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有机化学(李小瑞)

書城自編碼: 2884100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教材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
作者: 李小瑞 编
國際書號(ISBN): 9787122274687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10-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524/859
書度/開本: 16K 釘裝: 平

售價:HK$ 103.5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第三帝国图文史(修订版):纳粹德国浮沉实录(彩色精装典藏版)
《 第三帝国图文史(修订版):纳粹德国浮沉实录(彩色精装典藏版) 》

售價:HK$ 201.6
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历史秘辛与未来挑战
《 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历史秘辛与未来挑战 》

售價:HK$ 82.8
中国社会经济史
《 中国社会经济史 》

售價:HK$ 106.8
犯罪心理X档案:法医精神科医生真实办案手记(第一季)法医精神科医师心理解剖手记
《 犯罪心理X档案:法医精神科医生真实办案手记(第一季)法医精神科医师心理解剖手记 》

售價:HK$ 57.6
台湾农业产业发展研究
《 台湾农业产业发展研究 》

售價:HK$ 117.6
流风回雪:六朝名士的庙堂与山林(论衡系列)
《 流风回雪:六朝名士的庙堂与山林(论衡系列) 》

售價:HK$ 81.6
妈妈,我想为自己而活
《 妈妈,我想为自己而活 》

售價:HK$ 69.6
再造大唐:郭子仪评传
《 再造大唐:郭子仪评传 》

售價:HK$ 93.6

 

編輯推薦:
国家精品课程有机化学配套使用教材,积作者30多年有机化学教学经验和体会编写而成。
主要的图和反应式都尽量采用双色显示,对关键位置进行标注,以求达到更加直观、切中要害的效果;对抽象难懂的文字内容也尽量附加图示,使复杂的内容简明化。
配有数十个动画链接,使用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即可轻松观看。
每章末尾都有本章的知识重点、关键词、相关化合物的制备及化学性质小结,并对个别反应较多的章节进行小结,以便于学生快速浏览,熟悉反应。
采用脂肪族化合物和芳香族化合物合编体系,主要按照官能团介绍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合物,尽量联系有机化学的前沿进展,力求反映有机化学学科的新成果。
內容簡介:
《有机化学》是国家精品课程“有机化学”配套使用教材,也是作者积30多年有机化学教学经验和体会编写而成。主要的图和反应式都尽量采用双色显示,对关键位置进行标注,以求达到更加直观、切中要害的效果;对抽象难懂的文字内容也尽量附加图示,使复杂的内容简明化。配有数十个动画链接,使用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即可轻松观看。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
《有机化学》采用脂肪族化合物和芳香族化合物合编体系,主要按照官能团介绍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合物。全书共20章,每章末尾都有本章的知识重点、相关化合物的制备及化学性质小结,并对个别反应较多的章节进行小结,以便于学生快速浏览,熟悉反应。
《有机化学》内容精练、重点突出、注重基础、强化应用,适宜用作高等院校化学、化工、制药、材料、环境、轻工、食品、生物等专业“有机化学”课程的教材,也可供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教师和学生参考。
關於作者:
