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创造学与创新管理(第2版)

書城自編碼: 2871753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教材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
作者: 姚凤云、戴国宝、李远航
國際書號(ISBN): 9787302437109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07-01
版次: 2 印次: 1
頁數/字數: 336/457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67.5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抗焦虑饮食(赠实践手册)
《 抗焦虑饮食(赠实践手册) 》

售價:HK$ 106.8
生活不是掷骰子:理性决策的贝叶斯思维
《 生活不是掷骰子:理性决策的贝叶斯思维 》

售價:HK$ 82.8
万有引力书系·基辅罗斯:东斯拉夫文明的起源
《 万有引力书系·基辅罗斯:东斯拉夫文明的起源 》

售價:HK$ 141.6
康熙的红票:全球化中的清朝
《 康熙的红票:全球化中的清朝 》

售價:HK$ 93.6
PyTorch语音识别实战
《 PyTorch语音识别实战 》

售價:HK$ 82.8
多卖三倍
《 多卖三倍 》

售價:HK$ 54.0
哲学思维:清晰思考的12条关键原则
《 哲学思维:清晰思考的12条关键原则 》

售價:HK$ 82.8
海盗之书
《 海盗之书 》

售價:HK$ 81.6

 

編輯推薦:
本书共分5篇25章,先后对创造原理、创造性思维、创造技法、创新管理理论和创新管理实践等内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释。本书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努力做到理论讲述与实例举证相结合,既以例释理,又以理析例,阐释论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体现出较强的知识性、趣味性、技能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学习本书,能很好地提高创造理论水平和创新管理能力,对创造型人才,特别是创新管理人才的培养,能起到很好的启迪和促进作用。本书可作为大学管理类专业的专业课教材,也可作为各专业的公共选修课教材,还可作为继续教育培训教材和自学用书。
內容簡介:
本书共分5篇25章,系统阐释了创造的含义、特征、原动力、意义、要素,创造力的构成、能级、辨析、开发、个性心理品质,创造学的性质、研究目的、原理和内容、产生与发展;创造性思维的特征、过程、形式及内容;创造技法的原理及应用;创新管理的含义、目标、特点、背景、必要性、阶段、条件、任务、原则、类型、职能,创新管理体系的含义、架构、类型、策划、文件、建立及试运行、保障条件,创新管理模式的含义、背景、应用的必要性、遵循的原则、发展趋势和几种新模式、创新管理的具体实践等内容。
本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论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体现出较强的知识性、引导性、技能性、实用性。学习本书,能够很好地提高创造理论水平和创新管理能力,对创造型人才,特别是创新管理人才的培养,能起到很好的启迪和促进作用。
本书可作为大学管理类专业的专业课教材,也可作为各专业的公共选修课教材,还可以作为继续教育的培训教材和自学用书。
目錄
第一篇 创造原理篇
第一章 创造学导论 1
第一节 创造及相关概念 2
一、创造的含义 2
二、创造的特点 3
三、创造与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4
第二节 创造的原动力和意义 7
一、人类进行创造的原动力 7
二、创造的意义 8
第三节 创造学概述 10
一、创造学的含义和性质 10
二、创造学的研究目的和基本原理 11
三、创造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12
第四节 创造学的产生与发展 14
一、创造学的产生 14
二、创造学的发展 15
本章小结 17
自测题 17
第二章 创造的基本要素 19
第一节 创造主体、客体和创造精神 20
一、创造主体 20
二、创造客体 21
三、创造精神 21
第二节 知识、创造技法和创造环境 23
一、知识 23
二、创造技法 24
三、创造环境 24
本章小结 27
自测题 27
第三章 创造力概述 29
第一节 创造力的构成和分类 29
一、创造力的含义 29
二、创造力的构成 30
三、创造力的能级 31
第二节 创造力辨析 32
一、创造力具有普遍性 32
二、认识创造力,辨析相关问题 33
第三节 创造力开发 34
一、影响创造力发挥的心理因素 35
二、创造力的可开发性 35
三、创造力开发的途径 36
本章小结 37
自测题 37
第四章 创造的个性心理品质 39
第一节 理想、品德、勇气、意志 40
一、理想 40
二、品德 40
三、勇气 41
四、意志 42
第二节 自信心、好奇心、抓机遇、
惜时间 43
一、自信心 43
二、好奇心 44
三、抓机遇 44
四、惜时间 45
第三节 竞争意识、合作精神、信息观、
名利观 46
一、竞争意识 46
二、合作精神 47
三、信息观 47
四、名利观 48
第四节 观察力、记忆力、思考力、
借鉴力 49
一、观察力 49
二、记忆力 50
三、思考力 50
四、借鉴力 51
第五节 迷恋性、严谨性、独立性、
综合性 51
一、迷恋性 51
二、严谨性 52
三、独立性 52
四、综合性 53
本章小结 53
自测题 53
第二篇 创造性思维篇
第五章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和过程 55
第一节 创造性思维的含义和特征 56
一、思维的含义和分类 56
二、创造性思维简介 57
三、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58
第二节 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61
一、华莱士的四阶段论 61
二、"序列链"理论 62
三、"发散-辐合"理论 63
四、"三境界式"理论 64
本章小结 65
自测题 65
第六章 方向性思维 67
第一节 扩散思维与集中思维 67
一、扩散思维 67
二、集中思维 70
三、扩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区别
和联系 71
四、扩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实际
应用 71
第二节 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 72
一、正向思维 72
二、逆向思维 72
第三节 侧向思维与转向思维 75
一、侧向思维 75
二、转向思维 77
本章小结 77
自测题 78
第七章 动态性思维 79
第一节 动态思维与超前思维 79
一、动态思维 79
二、超前思维 81
第二节 分离思维与合并思维 83
一、分离思维 83
二、合并思维 84
三、分离思维与合并思维的关系 84
本章小结 85
自测题 85
第八章 形象思维 87
第一节 想象思维 88
一、想象思维的含义 88
二、想象思维的分类 89
三、提高想象思维能力的方法 91
第二节 联想思维 91
一、联想思维的含义 91
二、联想思维的分类 92
三、多种联想的综合训练 94
第三节 直觉思维 95
一、直觉思维的含义 95
二、直觉思维的特征 96
三、直觉思维的功能 97
四、直觉的局限性 98
五、怎样培养直觉思维能力 99
第四节 灵感思维 99
一、灵感思维的含义 99
二、灵感思维的特征 100
三、灵感思维的类型 101
四、灵感产生的一般规律 102
五、如何捕捉灵感 103
本章小结 105
自测题 105
第三篇 创造技法篇
第九章 检核表法 107
第一节 奥斯本的检核表法 108
一、奥斯本检核表法简介 108
二、奥斯本检核表法的具体内容
及其应用实例 108
三、奥斯本检核表法的特点和运用
要点 110
第二节 对奥斯本检核表法的改进 111
一、动词提示检核表法 111
二、5W1H法 112
三、降低成本检核表法 113
四、属性改善排列矩阵法
SAMM法 114
五、系统提问法 115
本章小结 116
自测题 117
第十章 智力激励法 118
第一节 奥斯本激励法 118
一、智力激励法的含义 118
二、智力激励法的原则和特点 119
三、运用智力激励法需注意的
问题 119
四、步骤与实施 120
五、智力激励法的应用实例 122
第二节 对智力激励法的改进 122
一、653法 122
二、MBS法 123
三、CBS法 123
四、K.J法 124
五、集思广益法 124
