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机会与选择
》
售價:HK$
102.4
《
DK月季玫瑰百科
》
售價:HK$
216.2
《
为你想要的生活
》
售價:HK$
67.9
《
关键改变:如何实现自我蜕变
》
售價:HK$
79.4
《
超加工人群:为什么有些食物让人一吃就停不下来
》
售價:HK$
102.4
《
历史的教训(浓缩《文明的故事》精华,总结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
售價:HK$
64.4
《
不在场证明谜案(超绝CP陷入冤案!日本文坛超新星推理作家——辻堂梦代表作首次引进!)
》
售價:HK$
59.8
《
明式家具三十年经眼录
》
售價:HK$
538.2
|
編輯推薦: |
《土家族药物概论》可供高等医药院校有志提高民族医药知识修养的本科生、研究生 和民族医药爱好者使用。9787030433848
|
內容簡介: |
土家族世代集居的武陵山区药物资源丰富,土家族人在长期的防治疾病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医药学知识,并形成了保障土家族人生存繁衍的土家族医药学。土家族药物是土家族医药学存在的重要前提和保障.近几十年来.土家族药物研究呈现出多层次、多学科、多侧面的研究局面.涌现出诸多的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和完善了土家族医药学知识体系内涵。《土家族药物概论》从土家族药物的概貌、药物学理论、代表药、代表药物研究现状等方面展开.力求反映土家族药物已形成的研究和应用成果。并论述了土家族药物的配伍,安全性,防治多发、常见、重大疾病,合理应用及药物标准等未来值得研究的内容。
|
目錄:
|
第一章土家族药物概貌
第一节土家族药物发展简史
第二节土家族药物资源
第三节土家族药物学与中药学的关系
第二章土家族药物学理论
第一节土家族药物的命名及分类
第二节土家族药物的采集
第三节土家族药物的炮制
第四节土家族药物的性能
第五节土家族药物的主要运用方式
第六节土家医方剂与剂型
第七节土家族药物的配伍与禁忌
第三章土家族代表药
一口血
一支箭
一朵云
一枝蕨
一点白
七筋菇
九头狮子草
九根索
八角莲
八棱麻
刀口药
三百棒
三变脸
三颗针
千层楼
千里光
千锤打
土大黄
大叶三七
大接骨丹
小青鱼胆
小蛇参
山乌龟
山良姜
飞蛾七
马桑根
马蹄香
乌龟七
乌桕皮
五爪金龙
公鸡草
天王七
天泡子
开口箭
文王一支笔
7jC黄连
火棘
火焰草
牛王刺
牛奶子
牛角七
半截烂
号筒杆
四两麻
头顶一颗珠
玉簪花
瓜米草
白三七
白龙须
石吊兰
龙葵
吉祥草
吊白菜
地枇杷
地苦胆()
地葫芦
地雷
朱砂七
朱砂莲
汗头
江边一碗水58
竹叶细辛
竹根七
红毛七
红白二丸
羊角七
老鸦蒜
血三七61
血丝大黄
血螺蚁62
冷水七
刺老 63
岩风藤
岩白菜64
岩青菜64
拐枣
板党
构树
泡净同66
菩叶细辛
虎耳草
金丝吊胆
金刚藤
金线吊白米68
金腰带
厚朴七
独叶七
独正岗
独脚金鸡草
绞股蓝
胡豆莲
香血藤
恩施巴戟
扇子七
桐子
海螺七
珠砂七
臭牡丹
赶山鞭
透骨消
接骨木
窑归
蛇倒退
野烟
野棉花
铜锣七
鹿药
麻布七
黄瓜香
搜山虎
紫油厚朴
紫金牛
葫芦七
隔山消
鹅儿肠
鹅脚板
蜂子七
滴水珠
算盘七
蜘蛛香
醉鱼草
霉茶
螃蟹七
第四章土家族代表药物研究现状
九头狮子草
八角莲
三百棒(飞龙掌血)
三颗针
千里光
马桑
天泡子(灯笼草)
文王一支笔(蛇菰)
火棘
半截烂
头顶一颗珠(延龄草)
白三七(竹节参)
吉祥草
朱砂七
朱砂莲
江边一碗水(山荷叶)
刺老苞惚木)
岩风藤(常春藤)
构树
泡桐
金刚藤(菝葜)
扇子七
桐子
接骨木
蛇倒退(杠板归)
野烟(天名精)
麻布七(高乌头)
隔山消
蜂子七
醉鱼草203
第五章土家族药物的未来研究
第一节土家族药物的配伍研究
第二节土家族药物的安全性研究
第三节土家族药物防治多发、常见、重大疾病研究
第四节土家族药物的合理应用研究
第五节土家族药物标准研究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土家族药物概貌
