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看似平淡的坚持
》
售價:HK$
55.8
《
汉字理论与汉字阐释概要 《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作者李守奎新作
》
售價:HK$
76.2
《
汗青堂丛书144·决战地中海
》
售價:HK$
168.0
《
逝去的武林(十周年纪念版 武学宗师 口述亲历 李仲轩亲历一九三零年代武人言行录)
》
售價:HK$
54.9
《
唐代冠服图志(百余幅手绘插画 图解唐代各类冠服 涵盖帝后 群臣 女官 士庶 军卫等 展现唐代社会风貌)
》
售價:HK$
87.4
《
知宋·宋代之科举
》
售價:HK$
99.7
《
那本书是(吉竹伸介与又吉直树 天才联动!)
》
售價:HK$
99.7
《
传播的跃迁:人工智能如何革新人类的交流
》
售價:HK$
110.9
|
編輯推薦: |
《西北民族地区农牧民政治参与研究》适合政治学、法学、社会学领域的研究者阅读。
|
內容簡介: |
为了对西北民族地区农牧民政治参与进行深入的研究,《西北民族地区农牧民政治参与研究》对现有的文献资料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分析,对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选样村庄和乡镇进行了实地调查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西北民族地区农牧民政治参与进行研究的总体特征,并且分析了影响其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西北民族地区农牧民政治参与的主要社会空间集中在村庄、乡镇、民间组织,为了全面了解和研究西北民族地区农牧民的政治参与,《西北民族地区农牧民政治参与研究》对村庄、乡镇、民间组织三个不同场域中的农牧民政治参与状况进行了描述和分析。从现代化视角思考扩大农牧民有序政治参与也是《西北民族地区农牧民政治参与研究》要论及的重要问题。
|
目錄:
|
前言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方法、主要创新和难点
第二章 西北民族地区农牧民政治参与样本类型分析
一、汉族村样本:沁园村
二、少数民族村样本:桑吉加村
三、多民族村样本:金田村
第三章 西北民族地区农牧民政治参与的总体特征
一、参与主体:精英主导下的大众参与
二、参与意识:臣民、草民、教民、公民的复杂混合
三、参与场域:乡镇、村庄、民间组织的密切结合
四、参与态度:被动与主动的条件选择
五、参与目的:理性与盲从中的投机倾向
六、参与途径:制度性和非制度性共生
七、参与层次:村落为主的底层政治
八、参与效果:形式与内容一定程度的分离
第四章 西北民族地区农牧民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
一、广袤的国土与恶劣的自然环境
二、贫困的经济
三、落后的教育
四、交织的民族与宗教问题
五、多元的传统政治文化
第五章 村庄场域的农牧民政治参与
一、村民自治在西北民族地区的实践
二、西北民族地区村庄场域中的行动者
三、结论与问题:现实状况与理想图景的差距
四、村庄场域农牧民政治参与的完善:建议和措施
第六章 乡镇场域的农牧民政治参与
一、西北民族地区乡镇政权的历史变迁
二、乡镇场域农牧民政治参与的现状
三、西北民族地区乡镇自身面临的问题
四、乡镇场域农牧民政治参与的改进措施
第七章 乡村民间组织场域的农牧民政治参与
一、民间组织的概念和乡村民间组织的分类
二、西北民族地区乡村民间组织场域农牧民政治参与的样态
三、民间组织对西北民族地区乡村政治的负面影响
四、西北民族地区乡村民间组织自身存在的问题
五、对策与建议
第八章 现代化进程中的西北民族地区农牧民政治参与
一、定位与原则:西北民族地区现代化面临的选择
二、一般和特殊:西北民族地区农牧民有序政治参与的价值
三、任务与途径:扩大农牧民有序政治参与
参考文献
附录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导论
一、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一研究的缘起
20亿农民站在工业文明的入口处:这就是在20世纪下半叶当今世界向社会科学提出的主要问题。[法]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李培林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孟德拉斯
在中国这样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中,农村的政治发展是国家政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政治发展的基础。西北民族地区由于独特的民族、宗教、地缘因素,其政治稳定和发展在国家稳定、发展的大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而对乡村社会农牧民政治参与这一特殊领域的关注和对西北民族地区这一具体地域的关注,对于中国的政治学和中国的政治学者们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关于乡村社会的种种话题一直成为学界广泛关注的问题,乡村社会公民政治参与的主要主体是农民,对乡村社会中的主体——农民的研究也成为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焦点,对农民政治参与的研究是有关农民问题研究的话题之一。而对于农民政治参与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将是中国过去、现在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研究的重要课题。
其实,农民一直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政治参与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也不得不重视的群体。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作为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在“人民公社”时代作为被动员起来改造乡村社会的基本力量,还是在乡政村治格局条件下作为村民自治的法定主体,农民一直是政治参与的主体。所不同的是,在上述的第一个阶段,农民是革命式的政治参与主体,第二个阶段是动员式的政治参与主体,而第三个阶段则是基层群众自治的参与主体。
