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情绪传染(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
售價:HK$
88.5
《
中国年画 1950-1990 THE NEW CHINA: NEW YEAR PICTURE 英文版
》
售價:HK$
236.0
《
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近世中国丛书)
》
售價:HK$
93.2
《
画楼:《北洋画报》忆旧(年轮丛书)
》
售價:HK$
337.5
《
大国脊梁:漫画版
》
售價:HK$
80.2
《
跟着渤海小吏读历史:大唐气象(全三册)
》
售價:HK$
189.0
《
心智的构建:大脑如何创造我们的精神世界
》
售價:HK$
81.4
《
美国小史(揭秘“美国何以成为美国”,理解美国的经典入门读物)
》
售價:HK$
81.4
編輯推薦:
近期,石油价格的下降促进了全球资源能源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又导致国际政治和经济新格局的产生。在此背景下,如何建构中国战略矿产海外供应安全逐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本书采用历史分析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战略资源的地缘政治和全球治理逻辑进行探索,并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对国际规则和各国资源外交等进行剖析,分析了全球治理和地缘政治两种逻辑对中国战略资源的影响,认为中国和主要大国在维护战略资源的地缘稳定方面有共同利益,在战略资源支点方面相互竞争。本书同样还分析了重要国家维护战略资源安全的案例,并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探讨中国的应对策略和路径,尝试提出我国战略资源外交的思路。
內容簡介:
资源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近百年来,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和人类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全球资源消费呈周期性不断上升趋势。特别是过去几十年来,中国工业化快速发展,带动了全球经济持续增长,资源消费进入了新的增长周期并达到空前程度。资源,尤其是战略资源已成为中国与其他国家发展利益交互联系的重要领域。近期,石油价格的下降促进了全球资源能源形势发生巨大变化,从而又导致国际政治和经济新格局的产生。在此背景下,如何建构中国战略矿产海外供应安全逐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本书采用历史分析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战略资源的地缘政治和全球治理逻辑进行探索,并采用层次分析和结构功能的研究方法对国际规则与各国资源外交等进行剖析,分析了全球治理和地缘政治两种逻辑对中国战略资源的影响,认为中国和主要大国在维护战略资源的地缘稳定方面有着共同利益,在战略资源支点方面相互竞争。本稿同时还分析了重要国家维护战略资源安全的案例,并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探讨中国的应对策略和路径,尝试提出我国战略资源的外交思路。
關於作者:
于宏源,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比较政治和公共政策所所长,研究员,2010年上海社科新人。同时兼任中国人民大学能源战略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创新中心研究员。2011年担任美国战略和国际研究中心(CSIS)访问学者。英文专著:Global Warming and China''s Environmental Diplomacy in Nova Science Publishers 2008。中文专著《环境变化和权势转移:制度、博弈和应对》(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低碳经济中的挑战与创新》(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近30篇论文。
目錄 :
导言
第一章国际资源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基础
一、 战略资源及其均衡体系 007
二、 战略资源国际体系均衡的动力机制 009
第二章国际资源政治中的地缘和治理双重逻辑
第一节全球治理逻辑、地缘政治逻辑和国家的资源利益 023
一、 全球治理安排与国家的资源利益 023
二、 地缘政治逻辑与国家的资源利益 025
第二节影响资源的地缘政治因素 028
一、 资源地缘政治和国际体系变迁 031
二、 资源和地缘冲突 037
三、 通道安全与资源 042
四、 资源民族主义的影响 050
第三节影响全球资源获得的国际治理因素 052
一、 全球资源治理逻辑 052
二、 资源治理的国际法因素 054
三、 GATTWTO体制下的能源贸易规则 063
四、 区域性国际投资法 068
五、 多边国际投资规则 069
六、 《能源宪章条约》下的国际能源投资法 071
七、 国际资源治理中的定价机制 082
第三章资源政治在不同地区的应用
第一节美国资源政治 088
一、 美国战略资源基本状况 088
二、 美国国际体系霸权和资源主导能力 094
三、 美国能源型国家建设和资源政治 100
四、 美国战略资源政策和中美相互依存特征 109
第二节俄罗斯的资源政治 114
一、 俄罗斯能源资源概况 114
二、 俄罗斯能源外交 116
三、 俄罗斯对欧和对美采取政经分离的政策 121
四、 未来展望 128
第三节欧盟资源政治 132
一、 欧盟战略资源的基本情况 133
二、 欧盟资源政策 140
三、 欧盟大型矿产企业 146
四、 欧盟对于中国资源安全战略的启示 149