土家族人世代居住在湘、鄂、渝、黔毗邻的武陵山区,该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保存了大量的动植物药物资源,天然药物资源丰富。土家族人为了自身民族的生存繁衍,在与大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漫长岁月中,积累了丰富的用药和医疗经验,逐步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医学体系一土家医药学。土家药匠(土家族医生的称谓)在土家医药学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物,称之为土家族药物。土家族药物采集方便,加工简单,配伍精练,疗效确切,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过程中,土家族人积累的丰富的应用经验,是祖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湖南、湖北、重庆、贵州等地,多次对土家族药物理论进行了一定规模的调查、搜集、整理,并加以提炼、充实和完善,形成了具有较为完备理论体系的学科一土家族药物学。
土家族药物学土家医在医疗中用土家族药物的称谓、源、采加工、用、用药经验的学。与其民族的药学,了生药学、植物学、药物化学、药理学、文化、宗教等多学科知识,用以阐释土家族医药文化知识。
第一节土家族药物发展简史
一、远古时期
“民间草医,起之何时,溯源难明,搜集资料极为有限,故所载欲言不达,后人颇难稽考”(《龙山县志》)。近代多次考古发现证明,远古时期,土家族人就在湘、鄂、渝、黔毗连的武陵山区繁衍生息。勤劳勇敢的土家族人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漫长岁月中,打猎捕鱼时会遇到意外的伤害;寻找食物过程中,会偶尔中毒;有时吃了某种动植物,又能使某种病痛得以缓解。于是他们把这些能够解除某些疾苦的动植物,开始有目的地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往往可以收到预期效果。久而久之,他们便把这些动植物专门用于解除疾病,这类动植物便成为早期的土家族药物。随着时间的推移,治病的方法逐渐增多,药物品种也逐渐增多和丰富起来。
据传很久以前,武陵山区有一位名医,他不仅医术高明,药到病除,医德高尚,不分贵贱,有求必应,而且还能认识很多的药物,因此,土家族人都尊称他为“药王”或“药王菩萨”。一日,“药王”到山中采药,口尝一种草本植物后中毒,倒在一棵茶树下昏死过去。次日清晨,茶叶上的露水滴人“药王”口中,药王慢慢苏醒,于是便知此茶有解毒之功,而且他的头发也变黑了,于是便给此草取名为乌头。药王菩萨也成了土家族发现乌头有毒、茶叶有解毒作用的第一人。这就是民间流传的“药王昏死茶露醒”的由来。它生动地反映了土家族人认识药物的真实情景,与“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一样,说明土家族药物同样是起源于劳动生活实践,并不断丰富积累起来的。
近现代武陵地区考古工作中,发现了许多与医药活动有关的地下文史资料,如三峡地区的盐巴等。盐巴文化与土家族医药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代土家族先民之一的巴人,生活在今三峡一带的巴子国,因盛产井盐而闻名天下,故称牛盐为盐巴或巴盐。盐巴早在《山海经》中就有记载,在三地区了的、开的、的、的,早在前,人开始使用。
盐巴具有食与疗的作用,其性寒、味咸,具有消火、凉血、解毒、涌吐等功效,是土家族先民最早应用于临床治疗的药物之一。盐巴在土家族民间多以单方或验方用于临床,如含漱治疗牙龈出血、咽喉肿痛、牙痛;温盐水洗目翳、清洗伤口、清洗毒虫螫伤;热盐水熨腰腿寒疾;热盐水内服治疗食停中脘、心腹胀痛等。在土家族医药方药发展历史上,除盐巴外,还有许多独具特色的民族药物及民间单方验方。
土家族民俗中蕴藏着深厚的医药文化。例如,端午佳节,酉水流域的土家族有吃粽子祭祀屈原的习俗,悬挂艾叶、菖蒲防虫蛇,洒雄黄酒以穰毒气;还有食角黍盐蛋、饮雄黄酒、以雄黄酒涂小儿耳鼻以避百毒等。
