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史铁生:听风八百遍,才知是人间(2)
》
售價:HK$
55.8
《
量子网络的构建与应用
》
售價:HK$
109.8
《
拍电影的热知识:126部影片里的创作技巧(全彩插图版)
》
售價:HK$
109.8
《
大唐名城:长安风华冠天下
》
售價:HK$
87.4
《
情绪传染(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
售價:HK$
88.5
《
中国年画 1950-1990 THE NEW CHINA: NEW YEAR PICTURE 英文版
》
售價:HK$
236.0
《
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近世中国丛书)
》
售價:HK$
93.2
《
画楼:《北洋画报》忆旧(年轮丛书)
》
售價:HK$
337.5
|
編輯推薦: |
◎企业家言论+新唐智库点评=企业家微哲学
◎“微哲学”的提法是一个创新,既涵括了内容的独特、又提出了表现形式的创新,更符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
◎目录的风格符合企业家自身特点;
◎案例的故事性强,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兼具企业管理的专业性和思想性,通俗易懂。
◎“微哲学(微博体)”部分单独成册,便于快速阅读。
◎本书选取世界范围内最有影响力的企业家进行解读,立足于时代、社会、产业、公司与个人的多维角度,提炼出企业家在创业、商战、管理等领域的哲学智慧,通过翔实的数据与生动的案例,剖析企业家哲学智慧的实用性与科学性,给读者以启迪借鉴。
|
內容簡介: |
企业家管理“微哲学”丛书:
企业家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思考出很多具有思想性甚至哲学高度的管理理念,值得向其他创业者和公众提炼、推广。
企业家太繁忙,管理思想一般是灵光一闪,是思想的刹那火花,难以成体系,所以很适合现在流行的“微博体”这种表现形式,我们不妨称之为企业家的“微哲学”。在微阅读时代,这种表现形式简洁、高效、吸引眼球,符合读者阅读习惯。
企业家“微哲学”可以单独成册,附在书中,作为独立的阅读和传播所用。
本书选取世界范围内最有影响力的企业家进行解读,立足于时代、社会、产业、公司与个人的多维角度,提炼出企业家在创业、商战、管理等领域的哲学智慧,通过翔实的数据与生动的案例,剖析企业家哲学智慧的实用性与科学性,给读者以启迪借鉴。
品设计等十几个板块划分,选择符合企业家共性与独具个人特色的内容,提升图书的实用性与可读性。
|
關於作者: |
《扎克伯格的七张脸谱》作者:李晓林:长年从事图书写作,畅销著作有《20~30岁你拿这十年做什么》、《中层领导的圆通口才学》、《低成本做人》、《富人在受穷的时候做了什么》等,钟爱探索,关注一切与心灵或财富成长有关的人和事。参与策划的畅销书有:《21岁当总裁》。
|
目錄:
|
企业家管理“微哲学”丛书:
企业家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思考出很多具有思想性甚至哲学高度的管理理念,值得向其他创业者和公众提炼、推广。
企业家太繁忙,管理思想一般是灵光一闪,是思想的刹那火花,难以成体系,所以很适合现在流行的“微博体”这种表现形式,我们不妨称之为企业家的“微哲学”。在微阅读时代,这种表现形式简洁、高效、吸引眼球,符合读者阅读习惯。
企业家“微哲学”可以单独成册,附在书中,作为独立的阅读和传播所用。
本书选取世界范围内最有影响力的企业家进行解读,立足于时代、社会、产业、公司与个人的多维角度,提炼出企业家在创业、商战、管理等领域的哲学智慧,通过翔实的数据与生动的案例,剖析企业家哲学智慧的实用性与科学性,给读者以启迪借鉴。
品设计等十几个板块划分,选择符合企业家共性与独具个人特色的内容,提升图书的实用性与可读性。
|
內容試閱:
|
脸谱一:蓝脸的极客
2012年5月18日,Facebook在纳斯达克上市,估值高达1040亿美元。作为其创始人,28岁的扎克伯格自此成为史上最年轻的亿万富翁。在全球媒体的聚焦下,这个春风得意的年轻人成为了网络创业大军中的标杆式人物。
