷自立为国的时代
外族的汉化与契丹的失势
后周的灭亡与宋代的建立
第二十三章 唐宋时代中国文化的转变--儒学的复兴与理学的诞生
第二十四章 北宋的积弱--重文轻武与守内虚外的弊端
契丹的威胁与北宋的变法
宋、金的对峙
第二十五章 南宋恢复的无成--连蒙抗金,苟安于江南一隅
金朝的衰落
蒙古帝国的渐兴与宋朝的灭亡
第二十六章 蒙古大帝国的盛衰--统治能力与统治疆域面积的失衡
第二十七章 汉族的光复事业--高压统治激起的民族反抗
第二十八章 明朝的盛衰--从“洪武之治”到“阉党专权”
第二十九章 明清的兴亡--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政权争夺战
清人的开化
清人入关与明朝的灭亡
第三十章 清代的盛衰--君主专制从巅峰渐入衰亡
第三十一章 中西初期的交涉--从“闭关锁国”到“门户大开”
对西洋文化的排斥阶段
被迫接受与西方的交流
第三十二章 汉族的光复运动--此起彼伏的民族主义斗争
方兴未艾的反清运动
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运动
第三十三章 清朝的衰乱--治标不治本的“改良中兴”
内政上的隐忧
危若累卵的外交局面
第三十四章 清朝的覆亡--封建统治的终结
风起云涌的变法浪潮
列强的瓜分与凌辱
第三十五章 革命途中的中国--民族生死存亡之关键“在对外而不在对内”
中华民国的建立
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
內容試閱
宦官的祸患与羌人之乱
因宦官的得势,遂激成所谓党锢之祸。宦官和阉人,本来是两件事。宦字的初义,是在机关中学习,后来则变为在贵人家中专事伺候人的意思。皇室的规模,自然较卿大夫更大,自亦有在宫中服事他的人,此即所谓宦官(据《汉书·本纪》,惠帝即位后,曾施恩于宦皇帝的人,此即是惠帝为太子时,在"太子家"中伺候他的人)。本不专用阉人,而且其初,宦官的等级远较阉人为高,怕是绝对不能用阉人的。但到后来,刑罚滥了,士大夫亦有受到宫刑的(如司马迁受宫刑后为中书谒者今,即其好例);又有生来天阉的人;又有贪慕权势,自宫以进的,不都是俘虏或罪人。于是其人的能力和品格,都渐渐提高,而可以用为宦官了。后汉邓太后临朝后,宫中有好几种官,如中常侍等,都改用阉人,宦官遂成为阉人所做的官的代名词。虽然阉人的地位实已提高,然其初既是俘虏和罪人,社会上自然总还将他当作另一种人看待,士大夫更瞧他不起。此时的士大夫和贵族,都是好名的,都是好交结的。这一者出于战国之世贵族好养士,士人好奔走的习惯,一则出于此时选举上的需要。当时的宦官,多有子弟亲戚,或在外面做官暴虐,或则居乡恃势骄横。用法律裁制,或者激动舆论反对他,正是立名的好机会。士大夫和宦官遂势成水火。这一班好名誉好交结的士大夫,自然也不免互相标榜,互相结托。京城里的大学,游学者众多,而且和政治接近,便自然成为他们聚集的中心。结党以营谋进身,牵引同类,淆乱是非,那是政治上的一个大忌。当时的士大夫,自不免有此嫌疑。而且用了这一个罪名,则一网可以打尽,这是多么便利、多么痛快的事!宦官遂指当时反对他们的名士为党人,劝桓帝加以禁锢,后因后父窦武进言,方才把他们赦免。167年,桓帝崩,无子,窦后和武定策禁中,迎立了章帝的玄孙灵帝。太后临朝。窦武是和名士接近的,有恩于窦氏的陈蕃,做了太傅,则其本身就是名士中人。谋诛弄权的宦官,反为所害。太后亦被迁抑郁而死。灵帝年长,不徒不知整顿,反更崇信宦官,听其把持朝政,浊乱四海。而又一味聚敛奢侈。此时乱源本已潜伏,再天天给他制造爆发的机会,遂成为不可收拾之局了。
大伤后汉的元气的是羌乱。中国和外夷,其间本来总有边塞隔绝着的。论民族主义的真谛,先进民族本来有诱掖后进民族的责任,不该以隔绝为事。但是同化须行之以渐。在同化的进行未达相当程度时,彼此的界限是不能遽行撤废的。因为文化的不同就是生活的相异,不能使其生活从同,顾欲强使生活不同的人共同生活,自不免引起纠纷。这是五胡乱华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后汉时的羌乱,业已导其先路了。今青海省的东北境,在汉时本是羌人之地。王莽摄政时,讽羌人献地,设立了一个西海郡。既无实力开拓,边塞反因之撤废,羌人就侵入内地。后汉初年,屡有反叛,给中国征服了,又都把他们迁徙到内地来。于是降羌散居今甘肃之地者日多。安帝时,遂酿成大规模的叛乱。这时候,政治腐败,地方官无心守土,都把郡县迁徙到内地。人民不乐迁徙,则加以强迫驱遣,流离死亡,不可胜数。派兵剿办,将帅又腐败,历时十余年,用费达二百四十亿,才算勉强结束。顺帝时又叛,兵费又至八十余亿,桓帝任用段颎,大加诛戮,才算镇定下来。然而西北一方,凋敝已甚,将帅又渐形骄横,隐伏着一个很大的乱源了。
