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一节语篇连贯的构建——从微观连贯到宏观连贯
连贯是语篇的重要特征。连贯是指语篇中的成分之间具有合乎逻辑的有机联系,句子的表达思路清晰,使交际对方容易得到要领。语义连贯是篇章的无形网络、语篇组成的重要标志。缺乏连贯性的文本不能被称之为语篇。而语篇理解是构建有效而连贯的心理表征的过程。语篇接受者要根据句内和句间的连贯性才能够清晰地把握文章的脉络,理顺语义的层次,最终有效地理解篇章的主旨,成功获取语篇信息,最终达到语篇理解的目的。因此,任何一个对语篇理解过程的描述都必须能够解释语篇接受者是如何形成整个语篇连贯的心理表征的,语篇理解的过程就是构建语篇连贯的过程。
人们在理解语篇时总倾向于运用认知世界中的知识将语句中有关信息进行“搭桥”操作,不断主动地创造连贯性,通过语句中所提供的信息,激活概念之间的指称关系、建立话语之间的语义关联,形成一个统一的认知世界,或者说可把各个语句的意义纳入到一个统一的意义框架中,寻找一个上义概念以建立一个统一的论题,这样就能获得语篇的连贯性,也就能理解语篇的信息了。这便是人们获得语篇连贯的认知心理过程,或者说是对语篇连贯本质的精炼概括。这也是本书谋篇的指导思想。语篇连贯性不仅仅基于表层的衔接手段,更主要的是基于内在认知上的统一性、内容的整体性,因此语篇连贯现象只有从深层的认知世界角度才能得到更为合理和圆满的解释。接下来我们需要了解语篇连贯构建的具体过程。
上面论述中的“通过语句中所提供的信息”说明人们获得连贯的“必经之路”是“语句”,也就是说语篇中的语言信息是构建语篇连贯的基础,是激活语义联系构建过程的“触发器”。而且语篇连贯的语言形式体现——衔接手段有助于我们识别话语之间的联系。“激活概念之间的指称关系、建立话语之间的语义关联”建立的是微观连贯,这种连贯涉及句内和句际的意义关联。“形成一个统一的认知世界,或者说可把各个语句的意义纳入到一个统一的意义框架中,寻找一个上义概念以建立一个统一的论题”建立的是宏观连贯。而宏观连贯是从语篇的宏观结构中获得的。宏观结构决定一个语篇的总连贯,而其本身又由序列性句子的线性连贯决定。宏观结构是一个可以用表层结构的句子来表达的语义总命题,在语义层次表达上是完整的分级系统。篇章的宏观结构是建立在微观结构连贯的基础上的。微观结构的主要论点最后汇合成语篇的主旨,即常说的中心思想。宏观结构的形成过程也是认知篇章加工的过程。宏观结构的产生是对语篇的主题或中心思想分析和推论的结果。
通过对语篇连贯构建过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语篇连贯其实是在两个层面上构建起来的: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只有建立了这两个层面上的语义联系,我们才能既了解语篇的细节内容,又把握语篇的中心思想,从而真正理解整个语篇。这两个层面连贯的构建过程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交叉进行的。
一、梵?迪克的宏观结构理论中的微观连贯和宏观连贯
20世纪70年代话语分析的学科地位得到了确立,而此时梵?迪克的理论体系也正在逐步形成。他一方面提出“篇章语法 ”(text
grammar),另一方面又提出“一致性 ”(coherence)概念,即话语连贯。“一致性
”这一概念是梵?迪克话语语义学的主题之一,也是其外延语义学的核心概念。梵?迪克在其《语篇与语境》(Text and
Context)一书中指出,语篇连贯表现为两个层次上的连贯性:“线性或顺序性连贯”,即“微观结构”上的连贯,和“整体性的语义结构”,即“宏观结构”上的连贯。线性或顺序性连贯指“由句子或一系列句子表达的命题之间形成的连贯关系”,表现在3个方面:(一)对事实或内容的陈述的顺序,包括按常规认识事物的顺序;(二)对事实或内容陈述的细致程度和显性化的程度;(三)语篇中信息的组织和发展,已知信息与新信息的相互作用等。整体性的语义结构指的是组成整个语篇总主题的各种语义关系,即宏观结构的内部关系。他把线性结构以上的结构,
即由分散的线性结构组成的更大单位和更高层次单位的结构称为“宏观结构
”macrostructure。它可以由两条删除规则和两条替代规则分层次、分级阶回归性地进行语义浓缩而形成,并由次级的话题所共同蕴含。
van Dijk, T? A? Text and Context: Explorations in the Pragmatics of
Discourse? London:Longman, 1977, p? 95?
