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三国的谎言(一部最接近三国历史真相的历史书。罗贯中忽悠了全世界的人民。《三国演义》里很多著名的历史事件其实根本就没有发生过。)

書城自編碼: 2091704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歷史普及讀物
作者: 三十从军
國際書號(ISBN): 9787511518545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07-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318/20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92.8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忧伤的群岛:查戈斯人的流散与抗争
《 忧伤的群岛:查戈斯人的流散与抗争 》

售價:HK$ 90.9
现代自建小别墅VR效果图 实用的自建小别墅指南 帮你解决设计难题
《 现代自建小别墅VR效果图 实用的自建小别墅指南 帮你解决设计难题 》

售價:HK$ 156.4
语义学(下卷)(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名著译丛)
《 语义学(下卷)(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名著译丛) 》

售價:HK$ 156.4
迷人的珊瑚礁(迷人的科学丛书)
《 迷人的珊瑚礁(迷人的科学丛书) 》

售價:HK$ 124.2
夜幕之下.5:极恶都市
《 夜幕之下.5:极恶都市 》

售價:HK$ 63.3
异质文化交织下的上海都市生活(1843-1949)
《 异质文化交织下的上海都市生活(1843-1949) 》

售價:HK$ 147.2
暂别(邓安庆全新文集)
《 暂别(邓安庆全新文集) 》

售價:HK$ 89.7
鲍勃·迪伦为什么重要
《 鲍勃·迪伦为什么重要 》

售價:HK$ 78.2

 

建議一齊購買:

+

HK$ 66.6
《三国真英雄曹操》
+

HK$ 72.8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

HK$ 109.2
《三国名将》
+

HK$ 121.9
《帝王师:刘伯温 (翻开本书,领略千古第一谋臣深不可测的谋略智》
+

HK$ 95.4
《这个历史挺靠谱3》
編輯推薦:
一部最接近三国历史真相的历史书。罗贯中忽悠了全世界的人民。三国里很多著名的历史事件其实根本就没有发生过。
千百年来首次公开挑战罗贯中和陈寿(《三国志》作者),对他们记述的三国历史提出严重质疑。并基本还原了这段被误解了1700多年的中国历史。
作者文风老辣,点评激进,读来畅快、过瘾。
內容簡介:
《三国的谎言》首先是本史书。
作者以三国历史为背景,以史志为依据,通过大量的引经据典和实证分析,结合官场、职场上的矛盾斗争对著名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重新点评,提出了许多具有突破性和革命性的观点,这些观点能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引领三国历史的研究方向。
《三国的谎言》又是一本关于世界观的书。
整部作品里,我们透过军事争霸、政治斗争、权力角逐的表象,
看到的是作者对社会和对人生的感悟。历史不过是作者手中的载体,而不是他的目的。本书字里行间体现了他对官场和职场中的权力角逐、权谋斗争等各种丑恶行径的鄙夷和批判,读起来畅快淋漓。
《三国谎言》还是一本关于方法论的书。
作者写作的目的不是为了单纯地研究历史,而是为了以史为鉴,帮助善良的人们透过历史,看清现实生活中权谋者惯用的伎俩,进一步武装思想,更好地同社会上、职场上的各种黑恶势力斗争到底。
该作品集考据、史论于一体,逻辑缜密,推理严谨,环环相扣,
一气呵成。作品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是史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相信你读完这本书,一定会对社会和人生有新的感悟和更多的心得!
關於作者:
三十从军(原名孙孟强)
1971年出生于河北承德,自幼受家庭熏陶,酷爱文史。尤其对三国历史故事最为着迷。读遍关于三国的所有史料,苦心钻研20载最终修成正果,千百年来首次公开挑战罗贯中和陈寿(《三国志》作者),对他们描写的三国历史事件提出严重质疑。并基本还原了这段被误解了1700多年的中国历史。
作者文风老辣,点评激进,读来畅快、过瘾。
目錄
01 被冤杀的马谡 ——街亭之战的真相_
02 诸葛亮为何六次北伐均无功而返? ——诸葛亮北伐的真实心理分析_
03 关羽真的死于蜀汉内讧吗? ——破解荆州之战的谜团_
04 根本没有发生过的赤壁大战 ——火烧赤壁的六大疑点_
05 三国时代的第一英雄 ——“三姓家奴”吕布的是非之辩_
06 东吴人害死了张飞 ——张飞之死背后的吴蜀之争_
07 诸葛亮借刀斩刘封 ——刘封与诸葛亮不为人知的冤结_
08 曾经被拐卖过的刘禅 ——揭秘蜀国后主被粉白的人生_
09 谁是刘备最亲密的人? ——刘备造就法正的宠臣之路_
10 庞统是打入刘备阵营最高层的间谍 ——五探庞统身上的不解之谜_
11 降将孟达的人生机遇 ——揭秘孟达与曹丕超越君臣关系的友谊_
12 姜维是蜀汉覆灭的千古罪人 ——蜀末军事部署大失误背后的真正原因_
13 究竟是谁害死了彭羕? ——揭秘一个不明不白的饭局_
14 姜维降魏绝不是诈降 ——对姜维诈降、钟会造反的一些质疑_
15 “三让徐州”是个谎言 ——揭秘刘备夺取徐州的真相_
16 刘琮真的软弱如猪狗吗? ——刘备后撤与刘琮投降的因果之辩_
17 李严是怎样被罢黜的? ——李严事件折射出的宫廷斗争
18 孙权为什么杀不了张昭? ——张昭的谏臣之路和快活人生_
19 不厚道的皇叔 ——孙权无法问鼎中原的真正原因_
20 杜撰出来的仁义和善良 ——刘备“携民渡江”的真实情况_
21 刘备兴复汉室是被逼出来的 ——曹刘两代积怨的来龙去脉_
22 魏延与杨仪的闹剧是谁造成的? ——诸葛亮用人伎俩的是与非_
23 华佗究竟因何而死? ——曹操杀害华佗的真相_
24 徐庶降曹是因为受到排挤 ——揭秘徐庶在刘备集团的处境_
25 赵云为什么一生得不到重用? ——探寻赵云的困境与蜀汉政坛的黑幕_
26 为最后的贵族平反 ——袁绍败于曹操的真实原因_
27 并不存在的“三顾茅庐” ——再探刘备与诸葛亮的初次相见_
28 事必躬亲是诸葛亮的无奈之举 ——揭秘诸葛亮晚年时期的蜀汉政局_
29 孙策为什么非杀于吉不可? ——权力宝座之上的人性分析_
30 《后出师表》是千古伪文 ——《后出师表》不是诸葛亮所作的三大证据_
31 于禁败在打错了小算盘 ——“水淹七军”的真实情况_
32 蜀汉为什么北伐无路? ——蜀汉舍东三郡而再出祁山的真实原因_
33 郭修是三国时代天下第一刺客吗? ——郭修刺费祎的真相_
34 强龙败于地头蛇 ——孟达之死背后的关键人物_
35 机遇成就了“黑道青年”姜维 ——揭秘诸姜的忘年同盟_
36 诸葛丞相的谎言 ——从廖立、李严的末路看诸葛亮的诡计_
37 军阀割据加速了蜀汉败落 ——解析姜维的军阀心和割据路_
38 曹操杀杨修并不是因为嫉妒 ——杨修之死背后的权力斗争_
39 姜维是个强硬的领导 ——从姜维与张翼的矛盾关系看姜维的用人之术_
40 货币狼烟 ——从五铢钱中解读三国的归路_
41 到底是魏延反了,还是杨仪反了? ——揭开魏延的千古奇冤_
42 孙权究竟派卫温干什么去了? ——从卫温之死看孙权征夷洲的目的_
43 勇的是关羽,巧的是张飞 ——从长坂坡一役谈张飞其人_
44 诸葛亮究竟隐居何处? ——南阳与襄阳之辨_
45 马超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吗? ——探析马超“背父叛君”的真相_ 227
46 不是刘备选择了诸葛亮,而是诸葛亮选择了刘备 ——谈一谈诸葛亮的择业策略_
47 诸葛亮一生为何如此谨慎? ——浅析诸葛亮刀锋刃口间的仕途人生_
48 是谁将诸葛亮推上了神坛? ——铸就诸葛亮光辉形象的几个因素_
49 被夸大的“七擒孟获” ——诸葛亮南征的意图与真相_
50 不得不降的刘禅 ——解析蜀汉不战而降的真实原因_
51 诸葛亮究竟是哪个门派的? ——兼谈蜀汉时期真实的社会状况_
52 过度的责任心害死了邓艾 ——揭秘邓艾的死因_
53 连弩不是诸葛亮的发明 ——连弩的由来和诸葛连弩的真正效用_
54 木牛流马没有那么神 ——对木牛流马真实功能的考证_
55 诸葛亮还借用了哪些人的发明 ——木牛流马、八阵图和孔明灯的真正由来_
56 孙权和刘备从未真正结盟 ——揭秘孙刘两家半个世纪的明争暗斗_
57 刘琦不是龙套人物 ——揭秘公子刘琦的惨痛人生_
58 女怕嫁错郎,男怕跟错人 ——谈谈马谡的心路历程_
59 演技派大师张裔 ——典数张裔斡旋官场的事迹_
60 蒋干才是善交际的大师 ——论战场上忠义关系的处理_
61 “五丈原”的魔咒 ——揭开诸葛亮屯兵五丈原必败的谜底_
62 刘备到底会不会领兵打仗? ——探寻彝陵之战蜀汉失利的真相_
63 关羽一生与曹操势不两立或由于私愤 ——揭秘关羽与曹操之间的情感纠葛_ 310
64 梦回三国?——假如我生活在后汉三国年代里_
內容試閱
《三国的谎言》试读内容:
第一部分 千古奸臣诸葛亮