在西北民族地区,我们研究乡村政治和农牧民政治参与问题时,主要面临的研究对象是农牧民,他们是西北民族地区乡村政治参与的基本主体,对西北民族地区的乡村政治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在西北民族地区乡村活动着的政治参与主体不光是农牧民,还有乡村干部、外来工商业者、宗教人士、退休工人干部等居住在乡村的非农牧人口,他们对乡村政治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影响。他们的政治参与是乡村政治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衡量当地政府行为文明乃至国家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西北民族地区乡村农牧民政治参与关系到地方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方向,关系到他们在乡村社会的切身利益,关系到西北民族地区政治、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同时也关系到国家整体的政治安全。因而,关于西北民族地区乡村农牧民政治参与的课题有着独特的研究价值。
二研究的意义
本书的研究对于政治参与理论,以及与此相关的民族政治、地缘政治的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对于我国的政治稳定和发展尤其是西北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着现实意义。
1 理论意义
首先,对西北民族地区农牧民政治参与的研究,能够深化对政治参与理论尤其是农民政治参与理论的研究。由于受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影响,对政治参与问题的研究也主要分为城市和乡村两个研究领域。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人民公社”政治体制的改变,乡村社会以村民自治为主要内容的农民政治参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由此也吸引了一大批学者,从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等不同学科视角对此进行研究,产生了一大批理论成果。但是这些研究主要是学者们基于对中东部经济较发达的乡村农民政治参与活动进行观察和体味的概括和总结,而对西北民族地区农牧民政治参与的研究成果则很少。本书在对西北民族地区农牧民在乡村社会不同场域中的政治参与行为进行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这一地区乡村社会农牧民政治参与的特点、环境、方式等,无疑能够深化国内已有的公民政治参与研究。
其次,对西北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农牧民政治参与的研究,能够丰富民族政治学、地缘政治学的理论体系。目前,民族政治学学者们的研究兴趣和方向主要集中在民族政治生活、民族政治关系、民族政治行为、民族政治组织、民族政治运动、民族自治、少数民族权利保障等宏观的内容方面,而地缘政治学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地理地缘要素、国家间的地缘关系、地缘政治格局空间结构及其分布、全球或区域性地缘政治问题,以及主要大国的地缘战略等方面。沈伟烈:《关于地缘政治学研究内容的思考》,《现代国际关系》2001年第7期,第57-61页。西北民族地区乡村特殊的民族、宗教、地缘政治因素对这一地区农牧民的政治参与产生了重大影响,而这一地区的农牧民政治参与,对民族关系、民族文化、宗教状况、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地缘政治、跨国民族关系等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对西北民族地区农牧民政治参与的特征和规律的揭示,能够丰富国内的民族政治学、地缘政治学研究的资料和理论。
再次,能够开阔对中国现代化尤其是政治现代化研究的视野。西北民族地区的乡村面临着区域差距、城乡差距的双重“后发”特征,如何在中国现代化的时间序列中更多地关注西北民族地区乡村的发展,关系到整个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如何使这一地区乡村农牧民的政治参与加快追赶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步伐,关系到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发展。西北民族地区农牧民政治参与对国家的政治安全、政治稳定,西北民族地区政治、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及农牧民自身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价值。更加深入地研究西北民族地区农牧民政治参与的状况,探索扩大农牧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途径,从现实的角度、以实践的态度去寻找西北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内在的动力,促进这一地区现代化的发展,既是本书研究的目的,又是本书研究意义的体现。本书向中国现代化的研究者们展示出的色彩斑斓、差异巨大的西北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农牧民政治参与的立体画卷,向中国政治现代化理论研究提供的西北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农牧民政治参与的结论和规律,正是我们希望能够实现的重要价值所在。
2 现实意义
首先,对西北民族地区乡村政治参与的研究,有利于西北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政治昌明、经济发展。乡村的稳定、民主、繁荣是实现西北民族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扩大西北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农牧民有序政治参与,对于乡村民主政治的发展、公民权利的保障和实现,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建立服务型政府都具有现实意义。
其次,本书针对目前西北民族地区农牧民政治参与的现状,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对于西北民族地区党组织和政府在推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转变政府职能、维护民族团结、保障公民权利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研究现状