李小瑞,女,陕西科技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学科带头人,陕西省级有机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带头人。从教34年来,一直坚守在本科教学一线,每年都为本科生教授有机化学。主持并主讲国家精品课程有机化学,曾经获陕西省第三届教学名师奖、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荣誉和奖励,多次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和课堂教学质量奖。曾编著出版有机化学学习与考研辅导、轻化工助剂、新领域精细化工和高分子科学实验方法等教材及陶瓷添加剂、皮革化学品等教学参考书。科研方面主要从事有机及高分子轻化工助剂的研究,曾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二项、三等奖二项,陕西省专利奖二等奖一项。
目錄
第1 章 绪论1
1.1 有机化学发展简史 1
1.2 有机化合物的特性 2
1.2.1 组成特点 2
1.2.2 结构特点 2
1.2.3 性质 2
1.3 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和结构式 3
1.4 有机化合物中的共价键 4
1.4.1 共价键的形成 4
1.4.2 共价键的基本属性 8
1.4.3 共价键的断裂方式与有机反应的类型 10
1.5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11
1.5.1 偶极-偶极相互作用 11
1.5.2 色散力 12
1.5.3 氢键 12
1.6 有机化学中的酸碱理论 13
1.6.1 Br nsted酸碱理论 13
1.6.2 Lewis酸碱理论 15
1.6.3 硬软酸碱理论 15
1.7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16
1.7.1 按碳架分类 16
1.7.2 按官能团分类 17
本章精要速览 18
习题 19
 第2 章 烷烃和环烷烃21
2.1 烷烃和环烷烃的构造异构 21
2.2 烷烃和环烷烃的命名 22
2.2.1 伯、仲、叔、季碳及伯、仲、叔氢 22
2.2.2 烷基和亚烷基 22
2.2.3 烷烃的命名 23
2.2.4 环烷烃的命名 24
2.3 烷烃和环烷烃的结构 25
2.3.1 σ键的形成及其特性 25
2.3.2 环烷烃的结构与环的稳定性 26
2.4 烷烃和环烷烃的构象 29
2.4.1 乙烷的构象 29
2.4.2 丁烷的构象 29
2.4.3 环己烷的构象 30
2.4.4 取代环己烷的构象 32
2.5 烷烃和环烷烃的物理性质 33
2.5.1 沸点 34
2.5.2 熔点 34
2.5.3 相对密度 35
2.5.4 溶解度 35
2.5.5 折射率 35
2.6 烷烃和环烷烃的化学性质 35
2.6.1 自由基取代反应 35
2.6.2 氧化反应 40
2.6.3 异构化反应 40
2.6.4 裂化反应 41
2.6.5 小环环烷烃的加成反应 41
2.7 烷烃和环烷烃的主要来源及代表性烷烃 42
2.7.1 烷烃和环烷烃的主要来源 42
2.7.2 代表性烷烃和烷烃混合物 43
本章精要速览 44
习题 45
 第3 章 烯烃和炔烃47
3.1 烯烃和炔烃的结构 47
3.1.1 烯烃的结构 47
3.1.2 炔烃的结构 49
3.1.3 π键的特性 50
3.2 烯烃和炔烃的同分异构 50
3.3 烯烃和炔烃的命名 51
3.3.1 烯基和炔基 51
3.3.2 烯烃和炔烃的系统命名 52
3.3.3 烯烃顺反异构体的命名 52
3.3.4 烯炔的命名 54
3.4 烯烃和炔烃的物理性质 54
3.5 烯烃和炔烃的化学性质 55
3.5.1 催化加氢反应 56
3.5.2 离子型加成反应 57
3.5.3 自由基加成反应 66
3.5.4 协同加成反应 68
3.5.5 催化氧化反应 71
3.5.6 聚合反应 71
3.5.7 α-氢原子的反应 73
3.5.8 炔烃的活泼氢反应 74
3.6 烯烃和炔烃的工业生产及制法 76
3.6.1 低级烯烃的工业生产 76
3.6.2 乙炔的工业生产 76
3.6.3 烯烃的实验室制法 76
3.6.4 炔烃的实验室制法 77
本章精要速览 78
烯烃的化学性质小结 79
炔烃的化学性质小结 80
习题 81
 第4 章 二烯烃 共轭体系85
