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关键改变:如何实现自我蜕变
》
售價:HK$
77.3
《
超加工人群:为什么有些食物让人一吃就停不下来
》
售價:HK$
99.7
《
历史的教训(浓缩《文明的故事》精华,总结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
售價:HK$
62.7
《
不在场证明谜案(超绝CP陷入冤案!日本文坛超新星推理作家——辻堂梦代表作首次引进!)
》
售價:HK$
58.2
《
明式家具三十年经眼录
》
售價:HK$
524.2
《
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
》
售價:HK$
221.8
《
耕读史
》
售價:HK$
109.8
《
地理计算与R语言
》
售價:HK$
121.0
|
內容簡介: |
本书立足启蒙现代性、中国传统文化与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复杂关系,还原多元文化的交汇、碰撞与蒸馏过程,研究李大钊在现代性知识与伦理的双重叙述中建构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内在逻辑。重点阐述了李大钊的多元文化调和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性”、文学意识形态、平民文学、文学人道主义、启蒙与救亡关系等。在此基础上,探求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启蒙现代性之间互渗、互构和超越的基点和路径,并提出自己的创新性见解。
|
關於作者: |
胡言会,1979 年8 月生, 安徽全椒人,现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博士后,川北医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艺学、传播学研究。先后主持或参与省级以上课题3 项,厅级课题4 项, 在CSSCI 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和省级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 余篇。
|
目錄:
|
绪论001
第一节本书选题缘由003
第二节研究现状综述008
第三节研究目标013
第四节研究框架015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与启蒙现代性的双重关系021
第一节概念阐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启蒙现代性”023
第二节启蒙的东西方文化传统027
第三节知识与伦理关系中的马克思主义和启蒙现代性031
一、 知识维度031
二、 伦理维度036
第四节现代性的伦理视角何以可能039
第二章人格伦理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伦理追求047
第一节李大钊的人格伦理050
一、 李大钊的“宜人性”人格051
二、 李大钊的“内倾型”性格054
三、 李大钊的“道德体悟”与中国传统文化058
四、 李大钊的“道义”精神064
第二节“知”、“情”、“意”与李大钊的社会主义本质论066
一、 社会主义“知”、“情”、“意”的提出066
二、 超越性与“主义”之争070
第三章“调和论”:李大钊吸纳多元文化资源的哲学基础077
第一节李大钊“调和论”的提出080
一、 文化论争与“调和论”的形成080
二、 李大钊的现代性感悟与“调和论”的形成088
第二节李大钊“调和论”的内涵093
一、 “调和”的一般内涵093
二、 李大钊“调和论”的内涵094
第三节“调和论”:马克思主义吸纳启蒙现代性的哲学基础102
第四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多元思潮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构建111
第一节“物心”关系论与多维现代性的追求113
第二节多元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从梁启超到孙中山116
一、 梁启超:进化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117
二、 刘师培:政治知识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120
三、 孙中山:“物质”与“精神”层面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123
第三节《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马克思主义知识与伦理的双重构建129
一、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问题130
二、 民主、博爱与马克思主义伦理137
三、 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译介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伦理构建144
第五章《什么是新文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最初构建151
第一节现实主义与意识形态154
一、 意识形态的泛化与新文学理论155
二、 文学的写实主义与意识形态的伦理关怀159
第二节文学与人道主义168
一、 人道主义与中西文化资源169
二、 人道主义内涵的转换175
三、 “人的文学”与“平民文学”180
第三节“真美”与社会主义文艺美学189
一、 时代对李大钊的影响189
二、 李大钊的美学修养192
三、 社会主义文艺之美的设想193
第六章“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李大钊的文艺创作197
第一节“道义”与“妙手”的内涵199
一、 “道义”的一般内涵199
二、 “妙手”的一般内涵203
三、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由来205
四、 “五四”时代与李大钊“道义”、“妙手”的提出207
第二节论李大钊的文艺创作211
一、 李大钊文艺作品中的“道义”世界211
二、 “妙手”与李大钊文艺作品的艺术世界221
第七章人的解放:李大钊构建早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启示225
第一节启蒙、救亡、解放:李大钊早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重使命227
一、 “启蒙与救亡”论227
二、 启蒙、救亡、解放234
第二节人的解放: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使命238
一、 塑造多元并包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品格239
二、 确立“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立场241
三、 勇担“道义”精神,追求文学的人道主义244
结语247
参考文献253
后记26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