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得喜乐(禅师加持本,中国佛学正能量第一书!唤醒灵魂,给你无限正能量!著名主持人李湘、台湾著名音乐人齐豫等倾情推荐!随书附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手抄本及开光金笔一支)

書城自編碼: 2088860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宗教
作者: 照圣禅师
國際書號(ISBN): 9787229039295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07-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74/197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98.1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海外中国研究·未竟之业:近代中国的言行表率
《 海外中国研究·未竟之业:近代中国的言行表率 》

售價:HK$ 135.7
算法经济 : 商业逻辑与人类生活的智能演进(生动呈现AI与算法的创新应用与商业价值)
《 算法经济 : 商业逻辑与人类生活的智能演进(生动呈现AI与算法的创新应用与商业价值) 》

售價:HK$ 79.4
偏爱月亮
《 偏爱月亮 》

售價:HK$ 45.8
津轻:日本无赖派文学代表太宰治自传性随笔集
《 津轻:日本无赖派文学代表太宰治自传性随笔集 》

售價:HK$ 66.7
河流之齿
《 河流之齿 》

售價:HK$ 59.8
新经济史革命:计量学派与新制度学派
《 新经济史革命:计量学派与新制度学派 》

售價:HK$ 89.7
盗墓笔记之秦岭神树4
《 盗墓笔记之秦岭神树4 》

售價:HK$ 57.3
逃不开的科技创新战争
《 逃不开的科技创新战争 》

售價:HK$ 103.3

 

建議一齊購買:

+

HK$ 84.8
《思念成城(天籁纸鸢转型笔名首部力作!最优雅浪漫的爱情传奇!我》
+

HK$ 92.8
《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
+

HK$ 105.5
《马云内部讲话:关键时,马云说了什么(软精装版)(中国商业奇才》
+

HK$ 74.2
《夜郎(继《魅生》《三生三世 十里桃花》后备受关注古言大作!井》
+

HK$ 100.7
《生命这出戏(喇荣五明佛学院上师,当今最具影响力的精神导师之一》
編輯推薦:
照圣禅师---中国佛教法眼宗第十一代传人、山西觉海禅寺(五爷庙)住持!
当今最有感召力的佛学大师!
国内著名主持人 李湘 倾情推荐:“走近佛学,沉淀人的内心,收获喜乐人生。”
台湾地区著名音乐人 齐豫 特别推荐:“法眼洞彻有情,喜乐烛照人间。”
聆听禅师禅音妙语,唤醒人的灵魂,给人无尽正能量!
让照圣禅师帮你抛掉包袱、断苦难、断舍离、断沉浮、带你离苦得乐!
将此书献给处在浮躁与迷茫中的人们,愿人们时时得法雨的润泽,拨云见日,找回迷失的灵魂,回归欢喜幸福的生活。(随书附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手抄本及开光金笔一支)
內容簡介:
当今,物质世界的丰富,越来越使得众生的精神世界更加苍白,内心更加空虚。快节奏的生活让众生总是处在匆忙的赶路中,没有闲暇欣赏四季的变化,没有闲暇倾听心灵的召唤,疲惫的灵魂跟不上匆忙的脚步。为什么我们每天有那么多的烦恼忧愁和痛苦?
生活在最繁华的城市中,却不能安然享受,现代人如何才能不丧失了喜乐的本能,享受自在的人生呢?喜乐是一种乐观、快乐的心态,是知足、感恩、温暖,也是仁慈的核心,是在琐碎日子里依然守望着心灵上的那角纯净的天空。这是一本指导现代人生活、心态调整的心灵读物。照圣禅师透悉从现代人的心理入手,以其深睿的智慧,为大家排忧解惑,给大众以正确的人生指引,使众生即使身处在变化多端的环境,也能优游自处而喜乐自在。
微博:changshengchanshi
關於作者:
照圣禅师,山西定襄人,中国第九大古都大同桑干河旁觉海禅寺(五爷庙)住持。六岁在净莲寺剃度出家。中国佛教禅宗五宗之一法眼宗第十一代传人,灵意老和尚(法眼宗第十世)的接法弟子,知名佛学大师。创办山西省佛学文化网络,弘扬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为佛教的普及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照圣禅师佛学造诣深厚,精通禅理,弘扬佛教对世间万物智慧和理性的认识,重新找回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传递,让迷途的众生能扬起自度的慈航。照圣禅师,苦行大悲法门,因缘和合,广度有情,利益众生。十余年来,照圣禅师在山西范围内不断地开展慈善活动,修建养老院、帮助贫困家庭、资助贫困学生等义举深受当地老百姓的称赞。
目錄
作者序 世界如此浮躁,喜乐尤为重要1
引 子 众生得喜乐,幸福永无边
第一章 能否有真正的喜乐,请先找到自己的心
有句偈云:“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尊本来佛,要向心内觅佛,成就内心的真佛。人活一世,只有找到自己的心,才会有智慧,得自在。
心在何处
给实相一个穿透自己“心”的机会
喜乐有时会被悲观的心所遮蔽
苦乐就在一念间
给自己留点心灵空间
耕耘心田,必有收获
心若自在,喜乐常在
第二章 日日布施,喜乐日日相伴
佛家修行有“六度”之说,第一个度就是布施,第一个要修的也是布施。无所求的布施,才是真正的布施。布施不仅是“身”的行动,“心”和“意”也一起行动,因此,带来的是真正的喜乐。
即使你身无分文,也可以布施
怀着清净心、平等心和慈悲心布施
慈悲心,布施的第一要义
自愿、情愿的布施
学会布施,从给予中获得喜乐
布施让人放下执念,获得真正的喜乐
多布施多结缘,人生才圆满
付出也是一种福报
真心布施,获得一轮明月
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利益一切众生
第三章 微笑带给他人,喜乐留给自己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有喜亦有悲,有爱亦有恨,有希望亦有迷茫,有喜悦亦有苦涩,如此等等。但不论众生当下境况如何,都要给人以真诚的微笑,这样你的内心就会收获喜乐。
用喜悦之心制造幸福
依止自己,幸福自在
卸下心中的痛苦,用喜乐滋养自己和他人
开怀大笑,喜乐来到
一路微笑,一路快乐
第四章 化解烦恼,走上喜乐路
众生无量无边,烦恼也有八万四千种之多。而烦恼就如同荆棘丛生的沼泽地,横贯在人们的脚前,许多人受其羁绊,陷入这痛苦的泥潭中。无烦恼的清净心,犹如远离乌云的万里晴空。
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越聪明,越烦恼
何苦自寻烦恼
灭去烦恼之火,定会安然喜乐
烦恼少了,痛苦自然就少了
走过烦恼人生,实践大爱无言
走出烦恼的围城
第五章 宽恕众生,自己得喜乐
佛曰:“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自己。”人活一世,莫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因为不值得;莫拿自己的错误去惩罚别人,因为伤害别人时,自己也会受到伤害。
宽容赐人以力量
心有多宽,世界就有多大
以德报怨,唯有修心方得平安
放开心胸,收获一段喜乐人生
人生是宽容的进行时
仇恨是一个无知的牢笼
宽恕是最大的救赎
宽容别人与得到宽容是相对的
第六章 抛却浮云,一切随缘,人生方才最快活
常言道:“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一切随缘,才是无道。佛说:“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很多事情不是强求就能得到,不如一切随缘,这样就会少很多烦恼和纠结,众生便可自在逍遥。
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欲念使众生一直受缚
守住欲望的底线
富贵如浮云,“贪”字变成“贫”
名与利皆为空
知足,则喜乐常存
最珍贵的是当下的幸福
别因虚妄的东西错过路上的风景
吃亏是福
不要强求,万事均顺其自然
饭非一人可吃尽,事非一人能做完
第七章 喜乐即是幸福,幸福源于爱人
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有人说:爱不是关切地对望,而是朝着一个方向的共同凝望。爱是很真实的东西,是一种使众生坚强、关爱众生福祉的力量。
孝敬父母是最大的供养
感恩不是精神而是行为
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老人
对亲人亦不可任意发泄不满
朋友,一生修行的伴侣
众生如父母,理应慈悲对待
第八章 说喜乐话,功德圆满
人与人之间最直接的交流方式就是语言,若想达到最好的效果,彼此之间应该多说让人欢喜的话。佛经云:“故当说柔语,莫言不悦语。若说悦耳语,成善无罪也。”若说喜乐的语言,不但不造罪,反会增加功德。
不可妄语、诳语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不要吝惜“感谢”二字
用心听别人说什么,不要指责别人
多说话,不见得好处就多
不理会谩骂,谩骂就伤害不到你
第九章 满怀善心,生活中得喜乐