4.1 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 85
4.1.1 二烯烃的分类 85
4.1.2 二烯烃的命名 85
4.2 二烯烃的结构 86
4.2.1 丙二烯的结构 86
4.2.2 1,3-丁二烯的结构 86
4.3 电子离域与共轭体系 88
4.3.1 π-π共轭 88
4.3.2 p-π共轭 89
4.3.3 超共轭 90
4.4 共振论 92
4.4.1 共振论的基本概念 92
4.4.2 共振极限结构式 92
4.4.3 书写极限结构式遵循的基本原则 93
4.4.4 共振论的应用及其局限性94
4.5 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 95
4.5.1 共轭二烯烃的加成反应 95
4.5.2 共轭二烯加成反应的理论解释 96
4.5.3 周环反应 97
*4.5.4 周环反应的理论解释 100
4.5.5 聚合反应与合成橡胶 103
4.6 重要共轭二烯烃的工业制法 104
4.6.1 1,3-丁二烯的工业制法 104
4.6.2 2-甲基-1,3-丁二烯的工业制法 104
4.7 环戊二烯 105
4.7.1 工业来源和制法 105
4.7.2 化学性质 105
本章精要速览 106
共轭双烯的化学性质小结 107
习题 108
 第5 章 芳烃 芳香性110
5.1 芳烃的构造异构和命名 110
5.1.1 构造异构 110
5.1.2 命名 111
5.2 苯的结构 112
5.2.1 凯库勒结构式 112
5.2.2 价键理论对苯的结构的描述 112
5.2.3 分子轨道理论 113
5.2.4 共振论对苯分子结构的解释 114
5.3 单环芳烃的物理性质 114
5.4 单环芳烃的化学性质 114
5.4.1 芳烃苯环上的反应 115
5.4.2 芳烃侧链烃基上的反应 122
5.5 苯环上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则 124
5.5.1 两类定位基 124
5.5.2 苯环上取代反应定位规则的理论解释 125
5.5.3 二取代苯的定位规则 129
5.5.4 定位规则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 129
5.6 稠环芳烃 131
5.6.1 萘 131
5.6.2 其他稠环芳烃 135
5.7 芳香性 136
5.7.1 Hückel规则 136
5.7.2 非苯芳烃及其芳香性的判断 137
5.8 富勒烯 石墨烯 138
5.9 单环芳烃的来源 139
5.9.1 从煤焦油分离 139
5.9.2 芳构化 140
5.9.3 从石油裂解产品中分离140
5.10 多官能团化合物的
命名 140
本章精要速览 142
单环芳烃的化学性质小结 143
稠环芳烃的化学性质小结 143
习题 144
 第6 章 立体化学148
6.1 同分异构体的分类 148
6.2 手性和对称性 148
6.2.1 偏振光和物质的旋光性 148
6.2.2 旋光仪和比旋光度 149
6.2.3 分子的手性与旋光性 150
6.2.4 分子的对称性与旋光性 150
6.3 具有一个手性中心的对映异构 151
6.3.1 对映体和外消旋体的性质 151
6.3.2 构型的表示方法 152
6.3.3 构型的标记方法 153
6.4 具有两个和两个以上手性中心的对映异构 154
6.4.1 具有两个不同手性碳原子的对映异构 154
6.4.2 具有两个相同手性碳原子的对映异构 155
6.4.3 具有多个手性碳原子的对映异构 155
6.5 脂环化合物的立体异构 156
6.5.1 脂环化合物的顺反异构 156
6.5.2 脂环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157
6.6 不含手性中心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157
6.6.1 丙二烯型化合物 157
6.6.2 联苯型化合物 158
6.7 手性中心的产生 159
6.7.1 第一个手性中心的产生 159
6.7.2 第二个手性中心的产生 159
6.8 不对称合成 159
6.9 立体化学在研究反应机理中的应用 161
*6.10 手性与手性药物 162
本章精要速览 163
习题 164
 第7 章 卤代烃167
7.1 卤代烃的分类 167
7.1.1 卤代烷的分类 168
