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新版)
》
售價:HK$
79.4
《
德国天才4:断裂与承续
》
售價:HK$
112.7
《
妈妈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
》
售價:HK$
43.7
《
推拿纲目
》
售價:HK$
414.0
《
精致考古--山东大学实验室考古项目论文集(一)
》
售價:HK$
250.7
《
从天下到世界——国际法与晚清中国的主权意识
》
售價:HK$
78.2
《
血色帝国:近代英国社会与美洲移民
》
售價:HK$
59.8
《
海外中国研究·王羲之:六朝贵族的世界(艺术系列)
》
售價:HK$
182.9
|
內容簡介: |
有那么一群人,在那个时代,被亲切地称为“工人老大哥”,他们用辛劳的汗水和无私的奉献铸就了新中国工业的从无到有。他们的青春,年华,甚至生命,都与共产党交织着。当市场化的浪潮席卷而来,他们经历了改革的阵痛、思想的迷失、生存的挣扎,但仍乐观、真诚。图书全景式地记述了国企老职工的荣耀、艰辛、痛苦和展望,将鲜活故事和时代影像叠加,将对逝去的那个时代的缅怀和追忆跃然纸上。
|
目錄:
|
第一章国企是怎么来的
一、从王老吉说国企起源
二、 国营工业企业职工是怎么来的
第二章咱们工人有力量
一、“蚂蚁啃骨头”与倪志福钻头
二、“鞍钢宪法”与《工业七十条》
三、工业学大庆与三线建设
第三章“抓革命、促生产”
一、“抓革命、促生产”时期的工人图谱
二、形势经常变
三、卅年厂长鞠躬尽瘁
第四章工厂里的“兵”
一、武装基干民兵——要准备打仗
二、工厂里的退伍兵
三、退伍兵的今天——三个铁道兵的故事
第五章工厂、工人与工资
一、乡镇企业的兴起
二、青年工人的文学启蒙
三、职工工资的曲曲折折
第六章转型漩涡中的国企工人
一、国企职工的忠诚
二、三股“灵风”
三、工人的力量在哪里
四、国企老职工的心声
|
內容試閱:
|
在这里,您可以读到:
中国 “班组建设的摇篮”——“马恒昌小组”
“马恒昌小组”在中国首先提出了“工人参与企业管理,做企业主人”的理念,创造了班组建设的“五在前”、“五必访”、“六知道”,开创了中国工业企业班组建设的先河。
影响中国职工代表大会发展的“工业宪法”——“鞍钢宪法”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学院教授L.托马斯曾经明确指出, “鞍钢宪法”是“全面质量”和“团队合作”理论的精髓,它弘扬的“经济民主”恰是增进企业效率的关键之一。
结束中国人靠“洋油”的工业建设——大庆油田
1959年9月6日,在东北松辽盆地陆相沉积岩中发现工业性油流。这是中国石油地质工作取得的一个重大成就,时值国庆10周年,这块油田因此命名为"大庆"。
“支内”时期的职工故事
我记得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师傅躺在机器下面扭螺丝,扭着扭着慢慢就不动了,我一看不对劲,连叫了师傅几声,没见动静,我钻进机器下面一看,他早睡着了。
苏北乡镇企业发展中的“怪事”——免费送水稻
老邹他们好吃好喝了一顿,没想到商机又来了,老邹他们看到了一些小广告:称某某乡的某某地块,有若干亩水稻已经熟了,请人去割,不算工钱,谁割了就算谁的了
三、职工工资的曲曲折折
国营企业的工人大多数实行八级工资制,少数实行七级工资制。所谓八级工资制(七级工资制也如此),就是按照技术的复杂程度和工人的技术水平,由低到高地划分为八个工资等级,并在制定工人技术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工人的技术水平和工作的好坏评定工资。八级工资制的实行,是企业开始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重要标志。产业顺序的划分一般是:矿山、冶炼为一类产业,工资标准最高;其次是机械制造、电力;再次是轻工、纺织,工资标准较低。
1971年11月30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调整部分工人和工作人员工资的通知》,《通知》规定:1957年年底以前参加工作的三级工,1960年年底以前参加工作的二级工,1966年年底以前参加工作的一级工和低于一级工的工人,以及与上述工人工作年限相同、工资等级相似的工作人员都可以提升一级。矿山井下主要生产工人的调资范围,可以分别放宽一级,即1957年年底以前参加工作的四级工,1960年年底以前参加工作的三级工,1966年年底以前参加工作的二级工都可以提升一级。对1957年年底以前参加工作的二级工,对1960年年底以前参加工作的一级工和低于一级的工人,经过群众充分讨论同意,并经领导批准,少数人可以调高两级。同时还规定,调高一级的工资在5元以上的,按现行的工资标准执行;调高一级的工资在5元以下的,可以增到5元。