《周易》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善心是一种无价的精神财富,钱财带给众生的只是瞬间的满足,远不如与人为善所带给众生的喜乐。
有人跟你争执,让他赢又何妨
交往只求将心比心
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
别人的短处,切莫揭露和高谈阔论
找到真正的朋友
第十章 健康地活在当下,喜乐永在

佛经上说:病由业起,业由心造。一切疾病的根源,都是我们内心攀缘外境所产生的杂念。喜乐来自内心,不要向外寻求。从外境和物质当中得到的喜乐是短暂且肤浅的,而健康是清净心所感应的结果,健康是喜乐的基石,只有健康地活在当下,才能真正地体味生命的意义。
失去健康,一切喜乐都归于沉寂
你是健康的,就是快乐的
学会享受生命
用悠闲的态度去做忙碌的事情
附 录 照圣禅师精彩开示录
人间菩提
平等心
出离红尘
习气
正觉之道
生命之歌
以爱来奋斗
心好命就好
后 记 请把喜乐分享给你身边的每一个人
內容試閱
很早就想写下点什么,用文字把自己对佛法的感悟记述下来,与众生分享。但是,自知并无文采,只是不忍众生受苦,于是就以献曝之忱勉力为之,望众生能够从中获取感悟。
佛陀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心灵的花开、生命的蓬勃,有时就源于一次次豁然的顿悟。而无边的佛法所揭示的哲理,常常触及天理物象、人心灵魂的根本问题。
风尘弥漫的世界,歧路纵横;混沌迷惘的心灵,无所适从。在如今,物质世界的丰富,越来越使得众生的精神世界更加苍白,内心更加空虚。快节奏的生活让众生总是处在匆忙的赶路中,没有闲暇欣赏四季的变化,没有闲暇倾听心灵的召唤,疲惫的灵魂跟不上匆忙的脚步。每每浮躁的情绪在众生之间蔓延,不满、焦虑、急功近利……让这个世界更显浮躁。
我们修行佛法,必须承受各种苦难,方能有所感悟。众生在人生的修行之路上,也是要接受种种考验,面临种种烦恼。而对于这些烦恼与困惑,众生可以淡然地接受,亦可以消极地抗拒。就如我在佛经中所看到的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农民,家里非常穷,好不容易凑了点钱,打算做个小生意,结果却亏了。这一天,他心情糟透了,为了排解心中的苦闷,便到山上去找禅师诉说。
禅师听完了农民的话,带他来到了一间破旧的禅房,禅房里唯一的一张桌上放着一杯水。
禅师微笑地对农民说:“你看这杯水,它已经放在这儿很长时间了,每天都会有灰尘落在里面,但它却依然澄清透明。你知原因是什么吗?”
农民认真地思索着,像是要看穿这杯子似的。过了一会儿,他忽然说:“我懂了,所有的灰尘都沉淀到了杯底。”
禅师点点头说:“人生就如杯中水,浊与清全在于自己。”
从中,众生当明白,如果你能静下心来慢慢等它沉淀,用宽广的胸怀去容纳它,它也会还你一份清澈与纯净。所以,众生有的觉得生活是美好的,有的却觉得活着即是吃苦。而当众生能够拥有一颗喜乐之心,懂得沉淀、淡定、静心,痛苦自然也就会沉淀于心底,也许痛苦依然会占据众生心灵的某一处,但空间却不大,大部分的空间仍被幸福所充斥着。
唐代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曾说:“一切福田,离不开自己的心。能从自己的心田去寻找,是没有得不到感通的。”在浮躁的现实生活中,众生只有拥有一颗喜乐的心,保持一个喜乐的心境,才能够浸润在晨风夕雨之中,面对流水落花,听得到自然的呼吸,感受得到内心的平静。以淡定化解心中的浮躁,这时,陋室便是无极,内心顿成宇宙;这时,精神就会超然,心胸就会博大;这时,便拥有了一份清澈澄明,一份淡定从容,获得一种喜乐自在的人生。
我写《得喜乐》这本书,并非是为了说些佛法理论的教导,而是希望众生透过一篇篇的小故事,看见豁然开朗的喜乐人生。望这些以佛法佛理为源泉的文字,能在众生的心幕上留下丁点儿的启示和感悟,哪怕就像夜空里迢遥闪烁的星光。当然,若有心慧思捷的众生因此发现了自己的启明星或者北斗星,那更是再好不过了……