然而,在迷人的光环之下,包裹的却是他真实人生的另一面:T恤衫、牛仔裤、人字拖鞋、游戏、编程、酷……这个年轻富翁的心里,似乎住着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而所有这些叠加起来,就形成了一个终极的意象——极客。
“极客”是美国俚语“geek”的音译。在互联网文化中,极客寓意着智力超群并且不断坚持努力的人,还有那些对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有狂热兴趣并沉浸其中的人。在中国京剧脸谱中,蓝色寓意刚强骁勇。在技术领域,扎克伯格无异于一员悍将。因此,我们将其首张脸谱定义为“蓝脸的极客。”
当技术成为本能
扎克伯格v
在哈佛,我主修的是心理学,而不是计算机,但对计算机的兴趣却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我从10岁就开始编程,编程时我不再会有意识地想下一步该怎么做,因为当我坚持下去,感觉就自然而然来了。换句话说,编程就是我生命本能的一部分。
背景:
从很早开始,父亲爱德华就发现扎克伯格对计算机技术有着惊人的天赋。然而,当时他的电脑技术水平十分有限,根本不可能教给儿子太多计算机方面的知识。
有一次,扎克伯格不知从哪里得到了一本关于编程的书。在父亲看来,这些书实在太枯燥无味了,根本不是扎克伯格这样小的年龄所能阅读的。然而,扎克伯格却如获至宝,竟然很快就把上面的东西全学会了。正如爱德华所言,“最终扎克伯格的编程能力是自学的。”
10岁那年,在父亲的帮助下,扎克伯格拥有了一台自己的电脑。从此,他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电脑编程上。父亲还特地请来一位软件工程师当他的家庭教师。扎克伯格在编程方面的天赋令这位家庭教师感到吃惊:“马克是个神童,要教他东西很难。”当同龄的孩子们还在迷恋各种电脑游戏时,12岁的扎克伯格已经热衷于自己开发一些软件程序了。
爱德华是个牙医,开了一家诊所,每天从早到晚,诊所里总是人声鼎沸,这样的环境非常影响病人的治疗。有一天,扎克伯格闲着没事,就开发了一款通讯软件,将诊所里的电脑全部连接起来。如此一来,大家就可以安静地传递消息,而不至于打扰别人了。
许多人对此惊叹不已。事实上,这只是扎克伯格对编程技术应用的一次再普通不过的尝试。据他后来回忆,这一时期自己编写了许多这样的游戏,究竟有多少个他也记不清了。
升入高中之后,扎克伯格仍然对技术应用充满激情。他和朋友一起研发了一款名为“synapse”的MP3播放器插件,它可以自动“分析”使用者的个人偏好,并生成定制播放列表。这个软件引起了美国在线AOL和微软的关注,他们都试图以高价购买该软件的版权,结果都被扎克伯格婉言谢绝了。
从创建Facebook到成功上市,扎克伯格仅仅用了8年的时间,在别人眼中似乎一切都顺风顺水。但事实上,Facebook的每一次前进,都与扎克伯格扎实的技术功底密不可分。凭着过人的技术、胆识和魄力,扎克伯格在波诡云谲的硅谷中生存下来,并取得了相当辉煌的业绩。
点评:
许多人编程只是为了工作,或者只是为了某种利益,尽管他们在技术上堪称精英,但并没有达到技术的顶级境界。只有像扎克伯格这样,当技术成为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才能从骨子里迷恋上它,并沉醉其中,从而得到最纯美的享受,收获到最丰厚的回报。
技术,并非是决定竞争成败的唯一因素,但绝对是克敌制胜的一把利器。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于高新科技企业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
我们应该倡导一种崇尚技术的文化,并使之贯穿工作的始终。只有把技术创新融入我们每个人的头脑,并成为一种自觉的本能,我们才能全身心地沉浸在技术之中,随时随地迸发出思想的火花。
有趣比赚钱更重要
扎克伯格v
让网站有趣比赚钱更重要。
背景:
在Facebook的页面下方有一个小方框,经常显示某部电影的简短台词。扎克伯格非常喜欢看电影,于是就想到把一些寓意独特、个性另类,甚至莫名其妙的电影台词放到了Facebook上。比如:“我甚至都不知道鹌鹑长什么样。”这些台词自然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大家竞相讨论台词的意思,虽然有些话说得太离谱,甚至南辕北辙,却营造出一种兴趣盎然的气氛。
在Facebook的页面上,还有一个叫“Poke”(中文意思是“捅一下”)的小按钮。我们点击该按钮,对方就会收到显示被捅了一下的信息。这一操作不乏暧昧气息,吸引到了很多青年男女争相使用。这也是其在年轻人中迅速走红的重要原因。
