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大产品—— 超级世界市场:窃意、创意与生意

書城自編碼: 2484639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管理市場/營銷
作者: IT经理世界
國際書號(ISBN): 9787539978123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4-11-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4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98.8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如见你
《 如见你 》

售價:HK$ 51.3
人格阴影  全新修订版,更正旧版多处问题。国际分析心理学协会(IAAP)主席力作
《 人格阴影 全新修订版,更正旧版多处问题。国际分析心理学协会(IAAP)主席力作 》

售價:HK$ 67.0
560种野菜野果鉴别与食用手册
《 560种野菜野果鉴别与食用手册 》

售價:HK$ 67.1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部洞悉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经典之作)
《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部洞悉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经典之作) 》

售價:HK$ 62.7
锂电储能产品设计及案例详解
《 锂电储能产品设计及案例详解 》

售價:HK$ 110.9
首辅养成手册(全三册)(张晚意、任敏主演古装剧《锦绣安宁》原著小说)
《 首辅养成手册(全三册)(张晚意、任敏主演古装剧《锦绣安宁》原著小说) 》

售價:HK$ 121.0
清洁
《 清洁 》

售價:HK$ 65.0
组队:超级个体时代的协作方式
《 组队:超级个体时代的协作方式 》

售價:HK$ 77.3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09.2
《互联网+:从IT到DT》
+

HK$ 66.6
《聪明人是如何思考的》
+

HK$ 107.3
《我的钱:互联网金融,如何理财?(随机赠送"新春理财,爱钱帮你》
+

HK$ 98.8
《大秩序——2015年后的中国格局与世界新趋势》
編輯推薦:
★指引未来产品发展的最新趋势,大产品将开启一个全新的产品时代。

继《大数据》畅销百万册后,《大产品》疯狂来袭,讲述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影响下的产品呈大爆炸式指数级增长状况。产品要存活,必须掌握大产品的规律。



★大产品将颠覆现有企业价值链,帮助企业实现指数级增长。

中国最权威的技术商业杂志《IT经理世界》核心团队精心撰写,深入采访谷歌、微软、特斯拉、Iphone、小米、腾讯、阿里巴巴等大产品创新企业,透视全新的产品运作思维。



★最适合创业者的圣经读本。大产品将重塑现有行业版图,全新行业将会诞生。

怎样设计产品,怎样定位运营,怎样冲出市场,怎样才能跟上快速更迭的“大产品”发展。



★中国企业转型最急需的认知

在大产品横行的时代,传统企业该如何抵御大产品的破坏力,积极应对正在进行的产品大变革。



★当下最多行业精英阅读的书

众多领跑行业内部已经开始进行“大产品”知识的系统培训,企图打造全新的产品路线。



★论证最残酷的商界现实

在“大产品”时代,人人都可能成为商界精英!
內容簡介:
小米凭什么开创“小米模式”,火箭般一飞冲天?

特斯拉凭什么接班苹果出任最新版“创新大神”,尽享万人追捧?

余额宝凭什么一夜间震动整个中国金融业?

“大产品”,一个时代的新物种,未来商业社会的统治者,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社交网络、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必然产物,正在重构整个商业社会。

在这个百年难遇的快速迭代式革新的时代,如何适应大产品创新的节奏?如何掌控“大产品”的魔力?如何把握
“大产品”的创造、运营秘诀?如何用“大产品”思维改善旧有的营销和管理理念?

本书通过一个个翔实的案例,在阐释“大产品”增长空间、“大产品”运作思维、“大产品”破坏力的同时,对中国未来商业的大趋势进行了详尽的全景式解读。
關於作者:
IT 经理世界

中国最好的技术商业杂志,以“技术商业”视角,关注IT、互联网、生物等新技术发展趋势及其带来的商业和社会变革潮流,推动商业创新与变革。从技术、公司、行业、技术应用、人群等五个维度去解商业。

它拥有各行业、各领域大量的高级管理人员读者近百万人,其中,90%以上的读者为国家大、中型企业的决策层、跨国公司的CEO、新兴产业的创业家、各级政府官员和研究机构专家学者。
它是一本观点前卫、立意严肃的,成功人士必读的新闻性管理杂志,对中国工商界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目錄
推荐序一 为什么是大产品

推荐序二 下一个大产品,机会在中国




引言从大数据到大产品

在本世纪第二个十年的门口,空气里的的确确弥漫着一些奇妙的味道——新旧之交,技术嬗变,厚积薄发。我们对产品的传统认知、那些老产品经理们的经验、传统消费电子产品界的面貌,即将迎来怎样的暴风骤雨?

