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偿还:债务与财富的阴暗面
》
售價:HK$
80.2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壹):《命训》诸篇
》
售價:HK$
94.4
《
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导论(光启文库)
》
售價:HK$
68.4
《
虚弱的反攻:开禧北伐
》
售價:HK$
92.0
《
泰山:一种中国信仰专论(法国汉学经典译丛)
》
售價:HK$
81.4
《
花外集斠箋
》
售價:HK$
151.0
《
有兽焉.8
》
售價:HK$
70.6
《
大学问·明清经济史讲稿
》
售價:HK$
70.8
|
編輯推薦: |
有了这本,教养不再又累又无力!
父母们希望孩子多运动、保持学习热情、自己打理好生活起居……却讲到嘴破舌烂都没用,觉得管教孩子很累;老师们觉得现在的孩子上课不认真、做事不负责,自己准备了半天的课程没人听,越来越心灰意冷,甚至怀疑起自己是不是当老师的料?孩子们觉得上学好无聊、生活不快乐,坐在电视机前看着有趣新奇的节目,嘴角的弧度却不曾上扬……。在教养孩子的路上,无论是“父母”、“老师”,或是“孩子”,似乎没人觉得满意。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一切,都是因为孩子的“动力”被浇熄了!当孩子没有动力时,自然读书就不会认真,做事当然也不愿负责,对于生活和学习都失去热情时,却被强迫要做他没有动力的事,更不可能快乐。本书作者就要和你分享,如何从日常与孩子的互动中,营造有利孩子保持动力的环境,让教养不再好费力!
引领父母察觉自身恐惧,打造维持孩子动力的环境
父母强盛的控制欲、过高的标准……不仅会浇熄孩子的动力,更让孩子看起来“很有问题”,但是,其实父母们都没发现──孩子的问题,通常就是父母的心结或恐惧!一般对教养的建议,多半从亲子“问题”的角度切入,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方法。然而
|
內容簡介: |
本书通过发生在作者身边一个个平常的事例,总结出轻松教养孩子的方法。本书没有死板的说教,没有复杂的程序,没有晦涩的理论。本书提出教育理念的根源来自父母本身,因此,教养孩子的同时,父母更不能迷失自己,“先爱自己,才能为孩子启发动力”,要重视“孩子想要,比父母安排更重要”。
本书的教养观点鲜明,通俗易懂,如“让孩子喜欢自己”、“培养孩子不怕尝试的能力”、“给孩子思考、选择的机会”、“培养孩子管理金钱的能力”、“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培养孩子独立的能力”等。
|
關於作者: |
作者廖小羽,台湾作家。目前以出版洽谈、企划、采访、撰稿及个人写作为主,相关经验15年。自己从事创作,同时也担任出版协助,文字类别多元化,作品多半见于书籍、杂志,有亲子教养类也有童书,作品曾获新闻局推荐。
|
目錄:
|
Part1 先爱自己,才能为孩子启发动力
孩子的问题,就是你的心结
妈妈真的不必当超人!
放下高标准,放过自己和小孩吧!
对孩子的强烈控制欲,来自你的不安全感
别让无形的枷锁,破坏了你的家庭生活
Part2 爱,是最好的燃料
你的眼神,造就孩子的心神
给孩子“专属的”时刻
相信孩子有话要说
认同孩子心中的感觉
爱,从欣赏开始
做孩子的心灵避风港
道歉,让亲子关系更好!