本章小结 127
自测题 128
第十一章 列举法 130
第一节 特性列举法和缺点列举法 131
一、特性列举法 131
二、缺点列举法 132
第二节 希望点列举法、成对列举法和
综合列举法 134
一、希望点列举法 134
二、成对列举法 135
三、综合列举法 136
本章小结 136
自测题 136
第十二章 组合法与分解法 138
第一节 组合法 138
一、组合法简介 138
二、组合法的分类 139
第二节 信息交合法 141
一、许国泰的"思维魔方" 141
二、信息交合法的基本原理 142
三、信息交合法的实施程序 143
四、信息交合原则 144
五、信息交合法应用实例 144
第三节 分解法 145
一、分解法简介 145
二、分解的方式 146
本章小结 146
自测题 147
第十三章 类比性创造技法 149
第一节 类比法 149
一、类比法的含义 149
二、类比法的原理 150
三、类比法的分类 150
第二节 移植法 152
一、移植法简介 152
二、移植的分类 152
第三节 仿生学法 154
一、仿生学的含义 154
二、仿生学法的运用要点 155
三、仿生学法的分类 155
本章小结 157
自测题 157
第四篇 创新管理理论篇
第十四章 创新管理概述 159
第一节 创新管理的含义与特点 161
一、创新管理的含义 161
二、创新管理的目标 161
三、创新管理的特点 162
第二节 企业创新管理的背景
和必要性 164
一、企业创新管理的背景 164
二、企业创新管理的必要性 165
第三节 创新管理的阶段、条件
与任务 167
一、企业创新管理的主要阶段 167
二、创新管理的条件 168
三、创新管理的任务 171
第四节 创新管理的原则、类型
与职能 172
一、创新管理的原则 172
二、创新管理的类型 173
三、创新管理的职能 174
第五节 企业创新管理的内容和阶梯 175
一、企业创新管理的内容 175
二、企业创新管理的阶梯 177
本章小结 178
自测题 178
第十五章 创新管理体系 180
第一节 创新管理体系概述 181
一、创新管理体系的含义 181
二、创新管理体系的架构 182
三、创新管理体系的类型 184
第二节 创新管理体系的策划和设计 186
一、创新管理体系的策划 186
二、创新管理体系文件 187
三、创新管理体系设计的重点 188
第三节 创新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 188
一、创新管理体系的建立
及试运行 188
二、创新管理体系运行的保障
条件 190
三、适应性的创新管理体系 190
本章小结 192
自测题 192
第十六章 创新管理模式 194
第一节 创新管理模式的含义和原则 195
一、创新管理模式的含义和背景 195
二、应用创新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196
三、创新管理模式的原则 197
第二节 创新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 198
一、组织管理弹性化 198
二、人才开发人本化 199
三、生产经营国际化 199
四、文化建设核心化 200
第三节 柔性管理模式 200
一、柔性管理模式的兴起 201
二、柔性管理模式的内容与特征 201
三、实施柔性管理的关键要素 202
第四节 美国和日本企业的创新管理
模式 203
一、美国创新企业管理模式的
特点 203
二、日本企业的全面创新管理
模式 205
本章小结 207
自测题 207
第五篇 创新管理实践篇
第十七章 观念创新 211
第一节 企业管理观念创新的作用 212
一、管理观念创新的含义 212
二、企业观念创新的作用 212
三、影响企业观念创新的障碍 214
第二节 管理观念创新的内容和途径 214
一、管理观念创新的内容 214
二、企业观念创新的途径 216
本章小结 218
自测题 218
第十八章 组织创新 221
第一节 组织及其结构 222
一、组织及其结构的含义 222
二、组织结构的类型 223
第二节 企业组织创新的内容 225
一、企业组织创新的含义 225
二、企业组织创新的主要内容 226
第三节 组织结构创新 229
一、创新管理的团队结构 230
二、创新管理的虚拟组织 232
三、创新管理的矩阵结构 234
四、创新管理的网络结构 236
五、创新管理的无边界组织 237
本章小结 239
自测题 239
第十九章 制度创新 241
第一节 现代企业制度 242
一、现代企业制度的含义和特征 242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 244
第二节 企业制度创新 245
一、制度创新的含义和必要性 245
二、企业制度创新的含义和类型 245
三、现代企业制度创新的内容 246
本章小结 250
自测题 250
第二十章 战略创新 252
第一节 企业战略的特点和作用 253
一、企业经营战略的含义和特征 253
二、企业经营战略的作用 254
三、当今企业经营战略的发展
趋势 255
第二节 企业经营战略创新 256
一、企业经营战略创新的意义 256
二、企业经营战略创新的实施
要素 257
三、企业战略创新的决定因素 258
四、我国企业的创新战略 260
本章小结 262
自测题 262
第二十一章 技术创新 264
第一节 技术创新的含义、特征
和原则 264
一、技术创新的含义和特征 264
二、技术创新的原则 266
第二节 企业技术创新概述 270
一、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内容 270
二、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 270
三、企业技术创新的要素 271
四、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 271
五、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模式 272
六、企业技术创新应注意的问题 273
本章小结 275
自测题 276
第二十二章 产品创新 277
第一节 产品创新概论 278
一、创新产品的含义 278
二、创新产品的基本类型 278
三、创新产品开发的含义和意义 278
四、创新产品开发的原则 279
第二节 创新产品开发程序 280
一、创新产品开发调查 280
二、创新计划制订 280
三、创新产品设计 281
四、最佳方案选择 283
五、创新产品试制 283
六、创新产品正式投产 283
七、创新产品正式全面上市 284
本章小结 284
自测题 284
第二十三章 销售创新 286
第一节 企业销售的含义和意义 286
一、销售的含义 286
二、销售的意义 287
三、企业应有的创新销售观念 288
第二节 营销促销方式创新 289
一、广告推销 289
二、人员推销 291
三、营业推广 292
四、服务促销 292
五、数据库营销 293
六、绿色营销 293
七、网络营销 294
本章小结 295
自测题 295
第二十四章 企业文化创新 297
第一节 企业文化建设 299
一、企业文化的含义和功能 299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300
第二节 企业文化创新 304
一、企业文化创新的必要性 304
二、文化创新的内容 305
本章小结 307
自测题 307
第二十五章 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310
第一节 人力资源管理 311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 311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内容 311
第二节 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特点 313
一、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
动因 313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
特点 314
第三节 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措施 316
一、应注意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
创新 316
二、应注意人力资源管理层面的
创新 316
三、应注意人力资源管理手段
创新 317
四、应注意人力资源管理方法
创新 317
五、应注意人力资源管理人才
创新 317
六、应注意人力资源管理组织
创新 318
七、应注意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创新 318
本章小结 319
自测题 319
主要参考文献 321
內容試閱
第一篇 创造原理篇
