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大学问
》
售價:HK$
99.7
《
甲骨文丛书·波斯的中古时代(1040-1797年)
》
售價:HK$
88.5
《
以爱为名的支配
》
售價:HK$
62.7
《
台风天(大吴作品,每一种生活都有被看见的意义)
》
售價:HK$
53.8
《
打好你手里的牌(斯多葛主义+现代认知疗法,提升当代人的心理韧性!)
》
售價:HK$
66.1
《
新时代硬道理 广东寻路高质量发展
》
售價:HK$
77.3
《
6S精益管理实战(精装版)
》
售價:HK$
100.6
《
异域回声——晚近海外汉学之文史互动研究
》
售價:HK$
109.8
|
編輯推薦: |
1.颠覆传统饮食观。中国首个提出 “少食健康”理念的生活实操手册,见解独到,撼动陈规陋俗,一针见血地剖析了人们“多吃”的诸多心理本质。
2.效果经过切实验证,简单实用。古代圣贤、帝王,现当代名人、长寿老人都在运用的“少食”方法,作者亲自实践,行之有效。全面守护家人健康。
3.“饮食没搞好,疾病跟着跑”;“少吃一口饭,多积一份善”……本书是子女给父母最贴心的礼物。
4.立足生活,语言晓畅,可读性强,是一本非常适合大众读者的优秀健康读物。
5.内附40余幅精美插画及作者亲拟《生命宣言》书,打开有惊喜;32开本,方便携带;制作精美,自留、送人两相宜!
|
內容簡介: |
很多疾病是吃饱撑出来的!
错误的饮食观念和习惯犹如当头棒喝,让人警醒;
“对食物的依赖会成为食物的奴隶”,正在深刻解析;
古代圣贤、帝王、现当代名人、长寿老人最具操作性的少食秘诀现已深度揭秘。
作者经过20余年潜心研究和亲身实践,在“饮食方式”上打开一条新路。他认为,我们不要总盯住疾病本身,更要从根源入手,少吃点,更健康!
本书全方位、多层次、广角度地讲述了:“吃,不仅是为了吃饱,还是一段品味美食、品味人生的过程”,让每一位老百姓从中受益。
|
關於作者: |
盛紫玟
“人类少食健康工程”发起人,“123生命工程”俱乐部创始人,北京大管家健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创办人。最“接地气”的全民健康“代言人”。
生于饥馑时代,人生遭遇跌宕起伏,感人生之无常,叹生命之可贵。20余载游历名山大川,寻师访友,遍涉易、道、儒、释、医、武、哲,落脚于生命科学。
作者对健康、人生的感触深刻、独到。如今,虽享受饱食时代下的诸多“福利”,却以辩证的观点,热爱生命的姿态,首倡“少食健康”工程,把“少食”的生活理念渗透给每一位渴望健康的读者,帮助我们提高生命品质。
|
目錄:
|
自 序1
Part 1 很多病都是吃饱“撑”的
很多病都是吃饱“撑”的 3
吃多“不自知”是致病根源 9
管不住嘴,迈不开腿 16
“饱食时代”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是
受益者,也是受害者 21
饱食终日,疾病来袭 27
那些被“撑”死的鱼 31
Part 2 对食物的依赖,成为食物的奴隶
一日三餐只是一种习惯 37
饥饿其实是一种感觉 43
对食物的依赖会成为食物的奴隶 47
答学员问:牛只吃草,营养均衡吗? 52
少食不等于节食,辟谷不等于绝食 57
每天少食一餐,每餐再减13 62
酒要抿,饭要品 67
让身体慢慢适应少食状态 72
做“自然人”,达到内在生命场和谐 76
Part 3 他们这样说:“先别急着吃三餐”
佛家讲究“过午不食” 83
道家说“欲要长生,肠要长清” 86
儒家主张“食勿求饱”“食不厌精,
脍不厌细” 89
武则天几十年饮食有节 92
宋庆龄年轻美丽的秘密:食勿过饱 94
广西巴马长寿村老人:长寿只缘餐饭少 97
Part 4 让身边的人少吃点也是一种爱
少食点,不计较 103
夫妻何苦为“吃饭”的小事吵架 107
他们这样说:先别着急吃三餐
父母对孩子的爱有时候是伤害 111
孝敬老人有时会“害”了老人 116
孕妇饮食并非多多益善 121
给职场白领的小建议 126
少点点儿,别浪费——吃货不等于饕餮 130
吃自助餐:饿着扶墙进,饱着扶墙出 135
酒桌应酬:少食点,利己利人 141
Part 5 金品质生活从少食开始
改变一种问候方式:你吃好了吗 147
细嚼慢咽,吃出别样人生 151
享受生活,精制需要品味 155
吃得简单,不杂乱 160
食不在多,而在“味” 165
让肠胃处于空和满的平衡 169
品质生活,“自然”知道答案 174
找点时间辟辟谷 180
少食生活,让家庭更和谐 186
Part 6 “少食生活”能更好地驾驭生命
修养心境,控制过多欲望 193
时光倒流,让生命回归年轻态 199
不只是养生,更是求生和重生 205
寿命从嘴里省出来,轻松走过123岁 210
担起了自己,就担起了整个人类 216
附录 生命宣言 226
后记 229
|
內容試閱:
|
吃多“不自知”是致病根源
中国有句古话叫“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就是“认识自己,让自己明了。”可是,在现实社会中生活的我们却常常忘记自己本身具有的自然属性。所以,很多人吃多了不自知,或是吃多了撑出病来不自知,这些都是致病的根源。
吃多了对身体不好,吃撑了会得病,很多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但未必人人都能控制得住自己的食量,因为人们常常不自觉地会吃多。因为不自知,我们的食量已经超过了身体本身需要的范围,也因为不自知,当我们吃饱撑出病来时,自己还经常不觉察。
我们常常被各种经验和习惯所束缚,却越来越忽略了自然这个大前提的存在。对于不少人来说,饮食量的多少也和人的饮食习惯有关。有的人贪吃、多吃并不总是因为饥饿,而是一种长期养成的习惯。这些人在就餐时,吃得时间过长、速度过快,对饱腹感觉反应相对迟钝,不知不觉就吃了过多的食物,很容易造成过度饮食。人之所以被称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人类具有一种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生理本能,这也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慧与智同步发展的天赐机缘,可是我们在做“社会人”的同时却常常忘记本身具有的自然属性,忽视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慧性存在。不得不说,人类对自己的了解真的太少了,也太
