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三星堆对话古遗址(从三星堆出发,横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对话11处古遗址,探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
售價:HK$
87.4
《
迷人的化学(迷人的科学丛书)
》
售價:HK$
143.4
《
宋代冠服图志(详尽展示宋代各类冠服 精美插图 考据严谨 细节丰富)
》
售價:HK$
87.4
《
形似神异:什么是中日传统政治文化的结构性差异
》
售價:HK$
55.8
《
养育不好惹的小孩
》
售價:HK$
77.3
《
加加美高浩的手部绘画技法 II
》
售價:HK$
89.4
《
卡特里娜(“同一颗星球”丛书)
》
售價:HK$
87.4
《
伟大民族:从路易十五到拿破仑的法国史(方尖碑)
》
售價:HK$
188.2
|
編輯推薦: |
本书是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本成果分绪论、上编、下编三部分。
绪论部分首先分别从理论逻辑角度、社会历史实践角度,说明了西方哲学符合辩证发展的历史规律迄今为止呈现出从本体论往认识论、伦理学到价值论的螺旋式循环过程。其次从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或者认识自然法则和掌握社会规律的两个方面,说明了现代西方哲学价值论转向发生的社会现实条件。最后通过梳理西方历史发展中的语言问题与哲学思考的纠缠,说明语言问题决不是发生在现代西方的新现象,强调现代西方哲学对语言问题的浓郁兴趣,终归不是独自发生的哲学方向的转换。
上编为哲学价值论转向中的现代主义文学宏观描述。主要从现代西方哲学既不探讨宇宙世界存在和本原,也不说明人类认识起源与能力,而是追问人的存在价值和生命意义为出发点,从三个方面说明了现代西方哲学体现出来的价值论转向,同时又从三个方面解读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来的哲学价值论转向的深刻影响。
下编为哲学价值论转向中的现代主义文学微观阐释。主要通过案例式的个别研究,阐释了最有代表性的现代主义文学艺术家卡夫卡、萨特、加缪、海德格尔、尤奈斯库、品钦、米兰·昆德拉的文学艺术创作,说
|
內容簡介: |
本书通过现代西方哲学价值论转向问题、现代西方哲学价值论转向同现代西方语言学转向逻辑关系、现代西方哲学价值论转向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艺术实践制约影响的说明,解释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实践里为什么既有价值论转向的哲学思考,又有语言形式的美学实验,因而解决了西方现代文学中的所谓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困惑,而且开拓了一条从现代西方哲学价值论转向与古典西方哲学本体论、认识论传统“承接”的思路,解读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现象、文学作品的新视角,发掘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艺术价值的新路径。
|
關於作者: |