尽管受到了合伙人方面要求早点产生收入的压力,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扎克伯格都坚持只要拥有维持网站正常运营的资金,Facebook就会全力保持其趣味性和用户至上等特征。他不止一次强调:“今后我们会以出售广告来盈利,但既然目前提供的服务如此廉价,我们可以选择在近一段时间内不走商业化。”为了做到这一点,他甚至把广告商拒之门外。
2006年,雪碧换新包装后,曾提出一项高达100万美元的推广计划,需要Facebook将主页从蓝色变成绿色。对于扎克伯格来说,这只需要动动鼠标就可以做到,但他还是拒绝了。除非是用户需要,他从未打算为了商业目的而改变自己的产品。
还有一次,合伙人打算尝试改变Facebook申请新加好友的程序,增加一个过滤网页,目的就是让用户看到广告。但扎克伯格对此极力反对,即便受到冻结公司账号的威胁,他仍然坚持为用户提供一个简单进入的通道。
正是由于这种远离过度商业化的经营理念,使Facebook在最初的起步阶段受到了广泛好评,并迅速成长起来。
当然,扎克伯格之所以能够坚持做到这一点,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他靠着自己的智慧很快就获得了投资方的信赖。他们不仅提供给扎克伯格充裕的资金储备,还没有催着他马上盈利。试想一下,假如投资方对扎克伯格缺乏信心,不能等待Facebook慢慢长大,那么它的结局就很难预料了。不过,所有这些都没有发生,扎克伯格出人意料的在这个市场中活了下来,单从这一点上说,谁也不得不承认他是个幸运儿。
点评:
如果我们把扎克伯格的“有趣”,简单地理解为年轻人强烈的好奇,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扎克伯格把个人的有趣推而广之,与所有人的有趣进行了巧妙的连接,从而使Facebook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了最大程度的认可。这正是扎克伯格的过人之处。
经营必然以盈利为目的,对此扎克伯格内心里比谁都清楚。然而,在盈利和有趣之间,扎克伯格找到了内在的平衡统一。在这一点上,他的合伙人莫斯科维茨一语中的:“马克想先把产品做出来再说,尽量推迟把重心放在创收上。而他们(其他高管)则想确保这是一家赚钱的商业公司。”
相对于那些高管,扎克伯格总是秉持着长远的发展眼光。他在努力为Facebook打上一个清晰的标签,那就是“有趣”。细心的人们会发现,即使在演讲时,扎克伯格都不自觉地把“有趣”挂在嘴边,让人们觉得这个二十几岁的男孩竟与亿万财富连在一起,这实在是——太有趣了!
对社会有强烈的使命感
扎克伯格v
Facebook原本并非为了成为一家公司而创建。它的诞生旨在完成一个社会任务——让世界更加开放,联系更加紧密。Facebook渴望建立一个给予人们分享的能力,帮助人们再次改变社会中很多核心机构和行业的服务。
背景:
数据显示,Facebook过去几年呈现指数级增长。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Facebook的增长率始终非常稳定。单以巴西和印度为例,在过去9个月,Facebook在巴西的用户量从1300万增加至3000万,印度用户从2200万增加至3600万。iCrossing曾预测:到2012年8月,Facebook的用户数量有望突破10亿大关。
将全球数以亿计的人口联系在一起,并建立关系,这也许正是扎克伯格的过人之处。一个未到而立之年的年轻人,管理着近10亿人口的数据,这样的壮举是前所未有的。
而扎克伯格之所以如此出色,是与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分不开的。在Facebook的招股公开信里,扎克伯格表示:“在Facebook,那些为信息传播和消费带来变革的技术赋予了我们灵感。我们经常谈论印刷机和电视这样的发明——它们让交流变得更加有效,因此带来了社会很多重要方面的全面转变。它们给予更多人发声的机会。它们鼓励进步。它们改变了社会的组织方式。它们让我们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我们希望能够强化人们彼此之间的联系……我们希望改善人们与企业和经济体的联系。我们认为,一个更加开放、联系更为紧密的世界将带来更多提供更优秀的产品和服务的实体企业,创造出更为强劲的经济……我们希望改变人们与政府和社会结构之间的联系。通过给予人们分享的能力,我们看到人们的声音得到了更好的响应,与历史上的所有时刻都不同……我们期待社会化设计的新服务出现:它们的目标是解决就业、教育和医保等全球化问题。我们将为这一进步提供帮助。”