在老百姓的眼中,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如果用智商进行测评,诸葛亮的智商大约是不会低于500的。在政治家眼里,诸葛亮又是忠臣赤子的代名词。诸葛亮一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宣言,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无数臣子忠君爱国、无私奉献。但事实上,诸葛亮可能真的算不上什么忠臣,称不得什么赤子。并且从他的所作所为上看,诸葛孔明甚至可以称得上千古奸臣。

首先,我们应该来判断一下什么是忠臣和奸臣。一般来说,我们把那些忠心事主,毫无私利的二心,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尽心竭力的人称为忠臣。而对那些结党营私,排斥异己,损害君主和人民利益的人称为奸臣。
如果以这样的标准去衡量诸葛亮是应该能够达到奸臣标准的。

当年的蜀汉政坛,绝非一潭清水,在清明、正派的假相掩盖下无处不充斥你死我活的权力斗争。身为二把手诸葛亮搞了许多见不得人的勾当:被冤杀的马谡、借刘备之刀杀死刘封、设计除掉彭羕,贬谪李严,当然还有逼迫徐庶进了曹营,可以说把刘备集团中稍微有点能耐的人都清洗干净了,基本实现了其独霸政坛的目的。为了控制军权,以北伐为借口,穷兵黩武,六出祁山,造成国家疲弊、百姓窘迫,把国家推向了崩溃的边缘。
1、 被冤杀的马谡
导读:
马谡之死是以街亭战役为主线的,所以弄清马谡的死因,必须了解街亭战役。

街亭战役是诸葛亮一出祁山行动中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当时曹魏进攻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驰援。传统说法是,马谡纸上谈兵,违背诸葛亮的作战安排,擅自作主,上山扎营,结果被魏军包围,蜀军大败。诸葛亮为严明军纪,将马谡问罪。
而事实上是因为诸葛亮的部署有误,导致街亭失守,马谡成了诸葛亮推卸责任的替罪羊,被诸葛亮下狱,最后冤死狱中。
正文

蜀汉一出祁山以后,节节胜利,陇西诸郡尽归西蜀,投降曹魏的孟达也在积极反正。在这个背景下,司马懿被重新起用后,平定孟达,直取有重要军事意义的战略重地——街亭。
随即魏蜀在街亭展开一场争夺战,战斗的结果以蜀汉的失败而告终,蜀汉因此被迫退守汉中。

虽然《三国演义》上的说法与史志上的说法有一定出入,但总体上出入不大。街亭之战的重要性以及街亭之战在一出祁山中的转折性作用都是毋庸置疑的,只不过诸葛亮的对手不是司马懿而是张郃罢了。

