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怪谈百物语:不能开的门(“日本文学史上的奇迹”宫部美雪重要代表作!日本妖怪物语集大成之作,系列累销突破200万册!)
》
售價:HK$
65.0
《
罗马政治观念中的自由
》
售價:HK$
50.4
《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宠位厮杀
》
售價:HK$
61.6
《
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这是一本读了之后会让人运气变好的书”治愈无数读者的心理自助经典)
》
售價:HK$
44.6
《
未来特工局
》
售價:HK$
55.8
《
高术莫用(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续篇 薛颠传世之作 武学尊师李仲轩家世 凸显京津地区一支世家的百年沉浮)
》
售價:HK$
54.9
《
英国简史(刘金源教授作品)
》
售價:HK$
98.6
《
便宜货:廉价商品与美国消费社会的形成
》
售價:HK$
77.3
|
內容簡介: |
《中外记者笔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选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苏、美、英记者,亲临战场采写的80篇战地新闻报道。这些战地记者冒着枪林弹雨,真实记录下了二战的悲壮与惨烈,为读者呈现一部“鲜活”的二战史。
《中外记者笔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是当时中、苏、美、英等国记者分赴各战区采写的战地通讯集,所有文章都发表在当时中、苏、美、英等国报纸、杂志和电台广播中。上编为中国战场部分,下编为国外战场部分。这些战地记者冒着枪林弹雨,真实记录下了二战的悲壮与惨烈,为读者呈现一部“鲜活”的二战史。这些通讯即使在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读来,仍然篇篇怦然心动。
|
關於作者: |
祝立明,祖籍浙江嵊州,1952年1月出生于安吉。曾在海军部队服役,后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1975年8月进入人民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1989年调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参与筹建中国法制出版社,1996年任副社长(主持工作),1998年任社长,2012年退休。
|
目錄:
|
目 录
上编
卢沟桥畔 范长江 003
血战居庸关 小方 010
南口迂回线上 秋江 016
今日的朱德彭德怀 王少桐 023
娘子关失陷记
——我军苦战经过 陆诒 029
退出太原城 秋江 032
忆东战场 罗平 040
傅作义将军会见记 杨令德 052
沦陷后的济南 杨道平 056
这里开遍了民族解放的血花 宇文济民 059
台儿庄歼灭暴敌
——血战的一幕 惜梦 064
慰问台儿庄 长江 068
江南划期的胜利 刘尊棋 074
空军初次远征日本 中央社记者 083
山西战局鸟瞰 郭从周 085
广州在轰炸中 夏衍 089
武汉空战 朱民威 093
张自忠将军会见记 子冈 096
在兽蹄蹂躏下的武汉(节录)李重汉 099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节录)淮冰 102
敌将阿部怎样被打死的 鲁戈 104
保卫祖国领空的华侨飞航员 林有 106
不可征服的北平 弗·奥利弗 125
四面楚歌中的北平 韦冈 131
绥西大捷经过(节录) 木公 134
模范的歼灭战
——进攻陈庄的敌人是怎样被歼灭的 韦明 145