扎克伯格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按照平常的逻辑,当微软、雅虎等业界巨头提出收购意向时,创业者大可将企业出手,之后便可以踏踏实实安享富裕的生活。但扎克伯格没有这样做。内心强烈的使命感,使他在面对强大诱惑时做出了自己认为最正确的抉择。他最关注的是如何把Facebook做得更好,让它有用、有趣和更酷,除此之外,一切都是不重要的。
在他看来,世界的潮流就是要彼此透明、彼此分享。Facebook的任务就是要有效地推动这种潮流,将这种理想化的生活变为现实。正是基于对这种使命的坚持,他把自己定位为社会改革者,而不是一个创业者。
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当这个年轻人早已身家百亿的时候,却依然过着清教徒般的生活,住在租来的房子里。他每天走路上班,即使一定要开车也会选择最普通的一款。有人甚至说他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富翁”。
为了坚持把Facebook做大,他不得不面对内外各方面的严峻挑战,承受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诱惑和压力。在外人面前,他是一个如此阳光、腼腆,又夹杂着一些幸运成分的大男孩。然而,在Facebook成长的每一个日日夜夜,他的内心究竟经历了多少艰辛磨难,都是旁人难以体会的。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其身边亲人的只言片语中窥见一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的妻子普莉希拉表示:“拒绝雅虎10亿美元收购的那段日子,曾是扎克伯格心理压力最大的一段时期。”
然而,所有这些困难和折磨,都不能作为他放弃自己使命的理由。相反,随着事业的扩大,他的使命感越来越强烈了。
2012年9月初,扎克伯格接受了科技博客主阿灵顿的公开采访。他表示自己还在编程,当被问及现在还觉得是在“享受乐趣”吗,他坦然道:“对我而言,现在更多的是使命。”
点评:
许多人从一开始就把经营的目标,定位于个人的荣华富贵。这当然说不上是错,但过度的金钱欲望往往会从根本上限制他们的视野。在创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脚踏实地,如果把出发动机仅囿于个人的一己私利,那么注定是无法做大做强的。
有多大的胸襟,做多大的事业。正是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使扎克伯格以一种开阔的视野、无畏的进取和忘我的境界投入事业。在他的带领下,Facebook在波诡云谲的商海劈波斩浪,一路前行。
只有把整个世界收入眼底,从内心里真正地愿意对社会有所担当、有所付出,我们才能让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获得更持久的生命力,才能让企业具备更强大的竞争力。
做自己所爱的事
扎克伯格v
如果做你所爱的事,在逆境中依然有力量。而当你真正从事喜爱的工作时,专注于挑战要容易得多。
背景:
1984年,扎克伯格出生在纽约州的一个牙医家庭,家里还有三个姐妹,他排行老二。作为家中唯一的男孩,他得到了家人最多的关爱,这或许也是他的天性能发挥到极致的原因。从小到大,对于自己未知的领域,他总是充满好奇。他和姐妹们都喜欢提问题,但不同的是,姐妹们在得到“是”或者“不是”的答案后就不再继续发问,而他却总是爱打破砂锅问到底,非要找出“是”或者“不是”之后的原因。
从小时候起,扎克伯格就对电脑痴迷不已。10岁的时候,他终于得到了一台属于自己的电脑,并很快掌握了编程技术。也许是由于在电脑上耗费的时间远远超过了与人交流的时间,扎克伯格看上去总有些木讷呆板。
然而,很多人都不知道在这个男孩看似沉默的外表下却隐藏着一颗对技术狂热的心。12岁那年,扎克伯格创立了一个家庭网络,家人为其取名为“扎克网”。从此,编程便成了他生活中的最爱。中学时,扎克伯格开发了一个掷骰子的游戏。高中时,他和同学一起开发了一个叫Synapse的音乐软件。