马小朝,男,祖籍山西侯马。1954年出生于四川省都江堰。先后毕业于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现为烟台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一直从事世界文学、西方文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试图从理论上探讨西方历史文化实践活动对西方人的审美文化心理、人文艺术精神、文学艺术创作的发生学影响。重点研究了希腊神话和基督教《圣经》对西方文学的发生学意义,历史理性主义文化传统与非历史理性主义文化趋向互为断裂、交错基础上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西方文化实践活动制约下的中西悲剧精神、喜剧意识等等。先后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余篇;在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了专著《宙斯的霹雳与基督的十字架——希腊神话和〈圣经〉对西方文学的发生学意义》(1999年),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专著《荒原上有诗人在高声喊叫——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研究》(2004年)、《历史与人伦的痛苦纠缠——比较研究中西悲剧精神的审美意蕴》(2008年)。
|
目錄:
|
绪论现代西方哲学价值论转向的文化发生逻辑与发展规律1
上编:哲学价值论转向中的现代主义文学宏观描述
第一章价值论转向下的人生意义追问27
第二章人生意义追问引动了价值观的巨大转变68
第三章价值观的巨大改变引动了密切关注语言符号110
下编:哲学价值论转向中的现代主义文学微观阐释
第四章卡夫卡小说的“悖谬”迷宫155
第五章萨特存在主义文学的价值论意蕴195
第六章加缪文学的“荒诞”意蕴和语言表现241
第七章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思与语言、诗285
第八章语言能指与所指关系的背离与重建
——尤奈斯库戏剧的审美意义301
第九章品钦小说的“熵”定律视角与寓言化叙事332
第十章聆听上帝发笑的回声——米兰·昆德拉的文学艺术创作341
主要参考书目369
后记384
|
內容試閱:
|
第四章卡夫卡小说的“悖谬”迷宫
在表现主义文学乃至现代西方文学作品中,卡夫卡的小说艺术始终充满着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叶廷芳先生说:“卡夫卡的思维特点乃至创作特点都与一个哲学术语有关,这个哲学术语就是‘悖谬’(Paradox)。悖谬,一个事物两条逻辑线的相互矛盾与抵消。”
叶廷芳:《卡夫卡全集·总序》,叶廷芳主编:《卡夫卡全集》第一卷,第13页。由此,破解卡夫卡小说艺术困惑的最有效方式,就是深入卡夫卡小说中的“悖谬”迷宫,而深入卡夫卡小说“悖谬”迷宫的路径可以有三条:社会批判与自我批判、勇敢追问真理的反抗与无可奈何的妥协、文学叙事逻辑与社会历史逻辑的对立统一。
1.社会批判与自我批判
所谓社会批判,主要是指卡夫卡小说通过一系列孤独、苦闷、恐惧的小人物形象,显示了挤压人、虐待人、折磨人的社会异己力量的强大和无情。这种社会异己力量往往显示为人类社会机器如何制造了普遍的荒诞生活处境和广泛的荒诞精神感受。比如短篇小说《一次日常的混乱》中的A与B始终在日常混乱中不能相会。《叩击庄园的大门》中的普通人无缘无故地遭受恐吓与监禁。《最初的痛苦》中的空中飞人表演者夜以继日地追求高秋千上的完美表演,适应高秋千上的生活习惯而失去了生命的本真。长篇小说《美国》(也译为《失踪者》)中的卡尔·罗斯曼,因为朴实、善良的本性而受尽社会的愚弄和欺凌。尤其是长篇小说《诉讼》中的约瑟夫·K更是无端地遭受残酷的迫害和杀戮。小说描写主人公约瑟夫·K在无端被宣布逮捕、经历百般折腾后,被律师的女看护劝告:“别再这么倔强,你斗不过法院,你得认罪。下次审讯时就认罪吧,只有这样你才能逃脱他们的魔掌,只有这种办法才能救你自己。”
〔奥地利〕卡夫卡:《诉讼》,章国锋译,叶廷芳主编:《卡夫卡全集》第三卷,第89页。被律师告知:“有不少玩忽职守和贪赃枉法的官员。”