Part3 让孩子喜欢上自己
用界限代替严厉,孩子才不会说谎、患得患失
少批评,孩子才有好人缘、有自信、少叛逆
用管教代替叫骂,教出不内向又温柔的孩子
用引导代替期待,教出“知道自己要什么”的孩子
认同天赋,教出对生命展现热情的孩子
Part4 培养孩子不怕尝试的能力
希望孩子勇敢,你就要先勇敢
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帮助孩子跨越它
当孩子自信心不足时,鼓励是最大的助动力
孩子犯错时,让孩子知道错误使人进步
鼓励孩子坚持兴趣,让动力倍增
给孩子尝试的机会,他才能勇于尝试
与其担心,不如一同了解
鼓励之外,适时赞美也很重要
Part5 给孩子思考、选择的机会
培养孩子选择的能力
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真正的想法
有主见的孩子会说“不”
与孩子共同选择电视、电玩
陪孩子一起策划活动
与孩子讨论电影、音乐会及阅读的书籍
用思考的心情,与孩子一起看考卷
引导孩子思考“说谎”这件事
Part6 培养孩子管理金钱的能力
不以金钱贿赂孩子
从小学理财,长大才不会理错财
孩子的理财第一课:写收支本
在“想要”与“需要”间做分配
价格与价值,不一样
带孩子体会金钱之外的无形收入
Part7 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
观察力,是创造力的好朋友
手作、美劳都是创造力的来源
允许孩子改造
认同孩子天马行空的想法
从游戏中玩出大道理
带孩子外出吃饭,体验不同的食物
引导孩子从文化中,激发自己的创意
Part8 培养孩子独立的能力
独立,从不当“抢答父母”开始
尊重孩子想独立的意识
让孩子跳脱家庭旅行去
与孩子共同研究地图
在长假中,让孩子学着规划生活
最终的独立,是跟自己做朋友
QA 这些情况怎么办?
Q:孩子不懂时间管理,怎么办?
Q:孩子不专心,怎么办?
Q:孩子对学习失去热情,怎么办?
Q:孩子很被动,怎么办?
Q:如何让孩子做家事?
Q:孩子冷漠,怎么办?
Q:手足爱吵架、不互相照顾,怎么办?
|
內容試閱:
|
孩子的问题,就是你的心结
试着回头想想,为什么这么无法接纳孩子的行为?然后,慢慢地给孩子一些空间,不再是看不惯就开骂。你将会发现,自己的内心,对于这些看不惯的部分,多出了一些柔软、理解和体谅,亲子关系也更靠近了。
莉莎是一位老师,在班上,她可以忍受学生吵闹,可以谅解学生成绩没有达到她的预期,唯独不能忍受学生“懒”,只要看到学生动作不够迅速,排队慢慢排、清洁没有落实,或是作业没有完成,莉莎就会如火山爆发般骂学生“很懒”、“懒鬼”、“懒到不行”,有些学生受不了莉莎的辱骂,还会当场哭出来。
在家中,莉莎也是如此,看到孩子慢慢地收玩具、慢条斯理地做家事、功课写得慢,她都会冒出一股无名火。有一次,莉莎的孩子在假日时睡到八点,莉莎叫了孩子两次,孩子依旧赖床,令莉莎怒火中烧。冷不防地,她冲到孩子身旁,又打又骂地说:“你是猪啊,这么懒”,造成母女双方的冲突与不愉快,孩子甚至呛声说:“我就是懒啊!怎样?”
你最受不了孩子哪一点?
试着想想看,孩子在生活中的各种行为,最令你无法忍受的是什么?是动作拖拖拉拉、不够礼貌、不认真、不上进?还是好吃懒做、不细心、不体谅别人……
其实,父母在教养中感到最头痛的问题,往往也正是自己曾经有过“心结”的地方。
怎么说呢?
我有一位朋友,平日情绪稳定,是同事眼中的好上司。某次开会时,一位与会人员忘了关手机闹钟,会议进行到一半时,铃声大作,朋友突然变脸,对这位与会人员说话变得很不客气,跟平日大相径庭。
朋友告诉我,他在小学的时候,曾经被父母的吵架声吵醒,结果,就在父母吵得十分激烈时,起床的尖锐闹铃声响起,让他顿时觉得全身不舒服。此后,他对闹铃声变得超级敏感,只要听到闹铃声,情绪就会变得焦躁起来。
曾经被闹铃吓到的友人,不但在成长阶段讨厌闹铃声,就连活到三四十岁,依然如此,何况是在你我小时候被父母骂过之后,就对于儿时的挨骂事件难以忘怀?
