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
》
售價:HK$
77.3
《
刻意练习不生气
》
售價:HK$
39.2
《
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全彩插图本)
》
售價:HK$
109.8
《
安全感是内心长出的盔甲
》
售價:HK$
67.0
《
快人一步:系统性能提高之道
》
售價:HK$
110.9
《
我们为什么会做梦:让梦不再神秘的新科学
》
售價:HK$
77.3
《
算法图解(第2版)
》
售價:HK$
78.2
《
科学的奇幻之旅
》
售價:HK$
77.3
|
編輯推薦: |
《坚不可摧:日军战俘营的盟军战俘》二战时,巴丹陷落,他们面对烈日、暴雨、干渴、饥饿的恶劣情况,进行了长达数日的死亡行军,沦为战俘……
纪实文学作家秦忻怡历时4年,寻访李奇、奥利弗?艾伦、罗伊?韦弗、罗伯特?布朗等曾为战俘的美国老兵,还原其在“二战”时期在日军集中营中的经历,将尘封70年的日本法西斯暴行首度披露,震撼人心。
数幅珍贵的抗战老照片,直观地再现那段苦难的岁月。
|
內容簡介: |
《坚不可摧:日军战俘营的盟军战俘》“二战”的硝烟虽然已随日本的战败投降而散去,但它给整个人类留下的却是难以愈合的伤痕。
时至今日,我们仍然会对那段历史提出疑问。同样是“二战”战败国,德国和日本的态度为何如此不同?对于亚洲战俘,日本人残酷无情;对于欧美战俘,日本人又是如何处置的?为何世人很容易忽略日本的战争罪行?我们完全了解“二战”吗,还有哪些历史是我们不知道的……
经过多年的努力与挖掘,越来越多的“二战”史实浮出水面,特别是中国沈阳和辽源都曾关押过二战盟军战俘的史实,也被披露在世人面前,使日本法西斯的罪行又重重地加上了一笔。尽管这段历史被尘封了70年,但受尽折磨和屈辱的往事对许多美国战俘老兵来说,仍然是抹不去的梦魇。
作者历时4年,采访了李奇、奥利弗?艾伦、罗伊?韦弗、罗伯特?布朗等曾经为战俘的美国老兵,把他们在“二战”时期日军集中营中所经历的种种事情还原出来,其中不乏对日本人的人性进行淋漓尽致的控诉。走进美国老兵的这段历史,就是走进一个充满暴行的世界……
“我当年是610号战俘,我是从菲律宾来到奉天(今沈阳)的。到的时候日本兵对我非常残酷,刚来就掉了50磅肉。当时我脑子里唯一的想法就是如何能存活下来,只是为了活着。我在日本工厂工作的时候,一只手流血了,但是为了不被日本人杀掉,或受到更残酷的虐待,就把自己的手包扎了起来,表现得跟日本人一样卖力,当时想的只是为了可以领到食物活下来。”
——美国老兵罗伊?韦弗 (Roy M.Weaver)
“我们被遗弃在巴丹半岛,没有药品,没有飞机……甚至没有人给予一个诅咒!”
