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福建省中小学德育工作研究

書城自編碼: 2873209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教育
作者: 王豫生 主编
國際書號(ISBN): 9787208138889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07-01


書度/開本: 16开

售價:HK$ 72.0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对话的力量,风靡全球的教练式沟通
《 对话的力量,风靡全球的教练式沟通 》

售價:HK$ 67.9
人的行为
《 人的行为 》

售價:HK$ 110.4
北京中轴线知识一点通
《 北京中轴线知识一点通 》

售價:HK$ 90.9
牛津世界历史研究指南
《 牛津世界历史研究指南 》

售價:HK$ 216.2
人间珍贵:澎湃夜读集3
《 人间珍贵:澎湃夜读集3 》

售價:HK$ 78.2
孩子一生的底气
《 孩子一生的底气 》

售價:HK$ 67.9
撒哈拉海计划:技术、殖民与气候危机
《 撒哈拉海计划:技术、殖民与气候危机 》

售價:HK$ 90.9
制造亚洲:一部地图上的历史
《 制造亚洲:一部地图上的历史 》

售價:HK$ 124.2

 

編輯推薦:
作者全部来自福建省中小学的一线教师或领导,在总结实际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理论总结和反思,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內容簡介:
由王豫生主编的《福建省中小学德育工作研究》由数十篇论文组成,作者大多是福建省各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稿中主要反映了工作在**线的福建省**中学教师关于校园德育的研究成果和工作经验的总结。作者们通过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对如何开展德育工作,特别是在新的形势下,如何依据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建设有地方特色和本校特点的德育工作,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体会。
關於作者:
王豫生,福建省人大常委会科教文卫委主任,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和高等学校的领导工作,具有较为全面的高等教育管理经验,对福建省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素有研究。《愚生说教》(专著)和《福建省教育史》(主编)先后获得福建省政府2003年和2005年社科成果二等奖。
目錄
福建省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成效、问题及对策
社会转型期青少年道德困境的原因及应对
创新德育工作方式 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小学德育工作改革的若干思考
小学德育工作规律的探索
小学德育资源的整合
小学立德文化的构建
在小学管理中唤醒师生内在的人生追求
在小学教育中形成核心价值观渗透的合力
在中学德育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学德育途径的创新
提高中学德育管理实效的构想
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落脚点
中职德育教学实效性的增强
巧抓教育契机 转化后进学生
教师的人格魅力与学生的心理健康
促进班主任专业成长的机制
中学班主任工作方法改革谈
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正确处理学生早恋问题
小学有效家访的途径
小学有效家访与家校合作
家校联系中发挥家访的纽带作用
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策略
拓展体验教育 引领学生成长
学生个人量化评比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在小学生中开展诚信友善教育的途径
特殊生个体教育与特殊生群体引导
听障生青春期逆反心理的辅导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园生态式德育的实施
在小学中实施爱的教育浅析
小学德育中班会的运用
小学德育中的向阳花点币积分管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核心价值观
在中学班级管理中体现核心价值观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践行核心价值观
中学语文教学中核心价值观的渗透
中学校本德育教材的开发
中学主题班会课中的说服教育
中职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中职校园法制文化建设刍议
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的创建
在中职德育中开展每日一善活动
在校园小交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
互联网在家校合作中的应用
基于微博的学校文化建设研究
有效使用智能手机 促进初中师生沟通
运用公益广告开展中学情感教学
在中古音活动课中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
运用楹联艺术开展中学德育活动
民间游戏课程对幼儿品德形成的影响
建盏飘香创特色 经典育人促和谐
经典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运用
论福州地方史资源中育人功能的发掘
內容試閱
福建省中小学德育的成效、问题及对策
王豫生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的保障。因此,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时刻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确保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近年来,福建省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积极探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途径,积极探索具有福建特色的学校德育工作新路子,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课堂教学、主题教育、文化建设和日常管理之中,涌现出了许多新做法,取得了明显成效。以下,我就福建省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成效、存在问题、对策措施和大家做一些探讨。
