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组队:超级个体时代的协作方式
》
售價:HK$
77.3
《
第十三位陪审员
》
售價:HK$
53.8
《
微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HK$
155.7
《
Python贝叶斯深度学习
》
售價:HK$
89.4
《
文本的密码:社会语境中的宋代文学
》
售價:HK$
67.2
《
启微·狂骉年代:西洋赛马在中国
》
售價:HK$
78.4
《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售價:HK$
67.0
《
十一年夏至
》
售價:HK$
76.2
|
編輯推薦: |
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城市之间联系更加紧密,区域性、全国性、全球性的城市网络日益浮现。企业网络是维系城市网络联系最为重要的纽带,基于企业网络的城市网络研究成为国际学术研究热点。李仙德编著的这本《城市网络结构与演变》从“上市公司空间网络”出发,利用上市公司年报大数据,以网络权力与威望为研究主线,开展对企业网络与城市网络空间组织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旨在完善中国城市网络研究理论体系,并为中国企业进行区位选择、政府制定总部经济等区域开发政策提供参考。
|
內容簡介: |
李仙德编著的这本《城市网络结构与演变》在评述国内外前沿的企业网络、城市网络等方面研究理论的基础上,对企业网络和城市网络的内在逻辑、城市网络的权力与威望展开深入的理论探索。同时,本书建立起中国上市公司企业网络数据库,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在区域尺度,分析长三角城市网络空间结构和发展轴线;在全国尺度,分析长三角与中国城市网络的相互作用,剖析长三角的主要经济联系方向;在全球尺度,分析长三角与境外的经济联系,探讨我国世界城市崛起的发展战略。
本书有助于发展中国城市网络理论体系,也有助于政府优化区域规划及企业完善区位决策。本书可供经济地理、城市地理、城市规划、区域经济、企业管理等领域的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参考。
|
關於作者: |
李仙德,1984年生于福建周宁,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人文地理学博士,现为上海师范大学地理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城市地理与城市经济,近年来主要从事上市公司网络及其对中国城市网络、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先后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在《地理科学》《地理科学进展》《经济地理》《城市问题》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
|
目錄:
|
丛书序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全球化、城市化、网络化与长三角城市网络研究
第二节 基本概念界定
第三节 本书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二章 分工、权力、租金:企业网络组织动力
第一节 分工:企业网络组织原动力丛书序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全球化、城市化、网络化与长三角城市网络研究
第二节 基本概念界定
第三节 本书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二章 分工、权力、租金:企业网络组织动力
第一节 分工:企业网络组织原动力
第二节 权力:企业网络的治理机制
第三节 租金:企业网络的激励机制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流动空间中的相互联系:浮现中的城市网络
第一节 流动空间、网络模式、全球地方化:新的空间组织逻辑
第二节 区域性的城市网络:地理邻近的空间解读
第三节 世界城市网络研究谱系:功能相关的空间解读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企业网络与城市网络的关联:相互建构的网络关系
第一节 嵌人性:企业网络与城市网络的连接点
第二节 ANT对企业网络与城市网络研究的影响
第三节 SNA对城市网络研究的影响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长三角城市网络结构演变:区域尺度分析
第一节 中国上市公司企业网络数据库说明
第二节 长三角上市公司结构分析
第三节 基于全行业企业网络长三角城市网络分析
第四节 基于服务业网络的城市网络比较分析
第五节 影响长三角城市网络结构的主要因素分析
第六节 小结
第六章 长三角对中国城市网络的引力:全国尺度分析
第一节 长三角对中国城市网络的吸引力和辐射力
第二节 上海对中国城市网络的吸引力和辐射力
第三节 上海对中国城市网络引力的整体分析
第四节 小结
第七章 长三角与境外经济网络联系:全球尺度分析
第一节 FDI与长三角全球化发展
第二节 ODI与长三角全球化新趋势
第三节 小结
第八章 长三角城市网络空间结构、发展动力与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彩图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绪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全球化迅猛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对企业空间行为和城市空间组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全球化浪潮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从地方走向全球,进而将更多的城市纳入到世界城市网络之中(Taylor,2004)。信息技术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巨大的时空压缩效应(汪明峰,宁越敏,2002;2004)。有学者宣称“地理正在终结”(OBrien,1992)。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地理仍然是影响企业空间行为和城市空间组织的重要因素。城市在全球化的时代更加彰显出其作为创新中心的重要性,企业网络及其嵌入的城市网络成为信息化时代世界经济的重要动力引擎(李健,2011)。
当前中国的城市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受全球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影响,人口进一步城市化、郊区化,由此导致都市区、全球城市区域的出现;二是伴随企业加速向外扩张,区域性、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企业网络正在浮现,加强了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促进了城市网络的发育(宁越敏,武前波,2011)。批判地学习和借鉴国际前沿理论,开展基于企业网络的中国城市网络研究,将有利于完善中国城市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理论框架体系,对促进中国城市网络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第一节全球化、城市化、网络化与长三角城市网络研究