结合当时的情况,《通知》涉及的工龄段职工的特点是家庭人口多,生活负担重。那时的三级工工资为42元(三类地区),而在当时,以这一工资养4口人是较普遍的。根据职工困难补助办法,在三类地区是人均生活费低于8元的,也就是养6口人以上的,可以向工会申请生活困难补助。一般一年中会补助1至2次,多的20元,少的5元,但也要经过从班组、车间到厂工会委员会的反复讨论才批准。所以,当时这一工龄段职工普遍生活质量较差,1971年这个工资调整方案的出台,有利于缓解职工的生活压力。
粉碎“四人帮”后,政府于1977年、1978年、1979年曾经连续三年升级工资。
1977年8月的调薪工作,1971年得到调薪的那批工人再获得了一次加工资的机会,也就是从那时候起,1957年年底以前参加工作的职工最低已进到六级工,1960年年底以前的达到了五级工。文件同时规定,调资范围还包括:1971年年底以前参加工作的一级工,1966年年底以前参加工作的二级工,以及同他们工作年限相同,工资等级相似的企业干部和商业、服务业、文教卫生、国家机关等部门的职工,表现好的和比较好的都调整工资。文件还指出,调整工资时,要优先考虑贡献大,工作多年,工资偏低的生产、工作骨干和科研、技术人员。
同时,文件规定,对于表现突出的1971年年底以前参加工作的二级工,又不符合上面条件增加工资的青年工人,可以破格增加一级工资,名额控制在职工总数的2%。也就是说100名工人里面可以有2名职工破格增加一级工资,这真正是50挑1啊。在当时,这一条规定非常地令人振奋,直接打破了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状况,是打破大锅饭的强烈信号。一些青工多的工厂中,大家都纷纷议论、奔走相告,好像自己就是那2%加工资的人……
1978年5月7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实行奖励和计件工资制度的通知》,开始恢复奖金。文件说,为了贯彻执行按劳分配原则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工资政策,在实行计时工资的同时,应当辅以奖励和计件工资制度。实行奖励的企业,必须是经过整顿,领导班子坚强,产、供、销正常,生产任务饱满,管理制度比较健全,各种定额和统计、验收等基础工作比较好,各项经济技术指标比较先进的,不具备这些条件的企业,不得实行。
1979年调整工资的精神,正是根据这个文件的精神制定的,规定要求全国加工资的升级面为40%。文件强调,为了进一步体现“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择优升级,反对平均主义。对于经营管理好(特别是经济核算好)、经济效果显著、对国家贡献大的单位,升级面大一些;对于因经营管理不善而没有完成扭亏计划或根本没有亏损计划而发生了亏损的企业,升级面小一些;对于经营性亏损特别严重的企业,暂缓升级。
但是这次调整工资不是那么顺利,给一些工矿企业里的职工造成了很大的矛盾,据说各行各业都有这种情况。有的是共事多年的老同事之间、有的是师徒之间、有的是师兄弟之间,总之是闹得不可开交,有的甚至反目成仇。那次加工资以后,有些原来的好朋友直到今天也不来往或者心存隔阂,因此效果不好。
关于1979年的这次调薪,文件要求,这次升级的重点,是各行各业中劳动好(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贡献大的职工,对于技术工人,强调要根据技术等级标准进行应知、应会和实际操作的考核,然后,按照各自的考核标准,把当前的和一贯的表现结合起来,全面进行评比,以贡献大小为主,择优升级。这次升级的职工,一般升一级,个别表现突出,并且有重大贡献的,也可以升两级。
文件说得很清楚,按照技术等级标准“进行应知、应会和实际操作的考核”,就是考试,就是比武。应知是笔试,应会和实际操作就是不同工种的操作考试。按照文件规定,工厂里面都成立了一个工资调整委员会,简称“工调委员会”,根据文件精神,除领导班子的成员外,还必须有2名工人代表参加。由于这一次加工资升级面为40%,也就是说有大多数(60%)的人没有工资加,因此如何评定加工资的人选是个烫手的山芋。辛江作为经历了这次调薪的当事人,作了如下回顾,他说:
由于这次加工资比较棘手,领导显得特别开明与民主。首先,选举工人代表就完全放开,不但工厂要选举厂“工调委员会”的工人代表2名,各个车间,也要组建“工调领导小组”,同样要求选举普通职工2人。上下采用的都是海选形式,得票的前两人为代表。可能是由于我比较正直,又刚刚作为2%的破格加工资人员,不至于再与他人争夺,所以高票当选。我也乐于参加此事,因为可以参加党委会的讨论,可以观察社会。