梵?迪克断言,“宏观结构是话语意义的精华 ” van Dijk, T? A? Macrostructures?
Hillsdale, N? 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80a, p 4
,认为它抽象地体现了话语整体意义的结构
同上书,第18~20页。。从句列的角度来看,其内部关联常常是直线延续的;而话语角度不仅要求其具备这种直线型关联,而且还必须存在一个总体关联。这一标准常常用来鉴别话语和非话语,“只有具有宏观结构的句列才在理论上称之为话语。”
同上书,第41页。。
综上所述,梵?迪克的宏观结构理论已经关注到语篇连贯现象,并且将语篇连贯分为两个层面的连贯:线性连贯或微观连贯及整体连贯或宏观连贯,因此对语篇连贯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微观连贯与宏观连贯的构建在语篇理解中的作用
有关人工智能研究人类长期记忆中的知识结构的实验表明:篇章认知过程是外界输入的信息和人脑中的概念结构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对语篇的解读过程中,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具有理解、概括、储存、提取的功能,输入的信息经过人脑的加工后,以某种方式储存下来,随时供大脑提取使用。人脑对输入信息的处理过程便是大脑删除次要信息,总结、概括重要信息的过程,是从局部走向整体,从微观走向宏观的过程。同时,由于人脑有限的储存量,在语篇解读过程中,储存在大脑里的信息或记忆的对象不可能是具体的词语、语法结构或某种语言现象,而只能是对语篇的宏观理解。
语篇的解读涉及到语篇的宏观形式部分,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语篇模式”其实这里的“语篇模式”指的就是本章第三节中的“超结构”。以及与其相对应的语篇宏观意义部分,即梵?迪克所说的“宏观结构”。储存在大脑里的信息大多以“宏观结构”的形式出现。
宏观结构表示的是语篇不同语义层次上的意义组合方式,是语篇或话语的高层次语义结构。与宏观结构相对应的是微观结构(microstructure)。微观结构是表达最基本事件或状态的基本命题。因此,微观结构是语篇构成的最基本的单位,它以具体的词语、语法结构以及语言现象为表现形式,是语篇的低层次语义结构。微观结构体现了语篇组成的基本命题,是语篇整体意义形成的基础,它属于语篇低层次语义结构。对语篇微观结构的把握,即微观连贯的构建,只是意味着对语篇局部细节信息的理解,因此语篇微观连贯的构建只能属于较浅层次的语篇解读。
宏观结构建立在语篇微观结构的基础上,是对若干微观结构的总结、概括,是建立在低层次语义结构基础上的高层次语义结构。宏观结构抽象地体现了语篇整体意义的结构,是对微观结构的总结和意义上的浓缩。因此,宏观结构的形成,即宏观连贯的构建必须建立在对语篇微观结构的彻底解读,即微观连贯的构建基础之上,它是对语篇深层次的解读,是对语篇全局信息的把握和理解,是语篇信息处理的最高境界。下面我们举例说明:
Ich ging zum Bahnhof?(我来到火车站。)Ich kaufte eine
Fahrkarte?(我买了一张车票。)Ich lief zum Bahnsteig?(我走到站台。)Ich stieg in den
Zug ein?(我登上火车。)Der Zug fuhr ab?(火车开动了。)
本段由若干微观结构构成:“Ich ging zum Bahnhof? Ich kaufte eine Fahrkarte? Ich
lief zum Bahnsteig? Ich stieg in den Zug ein? Der Zug fuhr ab?”