释照圣
书于古都大同桑干河旁觉海禅寺
佛历二五五七年一月十一日
2013年2月20日0000





目 录


作者序 世界如此浮躁,喜乐尤为重要001
引子众 生得喜乐,幸福永无边0

第一章
能否有真正的喜乐,请先找到自己的心

有句偈云:“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尊本来佛,要向心内觅佛,成就内心的真佛。人活一世,只有找到自己的心,才会有智慧,得自在。


心在何处 0
给实相一个穿透自己“心”的机会 0
喜乐有时会被悲观的心所遮蔽 0
苦乐就在一念间 0
给自己留点心灵空间 0
耕耘心田,必有收获 0
心若自在,喜乐常在 0

第二章 日日布施,喜乐日日相伴

佛家修行有“六度”之说,第一个度就是布施,第一个要修的也是布施。无所求的布施,才是真正的布施。布施不仅是“身”的行动,“心”和“意”也一起行动,因此,带来的是真正的喜乐。


即使你身无分文,也可以布施 0
怀着清净心、平等心和慈悲心布施 0
慈悲心,布施的第一要义 0
自愿、情愿的布施 0
学会布施,从给予中获得喜乐 0
布施让人放下执念,获得真正的喜乐 0
多布施多结缘,人生才圆满 0
付出也是一种福报 0
真心布施,获得一轮明月 0
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利益一切众生 0

第三章
微笑带给他人,喜乐留给自己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有喜亦有悲,有爱亦有恨,有希望亦有迷茫,有喜悦亦有苦涩,如此等等。但不论众生当下境况如何,都要给人以真诚的微笑,这样你的内心就会收获喜乐。


用喜悦之心制造幸福 0
依止自己,幸福自在 0
卸下心中的痛苦,用喜乐滋养自己和他人 0
开怀大笑,喜乐来到 0
一路微笑,一路快乐 0

第四章
化解烦恼,走上喜乐路

众生无量无边,烦恼也有八万四千种之多。而烦恼就如同荆棘丛生的沼泽地,横贯在人们的脚前,许多人受其羁绊,陷入这痛苦的泥潭中。无烦恼的清净心,犹如远离乌云的万里晴空。


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0
越聪明,越烦恼 0
何苦自寻烦恼
灭去烦恼之火,定会安然喜乐
烦恼少了,痛苦自然就少了
走过烦恼人生,实践大爱无言
走出烦恼的围城

第五章
宽恕众生,自己得喜乐

佛曰:“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自己。”人活一世,莫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因为不值得;莫拿自己的错误去惩罚别人,因为伤害别人时,自己也会受到伤害。


宽容赐人以力量
心有多宽,世界就有多大
以德报怨,唯有修心方得平安
放开心胸,收获一段喜乐人生
人生是宽容的进行时
仇恨是一个无知的牢笼
宽恕是最大的救赎
宽容别人与得到宽容是相对的

第六章
抛却浮云,一切随缘,人生方才最快活

常言道:“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一切随缘,才是无道。佛说:“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很多事情不是强求就能得到,不如一切随缘,这样就会少很多烦恼和纠结,众生便可自在逍遥。


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欲念使众生一直受缚
守住欲望的底线
富贵如浮云,“贪”字变成“贫”
名与利皆为空
知足,则喜乐常存
最珍贵的是当下的幸福
别因虚妄的东西错过路上的风景
吃亏是福
不要强求,万事均顺其自然
饭非一人可吃尽,事非一人能做完
第七章
喜乐即是幸福,幸福源于爱人

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有人说:爱不是关切地对望,而是朝着一个方向的共同凝望。爱是很真实的东西,是一种使众生坚强、关爱众生福祉的力量。


孝敬父母是最大的供养
感恩不是精神而是行为
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老人
对亲人亦不可任意发泄不满
朋友,一生修行的伴侣
众生如父母,理应慈悲对待

第八章
说喜乐话,功德圆满

人与人之间最直接的交流方式就是语言,若想达到最好的效果,彼此之间应该多说让人欢喜的话。佛经云:“故当说柔语,莫言不悦语。若说悦耳语,成善无罪也。”若说喜乐的语言,不但不造罪,反会增加功德。


不可妄语、诳语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不要吝惜“感谢”二字
用心听别人说什么,不要指责别人
多说话,不见得好处就多
不理会谩骂,谩骂就伤害不到你

第九章
满怀善心,生活中得喜乐

《周易》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善心是一种无价的精神财富,钱财带给众生的只是瞬间的满足,远不如与人为善所带给众生的喜乐。


有人跟你争执,让他赢又何妨
交往只求将心比心
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
别人的短处,切莫揭露和高谈阔论
找到真正的朋友

第十章
健康地活在当下,喜乐永在

佛经上说:病由业起,业由心造。一切疾病的根源,都是我们内心攀缘外境所产生的杂念。喜乐来自内心,不要向外寻求。从外境和物质当中得到的喜乐是短暂且肤浅的,而健康是清净心所感应的结果,健康是喜乐的基石,只有健康地活在当下,才能真正地体味生命的意义。