本篇将分四章对创造、创造力、创造学、创造型人才、创造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具体概念和相关的基础知识进行阐释,以便为全学科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一章 创造学导论
【学习要点及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创造的含义和特点、创造与相关概念的关系;理解人类进行创造的原动力和创造的意义;明确创造学的含义和性质;弄清创造学的研究目的和基本原理;认识创造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及创造学与传统科学和素质教育的关系;了解创造学产生与发展的历程。
【引导案例】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等人 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经济日报北京2015年10月5日讯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今天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以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这是中国本土科学家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屠呦呦团队与中国其他机构合作,经过艰苦努力,从1600多年前的中医古籍里得到启发,发现青蒿素,并使其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线抗疟药,开创了疟疾的治疗新方法。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齐拉特对新华社记者说:"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从中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这表明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也能给科学家们带来新的启发。"她表示,经过现代技术的提纯和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中草药在疾病治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了不起"。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说,由寄生虫引发的疾病困扰了人类几千年,构成重大的全球性健康问题。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应用于治疗中,使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
综合新华社和经济日报记者韩霁报道
资料来源:中国日报中文网,http:www.chinadaily.com.cnhqcjzgjj2015-10-06content_14235138.html
创造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性科学。本章将对创造的含义、特点、相关概念、原动力和意义,创造学的性质、研究目的、基本原理、基本内容、与传统科学和素质教育的关系、产生与发展的历史等问题逐一地进行阐释。
第一节 创造及相关概念
一、创造的含义
"创造"一词是对创造活动综合而生动的概括。创造活动魅力无限,因此,"创造"一词也极富神秘色彩而具有诱人的魅力。
而何谓创造呢?人们对其有多种多样的解释。
在《辞海》中,"创造"一词被解释为"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创造被解释为:"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作出新的成绩或东西。"这些,是有关创造的最一般的解释。
在学术界,人们对"创造"有无数种表述。仅日本创造工程学家思田彰教授在其著作《创造的理论和方法》中就列举了人们提出的有关创造的83个定义。其他国家和我国的学者对创造的表述也多种多样,在此仅列举几例有不同特色的关于创造的定义。
1 创造是产生我们通常认为有创造性的产品的过程。D.
N. 柏金斯
2 创造是以独特的设想和努力去开拓对于个人、集体、国家和人类的未知领域,使之实现成为对人类有贡献的事物的活动。上条方省
3 创造是以未知的事物为起点,向全新的、无法预期的世界诱导人们,使之感到满足的东西。五十岗道子
4 创造是个体或群体生生不息的转变过程,以及智、情、意三者前所未有的表现。郭有道
5 创造是对已有要素进行新组合,发现美、实现美的过程。刘仲林
6 人们在自己的思维和实践过程中,只要能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成果,这便是创造。石光明
7 创造是创造者首次产生崭新的精神或物质成果的思维行为。王岳森
8 创造就是提供新颖的有社会意义的事物的活动。周道生
9 创造,一般是指人们发现或提出了新问题、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朱新国
以上各种解释,虽然繁简不一,但其基本含义却是一致的。但就我们的理解而言,究竟何谓创造呢?我们首先概括地认为:创造就是首创或改进形形色色的事物。所谓事物是指客观存在的一切物体和现象。自然界的一切物体及其变化的现象和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状况都可以称为事物。首创或改进的事物就是创造,例如星云的收缩创造了星球,地壳的运动创造了山脉湖泊......这些属于自然的创造;再如,古人类在劳动中创造了工具,人类在探寻自然的奥秘的过程中创造了各种自然科学,在探寻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创造了各种社会科学......这些属于人类的创造。
本书暂不对自然的创造加以论述,而主要是对人类的创造的有关问题进行阐释。据此,我们更为具体地认为:所谓创造,是指人们首创或改进某种思想、理论、方法、技术和产品的活动。
有关专家将人类的创造分为"第一创造性"和"第二创造性"。以上所述的创造的定义中的"首创"就属于"第一创造性"。它是指人类历史中出现的重大发明和创造,如中国的"四大发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瓦特的蒸汽机等。第一创造性是为少数人所拥有的活动。我们定义中所说的"改进"属于第二创造性,它是指人们在理解和把握某些理论与技术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条件加以吸收和溶解,再创造出大量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新事物。第二创造性是较为广泛的社会性活动。
二、创造的特点
创造与其他人类活动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 创新性。前所未有的与众不同的新奇性是创造的最主要的特点。例如,审批各种创造发明专利的首要标准便是看其发明创造是否是尚未被人发现的、尚未公开的、前所未有的和与众不同的。
2 普遍性。"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而事实也的确如此,创造不仅存在于各个比较正规的、集中的科研领域,也存在于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其中包括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例如,61岁的退休工人李光祖看到大量的废旧汽车轮胎难以处理,破坏了环境,于是潜心研究发明了"废旧硫化橡胶再生法",变废为宝,获得发明专利,夺得1992年北京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加拿大一公司出资300万美元购买这一专利技术。
3 永恒性。人类的许多活动会随着创造而改变,人类的很多成果会随着创造而淘汰,而唯有创造与人们永远相伴。可以说,创造具有永恒性。
4 超前性。创造就是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所谓首创就是"第一个"。作为第一个,它永远超前于他人的认识,也可谓超前于社会的认识。创造超前于社会的认识,社会认识滞后于创造,这也是客观规律。