别让“受不了”,成为亲子关系的地雷
以莉莎来说,她在小的时候,曾经因为贪玩,拖延了洗碗的时间,结果被妈妈骂“懒鬼”,还被罚跪、挨板子,让她对“懒”这个字特别敏感,所以在自己有了小孩之后,也不自觉地把“懒”视为眼中刺,只要孩子稍有拖延,就被莉莎一顿臭骂。
但孩子真的是懒吗?其实不一定。
只是,在莉莎的心中,对“懒”这个字特别敏感,看不惯任何的延迟,只要学生或孩子没做到迅速、勤快,就会觉得十分焦躁、不满,于是开骂。这种受不了所衍生而来的负面语言和行为,进而成了亲子关系的地雷。
那么,你最看不惯孩子什么呢?
试着回头想想,为什么这么无法接纳孩子的这个部分?然后,慢慢地给孩子一些空间,不再是看不惯就开骂。于是,你将会发现,自己的内心,对于这些看不惯的部分,多出了一些柔软、理解和体谅。
原本内心被各种不满所占据的空间,将重新收获甜美的果实。你与自己、与孩子,甚至与旁人的关系,都会更加接近与良好。
妈妈真的不必当超人!
在有了孩子后,再疲累你都觉得没关系,就是要成为一个超人妈妈;你所做的都是对先生好、对孩子好,就是没有对自己好。该是你对自己好的时候了!因为,唯有爱自己,才有更多的力气爱孩子!
在公司忙了一整天,身心疲惫的玉婷下班回家后,依然冲进厨房张罗晚餐。
以最快的速度将晚餐放上桌,玉婷喊着“开饭了”,却见到十岁的女儿和八岁的儿子直盯着电视看,完全没有离开客厅的意思,叫了两三次后,孩子依然巍然不动,玉婷心中的一把火也油然而生。
她走到客厅,恶狠狠地将电视关掉,又拿起扫把打骂小孩,姐弟俩被玉婷突如其来的发飙吓到,边哭边跑到餐桌,如惊弓鸟儿般、默不吭声地夹着菜。
然而,玉婷已经完全没有食欲,一方面觉得自己教育失败,一方面又为自己的情绪失控对孩子们感到愧疚……
其实你可以不必那么累
在现代社会,类似玉婷这样,要兼顾事业,又要照顾孩子的职业妇女还真不少,尤其另一半经常不在家时,身为妈妈,更要一人分饰两角,不论是家庭主妇或职业妇女,都会忙得团团转。
然而,许多妈妈为了要当个称职的妈妈,经常会过度使用自己的精神和体力,明明白天已经被孩子的活力搞到自己没力;明明下班后已经累到想立刻趴在沙发上,心中那股“好妈妈”的声音却又驱使着自己洗手做羹汤,接着还要看孩子的作业,跟孩子聊聊天,做家事……等到可以上床时,已经超过十二点。
日复一日,当疲惫的身心再也无法负荷时,即使是孩子一点点的“不听话”,也能成为引爆怒火的“最后一根稻草”。
请问,你为什么要这么生气呢?
是不是觉得自己这么牺牲、对孩子这么好,孩子却不领情,甚至把你的话当耳边风?如果是,为什么你要这么牺牲呢?
仔细思考,就会发现,这是传统社会文化中,对于“妈妈”这个角色所赋予的模子,认为“妈妈”就是要付出、要教养子女、要操持家事——即使是“蜡烛两头烧”的职业妇女也被视为理所当然,结果,职业妇女的生活全部都被事业和家庭占满,没有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也没有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
所以,一旦最关注的重心——小孩不听话或不顺从时,或是觉得付出没有得到“回报”时,那种为孩子牺牲掉自我的委屈和不满也就涌上心头,情绪失控当然也就会跟着上演。
试着脱下女强人的外衣吧!向老公和孩子示弱,让他们知道,你也不过是个能力有限的普通人,适时让他们明白你累了,把一些事情分出去,而不是嘴巴不断叨念,却又在念完后自己马上把事情解决了。偶尔让家人体会一下,这些事情都不是理所当然应该由妈妈来做的。
在家庭之外,也要找到生活重心
一位家庭主妇提到,自己平日在做任何行动时,都以十岁的孩子为先:孩子想吃牛排?好,带着孩子到西餐厅,两人共点一份牛排餐,自己只吃一点点。孩子想买书?好,即使自己也有很想看的书,但是预算都用来买孩子的书。孩子的同学要来家中玩?好,即使自己假日想得空休息,还是一早就起来张罗零食、冷饮,把家里重新整理一番。
没想到,当她教训孩子不够懂事、写功课拖拖拉拉时,孩子却说“你很烦耶!”当下,让这位妈妈觉得自己的付出都白费了,伤心不已。
我住的地区,有很多的“阿妈”,这些“阿妈”们经常会聚在一起聊天,内容不外乎“老公”、“儿子”、“媳妇”、“孙子”。有一次走过她们身边时,听到一位阿妈率先发难,抱怨她的儿子被媳妇带坏了:“我煮了一堆菜都不吃,真是讨债……”接着,其他的阿妈也纷纷表示自己是如何为儿子、媳妇着想,却“好心被雷亲”。
阿妈的年代,是最传统的年代,她们没有外出工作,重心都放在家庭孩子身上,即使孩子成家立业,阿妈的话题还是围绕在儿子身上,没有自己生活的重心,如果一辈子都是如此,是不是很遗憾呢?