——美国老兵奥利弗?艾伦(Oliver Allen)
“我18岁时被俘关到这里。我们那时身体都很糟糕,因为根本吃不饱饭,个个瘦骨嶙峋,根本没有力气,但还要干很重的活,经常挨日本兵的打骂,有的战友被活活折磨死了。不到3年时间总共有几百名战友牺牲。我一米九零的身高,被俘前体重200多磅,出去时体重不到100磅……”
——美国老兵罗伯特?布朗(Robert Brown)
|
關於作者: |
秦忻怡,知名纪实文学作家,长期关注“二战”历史,广泛收集“二战”资料,阅读相关著作,已出版长篇纪实文学作品《野人刘连仁》《不屈的女人》。
|
目錄:
|
序 为了和平,记住战争
序章当硝烟散尽
第一章 沦为战俘
巴丹陷落
战俘之旅
第二章 临时战俘营
九一八
北大营的冬天
第三章 奉天战俘营
压迫与抗争
之谜
空袭
第四章 西安战俘营
东南亚战事
西安北大营
盟军高级战俘
第五章 解救战俘
老兵们解放了
美英将军受降
海尔?利思的故事
第六章 别了,苦役和锁链
翻过去一页
历史浮出水面
第七章 老兵回访
沈阳,我回来了
一场关乎尊严的较量
第八章 他们的故事
李立水和尼尔?加格里阿诺
葛庆余和凯尼斯?特沃瑞
孙慧忱和霍华德?卡特
高德纯和逃跑的战俘
重温历史
后记
书中涉及外国人名地名
中外人士评这段历史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沦为战俘
巴丹陷落
1941年12月8日下午1时25分,从台湾起飞的108架日本轰炸机和84架零式战斗机飞到了菲律宾的克拉克机场。
执行任务之一的日本飞行员坂井三郎看到:“与想象中的美国战斗机猛烈还击的情形相反,我们向下望去,看到大约60架敌军的轰炸机和战斗机,沿着跑道整齐地停放着。它们就像蹲坐着的鸭子一样整齐地排列着。”
尽管美军的一些防空炮火迅速还击,但为时已晚。
坂井三郎沉浸在他完美进攻后的战果里。“长串长串的炸弹翻滚着向目标落下……整个基地好像都被爆炸冲向了天空。飞机、飞机棚以及其他一些地面设施的碎片四处飞散,大火肆虐着,浓烟直冲云霄。”
坂井三郎是日本一位优秀的飞行员,2000年在日本去世……
美国陆军航空兵中士、一等飞机机械师罗伯特?罗森达尔,急忙找到藏身之处,一股强烈的热浪把他掀翻。头顶上的马达声渐渐远去,罗森达尔被炸得有些晕头转向。
几秒钟前还排列整齐的飞机只剩下空架子,大火顺风势起劲地燃烧,有人大声在喊叫着拖来消防水龙头灭火,可无济于事,水龙头根本不出水了。
“狗娘养的日本人。”
“该死的,我中弹了。”
“哦,上帝。救救我。”
喊叫声、咒骂声、呻吟声、呼救声、挣扎声和持续不断的爆炸声搅在一起。
罗森达尔在尖锐的急救车声中醒过神来,他才发现自己身上的血迹。他也受伤了。
几分钟,仅仅几分钟,克拉克机场的277架飞机,还没完成它好好修理小日本的光荣使命,便被摧毁一多半。
这时,远在菲律宾远东陆军总司令部的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并不相信日军敢进攻菲律宾。美国传记作家小克莱?布莱尔在他的《麦克阿瑟》一书中对麦克阿瑟这样评价:他“出身名门,学者,爱国者,脾气暴躁,放肆,专断,顽固”,很有些瞧不上“日本鬼子”。却不知,这一战,早已不可避免。
麦克阿瑟满心指望着美国增援的早日到来。谁料,12月22日,威克岛失陷,使美国至菲律宾之间的运输线被一分为二,失去了增援的可能性。
麦克阿瑟只有放手一搏了。
可是,他纵有力挽狂澜的雄心壮志,也不得不面对眼下的现状。空中力量已崩溃,地面战斗力也非强悍。他手下有18.4万人的部队,但只有二三万可以依赖的正规军,而且武器装备也远远不及对手。
12月22日,日本陆军中将本间雅晴,指挥他的第14军团在吕宋岛西岸的林加延湾登陆。
