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老子解说(正本清源,还《老子》真面目)

書城自編碼: 2137292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哲學
作者: 詹首谦
國際書號(ISBN): 9787511248749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10-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72/27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21.9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罗马政治观念中的自由
《 罗马政治观念中的自由 》

售價:HK$ 50.4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宠位厮杀
《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宠位厮杀 》

售價:HK$ 61.6
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这是一本读了之后会让人运气变好的书”治愈无数读者的心理自助经典)
《 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这是一本读了之后会让人运气变好的书”治愈无数读者的心理自助经典) 》

售價:HK$ 44.6
未来特工局
《 未来特工局 》

售價:HK$ 55.8
高术莫用(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续篇 薛颠传世之作 武学尊师李仲轩家世 凸显京津地区一支世家的百年沉浮)
《 高术莫用(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续篇 薛颠传世之作 武学尊师李仲轩家世 凸显京津地区一支世家的百年沉浮) 》

售價:HK$ 54.9
英国简史(刘金源教授作品)
《 英国简史(刘金源教授作品) 》

售價:HK$ 98.6
便宜货:廉价商品与美国消费社会的形成
《 便宜货:廉价商品与美国消费社会的形成 》

售價:HK$ 77.3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2024年新版)
《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2024年新版) 》

售價:HK$ 77.3

 

建議一齊購買:

+

HK$ 286.2
《《最好的告别》三部曲》
+

HK$ 72.2
《中国哲学简史》
+

HK$ 90.7
《沉重的肉身(珍藏版)》
+

HK$ 92.3
《图解苏菲的世界(乔斯坦·贾德最经典著作《苏菲的世界》图解版!》
+

HK$ 72.2
《易经杂说》
+

HK$ 129.9
《哲学的故事(最经典的哲学入门读物,让深奥的哲学立刻生动起来)》
編輯推薦:
★正本清源,还《老子》以真面目
★和谐呼唤老子,让老子道德文化成为现代社会民风不古的良方,呼唤老子归来
內容簡介:
《老子》又名《道德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完整的哲学专著,也是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文化名著之一。但经千多年的传抄、传注、加之文字字义的演变,解说纷纭,増损、错漏、曲解等在所难免,有些地方已失去本真。《老子解说》通过对版本、文字、词句的校考注释,以及对章法结构的分析,客观地把握每章的主旨,全面、深刻、系统地阐释其思想内涵,力求从源头上正本清源,还《老子》以本真,从根本上澄清历代在注老解老方面的曲解和误读。
關於作者:
詹首谦,一九三八年生,河南省漯河市召陵人,一九五九年毕业于河南省郑州师范专科学校,历任中学教师。一生淡泊名利,晚年研究《易经》、《老子》、《庄子》。著有《老子解说》、《庄子解评》等。
目錄
前言
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三章 不尚贤
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五章 天地不仁
六章 谷神不死
七章 天长地久
八章 上善若水
九章 持而盈之
十章 载营魄抱一
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
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
十三章 宠辱若惊
十四章 视之不见
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
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
十八章 大道废
十九章 绝圣弃智
二十章 唯之与阿
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二十二章 曲则全
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
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
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
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
二十九章 将欲取下天而为之
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
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
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
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
三十四章 大道汜兮
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
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
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
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
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
四十二章 道生一
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
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
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
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
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
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
五十章 出生入死
五十一章 道生之
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
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
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者
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
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
五十九章 给人事天
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六十一章 大国者下流
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
六十三章 为、无为
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
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 
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大
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
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
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
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
七十二章 民之不畏畏
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
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七十五章 人之饥
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  
七十七章 天之道
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
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
八十章 小国寡民
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
后 记
內容試閱
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道可道,非常道①;
名可名,非常名②。
无,名万物之始③;
有,名万物之母④。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⑤;
常有,欲以观其徼⑥。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⑦,
同谓之玄⑧。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⑨。

