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瘦肝
》
售價:HK$
99.7
《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
售價:HK$
55.8
《
秩序四千年:人类如何运用法律缔造文明(世界重归混乱,文明岌岌可危,法律与秩序是我们仅有的武器。穿越时间,鸟瞰全球,一部波澜壮阔的人类文明史)
》
售價:HK$
154.6
《
民法典1000问
》
售價:HK$
99.7
《
国术健身 易筋经
》
售價:HK$
33.4
《
古罗马800年
》
售價:HK$
188.2
《
写出心灵深处的故事:踏上疗愈之旅(修订版)(创意写作书系)
》
售價:HK$
66.1
《
控制权视角下的家族企业管理与传承
》
售價:HK$
87.4
|
內容簡介: |
前命题组长与阅卷组长联袂打造
◎ 紧扣大纲 重点难点全面覆盖
◎ 一线名师 点拨思路排疑解难
◎ 高度仿真 题目设计真题同源
◎ 紧跟时政 热点考点全部收录
本书主体部分按学科体系分为五部分,每部分按考试大纲的要求分别编排三种题型: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分析题。每种题型都严格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尽可能覆盖考试大纲的全部考点。
|
關於作者: |
余学本,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原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曾连续十多年任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命题组组长。
张子见,北京大学副教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有十多年考研辅导经验,是北京地区考研政治阅卷组组长。
|
目錄:
|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 单项选择题
答案解析
二、 多项选择题
答案解析
三、 分析题
答案解析
第二部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一、 单项选择题
答案解析
二、 多项选择题
答案解析
三、 分析题
答案解析
第三部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一、 单项选择题
答案解析
二、 多项选择题
答案解
三、 分析题
答案解析
第四部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一、 单项选择题
答案解析
二、 多项选择题
答案解析
三、 分析题
答案解析
第五部分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分析题
答案解析
|
內容試閱:
|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不包括()
A.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B.德国古典哲学
C.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D.英国科学主义
2.马克思已经逝世一百多年,但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马克思主义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知识渊博
B.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C.它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D.它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建立无产阶级专政B.努力实现共产主义
C.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D.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4.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理论发现是创立了()
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B.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
C.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
D.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的学说
5.马克思主义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的两大发现是()
A.劳动价值论和科学社会主义B.唯物论和辩证法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D.唯物辩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
6.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哲学基础,被列宁称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的是()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政治经济学
C.剩余价值学说D.科学社会主义
7.马克思主义最显著的特点是()
A.真理性和革命性B.阶级性和实践性
C.现实性和真理性D.科学性和现实性
8.马克思主义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现实,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创造的学说
B.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学说和观点
D.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创造的学说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9.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属性是()
A.自觉的实践性
B.坚定的革命性
C.彻底的科学性
D.鲜明的阶级性
1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是()
A.一个以中国国情为基础的全新理论
B.用现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直接解答中国的现实问题
C.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D.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的体现
1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
A.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世界观的转变
B.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C.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和基本矛盾的显现
D.马克思、恩格斯汲取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12.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
A.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B.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未来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关于人类解放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学说体系
1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中国共产党的成立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C.剩余价值的发现D.十月革命的胜利
14.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是()
A.城市小资产阶级B.工农联盟
C.无产阶级D.无产阶级政党
15.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B.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C.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D.实现共产主义
16.被人们称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是()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思维是否可以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问题D.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17.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A.意识的能动性
B.世界的运动性
C.世界的物质性
D.世界的统一性
18.列宁说: “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这表明()
A.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是物质B.世界上只有物质没有意识
C.运动是世界的本原D.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
19.文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从哲学的角度看,这句话体现了()
A.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技能
B.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C.意识是对客观世界能动的反映
D.物质具有不依赖意识的客观实在性
20.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一观点属于()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21.列宁说,当然,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这里所讲的“非常有限的范围”是指()
A.意识能不能反作用于物质
B.物质和意识是互相作用、互相转化的
C.物质是否可以为意识所正确反映
D.物质和意识何者是第一性和第二性
22.“一切皆流,无物常驻”,这一说法是()
A.诡辩论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D.唯心主义的观点
23.“心即理,天下万物之理不外吾心,格物只需反省内求就可以。”这句话代表的观点属于()
A.朴素唯物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D.经验主义
24.马克思说,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这段话蕴含的哲理是()
A.人类的创造性是以客观物质存在为前提的
B.人的意识永远落后于客观物质世界
C.物质的生产能力都是人创造的
D.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5.“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从哲学的角度看,这句话说明了()
A.时间的绝对性B.时间的一维性
C.时间的无限性D.时间的客观性