一、中国城市网络崛起的宏观背景
1.经济全球化推动全球生产网络加速拓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世界经济最为显著的现象之一是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巴克利,卡森,2005)。跨国公司一般是指在多个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拥有并控制生产或经营活动的企业(迪肯,2007)。跨国公司的全球区位行为带动了资金、技术、劳务、商品、信息等在各国和地区之间的流动,从而推动了贸易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发达国家制造业、服务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速度,发达国家中心城市高端经济由制造、加工转向服务生产,尤其是转向为其他服务部门提供专业化服务活动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使其崛起成为全球经济的核心地区,以世界城市、全球城市的姿态浮现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萨森,2006;霍尔,佩恩,2010)。
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之下,生产的垂直分解与水平整合不断深入,产品内分工向纵深发展(卢锋,2004),发达国家将生产制造乃至部分研发环节向发展中国家扩散,组织起了包含多重主体和尺度的全球生产网络(李健,2011)。
迪肯(2007)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个相互关联过程的综合体,而不是一种终结状态,这种趋势在时空上是高度不均衡的”。Hymer早在1972年就指出“跨国公司倾向于通过创造与不同企业等级层次劳动力分工相对应的国家间劳动力分工来创造一个自我印象的世界。它倾向于把高等级的决策机构布局在发达国家的少数几个城市(周边围绕着区域次中心),因此也把世界其他地区限定在低水平活动之中”(转引自迪肯,2007)。
Hymer的洞见立足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空间行为,当时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尚未成为世界经济中的重要力量。步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格局最显著的变化是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崛起和全球扩张,以及随之而来的这些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大幅增长。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世界投资报告2010》,1992~2008年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数量占世界的比例从8%上升到28%,对外投资存量比例也从1990年的7.05%提高到2008年的15.65%。其中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金砖四国)企业国际化进程尤为引人注目。2008年,金砖四国对外投资流量达1470亿美元,约占全世界当年流量的9%;而在1998年,金砖四国对外投资流量所占比例还不到1%。经济全球化业已从单极化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主导向多极化多边互动模式转变Yeung,Liu,2008,全球生产网络加速拓展,结构和动力机制变得更加复杂。
2.全球城市化特点
全球城市化促进世界城市网络相互联系,形成网络化发展格局。全球城市化体现在两个层面。
第一,21世纪是一个城市世纪,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仍在加速(王桂新,杨汝万,2009)。2010年3月25日,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人口司发布了《世界城市化展望(2009年修订版)》。该报告指出1950年全球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9%,截至2009年年末,全球35亿居民生活在城市,城市人口的比例达到50.5%。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城市人口比例超过农村人口比例,也标志着人类社会从此步入城市世纪。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比例首次超过50%,也意味着中国首次进入以城市社会为主导的发展阶段,城市在中国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更加重要。
第二,伴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城市之间相互联系更加紧密,区域性、全国性、全球性的城市网络日益浮现(Meijers,2007;Wall,2009)。卡斯特认为城市处于一个网络化过程之中。因此,应该在网络视角下研究城市,而非进行孤立的个案研究。卡斯特认为全球化时代,各种网络塑造了城市化地域的空间形态及城市在网络中的位阶。中心城市的扩散及连接周边城市的网络化过程共同推动大都市区的形成和发展。周边城市逐渐形成了专业化的次级中心,从而使城市区域结构多中心化。面对面接触仍然是信息化时代不可缺少和替代的方式,尤其是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更是需要通过频繁的面对面接触来传递隐性知识。因此,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仍然具有求心性,趋向于向全球城市、世界城市集聚。各种不同的网络塑造了不同类型的城市,全球金融网络塑造出纽约、伦敦、东京等金融中心,全球航运网络塑造出鹿特丹、宁波、上海等国际航运中心。一个城市可能具有多种地方化优势,可能在不同的全球网络中都占有一席之地。例如,上海同时定位为全球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全球化、网络化、城市化三者相互渗透,构成了信息时代城市空间最为重要的发展动力。卡斯特提出了一系列耐人深思的问题:什么样的网络是城市网络?城市网络怎样相互联系?怎样衡量城市的联系性?(Castells,2010)
3.改革开放促进中国企业网络与城市网络发展