大数据的摧毁力

人类创造力的加速度

技术民主化




第一章 什么是大产品

在当今商业环境里,创造一件新产品的技术门槛已经变得越来越低,与此同时,在某个具体的细分市场里,不同的产品之间,差异性也变得越来越小。产品要存活,最简单直接、最顺理成章的应对之策就是:升级换代。因此你必须知道大产品的秘密。

全新的产品路线图

小米和特斯拉的玩法

乔布斯的门徒

专属感从何而来

体验式营销的诀窍

虚拟的工厂直营店

生态比产品重要




第二章 大产品思维

如何在大爆炸颠覆的狂风吹来之前做好准备呢?如何主动迎接这一“大变局”?如何在小规模的团队与较小的投入下,更快地开发出产品,快速抢占市场?大产品思维正在重塑产业市场的新格局,其本质是一种高效、并行、全局的开发方法。

爆发力增长带来的奇点

迭代——奇点生存战略

迭代开发的大产品思维

大产品的创新组织

大产品的组织原则




第三章 怎样创造一个大产品

大产品时代,是一个“小步快跑”的时代。活在这样时代的企业,一方面要比竞争对手快,另一方面要比用户快,你只要稍微比他快一点儿,永远超越他的预期,你就有机会。换言之,企业必须具备“快速刷新”的能力,自我解构,且自我重建。

千万人的研发盛宴——人人都是开发者

玩转代工产业链——整合高手是怎样诞生的

精准社会化营销——饥饿感从何而来

自主渠道的能量——被放大的产品控制力

生于社交网络——依靠它而不仅仅只是拥抱它




第四章 大产品的破坏力

“迎接大爆炸战略的全新规则绝非胆小者游戏。这需要倾力投入、远见卓识以及强大的组织架构。”腾讯、联想、苏宁、新东方、招商银行、广发基金……一大批企业正在努力适应大产品时代的各种改变,抵御大产品的破坏力,并积极热情地拥抱大产品时代的温度。

“异数”微信

以“余额”之名

“彪悍”的互联网金融

苏宁“互联网化”险途

电信运营商的焦虑

被推倒的教育围墙

联想“逆生长”




第五章 大产品时代

对于最普通的消费者而言,“大产品时代”无疑是最好的时代,超载的信息、“横行”的智能设备、无穷无尽的新应用、目不暇接的多元化娱乐内容……但不幸的是,这样的“丰饶”必然伴生着相应的颠覆,对于传统的创新者、那些既得利益者,这又是最坏的时代,他们不得不日复一日地面临创新者的窘境,甚至灾难。




拥抱大产品时代

产品经理的涅

从技术竞争到生态竞争
內容試閱
第一章 什么是大产品



全新的产品路线图


在当今商业环境里,创造一件新产品的技术门槛已经变得越来越低,与此同时,在某个具体的细分市场里,不同的产品之间,差异性也变得越来越小。产品要存活,最简单直接、最顺理成章的应对之策就是:升级换代。因此你必须知道大产品的秘密。

毫无疑问,在当今的商业环境里,由于科技的力量,创造出一件新产品的技术门槛已经变得越来越低,与此同时,在某个具体的细分市场里,不同的产品之间,差异性也变得越来越小。这种
“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使得每一位产品经理都很焦虑:究竟该怎么创新,才能避免自己的产品不被湮没在浩如烟海的选择里?


有必要去重新思考和执行一份全新的产品路线图了。其实无论这些产品经理们用的是什么名目、角度、方法、态度,大家思考和讨论的对象基本上都差不多,仍然是由关于产品的经典学说里的那些经典要素所构成:我的产品如何定义?(产品定位)谁需要这些产品?(客户群)谁来生产?(制造)怎么卖?(销售)怎么卖得更好?(营销)怎样听到消费者的声音并且能让消费者听到自己的声音?(客户关系管理)


