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拍电影的热知识:126部影片里的创作技巧(全彩插图版)
》
售價:HK$
109.8
《
大唐名城:长安风华冠天下
》
售價:HK$
87.4
《
情绪传染(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
售價:HK$
88.5
《
中国年画 1950-1990 THE NEW CHINA: NEW YEAR PICTURE 英文版
》
售價:HK$
236.0
《
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近世中国丛书)
》
售價:HK$
93.2
《
画楼:《北洋画报》忆旧(年轮丛书)
》
售價:HK$
337.5
《
大国脊梁:漫画版
》
售價:HK$
80.2
《
跟着渤海小吏读历史:大唐气象(全三册)
》
售價:HK$
189.0
|
編輯推薦: |
整部中国现代史,无论是新文化运动还是北大复兴,胡适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本书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的时代以及真实的时代人物,从胡适出生的时代以及他成长的环境写起,为读者详尽地展现了胡适的一生,包括他的思想,他的学术成果,他的政治活动以及他的情感生活。
|
內容簡介: |
历史是复杂的,历史需要还原,只有在尽可能还原出当时的真实情境之下,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一个历史人物。胡适也是如此,要想真正明白胡适的前后转变,了解胡适的真正思想,我们就需要详细了解他所处的历史背景、他的成长以及他的行为。这部胡适传记就是以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的时代以及真实的时代人物为目的而撰写的。本书从胡适出生的时代以及他成长的环境写起,为读者详尽地展现了胡适的一生,包括他的思想,他的学术成果,他的政治活动以及他的情感生活。读完了这本书,你也许仍然不能简单地概括出胡适是个怎样的人,但你一定会从胡适的生平经历中看出一个个人寻求进步的努力和力量。
|
目錄:
|
第一篇中西结合———从私塾学堂到美国
第一章 由商而学,俨然乡里小先生
经商名地,小茶铺供养大家庭
弃商从文,胡父担当家族重任
少小成孤,家中慈母兼任严父
宁静聪慧,乡里人称“麇先生”
第二章 离开故园,新学堂里闯天地
母命难违,少年订婚离故乡
前往上海,新思想引发共鸣
求学澄衷,接受梁启超学说
入读公学,办学报崭露头角
偶读古诗,兴趣转向文学路
学潮冲击,意志消沉混时日
北上京城,考取赴美官费生
第三章 赴美留学,以西学装备思想
初读农科,认苹果难倒胡先生
性情所近,离农学转入文学院
接触基督,了解教义偏不入教
得学所愿,文学院里锻炼演讲
偏好政治,精心准备多方训练
多国接触,和平主义惹来抨击
思想转变,成为新和平主义者
师从大师,服膺杜威实验主义
偶遇佳人,两情相悦鱼雁往还
匆忙回国,博士学位一拖十年
第二篇论古籍———从新文化运动主将到文化学者
第四章 归国从教,以白话文开时代新风
国尚未归,即对旧学开始发难
进入北大,辩驳旧学白话获胜
奉命成婚,新思想屈从旧婚姻
发《尝试集》,用实践推进新文化
娇小伴娘,引发牵魂动魄之爱
河东狮吼,居然成就幸福奇事
不谈政治,逐渐与《新青年》分裂
第五章 难逃政治,由文学而论政治
接办《每周评论》,引起“问题与主义之争”
办《努力周报》,极力推行实验主义
一叶障目,致书抗议驱逐废帝
参加善后,学者英名差点遭毁
利用《新月》,掀起人权讨论热潮
《独立评论》,政治观点逐渐右倾
第六章 从事学术,哲学国学成绩斐然
整理国故,建立现代学术基础
白话作史,可惜半部难为继
禅宗研究,为后世学者铺路
发现珍本,开创“红学”新天地
专注于《水经注》,断清史上研究冤案
第三篇政教兼顾———从教育家到驻美大使
第七章 改良中国,教育之功不可没
任教北大,热心教育改制
转聘上海,出任校长之职
大胆用人,扶助有才之士
鼓励自由,成就爱情佳话
失之东隅,北上群友贺寿
重返北大,担任文学院长
游历华南,喜获名誉博士
新旧再争,论“充分世界化”
固执己见,屡屡阻止学潮
第八章 敢当大任,为国效力不谦虚
与蒋结识,全心支持国民政府
游历欧美,四处演讲博取关注
中日战争,任驻美大使求支持
病体勉强,辛劳苦撑终获佳音
旅美风光,广获“博士”之帽
再遇情缘,淡漠应对反成师母
第九章 有心无力,大势终究随水逝
时局变换,卸任要职半流放
返回祖国,任国民大会代表
北上北平,愿为校长不做官
兵临城下,乘机一去不复返
第四篇看似风光———从推崇到遭批判
第十章 前后夹击,晚景际遇感凄凉
返回台湾,荣任研究院院长
挺身谏言,力劝独裁者引退
《自由中国》,专权之下成祸患
极力辩护,反遭怀疑大失望
发病猝死,隆重葬礼人景仰
书生意气,对错付与后人评
附录一:大事年表
附录二:个人作品
参考书目
|
內容試閱:
|
