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漫画三国一百年
》
售價:HK$
55.2
《
希腊文明3000年(古希腊的科学精神,成就了现代科学之源)
》
售價:HK$
82.8
《
粤行丛录(岭南史料笔记丛刊)
》
售價:HK$
80.2
《
岁月待人归:徐悲鸿自述人生艺术
》
售價:HK$
61.4
《
女人的中国医疗史:汉唐之间的健康照顾与性别
》
售價:HK$
103.8
《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四辑
》
售價:HK$
470.8
《
中国近现代名家精品——项维仁:工笔侍女作品精选
》
售價:HK$
66.1
《
宋瑞驻村日记(2012-2022)
》
售價:HK$
115.6
|
編輯推薦: |
《朱德实录》
朱德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于俊道主编的这本《朱德实录》生动地再现了朱德从贫寒的少年时代就追求光明、投身革命,一直到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万里长征,以及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领导人民军队所建立的卓越功勋,着重表现了朱德同志作为革命家、军事家所具有的坚定、勇敢、机智、无畏的伟大精神。
《刘少奇实录》
《陈云实录》
《毛泽东实录》
《邓小平实录》
《周恩来实灵》
|
內容簡介: |
《朱德实录》
朱德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英勇奋斗并建树了丰功伟绩的人民领袖之 一。他一生经历辛亥革命中的云南起义、护国战争、护法战争,出国留学期 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又经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 争,以及开创新中国社会主义大业的时期。
于俊道主编的这本《朱德实录》以文学传记的形式,选取了朱德人生经 历的不同侧面和重要阶段,艺术地再现了朱德的独特形象,重新抒写了我军 的光辉史册。
《朱德实录》史料扎实,内容丰满,行文流畅,文笔生动,不失为一本 全方位了解朱德生活的通俗读本。
《刘少奇实录》
《陈云实录》
《毛泽东实录》
《邓小平实录》
《周恩来实灵》
|
目錄:
|
《朱德实录》
第一章 “投笔从戎去,刷新旧国风”
一个标本式中国农民家庭
从小就很机灵,在逆境中读书
在顺庆府中学堂接受新思想
考入讲武堂,加入同盟会
重九起义,五华山上树红旗
“四大金刚,朱德第一”
朱旅长救民于水火
放弃高官厚禄,3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
第二章 “学一辈子也不会够”
阅读古籍,也读新书
爱读史书,推陈出新
从柏林到莫斯科,理论水平快速提高
在战斗的间隙里读书
一本《共产党宣言》,读了一辈子
第三章 永久的记忆:朱德与他的家庭
人生最大的遗憾:没能侍奉老母
47年的夫妻情
“我不要孝子贤孙,要的是革命事业接班人”
第四章 “不搞特殊化":生活细节
对衣着没有什么特别的讲究
粗茶淡饭,吃饱就行
只有三间老式平房
脚力非凡,不搞特殊化
第一元帅,却从未领过元帅的工资
第五章 兰香人生:平凡世界中的总司令
热爱书法终生不改
用诗词记录革命风雨
对兰花情有独钟
要革命,就得有一副坚强的体魄
第六章 史海:元帅趣事
军长理发,给了一个银角子
给女战士当红娘
备战气氛中的祝寿
为了节约,把烟戒掉了
朱老总的谈话艺术
揽山川之胜
喜欢种树,对树木有着特殊的感情
第七章 浪底真金:浩劫中的朱德
81岁,遭遇“文革”的惊涛骇浪
忧虑与困惑
九个月的“软禁”生活
“历史是公正的”
“你要我休息,我还要挂帅出征呢”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闲居之中的慰藉与乐趣
壮怀激烈,悲凉慷慨
第八章 朱老总的人际世界
战友情
师生情
与民主人士的交情
化干戈为玉帛
与国际友人的交往
《刘少奇实录》
《陈云实录》
《毛泽东实录》
《邓小平实录》
《周恩来实灵》
|
內容試閱:
|
《朱德实录》
仪陇县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地处嘉陵江中游的东岸。它是嘉陵江和渠江 之间的一片狭长的丘陵地带,县境内到处是不算太高的起伏山峦和狭窄的沟 谷溪流。这里是四川的偏僻山区,缺水少矿,土地贫瘠,居民主要从事农业 。
仪陇县城坐落在金城山的半山腰上。金城山东南约37公里,有一个小镇 ,在小镇旁耸立着形似马鞍的山岭,因此,小镇得名马鞍场。附近的农民按 农历每月二、五、八日都到镇里赶场,买卖山货、土产和自养的禽畜。