表达了“我去车站”,“我买票”等若干个基本命题(微观结构),但理解了“Ich ging zum Bahnhof?”或“Ich lief
zum
Bahnsteig?”都只能构成对本段局部细节信息的理解,尚不能构成对本段全局信息的把握。只有在彻底解读这些微观结构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意义浓缩,推导出更高语义层次上的“Ich
nahm den Zug?”(我坐火车)这一概括全局的宏观结构时才算真正地理解了本段。
从代表局部信息的微观结构推导出代表全局信息的宏观结构是语篇解读的关键所在。从微观连贯向宏观连贯的转化是高层次的语篇信息处理过程。由此可见,宏观连贯的构建是语篇理解的最终目标,而微观连贯又是宏观连贯的基础和前提。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宏观连贯的构建对于语篇理解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宏观连贯的构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减少了语篇解读的信息负担量。我们在处理语篇信息时,删除了大量的次要信息,使阅读者仅将注意力放在重点信息的把握上,这大大地减轻了大脑处理信息的负担,使阅读者加快了阅读速度,为更深层次的阅读储备了能量。
(二)宏观连贯的构建可以使阅读者较快地从整个语篇中获得主要的信息。阅读者可以对一个复杂的语篇进行删减和梳理,在较短的时间里,透过表层复杂的微观结构,把握文章的脉络,理清作者的思路,形成语篇的整体意义框架。从微观连贯到宏观连贯的转化可以处理好局部细节信息和语篇整体框架的关系,以便最终把握语篇的宏观结构,获得语篇的主要信息。
(三)宏观连贯的构建有利于阅读者记忆、储存语篇的重要信息。在语篇阅读过程中,具体的词语或语法结构这些微观结构储存在读者长期记忆中是不可能的,而只能是对语篇整体意义理解的宏观结构。因此,宏观结构理论有助于阅读者记忆、储存信息,加强阅读的功效。此外,运用宏观规则进行微观结构向宏观结构转化的过程中,被激活的细节信息对理解语篇的细节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有些学者认为,梵?迪克的宏观结构理论主要从语义学的角度研究语篇,认为他“运用了和直接成分分析法相似的模式,这只是一种语义上的和语篇层次上的模式,所以他的分析基本上还局限在语篇内部,没有把影响和支配语篇连贯的社会文化因素、情景语境因素、心理认知因素包括在其框架之内。”
张德禄、刘汝山:《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而事实上,通过上面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出,梵?迪克的宏观结构理论不仅仅描述了语篇的语义结构,更重要的是阐释了语篇解读的认知心理过程,亦即宏观语篇连贯构建的认知心理过程。
梵?迪克在《语篇与语境》一书中就曾指出话语有3个主要维度:语言使用、信念传递(认知)和社会情景中的互动。 van Dijk, T?
A? Text and Context: Explorations in the Pragmatics of Discourse?
London:Longman, 1977, p 2
他在“信念传递”后面附加了一个注释“认知”,说明信念传递与认知有关,实际上是一个认知过程。可见他对话语语义的分析实际上考虑了话语的语言、社会和认知3个维度。
总而言之,梵?迪克的话语分析理论其实已经考虑到了话语的社会和认知因素,能够较为全面、系统地阐释语篇理解问题。上文提到的宏观结构理论、循环加工理论以及策略理论都包含了他的一些重要理论观点。此外,梵?迪克在其专著《篇章学:跨学科导论》(Textwissenschaft:
eine interdisziplin?re
Einführung)中也从语法、语用、修辞和认知心理的角度分析了语篇的结构、语境以及语篇的微观结构和宏观结构理解的认知心理过程。因此,本书主要依据梵·迪克的宏观结构理论、循环加工理论、策略理论以及《篇章学:跨学科导论》中的一些语篇分析理论观点,并且以林科(Linke)等人的联系阐释模式和有关预设的理论研究、框架理论、衔接理论和语篇意图理论为补充,来研究语篇微观连贯和宏观连贯构建的认知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