5 社会性。创造,包括创造设想与实施创造,都离不开社会。例如,一项新产品的出现,除科学家的创造发明之外,更需要社会各方投入一定的物力才得以产生。此外,创造的目标也都联系着一定的社会效果,即使是自然科学的创造,也是离不开社会的。例如,人们探测太空的几大行星,也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6 求异性。创造还具有求异性特征。因要想产生前所未有的具有社会价值的发现、发明、创造,还必须不同于传统,注意找出其不同之处,即求异。科学史上的重大突破,可以说都是求异的成果。正是由于人类思维的求异性,才使科学不断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7 艰巨性。鲁迅先生曾说过,"第一个站起来的猴子是要给别的猴子咬死的","第一个吃螃蟹的是勇士"。这些和其他"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的创造"一样,都表明了作为第一个的艰巨性。其艰巨性首先表现为创造是一种与众不同的艰苦的劳动。例如,居里夫人花了4年时间按化学的要求,投入大量的体力劳动,才证明出镭确实是一种新元素。其次,社会认识的滞后性与创造必需的社会性,更显现出创造确实是人类最艰巨的社会活动。例如,哥伦布花了14年的时间,才实现了他计划中的航行;当贝尔一开始要卖他所发明的电话时,因为有人认为无此需要而被拒绝了;盘尼西林的原始配方早在公元1929年就已经有了,但是过了好几年,仍然没有被继续研究。可见,要把构想转变为行动是需要相当的毅力的。
8 实践性。创造是一种实践活动,从实践中来,并接受实践检验,这是创造的共性。
三、创造与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对于创造活动,人们除了用创造一词表示之外,还常用一些不同的词汇,如发现、发明、创新、探索、革新、创作等。
一创造与发现
发现是指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和找到的事物或规律。它包含新的科学事实的发现和新的科学规律和理论的发现两类。
从新的科学事实的发现来看,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陕西农民发现秦始皇陵兵马俑、紫金山天文台发现小行星等都属于这一类发现。
【示例一】
中国科研人员首次在自然界发现金属铀
2015年10月9日新浪网讯
据科技日报报道,最新一期的地质学报英文版刊载封面文章介绍,我国科研人员首次在自然界发现金属铀。这一发现不仅为揭示热液型铀成矿作用本质提供了关键性依据,而且对研究铀的来源、地球热的形成和演化均具有重大意义。
铀是核军工的基石,也是重要的核能原料。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自然界没有金属铀。但最新的一项研究打破了这一惯常认识。
铀广泛分布于地球中,但由于它的不稳定性和变价性,总是以化合物状态存在着,之前人们在自然界中还未发现有金属铀。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院长李子颖带领的研究团队采用光电能谱方法,对产于我国典型热液型铀矿床中沥青铀矿的成分和价态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沥青铀矿中铀不仅有四价和六价形式,还以金属铀零价形式存在。
热液型铀矿床中的铀来自地球深部,由于地球内部的强还原环境,铀在地球内部以金属态或低价态形式存在。当成矿流体将铀带至近地表时,由于氧逸度不断提高,其中大部分铀与氧结合成四价或六价化合物,只有部分铀仍然保持金属态。李子颖认为,通过零价、四价或六价铀在热液铀矿床矿石中所占的比例,可以反映矿石形成的深度。这一重大发现为揭示热液铀成矿作用本质机理和控矿要素提供了关键性依据,且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
此次研究的沥青铀矿样品采自我国著名贵东330铀矿床和诸广302铀矿床。两矿床均产于广东省北部,属于重要的南岭铀成矿带。光电能谱方法是重要的表面分析技术,不仅能探测物质表面的化学组成,而且可以确定元素的化学价态。
资料来源: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cnd2015-10-09doc-ifxirmpy1413746.shtml
从新的科学规律和理论的发现来看,哥白尼的"日心说"、达尔文的"进化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均属于这类发现。2000年6月26日,美、日、德、法、英、中六国宣布的"人类基因组草图"的绘制成功,也是如此。
【示例二】
中国科学家发现控制器官大小的"幕后推手"
新华网杭州2015年9月16日新华网电记者 朱涵 人的两只手为什么一模一样大?肝脏被部分切除后为什么能够再生到原来的大小?中国科学家的一项研究发现,人体内器官的大小由一个小分子RNA核糖核酸控制,该小分子RNA的活跃程度也与癌细胞的生长密切相关。
"一个器官长到了合适的尺寸,就会向细胞传递''停止''的信号。"该项研究负责人、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赵斌表示,人体大部分器官和组织都通过细胞信号传递来响应生理状态,从而达到合适的大小,这一过程需要严格调控,否则将会导致胚胎发育缺陷或成体癌症。
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名为"miR-130a"的小分子RNA能够作用于人体内名为"HIPPO"的信号传递通路,从而控制器官、组织的大小。动物实验中的数据显示,"miR-130a"的活性与肝细胞和肿瘤细胞的数量都呈正相关,这种小RNA的活性越高,肝脏和肿瘤的增生就越显著。
"发育与癌症都与细胞增殖、凋亡密切相关,发育相关通路的失调常导致癌症的发生。"赵斌表示,这项研究揭示"miR-130a"在机体发育、调节器官大小和肿瘤发生中的作用,该小RNA的抑制剂有望成为抗癌药物研发的新方向。
资料来源:中国西藏网,http:www.tibet.cnnewsroll1442392352976.shtml
发现是创造的一种体现,但并不是所有的创造都是发现。
二创造与发明
发明是指人类运用自然规则研制出新的事物或新的方法。这些事物或方法是过去没有的。它包括新产品的研制和新方法的发明两类。
从新产品的研制来看,中国四大发明中的火药和指南针,就属于此类。在中国发明此物之前,这些东西世界上是没有的。
从新方法的发明来看,中国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和印刷术,就属于此类。再如,2005年12月22日,北京海军总医院远程会诊中心,医生在北京通过电脑互联网遥控远在延安的一家医院的机器人,成功地进行世界首例"远程"脑外科手术,也属于一种医疗方法的发明。
发明也是一种创造,创造和发明的关系也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
三创造与创新
创新是从英文Innovate动词或Innovation名词翻译过来的。根据韦氏词典所下的定义,创新的含义为:引进新概念、新东西和革新。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给创新下的定义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其形式包括五种:引进一种新产品;开辟一个新市场;找到一种原料的新来源;发明一种新工艺流程;采用一种新企业组织形式。我国有经济学家认为,熊彼特的创新概念过于强调经济学上的意义,认为创新具有多个侧面。根据所强调的方面不同,对创新会有各种不同的定义,但大体上人们可以认为:创新是对已有创造成果的改进、完善和应用,是建立在已有创造成果基础上的再创造。这说明已有创造成果可以是有形的事物,如各种产品,也可以是无形的事物,如理论、技术、工艺、机构等。
创造与创新的共同点是二者都具有新颖性这一本质特征。但二者也有一定的差别,其差别之一是,创造比较强调过程,创新比较强调结果。例如,可以说"他创造了一种新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创新价值"。差别之二是,创造强调自身的新颖性,不一定有比较对象,而创新则强调与原有事物相比较,例如,"黑白电视机的问世体现为一种创造成果的诞生,彩色电视机的出现是对黑白电视机的创新"。
除了阐释发现、发明、创新这几个与创造相关的概念以外,还须提及一下:探索多体现为创造过程中的思想行为;革新多体现为技术和工艺方面的创新;创作体现为文学艺术方面的创造。
第二节 创造的原动力和意义
一、人类进行创造的原动力
人类为什么要进行创造呢?答案很简单,人类进行创造的主要动力是人类的各种需要。我国学者王景斯先生经过几十年的潜心研究,提出了一个创造公式,即"创造=需要设想2"。它很能说明需要在创造中的作用和地位。
关于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很早就提出了一个五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需要可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与自我实现五个层次。
1 生理需要。这是属于最低层次的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基本的生理需要项目很多,它是指饥饿时有食品,渴了有饮料,冷了有衣服,休息时有居所,病了有药物治疗等。这些物质和生存需要如不能满足,就有生命危险,因而,生理需要是最强烈和最低层次的需要。
