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战胜人格障碍
》
售價:HK$
66.7
《
逃不开的科技创新战争
》
售價:HK$
103.3
《
漫画三国一百年
》
售價:HK$
55.2
《
希腊文明3000年(古希腊的科学精神,成就了现代科学之源)
》
售價:HK$
82.8
《
粤行丛录(岭南史料笔记丛刊)
》
售價:HK$
80.2
《
岁月待人归:徐悲鸿自述人生艺术
》
售價:HK$
61.4
《
女人的中国医疗史:汉唐之间的健康照顾与性别
》
售價:HK$
103.8
《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四辑
》
售價:HK$
470.8
|
內容簡介: |
农业时代,中国境内具有亚太地区*适合人生存的自然环境,没有严寒和酷暑,大多数时候都是风调雨顺,而亚太其他地区却很少有如此优越的环境。优越的天然环境,使人口快速增长,文明发展在地区中开始首屈一指,中国自然会成为亚太的中心。此时,中国的自信不言而喻。优越的耕种与生活环境也带来了消极因素,中国的战略视野受到北部与西部难以逾越的草原、高原、沙漠、丛林和东部一片浩瀚大海的限制,战略视野的边际由此而定。当然,中华民族的祖先们在尽自己*大努力追求自身荣耀的同时,也为后代们开疆拓土,从而造就了中华民族德化周边群小的优越感。
然而,中国像所有过于自信而走向自负的民族一样,忘记了别人会在险恶的环境中培养出强烈的生存意志。在欧亚大陆的西端,西方经历了黑暗中世纪的物质和精神双重匮乏,还经历了残酷的疾病与饥荒,但西方世界仍傲然屹立,并且突破自身局限,迈开了全球开拓的步伐。英法等海岸沿线的国家跨越了海洋,从大西洋,经过印度洋来到太平洋;俄罗斯比历史上经常骚扰中国的游牧民族还要强悍,跨过了千里冰封的冻土地带。面对大有鲸吞中国之势的诸多强国们,惊慌失措和夜郎自大的中国根本没有想到会有自己不知道的、比自己还要强大的力量的存在,自然会以令人屈辱的代价来经受残酷的事实,也被迫地融入世界。
|
關於作者: |
窦国庆,江西南昌市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联合作战指挥学硕士、国防大学战略学博士后,先后在《军事学术》《国防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我军指挥思维特色及其启示》《近代西方霸权战略思维比较》《我国主要战略方向选择的战略思维及其启示》《西方地缘政治理论的本质与影响》《西方地缘政治实践的历史与现实》等论文12篇,参与撰写专著3部。现主要从事战略问题研究和决策咨询。
|
目錄:
|
历史篇:艰险的凤凰涅槃之路,
自负的代价:毫无察觉的落后
首尝耻辱:第一次鸦片战争
内外交困的生死边缘: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
失败的自救:洋务运动
参与丛林规则的努力:地缘政治战略萌芽初现
封贡体系初步动摇:中法战争
坠入深渊:甲午战争
救赎失败后的重生:从戊戌变法的夭折到宪政改革的中断
重生的艰危:前进中的反复与恶邻在侧
否极泰来: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
大国地位初定:高昂代价的纵横之略
现实篇:大成若缺的新生力量
善变的邻居:亦敌亦友的苏联
失败的主导者:由朋友变敌人的美国
格局初定:陆海分离
奠基陆权和丧失海权:朝鲜战争
挑动世界的紧张神经:台海危机
苏联到底是什么角色:真正的威胁浮现而出
曲折后的正道:中美关系正常化
老邻居变成新朋友:中日邦交正常化
新生中的新阶段:政治强人时代的终结
冷战走向全球:大三角
韬光养晦和宁静致远:从改革开放到冷战结束
面对挑战时的日益成熟:海陆兼顾
成长的门槛: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的双重挑战
前瞻篇:复兴征程关口的命运把握
角色转变的关口
中心舞台:欧亚大陆
地缘政治现实的角色定位:天然的平衡者
变革的战略核心:自我超越
对战略思维的超越
战略转变的核心:利益内涵的变化
中国战略的难关:如何推动全球战略格局转变
介入地区秩序的目的:避免垄断地位并参与国际制度建设
中国地缘政治的总体设想
全球地缘战略的中间主轴:日本、印度、中东
全球战略的两端:中亚和东盟
崛起中的中国如何建构全球军力
中国主动的新军事变革
|
內容試閱:
|
