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索恩丛书·盛清统治下的太监与皇帝
》
售價:HK$
88.5
《
透过器物看历史(全6册)
》
售價:HK$
490.6
《
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读名画
》
售價:HK$
109.8
《
尼罗河往事:古埃及文明4000年
》
售價:HK$
76.2
《
一个人·谁也不是·十万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反思自我的巅峰之作)
》
售價:HK$
54.9
《
重写晚明史(全5册 精装)
》
售價:HK$
781.8
《
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
》
售價:HK$
132.2
《
强者破局:资治通鉴成事之道
》
售價:HK$
80.6
|
內容簡介: |
《一个出版官的自述--出版是我一生的事业》共十章:**、二、三、四章:“我的家庭出身与成长路径”、“我的‘文革’遭遇与感悟”、“出版工作的拨乱反正”、“为出版站岗护业无二心不懈怠”,是按时间先后讲述作者宋木文的成长与任职的历程;第五、六、七章:“在完成党的政治任务中为出版谋篇布局”、“出版热点问题检验出版管理”、“出版改革与发展的探索”,是按专题讲述作者是如何为出版事业服务的;第八、九两章,是作者对版权法、新闻法、出版法起草与制定工作的回顾;第十章,是讲述作者退居二线及离休之后所做的几件主要事情。
|
目錄:
|
引子
第一章 我的家庭出身与成长路径
一、我的成长背景与人生道路选择
二、过“三关”和正确处理个人与组织的关系
第二章 我的“文革”遭遇与感悟
一、毛主席“两个批示”后的文化部机关
二、从文化部机关到“五七干校”
三、从“五七干校”到国务院出版口
四、在国务院出版口经历的恢复与反复
五、对江青追查“小简报”事件的回忆
六、对于“文革”选题图书的出版管理与进言
第三章 出版工作的拨乱反正
一、以批判“两个估计”为开端
二、缓解“书荒”的重要举措
三、调整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出版方针
四、地方出版社出书立足本省面向全国
五、确认三联书店员工的革命历史地位
六、支持我驻港出版机构转型复兴
七、我的一点思考
第四章 为出版站岗护业无二心不懈怠
一、在部属局任职的三年
二、多变的四年
三、敢于担责的四年
四、站好最后一班岗
第五章 在完成党的政治任务中为出版谋篇布局
一、在反对精神污染和整党中谋划出版改革与发展
二、在1989政治风波后所做的几件事
三、反对和平演变与掌握出版方向
第六章 出版热点问题检验出版管理
一、从处理低俗出版物谈起
二、关于武侠小说出版热
三、回顾《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一书的出版
四、为《金瓶梅》出版制订专门管理文件
五、出版《性风俗》留下的教训
六、挂历与美术画册出版的放权与收回
七、“扫黄”与“打非”任务的提出与发展
八、集中统一发放书号的提出与实施
第七章 出版改革与发展的探索
一、从哈尔滨会议开始的出版社改革
二、出版的两个基本属性与转企改制中的变与不变
三、出版社改革的首个文件
四、出版体制改革的新目标
五、印刷技术改造推动出版业登上新台阶
六、图书定价制度的三次改革
七、出版业科学发展之探索
八、向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党组进言
第八章 中国版权立法修法二十年
一、版权立法的缘起和奠基期的工作
二、版权法起草进程中的最大难题及其妥善解决
三、全国人大常委会对著作权法的审议
四、一部基本符合国际公约又有中国特色的著作权法
五、适时加入三个主要国际版权公约
六、著作权法修改的艰辛历程和重大进展
七、完善我国版权保护制度的重要决策
八、知识产权保护任重道远
第九章 新闻法和出版法的起草工作
一、制定新闻法和出版法的决定是怎样做出的
二、新闻行政管理要到位又不能越位
三、新闻出版是否要实行“双轨制”改革
四、直言新闻改革与新闻立法
五、新闻法和出版法起草工作的新进展
六、出版法的审议与撤回
七、出版自由条文如何表述的意见
八、我的几点体会
第十章 退居二线及离休之后
一、在中国出版协会的探索
二、为文化传承张罗几套大书
三、以个人名义编著几本小书