一、福建省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成效
一是努力健全德育机制,制度建设日益完善。德育机制建设对德育工作具有全局性的影响,健全的德育机制是有效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保障。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学校都把德育工作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基本形成了校长全面负责、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近年来,福建省制定印发了《福建省中小学德育工作整体化意见》、《福建省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指导方案》、《福建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发展性评价指导意见(试行)》、《福建省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定指导意见(试行)》、《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实施细则》、《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和改进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文件,突出强调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增加德育内容在各种评估中的权重,有效加强了德育工作的制度保障。各地各学校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德育工作评价体系,厦门将中小学德育工作纳入教育教学评估体系,作为中小学督导的重要内容,作为对学校和校长的重要评价指标;三明制定了中小学德育工作评估细则;泉州、漳州组织开展了德育工作先进学校的考评和表彰。
二是高度重视队伍建设,德育实践活动日益丰富。学校德育离不开一支热爱德育工作,品德觉悟高、业务能力强和专业水平高的德育骨干师资队伍。我省坚持把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作为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基础,把德育工作列为校长和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选配较高学历水平的教师从事德育工作。近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学校充分利用各种重要节日和重大事件,抓住德育工作重点,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班团队会和德育实践活动,突出抓好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法制宣传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将个人的健康成长与祖国的繁荣富强、民族的伟大复兴紧密联系起来。如省里依托各地各类德育基地举办丰富多彩的暑期德育夏令营,组织数十万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各地各校还针对留守儿童、单亲儿童等特殊学生群体开展心理辅导;厦门市要求每校专门设置1--2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编制、中小学职称评定专设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门类、把心理健康教育从学校教育延伸到社区教育等做法深受师生欢迎。
三是注重创新德育载体,校园文化氛围日益浓厚。传统上来说,德育工作的主要载体有德育课程、德育专项活动、校园文化等。然而,信息时代下,网络已成为德育创新的重要载体,有着传统载体无可比拟的超时空、资源、交互性等优势。为此,我省各地各校积极探索网络德育新载体,不断构建网络德育新平台,有效拓宽了德育渠道。如泉州市自2004年开通泉州德育网以来,积极开展百万青少年健康上网活动,通过网上爱国主义电影展播防震减灾知识阅读心理健康咨询网上祭英烈、网上爱国主义读书征文、网上夏令营等各种德育活动,为全市教师、学生和家长创设学习与交流的互动平台,全市有100多所中小学依托该网站创建学校德育网页,实现了网上德育资源共享;福州市的数字青少年宫,以其鲜活的内容和海量信息,吸引了广大青少年主动参与,使网络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阵地。中央新闻媒体对我省学校德育借力网络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宁德市各中小学校积极组织开展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等活动,建立文艺社、英语社,推荐好书好报,创设一个会说话的楼道,建一条文化艺术长廊等;厦门市推广普及新童谣,丰富师生校园文化生活,举办征集评选厦门新童谣厦门市小学生新童谣书法绘画展和厦门市小学生新童谣吟唱汇演等活动。我省各地还充分发挥青少年德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法制教育基地、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德育功能,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增强青少年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使每一个中小学生都有到一个教育基地接受教育的经历。
四是积极构建大德育格局,三位一体日益紧密。青少年德育是一个社会化、系统化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形成全员德育的良好氛围。我省各地各校以三位一体建设为重点,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大德育格局,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家庭教育为基点、社会教育为依托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管理网络。如南平市各个学校都成立家长委员会,市里组织家长学校报告团开展安全教育、养成教育、法制教育、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菜单式家庭教育讲座,班主任通过电话、家访、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及时和家长沟通情况,为学生成长提供帮助;厦门市开展百名校长万名教师进社区进家庭活动,每所学校分别与一个以上的社区(村)签订共建协议,进一步密切了学校与社区、家庭之间的沟通联系,构建起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网络。