2 安全需要。这是生理需要的延伸,属于第二层次的需要。是指当人类的物质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就会有安全的需要,即希望有一个舒适的、安全的、有秩序的、可以预测的、有组织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在那里能有所依靠,不会发生意外的、难以控制的或其他危险的事情。人们希望未来的生活有保障,要求劳动保护、社会保险和退休金保障等。
3 社交的需要。这种需要是人类种群特性的反映,是人们在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的第三层次的需要。是指人们需要和亲属、同事、朋友保持友谊,希望得到信任和互爱,渴望有所归属,成为团体中的一员。人们的这些社交欲和归属感得到满足之后,就会为所在的团体努力工作。
4 尊重的需要。这是人类第四层次的需要。人们一旦在物质需求、安全和社交的需要方面都得到相对满足之后,就会非常注重自己的尊严了。这是指人们希望别人尊重自己的人格,希望自己的能力和工作得到公正的承认与赏识,要求在团体中确立自己的地位。同时,人们在得到他人尊重的同时,也会去尊重他人,以满足他人获得尊重的需要。
5 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五个层次需要中最高层次的需要。人类一旦在物质需要、安全、社交及自我尊严的需要方面得到满足之后,便会产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指人们希望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使自己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成为所期望的人物。自我实现的价值作为目标是真实存在的,尽管还没有现实化。也就是说人既是他正在是的那种人,同时又是他向往成为的那种人。
人类的这些需要是创造的原动力。例如,原始人类在劳动如狩猎的过程中需要工具,就创造了石器工具。又如,自经济社会以来,战争不断发生,人类为了自我保护,即出于安全的需要便创造了各种武器;我们的祖先在记录传播知识的过程中,需要一种简便有效的记录传播工具,于是在东汉时期便发明创造了纸......人类在其社会活动中,总是先要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较低层次的需要一般多注重对物质的追求。当人们的物质需求满足之后,便会更多地要求较高层次的精神上的需求。对较高层次的精神上的需要的追求,会促使人类自觉地去进行各种创造。例如,音乐家创作出华美的音乐,画家描绘出美丽的图画,诗人创作出精练深情的诗篇......正是这些各层次需要的原动力,才促使人类被动地或自觉地去不断地进行着创造。
二、创造的意义
创造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人类的本质就在于创造。
首先,人类本身就是创造的产物。从远古至今的漫长岁月中,类人猿向猿人的进化,猿人向新人的进化,都是其创造性劳动使其逐步成为现代的文明人。在距今遥远的远古时代,类人猿在同自然界的搏斗中以其创造性的劳动进化成区别于其他动物的能够直立行走的猿人。例如,他们创造性地制造和使用木棒、石斧和石锤等工具,来采集果子、挖植物的根茎和同野兽做斗争,后又构木为巢,钻木取火、渔猎、畜牧、种植,使猿人逐渐地进化成头脑发达会思维、更富于创造性的现代的文明人。
其次,人类形成以后,人类发展的历史实际上是一部创造史。正是人类永不停息的创造活动,推动着历史的不断进步。没有第一件生产工具的创造,人类就不能同猿相区别;没有冶铁技术的创新,人类就不能进入农业文明时代;没有蒸汽动力和机器工作机的创造,人类就不能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新技术革命浪潮,是以新能源、新材料、空间技术、信息技术和生物遗传工程等方面的一系列崭新的创造发明为基本标志的。它的实质是一场智力革命,它使人类社会迅速地进入信息社会。
再次,创造关系到国家的兴盛和世界的发展。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是极富创造力的民族。她使中国古代成为世界上科学技术最发达的国家。我国的四大发明曾经为人类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西方现代实验科学之父培根曾说,这些发明"已经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其实,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浩如烟海,占据世界领先地位的不仅仅是四大发明。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1986年出版的《中国--发现发明的国度》一书中列出了中国主要科技发明的100个"世界第一",并宣称: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有一半以上源自伟大的中国。有人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统计:公元前6世纪以前,全世界重大科技成就共54项,其中由中国发明或发现的为31项,占57.4%;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1年,全世界87项,中国44项,约占50%;公元前1年至公元400年,全世界45项,中国28项,占62%;公元401年至公元1000年,全世界45项,中国32项,占71%。到公元1500年为止,在世界重大科技成就中,中国占58%。
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曾展示过昔日中国的强盛。当欧洲大陆还处在野蛮状态时,中国就已经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了。当乔治华盛顿于1789年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时,中国工业总产值就已经占到全世界的13。美国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在他的名著《大国的兴衰》中提供了令全世界震惊的数字:鸦片战争前夕的1830年,中国的工业总产量是英国的3倍。但是,到了1840年,英国人却利用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加以改进后制成的洋枪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近代的中国落后了,中华民族在内忧外患中,创造精神被窒息了,科学的创造力被削弱了。
新中国的成立,使昂首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民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建设热情,重新扬起了创造的风帆!新中国成立六十余年来,我们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拥有总数列世界第一位的科学家队伍,并取得了很多令世人瞩目的科研成果。在党和国家"科教兴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众创业、万民创新"等战略思想指导下,全民族的创造精神必将会被大大地激发出来,其创造力也必将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国家的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也必将会快速地得到提高,中国也必将为世界的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示例三】
中国作家莫言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新华网斯德哥尔摩2012年10月11日电记者和苗刘一楠 瑞典文学院11日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当天中午北京时间晚7时在瑞典文学院会议厅先后用瑞典语和英语宣布了获奖者姓名。他说,"中国作家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
瑞典文学院当天在一份新闻公报中说:"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莫言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之一、瑞典汉学家马悦然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莫言是一位很好的作家,他的作品十分有想象力和幽默感,他很善于讲故事。此次莫言获奖将会进一步把中国文学介绍给世界。