7.1.2 卤代烯烃和卤代芳烃的分类 168
7.2 卤代烃的命名 168
7.2.1 简单卤代烃的命名 168
7.2.2 卤代烷的系统命名法 168
7.2.3 卤代烯烃和卤代芳烃的系统命名法 169
7.3 卤代烃的制法 169
7.3.1 由烃卤化 169
7.3.2 由不饱和烃加成 170
7.3.3 由醇制备 170
7.3.4 卤原子交换反应 170
7.3.5 多卤代烃部分脱卤化氢 171
7.3.6 芳烃的卤甲基化 171
7.3.7 由重氮盐制备 171
7.4 卤代烃的物理性质 171
7.5 卤代烷的化学性质 172
7.5.1 亲核取代反应 172
7.5.2 消除反应 174
7.5.3 与金属反应 176
7.5.4 相转移催化反应 178
7.6 亲核取代反应机理 179
7.6.1 单分子亲核取代反应SN1机理 179
7.6.2 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SN2机理 181
7.6.3 分子内亲核取代反应机理邻基效应 182
7.7 消除反应的机理 183
7.7.1 单分子消除取代反应E1机理 183
7.7.2 双分子消除取代反应E2机理 184
7.8 影响亲核取代反应和消除反应的因素 185
7.8.1 烷基结构的影响 185
7.8.2 进攻试剂的影响 187
7.8.3 卤原子离去基团的影响 188
7.8.4 溶剂的影响 189
7.8.5 反应温度的影响 190
7.9 卤代烯烃和卤代芳烃的化学性质 190
7.9.1 双键位置对卤原子活泼性的影响 190
7.9.2 乙烯型和苯基型卤代烃的化学性质 192
7.9.3 烯丙型和苄基型卤代烃的化学性质 195
7.10 氟代烃 197
7.10.1 氟利昂 197
7.10.2 含氟高分子材料 198
本章精要速览 199
卤代烃的制备及卤烷化学性质小结 200
芳基卤的制备及性质小结 200
习题 201
 第8 章 有机化学中的波谱方法205
8.1 分子吸收光谱和分子结构 205
8.2 红外光谱 206
8.2.1 分子的振动和红外光谱 206
8.2.2 有机化合物基团的特征频率 209
8.2.3 有机化合物红外光谱解析 212
8.3 核磁共振 214
8.3.1 核磁共振的产生 214
8.3.2 化学位移 217
8.3.3 1H NMR的自旋偶合与自旋裂分 220
8.3.4 1H NMR的谱图解析 223
8.3.5 结合红外及核磁共振氢谱推断结构举例 225
8.3.6 13C核磁共振谱简介 227
*8.4 紫外光谱 228
8.4.1 UV 光谱的产生及UV谱图 228
8.4.2 UV 术语 229
8.4.3 UV 吸收带及其特征 229
*8.5 质谱 231
8.5.1 质谱仪和质谱图 231
8.5.2 分子离子峰 232
本章精要速览 234
习题 234
 第9 章 醇和酚239
9.1 醇和酚的分类、同分异构和命名 239
9.1.1 醇和酚的分类 239
9.1.2 醇和酚的构造异构 240
9.1.3 醇和酚的命名 240
9.2 醇和酚的结构 242
9.3 醇和酚的制法 242
9.3.1 醇的制法 242
9.3.2 酚的制法 245
9.4 醇和酚的物理性质与波谱特征 247
9.4.1 醇和酚的物理性质 247
9.4.2 醇和酚的波谱性质 248
9.5 醇的化学性质 250
9.5.1 醇的酸碱性 250
9.5.2 醚的生成 251
9.5.3 酯的生成 252
9.5.4 卤代烃的生成 253
9.5.5 脱水反应 255
9.5.6 氧化反应 258
9.6 酚的化学性质 260
9.6.1 酚的酸性 260
9.6.2 酚醚的生成 262
9.6.3 酚酯的生成 262
9.6.4 酚与三氯化铁的显色反应 263
9.6.5 酚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 263
9.6.6 酚的氧化和还原 268
本章精要速览 269
醇的制备及性质小结 270
酚的制备及性质小结 271
习题 272
 第10 章 醚和环氧化合物275
10.1 醚和环氧化合物的命名 275
10.2 醚和环氧化合物的结构 276
10.2.1 醚的结构 276
10.2.2 环氧化合物的结构 276
10.3 醚和环氧化合物的制法 276
10.3.1 醚和环氧化合物的工业合成 276
10.3.2 Williamson合成法 276
