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Python贝叶斯深度学习
》
售價:HK$
91.8
《
文本的密码:社会语境中的宋代文学
》
售價:HK$
69.0
《
启微·狂骉年代:西洋赛马在中国
》
售價:HK$
80.5
《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售價:HK$
68.8
《
十一年夏至
》
售價:HK$
78.2
《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售價:HK$
91.9
《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售價:HK$
59.8
《
慈悲与玫瑰
》
售價:HK$
89.7
|
內容簡介: |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微观、非汇总的视角探讨基于行为的中国城市研究与规划范式成为城市地理学与规划学的研究前沿。本书整合社会学与地理学研究特长,构建“行为-制度-空间”互动的研究视角,注重“行为-空间”互动背后的制度因素,以制度变迁和空间重构背景下个体行为模式的社区比较为切入点,探讨中国城市转型的行为研究范式。基于问卷调查数据,结合定量与GIS三维可视化及空间分析方法,从城市居民行为空间的社区分异和不同城市群体日常行为空间分异两个角度,透视中国城市社会转型及空间重构过程与机制及其对不同城市群体日常生活经历影响的差异性,并对基于行为的中国城市转型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
關於作者: |
作者介绍:张艳,博士,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
目錄:
|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空间研究的行为转向
1.1.2 基于行为的中国城市转型与空间重构研究
1.1.3 新时期中国城市空间优化与居民行为引导的现实需求
1.2 研究框架
2 “空间-行为”互动视角下的城市空间行为研究
2.1“空间-行为”互动视角下的城市行为空间与空间行为
2.1.1 “空间-行为”互动视角下的城市空间行为
2.1.2 “空间-行为”互动视角下的城市行为空间
2.2 “空间-行为”互动的理论基础——行为主义地理学
1.2.1 强调认知、偏好与选择的行为地理学
1.2.2 强调制约的时间地理学
1.2.3 小结
2.3 “空间-行为”互动视角下的城市空间行为研究进展
2.3.1 基于行为理解城市空间
2.3.2 基于行为理解城市社会
2.3.3 基于行为透视城市转型
2.3.4 基于行为的城市模拟与规划实践
3“制度-行为”互动视角下的城市转型与社会公平研究
3.1 中国城市转型研究的制度透视
3.1.1 市场转型理论争鸣影响下的中国城市转型研究
3.1.2 中国城市转型过程中的制度性因素
3.2 “制度-行为”互动视角下的城市转型研究进展
3.2.1 基于行为的城市空间重构过程与机理透视
3.2.2 基于行为的中国城市社会公平研究
3.3 城市转型与空间重构研究的未来走向
4 调查、数据与方法
4.1 案例城市与社区概况
4.2 调查与数据
4.2.1 调查内容及实施过程
4.2.2 调查数据采集及管理
4.3 时空数据可视化与分析方法
4.3.1 时空路径与时空活动片段
4.3.2 活动点密度
4.3.3 活动时空密度趋势面
4.3.4 个体行为空间形态与面积测度
5 城市居民空间行为及其社区分异
5.1 城市居民时空行为与城市结构
5.2 城市社区社会空间分异
5.3 城市居民时空行为的社区分异
5.3.1 活动时间节奏的社区分异
5.3.2 活动时空分布的社区分异
5.3.3 活动空间形态及面积的社区分异
5.3.4 日常出行的社区分异
5.4 城市行为空间社区分异的评价与展望
6 城市居民通勤行为及其社区分异
6.1 城市通勤人口及通勤行为基本特征
6.2 城市居民通勤行为的社区分异
6.2.1 老城区旧式社区居民的通勤行为空间
6.2.2 单位社区居民的通勤行为空间
6.2.3 郊区新建商品房社区居民的通勤行为空间
6.2.4 政策性住房社区居民的通勤行为空间
6.3 通勤行为社区分异的形成机理
6.3.1 转型期制度性及结构性因素的影响
6.3.2 理论假设、模型与变量
6.3.3 中国城市居民职住分离的影响机制
6.4 小结
7 城市低收入者空间行为及其社区分异
7.1 城市低收入者基本特征
7.2 城市低收入者空间行为特征
7.2.1 日常活动的“破碎化”
7.2.2 局限的活动空间范围
7.2.3 较大的时空制约
7.2.4 较低的移动能力
7.3 城市低收入者空间行为的社区分异
7.3.1 就业可达性:制约抑或妥协
7.3.2 非工作活动空间:近家型抑或拓展型
7.4 小结
8 城市居民空间行为的性别差异及其影响机理
8.1 中国城市双职工家庭形成的制度与文化背景
8.2 调查双职工家庭的属性特征
8.3 城市双职工家庭男女家长空间行为的性别差异
8.3.1 生活时间分配的性别差异
8.3.2 移动性的性别差异
8.4 城市双职工家庭劳动分工及其影响机制
8.4.1 城市双职工家庭劳动分工的基本特征及影响因素
8.4.2 城市双职工家庭劳动分工的机制分析
8.5 城市双职工家庭劳动分工对男女家长行为空间的影响
8.6 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研究不足及展望
9.2.1 研究不足
9.2.2 研究展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