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希腊文明3000年(古希腊的科学精神,成就了现代科学之源)
》
售價:HK$
82.8
《
粤行丛录(岭南史料笔记丛刊)
》
售價:HK$
80.2
《
岁月待人归:徐悲鸿自述人生艺术
》
售價:HK$
61.4
《
女人的中国医疗史:汉唐之间的健康照顾与性别
》
售價:HK$
103.8
《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四辑
》
售價:HK$
470.8
《
中国近现代名家精品——项维仁:工笔侍女作品精选
》
售價:HK$
66.1
《
宋瑞驻村日记(2012-2022)
》
售價:HK$
115.6
《
汗青堂丛书138·帝国的切口:近代中国口岸的冲突与交流(1832-1914)
》
售價:HK$
127.4
|
編輯推薦: |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高校科技创新研究》可为政府部门、教育行政机构和高等学校的决策者、管理者提供参考,也可作为教育经济学、管理学、教育行政学等相关专业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
|
內容簡介: |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高校科技创新研究》在阐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与实施,以及高校科技体制机制改革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的基础上,以山东高校为个案,全面、深入地剖析了“十一五”以来高校科技创新取得的成绩、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影响因素,并借鉴国外先进国家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经验和措施,从整体论和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思路、方案,以及如何服务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对策建议。
|
目錄:
|
序言(钟秉林)
导论1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2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7
四、核心概念的厘定8
第一章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宏观背景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10
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和实施路径12
三、高校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15
第二节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启动17
一、“2011计划”出台的背景17
二、实施“2011计划”的重要意义18
三、“2011计划”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19
四、“2011计划”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21
五、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进展23
第三节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理论基础24
一、技术创新理论24
二、国家创新系统理论25
三、区域科技创新理论26
四、教育内外部规律理论27
五、“三螺旋”理论28
第二章山东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现状探析29
第一节山东高等学校科技人力资源建设31
一、高校科技创新人力资源核心概念31
二、山东高校科技人力资源建设33
第二节山东高校科技创新经费投入与使用43
一、山东高校科技创新经费的投入44
二、山东高校科技创新经费使用48
第三节山东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53
一、山东高校研究与开发机构53
二、山东高校重点学科与重点实验室54
三、依托高校建设的国家和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7
四、山东部分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58
第四节山东高校科技创新成果及推广转化62
一、山东高校取得的重要科技创新成果62
二、山东高校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效益65
第五节山东高校科技合作与交流66
一、山东高校国内科技合作与交流66
二、山东高校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68
第三章山东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72
第一节山东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72
一、科技创新队伍整体数量不足,科技队伍结构不尽合理72
二、科技创新经费投入不足,科技资源使用不够合理75
三、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原始性创新能力不足78
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不畅,转化率较低79
五、国际前沿领域研究数量有限,实质性国际合作较少80
第二节 山东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制约因素82
一、政府宏观政策的导向有待进一步完善83
二、企业主动参与高校科技创新的意识有待增强86
三、高校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88
第四章 国内部分省市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与借鉴91
第一节 北京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与借鉴91
一、高校科技创新发展现状91
二、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选择94
三、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启示97
第二节 上海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路径与借鉴100
一、加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基础条件100
二、加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路径105
三、加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借鉴109
第三节 江苏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模式与启示111
一、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基本情况111
二、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模式115
三、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119
四、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启示122
第四节 江西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与借鉴125
一、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现状125
二、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129
三、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启示132
第五节 湖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路径与借鉴134
一、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基本情况134
二、影响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因素分析140
三、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142
四、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借鉴144
第六节 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路径与启示147
一、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基本情况147
二、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149
三、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路径151
四、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启示155
第五章 国外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与启示158
第一节 美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与启示159
一、高校科技创新的环境分析159
二、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选择160
三、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对我国的启示166
第二节 英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与借鉴169
一、高校科技创新的环境分析170
二、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173
三、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对我国的启示181
第三节 日本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与借鉴185