不论是家庭主妇或职业妇女,你,都可以对自己好一点,完全牺牲所换来的,不一定就是你想要的,到时不但自己不高兴,说不定连孩子都嫌你烦,多划不来啊!
放下高标准,放过自己和小孩吧!
或许,你从小就被期待要更好,也很少听到父母的赞美声,但现在是你重新接受自己的时候了,赞美自己,以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然后,你将会发现,你和孩子原来都是这么的棒。
小学五年级的琳琳,从幼儿园开始,无论是注音、英文、跑步、画画、钢琴、跳舞无一不好,更棒的是,除了学术科表现亮眼外,她对同学热心、对老师贴心,日常生活也十分自律,跟同龄小孩相比,各项发展仿佛超龄的大姐姐。
但在琳琳沉稳的外表下,老师总觉得她的心中,似乎隐藏了一些心事,一次月考后,数学九十七分的琳琳告诉班上的爱心妈妈:“我不敢回家”,追问之后,琳琳终于道出她的心事。
原来,琳琳从小就被父母要求什么事都要做到最好,除了日常生活的自我要求外,只要学了才艺,就要努力的练,力求表现最优,如果考试有错,即使成绩已经是班上最高,父母还是会责骂她,让琳琳的压力非常的大,即使考了九十七分的高分,还是不敢回家。
你是“高标准父母”吗?
琳琳的父母,就是大家所称的“高标准父母”。
以高标准要求孩子的父母,通常不太会赞美孩子的优点,而是希望孩子“好,还要更好”。即使孩子的表现突出,父母也不一定看得到,倒是会告诉孩子“你这边可以再改进、那里可以再更好”。
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会出现两种情形,一种是像琳琳这样,拼命督促自己达到父母的标准;一种是相反,做不到就干脆连原有的都放弃。
无论是哪一种情形,对孩子都会造成心灵上的伤害。
你是“高标准父母”吗?
每当我问父母们这个问题时,得到的回答通常是NO!很多父母在讲到孩子的表现时,甚至会气冲冲地说:“我的标准已经算低了,孩子竟然做不到!”就连我自己,在面对孩子的表现时(通常都是日常生活上的),偶尔也会在心中思索“这么容易的事,怎么会做不到”?
后来转念一想,所谓的标准,是从哪儿来的呢?
说穿了,我们心中建立的标准,通常也就是我们对孩子的期待,当我们对孩子的期待愈高时,标准也就愈高。
这样的期待,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让孩子从进步中找到动力
如果,你发现自己对孩子的表现总是很少说出“真棒”,或总是习惯告诉孩子“还可以更好”;如果,当你看见孩子在得不到你的赞美,脸上出现落寞的表情时,请想一想,这样的场景是不是也发生在小时候的你身上。
那个幼小的你,是否曾经在尽最大的努力写字后,得到的却是父母的一句“写得这么丑”、“擦掉重写”?
是否当你很得意地完成一幅作品时,父母却什么都没说,甚至告诉你“用色不对”、“看不懂你在画什么”?