遇事都诉之理性,这只是受过优良教育的人,在一定的范围中能够。其余大多数人,和这一部分人出于一定范围以外的行为,还是受习惯和传统思想的支配的。此种习惯和传统的思想,是没有理由可以解说的,若要仔细追究起来,往往和我们别一方面的知识冲突,所以人们都置诸不问,而无条件加以承认,此即所谓迷信。给迷信以一种力量的则为宗教。宗教鼓动人的力量是颇大的。当部族林立之世,宗教的教义,亦只限于一部族,而不足以吸引别部族人。到统一之后就不然了。各种小宗教,渐渐混合而产生大宗教。在汉时,上下流社会,是各别进行的。在上流社会中,孔子渐被视为一个神人,看当时内学家(东汉时称纬为内学)尊崇孔子的话,便可见得。但在上流社会中,到底是受过良好教育,理性较为发达,不容此等迷信之论控制,所以不久就被反对迷信的玄学打倒。在下流社会,则各种迷信,逐渐结合,而形成后世的道教。在汉时是其初步。其中最主要的是张角的太平道和张修的五斗米道。道教到北魏时的寇谦之,才全然和政府妥协,前此,则是很激烈的反对政府的。他们以符咒治病等,为煽动和结合的工具。张修造反,旋即平定。张鲁后来虽割据汉中,只是设立鬼卒等,闭关自守,实行其神权政治而已,于大局亦无甚关系。张角却声势浩大。以公元184年起事。他的徒党,遍于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即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山东、河南、河北各省之地。但张角似是一个只会煽惑而并没有什么政治能力的人,所以不久即败。然此时的小乱事,则已到处蔓延,不易遏止了,而黄巾的余党亦难于肃清。于是改刺史为州牧,将两级制变成了三级制,便宜了一部分的野心家,即仍称刺史的人以及手中亦有兵权的郡守。分裂之势渐次形成,静待着一个机会爆发。
公元189年,灵帝崩。灵帝皇后何氏,生子辩。美人王氏,生子协。灵帝属意于协,未及定而崩,属协于宦者蹇硕。这蹇硕,大约是有些武略的。当黄巾贼起时,汉朝在京城里练兵,共设立八个校尉,蹇硕便是上军校尉,所以灵帝把废嫡立庶的事情付托他。然而这本是不合法的事,皇帝自己办起来,还不免遭人反对,何况在其死后?这自然不能用法律手段解决。蹇硕乃想伏兵把何皇后的哥哥大将军何进杀掉,然后举事。事机不密,被何进知道了,就拥兵不朝。蹇硕无可如何,而辩乃得即位,是为废帝。何进把蹇硕杀掉,因想尽诛宦官。而何氏家本寒微,向来是尊敬宦官的。何太后的母亲和何进的兄弟,又受了宦官的贿赂,替他在太后面前说好话。太后因此坚持不肯。何进无奈,乃召外兵进京,欲以胁迫太后。宦官见事急,诱进入宫,把他杀掉。何进的官属,举兵尽诛宦官。京城大乱,而凉州将董卓适至,拥兵入京,大权遂尽入其手。董卓只是个强盗的材料。他把废帝废掉,而立协为皇帝,是为献帝。山东州郡起兵反对他,他乃移献帝于长安,接近自己的老家,以便负隅抵抗。东方州郡实在是人各有心的,都各占地盘,无意于进兵追讨。后来司徒王允和董卓亲信的将官吕布相结,把董卓杀掉。董卓的将校李傕、郭汜,又回兵替董卓报仇。吕布出奔,王允被杀。李傕、郭汜又互相攻击,汉朝的中央政府就从此解纽,不再能号令全国了。
各地方割据的:幽州有公孙瓒。冀州有袁绍。兖州有曹操。徐州始而是陶谦,后来成为刘备和吕布争夺之场。扬州,今寿县一带,为袁术所据,江东则入于孙策。荆州有刘表。益州有刘焉。这是较大而在中原之地的,其较小较偏僻的,则汉中有张鲁,凉州有马腾、韩遂,辽东有公孙度。当时政治的重心,是在山东的(古书所谓山东,系指华山以东,今之河南、山东,都包括在内)。袁绍击灭了公孙瓒,又占据了并州,地盘最大,而曹操最有雄才大略。献帝因不堪李傕、郭汜的压迫,逃归洛阳,贫弱不能自立,召曹操入卫,操移献帝于许昌,遂成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势。