10.3.3 不饱和烃与醇的反应 278
10.4 醚的物理性质和波谱特征 279
10.4.1 醚的物理性质 279
10.4.2 醚的波谱特征 280
10.5 醚和环氧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280
10.5.1 钅羊盐的生成 281
10.5.2 酸催化碳氧键断裂 281
10.5.3 环氧化合物的开环反应282
10.5.4 环氧乙烷与Grignard试剂的反应 283
10.5.5 Claisen重排 283
10.5.6 过氧化物的生成 284
10.6 冠醚 284
本章精要速览 285
醚的制备及化学性质小结 286
环氧化合物的制备及化学性质小结 286
习题 287
 第11 章 醛、酮和醌289
11.1 醛和酮的分类和命名 289
11.1.1 醛和酮的分类 289
11.1.2 醛和酮的命名 289
11.2 醛和酮的结构 290
11.3 醛和酮的制法 290
11.3.1 醛和酮的工业合成 290
11.3.2 伯醇和仲醇的氧化 291
11.3.3 羧酸衍生物的还原 291
11.3.4 芳环上的酰基化 292
11.3.5 同碳二卤化物水解 292
11.3.6 炔烃水合 292
11.3.7 其他方法 292
11.4 醛和酮的物理性质及波谱特征 293
11.4.1 醛和酮的物理性质 293
11.4.2 醛和酮的波谱特征 293
11.5 醛和酮的化学性质 295
11.5.1 羰基的亲核加成反应概论 295
11.5.2 羰基的亲核加成 297
11.5.3 α-氢原子的反应 306
11.5.4 氧化和还原 311
11.6 α,β-不饱和醛、酮的特性 314
11.6.1 与亲电试剂加成 314
11.6.2 与亲核试剂加成 314
11.6.3 还原反应 315
11.7 乙烯酮 316
11.8 醌 317
11.8.1 醌的制法 318
11.8.2 醌的化学性质 318
本章精要速览 320
醛、酮的制备及化学性质小结 321
习题 325
第12 章 羧 酸330
12.1 羧酸的分类和命名 330
12.1.1 羧酸的分类 330
12.1.2 羧酸的命名 330
12.2 羧酸的结构 331
12.3 羧酸的制法 331
12.3.1 羧酸的工业合成 331
12.3.2 伯醇、醛的氧化 332
12.3.3 腈水解 332
12.3.4 Grignard试剂与CO2作用 333
12.3.5 酚酸合成 333
12.4 羧酸的物理性质和波谱特征 333
12.4.1 羧酸的物理性质 333
12.4.2 羧酸的波谱特征 335
12.5 羧酸的化学性质 336
12.5.1 羧酸的酸性 336
12.5.2 羧酸衍生物的生成 339
12.5.3 羧基被还原 341
12.5.4 脱羧反应 341
12.5.5 二元羧酸的受热反应 342
12.5.6 α-氢原子的反应 343
12.6 羟基酸 344
12.6.1 羟基酸的制法 344
12.6.2 羟基酸的性质 345
本章精要速览 346
羧酸的制备及化学性质小结 347
习题 348
第13 章 羧酸衍生物351
13.1 羧酸衍生物的命名 351
13.2 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和波谱特征 352
13.2.1 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 352
13.2.2 羧酸衍生物的波谱特征 352
13.3 羧酸衍生物的化学性质 354
13.3.1 酰基上的亲核取代 354
13.3.2 酰基上的亲核取代反应机理及相对活性 356
13.3.3 还原反应 357
13.3.4 与Grignard试剂的反应 359
13.3.5 酰胺氮原子上的反应 360
13.4 碳酸衍生物 362
13.4.1 碳酰氯 362
13.4.2 碳酰胺 363
13.4.3 碳酸二甲酯 364
本章精要速览 365
羧酸衍生物的相互转化及化学性质小结 366
习题 367
第14 章 β-二羰基化合物370
14.1 酮-烯醇互变异构 370
14.2 乙酰乙酸乙酯的合成——Claisen酯缩合反应 372
14.3 乙酰乙酸乙酯的性质及其在合成上的应用 373
14.3.1 亚甲基上的烃基化和酰基化 373
14.3.2 酮式分解和酸式分解 374
14.3.3 乙酰乙酸乙酯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 374