长期以来,人们把街亭战役失败的责任归结于马谡,认为马谡没有实践经验且自以为是,擅自改变最高指挥部的军事部署,最终导致蜀军大败。街亭之战是诸葛亮一出祁山的一次关键性战役。《三国演义》把“失街亭”、“空城计”和“斩马谡”作为一个故事系列进行了描述。当时的大背景是:
事实也许与人们的认识出入很大。
首先,我们需要弄清街亭战役究竟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役?
《三国演义》上讲,司马懿率二十万大军直取街亭,实质上魏国派出的是张郃所率的五万精兵。
而蜀军呢,参与整个北伐的兵力应该超不过十万。马谡作为先锋部队,一般人们认为其兵力超不过1万。
面对曹魏的五万大军,街亭战役从一开始就是一场以寡抵众的阻击战。
从地形上看,街亭无险可守,仅有两座土山,防守起来是相当困难的。

从战争过程看,两座土山都可以被张郃围住,那么即使是当道扎营,在无险可守的环境下,马谡以绝对劣势兵力也摆脱不了被围困的命运。一旦魏军攻上土山,当道的营寨只能成为对方炮石的靶子。因此,是不是当道扎营决不是问题的关键。
《三国志》对战争过程的描述与《三国演义》大同小异。
《三国志?魏书?曹真传》中记载“(张郃)拒亮将马谡於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

是说张郃与马谡在街亭作战,马谡依据南山的险要位置阻击张郃,却没有在山下部修建城垣。张郃断绝了马谡的汲水通道,把马谡打败了。

汲水问题是安营扎寨的常识性问题,不要说熟读兵书,并且当了多年作战参谋的马谡明白,就是一个几经战阵的老兵都是应该清楚的。
那么为什么马谡占了南山却不去守卫汲水通道呢?
答案只能是马谡兵力不足。
当时马谡看着自己手中有限的兵力,陷入了两难境地:要么下山当道扎营,同时控制水源,要么占据山地,凭高恃险。

可是两种安排都无法改变战场上的形势。从魏蜀双方的力量对比、街亭的地形、地貌来看,马谡从接受命令的那一刻起就决定了他已经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因此,街亭战役的责任不在马谡。
具体的战斗细节早已淹没在历史的洪荒中了,我们可以知道的仅仅是:马谡以悬殊兵力,阻击曹魏的大军,最后兵败溃退。
那真实的战争过程是怎样的?街亭战役的责任应该由谁承担呢?
假设之一:
诸葛亮知道张郃率军直取街亭,派马谡带一部分兵力阻击迟滞,这时,自己率主力撤回汉中。
如果是这样,马谡即使兵败,同样完成了战略任务,是不应该被下狱的。从马谡终被下狱的结果看,这种假设是不存在的。
假设之二:
蜀军情报不准,以为魏军会以小部分兵力攻击街亭,没想到张郃率大部队前来,一举截断归途,造成蜀军仓促后撤。
假设之三:
马谡进驻街亭后,张郃的部队随即到达,马谡根本没有时间抢修工事,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马谡只好依险据山。
从当时的情况看,第二种和第三种假设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胜败乃兵家常事,三国历史上因为战役失败而被下狱将军其实并不多,而马谡为什么却偏偏被下狱了呢?

答案只能是:诸葛亮在兵力部署上出现了问题,要么不清楚敌我双方的兵力部署,要么在时间上陷于被动,导致马谡仓促应战。马谡在无险可守的情况下,以寡抵众,最终失败,声势浩大的北伐也因失去街亭的战略依托无果而终,诸葛亮应该对街亭战役负主要责任。

而诸葛亮为了推托责任和平息破格重用马谡而引起的众怒,不得不将马谡下狱,使马谡成为战役失败的牺牲品和自己决策失误的替罪羊。诸葛亮知道马谡为他承担了责任,才有了“为之涕流”(《三国志?蜀书?马谡传》)的故事。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重用马谡呢?