莫言出生于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谟业,山东高密人。他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一系列乡土作品充满"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
他的主要作品包括《丰乳肥臀》《蛙》《红高粱家族》《檀香刑》《生死疲劳》《四十一炮》等。其中,《红高粱家族》被译为20余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并被张艺谋改编为电影获得国际大奖;长篇小说《蛙》2011年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资料来源:腾讯网,http:news.qq.coma20151003030697.htm
最后,创造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人类社会的发展,每个国家的富强,均与社会的个体息息相关。作为个体的人,其自身要发展,要成才,要对国家、民族尽责,光凭气力工作是不够的,要有开拓精神,要有创见,要有与时代潮流同步的智慧,一句话,要有创造力。可以说,有无创造力是衡量个人是否成才、是否是人才的重要标志。有人认为,人才是指那些有学历、有职称的知识分子。其实,不完全是这样,一般来说,人才的大多数出自知识分子。但所有有学历的知识分子并非都是人才。有不少有学历的知识分子,一生平平,无有建树就是例证。而从另一方面看,所有无学历、无职称的人也并非都不是人才。例如,中国古代发明纺织工艺的农村妇女黄道婆、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半夜鸡叫》的作者高玉宝、20世纪70年代发明速算法的小学生史丰收等,他们当时虽然没有学历,也没有职称,但他们都是为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才。再如,当代的优秀技术人才包启帆、许振超也都是学历不高,工人出身,但他们却以突出的创造业绩,成为全国屈指可数的优秀人才。
第三节 创造学概述
一、创造学的含义和性质
一创造学的含义
创造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性科学。所谓科学,是指正确反映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它的任务是通过事物一些偶然的、表面的现象去发现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发现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以这些客观规律的知识指导人们进一步改造客观世界。
而何谓创造学呢?1999年版《辞海》对其的解释是:"研究人类的创造能力、创造发明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根据科学一词的含义,根据《辞海》对"创造学"一词的解释,概括地说创造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创造活动现象,揭示和阐明创造的基本规律的科学。具体一点说,创造学是研究人们在科学、技术、管理、艺术和其他所有领域的创造活动现象,并从中探索出创造的过程、特点、方法等规律性的东西的一门科学。
二创造学的性质
创造学有以下三种性质。
1. 创造学是一门边缘性综合性学科
创造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的边缘科学,属于软科学范畴。创造学研究的领域涉及人类社会活动所有的领域,如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体育、管理、政治、军事等;它还逐步形成许多分支学科,如创造心理学、创造方法学、创造教育学、创造工程学、创造环境论等;也形成了一些应用科学,如创造性经营学、医学创造学、地质创造学等。这些分支学科和应用学科更体现其边缘性。创造学不但综合了人类社会各个时期的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创造问题分散、零散的研究成果,也综合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相关理论,带有明显的综合性。
2. 创造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性的学科
创造学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距今只有七十多年的历史,它与古老的哲学相比,与其他很多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比,实在是一门年轻的、新兴的学科。它给人们带来新的视角、新的启迪,令人耳目一新,而且在实践中也充满了青春的气息和活力。
创造学不单是以研究创造活动的规律为目的,而更重要的是将其探讨出的规律提供给创造者去遵循,使其在创造中少遇阻碍和少走弯路,更好地提高创造效率。例如,创造学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技法等知识在实际创造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取得了累累的创造成果。可以说,创造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3. 创造学是一门引领未来的超前性的学科
如前所述,创造具有超前性,而以指导和启迪创造力开发为己任的创造学就更具有超前性了,可以说,创造学是引领未来,创造美好未来的学科。发明家总是在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创造学总是在引导包括发明家在内的人们走在时代的前头或率先走向未来。所以说,创造学是一门引领未来的超前性的学科。
二、创造学的研究目的和基本原理
一创造学的研究目的
创造学的研究目的只有一个,即尽快开发每一个普通人的创造力,提高其创造性。既使普通人也能够进行创造活动,也使那些创造型人才能不断提高创造活动的质量。
普通人的创造力能否得以开发,创造型人才的创造质量能否更加提高,创造学的基本原理能够很清晰地回答这一问题。
二创造学的基本原理
创造学的基本原理是学科的重要立论基础。对于这一问题,学术界有两种提法:一是两原理说,二是三原理说。
1. 两原理说
这是很多学者都认可赞同的提法。创造学有以下两条基本原理。
* 创造力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的自然属性,即人人都有创造力,因此,都具有开发的创造潜能。在我国古代,孟子就有"人人皆尧舜"的说法,这可谓是"创造力人人皆有的"一种朴素思想。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评论"创造"时说:"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更是对这一基本原理的最好的阐释。
* 人们的创造力可以通过科学的教育和训练而不断被激发出来,转化为显性的创造能力,并不断得到提高。一些所谓"无创造力"的人,其实他们并不是真的没有创造力,而是其创造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只要进行科学的开发,人们的创造力是完全可以被激发出来并转变为显性创造力的。
2. 三原理说
有的学者认为创造学有以下三条基本原理。
* 创造力是人人皆有的一种属性,人的创造力可以通过教育、学习和训练而激发出来并且可以得到不断提高。
* 人类社会的任何事物都是人创造的产物,一切现存的东西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可以通过人的再创造改变得更好,并且可以创造出现实世界还不存在的更加完善的东西。
* 实现同样的目的,方法是多元的。
无论是两原理说还是三原理说,创造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人人都是有创造才能的,只要努力,路就在脚下,创造成果就在手中。
三、创造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创造活动的现象
任何一门科学都是先从它所要研究的对象的活动现象入手的,创造学也不例外。所谓现象是指事物本质的外部表象,而创造活动现象是指受自觉的创造目的所调解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创新性的、综合性的和运动的外表显象。创造学就是要通过对创造活动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寻求出创造的规律性。
二创造力开发