五是深入开展德育探索,理论研究成果日益深入。德育研究是德育工作经验的反思、总结与理论升华,对学校德育具有重要的引领、指导作用。我省高度重视中小学德育研究工作,2011年省教育厅思政处成立省学校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加强德育工作研究与指导,努力以高质量的德育研究提升德育工作的有效性。除每年面向全省发布学校德育重点课题和一般课题外,2014年,围绕新阶段德育工作重点任务,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确定了首批学校德育重点改革示范项目,包括课堂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心理健康、家校协作等五类共15个项目,旨在通过推动示范项目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个环节,形成以学校为依托,课程、活动、基地为载体,项目有力助推,网络有效支持的育人平台,通过示范引领,推动全省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改革发展。项目申报工作启动以来,全省各市县、省属学校共提交了89个项目(课题)参与申报。经专家严格评审,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构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科教育课堂等15个单位申报的德育项目获批。通过首批重点示范项目引领学校育人模式改革,进一步推动我省中小学德育工作上新台阶。各地各校除积极申报省、市各级德育课题外,也纷纷加强校本德育研究工作。各校通过开展教学研讨、教学竞赛等,深入探索德育课程的教学规律,加强课堂观察研究,优化课堂教学方式,引领德育课程老师坚持教书育人,致力于培养学生核心素质,全面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同时,坚持把德育主题活动纳入学校校本课程,并进行整体设计。将各项活动跟重大节日、重大事件相结合,跟学生实际紧密结合,立足学生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及时总结德育经验,并使之理论化、系统化,取得了丰硕成果。如厦门双十中学价值观系统教育案例、福鼎一中体验式思想工作案例、惠安一中爱的教育案例、宁德市华侨小学国民语文应用能力实验案例等,都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成果,值得我们观摩、学习和推广。
总的来说,近年来我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比较明显,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第一,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中职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领导,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保证;第二,始终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八大精神教育和引导广大教职工和青少年学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第三,紧紧围绕素质教育的中心工作,把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目标,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第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继承的基础上锐意改革,开拓创新,是保持学校德育工作强大生命力的关键。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我省学校德育工作还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首先,全社会关心青少年德育成长与学校专注应试教育相冲突。学校理论上把德育工作列为首要地位,但是当德育遭遇应试教育时便被忽视、几乎变得不重要,重知识、轻德育成为学校普遍现象。其次,教师队伍特别是德育工作者队伍的建设任务的政治要求与队伍自身对待遇方面的要求相矛盾,直接影响了思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及队伍稳定性。再次,学校德育课程灌输式、理论式、知识性教学与学生德育养成的实践性、体验性、个体性相碰撞,学校德育课程教学形式单一、内容空洞,主渠道作用发挥不够,德育功能的渗透性不强,青少年学生社会实践、德育体验较为薄弱。还有,网络德育的超时空性、便利性、交互性与未成年人网络使用的现实负面性相抵触。现代学校教育越来越离不开网络环境,网络教育具有巨大优越性,然而学校对中小学生引导乏力,使其对网络德育兴趣不高,反而沉溺于游戏、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中,这对其身心健康成长十分不利。等等。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进一步增强福建省未成年人德育实效性的对策与措施
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外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建设事业不断发展,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变化日趋加快,其面临的问题复杂,应对的挑战日趋严峻。我们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趋势,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小学生思想的规律和形势,坚持以学生为本,传承与创新并举,注重教育实效。同时,要根据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现中国梦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断地推进、完善和实现、完成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视角、路径、对象等内在特征和方法、模式、着力点的转变,紧跟时代步伐,立足工作实际,主动更新思维方式,创新工作方法,优化工作模式,开创新的局面。
