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粤行丛录(岭南史料笔记丛刊)
》
售價:HK$
80.2
《
岁月待人归:徐悲鸿自述人生艺术
》
售價:HK$
61.4
《
女人的中国医疗史:汉唐之间的健康照顾与性别
》
售價:HK$
103.8
《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四辑
》
售價:HK$
470.8
《
中国近现代名家精品——项维仁:工笔侍女作品精选
》
售價:HK$
66.1
《
宋瑞驻村日记(2012-2022)
》
售價:HK$
115.6
《
汗青堂丛书138·帝国的切口:近代中国口岸的冲突与交流(1832-1914)
》
售價:HK$
127.4
《
人世事,几完缺 —— 啊,晚明
》
售價:HK$
115.6
|
內容簡介: |
作者充分估计了中学生学习古诗文中会遇到的困难,将所有篇目分成二十一类,如言志、情趣、理想、绘景等,以帮助学生联想记忆。
在学习方法上,一方面,通过对每篇古文详加注释、原文直译、阅读指导三个步骤,对每首古诗(或词、曲)详尽讲解,反复训练知识点,扫除阅读障碍;另一方面,通过有关古文文字结构和古诗抒情因素的大量训练,包括递进式的复习与扩充,比较与辨析,掌握症结之所在,克服学习困难。
总而言之,就是明确重点、掌握特点、化解难点。本书的编写初衷是针对中学生,但亦可作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深入了解古诗文、掌握古文常识及语法的读物。
|
關於作者: |
张大文,1937年11月出生,1960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兼职教授。著有《语文创造性学习》《文体沟通导论》《中学语文教学体系新探》《第一课堂》等多部著作。1981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人民教师,长期执教于兰生复旦中学及奉贤中学,1991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并被授予“人民教师”奖章,1992年被评为特级教师。目前担任沪上多所中学的语文教学顾问及教师培训工作。
|
目錄:
|
一、学习
1.《论语》八则 2.孔孟论学 3.勉学 4.孙权劝学 5.为学 6.劳山道士 基础知识一:一字多义 二、方法 1.伤仲永 2.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3.黄生借书说 4.问说 基础知识
二:一义多字
三、讽喻
四、观察
五、山川
六、技艺
七、志操
八、情趣
九、理想
十、论战
十一、启示
十二、信念
十三、感时
十四、言志
十五、绘景
十六、塑像
十七、离情
十八、即事
十九、报国
二十、怀古
二十一、省悟
|
內容試閱:
|
自序
我在长期关注初中学生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越来越具体地感受到“句句诵读、字字落实”这种扎实可靠的学习方法所呈现的实效以及课文基础知识的次第而出同教学进度的定时定量两者之间不相协调的情况所造成的对培育学生自学能力的制约。所以,我下定决心,要写出这一本书,把学生自学古诗文中会遇到的一般困难做一个充分的估计。一方面,通过对每一篇古文的详加注释、原文直译、阅读指导三个步骤(阅读指导又分明确重点、掌握特点、化解难点三个环节),对每一首古诗(或词、曲)类似的步骤和环节充分揭示,详尽讲解,反复训练知识点,以期扫除阅读障碍,进而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体悟诗词的精神寄托,这是从个别到一般地对古诗文学习中的困难有所了解;另一方面,通过有关古文文字结构和古诗抒情因素的大量训练(古文每篇七题,古诗每首四题),包括本次对上次概念的复习与扩充,此概念与彼概念的异同比较,句子思想感情的辨析,全篇立意布局的揣摩,以期对古诗文学习中的困难有一个通盘的了解,掌握症结之所在,想出应对的办法,取得克服困难的主动权,这是从一般到个别地对古诗文学习中的困难有所分析与解决。这两者的结合,便可使学生从学习古诗文的“必然”之坎中跨过去,逐步取得自学古诗文的自由。
这样,我便可对每篇课文首先涉及的“注释”部分做一个综合的介绍,以明确我们碰到的陌生概念不是如此之多,而是充其量不过这许多了。在注释部分,除了极少量的关于作者生平事迹和文学史常识的简介,极大多数都牵涉到古诗文的语法现象,概括地说,有这样七类:一字多义,一义多字,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主要是名词、形容词和动词三类词),句式特点(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四种)。它们分散在每篇课文中的时候,只是就字论字,就句论句,虽然分散,但却是积累的起点,不可忽视;后来熏陶渐染,便须分门别类,让积累有所沉淀;再后来,越读沉淀越厚,沉淀越厚实,上面的水越是清澈。这上面的水,就是一篇新旧课文。现在读起原来的课文来,跟没有沉淀时相比,味道醇厚了;同时,现在读起课内外的新课文来,也不会贸然张口,如堕云雾了(顺便说一声,读注解,如同读课文一样,要按照本书目录的顺序,一篇一篇地读下去。因为同一个词,前面注释了,后面一般不再注释。你跳着读,正好读到轮空处,自然就不懂了)。
再说原文直译。直译,主要是指按照原文的语法结构翻译成现代汉语。这样做,一是使注释由本来凝固的静态展示出转化为造句功能的经过,使我们感受语言的灵动性;二是使原文在恰到好处地选择、坐实了现代汉语的置换时,又反过来在翻译的陪衬下更见其精练与神韵,使我们领略到古诗文的永不衰退的创造性(古文中一些约定俗成的理解方式,几乎都有。我在直译中或出面提醒,或仅靠直译显示其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你读书时须倍加小心,切忌“想当然”而忽视了书中字斟句酌的苦心)。