一个最简单直接、最顺理成章的应对之策就是:升级换代。就像统治了全球信息产业数十年的“摩尔定律”所讲的一样,基本要素全部保持不变,但是从每一项环节入手,提升各部分的运转效率。或者,选择那些基本要素中的某个点或者某几个点做重点突破。比如产品本身有独到之处,或者是能讲述产品背后的精彩故事,再不然就从营销入手,把消费者的心理玩透。

这带来了近几年中市场上的产品大爆发现象——无论是某个“新”产品或是“快”品牌的诞生,还是某种“老”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都变得越来越快。在准入门槛相对更低、竞争相对更加充分的某些细分市场里——典型的例子就是现在的智能手机市场——我们看到了太多的例子。但是,这一做法真的能缓解产品经理们的焦虑吗?实际上能被消费者记住、接纳甚至追捧的,仍然只是为数不多的几个品牌。


还以智能手机市场为例,称霸全球手机市场多年的诺基亚为什么倒掉?几年前还风光无限的黑莓、HTC,为什么迅速衰落?在苹果、三星两大巨头的影子里,小米、华为这样的后来者又凭什么以火箭般的速度蹿红,而且还红得发紫?这些问题的答案细究起来肯定需要长篇大论,但有几个共同的关键点非常重要。


对于某种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而言,在一个标准固定、规则透明、分工明确、流程清晰的商业体系中,可以通过提升各项环节的运转效率,也可以说是生产效率,来达到建立竞争优势的目的。然而,如果仅仅做到这些,显然还不够。效率本来就是相对而言的,有特定的技术条件和时代背景。通过提升效率来取得竞争优势的做法,从根本上说,仍然还是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在发挥作用,随着全行业性的技术进步,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和复制,即便产生效果,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也是短暂的,效果很难持续。


此外,用户需求的变化往往会被很多公司,尤其是一些在某些领域内常年保持领头羊地位的传统大公司忽视,即便它们没有忽视这些变化,至少也是对这些变化没那么敏锐。80后、90后甚至00后,已经在相当多的细分市场中,占据了主体消费群体的位置。这些新新人类,尤其是90后、00后,成长于互联网时代,是当之无愧的“数字原住民”,他们大多在多元文化的氛围下长大,推崇个性,向往自由,近乎百分之百地接纳与众不同。由这群人为主构成的消费群体,对于产品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与之前明显不同,这样的需求所形成的对于产品的参与度,包括参与意识、热情、活跃度、有效反馈等,往往又会被无处不在的社交平台成倍放大,进而对产品的生产形成至关重要的影响力。


在这个时候,一方面,采用小批量、多品种、多规格的生产方式的范围经济[1](Economies of Scope)玩法已经成为王道;另一方面,由于用户有愈来愈广泛而深入参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需求,营销的重要性进一步得到强化,甚至成为决定产品能否取得成功的第一要素,其影响力也不再仅仅局限于产品生产出来之后,而是贯穿于整个产品全生命周期。


这种新型营销的实质,其实就是在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用户的全方位深度参与。小米科技联合创始人、副总裁黎万强曾公开过小米营销的秘诀:“第一是参与感;第二是参与感;第三,还是参与感。”黎万强提到的“参与感”是一种小米和“米粉”之间的黏性,讲的还是用户参与的事,无外乎通过几种一点儿也不新鲜的方式来达到目的:社区、话题、活动。但是,由此所构成的“体验式营销”[2]无疑是小米能在短短几年内取得当前成就的关键。“时代变了,以前所有的营销大多是一种强制性的、教育式的营销,是一种单向通道,即我要给你改变观念,去洗脑;但是今天需要的是体验式营销,用户都应该有很亲切的形象走近你,让他感到原来你的产品有如此品质,你是这样做事的态度。”


除了小米之外,消费者在最近几年亲眼目睹了越来越多具有强大爆发力、破坏性,甚至是很“另类”的产品及其背后的公司崛起,比如特斯拉的电动车、乐视的超级电视、海尔的空气盒子、藏身于微信平台上的微软小冰从表面看,它们和传统的创新产品并无很大差异,但在表象之下,这些产品同时还具备以下特点:用户深度参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追求极致的工业设计和制造工艺;尽量为用户提供独一无二的专属感;纯熟掌握体验式营销诀窍;高度自主控制下的销售渠道;平台化特性。