1.从教育理念看,应从以能力为导向教育向以价值观为导向教育转变。现代教育理念已经完成了从知识教育导向到能力教育导向的历史进化,如今正转向价值观教育。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养他们价值行为能力,使他们能够不断提高价值认识、价值辨别、价值选择以及价值实现的综合能力,在社会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社会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自我价值观念系统,完善自我价值观念和推进社会价值观念转型和发展。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成为最重要的主体内核,这不仅因为爱国主义情感是一种极为深沉的民族情感,而且因为中小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要求所致。正如习近平同志所强调的,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少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期望,习总书记用扣扣子来比喻青年价值取向的重要性。为此,要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加强思想品德课的价值观教育作用,强化育人实践。一方面,学校要重视中小学课程的渗透教育,使课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阵地。要紧密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有机融入到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思想品德》和高中《思想政治》德育课程体系之中。另一方面,要借鉴优秀的传统教学方式,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和授课方式,让学生在体验式、分享式学习中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的丰富内涵,让广大青少年在课堂教学中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完善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还要坚持日常教育与主题教育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灌输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利用节假日、纪念日,开展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从爱学校的一草一木到爱身边的同学老师,通过潜移默化、习惯养成,扩大、深化、升华为强烈的、深刻的爱国情怀,引导他们对社会充满好奇之心,在社会变化中为之拨散迷惘;引导他们对他人热情之时,在个人成长中学会担当责任;引导他们对中国梦憧憬向往之际,在现实生活中培养其不拒绝做小事、一步一个脚印的扎实作风。
2.从教育视角看,应从要求学生做到什么到了解学生想什么和需要什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认为教育(体制化的)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教育必须满足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要求,因而教育目的就在于培养各类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求人按照现实社会主流价值标准、人才素质规格和角色要求来塑造自己,从而在人与社会之间建立起一种适应性关系和认同性关系。在这里,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要被忽视,社会发展需要成为绝对主宰,人的内在发展需要则处于从属地位。学校要求学生根据社会的标准、规范和教师的要求去服从去做去完成某种学习行为,整个教育变成一部人才规模化生产的大型机器,学生在教育的流水线上被组装成整齐划一、统一标准的一个个符合社会规格要求的产品,这种按照一定模式和框架要求学生应成为什么人的大生产,把教育目的绝对化,不仅使教育的针对性越来越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抵制和消极对待,而且学生生动鲜活的个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被修剪甚至被抹杀。而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更是做人的思想的工作,受教育者的思想状况是整个实践活动的主体。当代的中小学生,由于学生家庭、人口、周边社会及社会结构、社会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巨大影响,他们已改变过去萧规曹随的思维定势,更多地注重自身的兴趣爱好,更多地显示强烈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个性发挥,开始作出自己的判断、选择和行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学生思想状况是现实的真实反映,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更何况每一个人也都是不断变化着的世界。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主人,是知识的主动探索者,要想达到教育目标,就必须准确把握受教育者的思想发展趋势,明确受教育者的思想处于什么状态,这是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要使我们的工作有的放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尊重、信任和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为前提,根据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渴望,用学生的语言和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独立地发现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侧重教育目的转变为侧重了解学生思想实际,这一转变过程不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提高了有效性,而且体现了教育思想路线向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精髓的回归,实现教育目标。