26.“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质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句话的观点属于()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B.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物质观
C.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D.辩证唯心主义的物质观
27.“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属于()
A.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28.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
B.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
C.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
D.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
29.王夫之认为: “方动即静,方静旋动。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待动之极而后静,待静之极而后动。”这一观点属于()
A.朴素辩证法的观点B.诡辩论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30.“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因为静止是()
A.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B.运动的一定基础和承担者
C.运动的原因和根据D.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
31.“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B.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C.物质运动的客观性与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性的统一
D.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与有限性的统一
32.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的观点属于()
A.唯心主义的观点B.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
A.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34.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是()
A.人的活动B.上层建筑C.生产方式D.地理环境
35.“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这是指()
A.联系是相互区别的具体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
B.事物的联系是多样性的联系
C.事物的联系是通过自身体现出来的联系
D.事物的联系总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联系
36.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哲学理论,下列属于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运动与静止的理解的是()
A.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B.运动是绝对的,静止也是绝对的
C.静止和运动都是永恒的
D.动就是静,静就是动
37.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引述列宁的思想,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在于()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分析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C.分析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分析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38.把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等某种脱离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这种哲学观属于()
A.存在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
C.唯意志主义D.主观唯心主义
39.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用矛盾分析法分析一切事物
C.坚持科学的实践观D.一切从实际出发
40.我国古代哲学家范缜讨论人的肉体和精神的关系时,指出“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这是一种典型的()
A.唯心主义观点B.辩证法观点C.唯物主义观点D.有神论观点
41.苏轼在《范增论》中写道:“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这段话所蕴含的哲学原理是()
A.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B.外因能够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进程
C.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42.“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这一观点属于()
A.客观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机械唯物主义
D.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
43.科学发展观最主要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
A.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统一
B.联系和发展
C.矛盾的对立统一
D.普遍联系
44.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是普遍的真理,他认为物质是()
A.科学性B.客观实在性
C.普遍性D.特殊性
45.清代赵翼有诗曰:“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该诗告诉我们()
A.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是瞬息万变、难以把握的
B.要把世界上的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C.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
D.事物发展过程中只有偶然没有必然
46.使人从同一的自然界中分化出来的根本因素是()
A.地理环境的变化
B.意识的产生
C.生产方式
D.社会实践
47.当前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和自然界对人类的无情报复,促使人类积极寻求“人类同自然的和解”。真正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的关键是()
A.放弃人类的主体性B.树立自然中心主义
C.树立人类中心主义D.树立正确的实践观
48.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
A.都有相同点
B.都没有界限
C.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D.全都一样
49.“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A.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
B.人类社会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历史是客观的合规律过程
D.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50.“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表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51.有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
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D.有其因必有其果
52.人生理想是个“大”话题,但实现人生理想往往是“小”细节。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现象是本质的外在表现B.特殊中也包含着普遍性
C.量变是质变的准备D.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原理
53.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新陈代谢
B.过程
C.运动
D.变化
5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所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规律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55.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
A.物质静止的相对性
B.物质运动的相对性
C.物质静止的绝对性
D.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56.西方有个故事:一位将军因为缺了一个钉马掌的钉子,后来因此掉了马掌,掉了马掌的战马在战场上跌倒了,这种情况下将军被敌方杀死,而这个将军的去世又影响了整个战局,最后导致了整个国家的灭亡。这个故事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B.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57.中国古代思想家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种观点属于()
A.辩证法观点B.唯心论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D.唯物论观点
58.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上就没有下,没有左就没有右,没有前就无所谓后,没有错就无所谓对。这表明()
A.矛盾双方互相排斥
B.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C.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
D.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
59.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
A.物质静止的相对性
B.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C.物质静止的绝对性
D.物质运动的相对性
6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C.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D.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