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超加工人群:为什么有些食物让人一吃就停不下来
》
售價:HK$
99.7
《
历史的教训(浓缩《文明的故事》精华,总结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
售價:HK$
62.7
《
不在场证明谜案(超绝CP陷入冤案!日本文坛超新星推理作家——辻堂梦代表作首次引进!)
》
售價:HK$
58.2
《
明式家具三十年经眼录
》
售價:HK$
524.2
《
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
》
售價:HK$
221.8
《
耕读史
》
售價:HK$
109.8
《
地理计算与R语言
》
售價:HK$
121.0
《
沈括的知识世界:一种闻见主义的实践(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HK$
87.4
|
內容簡介: |
《笑的哲学:央视春晚经典小品的社会化解读》可以用“一条主线”、“两个板块”和“三个宗旨”进行概括。
“一条主线”即改革开放。“春晚”,无论从技术层面还是思想层面来说,都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因此,对“春晚”的小品进行解读,需要紧紧抓住改革开放这条主线,因为这是一种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两个版块”即上编和下编。上编是对小品以及“春晚”小品的概括性综述。在进行“解读”之前,首先要“了解”,但目前有关小品方面的书籍亦少之又少,因此有必要先做一个整体性介绍。下编是《笑的哲学:央视春晚经典小品的社会化解读》的重点部分,将“春晚”的小品归为若干类,分门别类对经典,或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解读。(这里的分类,以及对“经典”、“代表性”的认识只是一家之言,每个人可能有自己的标准)既然是解读,就要站在一分为二的立场上,因此难免需要指出部分作品的不足之处。而笔者采用的是“对事不对人”的态度。
“三个宗旨”。一,在整体上填补空白;二,辅助观众对“春晚”小品以及“春晚”的理解和再认识;三,对“春晚”的小品进行解析,无形中完成了对“春晚”的一次多方位回顾。“春晚”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社会的记录。因此,这本书是在解读“春晚”的小品,也是在解读社会,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这三十多年的中国社会。
|
關於作者: |
岳瀚,祖籍天津,1987年9月生于山东德州。2006至2011年就读于河北传媒学院,获艺术学学士学位。现就读于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攻读艺术学硕士学位(艺术理论研究与艺术批评方向)。主要研究方向为影视评论、影视文化,并涉猎社会文化批评、艺术学、美学、哲学等领域。发表文章(论文)《一部充满恩情的故事——简析许鞍华电影(桃姐)》《(舌尖上的中国)何以获得如此热捧》《搭建微电影的影评平台》等近二十篇。
|
目錄:
|
上编:概括性综述
第一章:关于“小品”的一些基本介绍
第一节:小品的“前世”与“今生”
第二节:喜剧小品的特征
第三节:中国小品的发展
第二章:“春晚”小品的特色与价值
第一节:“春晚”小品的特色
第二节:“春晚”小品的价值
第三章:“春晚”小品的现状
第一节:“春晚”小品的现状概述
第二节:“春晚”小品的不足
第四章:“春晚”小品未来的发展走向
第一节:题材的“年轻化”
第二节:语言的“艺术化”
第三节:参与的“平民化”
下编:作品解读
第五章:爱情永恒
第六章:亲情无价
第七章:变革中的农村社会
第八章:弘扬“主旋律”
第九章:市场条件下中国人的价值取向
第十章:“开放时代”下的中国与世界
第十一章:转型时期中国人的精神危机
第十二章:关注城市的“新力量”
第十三章:在荧屏的“催生”下
第十四章:把握时代的脉搏
第十五章:人性的剖析
第十六章:“纯”小品
附录:2013央视“春晚”新亮点及解读
后记
|
內容試閱:
|