当扎克伯格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哈佛大学,他出乎意料地选择了心理学专业。在他看来,无论编程也好,心理学也好,都不过是自己了解这个世界的一种方式。他的心时刻对这个世界敞开着,并用他那灵敏而早熟的思维感知着这个世界,执意从中找出某些运行的规律。
显然,心理学专业极大地满足了扎克伯格对这个世界的好奇。而与此同时,他对编程的狂热也始终不减,即便是在课业繁杂的时候,他也会抽时间编写一些简单的小程序出来。不过,他终究还是个孩子,有时也会搞一些小的恶作剧出来。比如,他会悄悄地设置一些“电脑中毒即将爆炸”之类的程序来吓唬一下身边的小妹妹。
扎克伯格把大量的精力花费在电脑上,但并没有像别的孩子一样沉溺于电脑游戏的乐趣之中,与同样抱着电脑不愿松开的同龄人相比,他的志趣似乎更为高远。正如作家何赛?巴尔加斯在评论这位少年得志的电脑奇才时所说的那样:“一些孩子玩电脑游戏,而马克则创造了它们。”对扎克伯格来说,电脑只不过是其认识世界和创造世界的工具。在与电脑的交流中,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使得电脑成为其快乐的源泉。这种植于内心的极客情愫对其后来的成长影响至深。
此后,扎克伯格一直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编程中。在Facebook诞生的那一年,他前后做过十多个小项目。事实上,计算机并非其专业,但兴趣让他欲罢不能。对编程的热爱使其沉溺其中。通过不断地试验加工,再加上莫大的好奇心,他终于在哈佛校园里一手创建了Facebook。对于Facebook而言,与其说它是扎克伯格一时的灵感发现,不如说是其长期追求的必然结果。
创业之后的扎克伯格,依然保持着对编程的挚爱。博斯沃思曾是扎克伯格在哈佛的助教,他加盟Facebook后负责重新开发信息系统,以便与电子邮件、短信和即时通讯无缝整合。在一次采访中,博斯沃思表示,扎克伯格不仅规划了最初的创意,甚至还在产品发布前的周日晚上,与工程师们一起彻夜工作,修补漏洞。
毫无疑问,如果不是出于对这份事业极其深厚的感情,扎克伯格是很难长期保持如此旺盛的工作状态的。
点评:
最伟大的成就常常诞生于兴趣之中。Facebook的创立和成功再次向人们证明了这一点。
只有浓厚的兴趣,才能产生持续的热情。热情是创新的萌芽、进取的动力。扎克伯格总是满怀热情地投入到Facebook的事业中,这使他从来都不知疲倦、不畏艰难。即使面对再大的挑战,他都勇敢面对、义无反顾。
也正因为扎克伯格全身心地投入,才使得Facebook始终保持了一种新颖独特的魅力。而当一些全新的东西面世时,人们又止不住好奇心的驱使去尝试运用。Facebook这种与生俱来的吸引力,令所有接触过它的人都兴奋不已、欲罢不能。
财富是一种态度
扎克伯格v
人们一般会等到自己职业生涯的末期时才回馈社会。但是,目前有这么多需要我们去做的事情,为什么要等待呢?有一代年轻人享受到了自己公司成功的果实,我们中的许多人都可以在自己人生的早期对社会回馈,并且看到我们慈善义举所产生的影响,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背景:
2010年12月10日,在圣诞节即将来临之前,扎克伯格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他计划将其大部分财产捐给慈善机构。而与他一同签署了“捐赠承诺”的还有Facebook的另一位创始人莫斯科维茨。
其实在这件事情之前,扎克伯格就已经成为了慈善事业的积极参与者。仅仅三个月前,他就宣布向新泽西州纽瓦克公立学校系统捐赠一亿美元,用于帮助那些境况不佳的学校,提高那里的教育水平。该笔捐款创下了年轻人慈善捐赠的纪录。
扎克伯格热衷于慈善事业,并非为了表现自己财富的多少,而是要与更多人分享他对于金钱、对于财富的认知和态度。
说到此,我们就不能不提起Facebook成长中的一件重要的事情。
那是2006年,Facebook在网上的迅速飙红吸引了不少投资者的目光。其中,就有雅虎前首席执行官特里?塞梅尔。经过反复思考,他决定买下Facebook。
当时Facebook实力尚弱,相对于互联网巨头雅虎而言,显然不在一个重量级别上。即使这样,塞梅尔还是主动拨通了扎克伯格的电话。在他看来,以自己的身份,再加上不错的条件,搞定这个26岁的毛头小伙并不是一件多难的事情。
然而,这一次塞梅尔找错了对象。扎克伯格想都没想就结束了谈话。塞梅尔并不死心,他想也许是自己诚心不够,只要给出足够高的条件,谁会跟钱过不去呢?