敌后的 “马奇诺 ”防线
——一个新的万里长城的创造 戒夫 148
百团大战在华北 邸华 152
晋察热的游击战争 克寒 159
湘北观捷记 重庆《大公报》特派员 168
港战经过 中央社记者 175
鄂西会战记 杨培新 178
强渡怒江前后 [美]范伍德 183
国军攻克密芝那经过 邓蜀生 186
会师记 吕德润 191
西南暴风雨 淮冰 196
日本俘虏访问记 林语堂 202
日军签降一幕 重庆《大公报》特派员鸿增 208
下编
兵不血刃取挪京 [美]《芝加哥每日新闻报》记者史托伊 213
康边森林的一幕 [英]伦敦《新闻评论》记者 222
死寂的巴黎 [美]美联社记者罗希洛 229
巴黎今昔感 [美]《纽约时报杂志》记者拉罗德 ·卡伦德 232
崩溃后的法兰西 [法]康纳德 ·旺夫 235
“格拉夫斯比 ”号沉没记 [美]弗莱彻 ·普拉特 240
空袭下的柏林 [日]矢野庄太郎 251
赫斯奔英之谜 [美]纽约《民族》杂志记者 258
进攻的故事
——一九四〇年的悲喜剧 萧乾 265
战时英国目睹记 [美]本·罗伯逊 272
纳粹发动反苏战争
重庆《新华日报》新闻版面(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三日) 286
轰炸莫斯科 [美]卡德威尔 287
战时莫斯科景象 西勒斯 ·萨特博格 291
斯大林格勒战役经过 [美]《新闻周刊》记者 295
苏联为什么打得这样好? [美]埃德加 ·斯诺 299
“准备弃舰!愿上帝保佑你们!” [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 304
突尼西亚战记 [美]《时代》杂志记者 309
柏林挨炸记 [美]奥斯卡 ·雅各比 312
德国上空鏖战记 莫里斯 ·埃德尔曼 315
间谍充斥的葡萄牙 休·米尔 319
盟军攻欧目击记 英国路透社记者 323
诺曼底降陆记 伦纳德 ·莫斯利 326
海军支援 [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希克斯 331
在英国驱逐舰上 [美]《纽约时报》记者戴希 335
各位听众: [美]美国广播公司记者乔治 ·赫克斯 338
陷落前的柏林景象 《柯里尔》杂志记者乔治 ·拉德纳 342
希特勒的末日 国际通讯社记者霍斯 349
柏林之战 [苏]波列伏伊 353
柏林巷战 [苏]戈尔巴朵夫、米尔让诺夫 359
德寇无条件投降
重庆《新华日报》新闻版面(一九四五年五月八日) 387
德国投降结束 守巧夫 388
朱可夫元帅答盟国记者问 塔斯社记者 392
克里姆林宫庆功宴 塔斯社记者 396
纳粹战犯伏法记 401
日寇竟甘冒大险,发动太平洋战争
重庆《新华日报》新闻版面(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九日) 409
盟军在太平洋岛屿登陆素描 《画邮报》记者 410
广袤无际的太平洋战场 [美]乔治 ·霍恩 413
大演说家丘吉尔 路易斯 ·艾伯查尔斯 ·科罗 420
罗斯福夫人访问记 严仁颖 425
计划进攻日本的美国海军统帅 ——金氏 [美]福雷斯特 ·戴维斯 429
超级空中堡垒轰炸日本记 [美]罗伯特 ·科普利 442
长崎投弹记 [美]《纽约时报》记者 威廉 ·劳伦斯 448
广岛蒙难记 [美]《纽约先驱论坛报》记者 霍默 ·比加特 454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日本昨日签定降书
重庆《新华日报》新闻版面(一九四五年九月三日) 458
东京死寂之夜 黎秀石 459
落日 朱启平 461
后记 467
|
內容試閱:
|
苏联为什么打得这样好?[美]埃德加·斯诺
甚么东西使苏联士兵那样的战斗?有人说那是他的爱国主义,他对祖国神圣的义务。有人说那是共产主义,他对于国际社会主义的献身。另外一个答复说,战争使俄国民族主义复生,对于过去俄国军队光荣与苏沃罗夫、库图佐夫传统的强调,使得军队这样作战。
