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新经济史革命:计量学派与新制度学派
》
售價:HK$
89.7
《
盗墓笔记之秦岭神树4
》
售價:HK$
57.3
《
战胜人格障碍
》
售價:HK$
66.7
《
逃不开的科技创新战争
》
售價:HK$
103.3
《
漫画三国一百年
》
售價:HK$
55.2
《
希腊文明3000年(古希腊的科学精神,成就了现代科学之源)
》
售價:HK$
82.8
《
粤行丛录(岭南史料笔记丛刊)
》
售價:HK$
80.2
《
岁月待人归:徐悲鸿自述人生艺术
》
售價:HK$
59.8
|
內容簡介: |
传统法学理论和多数实务人士,认为犯罪人的主观恶性与危害社会的客观行为相统一,并长期纠结于主观归罪与客观归罪的孰是孰非,认为刑期(罪行)重的罪犯一定比刑期轻的罪犯危害社会心理严重。本书的研究结果证明,罪犯的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的恶性程度不完全成正相关。
本书以问卷调查得到的真实数据为依据总结观点,通过科学合理分析,既突出了法律心理学的研究特色,又促进了法律科学的研究方法更加科学化和实证化。
|
關於作者: |
张雅凤,女,1956年出生,吉林省公主岭市人,1982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大学本科,学士学位。现任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心理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主要研究领域:罪犯改造心理学、侦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是省级精品课程《罪犯改造心理学》的课程负责人。独著、主编或参与撰写的学术著作有《挫折心理及调适》、《罪犯改造心理学新编》、《罪犯改造心理学》等6部,公开发表独立完成的学术论文30余篇,科研成果总计约100万字。
|
目錄:
|
第一章罪犯的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界定
一、刑法学关于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界定
(一)刑法以罪犯的刑期衡量罪行的轻重
(二)刑法关于犯罪的概念中明确界定了社会危害性
(三)刑法没有明确提出危害社会心理及其恶性程度
二、犯罪学关于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界定
(一)犯罪学对犯罪的界定突出了社会危害性
(二)犯罪学没有明确提出危害社会心理及其恶性程度
三、犯罪心理学关于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界定
(一)犯罪心理学与刑法一致,以犯罪行为结果的危害性来衡量罪行的
轻重
(二)犯罪心理学对犯罪心理的概念明确界定,但对危害社会心理及其恶性
程度没有界定
四、根据人类生活经验的积淀对罪行与危害性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
界定
(一)根据人类一般生活经验的积淀对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
界定
(二)罪犯和监狱警察对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认识
五、笔者关于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观点
(一)笔者关于罪行和危害社会心理含义的观点
(二)笔者关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观点
六、研究罪犯的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相关性的意义
(一)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促进我国《刑法》的制定和执行进一步完善
(二)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从深层次提高罪犯心理的改造质量
第二章从心理形式和心理内容上分析罪犯的罪行与危害社会
心理恶性程度的相关性
一、心理的形式起主导作用导致犯罪的罪犯其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
不完全成正相关
(一)心理形式起主导作用导致犯罪的罪犯认知能力较差
(二)心理形式起主导作用导致犯罪的罪犯多数人具有难以适应社会的
情绪特征
(三)心理形式起主导作用导致犯罪的罪犯正确意志薄弱
(四)心理形式起主导作用导致犯罪的罪犯社会智力水平较低
(五)心理形式起主导作用导致犯罪的罪犯把自己的气质扬短避长
(六)心理形式起主导作用导致犯罪的罪犯心理健康水平低
(七)心理形式起主导作用导致游戏型犯罪
(八)心理形式起主导作用导致过失犯罪
二、心理内容起主导作用导致犯罪的罪犯其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成
正相关
(一)心理内容起主导作用导致犯罪的罪犯具有强烈和畸变的不合理
欲望
(二)心理内容起主导作用导致犯罪的罪犯具有卑劣的品德
(三)心理内容起主导作用导致犯罪的罪犯具有贪婪的价值观或偏邪
的信仰
(四)心理内容起主导作用导致犯罪的有些罪犯具有强烈的反社会
意识
(五)心理内容起主导作用导致犯罪的罪犯形成了顽固的错误意志
(六)心理内容起主导作用导致犯罪的罪犯具有双重人格
