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铝合金先进成型技术
》
售價:HK$
266.6
《
《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国有企业条款研究
》
售價:HK$
98.6
《
银行业架构网络BIAN(全球数字化时代金融服务业框架)(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管理丛书)
》
售價:HK$
98.6
《
金托邦:江湖中的沉重正义
》
售價:HK$
60.5
《
易经今解:释疑·解惑·见微
》
售價:HK$
88.5
《
东欧史(全二册)-“中间地带”的困境
》
售價:HK$
221.8
《
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
》
售價:HK$
77.3
《
刻意练习不生气
》
售價:HK$
39.2
|
編輯推薦: |
本书是在作者前一本著作《老子白话释秘》的基础上,对老子进行再全面深入研究的一部著作,分为上下卷两部分。上卷分为《大道心灯》和《老子专题研究》两部分,进行大量研究考据,明确了老子其人及其学说的主要内容。此外,*卷更突出老子思想和道家思想现代生活的指导意义,在兵法谋略、养生健身、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第二卷则是对《道德经(河上公注)》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随着近现代以来国学的复兴,老子及其《道德经》越来越引起人们广泛关注。作者郭浩然是专门研究道家文化的学者,曾经发表过多篇道学研究文章并出版《老子白话释秘》、《未来之易》等专著。对老子的研究,不同于魏晋王弼注释老子开玄学清淡之风,郭浩然先生更多是将老子充满智慧的语言引入到现代都市生活的细节中,从道家角度审视社会现象,带给现代社会的人们更多启迪和思考。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一本深入分析研究老子及其作品的专著,分为上下卷两个部分。上卷主要对老子其人和其书的考证,所涉及的古文学、考古学、历史学、哲学、考据训诂学的著作卷帙浩繁,而且其推论旁征博引,极为精谨,其中包括对不同版本《老子》的比较、老子其人身份的辨析、老子书中一些误会的澄清以及对其他内容新的认识等;下卷则对《河上公注道德经》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诠释和新解。本书更突出老子思想和道家思想现代生活的指导意义,在兵法谋略、养生健身、重视环境与和谐社会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其内容对当前老子及其著作研究有着重大意义。
|
關於作者: |
郭浩然,字长生,1964年生,河北唐山人,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当代道教书画家,现定居北京。其受家庭影响,自幼习文练武,好古成癖,长时间专研国学,取精用弘,对儒、释、道、易经五行等文化领域有研修。在大学读书期间,曾师承裴锡荣、金子弢,系统修习二师的武当嫡传拳功、医术和道法,出版有《老子白话释秘》、《长生健康学》及《未来之易》等专著。
|
目錄:
|
目 录(上卷)
大道心灯:
老子到底是本什么书? 001
老子历史公案的澄清 047
老子的人生之道 064
老子后学
070
老子专题研究:
谋略与兵法篇 084
修身养生篇 104
高士之行
143
道家养生与女性健美篇 156
七善水经篇 164
目录(下卷)
第一卷 001
体道第一
养身第二
安民第三
无源第四
虚用第五
成象第六
韬光第七
易性第八
运夷第九
能为第十
无用第十一
检欲第十二
猒耻第十三
赞玄第十四
显德第十五
归根第十六
第二卷
071
淳风第十七
俗薄第十八
还淳第十九
异俗第二十
虚心第二十一
益谦第二十二
虚无第二十三
苦恩第二十四
象元第二十五
重德第二十六
巧用第二十七
反朴第二十八
无为第二十九
俭武第三十
偃武第三十一
圣德第三十二
辩德第三十三
任成第三十四
仁德第三十五
微明第三十六
为政第三十七
第三卷
152
论德第三十八
法本第三十九
去用第四十
同异第四十一
道化第四十二
遍用第四十三
立戒第四十四
洪德第四十五
俭欲第四十六
鉴远第四十七
忘知第四十八
任德第四十九
贵生第五十
养德第五十一
归元第五十二
益证第五十三
修观第五十四
玄符第五十五
玄德第五十六
淳风第五十七
顺化第五十八
守道第五十九
第四卷
240
居位第六十
谦德第六十一
为道第六十二
恩始第六十三
守微第六十四
淳德第六十五
后己第六十六
三宝第六十七
配天第六十八
玄用第六十九
知难第七十
知病第七十一
爱己第七十二
任为第七十三
制惑第七十四
贪损第七十五
戒强第七十六
天道第七十七
任信第七十八
任契第七十九
独立第八十
显质第八十一
后记
304
|
內容試閱:
|
第一卷
体道第一