这要从蜀汉的君臣关系说起。尽管刘备对诸葛亮有三顾之恩,刘备说得到诸葛亮如鱼得水,但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终究是一种雇佣关系。

当时,刘备公司的雇员很多,诸葛亮地位虽高,名气虽大,但社会关系简单,朝中并无势力。刘备在永安宫托孤之时,刘备也是将辅佐少主的重任一同托付给了诸葛亮和李严的。

刘禅时期,刘备虽死,但朝野遍地仍是刘备的势力,在武将中更是如此:赵云跟随刘备多年,魏延忠于刘备,当年地位不在张飞之下。

诸葛亮掌权后亟需在朝中、军中扶植自己的势力。马谡、杨仪以及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刘禅提到的郭攸之、费袆、董允以及“性行淑均”的将军向宠都是诸葛亮提拔重用的人物。

事实上,我们并不能据此就来否定诸葛军师,他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任何一个政治人物都在做而且必须做的事情。而问题在于,他所重用的人没有足够的能力帮助他完成必要的工作使命。

当时要么是诸葛亮急于让马谡立功,以便在众将面前帮助其树立威信;要么是赵云、魏延等人深知街亭易攻难守的实际困难,而马谡出于为诸葛亮在众人之前补台的考虑而主动请命。但因为自己的能力不足和时运不济,不但没有帮助诸葛亮解决困难,而且把自己的性命也搭进去了。

当领导的想要拉人是可以的,但不是有本事和没本事的人都可以拉的;当下属的,也不是领导拉你,你就一定非跟不可的。你在掂量自己能力的同时,也是要看看那位领导的能力和品格。
2、 借刀杀刘封
导读:
刘封是刘备的干儿子,后来,被刘备赐死。刘封被害的表面原因是荆州战役时,没有出兵去救关羽,刘备一怒之下对其问罪。

刘封被赐死的真实原因不是因为荆州战役,而是因为刘封是孟达的好朋友。孟达当年杀了诸葛亮的姐夫,诸葛亮为报私仇,借诸葛亮之手杀掉刘封。
正文:
吕布因为乱认干爹,把名声搞坏了,落得个“三姓家奴”的骂名,那当养子的,命就更苦了。
刘封是刘备的养子,不但得了骂名,还把性命搭上了。《三国演义》中专门有一章的题目就叫《侄陷叔刘封伏法》。

刘封不姓刘,本来姓寇,也许当时应该叫寇封吧。寇封也是世家出身,他爸爸是罗侯,刘备到荆州依附刘表时,还没有儿子,就把寇封收为养子,改名刘封。
当养子的事实在怪不得刘封,因为当时他还是个小孩。

刘封渐渐长大,在军中屡立战功,《三国志?蜀书?刘封传》载:“及先主入蜀,自葭萌还攻刘璋,时封年二十馀,有武艺,气力过人,将兵俱与诸葛亮、张飞等溯流西上,所在战克。益州既定,以封为副军中郎将。”

是说刘备入川,从葭萌关回来进攻成都需要援兵,当时刘封二十多岁,有武艺,有力气,所以与诸葛亮、张飞一起增援刘备,一路上攻无不克。刘备占领西川后封刘封为副军中郎将。
但十来年后,刘封被却被赐死。

《三国演义》把刘封的死因完全感情化了,认为刘封不救关羽,刘备为除恶扬善,杀掉刘封。所以有了《侄陷叔刘封伏法》这一章的题目。

《三国志》对整个事件的记述相对理性,“先主责封之侵陵达,又不救羽。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赐封死,使自裁。”

是说当时刘备怪刘封欺侮孟达,把孟达逼反了,这是罪状之一;罪状之二是荆州之战时,不救关羽,导致关羽败亡。这时诸葛亮忽然说话了,说刘封这人有性格,胆子大,如果等您百年之后,将来恐怕刘禅控制不住局势。力劝刘备杀掉刘封,最终刘备让刘封自尽。
可见,逼反孟达和不救关羽,并没有激怒刘备,因为这两件事其实和刘封没有太大关系。

先说逼走孟达的问题。当时孟达进攻上庸,“先主阴恐达难独任,乃遣封自汉中乘沔水下统达军,与达会上庸。”(《三国志?蜀书?刘封传》)是说刘备怕孟达一支部队打不下房陵上庸,又派刘封从沔水进攻。支援孟达是好事,但“下统达军”就有问题了,刘备实际上命刘封夺了孟达的军权。孟达再笨,也决不会将刘备的账记到刘封的头上。可以说逼走孟达的责任不在刘封,而在刘备。这一点刘备自己心知肚明。

再说不救关羽的问题。当时,东吴包围关羽于麦城,肯定要对房陵上庸一侧布防,防止西蜀救援。三峡一带受地形限制,用兵空间有限,在战术意图被对方察觉的情况下,极易被对方伏击,那样不但救不成关羽,还要赔上更多人马。