爱上读书的胡适的确会读书,而且在读书方面有着更成熟的思维。在私塾里,他读到北宋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这部史书从周朝的周威烈王写起,一直写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时期,涵盖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这部书卷帙浩大,记录了很多历史事件,包括朝代的更迭;而帝王名号更是繁多芜杂,很难记住。在私塾读书,最重要的功课就是背诵,
就是记忆,读这本书如果弄不清楚里面的历史和帝王名号,那可不能过关。面对如此繁杂的历史和帝王名号,单纯记忆也让聪慧的“麇先生”
头疼。可是聪明人的聪明就在解决难题中显露,胡适为了应对这个问题,
自己动手编写了一个歌诀,名字叫《历代帝王年号歌诀》。这个歌诀用七言韵文编成,背起来朗朗上口。胡适晚年回忆起这个事还很是得意,
只可惜具体的内容已经散失,他也记不清那些歌诀了。
在学习上,胡适非常用功和用心,因此进步飞快,等到他十岁左右的时候,塾师说他已经没有能力再教这个“麇先生”了。那时胡适年纪尚幼,还不能参加科举之类的考试,如果回家的话,又怕从此荒废了。冯顺弟想了又想,还是央求塾师收留胡适,继续待在“来新书屋”。就这样,胡适就读了九年的私塾,为自己打下了坚实的古文基础。
当胡适学习越来越轻松的时候,他聪慧的头脑难免要寻找更为有趣的东西。在这个阶段,他发现了小说。9岁那年,胡适得到一本残缺的《水浒传》,虽然故事不完整,可他读得津津有味。读完这本书后,他阅读小说的兴趣被激活了,开始四处搜寻各类小说来读。明清时期,中国的白话小说发展迅速,出现了很多优秀小说,读这些小说,让胡适开拓了自己的文学视野,跳出了经书的限制。他觉得正是这些优秀小说,培养了他浓厚的文学兴趣,还训练了他的白话文能力,胡适自己说这些白话小说“帮助我把文字弄通顺了”。在日后他发起白话文运动,并用白话文进行创作的时候,童年的这些影响就逐渐显现。
在思想上,一些很重要的观念也是胡适在故乡养成的,这些观念甚至伴随了他的一生。很小的时候,家里人还有塾师都教导胡适要敬畏天地鬼神。胡适对这些长辈给予的观念还不懂怀疑,因此很是虔诚,他还有个小神龛,他经常拜奉。后来他读书了,读一些禅词作品,这类作品里有很多宣扬佛教鬼神思想的内容。胡适记得《目连救母》的故事,故事里对地狱的描述让他印象深刻,曾有那么一阵,他对地狱的存在深信不疑。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书越读越多,胡适也开始了自己的思考。在他11岁的时候,胡适读到司马光的一段话, “形既朽灭,神亦飘散,
虽有?烧舂磨,亦无所施”。读完之后,胡适非常惊讶。这几句话分明是说,一个人如果死了,形体朽灭了,那么灵魂也会飘散。如果这样,
那地狱怎么会存在呢?胡适就此对神怪之说产生了怀疑。后来,胡适又读到范缜的《神灭论》,里面说“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也。神之于形,犹利之于刀。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哉。”这铿锵有力、观点鲜明的文字立刻震撼了胡适,他心中已形成的鬼神、地狱等观念突然间从根本上动摇起来。究竟世上有没有神,有没有地狱,这让胡适倍感兴趣,于是找来更多的书籍阅读。经过自己的思考,胡适渐渐接受了无神论的观点,而这观点让他觉得自己摆脱了很多束缚,变得勇敢而无所畏惧起来。
十三岁那年,已经有了明确无神论观念的胡适还曾想将自己的观念付诸实践,那算是他很大胆的一次举动。那天,胡适和外甥在路口看到了几尊神像,就开动心思想要搞些破坏。他怂恿外甥跟他一起行动,把这些神像弄坏了,都将它们搬到厕所去。结果还没等他们动手,大人就来了,喝止住了他们。胡适没能得逞,就顺手捡起几粒石子,远远地向神像丢了过去。
胡适说,是范缜的《神灭论》让他不再害怕地狱,而范缜的“无因果论”让他跳出了佛教轮回的观念,摆脱了迷信,所以他才会对人们一直信奉的泥胎石塑毫不畏惧。胡适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无神论观念非常坚定,并且这个观念伴随了他的一生,成年后他最见不得封建迷信活动,
经常撰文抨击这类现象,就是后来到了美国,西方人的宗教情结让他感动,他也没有信仰任何宗教。
在家乡的最后几年,没有学业的重压,又能根据自己的爱好读书行动,胡适过得算是相当开心。这时候的胡适也敢于做一些活泼好玩的事情了。胡适记得自己和一帮同学组织了个戏剧班,还自己动手做道具,
借来几副假胡须,没事就在村口的田里演戏。上演的戏文都是常见的“三国”“水浒”戏。因为是“麇先生”,所以胡适常常扮演的都是文角儿,比如说诸葛亮或者刘备等人。最让他难忘的是他演过《水浒传》里的坏人史文恭。史文恭被花荣一箭从椅子上射倒,胡适假装滚落地上,
虽然跌得很疼,可他还是非常开心。九年的故乡生活并不长,可是这九年却奠定了胡适日后的很多作为。就在快乐的童年结束时,胡适定亲了,而后他逐渐走上了另一条道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