于是,在一个下午,塞梅尔亲自拜访了扎克伯格的住处。不巧的是,扎克伯格那天不在家,扎克伯格的女友普莉希拉为他开了门。
走进屋里,塞梅尔对房间的摆设十分惊讶。他无法相信,作为Facebook这样一家有前途的公司的CEO,扎克伯格竟然在租房子住,而且房间里的摆设是如此的简陋。他忍不住质疑:也许Facebook的繁荣只是表面现象,扎克伯格正面临一场危机,而此时出手正逢其时。
塞梅尔向普莉希拉说明了来意,对方表示这是一件大事,需要慎重考虑。塞梅尔开出了10亿美元的收购价,并答应可以私下里给扎克伯格一些股份。
10亿美元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笔巨额的财富。然而,面对如此诱人的条件,扎克伯格仍坚持自己的选择:“我不会卖掉我的孩子,即使我身无分文。”
这件事过后,扎克伯格和女友普莉希拉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谈。在普莉希拉看来,扎克伯格并不健谈,但这一次他说的很多。在那个下午,扎克伯格向她谈起了Facebook创立以来所发生的诸多事情:艰难创业、成员反目、利益纠葛等。从扎克伯格的言谈中,普莉希拉听出了他对Facebook的那份感情:他把它当成了一个事业,用他的话说,当成了孩子。他珍惜并享受这个“孩子”成长的过程。
据普莉希拉回忆,经过一个下午的交谈,他们一起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们在生活中追求的到底是什么,最后他们一致认为,自己更喜欢一些简单的事情,而Facebook就是他们共同的孩子。当然,再多的钱都比不上孩子重要。而太多的钱只是对生活、对快乐的困扰。
就这样,扎克伯格断然拒绝了塞梅尔的条件。事后,塞梅尔忍不住对媒体感慨:从来没有人能够禁得住10亿美元的诱惑!
点评:
假如当初扎克伯格答应塞梅尔,那么他不会经历后面的诸多磨难,当然也就不会有Facebook今日的辉煌。显然,扎克伯格完全可以选择卖掉Facebook,10亿美元足可以保证其一生衣食无忧。但他毅然选择了一条创业的不归路。这源于他对理想的执着,对金钱的淡泊。
回首扎克伯格创业历程一路走来的风雨坎坷,以及今天他对于慈善事业的古道热肠,我们不难看出扎克伯格对财富保持着始终如一的态度:相对于亿万财富,内心的快乐和朴实无华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今天许多为了财富不择手段的人来说,年轻的扎克伯格也许会带给大家不少思考吧。
保持一份天真与率性
扎克伯格v
最初,我不知道这个网站会有多成功。那会儿,我整天想的其实是:等我有了新的点子去实践,我一定要把这个网站给丢弃了。真庆幸自己当时并没这么干。
背景:
2005年10月26日,扎克伯格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发表了一场公开演讲。回忆刚创立的Facebook,他表示:“最初,我不知道这个网站会有多成功。那会儿,我整天想的其实是:等我有了新的点子去实践,我一定要把这个网站给丢弃了。真庆幸自己当时并没这么干。”
这些言行,今天看来可能有些好笑。但透过这个,我们不难发现,在创立Facebook时,他并不知道它会有怎样的前景。事实上,它只是他当年在应用上的众多尝试之一。
伴随着Facebook惊人的成长,扎克伯格开始显现出其巨大的野心。他竟然把自己的目标定为建立一个完全不同的互联网世界,并成为霸主。
这一想法在旁人看来实在有些天真,即使他的合伙人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且不说当时的Facebook在实力上与其他公司根本不在同一重量级上,就是在Facebook之前,已经有了Google以及其他搜索引擎,他们已经做得非常出色,要想超越他们,谈何容易?
但扎克伯格却自有一番理论:“我们想要知道的很多信息都是储存在头脑中的,这是没办法搜索的。”
2007年,扎克伯格宣布Facebook将成为一个“平台”,让外部开发者也可以应用它的内部网站。这一招很厉害。譬如:作为“农场”和“黑帮战争”的开发者,社交游戏商Zynga公司在此后的一年里收入陡增。而其玩家绝大部分都来自Facebook。
2008年,扎克伯格推出Facebook
Connect,这样用户就可以使用他们的Facebook账号登陆其他网站、网络游戏以及移动设备,这就像拥有一本数字护照一样。再后来,Facebook推出Open
Graph(开放图表)。这样一来,看着CNN网络新闻的用户,同时就知道他们的Facebook好友在看什么,在分享什么,喜欢什么。
在扎克伯格的头脑中,他要把Facebook打造成一个几乎能在所有电子设备下运营的平台。为此,他需要人们把越来越多的个人资料提供给Facebook。
为了加快这个进程,扎克伯格忍不住又暴露出孩子般的调皮。2009年12月,Facebook悄然更改了它的隐私保护政策。用户在使用时,如果不是打起十万分精神,警惕它的层层设置,那么自己的绝大多数信息——包括姓名、性别、照片、好友列表——都会默认为对外公开。