如前所述,创造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开发人们的创造力。创造学的基本原理又是人人皆有创造力和创造力是可以开发的。这些,都是通过对创造力的研究而得出的结论。而如何更好地开发人的创造力,还有待于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三创造过程
所谓创造过程,也是指创造程序或步骤。任何活动都有一定的程序和步骤,创造活动也是如此。创造活动过程一般分为两类,即获得科学技术或其他创造成果的创造过程和创造成果工业化、商品化和其他转化过程。前者实质上是创造者思维的过程,以前对此研究得较多,如华莱士的四阶段论、吉尔福特的发散-辐合理论、刘奎林的序列链理论等。而对后者研究得较少。对这两者都需要很好地进行研究,尤其是后者。这一过程主要包括:选择课题、技术方案构思、实验研究、工业化和商品化、申报专利五个阶段。
四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的核心。这方面的研究历史悠久,目前,创造学界对其的研究比较活跃,对创造性思维的特点、过程、方式等研究得比较广泛,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也比较注重。但因为它是创造的核心,其研究力度还有待加大。
五创造技法
"创造技法"是创造方法、创造经验和创造技巧的总和,它是创造原理具体运用的结果,是促进创造活动完成的具体方法和实际技巧。美国奥斯本的"智力激励法""检核表法"、兹维基的"形态分析法"、戈登的"提喻法",我国许国泰的"信息交合法"、刘仲林的"臻美法"、许立言与张福奎总结的上海和田路小学的创造活动经验的"和田12法"、袁张度先生的"集思广益法"都是从创造实践中总结研究的技法。创造的实践随时可创造出新的技法,需要研究者随时总结出来,以更好地指导创造实践。
六创造的个性心理品质
这是指创造者的人格因素,创造学需要对其进行研究,以促进创造者的性格、品格和体格等向有利于创造的方面发展。
七创造条件
创造者所处的环境条件与创造者的创造密切相关。例如,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状况,周围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状态、各种物质条件等,都会对创造者的创造力发挥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方面也是创造学的研究内容之一。
八创造教育
创造教育是创造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为创造者的创造提供一个创造知识技能理论积累的一个前提条件,更是将创造学的原理注入一般教育之中而全方位地使受教育者能增强创造意识,激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教育改革的举措。这方面也是创造学的重要的研究内容。
九创造评价
一是对个人创造性的评价。现在主要是通过"创造力测试"来进行的。这方面很需要研究出更切实有效的测评方法。
二是对创造成果的评价。一般的创造成果除了具有一定的科学技术、社会或经济价值以外,还可以从创造性的角度来考察测评,从美学和哲学意义上进行评估和总结。这些评价均是创造学应该研究的内容。
第四节 创造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创造学的产生
创造学发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
从20世纪30年代起,美国的一些学者最先开始对创造规律进行较为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的研究。1931年,美国专利审查人罗斯曼通过对700多位最多产的发明家进行问卷调查,总结调查结果后,发表了著名的论著《发明家的心理学》,论述了发明家的心理特征和发明创造的心理过程,探讨了进行创造力开发的可能性和有效方式。同年,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的克劳福德教授发表了《创造性思维方法》,并首次在大学开设训练创造性思维的课程,并制定了创造技法--特性列举法。1935年,美国电气工程师协会为该协会的工程师举办了训练发明方法的培训班。随后,史蒂文森于1936年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为技术人员开设了创造工程课。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前身是爱迪生实验室。爱迪生在世时,那里的大学毕业生并不多,但发明成果累累。但爱迪生去世以后,通用电气公司吸收了不少大学毕业生,可新的发明、发现却相对较少。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公司组织人员总结爱迪生生前从事创造发明的方法和经验,并撰写成教材,对员工进行培训。经过培训后,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职工申请发明专利的数量比培训前提高了3倍,公司的发展也日新月异。通用电气公司这一创造工程培训的举措和效果,震动了美国企业界和社会各界,后来的学术界将其视为创造学正式诞生的标志。此后,创造学及其分支科学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1939年,美国BBDO广告代理公司经理奥斯本制定了"智力激励法"并将其用于工作实践,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为了普及这种创造力开发技法,奥斯本撰写了他的名著《思考的方法》,即他发明的创造技法--"智力激励法",其著作于1941年出版。他还到布法罗大学创立想象夜校,还深入到学院、团体、工厂、车间指导创造技法的运用,在实践中取得了成功。后来,他还出版了《所谓创造能力》1948年、《实用的想象》1953年等著作,建立了系统的创造理论基础。美国群众性的发明创造活动在20世纪40年代形成了热潮,奥斯本被誉为"创造工程之父"。
1942年,由瑞士的天文学家兹维基在参与美国火箭的研制过程中,利用数学中的排列组合原理,制定了"形态分析法"。他按照火箭各主要组成部件所可能具有的各种形态不同的组合,利用"形态分析法",一共得到576种不同的火箭构造方案。
1944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戈登在研制鱼雷的过程中发明了著名的创造技法"综摄法",并在此基础上组织了一个研究小组,为美国通用汽车公司、IBM公司、通用电气公司及美国国防部等上百家企业和机构进行创造力开发和发明咨询。194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率先对大学生开设"创造性开发课程",随后不久,美国哈佛大学、加利福尼亚理工科大学等一批著名大学和许多军事院校、工商企业也都相继开设了"创造学""创造力开发训练"等课程。美国通用电气公司、IBM公司、美国无线电公司、道氏化学公司等一大批大公司都在公司内部增设了创造力训练部门,专门负责企业职工的创造力开发。美国海军部队从1951年开始研究想象力对指挥的影响,从1960年起,将创造性想象列为军官的必修课程。美国空军也将此类课程列入预备役军官训练大纲,并在全国设了200个培训点,轮训了五万多名预备役军官。1954年,美国创造学家奥斯本发起成立了创造教育基金会CEF,旨在教育界中促进创造教育的开展,以培养大量的创造性人才。1957年以后,美国政府开始大力强化教育领域里以培养学生创造才能为目标的新教育。现在美国的一些大公司声称:凡未学过创造学课程的大学生必须补修完这门课程后,才能被接受为公司的职员。
二、创造学的发展
一创造学在日本的发展
日本自20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注重把国民创造力作为第一资源来开发,把4月18日定为全国发明节,并在各城市普遍开设了星期日发明学校。1982年,日本更把发展独创的新的科学技术视为一项国策,在幼儿教育阶段就开始实施创造教育,在企业开展创造教育和创造发明活动更是十分普遍。例如,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在总公司设立"创造发明委员会",总公司下属各个部门都设有"创造发明小组",通过创造性设想活动,使公司取得巨额的经济效益。日本企业家认为,企业的创造发明,不能只依赖于少数天才,而是要发动每一个员工,才能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日本人非常重视小创造小发明。正是这些小创造小发明,使日本成了一个发明大国,专利申请现雄居世界第一。这也是日本战后经济腾飞的秘诀之一。例如,日立公司有7万名职员,1983年申请的专利及小发明高达25 000件,每三个人就有一件发明创造。松下电器公司有一个被称为"设想冠军"的阪口启三,一年之内就提出过3106项创造发明设想。有一位日本发明大王中松义郎,从事创造发明50多年共获得2380余项专利,大大超过美国爱迪生的1320余项专利的纪录。在1982年的世界发明比赛中,中松义郎荣获了"对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的第一发明家"奖。
