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组队:超级个体时代的协作方式
》
售價:HK$
79.4
《
第十三位陪审员
》
售價:HK$
55.2
《
微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HK$
159.9
《
Python贝叶斯深度学习
》
售價:HK$
91.8
《
文本的密码:社会语境中的宋代文学
》
售價:HK$
69.0
《
启微·狂骉年代:西洋赛马在中国
》
售價:HK$
80.5
《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售價:HK$
68.8
《
十一年夏至
》
售價:HK$
78.2
|
編輯推薦: |
蛇养殖风险小,市场需求大,肉品质优,是我国农村中最具潜在竞争力的产业之一。
当前蛇产业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产业化生产和无公害化生产,是我国养殖业发展的关键;以蛇类养殖为主线和切入点,以实用技术为立足点,以指导生产为出发点,促进养殖业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
|
內容簡介: |
本书由从事野生动物驯养与疾病防治的专家编著。内容包括蛇类的养殖现状及前景、生物学特性、蛇场的选择与设计、饲料与营养、繁殖技术、饲养管理、常见病的诊断与防治、产品的开发与利用,以及蛇类养殖成本、市场前景与风险、市场营销、经济效益等内容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是一本内容丰富,文字简明,语言通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性强可操作的科技著作。适用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动物园的工作人员,以及农林业大中专院校师生阅读。
|
關於作者: |
钟福生,广东嘉应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议人;政协湖南省第九届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野生动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与产品开发、野生动物驯养繁殖技术研究。
|
目錄:
|
第一章 概 述
第一节 蛇类资源与分布
第二节 蛇类养殖概况、现状及前景
第三节 蛇类的科学价值与经济价值
一、科学价值
二、经济价值
第四节 市场行情与发展趋势
第二章 蛇类的生物学特性
第一节 蛇类的形态结构特点与生理解剖
一、外部形态
二、鳞片
三、内部构造与生理特点
第二节 蛇类的生态习性
一、生态环境
二、食性与食量
三、活动规律
四、繁殖习性
五、蜕皮
六、冬眠
七、寿命
第三节 蛇的分类与分布
第四节 我国主要药用蛇种及特征
一、盲蛇科
二、闪鳞蛇科
三、蟒蛇科
四、游蛇科
五、眼镜蛇科
六、海蛇科
七、蝰蛇科
八、蝮蛇科
第三章 蛇场的选择与设计
第一节 场址的选择
第二节 蛇场的设计与建造
一、蛇场的设计与施工要点
二、蛇场布局与设计
三、蛇场的种类与建造
第三节 蛇窝及养蛇设备与用具
一、蛇窝的类型
二、养蛇的主要设备和用具
第四章 蛇类的饲料与营养
第一节 蛇类的营养需要
一、水
二、蛋白质
三、脂肪
四、碳水化合物
五、维生素
六、无机盐
第二节 饲料种类与营养成分
第二节 饲料的配方及配制
第三节 人工饲料投食的方法
第四节 饲料动物的招引和养殖
一、饲料动物的招引和捕捉
二、常见饲料动物的养殖
第五章 蛇类的繁殖技术
第一节 蛇类的性成熟年龄及性比
第二节 蛇的性别鉴别