3.从教育路径看,应从单纯的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向立体式时空教育转变。当前教育存在两种倾向:一是以学生安全为由,坚持传统的、单一的课堂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依然枯燥无味,死气沉沉,学生不愿学、学不好的现象依旧,教师不用心、教不好的窘况依然存在;二是片面强调教育改革为由,为活动而活动。放松、放弃课堂理论教育,往往矫枉过正,导致一些社会活动、实践教育,表面上展轰轰烈烈、热热闹闹,而实际上学生获知有限、甚至获益偏颇的尴尬局面。我以为,正确的选择应该是,在加强理论教育的基础上,有效结合课堂教学、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注重社会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实践教育、实践锻炼。就社会实践的体验式教育而言,不仅要精心设计实践目的、目标和实践环节,还要精心实施,尤其要注意加强体验过程中和实践经历后的教育与引导,避免导致社会实践活动收效甚微甚至产生反效、负效情况的出现。比如说,许多县以下中小学从学校实际条件出发,开发诸如农事一日、新农村调查等的实践与活动,普遍反映取得较好的效果。实际上,仅就教育活动本身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而言,正负面情况都可能发生着、存在着。同样的农事活动,同样的农民调查,有的学生可能看到本质的一面、向前进步的一面,而产生传承的、推进的愿望;有的可能看到守旧的一面、艰辛生活的一面而产生奋斗和变革的动力;而有的则可能看到的是落后的一面,痛苦、悲伤的一面而产生畏惧、胆怯和逃离的理由。因此,活动之后的适时适当的教育引导是必需的。通过引导,让学生对农业耕作的辛苦、农民生活的艰苦有更深刻的体会、更深沉的爱恋,才会更加懂得珍惜粮食、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更加懂得热爱家乡、敬重父老乡亲的感情,并可能立下改变家乡面貌的志向。恰如让学生在播种浇水之后想象作物的生长与丰收,让其体验劳动后的成就感。套用目前时兴的互联网 句式,我想可称之为体验 教育,这或许才是体验式教育应有的内涵。事实上,既不能实施单纯的理论教育,也不可一味地开展所谓实践教育、活动教育,要实现向主体式时空教育转变,这就意味着,既把学生当做学校学习的主体,努力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能结合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家庭、社会等教育教学资源,开展知识与实践并重、校内与校外结合的主体式时空教育。由于道德本身具有强烈的社会属性,处处都在影响着社会个体和群体,这样客观上让学生能够打破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界限,让学生时时可学习,处处可学习,并能选择性地利用他们所偏好的方式(比如有人擅长逻辑思维,有人却擅长形象思维,有人则倾向于二者结合思维)进行学习。要实现主体式时空教育的转变,还意味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微信、微博中海量德育资源引导学生学习,有效拓展时间和空间开展德育和社会教育。不论你承认与否、拒绝与否,都无法避免、阻拦微信、微博的传播及其在中小学生群体学习、生活、思想以及道德观念上的影响。封堵显然不是最有效的措施,唯一正确的选择是因势利导,摒弃传统思政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单方面思想灌输和受教育者单方面接受灌输的被动模式。按照微信、微博主动、平等、开放的互动交流模式,主动利用这种信息传播方式,进行合理规范和管理。不仅让学生随时随地把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思及时发布在微信群中,将其思想、情趣、爱好、追求和苦闷等信息展示出来。而且,教师也可以秉承平等、真诚、民主参与的精神与理念,用生动形象、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语言风格的表达方式参与讨论,进行正确引导。福建德育网、泉州德育网、莆田绿色网等省内知名德育网站积极构建绿色网络、健康网络的示范平台,在建立学校主导、家长配合、社会支持的三结合教育网络,探索家校联系新途径,发挥学生家长作用。利用所在社区、社会组织等各种社会性的青少年教育组织和其他社会机构,给学生提供德育活动资源等,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积极的探索。他们通过采取爱国主义、感动中国等视频展播及图文并茂的形式,通过大量的丰富的案例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其在信息时代正确运用信息网络,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等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值得总结和推广。
4.从教学模式看,应从课堂授受教学向课堂探究教学转变。中小学德育教育是为大学思政教育的延伸以及未来个人长远发展打基础的教育。由于中小学生年纪小、见识少,身心发育尚未成熟的原因,坚持教育灌输的原则,坚持授受教学的主要课堂、主要模式当然是无可厚非的,它是对中小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最基本的途径,从而是中小学生初步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感悟一些基本政治理论和道德规范、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习惯养成中不可或缺、必不可少的。而传统的授受式课堂教学之所以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抨击,除了一些教学内容陈旧、浅薄、枯燥、无法全部解释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一些阐述解释脱离实际,苍白乏力,难以服人。学生不爱学、不愿听、不相信,效果不显著、作用影响不大,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把灌输的德育教育原则变成了灌输式、概念式、说教式、填鸭式的德育课堂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把学生当做被动吸收知识的容器和机器,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从而让学习这种主体性活动变成了一种异化性的活动。