道可道谓经术政教之道也。
非常道非自然长生之道也。常道当以无为养神,无事安民,含光藏晖,灭迹匿端,不可称道。
名可名 谓富贵尊荣高世之名也。
非常名非自然常在之名也。常名当如婴儿之未言,鸡子之未分,明珠在蚌中,美玉处石间,内虽昭昭,外如愚顽。
无名天地之始无名者谓道,道无形,故不可名也。始者,道本也,吐气布化,出于虚无,为天地本始也。
有名万物之母有名谓天地,天地有形位,有阴阳有柔刚,是其有名也。万物母者,天地含气生万物,长大成熟,如母之养子也。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妙,要也。人常能无欲,则可以观道之要,要谓一也。一出布名道,赞叙明是非也。
常有欲,以观其徼徼,归也。常有欲之人,可以观世俗之所归趣也。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两者,谓有欲无欲也。同出者,同出人心也。而异名者,所名各异也。名无欲者长存,名有欲者亡身也。
同谓之玄玄,天也。言有欲之人与无欲之人同受气于天也。
玄之又玄天中复有天也。禀气有厚薄,得中和滋液则生贤圣,得错乱污辱则生贪淫也。
众妙之门能知天中复有天,禀气有厚薄,除情去欲,守中和,是谓知道要之门户也。
世间流行的道理,确实是好道,但却并不是时空中长久不变孕育着阴阳造化的永恒大道;世间流传的事物之名,也是不错的好名,但也不是真正含蕴着天地中玄奥莫测之机的永恒之名。
那潜藏在大自然中的无法命名的生生之机,正是天地间生长化藏的根源;那些我们可以领悟的,把它的博大、无所不容,把它运化阴阳、滋生万物的玄机展现给我们的,便是我们人类以及生息在宇宙中的一切生灵万物的母亲。
因此我们经常以无欲贯彻自己的身心,含虚默化、藏辉匿端、潜心于淡漠虚寂之中,来观察体悟大道运行的神机;若我们注意调整精神,去认识这无所不有的世界,便可以在我们契而不舍地寻觅与追求中发现,那莽莽红尘、碌碌众生逐世波而流的归宿。
无欲与有欲这两者本来都是大道之树分别指向天空的巨枝,都是我们心灵之泉伸向大地尽头的江河。它们都吸吮着我们的血脉,或者说都朝向我们头顶这片神奇杳邈的苍天,它们前进着,生长着,再朝向无穷。
那是苍天中的苍天,是神明中的神明。
透过飘渺的云雾,它蕴涵着天地造化、时空生死的大门,正闪耀着辉煌之光。
释义:第一章言至简而意至深。河上公取名为体道,意即文中已向我们展示了天地间大道的本源以及她所含藏的无穷奥妙,我们必须用心去体察和认识。文中字义千百年来释者无数,也不必再罗列赘言。总而言之,不外分两个途径解释:
其一为历代多数学者们所持的观点,认为道乃是经术政教之道,也可引申为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也有一部分人根据老子自己对道的种种描述,将道释为一切宇宙万物的本体和源泉。
孔子曾向老子问道,后来他在为《周易》作评注时便说过一阴一阳之谓道,又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周易系辞》)由此可见在那个时代,道通指一种神秘难识的客体。它虽然并不主宰人类的命运,却蕴藏着时空中无穷奥秘。
再晚一些时间,道的涵义又被扩展,如韩非子就这样解释道:道便是一切万物的根源,也是世间是非善恶的标准。所以贤德聪明的统治者执守万物之源的道,便能明白万物各自的本性和规律;而遵循道的标准治理天下,便能确立什么是真正的善。(《韩非子主道》)
他直接继承了老子思想中用道治天下的部分,使之真正成为经术政教之道。而老子的晚辈庄周却把道的光辉推向无穷,他说:道既有情义又有信用,既与世无争又无形象而不可见。可以传播却不能接受,可以得到却又无法见到。道自己是自己的根源,在未有天地之前的太古时便已永恒常存。它使天帝和鬼神具有神通,使天地分别而具有各自的功用和特点。在太极之上却无法形容它的高,在六合之下也不能探知它的深,它化生天地万物也无法认为这便是久远,它在太古时期便已周流不息,却不能以此称它为老。韦氏得道便能统领天地,伏羲氏得道就能制御阴阳,北斗七星得道即可终古不变,日月得道便能亘古长行而不息
(《庄子大宗师》)
庄子这一派的学说深为后世道家学者所推崇,于是道便有了另一途径的解释:他们将道尊为时空中万能的客体,每个人只要按照特殊的方法,对自己的身心加以锻炼,便可与道合一,称此种境界为得道。到汉代以后,道教的形成也直接源于此。
但这一派学说的内容和修持方法却十分神秘难解,通常只在传授系统内部或道教中流传着,外间很难见其庐山真面目,也从未登大雅之堂,可是其独特的理论中却隐含着无限的灵机,即使几千年后的现在,高度发展的文化和科学也仍无法理解其灵妙所在。
以笔者不成熟的看法,道的涵义当以无所不容四字来形容才可,对于它的种种神机,用一句古话来说,就是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关于第一个途径的内容,读者可参考历代学者的大量专著,这里便不再多说;后一个途径的内容,在老庄之后主要由河上公或称河上丈人倡导。
