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化妆品学原理
》
售價:HK$
55.8
《
万千教育学前·与幼儿一起解决问题:捕捉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
售價:HK$
47.0
《
爱你,是我做过最好的事
》
售價:HK$
55.8
《
史铁生:听风八百遍,才知是人间(2)
》
售價:HK$
55.8
《
量子网络的构建与应用
》
售價:HK$
109.8
《
拍电影的热知识:126部影片里的创作技巧(全彩插图版)
》
售價:HK$
109.8
《
大唐名城:长安风华冠天下
》
售價:HK$
87.4
《
情绪传染(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
售價:HK$
88.5
|
內容簡介: |
《21世纪远程教育精品教材·汉语言文学系列:美学概论(第2版)》是一本全面创新的教材,注重基本概念的解释、理论表达上的逻辑,力图在每一个基本问题的解释上,能够结合具体的例证。同时,教材主要围绕美学的核心问题进行讨论,这样可以让读者以一种非常切近的方式进入审美活动的王国。教材对美学所研究的问题的解决,吸收了20世纪中国和西方美学研究的许多新成果,并把它们融会贯通为一个美学理论的新体系。在解释审美活动的发生和发展、美的本质、审美活动的本质、审美活动的符号形式等方面,都采用了全新的理论。这些理论是目前最好地解释美学问题的理论途径。
|
關於作者: |
牛宏宝,男,1960年生,陕西眉县人。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目錄:
|
第1章什么是美学
第一节美学学科的发展史
第二节美学研究什么
第三节如何研究美学
第四节美学的目的是成就人自身
第2章审美活动的发生和发展
第一节巫术直观与世界的象征化
第二节身体劳作与“手艺”
第三节审美活动的诞生:诗性直观与“艺”的结合
第3章美感经验
第一节什么是美感经验
第二节美感经验的特征
第三节美感经验与美
第4章美感经验的形态第一节美感经验诸形态及其形成
第二节优美与崇高
第三节悲剧与喜剧
第四节丑与荒诞
第5章作为“存在性境域的显现”的审美活动
第一节审美活动在人类存在性展开中的地位及意义
第二节审美活动的本性是人的存在性境域的显现
第三节审美活动的结构:显现·赋形·诗性言说
第6章作为显现的符号形式
第一节存在性境域的显现与符号形式的本源
第二节作为显现的符号形式的“介质”
第三节显现形式的组织
第7章作为意义生成事件的艺术活动
第一节艺术的本性:存在性境域向形式的凝聚
第二节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
第三节作为意义生成事件的艺术品的接受
教学大纲
本书参考书目
第二版后记
|
內容試閱:
|
第一节美学学科的发展史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于1750年在其所著的《美学》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鲍姆嘉通因此成为“美学之父”。但是,人类对自身审美活动的关注却在很早就开始了。所以,美学的研究,可以分为美学的学科理论史和美学学科形成前后对审美活动相关问题的广泛思考两个部分。就学科史而言,它只有很短的历史;就对审美活动的思考而言,则不仅有漫长的历史,而且范围广泛。这里我们先来看美学学科的形成。
一、美学学科的形成
人类直接或间接地注意到美的现象和诗意创造的世界,并对其进行有意识的思考,是从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和中国开始的。文献记录表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该学派主要活动在公元前6世纪)是最早开始思考美的。这个学派主要的智力活动,是在数学和音乐两大领域。该学派认为,宇宙是由数构成的。于是他们就按照数的关系,探究了诸如身体、音乐和图形中能够带来和谐美感的比例关系。比如他们认为,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和圆形。毕达哥拉斯学派因之成为西方从形式角度研究美和艺术的滥觞。公元前5世纪,是古代理性思维崛起的顶峰时期,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就开始从理性思维的高度来思考美和丰富的艺术的历史过程,企图从概念和定义的水平上给“美”确定一个恰当的内涵。柏拉图的对话《大希庇阿斯》,是西方历史上第一篇企图给“美”下定义的文章。这是一篇由苏格拉底为一方,希庇阿斯为另一方所进行的关于“美”的智力对话。在对话中,苏格拉底要求他的辩论对手不要告诉他什么东西是美的,而是要告诉他什么是“美本身”,即那使一切美的东西美的要素是什么。柏拉图坚持有这样一个“美本身”,是“美”这个词从一般名词上升为概念的重要步伐。柏拉图在这篇文章中的两个立场,即认为在所有的美的事物中有一个美的共相,它是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最终原因,以及坚持应该给这个美的共相下定义,给后来的西方哲学和理性思考探索美的现象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确定了探究的方向——追寻什么是“美本身”。给“美”下定义的漫漫征程从此开始了。