而探究式课堂教学,正是基于指导启发、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形成的教学模式。探究式课堂教学,具体来说,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社会实际,学生内心世界和真实生活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主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要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由此可知,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平等参与的活动,他们都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进入探究式课堂。把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把各种抽象的理论、枯燥的说教,通过新颖、形象的案例、生动鲜活的讨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启发学生思考,拓宽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想,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兴趣到爱好,由朦胧到明朗,由感性到理性,逐步达到由外观到内化,学会分析、判断、选择,从而形成正确的情感观念、品格。这种真诚、平等、互动的课堂探究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是值得我们在教学与教育改革实践中努力探索、大胆实践和认真总结推广的。
5.从教育方法看,应从单一性教育向多维度教育转变。
如前所述,无疑,思政课和时事课在传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小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承担着主渠道职责。思政课老师当然是中小学生思政教育的主力军,实践证明,没有这样一支教师队伍,缺乏这样一个渠道是不行的;实践也证明,加强对中小学生思政教育仅有这样一支队伍、仅靠这样一个渠道是不够的。在今天改革开放日益深入、经济社会日益复杂,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国家要求日益提高的情况下,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单一性向多维度转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日益重要。
中小学各年段的学科教学也是思政教育的重要渠道。各学科教师都应该也可以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内在的思想因素,根据学科特点和教材实际,找准文化知识和德育教育的有机契合点,找准课堂教学德育教育的切入点,有意识又不失时机、不漏痕迹地把思政教育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如历史、语文教学可以通过讲述悠久历史、优秀文化、优良传统、优美文学,有助于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有助于学生增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情感认同、思想认同和政治认同。如物理化学教学可以通过自然现象、科学定律,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意识、科学创新。即便是生物、地理教学,也可以通过生死枯荣,人类演化、沧海桑田、星空日月,有助于学生学会理解生命、热爱生活、注重生态。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些学科的长期渗透、长期影响、相互衔接和相互作用,使中小学生在日积月累的渐进教育中获得启蒙和成长。
要进一步树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意识,进一步明确学校各行政部门和全体教职员工传道、授业、解惑人人有责,都应为了实现育人目标,在从事本职工作的过程中,以各种形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努力进行的直接或间接的教育。特别是班主任教育是全员育人体系的重要排头兵。就总体而言,不论学生今后环境、工作、岗位发生什么变化,中小学时期,学校的教育,老师的影响,特别是班主任给学生留下的印记是深刻的、而且是深远的。对一部分人来说,甚至是伴随终生的,不仅在思想、品质、特征上乃至举手投足,谈吐神情都形影相随。因此,班主任在开展工作时,不仅要引导学生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爱国之心,有成才之志,有渊博之学;不仅要求学生做到什么,做好什么,更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真去引导学生的真,以自己的善去影响学生的善,以自己的美去教化学生的美,知识育人、榜样育人、言传身教。每一个教职工也都应如此,从而形成学校文化育人、教学育人、活动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全员育人、全面育人的良好育人氛围。
家庭教育在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特殊的作用,这不仅因为中小学生对家庭有很强的依赖性,而且因为家庭对尚未完全形成科学人生认识的中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因此,建立健全校内校外、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不断提高家长参与思想品德教育的主动性、自觉性,不断提高对子女教育的能力与技巧,不断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和配合,从而实现学校家庭社会对中小学生思政教育的一致性、协调性、实效性。