我国农村实行村民自治以来,当代中国乡村政治和以农民为主体的公民政治参与问题吸引了一些国外的学者进行研究,并且出现了一些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与此同时,国内对当代以农民为主体的公民政治参与的实证和理论研究也有很多的成果,但是专门研究西北民族地区乡村农牧民政治参与问题的成果很少。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公民政治参与理论研究的内容丰富,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多。与本书研究相关的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 对政治参与价值的讨论
其一,认为政治参与是民主的本质。第一个论及公民政治参与和政治民主关系的理论家是托克维尔。他认为,美国之所以是最民主的国家,原因在于美国公民不光享有一些平等的条件,还在于他们在各个领域有着广泛的政治参与的权利和机会。其后,“那些非常强调公民政治参与,特别是承认这种政治参与活动对于民主政治具有必不可少的作用的学者,可谓不计其数”[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张华青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82页。。美国学者科恩认为,“如果一个社会不仅准许普遍参与而且鼓励持续、有力、有效并了解情况的参与,而且事实上实现了这种参与并把决定权留给参与者,这种社会的民主就是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民主”。在任何问题上,根据“人民的意见起决定作用”,以及对人民意见的权限有哪些限制,就可确定该社会民主的范围。范围越广,民主实现就越充分。[美]科恩:《论民主》,聂崇信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0页。罗伯特?达尔在回答民主是什么的问题时,把政治参与列为首要标准。[美]罗伯特?达尔:《论民主》,李伯光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43页。
其二,强调政治参与的工具价值。S?维尔巴在美国政治科学学会1995年年会上指出,公民参与是一种手段,一种代表机制,可以表现为投票、抗议、为竞选捐助等方式。法国学者图雷纳认为,把民主界定为对当政者的自由选择,意味着对公民的政治参与作为合法的、制度化的秩序的高度重视。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民主的再思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6-30页。
其三,将政治参与看成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规定,每个公民应有直接或通过自由选择的代表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和机会。《世界人权宣言》列举了参政权等公民权利在内的28项人权。美国学者科恩近年来在对6个国家进行的关于民主的调查中,把政治参与作为公民权利的重要内容。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民主的再思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69页。以帕特曼和麦克弗森为代表的“参与型民主”理论,将参与视作实现自由的平等权利和自我发展的基本途径。在他们看来,只有通过参与才能促进人类的发展,强化政治效率感,弱化人们对权力中心的疏离感,培养对集体问题的关注,并有助于形成—种积极的、具有知识并能够对政府事务有更浓厚兴趣的公民。[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燕继荣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337-340页。
2 影响政治参与的因素
1经济因素
比较政治学的研究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政治参与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政治参与水平也就越高。虽然政治参与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完全同步,但从总体上看,政治参与与经济发展还是携手并进的。大量跨国和纵向的研究已经证实了这一点。例如,西蒙?马丁?李普塞特和丹尼尔?勒纳提出的比较数据表明,社会经济现代化与政治参与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另外,一些学者对55个国家的研究也发现,投票参与的水平是经济发展程度的正比函数。[美]塞缪尔?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汪晓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44页。亨廷顿也认为,经济发展水平与政治参与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高水平的政治参与总是与高水平的发展相伴随,而且经济更发达的社会也趋向于赋予政治参与更高的价值。”[美]塞缪尔?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汪晓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69页。
2政治发展状况
一些学者从政治制度方面来研究政治制度的安排对公民的政治参与具有重大决定和影响。比如,熊彼特认为,竞争要素是民主政治的本质。[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410页。而竞争同样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因此,一旦建立和实行自由、公开、直接和竞争的选举制度,精英和民众的距离就会缩短,精英政治和民主政治就有可能协调起来。因此,“民主方法就是那种为作出政治决定而实行的制度安排,在这种安排中,某些人通过争取人民选票取得作出决定的权力”[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95-396页。。亨廷顿也认为,政治制度化的水平和政治参与之间必须相适应,如果现存社会政治制度无法为政治参与的扩大提供有效、正常的渠道,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不安定的特征。所以,“政治上的首要问题就是政治制度化的发展落后于社会和经济变革”。“社会的动员和政治参与的扩大日新月异,而政治上的组织化和制度化却步履蹒跚。结果,必然发生政治动荡和骚乱。”[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