二创造学在苏联的教育简况
苏联于1971年在阿塞拜疆办了第一所发明学校,到1978年便发展到了100所,毕业生的创造发明效率比一般同等文化程度者高9~10倍。由于普及性地开展了创造教育,苏联设有"发明家与合理化建议者协会",成员1300万人,约占其总人口的5%。
几十年来,创造学研究除了在美国、日本和苏联迅速发展之外,国际上现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研究创造学。创造学被广泛地应用于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
三创造学在我国的发展
在中国,最早提出创造教育思想的人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他在20世纪30年代,就创立了他的创造教育理论,并对青少年和儿童进行了创造教育理论实验。1933年,陶行知在《创造宣言》演讲中,进一步提出了创造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和意义。后来,经过不断的充实和完善,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创造教育体系。这使陶行知成为世界创造教育的最早探索者之一。对此,本书将在后面的创造教育的章节中具体地进行阐释,此处不多述。文学家郭沫若在这一时期创办了"创造社",研究和推进了文艺创作。
在改革开放之初的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向国内介绍创造学。上海的创造学工作者首先于1979年将日本的创造学专著翻译、连载于《科学画报》杂志上。在上海交通大学,许立言教授首次为该校大学生开设创造学课程。此后,一些大学,如中国矿业大学等,也陆续开始开设"创造学"和"创造力开发"课程。许多中小学也开始对中小学生进行创造性教育。
1982年,国务院公布《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励条例》4年后,又对"条例"进行修订后重新颁布。随后,国家经委还公布了"条例"实施细则,一再积极鼓励企业职工从事创造发明活动。1983年"第一届创造学术讲座会"在广西南宁召开。1987年,国家经委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出《关于加强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活动领导的通知》。中华全国总工会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个学习推广创造学的热潮。1990-1991年,中华全国总工会职工技协就连续举办了12期创造学培训班,培训骨干1200多人。湖北宜昌县经委与总工会在三年中开办创造学培训班48期,参训人员达4500多人。全国有许多省市相继成立创造学会,从事创造学的普及推广和全民创造力的开发工作。上海、天津、沈阳等城市及湖北宜昌等县的创造学推广及创造力开发工作取得的效果较为显著。仅在1991年,上海市运用创造学原理获得创造发明成果就达1800余项,创经济效益11亿元。湖北宜昌县全县合理化建议由原先的人均0.33件增加到0.8件;采用率由原先的17%提高到74%;实施率由原来的40%提高到71%,获得经济效益超亿元,对创造学的投入产出比达到1∶3000。
自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交大开设创造学课程之后,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许多大学将"创造学"列为大学生的公共选修课或公共必修课,还招收专业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1985年,中国发明协会成立,并创办《发明与革新》杂志。1994年,中国创造学会正式成立,并创办《创造天地》杂志。中国创造学会已经举办了9次全国创造学术讨论会和一届国际学术讨论会,并进行了多次国际的创造学研究方面的交流。自1983年以来,全国多数省份和一些市县相继成立了创造发明协会和创造学会。这些社团为创造学的深入研究和广泛推广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创造学的推广和创造力的开发实践证明,推广创造学和开发创造力有助于促进科技领域的发现和发明,有助于工商企业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新产品的开发,有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有助于国民创造素质的提高。21世纪的第二个"五年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早已明确提出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科技教育发展"的国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又继续提出"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而要将这些国策和战略落到实处,很需要广泛和深入地进行创造学及其分支科学的研究、推广和实际应用。这样做,必将使创造学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为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起到应有的作用。
本 章 小 结
创造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性科学。本章分四节进行论述。第一节首先阐释了创造的含义和特点即创新性、普遍性、永恒性、超前性、社会性、求异性、艰巨性、实践性等特点,而后论述了创造与相关概念的关系;第二节首先阐释了人类进行创造的原动力,而后论述了创造的意义;第三节首先阐释了创造学的含义和性质即创造学是一门边缘性综合性学科;创造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性的学科;创造学是一门引领未来的超前性的学科,而后指明了创造学的研究目的和基本原理,接下来介绍了创造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最后论述了创造学与传统科学和素质教育的关系;第四节介绍了创造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历程。本章概括地介绍了创造和创造学的基本概念,为接下来的学习起到奠定基础和引导的作用。
自 测 题
关键名词
创造 发现 发明 创新 创造学 创造力
思考题
1. 创造有哪些特点?
2. 谈谈创造实践中,"首创"和"改进"性创造各有哪些体现?
3. 创造学是什么性质的学科?
4. 创造学的研究目的和基本原理是什么?
5. 谈谈创造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案例分析】
中国科学家研发"超级材料":轻如气球硬如金属
参考消息网2015年9月27日报道港媒称,一项研究报告称,中国科学家发现了一种"超级材料",像气球一样轻却像金属一样坚固,可将其研发成能够保护军队和坦克同时又能保持两者机动性的装甲。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9月24日报道,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领导的这项研究称,研究人员利用细小的管状石墨烯构成一个拥有与钻石同等稳定性的蜂窝状结构,从而创造出了这种泡沫状材料。报道称,石墨烯作为一种具有异乎寻常特性的极薄的碳原子材料,近几年来引起了研究人员巨大的兴趣。
这种材料的强度比同重量的钢材要大207倍,而且能够以极高的效率导热和导电。但是,刊登在《高级材料》周刊最新一期上的研究报告称,这种新材料能够支撑起相当于其自身重量40万倍的物体而不发生弯曲。一个这种石墨烯泡沫承受了力度超过每平方英寸1.45万磅的外力的重击--几乎相当于在世界海洋最深处--约10.9千米深--位于美国关岛沿海的马里亚纳海沟,即所谓的"挑战者"号海渊--的压力。这个上海的研究小组称,他们新创造出的这种材料能够承受较之以往报道的石墨烯材料更大的冲击。
报道称,这种材料还可以被挤压成其原始大小的约5%,而且依然能够恢复其原来的形态,而且即使这一过程重复1000次还能保持完好无损。报道称,这种新材料的特性意味着它可以用在防弹衣的内部和坦克的表面作为缓冲垫,以吸收来自射弹如子弹、炮弹、火箭弹等的冲击力。
资料来源:网易,http:news.163.com15092700B4FRLFA900014AEE.html
问题:
人们常用一些不同的词汇来表示创造活动,该案例体现哪一类创造活动?对创造活动的表示还有哪些词汇?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