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周易
》
售價:HK$
44.6
《
东南亚的传统与发展
》
售價:HK$
67.2
《
乾隆制造
》
售價:HK$
87.4
《
资治通鉴臣光曰辑存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全集)(全二册)
》
售價:HK$
304.4
《
明代社会变迁时期生活质量研究
》
售價:HK$
316.2
《
律令国家与隋唐文明
》
售價:HK$
76.7
《
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华现代学术名著3)
》
售價:HK$
65.0
《
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新版)
》
售價:HK$
77.3
|
內容簡介: |
本书在国际视野下研究美国与世界经济秩序变革的关系,全面把握一战、1929―1933年经济危机、二战、冷战爆发对这一进程的影响,并揭示美国对外经济政策的特点和实质,重构战后初期美国的贸易实践的真实面貌,探讨它对世界格局及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
關於作者: |
张士伟,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讲师,201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国对外经济关系史,发表《中国与战后国际经济组织的创建》《二战期间美国战争资源对外投放考察》《一战爆发前后英国议会在自由贸易政策上的争论》《二战期间英国对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规划》等。
|
目錄:
|
绪论
第一章 美国与20世纪初期世界经济秩序
第一节 威尔逊自由贸易理念的提出及命运
一、威尔逊自由贸易理念的提出
二、威尔逊自由贸易理念的实施
三、威尔逊自由贸易理念的夭折及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问题
第二节 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危机应对
一、经济大危机对世界经济秩序的冲击和各国的错误应对
二、美国重拾威尔逊经济理念
第二章 美国变革世界经济秩序的规划及面临的挑战
第一节 美国初步筹划战后世界经济秩序蓝图
一、美国领导与世界经济秩序变革原则的提出
二、美国国务院对战后世界经济秩序的初步筹划
第二节 美国变革世界经济秩序的基本原则
一、美国提出战后世界经济秩序基本原则的背景
二、美国战后经济目标与美英关系的首次裂痕
三、美国在变革世界经济秩序的基本原则上的妥协
第三节 美国变革世界经济秩序之初面临的挑战
一、英国世界经济秩序方案提出的背景
二、美国在金融领域面临的挑战
三、美国在贸易领域面临的挑战
四、美国面临的谈判要求
第三章 美国变革世界金融秩序
第一节 美国财政部设计世界金融秩序方案
一、美国财政部开始考虑战后金融计划
二、美国国内战后金融秩序设计主导权之争
三、怀特计划正式成为美国战后金融方案
第二节 联盟国家讨论战后世界金融方案
一、美英关于战后金融方案的交流
二、其他联盟国家对战后金融方案的态度
第三节 美国主导重构世界金融秩序
一、美国筹备布雷顿森林会议
二、美国主导确立世界金融秩序
第四章 美国变革世界贸易秩序的准备
第一节 美国与联合国家有关《租借协定》第7款的初步谈判
一、美国与联合国家有关《租借协定》第7款的初步谈判
二、美国与战争后期英国经济困难的初步解决
三、美国在第7款问题上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第二节 美国自由贸易原则的拟定
一、美国对自由贸易的最初构想
二、美英交涉中的反复
三、自由贸易上升为美国国家政策
第三节 自由贸易成为美国变革世界贸易秩序的目标
一、美国对英“租借”的突然停止与英国财政危机
二、美英就关税减让与逐步放弃帝国特惠制达成一致
三、美国战后贸易机制的基本框架
第五章 美国自由贸易向资本主义国家的推行
第一节 美国推动资本主义国家参加自由贸易会谈
一、美国公布自由贸易草案
二、伦敦会议两项成果
第二节 美国与自由贸易成果的初步达成
一、日内瓦前期谈判与美国《羊毛法案》
二、《帝国特惠制》问题的妥协与《关贸总协定》的签字
第三节 美国初步实现自由贸易目标
一、《国际贸易组织宪章》在剧变和分歧中出炉
二、美国选择关贸总协定模式
第六章 美国自由贸易推向苏东国家的尝试
第一节 美苏信贷分歧对双方贸易关系的影响
一、贷款的源起与罗斯福政府的考虑
二、杜鲁门政府对贷款的考虑
三、贷款与苏联参加国际经济组织问题
第二节 美国对苏东国家自由贸易实践尝试的终止
一、美国对苏联融入世界经济秩序的设想
二、美苏在贸易问题上的分歧
三、美国终结对苏东国家的自由贸易实践
第七章 美国自由贸易向占领地区的扩展
第一节 对关贸总协定不与占领地区发生联系的争论
一、占领区贸易问题的提出
二、各国的初步讨论
第二节 美国与自由贸易秩序向西德的扩展
一、美国提出《国际贸易组织宪章》适用于占领地区
二、美国提出给予占领地区最惠国待遇问题
三、西德加入关贸总协定
第三节 美国与自由贸易秩序向日本的扩展
一、各国普遍反对给予日本最惠国待遇
二、美国支持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
三、日本临时加入关贸总协定
四、日本艰难加入关贸总协定
综论
一、20世纪前期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经济秩序演变
二、影响美国变革世界经济秩序的因素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世界经济秩序的比较
参考文献
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