此事后来被人们发现,并引起了轩然大波。“美国公民自由联盟”和“网络隐私信息中心”谴责它不合理。许多用户抗议Facebook违反了行规。而在扎克伯格看来,网络世界的潮流必然走向公开化、透明化,他在公开场合上表示:“所谓隐私,是一个随社会进步而变迁的概念。”
尽管后来扎克伯格发布了简化版的个人信息录入模板。但他在采访中表示:有相当一部分人现在抓住隐私权不放,不过是盼望他在决策上出什么岔子,借题发挥而已。“我知道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会拿这个说事儿,但我们相信我们的决定是正确的。”
而当人们问及他如何衡量自己的一些言行时,扎克伯格对此好像并不在意:“我不会过多地想这些问题,我知道人们为何需要这些对话,为何要问这样的问题。我们有很多工作要做,因此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想它的。”
点评:
多年来,许多人都把扎克伯格定义为一个“大男孩”。他年轻、傲气,同时又不乏天真与率性。所有这些加在一起,给扎克伯格带来了两个结果。
一方面,他总是在许多事情上处理不当,让人们难以相信他能够在这个商业利益主导的社会里存活,并走得更远。另一方面,他总能超越一般人的思维,从而天马行空,制订出非凡的战略。
成熟与老练固然可以帮助我们稳健前行,但在变幻莫测的商业游戏里,保留几分天真与率性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有时候,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新的思维,找到新的出路。
坚持自己的判断
扎克伯格v
我不能保证我们会成功,只是觉得如果不这么做,我们最终会失败。
背景:
2007年,扎克伯格决定免费开放Facebook平台,将其打造成一个可以运行各种程序的软件平台。这个想法刚一提出,就遭到了几乎所有股东的反对。大家普遍认为,这种做法无疑是将Facebook最核心的机密透露给自己的竞争对手,而这简直是一种自掘坟墓的行为,是在拿股东的利益当陪葬。这种行为,将意味着所有的合伙人都只是在无限度的投入,却不能获得任何收益。
在扎克伯格看来,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市场,有市场就一定会有财富。但是当前Facebook正处在创业初期,实力尚弱,根本无力与大网站相抗衡。如果此时就收取费用,必然会将众多的用户推向竞争对手。但如果不收费用,让用户随心所欲,在Facebook上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那么就会形成一种巨大的诱惑。尤其是对于一些软件开发者来说,只要能吸引他们、留住他们,一旦他们开发出自己的新软件,就会对这个平台产生依恋,从而长期驻留下来。与此同时,他们还会拉拢更多的开发者过来。如此不用多久,Facebook就可能形成海量的用户规模。随着用户的增加,Facebook的市场地位自然会越来越高,到时候,何愁没有钱赚?
不过,其他股东仍然坚持Facebook应该建立一个完全封闭的系统,独享各种利益,公开平台就会失去本该属于自己的利益。就连扎克伯格最坚定的同盟肖恩对此也持怀疑态度,他甚至在公开场合声称:“这是公司最大的一次战略赌博,空前绝后!”
在众人的一片反对声中,扎克伯格并没有改变自己的决定,他毅然决然地面向全球免费开放平台。一时间,免费成了Facebook最大的亮点。大大小小的软件开发者纷至沓来。一个个全新的程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用户。用户的增加,反过来又促成了更多更为实用的软件开发。如此循环的结果,就是Facebook紧紧地黏住了大量用户。很快,Facebook的用户就超过了5亿。
事实上,扎克伯格这种极强的判断力从学生时代就开始表现出来。
在高中三年级的时候,他和一个朋友共同编写了一个MP3智能插件。该插件可以记录用户听音乐的习惯,并以此来为用户量身订制播放列表。他俩因此同时被美国在线和微软看上,微软甚至提供了200万美元的年薪!
然而,扎克伯格和他的朋友断然拒绝了微软的巨额年薪,选择来到哈佛大学继续深造。
选择哈佛无疑是扎克伯格人生的一个巨大的转折点。作为世界排名第一的大学,哈佛是一座铸造传奇的大学。在这里,先后诞生了8位美国总统和40位诺贝尔奖得主。而哈佛商学院久负盛名,培养出了微软、IBM等这些商业奇迹的创造者。对于志向远大的扎克伯格来说,只有哈佛才是最适合他的。
我们很难断言,当初的扎克伯格一定会预见自己今天的成就。恰恰相反,许多年后他甚至坦言自己“从来没有想过运营一家公司”。也正因为如此,他当初舍弃200万年薪的举动才显得弥足金贵。
事实无数次地证明:要坚持一样东西,就必须舍弃另一样东西,不会舍弃就不会得到,而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古往今来又有几人呢?