14.4 丙二酸二乙酯的合成及应用 376
14.4.1 丙二酸二乙酯的合成 376
14.4.2 丙二酸二乙酯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 376
14.5 Knoevenagel反应 377
14.6 Michael加成 377
14.7 其他含活泼亚甲基的化合物 379
本章精要速览 379
习题 380
第15 章 有机含氮化合物383
15.1 硝基化合物 383
15.1.1 硝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383
15.1.2 硝基的结构 383
15.1.3 硝基化合物的制备 384
15.1.4 硝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波谱特征 384
15.1.5 硝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385
15.2 胺 389
15.2.1 胺的分类和命名 390
15.2.2 胺的结构 391
15.2.3 胺的制法 392
15.2.4 胺的物理性质和波谱特征 395
15.2.5 胺的化学性质 396
15.2.6 季铵盐和季铵碱 405
15.2.7 二元胺 407
15.3 重氮与偶氮化合物 408
15.3.1 重氮盐的制备——重氮化反应 408
15.3.2 重氮盐的反应及其在合成中的应用 409
15.4 腈 415
15.4.1 腈的命名 415
15.4.2 腈的化学性质 415
15.4.3 丙烯腈 417
本章精要速览 418
脂肪族伯胺的制备及化学性质小结 419
芳香族伯胺的制备及化学性质小结 420
习题 420
第16 章 含硫、含磷和含硅有机化合物424
16.1 含硫有机化合物 425
16.1.1 硫醇、硫酚、硫醚 425
16.1.2 磺酸 428
*16.1.3 芳磺酰胺和磺胺类药物 431
*16.1.4 离子交换树脂 432
16.2 有机含磷化合物 434
16.2.1 烷基膦的结构 434
16.2.2 有机磷化合物作为亲核试剂的反应 435
16.2.3 磷酸酯 435
*16.2.4 有机磷农药 436
*16.2.5 不对称催化中的膦配体 437
*16.3 有机硅化合物 438
16.3.1 有机硅化合物的结构 438
16.3.2 有机卤硅烷 439
16.3.3 高分子有机硅简介 441
本章精要速览 444
习题 446
第17 章 杂环化合物448
17.1 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命名和结构 449
17.1.1 分类和命名 449
17.1.2 结构和芳香性 450
17.2 五元杂环化合物 453
17.2.1 五元杂环的来源和制法 453
17.2.2 五元杂环的化学性质 453
17.3 六元杂环化合物 457
17.3.1 吡啶 457
17.3.2 嘧啶 459
17.4 稠杂环化合物 460
17.4.1 吲哚 460
17.4.2 喹啉 461
17.4.3 嘌呤 462
本章精要速览 463
习题 463
第18 章 类脂化合物466
18.1 油脂 466
18.1.1 油脂的结构和组成 466
18.1.2 油脂的性质 467
18.1.3 油脂的用途 469
18.2 肥皂和表面活性剂 469
18.2.1 肥皂的两亲结构 469
18.2.2 表面活性剂 469
18.3 蜡 471
18.4 磷脂 472
18.5 萜类化合物 473
18.5.1 单萜 473
18.5.2 倍半萜 475
18.5.3 双萜 475
18.5.4 三萜 476
18.5.5 四萜 476
18.6 甾族化合物 477
18.6.1 甾醇类 477
18.6.2 胆酸类 478
18.6.3 甾体激素 479
本章精要速览 479
习题 480
* 第19 章 碳水化合物482
19.1 碳水化合物的分类 482
19.2 单糖 482
19.2.1 单糖的构型和标记 483
19.2.2 单糖的氧环式结构 484
19.2.3 单糖的构象 486
19.2.4 单糖的化学性质 486
19.2.5 脱氧糖 490
19.2.6 氨基糖 490
19.3 二糖 491
19.3.1 蔗糖 491
19.3.2 麦芽糖 492