失去健康,一切喜乐都归于沉寂
你是健康的,就是快乐的
学会享受生命
用悠闲的态度去做忙碌的事情

附录照圣禅师精彩开示录 人间菩提
平等心
出离红尘
习气
正觉之道
生命之歌
以爱来奋斗
心好命就好

后记请把喜乐分享给你身边的每一个人


引子

众生得喜乐,幸福永无边


喜乐,是一种乐观、快乐的心态,是仁慈的核心,能使人生如沐春风,究其源泉是来自于感受生命的存在与警觉真理的永恒。当喜乐充满心中,就不必向外追逐物欲,即使身处最恶劣的环境下,都会觉得非常幸福。反之,人若缺乏此一源泉,就算其物质生活极为丰盛,亦无法止息贪求的心灵。
众生的快乐往往来自于感官上的享受。当人有福报时,欲望能得到满足,获得暂时的喜乐,然而没有福报时,就会因挫折而萎靡不振。这种以满足欲望而寻获的快乐,无异于饮鸩止渴。但是众生依然不停止向外追逐各种感官上的享乐与情感上的寄托,觉得只要得到这些,就能够舒心无忧了。其实,因欲望而来的快乐极不稳定,会使心灵产生波动的现象。而外在世界的因缘不断变化,人若总是执著于瞬间的繁华喧闹,苦难就会接踵而至了。
众生需要丰富的内心世界、强大心灵,否则,就会欠缺了生命能量,当遇到不顺心之事时,心中的痛苦就会加倍,痛苦的阴影就会一直在心中流连不去,虽然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但极易触景伤情以至于心神不宁,影响当下的生活,而又招来再一次的挫败苦厄。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使人永远处在厄难的牢笼中,其痛苦追踪溯源就在于对欲望的贪求。
放下贪欲,少些索求,在平实简朴的生活中不挑剔,就是获得快乐的最简单方法。因为满足不在于多加燃料,而在于减少火气和暴躁;财富不在于积累,而在于减少欲望。人生很难完美,不能容忍人生的不完美,就会给自己的人生带来无穷的痛苦和烦恼。因此,若是能拥有真正的喜乐泉源,对于世间的伤痛与挫折,就能以自在的心境去面对了。而真正的喜乐到底是什么呢?
大致来说,“喜乐”是一种生命能量,可以分为下面的几个层面来谈:①找到自己的心。②日日布施。③把微笑带给他人。④化解烦恼。⑤宽恕众生。⑥一切随缘。⑦爱人。⑧不说恶语。⑨满怀善心。⑩健康地活在当下。
以下分述之。①找到自己的心: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尊本来佛,要向心内觅佛,成就内心的真佛。心的力量不容小觑,它充满了人类最真实的渴望,也隐藏着不为人所知的力量。找到自己的心,顿悟了心的力量,就将从中获得喜乐之境。②日日布施:布施是一种慈悲心意,当心怀慈悲你就能善待、宽容世间一切事物,就能从中寻获人生的喜乐。③把微笑带给他人:微笑,它是黎明初生的红日,它是春风化雨的甘霖,它是清风摇曳的拂柳,它是临风飘举的仙子……把微笑带给生活,用微笑去点缀生命。怀着一颗赤诚的心,毫不掩饰地,将你最灿烂的微笑洒到每一个角落,散布到生活的每一个空间,就会发现,你的生命,会绽放出快乐的花朵。④化解烦恼:烦恼是杯苦酒,生活中的烦恼无处不在,而人生的烦恼是自找的,它正源自众生的心底,因而要化解烦恼就须从内心深处去根治,时常保持空灵的心境,就不会为烦恼所扰,内心也就更加泰然,容易获得喜乐。⑤宽恕众生:我们不只是为了众生才宽恕众生,而是为了自己想要享受那一份安详宁静的内在,体会那种知足而清心自在的喜乐。所以,我们一定要宽恕众生,这样智慧就会被慢慢启发出来,心地也会渐渐地广阔开朗起来。⑥一切随缘:释迦牟尼说,不悲过去,非贪未来,心系当下,由此安详。佛家不强求,不妄取,贵在随缘。佛说,一切随缘,是多么洒脱的胸怀,看彻眼前的浮云,把人生滋味咂透;一切随缘,人生便可自在逍遥,没有什么可以拘牵意志和灵魂。心怀坦然,体味生命的从容、喜乐。⑦爱人:众生都需要爱,众生也都需要去给予爱。而唯有用心去爱,幸福才是可能的。有爱的心是水晶般剔透明净的心灵,有爱的世界是百花齐放般美丽多姿的世界。能够帮助别人,给别人带去温暖和快乐,就是拥有爱人之心,就能够从中获得幸福和喜乐。⑧不说恶语:佛家中,四种口恶业的第三个是恶语。恶口骂人,是很重的罪过。会损伤自己的功德、福德和善根。因而,我们要不说恶语,多说悦耳语,说别人喜欢听的话,这样,别人不会对你恶语,别人时刻都会让你心情愉快,让你快乐。⑨满怀善心:善心像阳光。我们以自己的善心阳光去朗照世界。只有播种善良,才能收获喜乐。一个人可以没有让旁人惊羡的学识、仪表,也可以忍受“缺金少银”的日子,但离开了善良,却足以让人生的航船搁浅,让生命之花凋谢——因为善良是生命的根。⑩健康地活在当下:健康是智慧的条件,是快乐的标志。健康是人一生最大的财富,是幸福的第一法宝。而只有经得起各种诱惑和烦恼的考验,才能达到最完美的身心健康。拥有健康的身体、向上的精神状态,才会真正体味生命的意义!
喜乐能使人得到满足、幸福、获得心灵平静。若一个人心中充满喜乐,无论身处何种境地,依然会满心欢喜。佛经上说:“众苦无边际,贪爱为根本,爱使诸众生,众生不能脱,爱心难弃舍,粘着如黐漆,由此应断爱,勤求无上道”所以,唯有勤修智慧,让真理成为我们的生命因素,才能获得真正的喜乐,得到无边的幸福。第一章能否有真正的喜乐,请先找到自己的心
人的一生几乎都在为找事业、找朋友、找财富、找功名而忙碌,甚至一生一世都在找寻,仍然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其实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心。有句偈云:“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其意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尊本来佛,要向心内觅佛,成就内心的真佛。可见,心为天地万物之主,人心包含着无穷的智慧。因而才有了“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的说法。人活一世,只有找到自己的心,才会有智慧,才会踏实,无论什么样的生活,都能得自在、喜乐。000
心在何处
很多时候,众生迷惑颠倒,不明白自己心量之广大,不明白自己真心的功能。凡是明心见性的人,真正明了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