第三节 蛇的生殖类型
一、雌蛇的生殖类型
二、雄蛇的生殖类型
第四节 蛇类的发情与交配
一、蛇的交配季节
二、发情
三、交配
第五节 蛇卵的产出与孵化
一、卵的发育与受精
二、产卵(仔)
三、卵的外形与成分
四、卵的孵化
五、孵化中的几个技术问题
第六节 环境因素对蛇类繁殖的影响
第六章 蛇类的饲养管理
第一节 蛇类的引种与驯化
一、蛇的捕捉
二、引种
三、驯化
第二节 蛇类的运输与贮存
一、活蛇的运输
二、蛇的贮存
第三节 蛇场的日常管理
一、春季管理
二、夏季管理
三、秋季管理
四、冬季管理
第四节 不同生理时期的饲养管理
一、幼蛇的饲养管理
二、成蛇的饲养管理
第五节 蛇类的越冬管理技术
一、环境温度与蛇类的关系
二、蛇在大自然中的越冬习性
三、蛇类越冬场地的选择与设计
四、蛇类人工越冬的常用方法
五、幼蛇越冬
第七章 蛇类的常见疾病诊断与防治
第一节 蛇病发生的原因
一、环境
二、病原体
三、蛇类本体
第二节 蛇类疾病的诊断方法
一、问诊
二、视诊
三、触诊
四、听诊
五、寄生虫检查
第二节 蛇类疾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一、蛇病的防治原则
二、常用的医疗工具与使用
三、消毒方法
四、防治蛇病的注意事项
第三节 蛇类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防治
一、传染性口腔炎
二、急性肺炎
三、异物性肺炎
四、霉斑病
五、厌食及消化不良
六、寄生虫
七、肝炎
八、肠炎
九、毒腺萎缩症
十、外伤
第八章 蛇类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节 蛇类系列药用产品的加工、储藏与临床应用
一、蛇类入药的部位
二、蛇胆
三、蛇毒
四、蛇干
五、蛇酒
六、蛇蜕
七、其他产品的加工利用
第二节 蛇皮的剥制及蛇皮的加工与用途
一、蛇的处死
二、蛇皮的剥制
三、蛇皮的质量要求
四、蛇皮的加工与用途
第三节 蛇肉的加工及烹调技术
第九章 蛇场的生产管理
第一节 蛇场的生产成本分析
一、产品成本的概念
二、降低成本的主要措施
第二节 蛇场的生产效益分析
第三节 饲料计划的制定
第四节 生产计划的制定与落实
第五节 蛇类养殖中的安全防护
一、必要的防护装备
二、毒蛇的识别依据
三、蛇伤毒性的区别
四、我国10种主要毒蛇的识别
五、毒蛇咬伤的症状及诊断
六、蛇伤的处理与治疗
|
內容試閱:
|
三、幼蛇的人工喂饲方法
有些幼蛇不能自动取食时,可作人工喂饲,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1.流汁饲料
取新鲜去壳的生鸡蛋一个,搅匀后放在碗内,加一滴鱼肝油,2毫升复合维生素B,一片研成粉末的钙片,及适量面粉等,然后全部混匀(加面粉的目的,是为了增加粘度,若稀则容易从蛇口中吐出)。取上述饲料灌喂。
灌喂的方法是,取一支已用光的白色透明的圆珠笔芯,头上用火烧后拉一下,使之圆钝,将其套在注射器的头上。再将上述饲料吸入,然后把笔芯的前端塞入幼蛇口中,徐徐推入幼蛇口内。推入时,幼蛇可能咬住笔芯,这时不能猛推猛拉,以防伤牙,推入深度约为5厘米左右,然后注入上述液体。注前,笔芯内不宜有气泡,应灌满才注入幼蛇胃中。一般约5天左右灌一次。上述注射器,也可用洗耳球代之。
洗耳球灌食法如图(图6-8)。
灌后可把幼蛇放于远离其栖身处,使其爬行一段距离才能到达窝中,这样对防止呕吐有助。
流汁的温度应与室温保持一致,或是略高1℃~2℃。如果明显低于室温,有时容易引起反胃而呕吐。
2.“尸僵”泥鳅
如果用活的小泥鳅(或鳝鱼)等喂给幼蛇,则因这些小动物体软,很难操作。所以采用使上述小动物产生“尸僵”的办法喂之。使之产生尸僵的方法是:将泥鳅放在水中,逐渐加入热水,达约40℃~50℃时,泥鳅就热不可耐,剧烈挣扎后死去,并很快僵硬。一待僵硬就可取出喂之(不宜让这种僵硬的泥鳅在水中久泡)。