(三)《爱笑的女孩》《青春之约》——“新新人类”的登场与“后现代”的爱情观上世纪90年代,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改革”、“市场”等,是这一时期的主题词。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包括“春晚”小品在内,也以此类题材为主,“纯爱”题材的小品在这一时期并不常见。但爱情毕竟是潜藏在人类心底、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感,并且在世纪之交,当中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时,中国人逐渐“冷静”下来,重新审视内心的某些基本感情,就比方说爱情。时代改变了社会,社会改变了人,时代的巨变、社会的变革,定会孕育一批“新新人类”。
他们秉承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却颠覆了以往中国人的外在形象——由内敛含蓄到热情奔放,由于历史和文化等原因,多体现在了女性的形象中,这势必会带来一种对女性群体形象的再读和新型择偶观的形成。
在21世纪的第一台“春晚”——2000年“春晚”中,出现了两个爱情题材的小品——《爱笑的女孩》和《青春之约》。
这两个同类题材的小品,都将视角对准了当时的“新新人类”、“新潮女孩”——“爱笑的女孩”和“纯种的美国火鸡”。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对女性形象的定位是“行不摆裙,笑不漏齿”,这样的定位一方面造就了女性美的形象,但另一方面,是对女性心灵和精神的巨大束缚和摧残,就像《相亲》中的“马丫”那样。因此,伴随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而来的,是女性的自我解放——从身体到精神。叛逆、张扬,成为这些“新潮女孩”的共同特点。她们不拘于现实传统观念中对于女性形象的定位,而是独具一格、我行我素,在最大程度上活出一种自我和真我。外在,她们追求一种标新立异——大嗓门,留短发,唱劲歌,跳辣舞,衣服上“挂满”各式各样的配饰等。但内在,她们却继承了中国传统女性善良、贤惠的美好品质,例如像“菜包子”(《爱笑的女孩》,蔡明饰)那样助养孤儿,给他以家庭的温暖与欢乐。这说明,外在形象的改变不会导致内心世界的改变;相反,外在形象的改变可以还原一个群体(女性)的原本面目,这无疑是对女性群体的最大尊重。同时,对于任何一个人、无论是女性还是男性,也不能仅看外表,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此外,不同的时代,也决定了不同的审美。在一个人心相对封闭的时期,人们的审美自然表现出一种保守,例如理想的异性显然是“男的忠厚老实,女的贤惠善良”。这不仅是内在的,同样是外在的,即“一看就是个好人”的思想。
但在一个开放时代,人们更加强调个性的凸显。个性,也不仅是外在的,同样包括内在的。开放的时代,打破了人们原有的审美观念和标准——男性的老实、女性的贤惠,反而不再是一种择偶的标准和追逐异性的“资本”,由此产生了像“男人不坏,女人不爱”和“野蛮女友”等这样的“后现代”标准。这种择偶标准的产生,难以用“好”与“坏”去评说,因为这是社会变革对于人内心世界的“重新雕琢”,具有一种强烈的社会性。
当然,在《爱笑的女孩》中,还不得不提文兴宇(饰演一位给儿子“把关”的父亲)。他延续了《我爱我家》中“老傅”的表演风格一熟悉的形象、熟悉的语言、熟悉的性格……既给观众一种亲切感,同时还有一种新鲜感。但遗憾的是,2000年是文兴宇在“春晚”舞台上的唯一一次“亮相”。
2007年7月30日,这位给观众带来过无数欢笑的艺术家与世长辞。
2000年的“春晚”,郭达与蔡明这对“铁搭档”分别与其他演员合作。蔡明同文兴宇、句号合作;郭达同孙涛、唐静、苏岩合作。《青春之约》同《我想有个家》一样,以“电视征婚”作为“大背景”。如果说《我想有个家》使用这种形式是一种创新,那么到了《青春之约》就显得有些乏善可陈了。不过,“亲友团”(孙涛等饰)的设置还是表现出了一种与时俱进,因为这是那一时期众多电视栏目中不可缺少的一群人,例如《开心辞典》。同时,“电视征婚”的栏目形式在十年后还会被提及,也说明了其旺盛的生命力。看看现在《非诚勿扰》和《我们约会吧》的火爆程度就知晓了。
当然,《青春之约》也是告诫当时的“新新人类”和“新潮女孩”,“前沿”、“先锋”,也要适可而止。人毕竟“身居”社会,必然要与他人交往,但不是每个人的“思想解放”都与社会的“进化”同步;每个人对“新”、“潮”的接受程度也不尽相同。对于年轻人而言,需要个性地释放,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才是一种“真美”。
P53-5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