第三章从犯罪原因上分析罪犯的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
的相关性
一、从生活经历上分析罪犯的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相
关性
(一)不良或不幸童年经历的罪犯形成了严重的危害社会心理的早期
心理阴影
(二)不良或不幸的成年经历者容易产生报复社会的逆反心理
(三)根据不同刑期和不同罪类罪犯生活经历的差异比较其罪行与危害
社会心理的恶性程度
二、从犯罪动机和手段上分析罪犯的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
相关性
(一)从犯罪动机的内容分析罪犯的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相
关性
(二)根据犯罪动机的预谋程度分析罪犯的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
的相关性
(三)根据不同刑期的罪犯作案手段的差异比较其罪行与危害社会
心理恶性程度的相关性
第四章从人格因素上分析罪犯的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
的相关性
一、犯罪心理学理论与危害社会心理有关的人格类型
(一)冷酷无情特质
(二)反社会人格
(三)犯罪人格
(四)危害社会心理、反社会意识、冷酷无情特质、反社会人格、犯罪
人格的关系
二、根据不同刑期罪犯人格因素的差异比较其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
恶性程度的相关性
(一)比较不同刑期罪犯与危害社会心理关系密切的人格因素的差异
(二)比较不同刑期罪犯与危害社会心理关系不密切的人格因素
的差异
三、根据不同罪类的罪犯人格因素的差异比较其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
恶性程度的相关性
(一)比较不同罪类的罪犯与危害社会心理关系密切的人格因素的
差异
(二)比较不同罪类的罪犯与危害社会心理关系不密切的人格因素的
差异
四、根据罪犯人格因素之间的相关分析其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
恶性程度的相关性
(一)同情与其他人格因素的相关情况
(二)暴力倾向与其他人格因素的相关情况
(三)变态心理与其他人格因素的相关情况
(四)犯罪思维与其他人格因素的相关情况
(五)外倾与其他人格因素的相关情况
(六)聪敏与其他人格因素的相关情况
(七)从属与其他人格因素的相关情况
(八)波动与其他人格因素的相关情况
(九)冲动与其他人格因素的相关情况
(十)戒备与其他人格因素的相关情况
(十一)自卑与其他人格因素的相关情况
(十二)焦虑与其他人格因素的相关情况
第五章从法律意识上分析罪犯的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
相关性
一、罪犯整体的法律意识现状
(一)罪犯的法律认识
(二)罪犯的法律情感
(三)罪犯的法律意志
(四)罪犯的法律信仰
二、监狱警察与罪犯对罪犯法律意识现状回答的差异显著性
(一)监狱警察与罪犯对罪犯法律认识回答的差异显著性
(二)监狱警察与罪犯对罪犯法律情感回答的差异显著性
(三)监狱警察与罪犯对罪犯法律意志回答的差异显著性
(四)监狱警察与罪犯对罪犯法律信仰回答的差异显著性
(五)造成监狱警察与罪犯显著差异的原因
三、不同类型罪犯的法律意识现状比较
(一)不同文化的罪犯法律意识现状的比较
(二)不同犯罪经历的罪犯法律意识现状比较
(三)不同罪类的罪犯法律意识现状的比较
(四)不同刑期的罪犯法律意识现状的比较
(五)不同性别的罪犯法律意识现状的比较
第六章从心理改造质量上分析罪犯的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
程度的相关性
一、根据不同刑期罪犯的心理改造质量研究其罪行与危害社会
心理恶性程度的相关性
(一)对被害人的赎罪感
(二)自我悔罪的情感
(三)对真诚改造与获得自由关系的认识
(四)减刑与内心改造质量的关系
(五)对养成勤劳习惯和掌握劳动技能重要性的认识
(六)对暴力倾向的克制能力
(七)抗御诱惑的能力
(八)延迟满足能力
(九)内疚感对危害社会心理的制约作用
(十)重新适应社会和不再犯罪的最重要心理因素
二、根据不同服刑时间的罪犯心理改造质量比较其罪行与危害
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相关性
(一)罪犯服刑时间长与心理改造质量好的正相关
(二)罪犯服刑时间短与心理改造质量弱的正相关
(三)罪犯服刑时间长与心理改造质量差的负相关
(四)罪犯服刑时间短与心理改造质量好的负相关
第七章不同刑期相同罪类的罪犯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
相关性
一、不同刑期盗窃犯的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相关性
比较
(一)根据不同刑期的盗窃犯生活经历的差异比较其罪行与危害社会
心理恶性程度的相关性
(二)根据不同刑期的盗窃犯犯罪动机的差异比较其罪行与危害社会
心理恶性程度的相关性
(三)根据不同刑期的盗窃犯人格因素的差异比较其罪行与危害社会
心理恶性程度的相关性
(四)根据不同刑期的盗窃犯心理改造质量的差异比较其罪行与危害
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相关性
二、不同刑期抢劫犯的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相关性