用钝头的镊子,一只手抓住幼蛇的头,将幼蛇的口略微开启,另一手用镊子挟住尸僵泥鳅前端,将泥鳅头纳入幼蛇口中,徐徐推入。直至全部推入后,捏合幼蛇两颌,在其腹面徐徐由上往下揉之,将泥鳅推入离口10厘米左右即可。
3.鱼肠
鱼肠很软,用一般的办法难以喂入。一般用一条光滑的细竹、木或金属的光滑细竿,塞入鱼肠内。鱼肠末端比细竿长出2~3厘米。上述细竿前端推入蛇口后,再徐徐推入,直至尽后,一推一拉地将鱼肠留于蛇腹才抽出细竿,再在蛇的腹面自上至下揉几下,使鱼肠全部进入蛇胃即可。
以上食物喂前、喂后,可各称一下幼蛇的体重,这样可以知道所喂重量。称喂入的重量时,可以把幼蛇装入塑料网袋中。这样便于掌握其喂入量,以利总结提高。
第五节 蛇类的越冬管理技术
在蛇类养殖上,能否解决越冬技术问题,直接涉及养殖的成败。这一问题在泰国等热带国家自然不必担心。但我国地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自南到北均有一个或短或长的寒冬,越冬就成了必须重视的问题。即使是两广地区,虽说较北部地区温暖,可是由于白天和黑夜的温度相差悬殊,即使冬季白天时最冷的气温也无法使蛇类耐受,特别是象银环蛇之类不耐寒的蛇类。至于寒冷的冬夜更给养殖的蛇构成威胁。所以,长久以来,养蛇业因未能解决越冬问题,屡屡受挫的事时有所闻。
要使蛇越冬,有三个条件必须具备:适宜的温度;适宜的湿度;蛇具有健康的体质。而温度又为越冬期最重要的条件。
一、环境温度与蛇类的关系
外界环境温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蛇类的生长、发育、生殖或其他生命活动。
一般来说,在一定范围内,当温度升高时,新陈代谢的过程也就随之加快,氧气的消耗量也相应增加。因蛇为变温动物,在低温环境下,就停止摄食,不活动,新陈代谢速度极低,蛇类就进入冬眠。
在物理化学上,范霍夫的热力学定律认为:温度每升高10℃,化学反应就加快2~3倍。过去,曾有人用此说明生物代谢过程的变化规律。其实,这一定律应用到生命过程是不很适用的。生物体的代谢活动,只有与生物的忍受极限保持一定距离时,才能和这定律相接近。这是因为,有生命的动物,具有很复杂的固有的活动系统,这比化学物质的反应过程复杂,它的有机反应与生物催化剂——酶及其作用物——密切相关。当温度升高过多超过一定限度时,代谢过程不仅不加速,反而降低或停止。
蛇类,通常在6℃~8℃时就停止活动,进入冬眠状态,就是一种适应不良环境的手段。
蛇为变温动物,当外界温度发生变化时,会产生规律性的变化。在其生命温度的上限略低,有一个“热僵硬点”或“热昏迷点”。在这个温度范围内,它丧失活动能力,陷于昏迷状态,生命活动的水平也极低。在热昏迷区之下一段温度,乃是它的活动温度,叫“活动区”。活动区的中央,为温度的最适点,在这种情况下,它的代谢过程最为均衡。活动区的下面,有个“冷僵硬区”或“冷昏迷区”。在0℃以下即产生过冷情况,一直延长到体液冰冻时,体温会有一个短暂的升高,这是因体内潜热释放所致。但接着体温就重新下降到生命温度的下限直至死亡。
蛇类为了避免过高过低的温度环境,在野生状态下本能地会寻找最佳栖息环境,在人工养殖的有限环境中,就必须借助于人工条件为它创造良好的环境。
不同种的蛇耐寒性有差异。比较起来,一般主要分布于南方的蛇种的耐寒性比主要分布于北方的蛇种低。从常见养殖的几种毒蛇来看,蝮科比眼镜蛇科耐寒,而同科不同种的蛇又有差异。把这两科常养的几种毒蛇,依耐寒性的强弱,似可作下述排列:蝮蛇(属蝮蛇科)>五步蛇(属蝮蛇科)>眼镜蛇(属眼镜蛇科)>银环蛇(属眼镜蛇科)。
具体地说,蝮蛇在2℃时,仍有在窝外的,7℃时就有游泳或到水沟饮水的;五步蛇在5℃以下未见出现于窝外;眼镜蛇在7℃~8℃时,24小时内就有大量死亡,而窝内的五步蛇在6℃连续3天仍未见死亡;银环蛇虽接近眼镜蛇能耐受的低温,但同一地区相同条件下,多可发现眼镜蛇未死而银环蛇出现死亡现象。如安徽省有一例,1984年11月15日从浙江宁波购得150条母银环蛇,由于不懂其越冬温度,只是简单地把它们分装于几只大缸里。谁知17日刮大风降温,当室温低至2℃~3℃时,结果一下子死了40条,其余的虽幸存下来,但均受程度不等的冻伤,躯体有些僵硬。