本间雅晴是一个敏感谨慎、喜怒无常的人。他是一个生活的矛盾体,具有极强的审美观,喜爱文学,并在写作绘画方面颇有造诣,人称“诗人将军”。他曾在英国留学和生活,对西方文化充满敬意。他认为,和西方列强打仗是一种不明智之举。
即使如此,本间雅晴,却将他的军事理论毫无保留地实践在了中国战场。在中国的征战,使他成为了一个富有经验的指挥官。
如今,各为其主的他,要和麦克阿瑟指挥的美菲联军一决高下。只可惜,此战一开,再无回头,直至走上断头台。
本间雅晴接到的任务是,用50天的时间,将菲律宾纳入日本麾下。
与本间交锋的第一支队伍是乔纳森?温赖特少将指挥的第一兵团。他将3.8万人组成4个师和一个骑兵团,在吕宋岛北边抵抗4万多日本正规军。然而,局势一开始,就不利于美军,日军势如破竹。温赖特不得不主动撤退,在阿格诺河一带,命令炮兵重新布置防线。
小乔治?帕克少将指挥第二兵团,仗打得无比英勇,但面对日军第16师团近1万名精锐士兵的进攻,两个菲律宾民兵师不是日本人的对手,很快溃不成军。麦克阿瑟令帕克撤向巴丹半岛,在那里重新布置防线。
巴丹半岛位于马尼拉湾与苏比克海湾之间,东西约25公里,南北约50公里,面积约1250平方公里。科雷吉多尔岛位于巴丹的南端,东西长6公里,南北约2公里,与巴丹相隔最近处不到4000米,岛上设有炮台,飞机场,永久工事,42门远程大炮和迫击炮,以及一条容纳万余人的隧道,构成了巴丹的军事屏保。
麦克阿瑟要求温赖特少将的部队必须长时间地拖延住日军,尤其是阻挡住日军上岛大佐的进攻,从而为帕克少将在吕宋岛南边的部队提供足够的时间撤出马尼拉,转移到巴丹半岛。
温赖特向麦克阿瑟报告说:“部队已快弹尽粮绝,士兵们在尽最大努力坚持战斗。”
温赖特组织起力量,展开了绝地反击,成功地击毙了支队长上岛大佐。代价却是挨了本间雅晴大批飞机的轰炸,伤亡惨重。
美菲联军一边撤退,一边战斗。温赖特的增援部队曾和北撤车辆迎头相遇,相互挤在一起,苦不堪言。之后的一星期里,温赖特将军和接替帕克的新任指挥官艾伯特?琼斯少将,一直为向巴丹半岛的转移行动争取时间而战斗着。
向巴丹撤退的美军队伍非常艰难和混乱。
美军撤退的卡车,大批的大客车和老百姓的牛车互相拥挤着,混在一起,通过马尼拉市,涌上通往巴丹的三号公路。
那些逃难的人,都是你喊我叫,牵着衣襟携着手,怕走散了。人人各显神威,张牙舞爪,横冲直撞,抢着赶着过桥,仿佛晚一步就会落入日本人的手中。
有的人被挤得只有踮着脚尖走,就像跳芭蕾。可惜技艺不够娴熟,被人推搡得东倒西歪。即使如此,只要推到桥那边,就感谢上帝了。
美军士兵满头大汗,焦头烂额,喊叫着驱开牛车,又有其他车辆挤了进来,挤来挤去,谁也不愿意让路。
美军指挥官们心急如焚,要撤退到巴丹,过巴兰加河大桥只是第一步,过桥还要走10英里到达圣费尔南多。再向左转弯,才能开往目的地巴丹。日本如果炸毁这两座桥那就麻烦了。
12月25日,这一天是圣诞节。人们的生活轨迹无论受到外界怎样的改变,他们总会顽强地固守自己的习俗。从24日平安夜那天起,憔悴的士兵们都在谈论圣诞大餐上的火鸡,还有美丽的圣诞树。在他们的记忆里,幸福、祥和、狂欢属于圣诞节,不属于远离家人、生命无法保障的战场。
中士杰克?史密斯,非常想念自己的妻子和2个女儿。他给新墨西哥州的妻子玛莎写信:
亲爱的:
“……我无法说这里的生活很轻松,但目前还不算太糟。我真无法理解,人们为什么会如此愚蠢,不仅使亲身作战的人遭受痛苦,更使留在后方的人伤心难过。我知道我离开家后,你担心难过……我非常想家,想家里的每个人,但在上帝的旨意下,有一天我会回到家里的,那就是我们最大的祈愿。
在巴丹的战士们士气很高,这都是些好小伙子,没有人比得上他们。如果不是亲身经历,你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这里的情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