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英国简史(刘金源教授作品)
》
售價:HK$
98.6
《
便宜货:廉价商品与美国消费社会的形成
》
售價:HK$
77.3
《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2024年新版)
》
售價:HK$
77.3
《
乐道文库·什么是秦汉史
》
售價:HK$
80.6
《
汉娜·阿伦特与以赛亚·伯林 : 自由、政治与人性
》
售價:HK$
109.8
《
女性与疯狂(女性主义里程碑式著作,全球售出300万册)
》
售價:HK$
109.8
《
药食同源中药鉴别图典
》
售價:HK$
67.0
《
设计中的比例密码:建筑与室内设计
》
售價:HK$
87.4
|
編輯推薦: |
树什么理想,成什么材?要大家都去当官?当官是好事、又是坏事,官当得好,为老百姓干好事,老百姓真会铭刻在心,祖孙三代不忘;官当得不好呢?会被老百姓世代咒骂,甚至还会身败名裂,遗臭万年。成什么材、走什么路呢?陶友之所著的《求索之路——从工人到教授》讲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自己喜欢干,就应干一行、爱一行,而且把这行干好,成为该行的出类拔萃者,这就成材了。
|
內容簡介: |
陶友之所著的《求索之路——从工人到教授》讲述“静思则悟”,老人可能则更悟。自退休以后,就开始想清理一下自己的思想发展轨迹:这几十年是怎样走过来的,有什么经验,有什么教训?把它写出来,对自己是一面镜子,为人一世,干得怎样,很有必要;对青年理论工作者可提供一点启示和借鉴,特别是对爱好写作的工农群众业余作者,《求索之路——
从工人到教授》作用可能更大一点。
|
目錄:
|
自序
导言
第一部分 祖训母训社训
一、陶堰与陶氏兴起
(一)陶堰人文历史
(二)陶氏兴衰与后辈祸福
二、蒙咙记住的“五条祖训”
(一)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二)为官一日,就要廉正一日
(三)官场混浊,宁愿耕种
(四)疾恶如仇,不除不休
(五)教育者,首先受教育
三、童年与母亲的教育
(一)出身于一贫如洗的家庭
(二)父亲和母亲的印象
(三)母亲再三叮嘱的“三句话”
四、青少年与社会感染
(一)“社戏”是生动的形象教育
(二)武侠小说有激发人的东西
(三)上海“白相人”是最好反面教员
(四)怎样做一个有用的人
第二部分 学文学理学写作
一、文化根基很浅
(一)小学只读了5年
(二)抓紧失业夜校的学习
(三)珍惜职工业校的每一节课
(四)咬住脱产学习的每分钟
二、理论没有基础
(一)起步于《矛盾论》、《实践论》
(二)比较系统地学了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
(三)大量经济理论主要在实践中学
三、现代汉语知识贫乏
(一)写作需以现代汉语作基础
(二)自学语法修辞为起步
(三)用心搜集妙文美句
第三部分 小事近事熟悉事
一、从小事写起
(一)革手工操作的命
(二)两只不同模型
(三)“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二、从近事写起
(一)有利于确保事件的真实
(二)有利于培育观察力
三、从熟悉事写起
(一)熟悉是落笔的基本前提
(二)文章深度决定于对事件的熟悉度
(三)造成“夹生文章”的三种情况
第四部分 做人做事写文章
一、作为工人业余写文章
(一)企业职工对著文者有三种评价
(二)“人言可畏”源在“文不对己”
(三)若要人不议,自立“四原则”
二、作为学员实践写文章
(一)学习领会是第一位的
(二)抓紧学习写作方法
(三)七篇文章两个主题
三、作为经济理论工作者专业写文章
(一)选择研究方向,扬长避短
(二)握笔著文,坚持“三不原则”
(三)命题与立论,以“义”为重
(四)三本著作三十多年检验
第五部分 实践探索再实践再探索
一、对农村发展的探索
(一)苏南模式的特征
(二)苏南模式的意义
(三)苏南模式的联想
二、对市场经济的探索
(一)关于市场经济结合的条件
(二)关于对市场经济作用“五论”的争鸣