过于自信了。
动物因为对自然的感知能力强,所以他们可以靠自身的能力去适应自然的任何环境并且做出敏锐的反应,比如当地震到来时,已经拥有高科技的人类经常后知后觉,而有的动物却比我们早一步有感应:鱼跃出鱼池,狗开始乱叫……
动物的神奇判知能力那么强,我们身为万物之灵,难道还不如动物吗?在历史的进化中,人如果真不如动物的话,又怎么可能在那么严酷的生存环境中生存下来?其实,远古时代的人对外界的依赖性比较小,受干扰的程度也很小,所以饿了就摘几个野果吃,虽然过着餐风饮露的生活,但整个身体却非常通透,各方面知觉都特别灵敏。只是,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和膨胀,我们的敏感性、判断性和对外界的感知能力却越来越差。应该说,当人对外部因素的依赖性越来越大的时候,内在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少。
当人们在饮食的时候丧失知觉,就很容易吃多,而多吃就会让身体接收更多复杂的信息和能量,反过来也会蒙蔽我们先天具有的感知能力、判知能力以及适应能力,这样的恶性循环对健康十分不利。
我的一位朋友,她公公是个大胖子,平时饭量就特别大,还尤其爱吃肉、喝酒,现在有糖尿病、高血压,据说去医院看了好几次,吃了不少药,也花了不少钱,还是没怎么好转。我的这位朋友就经常劝他说:“少吃点吧,吃多了不消化,积攒在身体里都是毒素……”每次她公公就说:“我这辈子就好这口,我也没觉得自己吃多啊,再说了,我这生病也未必和吃饭有关系,病人不是更要吃好一点吗?”后来,我朋友无奈地说:“有时候我真是不能再多说什么了,不然还以为我这当儿媳妇的不想给他吃呢,但是吃多了确实是对身体不好啊,
只是我们和他说了,他也没那个意识……”
吃多了撑出病很可怕,吃多了“不自知”更可怕,因为这是致病的根源,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他的很多努力也只是表面功夫。经常听说人们得糖尿病、高血压、白血病、癌症等,难道这些疾病不能提前扼杀在摇篮里?事实是,平常人们总觉得自己能吃能喝,身体好着呢,所以,没有去医院检查的意识,也感知不到身体的“变化”,却不知长期饱食给身体带来的危害。另外即使检查出疾病,也只是惯性地想着怎么科学地吃,让自己补充更多营养。其实这都是“不自知”的表现,看来我们对自身健康的觉察力并不敏锐。
世界卫生组织前总干事中岛宏博士指出:“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死于愚昧。”1993年WHO(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们指出:“大约20年以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死亡方式将大致相同,生活方式疾病将成为世界头号杀手”。
因为“不自知”,我们调动本身自然属性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差,控制食量的意识也会越来越弱,所以吃多了容易生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热衷于吸取高蛋白、高脂肪等高热能的饮食,殊不知,这种饮食方法不但不能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反而会带来许多不良的后果。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与不良的饮食习惯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为防止疾病的发生,我们要提高自己的“自觉力”,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否则,一旦在生活中长期处于“不自知”的状态,就会让人变复工麻木不仁。比如我们在和整个社会产生连接的时候,把自己完全定位为社会人了,大家不管去哪里,都掏名片介绍自己是什么董、什么总;每天早上一起来,脑子里就开始盘算:今天开什么总的会,开什么董的会,要跟什么董交流,什么总
交流,要谈什么生意,或者开什么团队会;到中午又无意识地被各种事务推着向前:开始应酬,吃东西,怎么吃,哪里吃,吃什么,请谁吃,一直忙忙忙,停不下来;晚上回去,陪家人和孩子的时间都没有,最后躺在床上,想想,我今天什么做好了,明天又要做什么。脑子一直在想,一天都停不下来,意识
中就没有自然人的那点东西了。这样,一天的流程机械性地进行下来,身心俱疲。
也许有人疑惑了:“不自知”是致病的根源,可是谁又能告诉我科学的吃法呢?给我提个科学的依据出来。我一直觉得所谓的证据其实是习惯性的思维方式。什么是科学?科学是对自然现象进行提炼、加工和总结整理的结果,但是科学远远滞后于自然。人的健康必须符合自然大道,只有保持人类自身与自然的和谐性才是真正的科学。所以,我经常感应身体之外的和谐,加强生命的修炼,不断提高适应自然的能力,提高身体的知觉,而不是没事拿起书养养生,或者简单地进行饮食搭配。我把养身和修炼融合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体会真正的“天人合一”。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调动起本身的自然属性,提高“自知”的能力,从根本上遏制病源。否则,像有些人开玩笑说的:“用生命中14的时间维持生命,34的时间维持医生的生计。”就不划算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