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炙野(全2册)
》
售價:HK$
80.3
《
女人的胜利
》
售價:HK$
57.4
《
数据有道:数据分析+图论与网络+微课+Python编程(鸢尾花数学大系:从加减乘除到机器学习)
》
售價:HK$
273.7
《
500万次倾听:陪伤心的人聊聊
》
售價:HK$
55.2
《
英国商业500年(见证大国崛起与企业兴衰,启迪未来商业智慧。)
》
售價:HK$
82.8
《
万千心理·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心智化:临床实践指导
》
售價:HK$
89.7
《
自我囚禁的人:完美主义的心理成因与自我松绑(破除你对完美主义的迷思,尝试打破自我评价过低与焦虑的恶性循环)
》
售價:HK$
67.9
《
周易
》
售價:HK$
45.8
|
內容簡介: |
本书构建了内部社会资本、知识螺旋、产品创新价值链之间的关系模型,分别考察了内部社会资本三维度与产品创新价值链的关系,研究并验证了知识螺旋的中介效应。一方面,结构维度对产品创新价值链没有直接影响;认知维度对创意产生和创意扩散没有积极影响,但积极影响创意转化;关系维度仅积极影响创意产生,但对创意转化和创意扩散没有直接影响。另一方面,知识螺旋在结构维度与创新价值链关系中扮演完全中介;在认知维度与创意产生及创意扩散关系中扮演完全中介,并在认知维度与创意转化关系中扮演部分中介;在关系维度与创意产生关系中扮演部分中介,而在关系维度与创意转化关系中不存在中介效应,在关系维度与创意扩散关系中扮演完全中介。
|
關於作者: |
戴万亮,1981年2月生。2011年毕业于天津大学,获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为渤海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工商管理教研室主任,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研究院产业规划与创新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主持及参与省部级以上课题10余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
|
目錄:
|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目的
三 研究意义
第二节 主要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 研究方法
二 技术路线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社会资本与创新关系研究综述
一 外部社会资本与创新关系研究综述
二 内部社会资本与创新关系研究综述
三 社会资本与创新关系研究热点与前沿知识图谱
第二节 内部社会资本与知识关系研究现状
第三节 知识与创新关系研究综述
第四节 对已有文献的简要评述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理论模型构建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 资源基础理论
二 社会资本理论
三 知识管理理论
四 创新理论
五 场的思想
第二节 理论模型构建
一 理论拓展
二 理论模型构建
第四章 研究框架
第一节 内部社会资本三维度的关系框架及研究假设
一 结构维度与认知维度的关系及研究假设
二 结构维度与关系维度的关系及研究假设
三 认知维度与关系维度的关系及研究假设
第二节 内部社会资本与产品创新的关系框架及研究假设
一 结构维度与产品创新的关系及研究假设
二 认知维度与产品创新的关系及研究假设
三 关系维度与产品创新的关系及研究假设
第三节 内部社会资本与知识螺旋的关系框架及研究假设
一 结构维度与知识螺旋的关系及研究假设
二 认知维度与知识螺旋的关系及研究假设
三 关系维度与知识螺旋的关系及研究假设
第四节 知识螺旋与产品创新的关系框架及研究假设
一 知识螺旋与创意产生的关系及研究假设
二 知识螺旋与创意转化的关系及研究假设
三 知识螺旋与创意扩散的关系及研究假设
第五节 产品创新价值链三维度的关系框架及研究假设
第六节 知识螺旋的中介效应分析框架及研究假设
第七节 待检验研究假设汇总
第五章 研究量表设计与小样本检验
第一节 实证研究流程
第二节 测量条款的产生
一 内部社会资本的初始测量条款
二 知识螺旋的初始测量条款
三 产品创新的初始测量条款
四 控制变量的初始测量条款
第三节 小样本检验
一 小样本数据描述
二 初始测量量表的信度分析
三 初始测量量表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第六章 样本描述与假设检验
第一节 数据收集
第二节 数据描述
一 调查样本企业层面描述性统计
二 调查样本个人层面描述性统计
三 测量条款描述性统计
第三节 模型适配度指标
第四节 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一 同质性信度分析
二 内容效度分析
三 聚合效度分析
四 判别效度分析
第五节 整体结构方程模型及假设检验
一 控制变量的影响分析
二 内部社会资本、知识螺旋与产品创新的路径关系检验
第六节 结果讨论
一 假设检验汇总
二 内部社会资本三个维度的关系
三 内部社会资本与产品创新的关系
四 内部社会资本与知识螺旋的关系
五 知识螺旋与产品创新的关系
六 产品创新价值链三个维度的关系
七 知识螺旋的中介效应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理论贡献与实践启示
一 理论贡献
二 实践启示
第三节 未来研究展望
一 本研究的局限性
二 未来研究展望
附录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