一、高校科技创新环境分析185
二、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189
三、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对我国的启示194
第四节 瑞典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与借鉴197
一、高校科技创新的环境分析197
二、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选择201
三、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对我国的启示206
第五节 印度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与借鉴211
一、高校科技创新环境分析211
二、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选择212
三、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对我国的启示221
第六章 全面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路径与措施224
第一节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新趋势与新任务224
一、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新趋势225
二、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面临的新任务226
第二节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229
一、坚持自主创新与协同创新相结合229
二、坚持教育教学与科技创新相结合232
三、坚持产学研相结合233
四、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相结合234
第三节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体系构建236
一、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要素体系236
二、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238
第四节 全面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241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提供政策和体制机制保障241
二、发挥高校主体作用,增强科技创新内生动力246
三、探索建立产学研联盟,助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250
四、引入民间资本,拓展高校科技创新资金渠道254
五、加强校企合作教育,培育自主创新人才256
参考文献258
后记263
|
內容試閱:
|
导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实现了科技水平的整体跃升,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新技术替代旧技术、智能型技术替代劳动密集型技术的趋势明显。当前,我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到中高速增长,从投资驱动、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进入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常态,依靠要素成本优势驱动、大量投入资源和消耗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对此,我们必须要有紧迫感、责任感,紧紧抓住机遇,及时确立发展战略,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权。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4年6月9日,习近平同志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指出,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科技创新活力,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高校作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和知识创新的重要方面军,是知识经济的发动机和传播器,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全面推动小康社会建设中承担着神圣的历史重任。为了大力提升高校的创新能力,支撑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教育部、财政部分别于2012年3月和5月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和《“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决定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以充分发挥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的独特作用,支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十分重视科技创新工作。以山东省为例,山东省委、省政府积极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科技创新的精神,深入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经济文化强省。近年来,山东企业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2014年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占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31%,比2011年提高了3.1个百分点。但从全省的现实来看,科技与经济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全省科技成果总量不少,但受质量不高和转化渠道不畅等因素影响,只有很少一部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成果转化率只有20%左右。据调查,山东的区域创新能力低于江苏、广东、北京、上海、浙江等省(自治区、直辖市),位居全国第6位,但这与山东经济大省的位置不相协调。因此,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科技创新,任重而道远。高校应充分发挥科技创新资源优势,挖掘科技创新潜能,依靠科技创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水平,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重要贡献。
本书从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入手,探讨高校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我国科技创新的宏观背景和发展的新趋势与新任务,通过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现状的分析,肯定成绩、总结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并借鉴国外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成功模式和政策取向,提出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路径和相关措施,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服务。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科技创新已成为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高校是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主力军,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也是高校内涵建设和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因此,高校科技创新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如何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是高校科技创新研究的关键问题,高校科技创新最重要的内容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对此,不同的专家、学者从多角度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与对策研究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高校科技创新的研究越来越深入。陈镖(2010)在系统分析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在服务地方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的基础上,从提高认识、树立服务地方理念、深化高校科研体制改革、建立政产学研合作机制、打造特色平台等方面,提出了地方高校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和建议。史国栋(2012)在分析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内部障碍与对策时认为,“影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内部障碍主要有:科技成果实用价值不高,有效供给不足;高校缺乏与生产企业的横向合作,有效需求不足;缺乏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中介服务市场不成熟;科研激励约束机制失灵”。因此,高校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中,要坚持服务社会的理念,结合地方经济与产业升级,增强有效供给;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基于横向项目合作,推进政产学研联合;推进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创新科研评价和激励机制,激活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在动力。