(三)关于对市场经济的全面认识
三、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探索
(一)关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难点
(二)关于改革企业管理体制的难点
(三)关于实施经营者年薪制的难点
(四)关于国资管理体制改革的难点
(五)关于“垄断”企业转变为“龙头”企业的难点
四、对企业“二元结构”的探索
(一)企业“二元结构”的成因
(二)企业“二元结构”的危害
(三)企业“二元结构”的治理
(四)企业“二元结构”治理的经验
五、对企业利益关系的探索
(一)关于企业 (内外)“全面利益”的指标体系
(二)关于“劳、资”利益关系
(三)关于“劳、经”利益关系
(四)关于“劳、劳”利益关系
(五)关于“企、政”利益关系
六、对社会信用问题的探索
(一)“信用生产力”是一个尚未被认知的领域
(二)违背信用,生产力破坏惊人
(三)树立信用生产力需“五抓”
七、对创新驱动的探索
(一)需有正确的舆论导向
(二)需有科学创新体系
(三)需要破“五关”
第六部分 义利利义还是利利
一、坚持把“义”放在第一位
(一)愿为《少年经济学家》写文章
(二)乐为弱势群体鸣不平
(三)高呼“通胀”对弱势群体的伤害
(四)列数“高房价”的十大祸害
(五)揭示低利率是一把双刃的剑
二、有机会就要为工人鼓与呼
(一)工人应首先参与要素分配
(二)“三问”企业老总应怎样看待自已的薪酬
(三)现行“最低工资”还名不副实
(四)诉说国企“秘薪制”的七大危害
三、牢记“不义之利”取不得
(一)要敢于解剖自己
(二)要善于与时俱进
(三)要坚守见“利”思“义”
后记
|
內容試閱:
|
(一)陶堰人文历史 1.陶堰建于东汉
陶堰,是陶家堰的简称,位于浙江省绍兴县城东。镇中河道密布,其东南面是绍兴十八大湖之一的白塔洋。浙东运河、104
国道和萧甬铁路穿镇而过,交通方便。现为绍兴县陶堰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堰”在这里不是虚名。东汉永和间,会稽太守马臻筑堤兴修鉴湖沿堤置堰,此即为28堰之一,因陶姓聚居其下,故名。
陶堰镇,距绍兴市区13公里、绍兴县城柯桥28公里,镇域面积31.5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据2008年统计,人口2.4万,外来人口6117人。陶堰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名流荟萃,贤者如林,享有“江南人才名镇”美誉,是陶成章、邵力子先生的故乡。境内水域资源丰富,白塔洋、百家湖犹如两颗明珠镶嵌其间。文物史迹较多,文化积淀深厚、丰富,有秋官里、进士牌坊、南野堂等5处县级以上文物。
2.陶岳是堰南陶姓第一代陶堰,陶姓有南北之分。陶堰北面的陶姓,东汉时已有居住,此陶姓从哪里迁来,又转徙何处,已无从考证。本书所写的陶氏族谱,是从元末开始,是南陶的起始。
据史料记载,元末有一个姓陶人,因避战乱,带一家老小,从江西来越,先至萧山冠山下,后又泛舟东入绍兴,出五云门至绕门山,东行30里许至陶家堰,欣然日:得之矣。乃诛茅结庐,定居其地。此人姓陶名岳,即为会稽陶氏一世祖。至陶氏六世,即明成化元年(1465年),村中出了第一个举人——陶性,位列当年举人第九名。7年后,又出了第一个进士——陶怿。
此后,陶氏以重文为特色,作为一大望族开始在绍兴崛起。
明代陶怿中进士后,授官刑部主事,陶氏族人给他在浙东运河边上竖起了石质的秋官里进士牌坊。这一举措给陶氏后人以极大的鼓励。
3.陶堰人才冠江南
在明朝,从成化元年到崇祯十二年(1639年),陶堰村共出了举人32
名,其中1人为解元,3人获经魁衔(即乡试前5名者)。文魁匾额挂满了村中的台门,对对旗杆树立在台门之前。更引入注目的是32名举人中,有14
人通过会试相继成为进士,其中1人为榜眼,1人为探花,1人为会元。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乙丑会试时,陶堰村同榜进士两名。据统计,从明洪武四年(1371年)至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的245