我们十分乐意将有着上述特点的产品,称为“大产品”。


一方面,消费者可以通过创意、传播、服务,乃至投资(比如众筹)等方式,参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另一方面,这些产品本身添加了更多信息、更多传播要素、更多交互功能、更多平台特性,与传统产品有关的那些经典要素,被打散后重新排列组合,再附加其上,由此形成了一种对于产品的不同以往的全新认知体系,这就是“大产品”。

想要去重新思考和执行一份全新的产品路线图,你必须要知道“大产品”的秘密。

经营高质量产品,拉近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


小米和特斯拉的玩法



传统的产品之所以能够成功变身为“大产品”,用户这一角色在产品整个周期中的深度介入,是首当其冲的关键要素。小米和特斯拉,这两家神奇的公司,就是深刻地把握住了这个关键点,从而使得它们各自的产品变得前所未有的“大”。

2012年10月,小米科技的创始人、董事长雷军带着小米科技的CEO林斌,还有当时还是金山网络CEO的傅盛(金山网络在2014年3月25日更名为猎豹移动公司,傅盛仍担任该公司CEO)等一行人去了一趟美国硅谷。除了参加长城会主办的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GMIC)之外,这群人的此次硅谷之行还做了一个特别的安排:拜访位于硅谷的特斯拉(Tesla)总部,并且试驾刚刚量产不久的Tesla Model S。这一次与特斯拉的亲密接触,让雷军印象极其深刻,他甚至在微博上卖萌道:“汽车(特斯拉)很酷。是不是小米模式汽车版?”

特斯拉的声名鹊起,的确与这款具有颠覆意味的纯电动车Tesla Model S休戚相关。Tesla Model S是继Tesla Roadster之后,特斯拉生产的第二款电动汽车车型。

特斯拉是一家成立于2003年的美国电动汽车制造商,由工程师、超级车迷马丁·艾伯哈德和斯坦福大学的硕士辍学生埃隆·马斯克共同创建。特斯拉公司最初的定位,是致力于生产采用新能源的电动跑车,其在环保和能源层面有着显而易见的商业意义,甚至是社会意义,这一点同时又非常符合全球经济的未来走向。正是由于特斯拉的这个特殊“卖点”,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和时任美国能源部部长的朱棣文受邀一起参观了特斯拉的工厂,一时间,特斯拉迅速成为全球媒体追逐的焦点公司,被外界打造成了美国新经济阵营里一颗耀眼的明星。很快,特斯拉拿到了美国能源部4.65亿美元的低息贷款,并且顺利地在2010年登陆纳斯达克。

但是,即便是在特斯拉迅速蹿红的日子里,它在全球信息技术领域内,也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大家对特斯拉的主要印象,仍然局限于环保和能源层面。作为一家超小型的电动汽车制造商,而且相对独立,特斯拉的产品本身就有着比较大的局限性,毕竟在现阶段纯电动车市场本身就很不成熟,而电动车的制造成本相比一般传统燃油能源的汽车又没有优势。特斯拉电动车一年的产量不过两万辆左右,能否生存下来更是一大考验。所以,对特斯拉来说,如何做品牌定位是至关重要的。

埃隆·马斯克将特斯拉电动车定位为高端消费品,并且选择高收入人群作为其主要目标客户群。他的理由很简单,公众的环保意识日益增强,开一辆有着鲜明环保标签的纯电动车,显然更能博得外界的好感。

从产品角度看,特斯拉公司自成立以来的首款车型、将自身定位于超级跑车的Tesla Roadster的整个生命周期都并不成功。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产品定位、技术瓶颈、生产和制造能力、管理、成本控制、人才、资金,甚至还有美国经济环境的剧烈变化等,每一项,似乎都是埃隆·马斯克当时很难迈过去的坎。Tesla Roadster当时面临的种种难题,甚至直接导致了特斯拉的创始人之一马丁·艾伯哈德的离开。

但究其根本,2008年问世的Tesla Roadster,在整体上仍然是一款按照传统思路进行设计、生产制造和销售的产品,天生缺乏“大产品”的基因。

相比之下,Tesla
Model S就显得太不一样,它离用户的距离前所未有地近:把平板电脑引入汽车中控台,充分授权用户与汽车形成紧密的互动关系;同时在销售环节,让用户充分体会到选择的快感。这款神奇的产品,把外界对于特斯拉电动车环保的固有印象,非常成功地延伸到了科技界,由此成为跨界创新的典范,乃至成为科技界众多大佬追逐的偶像。埃隆·马斯克本人也被媒体誉为硅谷现实版的“钢铁侠”。