当我们注意力无法集中时,常听人会说“心不在焉”;当一个学生没有专心听讲时,老师说学生的心不知跑到哪里去了。那么我们的心究竟住在哪里呢?却没有几个人明白。有的人认为心就住在形骸里面,其实不然,有时候我们人明明坐在这里,而心却跑到千里以外去了。
在佛教经典《楞严经》中描述了佛陀与阿难尊者讨论如何“征心”的事,心究竟在身体之内?或者在身体之外?或者在内外之间?最后经上说,心事无在、无不在。其意是:你不能说,心在身内,在身外,或在中间。也就是说,心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所在。
其实,不但是心无在、无不在,世间一切万物皆是如此。而对于俗世的人来说,心是思想的主宰,人的一切行为都来源于心的指挥。就如佛经中说:心是一切万法的根本。无论悲苦喜乐,一切都从心中来。
世间万物万事没有绝对的好坏、善恶、甘苦、冷热。很多时候,众生迷惑颠倒,不明白自己心量之广大,不明白自己真心的功能。所以凡是明心见性的人,真正明了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他真明白了,这个时候起的作用才叫做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他是清净平等博爱一切众生。你要是不悟,这个大用决定不能现前。你要是迷惑,在里面分界限,就有分别执著,就有无量无边的妄想,换句话说,对于整个宇宙人生的真相就迷失了。
在佛经上,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心向自己提出抗议说:“你每天清晨起床,我这颗心就为你睁开眼睛,观看浮生百态;你想穿衣,我就为你穿衣避寒;你想漱洗沐浴,我就为你净身,甚至大小便溺,我都毫无怨尤地帮助你。我们的关系如同唇齿一般的密切,凡事你应该和我有个商量,但是一旦要学道,你却背这个臭皮囊东奔西跑,忙忙碌碌向外攀缘寻找,而不知道反求于我,其实你所要追寻的道并不在其他的地方,道就在自己的心里啊!”
每个人心中都有大道,人心包含着无穷的智慧。但人们却在耳娱声色里追逐迷失,找遍外在一切,忽略自己最珍贵的,空在世上几十年而找不到真正的自己。因此,我们要做一个有智慧的人,向心内觅佛,成就内心的真佛。
达摩祖师被后人称为禅宗初祖,传说二祖慧可有一次找到达摩,要达摩给他“安心”,大概是他心烦难平,想找达摩祖师让他心情平静。达摩祖师说:“把你的心拿来,我给你安。”慧可想了很久说:“找了半天,心没找到。”达摩祖师说:“我已经把你的心安好了。”禅宗里面这个“心”就更复杂些,它既是思想,又是情感。
禅宗“无心”的超脱,不是每个人都做得到。但是,对于平常人来说,经常能让心闲下来,还是可以做到的。虽然社会生活使我们的身体很忙,然而,如果能做到“身忙心不忙”,就能让我们把事情做好。心好比身体的指挥部,指挥部如果乱成一锅粥,身体不光跟着忙,而且常常是瞎忙。
生活在世间,有人专找门路,有人爱找碴儿,找来找去,只有自找苦吃,自找罪受。唯有找到自家的心,心里才会开朗,才会踏实,无论什么样的生活,都能得自在、喜乐。


释迦牟尼佛(法力无边)00
给实相一个穿透自己“心”的机会
不管面对的是人是物还是事,都应该通过审阅其表象,来审视其内在本质。只有看透事物本质的人,才会在自己的人生中无往不利。

在佛教里有一个关于波浪和海水的例子。波浪在形成之前,并不存在;消退之后,也不可见。而区分每一个波浪,无非是一个波浪比另一个波浪更美、更高或更低。我们都知道,波浪一生可以既是波浪也是海水。但是,波浪并不知晓,它将自己与其他波浪区分开来,恐慌自己时刻会消失。其实,当它深入地探究自己的本质,就会明白,它不只是波浪也是海水。当它明白了实相时,就不再害怕潮起潮落,不再担心存在或不存在。海水代表本体世界——不生不灭与不来不去的世界。
联想到世间众生,能有多少人,可以看清事物的本质?当铅华尽洗,是否能还原本来面目;撤下光环,是否还是真我原身;微笑的面具背后,是丑陋的脸;在虚假的殷勤和虚伪的善意背后,往往是一颗恶毒的心。岁月沧桑,谁又能保持原有的本色;在社会大染缸里浸染,谁又能把自己的清白保护。
没有人喜欢受骗!都希望得知实相。然而,在人生历练中,往往会接触到众多极为复杂的人和事物,而不管面对的是人是物还是事,都应该通过审阅其表象,来审视其内在本质。能够看透事物本质的人,才会在自己的人生中无往不利。
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公子元,在他哥哥楚文王死了之后,非常想占有漂亮的嫂子文夫人。他用各种方法去讨好,文夫人却无动于衷。于是他想建立功业,显显自己的能耐,以此讨得文夫人的欢心。
公元前666年,公子元亲率兵车六百乘,浩浩荡荡,攻打郑国。楚国大军一路连下几城,直逼郑国国都。郑国国力较弱,都城内更是兵力空虚,无法抵挡楚军的进犯。
郑国危在旦夕,群臣慌乱,有的主张纳款请和,有的主张拼死一战,有的主张固守待援。这几种主张都难解国之危。上卿叔詹说:“请和与决战都非上策。固守待援,倒是可取的方案。郑国和齐国订有盟约,而今有难,齐国会出兵相助。只是空谈固守,恐怕也难守住。公子元伐郑,实际上是想邀功图名讨好文夫人。他—定急于求成,又特别害怕失败。我有一计,可退楚军。”
郑国按叔詹的计策,在城内作了安排。命令士兵全部埋伏起来,不让敌人看见一兵—卒。令店铺照常开门,百姓往来如常,不准露一丝慌乱之色。大开城门,放下吊桥,摆出完全不设防的样子。
楚军先锋到达郑国都城城下,见此情景,心里起了怀疑,莫非城中有了埋伏,诱我中计?不敢妄动,等待公子元。公子元赶到城下,也觉得好生奇怪。他率众将到城外高地眺望,见城中确实空虚,但又隐隐约约看到了郑国的旋旗甲士。公子元认为其中有诈,不可贸然进攻,先进城探听虚实,暂且按兵不动。
这时,齐国接到郑国的求援信,已联合鲁、宋两国发兵救郑。公子元闻报,知道三国兵到,楚军定不能胜。好在也打了几个胜仗,还是赶快撤退为妙。他害怕撤退时郑国军队会出城追击,于是下令全军连夜撤走,人衔枚,马裹蹄,不出一点声响。所有营寨都不拆走,旌旗照旧飘扬。
第二天清晨,叔詹登城一望,说道:“楚军已经撤走。”众人见敌营旌旗招展,不信已经撤军。叔詹说:“如果营中有人,怎会有那样多的飞鸟盘旋上下呢?他也用空城计欺骗了我,急忙撤兵了。”
贯穿于中国古代计谋中的一条无一例外的原则就是掩盖自己的真实目的,用假象来迷惑和欺骗敌人。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表面现象需要我们细心去发觉,如果你一味地只看表面,那么即使机会站在你的面前你也无法发觉。
在纷繁复杂的今天,人的心被层层包裹,人的表象与动机之间常常不一致,为众生在社会中行走带来了很多的麻烦,也为众生运用智慧在竞争中获胜提供了用武之地。它提示众生:要努力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对方的真实动机和活动规律,以便适时调整自己的状态,作出正确的对策反应。
一般说来,众生所做的几乎每一件事都有着比较明确的动机。但是,众生的动机是深藏于内心的,众生只能通过其外在表现来进行分析和判断。而现实的复杂性又告诉众生,人的外在表现与其动机之间并不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也并不能直接反映一个人的真实目的。
事实上,一些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有意通过制造各种似是而非、欲取还与的假象来迷惑对方,以求在众人不备的情况下最彻底、最迅速地获得胜利。
在社会中行走,不要盲目地去信奉和崇拜他人,不管对方是多么的光彩,多么的诱人。面对人和事物,要学会辨析,并用审慎的态度来对待,不可盲目地去追捧。因为,有时在偌大的光环之中,笼罩在人或事物背后的,往往潜藏着你难以看到的阴影……中秋的满月虽美,却有阴暗的背面……所以,凡事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认清事情的实相。