于是,你为了达到父母的期望,一次又一次地要求自己要做到最好。而因为你对自己是如此的严格,也不自觉地,将这样的期望灌输在孩子身上。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资质,如果真的要订标准,请以孩子真正的能力来设定目标,让孩子有达成目标的动力,同时,对孩子的努力也要适当的赞美,如此,孩子才会在进步中找到动力,如果只是以自己的期待来看孩子,那么即使是你认为很低的标准,对孩子而言,并不一定就是低标喔!
对孩子的强烈控制欲,来自你的不安全感
小时候的你没有被当成独立个体对待,现在,你有机会改变这样的教育模式了。你可以开始找回爱自己的感觉,多将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选择你所喜欢的……
十六岁的小晴在暑假期间与妈妈发生冲突后离家出走,从小晴的姐姐口中得知,小晴到中部找同学,安全上没有问题,但要她回家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妈妈不能再管她。
小晴的妈妈听了,觉得既生气又难过,因为在两个女儿当中,她对小晴比较偏心,从小让她上贵族幼儿园、跟外国老师学英文,还让她学各种才艺,小晴也因此才能在各项比赛中崭露头角,考上高中前三志愿,没想到还没升上高二,就学会离家出走。
“真是白疼她了,要不是我都帮她想,帮她安排,她会考得这么好吗?”小晴的妈妈碎碎念个不停。
但是,在小晴的姐姐眼中,倒是十分支持妹妹,因为妈妈的控制欲实在太强了,从小,只要她和妹妹没有照妈妈的话去做,妈妈就会哭着说“养孩子有什么用”之类的话,让她们觉得自己不孝顺,即使不想也勉强自己顺从妈妈的想法,但后来妈妈什么都要管,她们都快成年了,却连买鞋子这类小事,也要穿妈妈选的才行。
正视孩子的心声
亲爱的爸爸妈妈们,你的孩子曾经不止一次抱怨:“你怎么那么爱管”、“不要再管了啦”吗?当孩子这样说的时候,你会怎么做?
是立刻告诉孩子:“我是为你好。”
或是气冲冲地说:“你竟然敢这样跟我说话?”
请正视孩子的心声吧!我们都经历过被管的时候,不是吗?想想在被管的最初,其实是可以忍受的,但是,当被管的事情愈来愈多、愈来愈广、愈来愈深时,你真的受得了吗?
说真的,你我都会受不了,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
有的人会因为“孝道”,即使不想照着父母的意见做,也将不满往心里吞,被管久了之后,变成什么事都按照父母的想法执行,最后失去了自我。
有的人会跟父母说出“受不了了”、“别再管了”的真心话,如果父母无法正视孩子的心声,或是依然拿出“高高在上”、“眼泪攻势”,用“这是爱”、“都是为你好”等来让孩子屈服,那么孩子一样找不到自己要的方向。
控制欲,不等于关心
无论是基于想要保障孩子的生活、担心孩子的安全、忧虑孩子的未来,或是不自觉地想要与孩子黏在一起的控制欲,源头都来自于没有安全感。
正因为没有安全感,当遇到“想抓住”的人时,会希望对方听你的话,照着你的想法去做,尤其是面对必须依赖父母长大的孩子时,父母的控制欲常常会和关心混为一谈。
控制欲强的父母最常出现的行为模式有:
*用命令的、直接的、强势的方式表达。如:给我把电视关掉、把饭吃掉、你给我回房间去。
*干涉孩子的选择。生活中几乎大小事都要干涉孩子,像是发型、服装、兴趣等,即使是无关对错、重要的事情,都要孩子选择你所想的。
*会说一些贬低孩子的话。如:“你做不到的”、“你还不够格”、“你真的以为你行吗?”