面对Tesla Model S的第一印象,几乎所有人都会被车内中控台上那个超常规的17英寸的高分辨率液晶触摸屏吸引,它比两个iPad的屏幕还要大。Model S除了在方向盘上安装了一些物理式的快捷按键和按钮,用来操作车窗、应急灯以及打开手套箱盖之外,车内其余的各种传统功能的操控,比如空调、门锁、灯光、天窗等,全被整合到了这块屏幕之上。此前,从没有一辆轿车采用过如此大的屏幕,更何况,这个屏幕基本上已经取代了车内所有的物理按钮。

除此之外,用户还可以在这块屏幕上做很多事情,这种体验就像他在摆弄一部大屏幕的智能手机,或者是一台普通的平板电脑一样,上网、导航、影音系统中的所有应用,用户都可以自己定制并且随时升级更新,这套系统本身也能像谷歌的安卓操作系统和苹果的iOS系统一样,进行OTA升级[1]。有人甚至说,驾驶一辆Tesla Model S,会有一种面对飞机仪表盘,像在驾驶一架飞机的“飞翔”感觉。“整部车就像一个移动设备控制的智能硬件。”“这是一辆‘活的车’”?很多体验过特斯拉的用户对其如此评价。

从用户界面(UI)设计的角度看,这块17英寸的屏幕,极大地拉近了用户和汽车之间的距离感,驾驶者有种强烈的参与意识:汽车不再是自己操控的一台机械设备,而是自己似乎变成了汽车的一部分。这个特点,对产品设计和开发人员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被充分调动起来的用户参与感所产生的魔力是无穷的。2014年8月,有两位住在美国纽约州的特斯拉电动车的忠实用户,在硅谷当地的报纸上购买了一个整版广告位,刊载了一封写给埃隆·马斯克的公开信,内容是他们对特斯拉汽车公司所提出的若干条具体建议,比如中控台、杯座的设计细节等等。

就像特斯拉的用户体验经理布伦娜·博布莱所说的,特斯拉对用户体验(UX)的定义,不仅是“用户使用一个系统的感觉”,而且是“汽车和软件和谐地一起运作,为用户创造出一种独特的体验” 。

对于用户体验,特斯拉还做出了另外一种颠覆式的创新:摒弃汽车行业传统上的标配4S店,设立用户体验店,产品完全通过互联网(官网)售卖,用户在线上完成预约试驾、预订、支付购买等环节,产品采用订单式生产和交付。由此可以看到,特斯拉使用的是一种典型的体验营销,同时,完全控制销售渠道,并且把销售环节的主导权交给用户自己。

“特斯拉在用不一样的互联网思维[2]做汽车,这也是为什么特斯拉诞生在硅谷而不是底特律的原因。”傅盛说。表面上看,特斯拉做产品的基本路数和小米如出一辙,都是充分地调动了用户的参与热情,并且极度信任和依赖互联网来建立起与用户直接对话的通道。也难怪雷军会戏称特斯拉是“小米模式的汽车版”,在很多场合,他都丝毫不掩饰自己对特斯拉的钟情和热爱。

只不过,小米的产品路线图的起点与特斯拉不太一样,特斯拉是先从硬件入手,投入了较大的精力和资本在汽车关键组件的研发和生产上,仍然属于传统意义上的“重公司”;而小米则是从软件入手,先推出安卓深度订制操作系统MIUI,培养用户群,并以用户参与开发改进产品的模式,不断做迭代创新[3],对MIUI进行持续优化,再以此为基础推出小米手机,继而构建起整个小米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是典型的“轻公司”[4]。

小米的玩法是以往手机企业未曾想过的——哇,原来还可以这么做手机!小米的产品在其官网进行限时限量销售,不进入传统渠道;通过微博、微信、论坛等互联网平台进行营销,几乎不进行任何广告投放;小米的发布会上没有明星、没有美女,只有雷军和小米的产品,台下则是永远拥挤、时不时会自发地鼓掌尖叫的“米粉儿”;小米公司内部早已完整地建立起了一整套依靠用户的反馈来改进产品的机制,以此替代了KPI(关键绩效指标法)和考勤制度,小米员工最大的工作驱动力,并不来源于业绩,也不基于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