阿弥陀佛(往生极乐净土)
喜乐有时会被悲观的心所遮蔽
面对同样的一朵玫瑰花,悲观者会哀叹花下有刺,乐观者会赞叹刺上有花;面对同样的半杯水,悲观者会伤心于杯子一半是空的,乐观者会满足于杯子一半是满的。

一个人的人生是苦是乐,并非是外境所给予的。哲学家爱默生也说:“生活的乐趣,取决于生活者本身,而不是取决于工作或地点。”其实,整个世界,全部是我们心的显现。心态不同,即使面对同一事物,看法也还是有天壤之别。
面对同样的一朵玫瑰花,悲观者会哀叹花下有刺,乐观者会赞叹刺上有花;面对同样的半杯水,悲观者会伤心于杯子一半是空的,乐观者会满足于杯子一半是满的。如果我们不能正视痛苦,心被悲伤、绝望所遮蔽,一味地怨天尤人,哀痛不已,无疑会错失人生中的喜乐。
所以,我们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遇到何种挫折,与其悲伤绝望,倒不如静下心来调适自心。
有一个小镇本是个繁华的地方,街道一尘不染,建筑物精致华丽,就连普通人家的庭院里也是干干净净。小镇的居民积极乐观,过着舒适安逸的生活。小镇因此被评为整个城市中最适宜居住的地方。
然而市政府的一个决定改变了一切。他们准备在小镇附近的一条大河上修建一座水利发电站,地点就定在了小镇的上游。这样一来,一旦大坝建成,美丽的小镇就会被河水淹没,所有小镇的居民都要迁走。虽然市长还没作出最终决定,即使决定了,搬迁计划也要两年后才开始实行,但小镇的居民已经惶恐不安了。小镇上的一个青年不忍心看着自己美丽的家乡被大水淹没,于是决定去找市长,说服他把大坝改建在小镇下游。
临出发前,青年拍了许多小镇的照片,照片里的小镇是如此的美丽而整洁。青年坐了一夜的火车,来到了市政府所在地。市长公务繁忙,没有预约想见到他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青年一直在那里等了市长一个月。终于,青年见到了慈祥的市长,他说明了情况,描述了小镇繁华美丽的景象,请求市长改变想法。
青年激动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可是市长疑惑地说:“据我这两天所知,你们的镇子并不像你说的那样繁华。下面传上来的报告里说:这个镇子经济萧条,街道肮脏不堪,建筑物年久失修,这样的镇子保留的意义是不大的。”
“这怎么可能,您看,这是我出发前拍的照片。”青年急忙拿出照片。市长看过照片后,叹了一口气说:“这真的是那个小镇吗?我们拍到的照片跟你的可完全不一样。”市长从文件夹里取出一沓照片递给了青年。
青年看到市长的照片后,认出了照片里的确是自己的家乡,然而小镇上曾经的美丽已经面目全非了。建筑物上伤痕累累,街道上堆满垃圾,疏于打理的庭院中杂草丛生。镇中心冷冷清清,到处是出租、转让的招牌。照片上的小镇居民也满面愁容,无精打采。
青年吃惊地问:“发生什么事?我离开了才一个月,为什么小镇会变成这样?”
这时,市长沉思了一会儿,忽然点了点头,对青年说:“我想这是比瘟疫更可怕的原因——绝望,它的破坏力比洪水、瘟疫都厉害得多。当人们心中被绝望、悲伤所遮蔽时,心中的喜乐、希望就会消失不见,就会看不到未来,生活就会完全转变了。”
当我们开始用积极的心态并把自己看成成功者时我们就开始成功了,相反亦然。积极和乐观的精神往往可以控制一个人的命运,甚至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兴衰。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小镇便失去了昔日的美丽,只因为小镇上百姓的心被悲伤、绝望所遮蔽,失去了创造生活的动力。
有一个商人,与自己年幼的女儿相依为命。商人视小女孩为掌上明珠,非常珍爱她。然而,不幸的是,在商人外出做生意时。强盗烧毁了他的村庄,并绑架了孩童。当这个父亲返回家时,看到残破的房子,遍寻不见自己的孩子,悲痛欲绝。而此时,他看到一具被烧焦的小孩尸体,就认定是自己的孩子。他悲伤得不能自已,为孩子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把孩子的骨灰随身携带着。
一天深夜,勇敢的小女孩设法逃了出来,极尽艰难回到家里,她敲了敲门,而此时,她的父亲正辗转难眠,抱着骨灰哭泣呢。
“是谁在敲门?”他无力地问。
“爸爸,是我,你的女儿。”
“不要开玩笑了”,年轻的父亲愤怒地说。因为他坚信自己的女儿已经被烧死,就认定这是他人的恶作剧。他不顾小女孩的苦苦哀求,拒绝承认那是自己的孩子在敲门。最后,小女孩只得离开,而这位父亲也永远失去了他的女儿。
这位父亲的行为看似很荒唐,竟连自己最爱的女儿的声音也听不出。但是,由于这位父亲的心,被悲伤、绝望与自责遮蔽了,他听不出是自己的孩子在敲门,因而拒绝开门,从而永远失去了自己的孩子。
有时我们视某事为实相,而且是绝对的实相,我们加以执著,无论如何都不肯放手。那正是我们被困住的原因。即使实相亲自来敲我们的门,我们还是拒绝开门。执著己见,是得到喜乐最大的阻碍之一。
生活中,不会总是阳光明媚的春天,也会有阴冷的冬天;不会总是晴朗灿烂的日子,也会有淫雨霏霏的季节。在阴冷的冬天,在阴霾的雨季,在寒冷的长夜,不能焦躁,不能气馁,更不能悲观、绝望,要默默等待,默默忍耐,默默坚守。只有这样,才能走出冬季,迎来春天的鸟语花香;才能走出雨季,迎来晴朗的蓝天白云。人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更是一个经历苦难的过程,只有承受得起生活中的苦难,才能绽放耀眼的美丽。
鲁迅先生曾经有过这样的一段发人深省的话:“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是的,每个人,从出生到成长,每一天,每一件事都是未知的,我们必须经历的。既然活着,就要敢于面对未知的明天,敢于追求未来,勇士会用坚强的心来承担生活中的苦楚。拥有这样的勇气,伤痛会涅槃成为一种成熟的智慧。拥有这样的智慧,才能读懂人生,才能让喜乐常驻心中。
苦乐就在一念间
人的一生都在追求喜乐,努力减少痛苦,可是往往舍近求远,舍本逐末,不知道苦乐只是一念之间,很多时候,你认为快乐就是快乐,你认为痛苦就是痛苦。