年中,全国共出状元、榜眼、探花和会元244名,其中浙江占48名,而陶堰村则占了全省名额的16
人。这些人官至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和国子监等职。
清代,陶堰村学子继续称雄学坛。在276年中,共出举人79名,且2人以上同科考上举人的达17次之多。在这79名举人中,
29人成为进士。乾隆十年(1745年)礼部会试,全国取进士313名,陶堰村占两名;乾隆四十六年会试,全国取进士170名,陶堰村又有两人入选;光绪二年(1876年),全国取进士170名,陶堰村再次独得两名;光绪二十一年乙未会试,全国取进士292名,陶堰村竟独中3名,占全国总数的1%强。
此外,陶堰村还出过一大批著名人物,如文学家陶元藻等,时称会稽才子。
陶堰村学子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为官的,往往既是朝廷命官,又是著名文人或学者,而且大多为官清廉,刚正不阿。
明清两代,陶堰曾出过两个巡抚,即广西巡抚陶大顺、湖北巡抚陶恩培。
清朝末年,陶堰村出现了一批闻名于世的革命志士。最著名的如陶成章、陶冶公、邵力子。陶成章是清末著名革命团体光复会的创始人之一,是江南五省革命领袖。陶冶公,1912年任同盟会评议部代理部长,曾参加光复会和同盟会领导的反清起义,是攻打江南制造局的中坚分子。邵力子不但是辛亥革命元老,而且是五四爱国运动的推动者,他还是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之一,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
民国时期,曾有3位陶堰村人担任过省长,其中,邵力子曾任陕西、甘肃省省长,陶家谣曾任江西省省长,陶履谦曾任湖南省代省长;并有6位将军和一批著名文人。
对此有人作诗一首,予以概述①: 明清朝廷野史, 辛亥五四烽火, 民国大事内幕,
当代儒林业绩。
五百年文坛轶事, 五百年名人足迹, 绍兴古城陶堰镇, 名人俊秀冠江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陶堰村人才辈出的势头依然旺盛。仅陶氏一族,著名的人物就有30多人。
4.陶允宜兴学建“念斋”
陶堰村尊师重教,陶氏族中学术空气活跃。陶堰浔阳小学(后改为陶堰镇中心学校,现改为成章中学),其历史之悠久,在绍兴农村学校中是首屈一指的。
此校来历,要追溯到明万历二年(1574年),25
岁的陶允宜殿试得榜二甲,成为陶堰第十位进士,其曾祖陶谐、父陶大临是陶堰第二和第六位进士。少年得志的陶允宜有感于祖父辈及自身经历,体会到要兴盛氏族、振兴陶家堰,必须有好的教育。是年,他创办了陶堰第一所书院(书院之教学程度相当于今之高中),并以“念斋”命名。“
念斋”系其父陶大临号。
陶大临,号念斋,人称陶天官,曾任“帝师”。他经常教育儿子:“学有根而室有基,不实则必倾倒”。“圣或狂,忠或奸,皆一念之起”。故署其室为
“念斋”自勉。陶大临在儿子中进士后不久即病逝。
陶允宜以父号命名书院,其意是明显的:永志纪念先父,昭示后代学子。
念斋书院以院规严肃、治学严谨而著称,教育质量高。书院创办后,明代陶堰出的进士和举人大多为念斋学子。学院造就人才,人才辉煌书院,念斋书院成为越中名院是必然的。
清初,有“不许创书院”之规定,已有的书院也举步维艰。康熙五十年(1712年),念斋书院改为义学,起名“惜阴义学”
。“惜阴”乃陶氏东晋大将军陶侃(长沙公),陶渊明的曾祖,他告诫子孙:“
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游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惜阴”既是义学的名称,也是学(校)训。是年,“族叔祖章庵公测然念之,创义田四十余亩……从弟吉人先生续捐三十亩为之辅。而尔彦弟亦尚慷慨愿捐十亩甚矣”(陶氏《养田赈族引》),以部分租息作义学资金。P3-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