【注释】
①道:第一个“道”,本义即人行走的路。《说文》:“道,所行道也。”第二个道,作动词,以之为道,把它作为道。是指道的引申义,道理、原则、法度、规律等。春秋时期已将“道”这一普通名词上升为具有哲学意义的术语而风行一时。称天体运行的轨道为天道,人行事遵循的准则为人道等都是指形下之道。第三个“道”,是指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常道”。作为宇宙万物本原,本体及规律的道,这是老子的首创。《易传?系辞》云:“形而上者谓之道。”这是对“道”的高度概括。“常道”之“常”,以及后面出现的“常名”、“常无”、“常有”等“常”字,帛书本作“恒”,是为避汉孝文帝刘恒讳而改。《说文》:“恒,常也。”“恒”与“常”同意而通用。今天为保持与诸传本的一致仍用“常”。以下“恒”、“常”的异文,不再另注。常、恒,永久义,只有道的本体具有这种永恒性,在时间上永恒,空间上无限,“常道”其实质就是自然。
②名:名称。第一个“名”,指道。第二个“名”,作动词,命名,称谓的意思。第三个“名”,指常道的名,“常名”,即永恒的名。因为老子称谓的常道,“绳绳兮不可名”(《十四章》)、“道常无名朴”(《三十二章》)、“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二十五章》),所以用“道”称谓,是“非常名”。“道”只是后起的“字”,不是道的“常名”。
③无:老子哲学的一个范畴,是物质存在的状态形式,是称谓万物形成前的初始状态。“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二十五章》)看上去好象是无,而实际是有物,“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二十一章》)。
④有:老子哲学的又一范畴。指物质的客观存在,是一切有形物的根源。
⑤常无:指常道的存在形式,永恒的无。 欲:要,想要。
以:介词,凭借,用。“常无”为介词“以”的前置宾语。 妙:奥妙,微妙。王弼注:“妙者,微之极也。”
⑥常有:指常道的内容。
徼(jiào):沿着轨道行进。《说文》:“徼,循也”。“循,行顺也。”义为遵循规律行进。“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十六章》)。观复即“观徼”,观察万物复回的运行规律。
⑦此两者:指“无”与“有”,即常无、常有。 同出而异名:“同出”,同出于道。
异名:指无与有。道的实质为有与无的统一,即“有物混成”(《二十五章》)。
⑧同谓之玄:都是形而上的玄虚,虚无。
谓,通“为”,叫做。玄:《说文》:“幽远也。”幽微、深远义。微妙不可测知。这句“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帛书本作“此两者同出,异名同谓”。意思无大差别。
⑨玄之又玄:主要是表述道体玄妙变化不可测知,无穷无尽。 门:门径,出口。指道是生出各种奥妙的门径。