以上所述,也可以说是读这本书的基本要求所在。你如果踏踏实实做到了,就具有读这本书的基本功了。这样,我便可向你介绍我花了大力气写成的“阅读指导”部分了,以期你从中获益。
所谓“明确重点”,并不是很教条地说几句,而是渗透其核心价值,归纳到某一角度,指导你由此切入,领会其重点所在。尽管用那些早已习惯了的话语来理解主题也未尝不可,但是,远远不如从新的角度切入可以深入人物的内心所思,贴近作者的构思意图,调动诗文的各个角度,揭示语言的底蕴所在。于是,眼前的文字会突发光辉,自己的思维会豁然更新,提起跃跃欲试的兴趣,落实孜孜不倦的努力。
再说“掌握特点”。这里所谓“特点”,并不是写作方法、语言特色的简单罗列,而是全文全诗构思上所贯穿的认识论意义。表面看来,似乎只是一种技能技巧,其实,烙上了实践——认识——再实践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认识过程。我们读了它,就会懂得一个人的经验和技能之所以达到炉火纯青的高度,无不经受实践的磨练与检验,无不从实践中分层次、分阶段地感悟到局部与整体、必然与自由、现象与本质、心智与行动之间或相互牵制或相互促进的关系,从中汲取教训,以利再战,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才得到目前的成果。然而,课文作者或其中人物对此也许只是轻描淡写,谈言微中,我们不深入思考便会一读而过,毫无收获。由此可见,所谓特点就“特”在这种地方。我们千万不要忘记要从人物“今天”的成就,去回顾他们“昨天”的奋苦,也展望自己“明天”的征程。甚至可以说,这种认识论的意义要在我们今后的一生中起作用,不仅仅是去应付一两场考试而已。
现在,我们可以来谈“化解难点”了。我所谓“花了大力气”,主要就是花在写这部分上面。
“化解难点”实际上就是请你来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它有这样几个要点:
一是由浅入深。知识点在注释、译文中已有所触及,但往往故意淡化,正是等待你在相关题目中开动脑筋,积极补充注释与译文的不足。所以,注释、译文、阅读指导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要求你把它们联系起来读,充分发掘其中的训练因素,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顾此失彼。
二是由易到难。有的题目最终要解决的问题可能难一些,好在事先已有好几个题目搭成阶梯让你拾级而上。所以,这些题目的意义是超过题目本身的。它们不但要求我们做得出题目,而且要求我们把题目化得出思考方法和工作方法,以为终身受用。
三是逐步加深。中小学都是基础教育,初中古诗文只是基础的一个角落。但它也有一个逐步加深的逻辑体系,我们要充分掌握它的复杂性,从而使我们的头脑因复杂而聪明,因聪明而追求。同样是名词的活用现象,有的活用为动词,有的活用为状语。但是,你读书多了,读得熟了,有一天你会突然发现,不对了!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了,但好像不止于此,它还有状语的作用呢。这是一种什么用法呢?书本里找不到这种说法啊!书本里找不到,就请你自己创造:这个名词首先活用为动词,其次活用为状语!你用你的实际体悟加深了对古诗文的理解,也丰富了原有的语法体系。
四是推陈出新。有的句读,确实有不当之处,但是沿用已久,习以为常。本书旨在探索,凡是具有参考价值的说法,便收入为习题以供研究。你可以看看人家是怎么发现老句读中读不通顺的地方的,又是怎样启发我们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又是怎样经过详尽的考证提出自己的观点而加以论证的。这种在人们安之若素、不以为意中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使人眼目清亮的新见解的学风是多么值得学习啊!
在动手起草古诗词的辅导内容时,我曾在“怎样使大家跳一跳,把果子摘下来”的问题上有所斟酌。根据我历年来批改过的初中学生古诗竞赛试卷上的、并不理想的成绩来看,定位不能太高,要重在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在“掌握特点”一环,既在诗词的思想感情上作浅近的剖析,又在人物景物上作形象的概括,而作为这两者的结合点,炼字工夫又须作扼要的启发。
这实际上是诗词中一般基础知识的提要。接着设计的选择题大都是三对一错,认真读了诗词本身和写作分析,是不难做出判断的。难度较大同时兴趣较高的是把诗词改写为散文的练习题。散文后所加的点评不外下列四点:一、是否理解思想感情,重视叙述、描写的作用,阐明意象的含义;二、是否赏析诗词的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命运,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色;三、是否赏析诗词的艺术手法,掌握表达技巧、抒情方法;四、是否品味诗词的语言,指出炼字的精妙即指出该字烘托的意境与表达的思想感情。我们只是就其最明显的优点作了简单的点评,你在受到启发智慧,可以找出该散文的薄弱环节,进行修正、补充,甚至推翻重写,突出主要优点,弥补存在缺陷,使之精益求精。
当然,诗词的练习样式是很多的。我们在这里只是略供一二罢了。问题在于熟读熟记,相互联系,打通时空的阻隔,致力新意的渗透,我们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作。
这样,我们大家一定会把古诗文学习当作一门学问来做了,当作一门科学来研究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就一定会开创古诗文学习的一片新天地了!
张大文
二〇一四年仲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