二、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土家族是一个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民族,所以土家医药知识少有形成专著流传于世,但值得庆幸的是在一些本草著作中,可以见到部分有关土家族药物知识的史料。从目前的文献资料来看,秦汉时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载药物240余种,其中就有盛产于武陵山区的雄黄、水银,还有主产于武陵山区的厚朴、石韦、薤、姜、蜀椒、续断、青蒿、半夏等数十种药物,这是最早记载土家族药物的史料。我国第一部本草专著《神农本草经》记载了产于武陵山境内的黄连、兰草、杜若等药物。黄连,土家语名“这角”,《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味苦寒,主热气,目痛,W#,泣出肩目,肠擗,腹痛,下利,妇人阴中肿痛。”黄连是川东及恩施土家族地区的道地药材,主产于重庆石柱与湖dt利川等地。兰草(即泽兰),是土家族民间常用药物。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流放湘西沅江时,著有千古不朽名篇)离骚》,其中有“纫秋兰以为佩”句,兰即是兰草。杜若,《神农本草经》也列为上品,早在)楚辞?九歌》就有“采芳州兮杜若”的名句。土家族药物学发展到晋代,记载的内容不断充实,包括性味、产地、功用、采收,以及药物性状等。例如,张华的《博物志》云.“杜仲皮中有丝,折之则见。”杜仲不仅是重要的中药,而且也是重要的土家族药物,土家族谓之丝绵皮、扯丝皮。《名医别录》曰:“雄黄生武都山谷,近来纷扰,皆用石门,始兴石黄之好者尔。”石门即为湖南石门县。还有杜若“生武陵及冤句,二月、八月采根,曝干”。梁代的)本草经集注》记载产于武陵山境内的药物有犀角、女贞实、杜若、楮实、丹砂、黑石脂等。该书第一次记载了产于武陵山境内药物的鉴别特征和道地产区。例如,“今采用八月中旬,天雄似附子而细长便是,乃至三四寸许。此与乌头、附子3种,本并出建平,故谓之三建。今宜都山者最好,谓为西建”。首次记载了乌头、附子、天雄三药的采集时间在“八月中旬”,指出形状鉴别特征为天雄与附子相似,但比附子“细长”,有“三四寸许”,并强调“宜都山者最好”。宜都即今宜昌。又载.“常山出宜都、建平。细实黄者,呼为鸡骨常山,用最胜。”指出了道地药材鸡骨常山的特征是“细实黄”。
三、唐宋时期
唐朝时期,在土家族聚居区实行“怀柔远人,义在羁縻”、“附则受而不逆,叛则弃而不追”的政策,其实施有利于土家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土家族医药的发展。从这一时期的文献资料来看,土家族药物知识的发展,主要反映在对药物的性状特征上,描述比较详细。《新修本草》载.“丹砂大略二种,有土砂、石砂。其土砂,复有块砂、末砂,体并重而色黄黑其石砂有十数品,最上者光明砂,云一颗别生一石龛内,大者如鸡卵,小者如枣栗,形似芙蓉,破之如云母,光明照彻,在龛中石台上生,得此者带之辟恶为上。”朱砂是土家医常用药,这些性状特征和附图记载,为土家族药物悠久的应用历史提供了图文依据,也为后世土家族药物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这一时期对药物的用名也进行了收集整理,如《酉阳杂俎》有“地钱”亦称积雪草、连钱草的记载。
及至宋代,在前代研究的基础上,土家族药物知识的发展有3个较为明显的特点。
一是药物品种明显增加。《图经本草》收载药物780种,有635种药物绘制了933幅药图。其中收载施州产及施抑丨土家族人采用的有.半天回、野兰根、紫背金盘草、大木皮、鸡翁藤、独用藤、野猪尾、崖椒、蜀椒、龙芽草、百合草、杜若等20多种。
二是记载内容从产地、性状特征扩大到人药部分、性能、采集、性状鉴别、加工、用法、配伍、治疗、用药禁忌等诸多方面。例如,《经史证类本草》记载:“蜀椒,生武陵川谷及巴郡,今归、峡及蜀川、陕洛间人家多作园圃种之。高四、五尺,似茱萸而小,有针刺。叶坚而滑,可煮饮食,甚辛香。四月结子,无花,但生于叶间,如小豆颗而圆,皮紫赤色,八月采实,焙干。施州又有一种崖椒,彼土人四季采皮人药,云味辛,性热,无毒。主肺气上喘兼咳嗽,并野姜筛末,酒服钱匕,甚效。忌盐下。”“白药,味辛,温,无毒。主金疮生肌。出原州。唐本注云.三月苗生,叶似苦重,四月抽赤茎,花白,根皮黄,八月叶落,九月枝折,采根,日干。江西出者。叶似乌臼,子如绿豆,至八月,其子变成赤色,施州人取根,并野猪尾二味,洗净去粗皮,焙干,等分,停捣筛,酒调服钱匕。疗心气痛,解热毒,甚效。又诸疮痈肿不散者,取生根烂捣敷贴,干则易之。无生者用末水调涂之亦可。”施州,即今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可见土家族人早在宋代时就已使用药物磨汁涂擦外用,通过切片含服与洗浴疗法来治病。