《回望与远眺:中国战略转型成败的历史分析与未来前瞻》: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使清政府面临的情况:对外是东西挤压,对内则是南北分裂。对于清政府而言,现在面对的危险不是谁大谁小、谁轻谁重、谁急谁缓的问题,而是这么多威胁同时存在,将如何生存?也正是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中华民族以前是因为内乱招致外患,而如今却是外患引起内乱,这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清政府面临着两种选择:要么就是和外国进行妥协,集中精力来平定内乱,而另一个重要的选择就是安抚内部,一致对外。实际上,这两种措施对清政府都有害,只能两害相较取其轻。
对于清政府而言,自然会选择先妥协的一方,并利用这一方的力量来应对另外一方。英、法、俄对于清政府不是存亡之患,只是荣辱之得失,因为他们不希望清政府垮台,而与太平天国却是生死存亡之争。生死之争比荣辱尊严之争更加紧迫,也就是说清政府只能对外妥协退让而对内平定镇压。但对于清政府而言,对外越妥协越难以平定内乱,越难平定内乱而对外越急需妥协。西方列强正是看准了这点,利用内乱来迫使清政府让步的办法屡试不爽,而且帮助清政府来镇压内乱,清政府同样会让利。所以,对于清政府而言,一方面需要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来镇压内乱,另外一方面要尽快镇压内乱来尽量减少对外做出妥协和让步。当然,这种政策总会有一天会难以为继,清朝的对外妥协使之不能集中精力来铲除内乱的根源和土壤,所以就必须和国外产生共同利益来消灭内乱。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在世界位势上的分水岭,中华民族陷入任人宰割的地位始于此,中华民族对于国际社会的期望也始自于此。
清政府认识到,必须和西方列强维持和平,才有利于清朝的统治和社会的稳定。但是西方列强对待清朝的态度却不一样,英法需要中国稳定且开放,它们需要中国弱小但必须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以便不断持续扩大的市场来进行贸易和商品输出;而此时,作为中国北边邻居的俄罗斯却并不如此期待,它不仅仅需要市场和通商的特权,而且还需要扩张领土。此时的中华民族实际已经开始陷入险境,因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外敌入侵和内乱频生,这些导致中国巨变的内外因素结合,几乎在同期开始发酵。
中华民族因为几千年封建制度而导致的弱点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暴露无遗,最大的弱点就是不团结。满族、汉族、维吾尔族等仍然各分地域,助长着社会阶层不团结和各族群不团结的因素滋生,以致内乱和王朝更迭频繁出现。中华民族内部不团结又导致了另外一个灾难。从元朝开始,北方游牧民族统治整个中华民族,成为统治者后,人口不占多数的他们,不可能将首都置于南方,甚至中原,这导致政治和权力中心位于北方,而维持整个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经济支撑点却在南方。所以说只要控制了南方,那么北方的政治中心就只是一个象征。位于政治中心的统治者对经济中心控制力如此薄弱,对于整个国家来说,时时刻刻处于松散边缘的危险状态。交通落后,如果没有控制住经济中心,或者说经济中心处于失守或处于崩溃边缘,那么整个国家的向心力和政府运转将会受到威胁,东南失控,那么整个国家的运转将会受到极大的威胁。如果政治中心失控,南方又无足够的号召力和政治威信来支撑整个国家大局,最终只能屈辱投降。
其次,中华民族看外部世界过于简单。清朝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是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尊严,什么是真正的物质利益,只是认为被西方在战场上打败了,割地赔款丧失了尊严,开放通商口岸丧失了尊严,向西方学习也是丧失了尊严,这样生硬地去理解尊严,反而使自己行动受到了束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