*会用“漠视”的方式来逼孩子听你的话。如:与孩子冷战、故意不理会孩子、不看孩子。
*以“自怜”的方式来引起孩子的罪恶感。如:“我怎么这么命苦,生的孩子这么不听话”、“我身体不好,你要听我的话”。
*扣上爱的大帽子。如:“我都是为了你”、“我是爱你才这么做”、“你以后就会知道我对你的好”。
*使用“愤怒的、嫉妒的抱怨”。如:“长大了,翅膀就硬了”、“有老婆,就不要老妈了”。
相较于西方,东方父母的控制欲似乎来得更强,许多受不了父母控制的孩子长大后,就会选择远离父母,不然就是按照父母想要的方式生活,放弃自己真正想选择的人生。无论是哪一种方式,当自己也为人父母后,如果没有察觉控制欲从何而来,很可能会用类似的模式与下一代相处。
如果,你也经常被孩子抱怨“管太多”、“没有自由”,不妨扪心想想,孩子的选择,真的有那么糟糕吗?还是因为,你就是要孩子照着你的方式做?
别让无形的枷锁,破坏了你的家庭生活
试着重新与另一半讨论,在时间的规划上,给彼此一个只属于自己的时间。当夫妻双方都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时,孩子也不易成为出气筒,并且更能感受到家庭气氛的美好。
一岁半的安安,学习力超强,“个人意识”也提早出现。
安安的父母——小芳和阿雄都是上班族,但在安安出生前,两人就将义务和责任划分好:孩子和家事归小芳处理,阿雄负责家中主要经济开销。
于是,从早上开始,小芳就得面临许多挑战,光是把安安叫醒,就要花上一番工夫,连哄带骗,还没睡饱的安安就是不肯起床。好不容易在哭声中起床,从衣服、裤子到袜子,很有“个人意识”的安安总是执着自己想穿的,偏偏安安想穿的,不是跟季节不合,就是十分不搭,于是,安安和小芳在房间中僵持不下。
这天,同样的情况又再次上演,急着到公司开会的阿雄要小芳赶快把孩子处理好,送到保姆家,而长期睡眠质量不佳,又遇到月事的小芳,对于阿雄命令式的语气十分不满,却不晓得如何跟阿雄讨论,看着在地上耍赖的安安,小芳终于忍不住了,她又骂又打地对着安安大吼:“你不起来是不是?你再不起来,我就继续打!打到你起来为止。”
安安被小芳的行为吓倒了,先是一愣,停了数秒后,接着哭得更变本加厉。
看着依然哭闹不已的安安,小芳真感到欲哭无泪,她无奈地问自己:“当初真不知为什么要结婚、生小孩?”
过重的责任,让你把气发在孩子身上
类似的情形,你是否也觉得很熟悉呢?
因为家庭结构的改变,下班后,必须自己带小孩的“双薪族”愈来愈多。
虽然每一对夫妻对于家庭经济开销的分担方式不同,但对于许多没有长辈帮忙带孩子的夫妻来说,女性最大的压力,来自于“工作+照顾小孩+家事”,男性最大的压力,则来自于“经济”。
以故事中的小芳来说,婚前的她,每星期大约有三天的晚上,会与同事朋友们吃晚饭、逛街、唱歌、享受SPA。婚后一年,安安的诞生,让小芳的生活开始变得忙碌又紧张:一早得赶着把安安带到保姆家,下班后要立刻去接,半夜总是要起床喂两次奶,加上初为人母,对于婴儿的各种反应不甚了解,生完小孩不到两个月,小芳发现自己开始怀念起没有小孩时的两人生活。
至于小芳的先生阿雄,虽然不必做家事、带小孩,却背负了“家中经济”的重责大任,保姆费、房贷费、各式费用,让他觉得自己辛苦赚的钱,几乎完全存不下来,也开始反问自己:“当男人,怎么会这么沉重?”
