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养育不好惹的小孩
》
售價:HK$
77.3
《
加加美高浩的手部绘画技法 II
》
售價:HK$
89.4
《
卡特里娜(“同一颗星球”丛书)
》
售價:HK$
87.4
《
伟大民族:从路易十五到拿破仑的法国史(方尖碑)
》
售價:HK$
188.2
《
古今“书画同源”论辨——中国书法与中国绘画的关系问题兼中国画笔墨研究
》
售價:HK$
132.2
《
《日本文学史序说》讲演录
》
售價:HK$
72.8
《
无尽的海洋:美国海事探险与大众文化(1815—1860)
》
售價:HK$
99.7
《
治盗之道:清代盗律的古今之辨
》
售價:HK$
122.1
|
內容簡介: |
人生总是面对着许多十字路口,每一个路口的选择,尤其是关键路口的选择常常影响乃至决定着人的一生。那么,人应该如何选择?比如,当人年轻时是选择出去闯荡世界,为自己的理想奋斗,还是选择一份稳定的工作,居家过日子?人际交往中遇到问题是选择面对还是逃避?人与人相处是选择亲密无间还是保持距离?有了目标之后,采取渐修与顿悟何种途径更好?生活中到底什么时候最重要?人如何选择自己的生活中心?本书正是一位哲学教师与他的学生在哲学课上对这些有关选择的人生奥秘进行不断探索的一个成果。它包括导言、正文和附录三个部分。导言是关于书的内容所做的一个简介。正文根据主题的不同分为五章,每章分为两节:学生们围绕一个问题或案例提出各自的看法;老师结合哲学思想对学生的看法做出评析(第四章除外)。附录是老师对人生的一些感悟。本书以探索为中心,密切联系哲学与生活,深入揭示了人生道路的选择问题,就像一部情节离奇曲折的侦探剧,既引人入胜,又富有启迪。
|
關於作者: |
杨玉昌,
1998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获得西方哲学专业博士学位。同年9月到中山大学哲学系任教,2001年6月起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现代西方哲学和中西方哲学比较。
|
目錄:
|
导言: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
第一章故事里的人生
第一节歧路寻羊的启示
第二节哲学与生活实践
第二章理想与现实的选择
第一节 闯荡还是稳定?
第二节 两条伸向远方的路
1.选择闯荡的理由
2.选择稳定的理由
3.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4.走出闯荡或稳定的困境
第三章人际交往中的选择
第一节 亲密无间还是保持距离?
第二节 面对还是逃避?
第三节关于面对与逃避的思考
1.面对问题
2.逃避问题
3.超越面对与逃避
第四章在渐修与顿悟之间
第一节渐修还是顿悟?
1.我赞成渐修
2.我赞成顿悟
3.第三种观点
第二节反思中国传统中的顿渐之争
1.顿渐之争的缘由与焦点
2.顿渐之争的意义
3.顿渐之争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4.顿渐之争与创新
第五章选择生活中心
第一节生活中到底什么最重要?
1.生活中最重要的是……
2.生活中没有最重要的
3.关于人生的选择
第二节揭示生活中心的奥秘
1.关于生活中心
2.作为生活中心的诸选项
3.没有生活中心
4.有关选择的几个问题
5.幸福作为生活中心
附录:人生路上的感悟
1.走路
2.禅与生活体验
3.认识自己
4.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5.儿时的星空
6.求索的道路
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每天都会遇到一些十字路口,通常我们都知道自己该如何选择并且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自己的路,因为我们心里清楚我们要去哪里,去做什么。偶尔,当我们在一个从未去过的地方迷路时,我们就会向当地那些熟悉路的人询问该走哪条路才能到达我们想去的地方,如果周围一时找不到人,就像在野外有时会遇到的情景,我们就只好自己去探索了。同样,我们的一生其实也是一个不断选择自己要走的路的过程,需要我们去询问和探索。作为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人,我们有时也会在内心深处涌现出一种对人生的疑问:我们是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要到哪里去呢?生与死对于我们不也是一个十字路口吗?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与周围广大的世界相比,我们个人的自我不论从空间上还是从时间上都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那么,我们究竟为什么在此呢?这不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吗?我们身外与我们相对的这个世界是什么?我们身处其中的整体是什么?我们与它的关系如何?我们与其他人的关系如何?当我们思考这些问题时,我们顿感茫然,似乎自己无力回答,那么,我们该向谁请教,如何探索呢?如果我们找不到这些问题的可信的答案,我们的生命岂不是被一种无知的黑暗所包围着吗?这样一来,我们在走人生路时不是随时都有可能掉进陷阱的危险吗?如果我们不小心真的掉进了这样的陷阱怎么办?我们会因此而遭遇灭顶之灾直至万劫不复吗?反过来说,如果我们能够对我们周围的世界,对自己要走的路和要去的目的地有一种可靠的知识,就像旅行时有一个导游或一张旅行图那样,如果我们能够与整体,与他人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关系,我们的路是不是会走得更顺利,更愉快呢?那样我们最终将会达到我们要去的地方,那里将有我们所希望拥有的一切。这样看来,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我们是否也需要偶尔停下来,思考一下自己应当选择的路呢?