19.3.3 纤维二糖 493
19.4 多糖 493
19.4.1 淀粉 493
19.4.2 纤维素 496
本章精要速览 498
习题 499
* 第20 章 氨基酸、蛋白质和核酸501
20.1 氨基酸 501
20.1.1 氨基酸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501
20.1.2 氨基酸的制法 503
20.1.3 氨基酸的性质 504
20.2 多肽 506
20.2.1 多肽的分类和命名 506
20.2.2 多肽结构的测定 507
20.2.3 多肽的合成 508
20.3 蛋白质 510
20.3.1 蛋白质的组成和分类 510
20.3.2 蛋白质的结构 511
20.3.3 蛋白质的性质 514
20.3.4 酶 516
20.4 核酸 516
20.4.1 核酸的组成 516
20.4.2 核酸的结构 518
20.4.3 核酸的生物功能 519
*20.5 生物技术和生物技术药物 520
20.5.1 基因工程 520
20.5.2 干扰素 520
20.5.3 多肽类药物 520
20.5.4 抗体药 521
本章精要速览 521
习题 522
参考文献524
內容試閱
致任课教师
本教材是教育部精品课程有机化学配套使用教材,适宜用作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工程、轻化工程、食品工程等专业有机化学课程的教材,也可用作其他化学化工类专业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在教材体系上,本书以官能团为主线,采用脂肪族化合物和芳香族化合物合编体系,按照官能团来介绍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物理和化学性质、制备、重要的反应机理等。全书共20章,打*的章节为选学内容,可由任课教师自行决定是否讲授。
在内容方面,本书删去或精简了一些比较陈旧的、用化学法鉴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反应,强化了波谱方法在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中的应用;精简了小分子有机硅的部分内容,增加了更加具有实用价值的高分子有机硅和有机硅偶联剂的简介。在系统、完整地介绍有机化学知识体系的同时,本书尽量联系有机化学的前沿进展,将Heck反应、杯芳烃、石墨烯、青蒿素、碳酸二甲酯的应用、不对称手性合成、有机磷手性配体、人类基因组计划等内容分散在有关章节中叙述讨论或简要介绍,将立体化学、绿色化学的基本概念贯穿于全书之中。
根据编者执教34年的教学经验和体会,工科有机化学课程学时较少,内容取舍上更加注重应用,课堂讨论和讲解难以深入,学生感到有机反应太多,太难记。打开书什么都会,合起书什么都不记得,做题时不知从何下手,一不小心就写错是大多数同学学习有机化学时的困惑。针对这种情况,本书在每章的末尾,除了本章习题外,还有本章的知识重点、相关化合物的制备及化学性质小结,并对个别反应较多的章节进行小结,以便于学生不断整体阅读,快速浏览,增强记忆,熟悉反应。
本书的另一特点是在讨论问题时,尽可能多地在相关的图中或反应式中的关键位置进行标注,以求达到更加直观、切中要害的效果;对抽象难懂的文字内容也尽量附加图示,力求用更加简单、更加直接的方式来描述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
限于编者的水平,书中的疏漏和不妥之处,敬请兄弟院校有关教师和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致学生
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分支,也是极具魅力、有实用性的基础学科。有机化学课程是化学、化工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为了帮助大家学好这门课,我想在这里谈谈学习方法。
很多同学在学习有机化学这门课程时,喜欢沿用中学时期的学习方法,像背英语单词那样背反应。而对中学时期没有接触过的内容,如有机化合物中电子云的分布及有机化学反应过程中电子云的转移等,则有畏难、厌学甚至是抵触情绪,造成的结果就是大家觉得有机反应多而乱、不规律、不好记。 虽然在学习有机化学的过程中,必要的记忆是不可或缺的,但光靠死记硬背是肯定不能学好有机化学的,我们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来记反应。一些看似复杂的人名反应和重排反应,在理解了它的反应的原理和详细过程后,就会变得容易记住了。