四、耄耋之年的学习笔记——谈胡乔木对调整阶级斗争理论的重要贡献
五、向我的任职机关致敬——忆新闻出版管理机构的变迁
六、两次殊荣的鞭策——写在获得出版与版权两个重要奖项之后
七、感谢党中央的亲切关怀——记刘云山同志羊年春节前亲临我家看望
八、尾声
采访手记
|
內容試閱:
|
冯建辉:我们先按时间顺序,从您的童年和学生时代开始谈起。在做采访功课时,我就觉得您这个名字比较特殊,请问您的“木文”这个名字的由来? 宋木文:其实,这个名字是很普通的,并没有什么很深奥的含义在里面。遵照祖传家谱的习俗,(在我这一大家子里)我这一辈人(的名字)都属“木” 字辈:我是木文,我家二弟叫“木生”、三弟叫“木仁”、四弟叫“木权”、五弟叫“木梁”、六弟叫“ 木铎”、小妹叫“木玲”,这很普通,但是你的提问,我倒觉得也有点意思。因为“木文”这个名字是父亲给起的,我父亲是私塾的教书先生,在农村里面算是有文化的,所以给他的大儿子起名“木文”,而不叫别的,那就是希望我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也只有有文化才能有出息,我想这是他老人家给我起这个名字的含义,也是对我的一种期望吧。
冯建辉:您小时候学习情况怎么样?上过哪个私塾?读过哪些书? 宋木文:我念书算是比较用功的。我家在吉林省榆树县育民乡全民村前五号屯,是比较偏僻的乡村。
我开头就跟父亲在他创办的私塾学习,也在同屯的一位老先生,叫王治恒(王子元)老先生所开的私塾里学习。念私塾,不是咱们现代意义上的学校,而是教书先生在那里教孩子们识字念书,主要是念“蒙学” ,其中包括《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治家格言》《百家姓》等,我还读过“四书”,就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当时有的还能背诵下来,但并不完全真正理解它的含义。尽管不懂,但这对我后来的学习和成长都是有帮助的。我的老朋友范敬宜为我的《亲历出版30年》做过一首诗,里面说 “绵绵长白势莽莽,耕读家声育栋梁”,是写我的童年少年在家乡东北长白大地一面干农活,一面念私塾,父亲教我学文化,想让我长大了成才。说到干农活,我放猪、放马、种地、间苗、铲地、拔草、割地、打场、碾米等庄稼活都干过。但这“育栋梁”也是老朋友诗化了的鼓励。其实我的学习所得主要还是在以后。在家里、私塾,我接受的仅仅是初步的启蒙。
冯建辉:在您的《亲历出版30年》中,您提到过,您幼年教育是“受父亲的影响,深得母亲支持”,不知道这该怎么理解?能不能介绍一下您父母亲当时的情况? 宋木文:我是说,学习上的影响主要来自父亲。
我父亲名宋荣,字耀轩,自办学堂(私塾),免费为乡民子弟讲授“四书”(前面已经说过了)、“五经 ”(《易》《书》《诗》《礼》《春秋》五种儒家经典),其中包括“五常”(仁义礼智信)、“八德”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被乡亲尊称为“宋大先生”。父亲对我要求比较严格,希望我学有所成。我家当时还有一点藏书,都是线装书,有时候我也翻一翻,有些收获,学习上的影响主要是父亲。
生活上的影响主要是母亲。我母亲名叫郑桂苹,虽然是大户人家出身,但很勤劳、贤惠、心灵、手巧,对她长子的期望很高。我们是六兄弟、一个妹妹,一共七人,现在都健在。我们的成长,在家里来说,生活上主要是靠母亲,包括所有的衣服都是母亲亲手做的,管吃管穿,更管如何做人,兄弟妹幼小时的待人处事乃至生活习惯深受母亲的影响。后来我到北京,“文革”以后,把她老人家接来,一直在我这里住,1990年去世,也算我对老母亲的一种尽孝。她的针线活做得特别好。我们家这么多孩子,衣服都是她做的。后来到北京以后,她还给我做丝棉袄。我现在还保留一个椅垫子,就是我母亲拿用剩的布块,有好几种颜色,再缝拼的,可能还可以找到,我给你找找看(访谈至此,在向采访人示意后,宋老起身去取实物)。找到了!这是我特意留下的,老母亲给做的。这是80年代老人家在北京的时候做的。
冯建辉:多难得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啊!那您读小学的时候是多大年纪?您后来是在哪里上的中学? 宋木文:六七岁的样子。先是到离我家五里多地的西六号屯读小学,以后又到离我家40多里地远的大岭村高小去上学。在那里住校,又学习了几年。
P5-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