古希腊流传着一个著名的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神话故事,在这个故事的情节发展中有两处与路有关,一是俄狄浦斯在得知神谕预言他将弑父娶母的命运后,离开他自以为是亲生父母的养父母,在一个十字路口与一个乘车的老人发生冲突并打死了老人,这个老人其实正是他的生父;二是怪物斯芬克斯要求过路的人猜一个关于人的谜,不能猜中的人就会被它撕碎吞食。许多路人因此受害。俄狄浦斯猜中了这个谜,拯救了忒拜城,他从此成为国王并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娶了原来的王后即自己的母亲为妻。这个故事中贯穿着命运女神令人恐怖、无法逃避的威力,而“路”在这一威力的实施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索福克勒斯把俄狄浦斯的故事写成了悲剧。千百年来这个故事(悲剧)一直困扰着人们,也激励着人们去探索人生之谜,思考人生的道路。作为一个独特的生灵,人在生下来,开始有了自我意识之后就会产生出“我是谁?”的疑问,这个疑问包括“我能认识什么?”“我能做什么?”和“我可以希望什么?”等一连串的问题(康德说他的哲学就是围绕着这些问题而展开的),这些问题的实质就是人生道路问题。
在古希腊,阿波罗神庙上刻着“认识你自己”的箴言,而被神谕称为“最聪明的人”的苏格拉底却说:“我知道我一无所知”。这说明“认识自己”既是人的一个必须完成的使命,同时也是人的一个承担不起的使命。正如俄狄浦斯和苏格拉底的命运所显示的,不认识自己,人就无法生存下去,而认识自己,却意味着人的毁灭。造成这一困境的根源在于只有生活着的人才能并必然会提出关于自己是谁的问题,正如一首流行歌曲所唱的:“给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个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然而,生活着的人却是处于人生的迷局之中,他无法跳出这一迷局,去拥有一双能够洞察一切的眼睛(God’s
eye),就像另一首流行歌曲中所形容:“你是不是像我曾经茫然失措,一次一次,徘徊在十字街头”。人生的谜底恰在人生之外,是人所不可企及的。换句话说,人生的谜底就是死亡,认识自己就是“赴死”,是一项福柯所说的“属于阴间的事业”。这样一来人势必陷入绝望,但从另一方面说人生的魅力也正体现在这里。尼采说:“如果人不是创造者,猜谜者与偶然的拯救者,我怎能忍受做一个人呢?”(1)“人生乃是一面镜子,在镜子中认识自己,我要称之为头等大事,哪怕随后就离开人世!”(2)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3)佛言:“若人生百岁,不会诸佛机,未若生一日,而得决了之。”(4)也许正是由于被这种人生的魅力所吸引,作为“爱智慧”的哲学才得以产生于古希腊并由此后一代又一代的哲人们像接力棒似地传承着,前赴后继地探索着。尽管他们中每一个人的探索都并没有找到关于人生之谜的终极答案,而总是被后人所推翻,但这些探索至少在照亮着人们前行的道路,为人们带来一丝安慰和希望。这种安慰和希望不仅是对与哲人同时代的人,也是对生活于其后若干年的人,后者虽然无缘与哲人谋面,但在读到其文字时仍能感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心里顿时会涌现出一种温暖的感觉,就像一个人在黑夜里独自走路时突然看到远处熟悉的灯光。叔本华说出了这种感觉产生的根源:“我相信一个人既想出了真实的东西,照亮了隐蔽的东西,那么,这些东西总有一天会被另外一个思维着的精神所掌握,会要和这精神攀谈,使他愉快,安慰他。我们就是对这样的人说话,如同类似我们的人们曾对我们说过话而成为我们在这生命的荒野上的安慰一样。”(5)人是一个多么奇特的生灵!他不能忍受黑暗,难以接受半明半暗,也无法承受光明。这是因为黑暗泯灭了人的智慧之光,半明半暗让人陷于自相矛盾,无所是从,光明则令人无法忍受。人作为一个有意识的动物,既有盲目的本能,同时也有理性,有信仰,他的理性和信仰试图照亮自身。因此人总是在生存着,思考着,希望着……
本书反映了我在这些年从事哲学教学(包括哲学公选课教学和哲学专业课教学)中形成的一些有关人生中的选择问题的探索成果。内容主要包括正文五章和一个附录。正文五章取材于几门课程的教学实践,其中每一章都分为两节:一是学生在考试答卷中所做的思考;二是老师对学生的思考所给予的评析和总结。第一章通过一个成语故事阐释了哲学与生活实践的关系,对故事中“多歧路”的思考揭开了探索人生中的选择问题的大幕。第二章讨论了一位学生关于自己未来人生道路的一个常见的困惑:是选择自己的理想外出闯荡还是听从父母的建议毕业后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居家过日子?这一讨论涉及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与当代年轻人的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具有典型意义。第三章探讨了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两个有关交往的问题,这一思考既可以帮助学生解除困扰,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为未来个人的生活幸福和事业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也深入揭示了中国传统处世哲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解决方案。