6.从教育着力点看,应从宏观培养什么人向微观回归生活转变。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作为对立式的教育观念、思想,在各自的轨道上相互冲突又渐行渐远。二者之争其根本问题在于培养什么样的人。但培养什么样的人,跟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应试教育是教育脱离生活之根的一种表现。主要表现在:教育倾向于过早、过强和过度地将学生引入课堂、引入书本和引入名目繁多的考试;与此同时,也倾向于过早、过强和过度地使人脱离自然、脱离社会和脱离活生生的生活。这样一来,那种扎根于生活深处的人的创造力似乎不仅没有随着知识的增长而增长,反而不同程度地遭到某种压抑,甚至扼杀。让教育回归生活,回归本身只是手段,并不是目的。回归的目的在于,一是以生活推进教育,从空洞抽象的知识教育到个体置身其间的文化教育再到生活;二是以教育引领生活,让教育的理想回归并融于生活的理想,从而使教育能够真正引领现实的生活和创造理想的生活。如果说,让教育回归并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的生活是形而下层面的回归,那么,让教育的理想回归并融于生活的理想则是形而上层面的回归。生活的理想是个体自身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并能获得自由、解放和幸福。对人所生活的世界来说,它是美好的、富足的并且是和谐的;对人的生活实践来说,它充满着创造性,能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诚如毛泽东同志在其著名的哲学文章中说,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 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既如此,我们德育的着力点,就应实现向回归生活转变。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毛泽东语),尤其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摒弃抽象的概念、僵化的教条,枯燥的背诵、纯粹的记忆和无味的考试,转而向看得见、摸得着、听得懂、做得到的具体的、形象的、生动的、鲜活的、真实的生活回归。让真实的生活,真实的细节深入到学生情感、行动、能力、判断、选择的实际状态中去,改变现在德育教育中不少地方存在的光说不做,会考不为,知行不一,理论与实践脱节、律己与律他相悖的双重标准、双重行为、双重人格的状况。当然,归根结底,其核心还是人自身能够真正获得全面的发展,并且获得自由、解放和幸福。教育的所有目的和理念就是要落细落小落实在广阔的生活之中,就像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教育一样。陶行知先生积极践行其终身笃信的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他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我以为,陶先生的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论述,至今仍回荡着真理的声音。最世俗的也许是最纯真的,最平常的一定是最真实的,融于生活本身的教育将获得最真诚的成效。教育回归生活就是回归教育的本源,思想教育着力点向回归生活的转变将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也将成为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对于我们今天教育的改革和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和积极践行。
7.从队伍建设看,应从事务性队伍建设向研究型队伍建设转变。中小学德育工作离不开一支热爱教育教学、思想觉悟高、业务能力优、专业水平强的师资队伍。当前中小学德育师资队伍相当一部分精力集中在事务性工作上,即处理一些日常性的、事务性的德育工作。如班级日常管理、班队团会课、主题活动(班团活动)、德育活动的策划与组织、日常的校园文明建设等,这当然是必需的,但陷于事务主义不能自拔则是必须避免也是完全可能避免的。所谓事务主义,是指缺乏目标计划,不辨主次因果,不分轻重缓急,不注意研究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政治思想教育的规律特点,而只埋头于日常琐碎事务的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不注意在日常工作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创新经验、总结经验。满足于知道了、做完了、做过了,疲于应对、应付、应急。应该承认,学校有些工作有其日常性和重复性,然而,作为一种教育科学,德育工作更有其科学性、艺术性和创造性,为此必须加强理论探索,加强德育科研工作,建设研究型德育队伍,将德育科研工作落到实处,除了选拔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师德师风高尚、业务能力强的德育工作者和研究者进入思政教师队伍、德育教研队伍,加强德育骨干队伍培训,指导思政教师专业化发展外,重要的是思政教师要真正热爱自己的工作,明确指导思想,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新工作方法,从自发做工作向自觉做好工作提升,进一步加强理论武装,理论概括,理论探索、理论总结、理论提升,深入学生思政工作实际,摸清学生德育现状,探讨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探索新时期中小学德育的新特点、新规律和新途径,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理论素养,从而能根据不同时期的年龄特征,不同区域的学生习俗,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状态和不同环境成长的学生认知,以及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活动,而更重要的是思政教师要坚持和履行言传身教的一致性,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思政教师要让学生相信自己所教的教材内容,则自己要真信,教师要让学生崇敬自己所宣传的英雄人物,则自己要崇敬;教师要求学生去做的,则教师自己要做到,让学生体味到教师的真心、真诚与真理,如果思政教师言不由衷或者言行不一,甚至说归说,做归做,课堂说一套,课后做一套,则可能产生的结果只能是教师说得越多,学生不满情绪越大,学生对教师的不信任、对教学的不信任度越大,逆反心理越强,其对学生的负面影响越深,对学生思想心理伤害越深。我们要求学生信教师,其重要基础就是教师要能让学生信、值得学生信。一名成功的教师是一道学生永远感念的风景。当思政教师以自己的学识、人品、人格拉近与学生心理距离时,不仅使学生对教师上升到感情需要,也使思政教师自己的工作由职业上升到职责的需要。对中小学生是如此,对中小学思政教师尤其如此。
目前,我省已形成一个多育并举的大好局面,在今后的工作中,应不断创新学校德育思路,将增强转型期的德育实效性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来抓,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让学生得到更健康、更全面的发展!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