果然,我当了委员之后,一下子忙了许多,既要参加组织与监督业务考试,还要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按照职工技术等级标准规定的“应知、应会和实际操作”的考核要求,职工们掀起了一股学习技术的高潮,上晚班的同志白天跑到车间来练习,上白班的同志晚上也来到车间练习,一时间到处的机床吃紧。对于理论知识,有时会争得面红耳赤,车间里的地上,写得密密麻麻,演算的步骤写了好几米长。这个时候,工程技术人员成为了抢手的香饽饽,这里拉着提问,那里又拉过去仲裁,忙得不亦乐乎。我的寝室里也热闹起来,经常有工友来谈自己的困难与情况,有的是夫妻双双来的,说是要求不高,两个人可以占到加工资80%的指标,要求能够只加一个。
记得最清楚的是一对夫妻,来谈他们的计划生育的问题。因为当时刚刚开始实行计划生育,之前是可以生二胎的,但是要间隔4年以上,如果没有间隔4年,那么算是违反了计划生育政策,此次加工资就没有份了。他们的情况是二孩离4年差3天,原因是早产了3天,说是这是没有办法人为控制的。然后给我详细地述说受孕时间,什么排卵期、安全期,等等,我当时没有谈过恋爱,其实根本就听不懂,又不能搭架子,以不辜负群众代表的身份,只好不懂装懂频频点头称是。诉求是要求如果有人提出这个问题的话,希望我能够加以解释。他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因为名额有限,竞争很激烈,尤其是同一个班组、车间、工种里面,你上去了可能就预示着我不能上了,因此可能有人要想方设法找点你的岔子传播开来,或者反映到车间的“工调领导小组”中去,甚至反映到党委去。至于是谁传播或者反映的,就无证可查了,但是大家会互相猜疑,影响团结。
笔试与操作考试、平时表现等打分完毕以后,是群众投票。投票以车间为单位进行。因为除了学徒工与八级工以外,几乎所有职工都有资格参加,因此拉票是明的。双职工在同一车间的有明显优势,一拉就是两票,你许诺我我承诺你。结果闹出许多笑话,一些人兑现了承诺投了某人的票,但是对方却没有投桃报李回馈一票,实在是大伤其心。但是这个结果只能是猜疑,当事人是绝对不会承认的。有票数说话,某人在班组得了5票,但是结果却有9个人告诉他我投了你的票。许多人都遇到类似情况,到处都在说笑此事,也在骂娘,感慨人心不古、良心大大的坏了。不过,对于这些大多数人也只当笑话而已,极少数人因为吵了架,一方追责一方否认,或者真的受到冤屈有口难辩,一些曾经的好朋友直到今天也不来往。
当时有一件事情打动了我,车间里有两个孕妇,可能都有七八个月了,反正肚子很大,身体都靠不近机床了,上下工件时非常吃力,用量具时手都够不着。在砂轮机边上磨**的时候,由于肚子离飞转的砂轮很近,我真怕砂轮会磨到她们的肚子上去。如果此时发生砂轮崩裂的事故,简直不可想象。但是尽管这样,她们仍然不放弃这次调资的机会,在考试前加紧练习,在砂轮机前抓紧准备**。在一个上晚班的时候,我忍不住写了一份放弃这次加工资的声明,并且约了两位车间“工调领导小组”的工人代表,他们与我一样,都是1977年破格增加了一级工资的青工,一说就通。我把加工资文件下达以后,把工人们的情绪,努力学习、苦练基本功的情况都写出来了,尤其把两位怀孕女工的状况与我的担忧如实地写了出来,并且号召1977年破格与不破格增加了工资的工友们,在这份声明书上签上他们的名字放弃这次机会。我们用毛笔写成了一张大字报,后面还附上了一张白纸,用于大家签名,趁着晚上悄悄地贴了出去。没有想到,第二天,这个声明竟然获得了热烈的响应,怀孕的女工感动得都哭起来了。由于得到大家的广泛支持,附加的一张白纸写不下又增加了几张纸,最后拿到了80多人的签名。于是,领导的工作一下子就好做起来,广播里也进行了宣传。
在“工调委员会”(由党委会加了两名工人代表组成)上,我学习到了一些说话的艺术:有许多话不要直接说是自己的想法,要拐弯抹角地说,但是别人一听也还是明白我的态度了。比如这次加工资对某人有不同意见,就说根据群众反映如何如何,或者根据材料来看、根据业绩不如某某等。有一位领导此前因为有病,曾多次前往上海医院看病,多亏了一位采购员帮助跑前跑后。这次加工资虽然下面也把他推荐上来了,但是群众的反映是比较大的,理由是他在车间的时候比较懒散,还经常请假回上海,没有上过几天班,这样的人加工资群众不服。这领导帮他说话的艺术很高,他根本不谈议题所要议的人,而是从宏观上发表意见。他说,下面推荐上来的人,都是经过群众投票的,我们不要轻易地否定下面的投票结果,否则就乱套了。这一表态,大家都不好说什么了。而在此前的发言中,他也是同意拿下了一个有争议的同志的。其实,可能每个领导未必有要坚决拿下某同志的意图,但是他们要力保哪些人是心中有数的,这就牵涉到关系了,你弄不清楚,就不要随便发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