第四章通过辨析中国思想史上著名的顿渐之争,探讨了人生目标和达到目标的道路问题,并由此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作了详尽的分析和考察。这一思考有助于个人乃至我们民族选择和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本章第二节中的内容大部分曾发表于《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8,5)和《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9,5),标题分别是:《论中国传统中的顿悟与创新》和《从顿渐之争看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变革》,不过在此作了一些修改。第五章探讨了哲学公选课上一位同学提出的“生活中到底什么最重要?”的问题,对生活中心的各种可能选项,相关的选择以及幸福作为生活中心的意义等进行了思考。附录是我在多年求学和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人生感悟,其中前五篇曾发表于《禅》(1999,3;1996,3;1997,5)、《正觉》(2007,3;2007,5)等佛教杂志,这里稍有改动,最后一篇发表于中山大学研究生会主办的《研究生报》(2000年1月1日),是我当时对自己过去的思想历程所作的一个简短的回顾,原名《思想的道路》,我在此改为“求索的道路”,同时对个别地方作了修改,补充了文中的倒数第二段,内容是对自己近十多年来的思想经历做的一个小结。附录中的内容是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这些思考有助于我们审视和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从内容上看,本书各章之间并无直接的联系,显得比较分散。事实上,本书各章节是在不同时间里独立完成的,从较早编著的第一、四章和附录到2011年下半年编著的第五章和2012年上半年编著的第二、三章前后时间相差有五、六年,在各章写作的当时也没有想到要把它们编辑成一本书。然而,当我最后把它们放在一起的时候,我惊奇地发现各章节之间竟存在着许多相互呼应之处,这一发现令我感到愉快。也许这是因为本书各章的内容中始终贯穿着一种“探索”精神,都是对有关人生中的选择问题所做的思考。的确,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我们需要一种像背负十字架似的救赎,而思想就是致力于这样一种救赎。我们不知道我们能否通过思想完成对自己的救赎,但众多的视角和深入的剖析至少为我们打开了新的视野。希望本书中的思想能带给曾遇到和愿意思考类似问题的人一点启迪。
事实上,我在多年从事哲学教学过程中总是不断地接触到学生们关于人生的一些困惑,这些困惑与个人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具有哲学意味。后来我逐渐意识到,大学生们之所以会经常出现这些困惑是因为他们正处于人生的一个关键时期,面临着诸多选择,难免会陷入迷茫,从而对人生意义产生疑问。尤其是当今社会中贫富的悬殊、权力的不公、人际关系的复杂、求职压力的增大、爱情的易变、婚姻的危机等等,都使得原本就没有多少阅历、心理脆弱的年轻人更加难以承受。近年来大学生以及打工者中频繁出现的跳楼自杀事件正是这一点的反映。理解年轻人面对的问题是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我的公选课上一位同学在作业中写道:
我最近很为自己的道路感到困惑,是从政?从商?学术?说从政,我是有一个心理底线的,那就是作为当今一代的人,应致力于改变社会的恶习,创造新社会风气,为受委屈的人办实事。我总觉得大家冲着公务员而努力爬,最后为的是名,我怕以后自己也会这样。说从商,在现在这个物质化、商业化的社会,我真正想要的是宁静与朴素。我怕从商后,自己总从得益多少去思考,跟别人比较。说搞学术,家里的物质条件有限,我还是得出来工作赚钱,也不想当老师,我想要自由和挑战。结果,每一方面都有好与坏,人要得一切是不可能的,我无法马上作出取舍,仍在摸索,直到找到让自己满意的道路。
这种关于人生道路的困惑引导着他们去寻求思想的指引,另一位公选课上的同学这样谈到自己的思想经历:
当我自己处于思维极度混乱,不安以及因充满问题而对整个世界产生怀疑和否定时,我是多么渴望有人能站在高一层次的角度指点我漂泊的灵魂,可能真是这种极度渴望的思维发射返回,它果然实现了。我这学期一门专修课的老师在课堂上就讲了很多宗教以及他的一些思想,并且推荐我们读一些书。他并不是教有关心理或哲学类课程的教师,所以当他讲这些时,其他同学惊奇并且不解的躁动声您可以想象,但我却感到惊奇,因为那些正是我想问的问题,真的如同在对我自己专门解答一样。我因此相信,我的思维可以影响整个世界,因为很多伟人都留下过相似的话语:认定你想要的,然后坚持,它就一定实现。
我们每个人都会或曾经经历过这种思想的混乱和渴求。现在,让我们就像这位年轻人一样,去相信思想的力量,直面人生道路的选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