据记载,河上公本是在黄河边结芦隐居的一位老人,他学问高深,尤精于老子之学。观其所注释的老子《道德经》,涉及的内容十分博杂,而且特别注重修炼身心的方面,可以说他是中国内炼史上有成就的最早祖师之一。他发挥老子关于养生部分的理论,提出了系统的养生炼气方法。名的内容则涉及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另一派学问。这一派中的代表人物是晚于老子的惠子和公孙龙子等人。他们把名与实相对发展为一种哲学的思辨术,读者如有兴趣可自行参阅他们的著作,这里就不再详述了。
至于名的解释,我认为管子的话比较恰当,他说,名,就是圣人用来表述万物的概念。(《管子心术(上)》:名者,圣人之所以纪万物也。)但老子这里所指的名并不限于管子的解释范围,所以老子称之为常名。河上公将之阐述为自然常在的永恒之名,它隐藏于万物各自的本质之中,貌似普通,内里却蕴含着光明。
无和有本是一对原始的矛盾,也是一切哲学和科学的终极高峰。后世学者多在此以有、无相对而读,把它提升到哲学的高度,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涉及到了天地和生命的起源问题。并以为老子用这种关系来形容大道的本质。道本是非无非有、既无又有的状态。说它无,因为道无形无象无声无色;说它有,因为它是流行于时空中的至精之物,能化生天地。天地已生之后,便有了天的光明温暖、地的生长化藏,万物才出现,这就是有。因此有可以说是万物的母亲,老子将这种关系形容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去用第四十)
河上公注《道德经》将章句中的无欲和有欲连读,欲则作欲望解。他注常无欲以观其妙,妙便是精要。人们如果能常保持无欲的状态,就可以明白大道的精要。精要就是守一。
他认为人们若能弃除情欲及种种贪念,使自己身心清静无为,安守身中之一,便可以达到冲和恬淡的境界,走入大道之门。
这种说法为后人所接受,后来成为一种专门的修炼方法,如《太平经》中的守一法。关于一,后文中还要逐步深入加以解释。总之,河上公这种说法外行人是很难明白的,而且一切语言的论述听来都显得苍白无力,可是这里面却包含着一个神奇的道理,要明白其中的秘要,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实践。
有过内炼术中静功经验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一旦达到静定的状态,脐内小腹中便会产生一股热潮;再坚持守护它,按特殊的方法凝练它,则会产生一连串神奇的景象和超凡的功能,然后身体和精神都会因之而改变,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肚脐正当身体之中位,而精神虚静则必和平,所以守中和后可以体道,河上老先生的话并没有欺骗后人。
这样所谓体道便昭然若揭了,道并非通过学习和思考便能得到,而必须身体力行,即通过实践才能进入通往宇宙中至极真理的大门。
河上公在此章注释中,将无欲、有欲与无名、有名连读,而不是像魏晋以后的学者们那样将无与有单独提出来,使之成为一种哲学上的概念。这样把《老子》书推入思辨哲学的领域,其实颇有画蛇添足之嫌。其等大概以为,不如此则不能显出《老子》第一章提纲挈领之作用与气势,不如此则不能彰显玄学之精微奥妙。而当老子所处之时代,其哲学之思想固有其精微玄妙之处,但老子更善于从简单朴素的事物中,总结出深远玄妙的道理。其语言特色既简单又深刻,既朴素又玄远。尤其此章中,无欲、有欲与无名、有名相对应,只是论述道之两端,殊途而同归。
本章另有一个问题涉及到训诂学,就是开篇两句中的可道与可名。老子之后大多数研究老子的历代学者们都作可以称道和可以表明解释。其实,我觉得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首先,可字的解释,大多学者们均做可以之意,然后道与名均做称说表述之意。汉许慎之《说文解字》训可,肯也,为认可之意。
《广韵》则作許可也,《韵會》可者,否之对,可见上古时期,可多为肯定、确认的意思。这种意思也为后世所延续,如可人,则为好的意思。再说道,
《说文》中所行道也。《尔雅释宫》一达谓之道路。《诗经小雅》周道如砥,又《广韵》道,理也,众妙皆道也,合三才万物共由者也。《易经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尚书大禹谟》道心惟微。道均做道理解,又与导字通假,直到战国末年秦汉时期,道才被引申为言说之意,如《孝经》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那么道可道一句就决不能解释为,大道中可以用语言称说的。而且据长沙马王堆出土《老子》帛书,此句做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则此句显然为一肯定之句,意为大道确实是好道啊,但并不是永恒之道啊。名可名同理,应释为名确实为好名啊,但不是永恒常在之名啊。
用这么多文字解释这一句,看似无关紧要,其实老子开宗明义第一章第一句如果不明确,这是对研究老子的人不得不说是一个讽刺。开篇即错,其后可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