比较
(一)根据不同刑期的抢劫犯生活经历的差异,比较其罪行与危害社会
心理恶性程度的相关性
(二)根据不同刑期的抢劫犯犯罪动机的差异比较其罪行与危害社会心
理恶性程度的相关性
(三)根据不同刑期的抢劫犯人格因素的差异比较其罪行与危害社会心
理恶性程度的相关性
(四)根据不同刑期的抢劫犯心理改造质量的差异比较其罪行与危害社会
心理恶性程度的相关性
三、不同刑期的情感暴力犯的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
比较
(一)根据不同刑期的情感暴力犯犯罪原因的差异比较其罪行与危害社会
心理的恶性程度的相关性
(二)根据不同刑期的情感暴力犯人格因素的差异比较其罪行与危害社会
心理恶性程度的相关性
(三)根据不同刑期的情感类暴力犯心理改造质量的显著差异,比较其危害
社会心理的恶性程度
第八章不同犯罪经历罪犯的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
相关性
一、根据不同犯罪经历的罪犯犯罪原因和手段的显著差异比较其危害
社会心理的恶性程度
(一)引起犯罪动机的具体因素比较判刑次数越多的罪犯财欲引起
的犯罪动机越多
(二)犯罪手段比较判刑次数越多的罪犯作案时没有使用暴力手段的
越多
(三)生活经历比较判刑次数越多的罪犯生活经历不幸或不良者
越多
二、根据不同犯罪经历的罪犯人格因素的显著差异比较其危害社会
心理的恶性程度
(一)同情判刑次数越多的罪犯同情心越差
(二)波动判刑三次以上的罪犯波动性相对较强
(三)冲动判刑次数越多的罪犯冲动性相对越强
(四)暴力倾向判刑次数越多的罪犯暴力倾向越严重
(五)变态心理判刑次数越多的罪犯变态心理越严重,判刑三次以上的
罪犯变态心理严重者居多
(六)犯罪思维判刑次数越多的罪犯犯罪思维越严重
(七)幻想性判刑次数越多的罪犯对生活脱离实际的幻想性越高
三、根据不同犯罪经历的罪犯心理改造质量的显著差异比较其危害
社会心理的恶性程度
(一)养成勤劳习惯和掌握劳动技能对出狱后过安稳正常生活的重要性
判刑次数越多的罪犯认识越差
(二)自制力与守法意识对重新犯罪的制约作用判刑次数越多的罪犯
越不重视
(三)满足物质需要的手段是否合理判刑次数越多的罪犯满足物质
需要的手段越不合理
(四)友谊观是否理智判刑次数越多的罪犯越不理智
(五)亲社会心理形成的信心判刑三次以上的罪犯信心更差
(六)抗御诱惑能力判刑次数越多的罪犯此能力越差
(七)悔罪的内疚感对危害社会心理的制约作用判刑次数越多的
罪犯越差
(八)多数累犯重新犯罪的主要原因归因于生活所迫和缺乏自制
力的较多
(九)重新适应社会和避免再犯罪最重要的心理因素判刑三次
以上的罪犯认为法律意识和品德更重要
四、从累犯的敌意透视其危害社会心理的严重性
(一)累犯敌意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二)累犯敌意心理产生的原因
结语:对策建议
一、对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不同的罪犯应区别对待
(一)对心理形式和心理内容导致犯罪的罪犯区别对待
(二)不同人生经历的罪犯应该区别对待
(三)不同犯罪动机的罪犯要区别对待
二、重塑罪犯的品德和价值观
(一)道德敏感性
(二)同情
(三)移情
(四)内疚
(五)羞愧感
(六)关怀与爱
(七)自我控制
三、矫正罪犯的不良人格
(一)对于有道德评价意义的人格因素导致犯罪的罪犯重点是使其形成
亲社会心理
(二)对于无道德评价意义的人格因素导致犯罪的罪犯重点是提高
其自身素质
四、培养罪犯的法律信仰
五、以科学方法评估罪犯心理的改造质量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张雅凤教授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罪犯的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相关性探索》一书即将出版,请我作序,谈一些个人体会吧。
由于都是从事法律心理学研究的缘故,加上本人是中国心理学会法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的负责人,与张雅凤教授相识已经多年,她严谨、认真、善于发现和思考新问题的能力是令人赞叹的,尤其突出的是她在罪犯矫治心理学方面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应该在全国法律心理学界的该领域研究中具有相当影响。此外,张教授在讲授罪犯矫治心理学之前一直从事犯罪心理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也讲授侦查心理学等法律心理学的主干课程,在法律心理学领域也是较为全面的人才。
张雅凤教授独立完成的《罪犯的罪行与危害社会心理恶性程度的相关性探索》一书有如下特点:
第一,本书选题很有新意。按照经验思维,法学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多数人认为犯罪人的主观恶性与危害社会的客观行为相统一,并且长期纠结于主观归罪与客观归罪的孰是孰非,认为刑期(罪行)重的罪犯一定比刑期轻的罪犯危害社会心理严重。张教授的研究结果证明,罪犯的犯罪与危害社会心理的恶性程度不完全成正相关。这是很有创意的研究。
第二,本书的实证研究特色非常突出,全书以问卷调查得到的真实数据为依据总结观点,并进行了合理的分析,既突出了法律心理学的研究特色,又促进了法律科学的研究方法更加科学化和实证化,实属难得。
第三,本书的研究意义在前言中已经阐述清楚,笔者认同这些意义,这也正是本书的重要之处。
马皑
2016年7月31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