在理解有机化合物的化学反应时,掌握有机化合物中电子云的分布及反应过程中电子云的转移情况是至关重要的。根据反应物的结构、电子云分布状况及反应试剂、反应条件等,我们可以判断反应的类型和产物的结构。例如,离子型反应总是发生在极性键上,键的极性越强,就越容易发生离子型反应;亲电试剂总是进攻反应物分子中带有部分负电荷或电子云密度较大的位置,而亲核试剂却总是进攻反应物分子中带有部分正电荷或电子云密度较小的位置等,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因此,我们经常强调,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是有机化学的核心。
尽管有机化学反应众多,内容庞杂,但始终有一条主线贯穿,这就是稳定性原理。稳定性包括各类基本反应的活性中间体,如自由基、碳正离子、碳负离子等,以及异构现象。例如,亲电加成反应中的Markovnikov规则、烯烃自由基加成时的过氧化物效应、烷烃及烯烃自由基取代的选择性、消除反应中的Saytzeff规则、苯环的芳香性易亲电取代而不易加成、氧化的性质等,都可以用稳定性原理解释。通过稳定性原理,可以把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能的关系辩证地统一起来,将体系的稳定性大小和能量高低、电子效应、立体效应以及反应活性、反应规律联系起来,那些内容庞杂的知识点也就变得容易理解和记忆了。
学好有机化学的前提是要走进有机化学,喜欢有机化学,并且愿意为学习有机化学付出时间和精力。以下的技术性措施可供参考:①课前预习,课后复习;②学会听课,及时发问,提高学习效率;③提纲挈领,把握结构与性能的关系;④学会整体阅读,及时总结,按时完成作业;⑤必要的记忆,如命名原则、某些重要的反应等。通过必要的记忆,可以熟悉反应,发现规律,活跃思维,提高兴趣。
学好有机化学必须重视实验。有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的规律和理论大都是在总结大量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发现的。有机化学的教学由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后习题三大块内容构成,它们并非是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通过实验,我们不仅能够学会正确的实验操作技能,还能够获得对许多有机反应的感性认识和更深刻的理解。
毫无疑问,阅读本书的学生人数要比教师人数多得多。我十分乐意得到由你们反馈的信息,供我在今后的教学以及本教材的修改工作中参考。
致谢
感谢首届教学名师、大连理工大学高占先教授和华东理工大学荣国斌教授在百忙中对拙作进行了认真的审阅! 他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提出了非常重要的意见,使我有机会将原来的不完善之处减至低程度。
感谢化学工业出版社的热情约稿和具体帮助!感谢我的教学团队! 特别是赵艳娜、刘保健两位老师,他们替我分担了本学年的本科生教学工作,使我能够专心致志地从事本教材的编写。感谢阎河、赵艳娜、赖小娟、张金、吴金、李慧、费贵强、王海花、王磊、杨晓武、李培枝、王小荣、黄文欢、赵宁等老师参与了本书配套课件、动画、扫一扫二维码的制作!
感谢陕西科技大学沈一丁教授审阅了部分内容并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见。
感谢参考文献中的各位作者!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参考了他们的教材或著作,从中受到启发,学到了很多知识,并引用了其中的一些图和反应式。
感谢每一位为本书的编著、出版提供帮助和支持的朋友!
李小瑞
Email:yjhxjc@sust.edu.cn
陕西科技大学,西安
2016年3月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