〔奥地利〕卡夫卡:《诉讼》,章国锋译,叶廷芳主编:《卡夫卡全集》第三卷,第96页。“千万别去惹法官们!不管多么违背自己的意愿,你也得委曲求全。你应该懂得,这个庞大的司法机构始终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如果有人稍微变动一下这个机构的组织,就会摔跟头从而彻底毁灭,而这个机构则可以靠自身其他部分的补偿作用而恢复平衡,因为它的各部分是相互关联的。
走出存在迷宫的阿莉阿德尼金线——哲学价值论转向中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第四章卡夫卡小说的“悖谬”迷宫
它一点也不会改变,相反,会变得更加牢固,更加警惕,更加严酷,更加凶恶。”
〔奥地利〕卡夫卡:《诉讼》,章国锋译,叶廷芳主编:《卡夫卡全集》第三卷,第99页。被画师告知:“还从来没见过有哪一件案子是真正宣判无罪的。”
〔奥地利〕卡夫卡:《诉讼》,章国锋译,叶廷芳主编:《卡夫卡全集》第三卷,第124页。谷物商告诉主人公,他为自己的案子已经请了六个律师,折腾了五年多,几乎“把所有的钱都花在打官司上了”
〔奥地利〕卡夫卡:《诉讼》,章国锋译,叶廷芳主编:《卡夫卡全集》第三卷,第139页。。现在已经耗尽了资金、耗尽了精力,几乎倾家荡产了。于是,主人公终于发现:“起诉不是轻率做出的,一旦对某人提出起诉,法院就认定被告有罪,并且很难改变这种看法。”
〔奥地利〕卡夫卡:《诉讼》,章国锋译,叶廷芳主编:《卡夫卡全集》第三卷,第121页。果然,约瑟夫·K终归没有逃脱无妄之灾对自我的重击,最后无可奈何地接受了“像狗一样”死去的命运。长篇小说《城堡》则充分揭示了普通老百姓因为残忍的社会异化力量而普遍地麻木驯顺、浑浑噩噩。小说主人公K来到城堡下属的村子里,发现大桥酒店那些喝酒的农民看上去“一张张简直就是受苦受难的脸——他们的颅骨似乎被人打扁了,面部线条则是挨打后的痛苦表情勾勒出来的——和厚大的翻嘴唇”
〔奥地利〕卡夫卡:《城堡》,赵容恒译,叶廷芳主编:《卡夫卡全集》第四卷,第25页。。当他们偶尔撞见新鲜的人或事时,往往“张开大嘴站在一旁观看,但同时又没有观看,因为他们的目光游移不定,茫然若失地盯住某种无关紧要的东西瞅一阵”
〔奥地利〕卡夫卡:《城堡》,赵容恒译,叶廷芳主编:《卡夫卡全集》第四卷,第25页。。他们知道K的“土地测量员”身份后,一个个赶快“都把脸背过去使劲往外挤,可能是怕明天被他认出来吧”。甚至酒店老板也“带着乞求的目光不断围着他转”
〔奥地利〕卡夫卡:《城堡》,赵容恒译,叶廷芳主编:《卡夫卡全集》第四卷,第7页。。城堡派来的两个助手则“唯名是从、唯唯诺诺到可笑的地步”
〔奥地利〕卡夫卡:《城堡》,赵容恒译,叶廷芳主编:《卡夫卡全集》第四卷,第23页。。K在村子里走了大半天,进入了第一道打开大门的农户,看见角落里坐在靠椅上的女人面带倦容,“泥塑木雕似地靠在椅背上,甚至连胸前的孩子她也不低头看上一眼,而只是视而不见地仰望空中”,犹如“凝滞不动的、美丽、忧郁的雕像”。
〔奥地利〕卡夫卡:《城堡》,赵容恒译,叶廷芳主编:《卡夫卡全集》第四卷,第14—15页。K第一次会面的盖尔斯泰克用雪橇把艰难跋涉在雪地中的K送回酒店时,K发现紧跟在瘦弱小马后面的盖尔斯泰克,“躬腰、虚弱,一瘸一拐地走着,那张瘦脸冻得通红,又看得出在患鼻伤风。一条毛围巾把头和脖子紧紧裹住,使这张脸显得特别小。这个人显然有病,仅仅为了能把K赶快送走而勉为其难地出门”
〔奥地利〕卡夫卡:《城堡》,赵容恒译,叶廷芳主编:《卡夫卡全集》第四卷,第18页。。K第一次到巴纳巴斯家,看见“那位患风湿病的老态龙钟的父亲,他更多地靠那双瑟瑟摸索的手而主要不是靠那两条僵硬的、慢吞吞移步的腿走路,再看那位双手交叉放在胸前的母亲,她全身虚胖,也是步履维艰,移动半步也难上加难”
〔奥地利〕卡夫卡:《城堡》,赵容恒译,叶廷芳主编:《卡夫卡全集》第四卷,第35页。。K来到所谓贵宾楼酒店,看见这儿的农民也“都是扁平脸庞,额头、颧骨、下巴突出,却又有多肉的面颊。他们一概少言寡语,几乎纹丝不动地坐着,只用目光尾随新来者,然而眼神又是迟滞、冷漠的”。弗丽达则“是个头发金黄、脸膛瘦削、有着一双忧伤眼睛、不引人注目的小个子姑娘”
〔奥地利〕卡夫卡:《城堡》,赵容恒译,叶廷芳主编:《卡夫卡全集》第四卷,第40页。。我们还可以把《美国》、《诉讼》、《城堡》中的主人公的人生遭遇作为一个整体,理解为现代社会中一个普通人的命运象征。《美国》中的卡尔·罗斯曼,在经受了愚弄欺凌、漂泊流离的痛苦生活后,最终在“每一个人都受欢迎”