刘备为吕布所破,逃归曹操,曹操和他合力击杀了吕布。袁木因荒淫无度,不能自立,想走归袁绍,曹操又使刘备邀击,术退走,旋死。刘备叛操,操又击破之。河南略定。公元200年,袁绍举大兵南下,与操相持于官渡(城名,在今河南中牟县北),为操所败。绍气愤死。公元205年,绍二子并为操所灭。于是北方无与操抗者。208年,操南征荆州。刘表适死,其幼子琮,以襄阳降(今湖北襄阳县,当时荆州治此)。刘备时在荆州,走江陵。操追败之。备奔刘表的长子琦于江夏(汉郡,后汉时,郡治在今湖北黄冈县境),和孙权合力,败操于赤壁(山名,在今湖北嘉鱼县)。于是刘备屯兵荆州,而孙权亦觊觎其地。后备乘刘焉的儿子刘璋暗弱,夺取益州。孙权想攻荆州,刘备同他讲和,把荆州之地平分了。时马腾的儿子马超和韩遂反叛,曹操击破之。又降伏了张鲁。刘备北取汉中。曹操自争之,不能克,只得退回。天下渐成三分之势。刘备初见诸葛亮时,诸葛亮替他计划,就是据有荆、益两州,天下有变,命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而自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的。这时的形势,颇合乎这个条件。备乃命关羽自荆州北伐,取襄阳,北方颇为震动,而孙权遣兵袭取江陵,羽还救,为权所杀。刘备愤怒,自将大兵攻权,又大败于猇亭(在今湖北宜都县西)。于是荆州全入于吴。备旋以惭愤而死,此事在公元223年。先是220年,曹操死,子丕篡汉自立,是为魏文帝。其明年,刘备称帝于蜀,是为蜀汉昭烈帝。孙权是到229年才称帝的,是为吴大帝。天下正式成为三分之局。蜀的地方最小,只有今四川一省,其云南,贵州,全是未开发之地。吴虽自江陵而下,全据长江以南,然其时江南的开化,亦远在北方之后。所以三国以魏为最强,吴、蜀二国,常合力以与之抗。
三国的分裂,可以说是两种心理造成的。其一是封建的余习。人心是不能骤变的。在封建时代,本有各忠其君的心理,秦、汉以后,虽然统一了,然此等见解,还未能全行破除。试看汉代的士大夫,仕于州郡的,都奉其长官为君,称其机关为本朝,有事为之尽忠,死则为之持服,便可知道。又其一则为南方风气的强悍。赤壁战时,孙权实在没有联合刘备抵抗曹操的必要。所以当时文人持重而顾大局的,如张昭等,都主张迎降。只有周瑜和鲁肃主张抵抗,和孙权的意见相合。《三国志》载周瑜的话,说曹操名为汉相,实系汉贼,这是劫持众人的门面话,甚或竟是事后附会之谈。东吴的君臣,自始至终,所作所为,何曾有一件事有汉朝在心目之中?说这话要想欺谁?在当时东吴朝廷的空气中,这话何能发生效力?孙权一生最赏识的是周瑜,次之则是鲁肃。孙权当称帝时,说鲁子敬早有此议,鲁肃如此,周瑜可知。为什么要拥戴孙权做皇帝?这个绝无理由,不过是一种倔强之气,不甘为人下,孙权的自始便要想做皇帝,则更不过是一种不知分量的野心而已。赤壁之战,是天下三分的关键,其事在公元208年,至280年晋灭吴,天下才见统一,因这一种蛮悍的心理,使战祸延长了72年。
刘备的嗣子愚弱,所以托孤于诸葛亮。诸葛亮是有志于恢复中原的,而且蜀之国势,非以攻为守,亦无以自立,所以自先主死后,诸葛亮即与吴弃衅言和,连年出兵伐魏。吴则除诸葛恪辅政之时外,多系疆场小战。曹操自赤壁败后,即改从今安徽方面经略东南。三国时,吴、魏用兵,亦都在这一带,彼此均无大成功。魏文帝本来无甚才略,死后,儿子明帝继立,荒淫奢侈,朝政更坏。其时司马懿屡次带兵在关中和诸葛亮相持,又平定了辽东。明帝死后,予齐王芳年幼,司马懿和曹爽同受遗诏辅政。其初大权为曹爽所专。司马懿托病不出,而暗中运用诡谋,到底把曹爽推翻,大权遂尽入其手。司马懿死后,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把持朝局。扬州方面,三次起兵反对司马氏,都无成。蜀自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继之,不复能出兵北伐。费祎死后,姜维继之,频年出兵北伐而无功,民力颇为疲敝。后主又信任宦官,政局渐坏。司马昭乘此机会,于263年发兵灭蜀。司马昭死后,他的儿子司马炎继之,于265年篡魏,是为晋武帝。至280年而灭吴统一中国。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