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企业受到国家行政指令的控制,根据国家计划决定生产,对市场需求的考虑较少。企业的空间组织受到了行政上的多重管制。刘君德(2006)认为中国存在着行政区经济,行政等级和区划对企业空间组织具有巨大的影响。费洪平(1993a;1993b)的研究表明中央企业与地方经济之间存在着多重脱离,中央企业形成了一个独立于地方的封闭体制,同一个地方的企业并不会因为地理邻近而相互联系,反而可能与距离更远但处于同一个系统内的企业联系。这种脱离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也不利于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现代企业制度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在中国确立起来(李小建,2002)。企业空间组织受行政力量的影响逐步削弱。企业出于多种目的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布局,形成复杂的企业网络,并将不同的城市连锁成城市网络。
武前波和宁越敏(2010)对2008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区位的分析表明,以北京、上海、深圳为核心的中国沿海发达地区,凭借区位优势吸引着企业总部进一步集聚,在中国城市网络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宁越敏和武前波(2011)基于世界500强电子信息企业空间组织网络,发现处于网络核心节点的城市是北京和上海,北京凭借着首都优势集聚了数量最多的跨国公司总部。宁越敏(1998认为在信息化时代,谁控制了更多的企业总部,谁就掌握了城市网络中的权力。因此,对中国企业网络与城市网络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以长三角为中心的城市网络研究的主要目标
(1)在理论层面,探索企业网络和城市网络的内在逻辑。
企业网络是最近20多年国际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热点议题(Dickenetal,2001;刘卫东,陆大道,2004)。网络视角将跨国公司及网络关系视成一种治理结构,跨国运作借此得以实现。不同于新古典经济学模型中将企业视成抽象的经济实体(黑箱模式),这种网络模式主张所有的跨国公司都嵌入三个不同层次的关系之中,分别是企业内部、企业之间和企业外部网络(Yeung,1997)。Buckley和Ghauri(2004)对跨国公司区位和所有权战略的研究表明,跨国公司管理层日益精密的决策制定将公司行为更为精细地分割,寻找每一细分行为的最优区位,深化了国家间的劳动分工。企业所有权战略也变得更为复杂,形成了包括全权所有、外包、合资等多种市场网络关系。Dicken等(2001)呼吁从网络的视角来研究全球经济,而非单独从企业、国家、个人的视角出发。网络的研究框架需要识别出行动者、行动者之间正在进行中的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所形成的结构。运用网络方法研究全球经济有三大关键问题:第一,网络作为一种关系的过程,通过权力得以实现;
第二,在多重嵌套的地理和组织尺度之上,网络得以表现;
第三,网络存在复杂的地域嵌入性。
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城市网络空间组织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城市网络理论认为,通过网络中的参与,城市既利用了在合作活动中的互补关系,也享受了协调中的规模经济。城市网络范式已经在城市体系的理论解释中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甄峰等,2007)。国际上对城市网络的研究视角与日俱增,也逐步走出了“国家城市体系学派”的窠臼。当前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世界城市网络研究学派”和“多中心城市区域研究学派”,分别研究全球性、区域性的城市网络,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Taylor,2004;霍尔等,2010)。
城市是人类经济活动集聚的空间场所,城市网络更是各种生产要素大规模集聚和扩散形成的产物,因此城市网络空间组织与企业网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逻辑关联。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也正是生产网络这一经济基础的持续变动,造成了城市网络这一上层建筑的形态变化。Scott认为,芝加哥学派基于社会学基础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具有一定的解释张力,然而经济地理学意义上的生产网络才是城市网络变动的最为重要的动力(Scott,1988a;李仙德,宁越敏,2012),必须对企业网络给予更多重视和研究。
本书将批判地学习和借鉴国际上前沿的企业网络、城市网络研究理论、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theory,ANT)和社会网络分析(socialnetworkanalysis,SNA)方法,对企业网络和城市网络的内在逻辑开展深入的理论探索,从而推动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建设。
(2)在区域尺度,研究区域性城市网络的结构特征。
中国城市的发展是一种“全球化”的现象,也是一种“区域化”的现象。一是需要考虑城市区域的全球网络,融入跨国公司组织的全球商品链、全球价值链、全球生产网络是城市区域参与全球化的重要方式,也是区域与全球网络联系的“战略性连接”过程(Yeung,2009)。二是需要考虑全球网络的城市区域嵌入,要分析区域性的企业网络和城市网络,因为区域的制度厚实、关系性资产、创新系统等地方化因素都可能影响全球网络的发展(王缉慈,2010)。
因此,需要加强对区域性企业网络和城市网络的研究,研究基于企业网络的城市网络的结构特征。本书将学习和借鉴国际社会科学研究经典的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基于全行业及服务业企业网络的长三角区域城市网络开展深入量化分析和解释。
(3)在国家尺度,分析全国城市网络核心节点引力。
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作为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在中国城市网络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并不断朝着全球城市区域的方向迈进蔡来兴,1995;周振华,2008)。然而,近年来长三角的发展却面临着多个层面的锁定(屠启宇,2008)。长三角需要超越西方国家全球价值链的锁定,超越新区域主义的地方视野,加强对全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网络控制能力,谋求进一步的转型发展。
本书将利用中国2005年、2010年上市公司年报数据,分析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对全国城市的投资网络及全国城市对上海的投资网络,从企业网络与城市网络的视角研究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对中国城市网络的吸引力和辐射力。
(4)在全球尺度,剖析全球化中城市网络的境外联系。
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