〔奥地利〕卡夫卡:《失踪者》,张荣昌译,叶廷芳主编:《卡夫卡全集》第二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226页。的巨幅广告吸引下,乘上了通往遥远希望世界的列车。我们可以设想,主人公经过若干年的勤奋工作,熬成了《诉讼》里的银行高级职员。这位三十而立的成功人士却无端地纠缠上了莫名的官司,从此失去了正常的生活。我们还可以设想,主人公没有等待最后判决的来临,而是幸运地逃离了荒诞的法律社会。经过若干年的颠沛流浪,主人公成了《城堡》里的外来者,却始终无法提供说明自己合法身份的居留许可证。所以,马克斯·勃罗德在《失踪者》的第一版后记里说:“这部小说(《失踪者》)与他(按年月顺序)依次排列的《诉讼》和《城堡》有着内在的联系。这是卡夫卡留下的孤独三部曲。主题就是人的陌生感、孤独感。……所有三部小说所探讨的都是个人进入人类社会的问题,而且,由于这涉及最崇高的公正,所以同时也是个人进入天国的问题。恰恰是谨慎善良和公正诚实的人所遭遇到的那种巨大的障碍被揭示出来了。在《诉讼》和《城堡》中,这些障碍占了上风——这使这两本书成了悲剧性的文献。在《失踪者》——小说中则相反,由于主人公的天真无邪和感人肺腑的质朴、纯洁,灾祸恰恰还刚刚受到控制。”
〔奥地利〕卡夫卡:《失踪者》,张荣昌译,叶廷芳主编:《卡夫卡全集》第二卷,第264页。马克斯·勃罗德还在《城堡》的第一版后记里说:“《诉讼》里主人公受到一个看不见的神秘莫测的当局的迫害,受到法庭的传讯,《城堡》里的主人公则同样受到这样一个当局的摈弃。约瑟夫·K躲藏、逃跑——K强求、进攻,尽管方向相反,但基本情感是完全相同的。”
〔奥地利〕卡夫卡:《城堡》,赵容恒译,叶廷芳主编:《卡夫卡全集》第四卷,第410页。我们还可以再进一步设想,主人公终于得到了城堡的居留权,但谁又能保证不会有新的官司、新的强暴、新的蹂躏再度降临其身呢?所以,奥地利文艺批评家恩斯特·费歇尔说到卡夫卡小说的主人公时说:“他们都想适应社会,对社会的日常生活,对家庭、婚姻、职业都采取肯定的态度,然而这已行不通了。裂痕是无法弥合的:职业生活的成功,私人生活的幸福,社会上的飞黄腾达,富有人情味的个性,这一切都无法统一起来了。”
〔德〕恩·费歇尔:《卡夫卡学术讨论会》,袁志英译,袁可嘉编选:《现代主义文学研究》下册,第974页。卡夫卡在《随笔》中更绝望地说:“猎狗们仍在院子里嬉耍,可是那个猎物却无法逃脱它们,尽管它现在正飞速穿越了重重树林。”
〔奥地利〕卡夫卡:《随笔》,黎奇译,叶廷芳主编:《卡夫卡全集》第五卷,第46页。所以,当来自城堡的埃尔朗格命令K让弗丽达回到酒吧后,K“感到这条命令向他宣布了自己全部努力的破产。各种各样的命令,对他不利的也好,对他有利的也好,都在他头顶上嗖嗖地飞来飞去,就是那些对他有利的到头来也许还是包藏着一个不利的核心,不管怎么说,横竖一切命令都忽视他这个人的存在,而他自己地位又太低太低,不能奈何它们,更无法制止它们,不能让人听到自己的声音”
〔奥地利〕卡夫卡:《城堡》,赵容恒译,叶廷芳主编:《卡夫卡全集》第四卷,第410页。。现代人类社会机器异化的荒诞性,可以高度概括为卡夫卡的一个生动比喻性描述:“来了两个士兵,抓住了我。我挣扎着,可他们抓得很紧。他们把我押到他们的主人那儿,那是个军官。他的制服是多么的花!我说:‘你们想要干什么?我是个老百姓。’那军官微笑着说:‘你是个老百姓,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抓你。军队拥有对一切的权力。’”
〔奥地利〕卡夫卡:《随笔》,黎奇译,叶廷芳主编:《卡夫卡全集》第五卷,第119页。现代人类社会机器异化的残酷性,则可以高度抽象化为短篇小说《在流放营》里,那台判决程序横蛮、残忍、血腥达到了完美境界的“独特的装置”。任何被假定为有罪的人,在这台独特的装置下要忍受6个小时的痛苦折磨,在凭其伤口来辨认毋庸置疑的“深刻”判决的同时,丧失其生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