一般说来,银环蛇安全越冬的温度,虽然可以耐受7℃~8℃,但以10℃~13℃较为适宜;当然,蝮蛇等则可相应地低了。同时,还应注意湿度的掌握。
二、蛇在大自然中的越冬习性
蛇类越冬的一些自然现象,因时间地区的不同而有差别。如某些近山地区,一些在平地上安居半年有余的蛇,当天气转冷时则迁居到山上去。平时分散居住的蛇,冬天时却成群而居,如新疆伊犁草原上,竟发现过深穴中数百条蝮蛇与草原蝰相聚共居。青蛙、蟾蜍、鼠类等动物,寻常与蛇的关系是敌对的,可是在蛇的越冬处,有时竟可发现同栖一窝。
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入冬迁新居是为了找寻理想的冬眠场所;多种动物聚居,除了挨着可彼此取暖外,可能是因理想的冬眠场所不可多得,因此就往这儿集中,有时甚至“敌我不分”了。
蛇的成活率高低与蛇窝的条件有关,如江西的一例,有人自1965年开始每年外出一段时间挖取银环蛇卵,带回来孵化幼蛇,制药投售。得出一个结论:在无特殊情况下,一些野外的蛇窝中蛇的条数和基本情况,一连数年总是差不多的。而另有些人发现,某些在冬天受到人为或自然因素破坏过的蛇窝,掘开洞来可发现死蛇或蛇骨。由此可见,自然界中蛇的越冬率的高低,与蛇窝的条件关系密切。
五步蛇的越冬,大多栖息于向阳山坡的树根旁的洞穴里,一般占用鼠洞,间或利用人们掘冬笋、狩猎等原因挖出的洞穴。较多的是,先是一个与山坡垂直的洞,洞口直径约为7~12厘米,垂直深度约70~80厘米,这个洞的底部又有通道向里与地面几乎平行地延伸,长约1.5~2米,往往中间还有一些支洞。把直洞与其他洞的长度加在一起,总长度可达4~5米。
银环蛇的越冬窝,有向阳山坡的,有钻在旧坟墓棺材砖木下的,有在废弃物砖窑、灰窑等旧基下的洞中的,也有利用鼠洞的,其洞可以分叉或多层的。这些洞上往往有较厚的履盖物。以单个洞的长度计,约近2米。
蝮蛇,在我国较暖地区,对越冬窝的选择较随便。东北的蛇岛,在1月份气温可以低于-5℃,可是蝮蛇在不太深的石缝、岩洞,或是比冻土层75厘米略深处,便可渡过冬眠关。即使1月分时气温低到-20℃至-30℃的新疆伊犁草原上,在2米左右深处就可渡过难关了。
总的来说,各种蛇找什么地方越冬,主要根据它们的耐寒能力,本能地去寻觅理想场所的。一般来说,那儿大多比较干燥,取向阳面。自然界中银环蛇冬眠场所的温度,一般为15.5℃~15.8℃。
几乎每个人均有这样的经验,冬天北风怒号,冷到零下几度的时候,人在室外是无法忍受的,如一进室内就相对地感到暖和些;可是,如果能进入地下室,则更暖和。蛇之所以要寻找较深的洞越冬,而且不耐寒的蛇类对越冬场所的选择更为严格,原因正是因为只有适当的深度才能达到安全越冬的目的。
由于土壤并不是一种良好的导热物质,热传导速度十分缓慢。炎夏时节,尽管地面热得发烫,可是,这一部分热量要达数米深的地方,就得过上很长时间。而深层土中的温度一旦上升,又不易很快消失。因此,往往有这样的规律:气温变化剧烈,地面温度跟着变,而其变化速度慢于气温,且离开地面越深处相对地变化越为缓慢。
因气温和地温存在明显的差异,当严冬到来时,尽管气温的降低使蛇类面临死亡的危险,但在适当深的土层中,蛇类自然可以找到它们合适的温度避开严寒的冬天。一些有经验的人,在野外接触蛇较多,他们发现:凡是冬天特别冷的那一年,总会有不少蛇冻死在冬眠场所。归根到底,蛇的冻死比例与蛇是否找到理想而合适的冬眠窝有关。
根据这个道理,并结合考虑当地有关的气象资料,也就可以在养蛇时为蛇类设计人工建造的越冬场所。即使比较冷的地区,严冬时浅层的泥土冷得冻结起来,可是在一定深度处,也可以找到不太耐寒的蛇类能安然越冬的地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