第四节澳大利亚资源政治 152
一、 澳大利亚战略资源的基本情况 153
二、 澳大利亚资源政策 158
三、 澳大利亚的矿产公司及其政治影响 163
四、 中澳在战略资源方面的合作 167
第五节印度资源政治 174
一、 印度资源的基本情况 174
二、 印度的能源外交战略 182
三、 印度能源外交战略中的地缘经济因素 184
四、 印度能源外交战略中的地缘政治因素 187
第六节中东资源政治 191
一、 国际能源格局中的中东 191
二、 中东的能源外交 199
第七节印度尼西亚资源政治 211
一、 印度尼西亚的战略资源及其地位 212
二、 印度尼西亚的矿业政策 217
三、 中国和印度尼西亚在能矿方面的合作 224
第八节哈萨克斯坦资源政治 228
一、 哈萨克斯坦资源概况 228
二、 哈萨克斯坦的资源国有 231
三、 哈萨克斯坦与里海资源政治 235
第九节巴西资源政治 238
一、 巴西战略资源的基本情况及其地位 239
二、 巴西的矿业部门和矿业政策 244
三、 中国与巴西的资源外交 248
第四章中国的应对
第一节战略资源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255
第二节战略资源合作需要大周边外交的支撑 258
一、 周边政治经济关系发展不平衡的影响 259
二、 周边国家资源民族主义的影响 260
三、 美国军事战略调整的影响 263
四、 中国应将战略资源安全纳入大周边外交的战略考虑之中 265
第三节低油价格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和中国的启示 268
一、 本轮石油价格下跌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 268
二、 能源格局震荡背后的结构性变革 274
三、 中国如何应对低油价挑战 279
参考文献 283
內容試閱 :
导言
资源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战略资源作为工业生产中重要的原材料,主要用于工农业大批量生产与消费的物质商品,其中包括黄金、原油、有色金属以及如大豆等农产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原材料、能源商品、农产品及贵金属的战略资源也越来越受到国家与国际的重视。近百年来,随着人口迅速增长和人类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全球资源消费呈周期性不断上升趋势。特别是过去几十年,中国工业化快速发展,带动了全球经济持续增长,资源消费进入了新的增长周期并达到空前程度。资源,尤其是战略资源已成为中国与其他国家发展利益交互联系的重要领域。近期,石油价格的下降促进了全球资源能源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又导致国际政治和经济新格局的产生。在此背景下,如何建构中国战略矿产海外供应安全逐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而关于资源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书认为,资源政治经济学是关于资源经济的政治行为的总和,它可以也应当被视为一个在资源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由社会行为体、价值分配格局、规范构建三要素组成的某个均衡向另一个均衡变化的政治过程,包括观念和行为两个维度的内容。而国际资源政治同样是由一个均衡走向另一个均衡的政治变化过程,但由于构成均衡的三要素行为体、价值分配格局、规范构建本身内涵的扩大,国际资源体系中的均衡呈现出多种不同次均衡状态共存的情况,而在各个次均衡中,行为体、价值分配格局、规范构建的主次排列并不一致,而其中蕴含的政治理念和政治行为则同样具有不同的面目和实现手段。
地缘和治理两种逻辑是本书分析的两种核心逻辑:即基于地缘政治的权力逻辑,以及基于全球治理的建章立制逻辑。从地缘政治逻辑出发,存在着霸权国矿产的战略布局、出口国的资源民族主义,以及运输通道的地缘风险;从全球治理的逻辑出发,战略资源开发具有开放性,它根源于生产国-消费国-过境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在战略矿产治理体系的建章立制过程中,主要大国之间合作与竞争并存。
本书紧密跟踪世界主要国家资源政治态势、国际战略资源政治经济形势,采用历史分析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战略资源的地缘政治和全球治理逻辑进行探索,并采用层次分析和结构-功能的研究方法对国际规则与各国资源外交等进行剖析,分析了全球治理和地缘政治两种逻辑对中国战略资源的影响。本书同样还分析了重要国家维护战略资源安全的案例,并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探讨了中国的应对策略和路径,尝试提出我国战略资源外交的思路。
本书辨析地缘博弈和全球治理的焦点难点及其相互关系,将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有机结合,在利用现有文献和指标体系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提出我国战略资源外交的思路。本书认为在战略资源政治领域:首先需要建设一种跨学科的理论分析模型;其次需要探索战略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应对;第三,需要及时更新对于战略资源海外来源的内涵的认识。本书提出以下重要的资源外交建议:一是战略资源在地缘政治和全球治理领域都是大国竞争的高地。二是中国战略资源供应存在进口量、依存度和集中度等三个方面的风险,应当建设中国与战略资源国际风险的关联研究,需要地缘出发、加强对矿产供应国的风险评估和资源外交,也需要从全球治理出发,参与战略资源的议价机制和建章立制。三是我国应将战略资源因素纳入总体外交中,并与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机制变革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