这些解释之中最重要的,苏联人打得这样漂亮,是因为他们保卫家乡,299反对一个背信弃义的侵略,反对一个毁坏玷污他们的土地、把它造成血海的敌人。从斯大林格勒到亚速夫城,我和很多苏联士兵谈过话,因而知道他们对于那些使他们抛离其心爱事物(家庭、父母、妻子、爱人、前程、工作和友爱的欢笑)的罪恶的愤怒,这种愤怒促使他们决心扫清这些罪恶。这简单的理由,就是力量的源泉,这可以解释在前线成为常事的无私的英雄主义,也可以解释妇孺毫无怨尤的坚忍与刚毅,他们在后方以可怕的速度,完成支持战争的工作。
但是仍要有人来组织、指导、武装、领导这一愤怒,这在苏联就是共产党员。没有共产党员,没有共产党,没有五年计划的成功,单独苏联的爱国主义也许不够。苏联胜利之所以可能,是因为有苏维埃制度,共产党的领导,其主要领袖的智慧。
是共产党创造了苏军战略与战术,并给它以获取胜利的领导。苏军中的将军,都是共产党员,元帅中仅有一个例外。使苏军及其兵员与世界其他一切军队区别的,是这个唯一党的支配地位。因为其领导的成功,今日苏维埃政权的巩固,无疑的可同其他任何政权相比。
这类的威望,假如没有党员重大的生命鲜血的牺牲,是不能获得的。在最危险的战斗中,在最困难的位置上,共产党员和少共团员担负起最大的任务,因此,在斯大林格勒之战中,遏止了纳粹连续猛攻的警卫师中,三分之一的士兵是共产党员和少共团员。在斯城的二十万战死者中,很大一部分决心赴死,不仅是为了苏联,而且也为了布尔塞维克学说的光荣。
我无意解释共产主义或苏联共产党,但我要强调上述这一点,因为美国现在有一种倾向,要把苏联人民和他们的领导者分开。我在苏联的全部时间中,恰是相反的情形使我获有深刻印象——没有一件事不是和党与其领袖合为一体的,决不能说“这里没有共产主义的印象,这里是爱国主义或俄国民族主义发生作用”。他们是一体的。
我很幸运,在斯城之战的前期到达苏联,我发现每一个苏联人觉得此城存亡决定苏联的存亡,对于每一共产党员,那还是他的信仰的存亡问题。苏联是这样一个国家,那儿没有一个人想把保卫祖国的责任,推在别人肩上。布尔塞维克知道,假若苏军被毁灭,世上再没有力量可以恢复苏维埃制度。在斯城区,我和苏军曾相处若干时间,但直到德军投降之后两天,我才得进城。苏联人很慷慨的挥霍自己的生命,对于外国记者却不如此,我在斯城受的苦难只是零下四十度的天气,另外就是苏联人的好客。[原文如此,编者注。]当我最后进入这被毁城市以后,我了解了我不能早被允许入城的原因。苏联人几乎爬在水中战斗着,在伏尔加河结冰以前及以后,这河总是他们唯一的暴露的供应线。伏尔加河在这里转了一个大湾曲,河面宽有数哩,因此运送军火的人必须在数哩之中冒着不息的炮击。最困难的问题之一,是要保持供应川流不息,因为一旦断了,那就是战争的失败。在斯城我遇见古蒂夫将军(他以后战死了),会见地点就在他的坚强的西伯利亚部队和企图突破的数百德国坦克拚斗的峭壁上。他告诉我:“我们从没有两天以上的供应品”。苏联人如何不顾风暴般的炮击,使供应川流不断,本身就是一件史诗,士兵告诉我,在前线战壕之中,他们仍能常常得到热饭。供应部队在夜间把食物带过来,一部分是用手,甚至用女人的手拿来的。古蒂夫将军说,纵然敌人炮火不断,百分之九十的供应仍然达到目的地,纳粹确曾突破并占领了桥头阵地,但决没有完成包围。
在红十月工厂,你才能够看出这片土地上曾如何寸土必争的战斗过。宛如战斗一方已经明白,换取时间的空间已经到了最后限度,另一方面则意识到了,假若失掉了业已征服的空间,就无法恢复用于获取这些空间的宝贵时间,一切过去的胜利也就成了得不偿失的胜利。以前的巨大金属工厂,它的房屋、堆栈、船坞,成千的住屋、学校、花园和优良的机械,除了断壁颓墟废铜破铁以外,了无孑遗,全部都损失了。
到处都是断墙,使你无法辨认它们以前的面貌,这里一根钢臂指向天空,那里一片断墙,此外别无他物。
最后我们走到工厂花园的尽头,站在一个小丘上,这个小丘高出一所现代建筑余烬十五英尺,这就是德国东进的尽头,下临河边。由柏林出发,德军不远千里跑到这“希特勒的目的地”——但是也就在此止步了。