纽约,被称为世界上最繁忙的城市,是世界的“首都”。我来此讲佛,尚未感受到纽约的人文风采之前,已先见识其交通的百态。其拥堵状况,比起北京有过之而无不及。每周三我必须通过曼哈顿的海底隧道到新泽西州上课,车子经常在隧道50米处的苏活区塞车,一旦塞车时常会滞留原地近一小时不动,其间此起彼落的喇叭声不绝于耳,甚至一按便是几分钟之久。
坐在车中的我突然于心不忍,生活在最繁华的城市中,却不能安然享受生活,纽约人一定要有更多的生活智慧,才不至于丧失了喜乐的本能。开车送我的义工也是烦躁不堪,他突然问:“怎样才能在如此扰人的喇叭声中,像大师您一样,保持好心情呢?”其实方法甚多,就看你决定怎么想,用什么法门了。
有一位老人,她有两个女儿。在女儿成年后,大女儿嫁给洗衣店的老板,小女儿嫁给雨伞店老板。这本来是件好事,可是谁想两个女儿出嫁后,老人就开始愁眉不展。
在遇到晴天的时候,她担心雨伞店的生意不好,会让小女儿的生活不稳定;在遇到雨天的时候,她又担心洗衣店的衣服晒不干,会让客人不满意。这使她每天都处于忧郁之中。
有一个聪明人看出老人的担心,于是对她说:“您的命可真好啊!在晴天的时候,您大女儿洗衣房的生意多好呀,每天她店里都是人来人往的;而且,就算是雨天您也不用发愁,因为在这样的天气里,人人都想要一把雨伞,您小女儿店里的生意又会红红火火。不管什么天气,您家女儿的生意都好得不得了,您可真是好福气呀!”
老人听了这个聪明人的话,不管天气怎么变,她都高高兴兴的。天气依然变化,只是老人的想法一变,心情也就跟着变好了。
当我们面对外境时,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所得出的结果也不尽相同。就如英国文学家约翰?米尔顿在其不朽史诗《失乐园》中曾写过的一段话:境由心生。心之所向,可以使地狱变成天堂,天堂沦为地狱。可见,心态对于人是何等的重要。
唐代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亦说:“一切福田,离不开自己的心。能从自己的心田去寻找,是没有得不到感通的。”所以,相随心转,境随心转,命自己立。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念一转,日日是好日,苦乐只在一念间。正所谓“一念天堂,一念地狱”,道理就在于此。
中国有个著名的画家,俞仲林,最为擅长画牡丹。于是有人找他画了幅牡丹图,欢喜异常地捧回家挂在了客厅。一日,这人的一个朋友登门拜访,看过这幅牡丹画之后大喊不妙。他说,牡丹代表富贵,而这幅画中的牡丹却缺少了一边,这不是富贵不全吗?这人听完之后大惊失色,连忙取下牡丹图再去求俞仲林把牡丹图画全。当俞仲林听了这人的解释之后,不以为然地笑了笑说,既然牡丹代表富贵,那这幅牡丹图缺少了一边,岂不意味着富贵无边吗?这人听了俞仲林的解释后,又捧着画开开心心地回家了。
同一幅画,却有两种不同的看法,相伴而生的是两种相反的心情。如果只盯着事情不好的一面,自己就会永远陷入痛苦的泥潭;如果换一个角度去想,你的心情自然会豁然开朗。凡事若能尝试从正面思考、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即刻就会柳暗花明,峰回路转。
人的一生都在追求喜乐,努力减少痛苦,可是往往舍近求远,舍本逐末,不知道苦乐只是一念之间,很多时候,你认为快乐就是快乐,你认为痛苦就是痛苦。我们虽不能改变自己外在的环境,却可以创造心境。当以后我们再次听到令人烦躁的喇叭声时,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心境,不因外在而影响自己喜乐的心情,打造一个全新的自己。

给自己留点心灵空间
当你成功时,留点心灵空间给思索,莫让喜悦冲昏头脑;当你痛苦时,留点心灵空间给快乐,莫让痛苦占满你的心田;当你孤独时,留点心灵空间给友谊,莫让烦恼永驻心间。