【解说】
这一章概述道的特性、本质和规律,是《道经》的纲。可分三层意思。
第一,道的特性是常道。老子的道不同于言说的道,具有客观性、永恒性,是常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本义是人行走的路。《说文》:“道,所行道也。”又说“一达谓之道”,即所要达到目的地的路。春秋时期道已广泛用作天道、人道,引申为规律、法则、理论等,多指人的言论、法令、制度,是天命神意,统治者意志的体现。先秦诸子均论道,但都是形而下的具体的人事之道,以道作为天地万物本原和形而上本体,常道的只有老子。“道可道,非常道。”老子首先肯定道可以用来作“道”,但却不是恒久的道,“非常道”。“常道”就是永恒的道。“恒”,同于“常”,就是时间上永久,空间上无限,在宇宙、天地、万物形成前就已经存在,不同于用语言说出的道。
在此应该说及的是历代解家把第二个“道”字解为言说义。认为道“不可以讲说,不可以用语言说明”,“道具有不可以言说性”等等,这是错误的。(一)老子时代,著作文籍中“道”作“言说”的很难找出先例;(二)老子从没有说过“道不可言”的话;(三)老子五千言尽是言道,又怎能自相矛盾不让别人言道呢?老子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七十章》)。又说:道之出口,淡手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三十五章》显然老子是在言道,怎能说道不可言呢?老子确实公开主张不让“言”,要“不言”、“希言”、“贵言”。如:“行不言之教”(《二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五章》)、“悠兮,其贵言”(《十七章》)、“希言自然”(《二十三章》)等等。所有这些“言”,放在语言环境中去考察,当不是指人的说话,更不是不让人说话,这些“言”指统治者有为的主张,违背自然规律的主观妄言。确切地说是指统治者的言论、学说、主张,或命令、法规、制度等等。不让言的目的是要实行自然无为之道,要遵循客观规律,不主观妄为。老子在《五十六章》中说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知者”,指的是知“道”、懂“道”的人,真正知“道”的人,是不妄言,不发号施令;不知“道”的人,才会随意发表言论,发号施令,提出与道相违背的学说或主张。由此看来老子不是禁止一切言论自由,如果真的“不言”,就不会有老子的“五千言”,老子认为道是可以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善言,无瑕谪”(《二十七章》)。如果道不可言,必定导致“不可知论”。唐朝诗人白居易曾提出质疑。《读老子》诗云:“言者不知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
事出有因,历代解老认为“道不可言”,主要是受了庄子的影响。《庄子?知北游》中曾有“道不可言,言而非也!”这话毕竟是出自庄子。后期墨家曾提出批评,指出这句话本身就是“悖”,“以言为尽悖”(《墨子?经上》。“悖”,违反,谬误。如真是这样,庄子又何必著书“言”呢?
“可道”的“道”,名词活用作动词,译作把道当作“道”。这种古文现象不是老子独创,在老子时代或更早就是司空见惯的小儿科。这样解把“道”的概念演化交待得清楚,从上下句的文理,全章、全书的文义都能说得通。可是把“道”突然解作“言说”义,且不说这在老子时代并不常见,就文理、文义都是说不通的。“可道”的“道”,明确解作“言说”的不知起于何时,有待深究。“道”字作“说话”或“话说”是唐宋之间的口头语。由此可以推测,把“道”解作“言说”义的最早起于魏晋士林,老子的“道学”发展为“玄学”。玄学家们故弄玄虚,故作高深,把原本是“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却变得不能知,不能行了。到了近代、现代,在《老子》的注释中把“可道”的“道”明白解作“言说”义。许多学者认为不妥但已是习而不差,无力回天了。唯南怀瑾先生能正视这一问题,在他的《老子他说》中明确表示“这是不大合理的”。但应作何解释,却持无所谓的态度。认为“何必固执成见,追究不休呢?”
“只有亲见老子,来问个清楚。”我看亲见老子,完全没有必要,因为“五千言”已经作出了回答。
名可名,非常名。道可以作它的名子,但并不是它恒久的名。老子所言的道,准确地说是无名,“道常无名”(《三十二章》):(一)“名”,《说文》:“自命也。”因分辨确证的需要,自报其名。因为道“先天地生”,是万物的祖宗“象帝之先”,又是“独立不改”无需分辨,无人给它命名,所以“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二十五章》)“道”、“大”只是后来的“字”,是名号,并不是“常道”的永恒的名;(二)无法给它命名。因为道不同于具体的存在物,它是无形无状,“惟恍惟惚”(《二十一章》)。人们不能用感官去感知它,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博之不得”,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十四章》)所以“绳绳不可名”。用任何名都不能表达它的本质属性,只好借用“道”,作它的名,却不是它的“常名”。总之开头这两句揭示出道的特性,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状态,是永恒的存在。
第二,道的本质,是无与有的统一,是道的本原、本体和运行规律。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王弼本作“天地之始”,据帛书本改。“无”是称谓天地万物形成前的初始状态,指道的存在形式,《文子?原道》:“虚无者,道之舍也。”道无形无状,无具体的物象;广大无边,不可用感觉经验认识。“有”,指道的实质存在内容。文子《原道》:“纯粹素朴者,道之本也。”称道是万物的根源。但“有”不是具体的实体,“无”和“有”都是虚无的。道是有与无的统一,是混沌。“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二十五章》)。所以称道为“一”、“大一”、“太一”等。道是物质的,无形而实有,是客观世界的本始状态,是本原、本体,是自然的本质存在。
接着老子阐述了道的运动及规律。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故”,是因果推论之词,是说由于道的存在,必然有道的运动。运动是道的存在形式,是道的根本属性。“常无,欲以观其妙”,凭借常无观察它其中的奥妙。奥妙指的是什么呢?“无”,名万物之始,是万物的初始。这个“妙”就是玄妙,指万物的产生过程。道的化生,是道最基本,最本质的运动。“妙”作玅(miào),神妙;奥妙。“天下万物生于有,生于无”(《四十章》万物由无生出,其不奥妙。可见“观其妙”就是观察道体的化育功能。“常有,欲以观其徼”,要凭借常有去观察它其中的循行轨道。《说文》:“徼,循也。”“循,行顺也。”义为沿着某种标志行进,即为沿着轨道行进。“观徼”就是认识道的运动规律。老子认为道的运动规律是循周行的路线:“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二十五章》)。道的运动是永恒的。道与万物之间的循环往复,是永不停歇的,是周期性、规律性的运动,“观其徼”,就是观察万物依循的这一规律。
第三层总结。概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以及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原则。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马王堆帛书本作“此两者同出,异名同谓”。“此两者”,指“常无”与“常有”,名称不同,异名。“同出”同出于道,或“同谓”,都称作“道”。“玄之又玄”,是说道是形而上的玄虚,虚无。“众妙之门”,是各种奥妙生出的门径。“门径”指道是万物产生变化发展的总根源。《易?系辞下》:“乾坤其《易》之门邪?”孔颖达疏:“《易》之变化,从门而出,故乾坤是《易》之门。”恒谭说:“伏羲氏谓之易,老子谓之道”。(《新论?闵友》,恒谭《新论》)老子以“道”为人们确立了观察分析判断处理自然与社会及一切事物的总原则。
【译文】
老子言说的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具有特殊的含义。道可以做道理,原则,法度、规律等有形的道。但是老子讲述的道是无形、无名、永恒的、称为常道,“道”并不是它常有的名。
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本体及规律,因为它是虚无的,称它为无。但又不是绝对的无,其实质是无和有的统一。无是称谓天地形成前的初始状态;有是指物质客观的存在,是称谓万物的物质根源。所以要凭借“无”去观察万物产生的奥妙;凭借“有”去观察万物的循行规律。无和有都是来自形而上的虚无,只是名称不同,同样是虚无玄妙。
玄妙又玄妙,是天地万物进出的大门。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