因此,当安安逐渐长大,开始有个人意识、有自己的想法;开始会用哭闹、耍赖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时,小芳和阿雄过去对于彼此隐忍的不满和抱怨,也愈来愈浮上台面,不论大事小事,从孩子的教育方式到晚上吃什么……一有意见上的不同,两人就很容易擦枪走火,起口角、吵架,或是对安安叫骂。
事实上,有了小孩后,时间上的分配与精神、体力上的支出,和没有小孩的生活的确大不相同。尤其在没有长辈的帮忙下,白天要工作,下班后要带小孩,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几乎没有自己的时间可言。
长期精神与体力的疲惫,教养孩子的拿捏,甚至“金钱”上的支出,都可能造成小两口的冲突,夫妻之间的感情也可能会因此产生裂隙,然后影响到孩子。就像小芳,心中早就对阿雄不带孩子、不做家事感到生气,却因为是当初划分好的“责任范围”,不得不做,终于导致她将对先生的不满发泄到安安身上。
而阿雄,则是因为背了太多的“经济”责任,感到喘不过气,当他觉得孩子吵闹时,就通过“怪小芳没有把孩子教好”的方式来宣泄压力。
此时,唯有松绑这看不见的枷锁,才能让家庭的气氛不再如此的紧张。
松开枷锁喘口气,路才走得远
我们多数人从小就被教导要负责任、承担义务,男人要负责家中经济重任,女人要负责家事和小孩,加上父母也是这样子走过来的,无形中,这些各自被划分的“责任、义务”,也成为看不见的枷锁。
就是这道看不见的枷锁,让许多父母们的脸上总是充满着严肃、疲惫、忧虑、恐惧、愤怒等表情。
负责任、尽义务当然不是错误的,问题在于“划分得太清楚”。
因为社会、长辈对于父母角色划分得太清楚,在家中也失去了让夫妻互相学习“分工合作”的机会,当长期做着某一件不得不做,做累了也没人帮忙的事情时,当然也就无法快乐起来,更无法“打从内心”感受拥有孩子、家庭的美好。
如果你想解开这道看不见的枷锁,首先,请诚实地面对自己:你真的不喜欢现在的“责任”吗?还是希望有人可以一起分担这份责任呢?当你对孩子吼叫打骂时,是真的受不了孩子?还是受不了自己或另一半或其他人?
“解铃还须系铃人”,松开枷锁的钥匙,就在你身上。
你,愿意将钥匙拿出来吗?
你的眼神,造就孩子的心神
“警告”的眼神,让孩子的心神放在“可不可以做”,随时担心做错事;“不屑”的眼神,让孩子感受到“我不好”的讯息;“支持”的眼神,让孩子相信“我做得到”……
假日的早餐店,挤满了晚起的父母与孩子,电视上播放着卡通集,大人小孩莫不专注地盯着屏幕、放慢嘴巴的动作,完全是“看电视配早餐”。
就在孩子们的笑声中,突然出现一阵尖锐的谩骂声音:“看什么看,净看这些没营养、没水平的东西!快点吃!”顿时,全场鸦雀无声,大家纷纷转向声音的来源处,想知道是怎么一回事。
只见角落坐了一个妈妈和两个小男孩,妈妈一边看着报纸,一边皱着紧到不能再紧的眉头,两个小孩则是低头不语,乖乖地吃着早餐。
但是,卡通的配音实在太诱人,其中一个小男孩听着听着终于忍不住,正想将头抬起,就被妈妈以一个犀利的眼神给瞪回,只好继续吃早餐。
有句话说“一战成名”,对我来说,这位妈妈则是“一骂记形”,不知为什么,她的长相我记得十分清楚,后来,我陆续又在早餐店遇见她带着两个儿子。
前两次,同样是坐下来没多久就开骂,最后一次,才刚坐下,妈妈就看了大儿子一眼,仿佛心电感应似的,大儿子立刻到书架拿了一本故事书来看。
这让我想起,有一次,与几位家长聊起父母经时,一位爸爸很得意地说:“我什么话都不必说,只要瞪女儿一眼,她就怕了,乖乖地不敢说话。”
眼神,是和孩子沟通的桥梁
亲爱的爸爸妈妈们,你,瞪过孩子吗?
相信在你我成长的过程中,甚至现在,多少都会经历到被人瞪的时候。
虽然都是“瞪”,从眼神中,被瞪的人,就可以感受到对方想表达的情绪,如不满、愤怒、轻蔑……以父母而言,在“瞪”孩子时,最容易出现的意思则是“警告”。不需多说,只需要一个瞪眼,孩子就会知道“爸妈生气了”、“我不应该做这件事”、“再不停止就惨了”。
你是否想过,一个连一秒钟都不到的瞪眼动作,就能让孩子有这么深的感受,为什么?