刘封、孟达拒绝发兵的理由是“山城初附,人心未定”(《三国志?蜀书?刘封传》),貌似托辞的一句话,却点中了事实。房陵上庸在孟达刘封攻占前一直归属“中央”,以献帝之名为依托的曹家政权在当地应该有较高威望。从以后孟达的经历,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房陵上庸的人心向背。孟达先是弃蜀降魏,后来又弃魏降蜀,第一次成功了,第二次却不成功。两次的不同的结果其实都归结于两个关键性的人物——申耽和申仪兄弟俩。正是所谓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当荆州之战后,孟达有了降魏的想法,孟达降魏的想法之所以能够得以顺利实施,就是因为得到了申耽申仪兄弟的支持,在两个副手的帮助下,孟达很快成功降魏。刘备死后,孟达打算重回蜀汉,最终没有成功的原因也是因为申仪不配合,申仪向司马懿密报孟达动向,并堵塞道路,使西蜀无法救援。从房陵上庸城头上不断变换的旗号及其最终的归属,证明了刘封、孟达当时对房陵上庸局势上是有敏锐洞察力的。

在没有得到刘备命令的情况下,如果刘封孟达救援关羽,申氏兄弟极有可能率众降魏,不管是否能够救援成功,把房陵上庸丢了的责任都是刘、孟所承担不起的。

因此,对刘封真正构成死亡威胁的是诸葛亮的进言,“恐易世难制”让刘备动了杀机。易世难制的理由看起来很有道理,但实质上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

帝王们最头疼的事不过就是立储的问题,既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接班人,又要给接班人创造一个平稳的政治环境,防止自己死后王子们互相倾轧、夺权。但刘封的问题和其他所有帝王的接班人的问题似乎并不一样。
首先刘封是养子,当时的军阀除了袁绍外,废长立幼的事都不能做,刘封难道会以养子的身位继承刘备的家业吗?
其次,从小养大的养子和孩子大了过继的又不一样。

刘备收养刘封的具体年龄史书上没说,但我们可以推算出来。刘备依附刘表有时候是在建安五、六年左右,那时收刘封为养子,刘备入蜀是在建安十六年,入蜀时,
“时封年二十馀岁”(《三国志?蜀书?刘封传》)。当年刘备收刘封为养子时,刘封已经十来岁了。

把一个已经记事的十来岁的小孩收为养子,如果说收养目的是为了让他继承家业,不仅天下人不信,恐怕连刘封自己都说服不了自己。其实,刘备收刘封为养子的真实目的无非是想利用罗侯在当地的威望,发展社会关系,拉拢荆州豪强为已所用罢了。至于刘备当时有无子嗣,靠谁继承家业是和刘封挨不上边的。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致刘封于死地呢?

这事要从孟达说起,刘封只是一个别人牵驴他拔橛的人。孟达率军进攻房陵时,干了一件大事,就是手下人把房陵太守蒯祺杀了。蒯祺非是旁人,是诸葛亮的大姐夫,《三国志?蜀书?费诗传》记载王冲曾说诸葛亮对孟达切齿,欲诛孟达妻子。

敌人的朋友同样是敌人。刘封很可能在孟达进攻上庸的作战中与之建立了深厚感情,而未必像史书说的那样,孟达与刘封不和。这一点可以从孟达对刘封的劝降信中看出,孟达引经据典,字里行间是对刘封的情真意切。并且孟达和申氏兄弟反蜀投魏,房陵、上庸、西城三地全部叛降,而刘封对此没有任何动作。诸葛亮完全有理由怀疑刘封与孟达暗中勾结,所以非致刘封死地不可。

所有帝王对子嗣问题都有一定顾虑,刘备也不例外,诸葛亮正是利用了刘备的这一心理,才进言除掉刘封的。同时刘备当时也需要有人对荆州之战的失败承担责任。刘备发动的荆州之战导致国力大损,荆州丢失,关羽战死,向世人无法交待,刘备的威信当时降到最低点。面对人心涣散,队伍难带的尴尬局面,刘备亟需找人来承担责任,以平众怨。刘封、孟达由于与关羽的地理距离最近,也就承担了不救关羽的罪名。孟达正是看清了刘备的心思,才果断投魏的。而刘封对自己的危险没有丝毫意识,所以落得个身死人手的下场。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