柏拉图(前427—前347)在西方哲学和美学上影响非常深远。这不仅因为他是西方最早对美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哲学思考的哲学家,而且他在哲学上也提出了当时的最高的本体概念“理念”(或译作“理式”)。他认为,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这个世界之外,有一个绝对的、更为本质的、永恒不变的“理念”的世界,我们的现实世界只不过是个本体的“理念”世界的现象而已。比如,你坐的这把椅子,柏拉图就认为先有一个椅子的“理念”,然后才有现实的这把椅子。现实的椅子只是“理念”的椅子的模仿。基于对这个绝对的“理念”世界的坚信,柏拉图也就认为应该有一个美的“理念”,现实的各种美只是分享了这个“美的理念”,才变得美的。这就是为什么柏拉图在不知道美是什么的情况下,坚信有“美本身”存在、并执著于追寻“美本身”的方法论基础。基于这样的思想,柏拉图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那么,艺术与本体的、绝对的、更本质的“理念”的关系,中间就隔了一个现实世界。因而艺术只是对“理念”的本质世界的模仿的模仿,只是“理念”的“影子”。这就是他著名的“影子说”。著名英国美学史家鲍桑葵认为,柏拉图的这一理论“把整个可以感知的世界变成了各种理念的象征”。因此,可以说,柏拉图的美学思想中隐蔽地存在着一种“象征主义”的精神。柏拉图是通过撰写一系列的对话体文章,如《理想国》、《巴曼尼德斯篇》、《斐多篇》,等来阐述自己的思想的。这些对话具有理性分析的睿智和思辨力量的双重魅力。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的《诗学》则带来了另一个重要的范畴,这就是“诗学”。“诗学”是研究所有诗性活动的形式的学问。亚里士多德的研究范围包括了当时所有的艺术形式:悲剧、其他戏剧、音乐和抒情诗等。他用“诗”来概括所有这些艺术,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东西,即“诗性的形式”。《诗学》不仅是西方最早对艺术进行哲学思考的著作,而且“诗学”这个范畴也被沿用了几千年。从此后,对“美”的概念的追寻和在“诗学”的名义下对“诗性形式”的艺术活动的研究就结伴而行,构成了对“美”的现象进行哲学思考的主要方面,直到“美学”被提出。古代的中国也与古希腊一样,很早就意识到了美的现象。孔子在其思想中就提供第一章什么是美学了中国文化中最早的对“美”的思考。他把美与善联系起来,如他所说的“尽善尽美”,为中国文化在此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正是孔子删编的《诗》(即《诗经》)为中国提供了第一部诗歌总集。他还同时提出了“诗可以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等主张。然而,无论是孔子,还是此后漫长历史中的中国思想家们,谁也从来没有把“美”作为一个概念或范畴来加以思考,也从来没有形成给“美”下定义和追寻“美本身”的历史,但却到处留下了关于艺术的道德关怀和各种具体的审美体验的灵动描述。美的现象和艺术的诗意世界之所以在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5世纪进入了人类的思考,有以下两种重要原因:(1)原始巫术—神话思维开始解体,理性思维崛起,人类开始用理性思维来确定周围的一切;(2)由于原始巫术—神话思维的裂变,人类艺术活动从原始巫术活动那里获得了相对的独立性,并凸显出了它们的独特品质——纯粹的审美特质和诗性特质。正是这两点的相遇,促成了人类开始思考美的现象和诗意的现象。从此,人们就开始了对美的现象和诗意现象的持续思考,而且从未间断过。但这些思考不是把美的现象纳入哲学的范围,就是把它与伦理、宗教等混在一起加以考虑,直到18世纪的理性时代。
二、美学学科如何能够成立