因为,眼神,是沟通的桥梁。
想想,与陌生人初见面时,对方一个善意的眼神,都会很快地让人卸下心中的紧张和不安,更何况对于日夜与父母相处的孩子来说,眼神是多么的重要了。
你是否记得,当护士将呱呱落地的小婴儿抱到你手上时,你是用什么样的温柔眼神看孩子——即使那时孩子根本还没张眼?
然后,当小婴儿逐渐长大,他会爬、会走、会叫、会跑,开始有自己的想法时,你是用什么样的眼神看他呢?
是赞赏、惊喜?还是警告、生气?曾几何时,否定的、烦躁的眼神替代了正面的、鼓励的眼神?最后,连爱的眼神也愈来愈少?
你有多久,没用爱的眼神看孩子?
有句广告词说“我是当了妈妈之后,才知道妈妈要怎么当”。我也是如此。
即使在生产前,看了很多养育孩童的书籍,也曾经是“老大照书养”一族,后来我发现,“照书养”较适用于DIY食谱类,至于教育、互动方面,则有赖于看完书之后,自己吸收、整合后活用,毕竟每个孩子的特性都不同,每对父母的状况也不同,很难完全照做。
尤其是孩子十分有自己的主见时,更是如此。
每个孩子,都有天生的气质及个性,我的大女儿,从出生第一次喝奶开始,就展现出她急性子的一面:左嗅右找吸不到,没几秒就气得大哭;每日睡前必哭四十分钟才入睡;大了一些之后,只要不如她意,就在地上哭翻、耍赖四十分钟以上(现在想想,其实是我们大人想要她按照我们的期望做),让新手妈妈的我,内心有一种“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的超级无奈感。
在大女儿三岁的时候,妹妹出生了,大女儿过去那必赖四十分钟的习惯,也在爸爸的处罚下,渐渐收敛,但是,天生的“不服输”性格依然存在,虽然不在地上滚着哭,却会用“不说话”来表示她对爸爸的不满。
有一天,我与大女儿的想法不同,从温柔劝说、好说歹说,到板着脸说,女儿还是不买账,气到顶点之余,一向不打小孩的我,竟伸手“啪”地打了女儿好多下。
然后,我看到了女儿的眼神——那是一种生气、失望与伤心的眼神,仿佛在说着:“妈妈,爸爸罚我我认了,可是,为什么连你也不懂我?”
女儿幽怨的眼神,摄入了我的心房,突然间,我回想刚才打女儿时,看待她的眼神,不也是生气、失望吗?
这一天晚上,我左思右想,问自己:“多久没有用爱的眼神看待大女儿了?”尤其是妹妹出生后,时间变得更紧凑,似乎只要大女儿“不乖”,就被我和先生用警告、生气、不耐烦的眼神对待,难怪她也有这样的眼神。
于是,我告诉自己:“明天开始,要找回过去那个‘爱’的眼神才行!”
第二天,当大女儿因故生气的来“回敬”我时,我立刻用爱的眼神看着她、对她说话。
神奇的事发生了。
她不再像过去那样“气爆”,取而代之的,是仿如天使般温和的回应。甚至,我可以感受到她心中有一股“雀跃的心跳声”。而我,更是惊讶不已——没想到,爱的眼神力量竟然这么的大!
此后,我总是提醒自己,再怎么累,也要用爱的眼神看孩子。
同时,我也开始注意父母们会用什么样的眼神看孩子。
爱的眼神,启发孩子的动力
我发现,经常用“警告”眼神看孩子的父母,孩子的心神都放在“可不可以做”,如同“惊弓之鸟”,随时担心做错事。
经常用“不屑”眼神看孩子的父母,孩子的心神就会透露出“我不好”的暗示,进而凡事自我贬低、变得内向。
经常用“批评”眼神看孩子的父母,孩子的心神就会聚焦在“我这样做,会不会被批评”上面。
经常用“支持”眼神看孩子的父母,孩子的心神就会是“我做得到”。
而经常用“爱”的眼神看孩子的父母,孩子的心神则会是“安全”。
一个眼神的时间不到一秒,对孩子的影响却非常的大,孩子的未来,与父母有着极大的关系,当孩子长期接收到父母“爱的眼神”时,对自己将更有信心,学习事物时也会保持一定的好奇心与动力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