马鞍场西北约两公里处,有一座突起的山梁,名叫琳琅山。这里层峦叠 嶂,满山苍松翠柏,丛花绿草。从上空俯视琳琅山形似五星,秋末冬初,枫 叶满山犹如红色的海洋。晴天,远眺琳琅山,在阳光照耀下,就像一颗闪闪 的红星。特别是到了春天,布谷鸟鸣,山上到处是盛开着的血红血红的映山 红,紫蓝紫蓝的牵牛花和雪白雪白的山桃花。在一层层绿色梯田中,还呈现 出一片片金黄金黄的油菜花。在和煦的阳光沐浴下,琳琅山显得更加五彩缤 纷、琳琅满目。
琳琅山西麓,有一个只住有几户人家的小山村,名叫李家湾。1886年12 月1日,朱德就诞生在李家湾一个佃农的家里。这一天的早上,川北群山环 抱的琳琅山,晨雾弥漫,寒气袭人。朱德的母亲和往日一样,天刚麻麻亮就 起了床,在灶前忙碌着给全家十几口人做早饭。她正要弯腰下蹲往灶门添柴 时,只觉得腹部一阵剧痛,额头直冒冷汗。正在这时,手脚勤快的老祖母走 了进来,一看二儿媳钟氏躺在灶前,心里已明白七八分。老祖母把大儿媳刘 氏马上叫了过来,两人把钟氏扶进房内,让她仰卧在床上。老祖母和朱德的 伯母忙碌了一阵子,还没有等到早饭烧好,一个幼小的生命伴随着“畦”的 一声啼哭,降临到人世间。
当这个茁壮的新生命刚刚来到人间的时候,谁都没有意识到他的来临会 对中华民族的命运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谁也不曾想到他的一生会对历史的 进步起了那么伟大的作用。只有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人们才越来 越深刻地认识到,他的来临对于每一个谋求解放的中国人是多么重要。他, 是20世纪中华民族的一代伟人! 他是谁7他就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政治家、军事家朱德! 朱德的祖上原是广东韶关县的客家人。明末清初,由于连年不断的战争 ,加上战后疫病流行,使四川人口稀少,荒地很多。清朝统治者为了稳定在 四川的统治和征收赋税,采取一系列增加人口、恢复生产的措施,展开了大 规模的移民活动。大批大批的外省人迁移到四川,其中尤以湖广人居多,历 史上称之为“湖广填四川”。朱德的祖先就是在这个时候入川的,最初在川 北的广安县、营山县一带流动经营小商业来维持生计。清朝乾隆末年,朱氏 第三代的朱文先带着第四个儿子朱自成,从营山迁到仪陇县马鞍场。后代在 马鞍场的大湾定居。随着家族的繁衍,人们便称这里为“朱家大湾”。
朱家族谱字辈是按着28个字构成的七言韵文排列:“发福万海从仕克, 友尚成文化朝邦,世代书香庆永锡,始蒙纪述耀金章。”朱德的曾祖父是“ 朝”字辈,名叫朱朝星。朱家在朱朝星那一代时,尚有老业田30挑,按一亩 约为5挑计算,朱家田地面积约合为六亩。朱德的祖父是“邦”字辈,名叫 朱邦俊,排行第三。大祖父叫朱邦楷,二祖父叫朱邦举,四祖父叫朱邦兴, 幺祖父叫朱邦久。朱家到了“邦”字辈,人丁兴旺,几兄弟平分祖上传下来 的老业田,每人分到的一点地已不够维持生计。于是,在1882年,朱邦俊把 土地和草屋典了三百吊钱,作为资金,领着一家6口人搬到离大湾两公里的 地方,租佃了李家湾的地主丁邱JJI家80挑田土耕种。从此,朱家便沦为贫 苦的佃农。
朱德出生时,朱家共有11口人:祖父母朱邦俊和潘氏,伯父母朱世连和 刘氏,父母亲朱世林和钟氏,还有三叔朱世和、四叔朱世禄,大哥朱代历、 二哥朱代风,姐姐朱秋香。朱德的父母一共生了13个儿女,因为家境贫穷, 无法全部养活,只留下了六男二女,后来再生下的就被迫溺死了。
朱家世世代代都是憨厚、勤劳、朴实的农民。朱德出生时,祖父朱邦俊 已年过花甲,还经常领着全家下田干活。他几十年如一日,每天天麻麻亮就 把大家叫醒,分配农活。农忙时领着全家锄地、犁田、播种、割禾、打猪草 ……冬天领着大家上山砍柴。直到晚年,八九十岁了,还下田干活,平时手 里经常提着粪筐在村前村后、田间草场、渠边道旁拾肥。他常对儿孙说:“ 人不怕累,就怕闲,就怕懒,越闲越懒就会吃穷病倒。”就在他临终前不久 ,还站在田埂指点后辈耕田。朱德回忆说:“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 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 里劳动。” 朱德的祖母潘氏是一位十分能干,善于操持家务的农村妇女。她虽然不 识字,却是个有胆识、有魄力、有高度组织才能的人。她是全家的主持者, 全家人生活上的大事小事全由她操持管理。正如朱德所言:“祖母是家庭的 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都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 在朱德的眼里,祖母简直是万能的,她把这十几口人的穷家,管理得井井有 条。日子虽然贫寒,但全家和和顺顺,尊老爱幼,深受当地群众的称赞和尊 敬。有人为朱德的祖母所写的寿文也称她“事无巨细,皆躬自纪理无遗绪” ,“内治殊谨严,令子侄皆以力事事。” 朱邦俊生有4个儿子,大儿子叫朱世连,二儿子叫朱世林,三儿子叫朱 世和,小儿子叫朱世禄。P3-5
《刘少奇实录》
《陈云实录》
《毛泽东实录》
《邓小平实录》
《周恩来实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