点评:
面对巨大的诱惑,扎克伯格始终从容不迫;面对众人的质疑,他也从未妥协。他在稚嫩的年龄阶段做出了老练的选择,他用清澈的眼光看穿了世事的纷争。
所有这些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清醒的认识、一种不屈的意志。为了达到心中理想,即使放弃巨额所得,即使孤军奋战、破釜沉舟,亦在所不辞。
英雄总是孤独的。因为在许多时候,他们必须突破常规,承受不被群体理解和接受的压力,甚至被视为异类。而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他们又是富有的——不仅仅在于他们物质所得的丰富,更在于他们精神境界上的满足。正如扎克伯格所言:“总要有人来做这件事,”从中我们不难听出几分“英雄非我莫属”的豪迈和自信。
先做决定,并全力以赴
扎克伯格v
要建立一个像Facebook这样的企业和产品,许多时候只是决定,并相信你能,永远不要说“你不行”!
背景:
在Facebook草创的某一天,扎克伯格曾经当众对自己的创业伙伴宣布:“让我们共同建立持久的文化价值,并且为了从前人手中接管这个世界而全力以赴。”
当时Facebook满打满算不过几个人,正可谓“三五个人,七八条枪”。在几位伙伴心中,这个虾米级的小公司,连明天会不会生存都成问题,更毋庸谈及接管这个世界了。扎克伯格如此一番豪言壮语,无异于把牛皮吹上了天。因此,在他们表面的应承之下,更多的是对扎克伯格少年轻狂的不屑。
扎克伯格并没有怯于表现自己的伟大信念,更没有在意外界的嘲笑。他只是始终坚信自己的理念,并时刻不停默默地付诸努力。
8年之后的2012年2月2日,Facebook正式提交首次公开招股的申请。5月18日,扎克伯格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Facebook总部敲响了开市钟。此次IPO发行价为38美元,发售4.2亿股,融资规模将达160亿美元。按此发行价计算,Facebook的估值为1040亿美元。由此,它创下了美国公司最高上市估值。
这一天,全世界的人们都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这个不到30岁的男孩身上。上百亿美元的身价、千亿美元的公司市值、超过8亿的用户……所有这些天文数字与其略显稚嫩的脸庞形成如此巨大的反差。
事实上扎克伯格受人关注的原因,不仅在于其所创造的财富传奇,更在于其梦想的传奇。时光流转,扎克伯格在自己的梦想之路上一路走来,逐渐将自己头脑中的一切呈现在了人们现实的生活里。
正如扎克伯格在招投书中所言,“创建Facebook的目的,并非要成为一家公司。它的诞生,是为了实践一种社会使命:让世界更加开放、更加紧密相连。”这并非宣传的噱头,而是扎克伯格内心的真实写照。正是秉承这样一个理念,扎克伯格带领Facebook从哈佛大学的宿舍一步步走到了世界互联网的前台。
显然,在Facebook漫长而艰难的成长历程中,扎克伯格经受住了一次次的考验。其中不乏来自公司内外的压力,更有来自物质世界的诱惑。
2010年6月10日,扎克伯格在Belle
Haven社区学校的八年级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主题是“不要再说‘我不能’”。在演讲中,他表示:“开设一家像Facebook这样的公司,或是开发一款像Facebook这样的产品,需要决心和信念。所有值得做的事都是十分困难的。”
毫无疑问,成功从来都没有捷径。而扎克伯格之所以走到今天,最重要的是在于其内心里对实现梦想的必然信念。
基于这种信念,扎克伯格始终坚持实名制,因为他相信一个透明度更高的世界,其组织会更高效,也会更公平。他崇尚透明、信任、分享,认为这才是未来世界的发展趋势。在他看来,Facebook的出现,正是要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人们之间越是相互信任、相互分享,那么就越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包容。
回首扎克伯格的豪言壮语,我们不难发现,Facebook正在以其特有的方式改变这个世界,接管这个世界。
点评:
信心是点燃梦想的火炬。正如扎克伯格所言,最重要的一步往往是做出决定。因为一旦做出决定,他必相信自己,全力以赴。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之所以失败,正在于其从来都不愿意去做出一个决定,更不必说坚决地执行。这使得他们总是徘徊在成功的边缘,却始终摸不到成功的影子。
这个世界上并不缺少高智商的人才,也不缺少成功的机会。最关键的是我们能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向世界宣布自己的梦想,并坚持不懈地把它变为现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