自从美的现象进入人类的思考之后,美的现象向人类的思维提出了一些尖锐的问题:诗性的或审美的现象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如果是理性的,那么其真正的品质是什么?它与科学、哲学和伦理学等有何区别?如何把它们之间的界限清晰地描述出来?当这些问题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出来,并迫使人类用知识理论来回答这些问题时,产生或确立美学学科的时机就到来了。但是,一个学科的建立,不仅取决于这个学科所要研究的对象的自身发展,而且还取决于人的思维的发展水平。一个学科要成立,必须具备下列条件:(1)必须有确定的研究领域,这个研究领域必须在整个人类的知识体系中居于不可缺少的、独立的地位;(2)该学科在人类的整个知识体系中要有着自己的特殊的任务,并因此形成自己要解决的问题领域;(3)还必须形成与这项研究领域相适应的研究方法以解决其问题。因此,美学要成为独立的学科,也必须满足以上的条件。美学学科成立所需的这些条件,在18世纪的欧洲形成了。欧洲的18世纪是人类理性思维第二次崛起的时代。欧洲人经过漫长的宗教统治后,开始从宗教的梦中醒过来,重新把一切决断的权能交给人的理性思维。这种觉醒,在自然科学领域以哥白尼、伽利略、牛顿为代表;在哲学领域,以德国的莱布尼茨、沃尔夫、法国的笛卡儿等为代表。他们的思考产生了一个影响深远的要求———一切都6应该接受理性的裁决,并在理性的法庭上接受审判,以申辩自己存在的权利或者放弃自己存在的权利。这就是启蒙运动的要求。启蒙哲学不仅坚信理性思维能分析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中存在的秩序,而且还相信思维能够产生这种秩序。因此,它的伟大的工作,就是按照不同的本质划清不同的领域的界限,按照逻辑的秩序把它们安排成系统。他们首先划分出了科学的领域和信仰(宗教)的领域以及诸如思维的领域,而对应于这些领域的是哲学、宗教、逻辑学等学科。在这一切就绪之后,他们发现,有一个领域却无法归类,这就是包括艺术活动在内的丰富的诗意活动的世界。没有一个学科对应这一领域。他们还发现,人的心智中有三种能力,一是知,一是意,一是情。与“知”的心智能力相应的是哲学,与“意”的心智能力相应的是伦理学,但却没有一个学科对应着“情”的心智能力。正是在这样的分类、排序的逻辑工作中,一个巨大的领域——诗性活动的领域——显露了出来,并要求在整个人类的认知体系中居于一定的地位。在这样的要求下,西方的启蒙哲学家们开始探讨诗性活动这一领域所积累的所有材料和所有线索,看看这个领域是什么性质的领域,应该归之于哪个学科,如果需要建立新的学科,那么就要确定这个新学科是否能够成立。当这些肩负启蒙哲学使命的哲学家们带着他们的逻辑学工具踏进这一领域的时候,他们才发现,这个领域完全是个混乱的泥沼,没有一个概念是清晰的:审美经验完全的感性特征,使得把它归于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变成了难题;还有,审美的快乐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作出美的判断是人人不同的,还是有共同的标准?艺术的想象力是虚假的还是真实的?作出美的判断是不是一种客观的知识?它是主观的,还是普遍客观的?更为严重的是,艺术和审美现象的整体性、直观性,使得这些哲学家所携带的逻辑工具似乎根本对这一领域没有办法进行分析。也就是说,理性思维的分析方法对审美活动的整体性、直观性的任何分解,都会破坏这些特点,这反过来又对启蒙哲学的理性分析的信仰提出了挑战,如果理性的逻辑分析不能对美的现象或诗性现象进行完美的分析,那么,理性思维的完美性也就应该大打折扣。这样,启蒙思想家们就面临一种抉择:是宣布审美活动的领域为非理性的活动,因而理性应该排斥它呢?还是坚持理性的能力能够最终分析清楚这个非理性的领域呢?启蒙思想家们最终选择了后者。这些思想家对这一领域的澄清,是一个材料一个材料,一个观点一个观点锤炼出来的,就像铁匠打铁一样,去掉杂质,淬出本质。在这种锤炼中,一个观念逐渐清晰起来,这就是在审美的经验中,有这样一种品质,它无法单凭概念去认识,也不能通过一堆个别的经验进行归纳加以把握,而只能直接去体验,去直觉地加以理解。这就是审美活动的直觉品质。另外一个重要的见解就是,我们不应该在物质的对象上去寻找美,也不应该在我们的主观心理中去找美,而应该在创造的过程中发现美的存在中心。这样就揭示了审美世界的真正深度。无论是缓慢地从个概念到另一个概念的推理思维,还是对特定现象进行敏锐耐心的观察,都无法达到这个深度。只有一种直觉悟性能达到这个深度,这个悟性不是从部分到整体,而是从整体到部分。这就是审美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关键。在如此严格精细的研究中,一个独特的领域逐渐呈现出来,它与逻辑的知识、伦理的知识都完全不同。这些研究的线索首先被当时的意大利哲学家维柯抓到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