生活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穿梭于为名为利汲汲奔走的人群中,有的众生的心常常被凡尘琐事捆绑、塞满。为了钱,有的众生东西南北四处奔波;为了权,有的众生拜高踩低随波逐流;为了欲,有的众生患得患失痛苦不堪;为了名,有的众生郁结难舒夜不能寐。皆难有喜乐在心。
世间的名誉和财富是人生的一大诱惑,但是,刻意谋求往往去之甚远,正如“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行”,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弥足珍贵的是保持一颗平常的心态,远离喧嚣和浮躁,在心中保留一个转圜的空间。
柳生又寿郎拜剑道大家宫本武藏为师。行完拜师礼,柳生迫不及待地问:“师父,以我的根基,何时能练成一流剑客?”
宫本想了想,郑重地说:“大概要十年。”
“啊!十年,太久了!”急于成名的柳生失望地说:“师父,我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如果我加倍努力地苦练呢?”
“那么,需要二十年。”
柳生大惑不解,继续追问:“假如我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一刻不停地用功呢?”
“那么,你三十年也不会成功。”
柳生越发不解,又问:“为什么越努力反而成功越缓慢呢?请您告诉我,这是什么道理?”
宫本说:“如果你的两只眼睛死死盯着‘成功’二字,哪里还能看清自己呢?所谓一流剑客,要永远保留一只眼睛看自己。”
柳生惊得满头大汗,恍然大悟。后来,他以平常心努力练剑,终成绝顶剑客。
一个人眼中只看到名利,忙着跟人比较计较,忙着推翻别人,树立自己,让自己时刻处于紧张的状态,不给自己的心转圜的余地,又怎能感受喜乐的美好。人们常说,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得多,而是因为他计较得少。多是负担,是另一种失去;少非不足,是另一种有余;舍弃也不一定是失去,而是另一种更宽阔的拥有。美好的生活应该是时时拥有一颗轻松自在的心,不管外界如何变化,自己都能有一片清静的天地。
然而,人海茫茫,世事纷繁,天地万物,众生百态。当今社会,人们为立足生存,或苦于生计,劳碌奔波;或追名逐利,热衷于迎来送往,觥筹交错的喧哗;或沉湎于麻将、扑克的寻欢作乐中;或流连于闲言碎语、蜚短流长的钻营传播里……总之,心灵的空间被挤得窄窄仄仄的,时刻会有倾斜崩溃的可能。
世人常常感到累,或许在于把自己看得过于重要,把手头的事物和心头的愿望看得过于重要了。我常对弟子们说四个字:“闲闲地忙”。只有把心放平,把欲放淡,承认自己是个平凡的人,那么,身再忙,心也是悠闲的。
著名的散文家周国平说过:“心灵的空间是一个快乐的领域,其中包括创造的快乐,阅读的快乐,欣赏大自然和艺术的快乐,情感体验的快乐,无所事事的闲适和遐想的快乐,等等。”众生心难快乐,对名利和钱物的追求使众生欲壑难填,从而让众生充满了焦虑。快乐则是生活的最佳境界,要留有适当的心灵空间才能体会快乐。
人有喜有悲,有爱有恨,给自己留点心灵空间,会使自己的心灵畅快无比。当你成功时,留点心灵空间给思索,莫让喜悦冲昏头脑;当你痛苦时,留点心灵空间给快乐,莫让痛苦占满你的心田;当你孤独时,留点心灵空间给友谊,莫让烦恼永驻心间。人生就是这样,喜怒哀乐演绎一生。痛苦可以忍受,泪水可以恣情,但绝对不能向困难低头,当生活把你逼近狭路时,只要留点心灵空间给自己,只要心灯是亮的,曲径也会变成阳光大道。
当生活步调越紧凑时,就要提醒自己,去掉那些沉坷,时常回到心灵的空间透透气,再热情地接受和拥抱新生活,你会惊喜地发现,你的世界原来别有洞天,五彩纷呈;你的世界也因你心情的亮丽,而变得那么的绚丽多姿,喜乐常在。

耕耘心田,必有收获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慈悲、智慧、信仰、力量、惭愧等宝藏;耕耘心田就是要真心待人慈悲、真心精进修行、真心改变气质、真心减少烦恼。

在现实生活里,勤劳的人甚至用土石填海,增加海埔新生地;透过垦荒辟地,开发山林来种植花果。在一般的田地里,可以播种、可以栽植、可以建筑、可以积物。同样,在众生的心田里,如何耕耘?又该培植一些什么呢?
在《杂阿含经》里记载:
有一天,佛陀去一座村落化缘,在村边碰上了一位婆罗门农夫。当时已近中午,婆罗门农夫正在分送食物给五百位犁田的人,见佛陀正托着钵远远走过来,他故意大声为难佛陀说:“佛陀,我今天努力耕田下种,才能得到食物,你也应该像我一样耕田下种,才有资格得到食物呀!”
佛陀并不生气,只是说:“我也是耕田下种来获得我的食物的呀!”
婆罗门农夫说:“我们从没看到过你下田耕作,你说你也下田,那么你的犁在哪里,你的牛在哪里,你的牛鞭又在哪里,你播的又是什么种子,你又是如何耕田的呢?”
于是,宽容慈悲的佛陀为咄咄逼人的婆罗门农夫和围聚在旁的人们说了一首偈:

信心为种子,苦行为时雨;
智慧为犁轭,惭愧心为辕。
正念自守护,是则善御者;
包藏身口业,如食处内藏。
真实为车乘,乐住无懈怠;
精进无废荒,安稳而速进;
直往不转还,得到无忧处。
如是耕田者,逮得甘露果;
如是耕田者,不还受诸有。
这首偈译成白话就是:
信心是我播的种子,苦行是灌溉的雨水;
智慧是我所耕的犁,惭愧心是我的车辕。
我以正念守护自身,如同驾驭我的耕牛;
抑制身口意的恶业,就像我在田里除草。
我用真实作为车乘,乐住其中而不懈怠;
精进耕作而不荒废,并且安稳快速前进;
我一直前进不退转,到达了无忧的所在。
这才是真正的耕田,能耕植出甘露果实;
这才是真正的耕田,不再受轮回的痛苦。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