保卫红十月工厂的西伯利亚人,是古蒂夫将军指挥的第八警卫师,刚在十月十四日纳粹大攻击之前赶到这里的。德国人用上了重坦克、大量俯冲轰炸机、远程大炮、重炮和榴弹炮,德国人以照空弹和纵火,使黑夜变为白昼,用烟幕把白天变成阴暗。在由坦克自动机领导的一日二十三次攻击的前一天,八十小时之内炮火不停,在战斗的高潮,一三、九九九挺机枪同时怒吼(在斯城前线每一公里大的地方,落了六千吨金属)。
然而西伯利亚人抵住了,并未失神。
就在亲身参观以后,我仍不明白,一个巨大的战争机构如何会在距离其目的数十码之处被阻止了。我问那些仍在沿河前线搜集战利品的兵士,这是怎么一个道理。
“他们不能前进,因为我们不退。”
大概最后的分析,也只能这样简单,或者象崔可夫将军所说一样,德军只能踏着苏军尸体前进。然而在这片小地方,有德军用一切方法都杀不尽的苏联人。
但他们无论如何是人,每个都有英雄生活,每个人的英勇,加以适当的训练和装备,对于领导者的信任,死而不降的决心,对于目标的信任,或者是国家荣耀,或如你所说的纪律,不可估计的群众意志,这一切不可捉摸的东西,做成了叫做“士气”的东西——不论叫做什么也罢,那些西伯利亚人总是具备的。这又一次证明了,仍然是奇异的,活人的,无私的品质,而不是机械,决定了人在战斗中的命运。
以后我和崔可夫将军在一个掩蔽部里用餐,他的六十二军在苏军准备反攻之前,坚守那数百码的危急阵地几天之久。那时,崔可夫早就知道,希特勒已到了前进的尽头了。
“德国人以一切方法攻击我们”,他说,“他们再不能以相同力量打击我们了,斯城是战争的转折点。”
在席上,我遇到一个红颊的乌克兰少女,在全部战役她都在供应队中工作。我没做过足以当得起这样光荣的事情,但是她给了我一杯刚由伏尔加河的冰溶解成的水,我从未吃过味道更好的东西,我把这点告诉了她。她注视着我,骄傲的微笑了:“它应该是好的,它搀合了苏联人民的302鲜血。”战区每条河流,都搀有苏联人民的鲜血,而且很多,战争究竟牺牲了多少生命,无人确切知道,我以为死伤八百万的估计近于保守。平民伤亡,或者此数之两倍。我知道战地记者在亚速夫城,摩亚斯克,哈尔科夫,罗斯托夫,斯摩林斯克所见的景象,以亚速夫城为例:战前那是一个六万五千人口的繁盛城市,德军来时,大约三分之一的人口逃亡了。去春我们跟随苏军到该城时,城中只剩下二百人,数万人饿死,地方破坏得象斯大林格勒一样,哈尔科夫过去人口将近百万,现在残留的不及一半。斯摩林斯克损失了一半以上的人口,诺佛罗西斯克全无人烟,列宁格勒一百五十万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在一九四三年春季之前,多半因饿致死,同样故事仍然继续传来。我们中间若干人当谈到苏联和我们应该“给”她的边界与在和平中的地位时,常是忘记了这些事实。但是苏联几乎每家都有家属牺牲,是不能忘记这些事实的。美国对胜利尽了最大贡献,这巨大贡献与我们手中的力量与责任,一定会把领导世界的责任放在我们肩上。但是英美都不需要牺牲苏联那么多的人命,两相比较,苏联牺牲将要超过一切联合国家牺牲的总和。
苏联用生命和鲜血筑成的威望,必是一件在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事实。它本身充分证明苏联人民的团结,苏联领袖的天才与智慧,苏维埃政制在苏联的巩固与适宜。
至以国际合作而论,苏联以其辉煌的军事胜利为国际合作奠定基础,已经尽了极大的任务,自去年七月伟大的夏季攻势发动以来,苏军已经获得连续胜利,纳粹天下已经大感动摇。战争的结束是一月月近了。
对照着苏军的成就,那些希望享受长期和平并与苏联长期合作的列强,担负起促致上述目标实现的工作,似乎不仅只是合于正义而已。
在我们这些自沈阳事变以来就坚持美苏合作是世界和平先决条件的人们看来,莫斯科和德黑兰两会议的成就,恰象曙光照耀。假若我们相信莫斯科协定能全部实现的话,那么我们比过去就更接近于光明。
(原载一九四四年二月美国《观察画报》;转自《解放日报》303一九四四年五月三十一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