三是发展了前代的研究内容。例如,《新修本草》仅侧重记载丹砂“大略二种”有“最上”、“其次”的分类及性状,而《图经本草》记载.“丹砂,生符陵山谷,今出辰州、宜州、阶州,而辰州者最胜,谓之辰砂。生深山石崖间,土人采之,穴地数十尺,始见其苗,乃白石耳,谓之朱砂床。砂生石上,其块大者如鸡子,小者如石榴子,状若芙蓉头、箭簇。连床者紫暗若铁色,而光明莹澈碎之,斩岩作墙壁,又似云母片。可析者真辰砂也。无石者弥佳,过此皆淘土石中得之,非生于石床者凡砂之绝好者为光明砂,其次谓之颗块,其次谓之鹿蔌,其下谓之末砂。而医方家惟用光明砂,余并不用。”不仅记载了丹砂的产地、命名、开采、形状,还第一次将药材按质量优劣分为绝好(光明砂)、其次(颗块)、其次鹿蔌)、其下(末砂)四级,并指出“医方家惟用光明砂”。辰州,即今之沅陵县,为古代湘西门户与药材集散地。至今湖南湘西自治州仍然是丹砂的道地产区之一。
四、元明至清初
元朝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了土司制度,土家族地区在政治、经济上享有一定的特殊待遇,因而土家族医药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土家族药物的临床应用逐渐普遍。土家医在临床实践中,逐渐总结、丰富用药经验,并将土家族药物按临床应用进行分类,如专治跌打损伤的打伤药,清热泻火的败火药等。对某些有毒性的药物进行加工炮制,总结出一些特殊、有效的炮制方法,如尿制法、焙制法、汗渍法、炭法等。
这一时期,已有了专门治病的“土医”、“药匠”。本草中不仅收载的药物种数增多,而且对原植物和药材性状特征的描述,又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明朝官修的《本草品汇精要》中,收载的土家族地区药物就有19种,如“半天回,无毒。植生。半天回与鸡翁藤、野兰根、崖棕四味洗净,去粗皮焙干,等分,捣罗为末,温酒服二钱匕,疗妇人血气、五劳七伤”。
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为了广泛收集药物,踏遍了祖国的大江南dt,编著而成《本草纲目》。其中产地为施州、武陵、黔中地、溪州及土家族人、巴人使用的药物达34种。其对药物的性状描述也非常详细,如“土茯荅。楚、蜀山箐中甚多。蔓生如藤,茎有细点,其叶不对,状颇类大竹叶而质厚滑,如瑞香叶而长五六寸。其根状如菝葜而圆,其大若鸡鸭子,连缀而生,远者离尺许,近者数寸,其肉软,可生啖。有赤白两种,人药白者良。”楚蜀之间正是广大的土家族聚居地区。李时珍对土茯苓等药材的性状描述形象生动,对土家族药物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草纲目》也有关于药物发现和治病的传说,“按《南史》云:解叔谦,雁,人。母有病,夜祷,闻空中语云.‘得丁公藤治之即瘥。’访医及本草皆无此药。至宜都山中,见翁伐木,云是丁公藤,疗风。乃拜泣求。翁并告渍酒法。受毕,失翁所在。母J5艮之遂愈也。”李时珍的记载虽带有神话色彩,但也表明,宜昌地方的土家族人在当时已开始运用药物渍酒治疗疾病。
五、清代至民国时期
清雍正年间,土家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后,清朝在土家族聚居区实行了府、县制,革除“汉不人峒,蛮不出境”等土司禁令和各种陋规,与外界加强了交流,加快了土家族地区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使土家族民间医药也得到了普及与发展。一是从民间土医的一草一方,到坐堂切脉诊病,从散在的民间到集镇开设官药草药铺;二是土家药匠开始著书立说,土家族民间出现了许多医药手抄本传。土归,土家族和的、了
药物的内容。例如,《鹤峰州志?鹤峰物产篇》中,记载有黄连、独活、穿山甲等动物、植物、矿物药近百种。嘉庆《龙山县志?物产篇》中,记载了木姜子、白果、胡桃等66种药食两用的植物,克马草(车前草)、三步跳(半夏)、鸳鸯藤(忍冬藤)、艾等36种民间草药。
曾任湖南、湖北、贵州等省巡抚的清代状元吴其浚,所著《植物名实图考》记载了土家族人、土医、彼土人(或施州等地方)民族称谓的药188种,占全书的10.97%,如燕麦、黄麻、土三七、一支香等。清末至民国时期,恩施名医秦子文集数十年的临床经验,参阅历代医家的见解,药性之奥妙,辨中草药之伪劣,编著的《中草药考证》,可视为研究土家族药物的重要著作。
土家医学最具影响的专著是刊行于1896年的《医学萃精》,作者汪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