2.科技创新平台和运行机制研究
高校科技创新平台是高校与社会资源合作创新的新模式。于国波等(2007)通过分析创新平台的主体组成结构,认为高校科技创新平台是由政府倡导,高校主导,企业、科研院所紧密合作,金融机构和科技中介组织积极参与的研发战略联盟,其合作动力在于增强科研实力,避免过度竞争,加快研发速度,提高成果转化率,增加投资渠道,降低研发风险,通过开放合作实现共同发展。要保证创新平台的正常运行,需要建立扁平互动的管理机制、产权清晰的合作机制和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以此充分调动和发挥各行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张乐平和吴斯桃(2002)在分析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保障措施时,率先提出了通过建立利益分配机制,完善高校科技研发人员流动机制和考核机制,加强对成果所有人的知识产权保护,建立起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科技成果管理制度。郑存库(2003)则在运行机制层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高校科技创新在跨越科技领域和经济领域时,要想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就必须建立一整套包括决策机制、研究与发展机制、资源配置机制、协同机制和激励机制在内的符合市场规律的科技创新运行机制。胡炜和夏砚博(2005)通过分析建设大学科技园的优势和劣势,认为完善配套政策体系、理顺高校与大学科技园的关系和建立科学的利益分配与激励机制3个方面,是影响大学科技创新优势实现转化的重要因素。
3.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研究
周洪利(2007)将组建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因素归纳为“为什么组建、由谁组建、凭什么组建、组建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如何组建”等6个方面,探索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关于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组建的方法和途径,并从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两个角度讨论对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管理,为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了一种参考,为提高我国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何晶晶(2009)提出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是以科技创新为目的,以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为内容,由为数不多且技能互补、愿意为共同的科研目标从事科学研究、协同劳动并相互承担责任的以高校科研人员为主组成的群体。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具有有效提升学术水平,支撑学科发展,促进创新思想和创新成果的产生,实现知识和技能的充分共享,使高校真正成为创新成果的“孵化器”的功用与效能。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建构与发展应强调产出创新成果和人才培养成果,促进科研整体实力的全面加强,增强高校综合竞争力,实现高校自身的层次提升,乃至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创造基础条件。作者借鉴西门子公司科技创新团队的经验提出,强化团队角色认知,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创新任务为向导,树立社会同一性是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重要途径。另外,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管理是一个系统过程,其运行机制涵盖战略导向机制、组织保障机制、项目牵引机制、激励机制、协同机制、心灵契约机制等。
4.科技创新评价体系研究
客观、科学地评价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对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优化高校科技资源配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吕蔚等(2008)使用基于核主成分分析的评价方法,去除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的非线性相关信息,以1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科研统计数据为样本,进行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实证分析,通过与核主成分分析结果比较表明,核主成分分析能够取得更高的主特征值累积贡献率,从而产生更为合理的评价结果,提高了评价的科学性与准确性。章熙春等(2010)在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内涵和构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方法构建出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对各评价指标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以广东高校为例,从高校科技创新资源及基础能力、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科技创新外界环境支持能力等方面构建出衡量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体系,可以为开展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提供决策和参考。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创新理论和国家创新体系两方面。
1.创新理论
创新理论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出版的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最先提出的。他的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家的本质是创新。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新组合包括5种情况:采用一种新产品或一种产品的新特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市场;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因此,“创新”不是一个技术概念,而是一个经济概念。它严格区别于技术发明,而是把现成的技术革新引入经济组织,形成新的经济能力。
(2)企业家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体。熊彼特认为,在没有创新的情况下,经济只能处于一种“循环流转”的均衡状态,经济增长只是数量的变化,这种数量关系无论如何积累,本身并不能创造出具有质的飞跃的“经济发展”。只有企业家实现创新,“创造性的破坏”经济循环的惯行轨道,推动经济结构从内部进行革命性的破坏,才能推动经济发展。
(3)创新的主动力来自于企业家精神。熊彼特认为,对企业家从事“创造性的破坏”工作的动机,固然是以挖掘潜在利润为直接目的,但不一定出自个人发财致富的欲望。他指出,企业家与只想赚钱的普通商人或投机者不同,个人致富充其量仅是他的部分目的,而最突出的动机来自“个人实现”的心理,即“企业家精神”。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精神”包括建立“私人王国”、对胜利的热情、创造的喜悦、坚强的意志等方面。
(4)成功的创新取决于企业家的素质。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的工作是“创造性的破坏”。而阻碍创新的因素有:一是在信息不充分的条件下,许多事情处于不可知的状态;二是人的惰性;三是社会环境的反作用。企业家要进行创新,必须克服阻碍,进行观念更新,并具备一定的能力,如预测能力、组织能力和说服能力等。
(5)信用制度是企业家实现创新的经济条件。熊彼特所谓的信用,指的是企业家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随时使用的支付手段。换句话说,信用就是专为以实现创新为目的的企业家而创设的货币资本。信用使得个人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不依靠继承的财产而独立行事。因此,信用对于企业来说是首要的,当资本主义经济进入相对发达的阶段之后,资本市场的建立和良好运转成为实现创新的基础。
2.国家创新体系
国家创新体系(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的概念,是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夫?弗里曼(Chris Freeman)在《技术和经验运行:来自日本的经验》一书中首次提出的。克里斯托夫?弗里曼通过对日本经济飞速增长的研究提出了该理论。他指出,在技术创新领域中,国家的推动作用是强大而不可忽略的。一国政府不能单纯地依靠市场竞争来调节经济发展,而要通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来促进经济的增长,由此他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的定义。他认为,国家创新体系是政府等公共部门和企业私人的交叉结构,二者相互影响,共同研究开发新的科学技术并运用于生产中,从而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的优化发展。
美国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引入“竞争力”的概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