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明式家具三十年经眼录
》
售價:HK$
524.2
《
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
》
售價:HK$
221.8
《
耕读史
》
售價:HK$
109.8
《
地理计算与R语言 [英] 罗宾·洛夫莱斯 [德]雅纳·蒙乔 [波兰] 雅库布·诺沃萨德
》
售價:HK$
121.0
《
沈括的知识世界:一种闻见主义的实践(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HK$
87.4
《
大思维:哥伦比亚商学院六步创新思维模型
》
售價:HK$
72.8
《
宏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HK$
155.7
《
UE5虚幻引擎必修课(视频教学版)
》
售價:HK$
110.9
|
編輯推薦: |
一线教师需不需要进行研究?
一线教师的研究应该是什么样的?
《教改试验的30个样本》展现了30位教师实践研究的过程和成果,这些研究从实际问题出发,或是针对教学方法,或是针对教材使用,或是针对学生作业,渗透着教师自身的思考和对教育理论或规律的解读。这就是教师的研究之路。
《教改试验的30个样本》的价值在于:交流、分享教师实践研究的认识和经验,从而鼓励、促进更多一线教师踏上研究之路。
|
內容簡介: |
我的教改试验是2016年黄浦杯长三角城市群教育科研征文评选活动的主题。教改试验是一个发现问题、尝试解决的探究过程。有问题就会有解决问题的设想,有设想就有实施想法的过程,有过程就会有结果,有结果就需要分析讨论。描述这个探究过程,就有了教师的研究成果。
《教改试验的30个样本》从黄浦杯获奖征文中选编了30篇作品,分为寻找教学方法论、校本课程的创意、让作业活动起来、学好数学并不难、数字化的研究课、磨课的不同路径等六章,生动呈现了当前一线教师实践研究的现状和丰富成果,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实践性、可读性和可借鉴性。
|
關於作者: |
张肇丰,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研究员,《上海教育科研》杂志副主编,长期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近年来关注教育研究方法、学校教育科研等研究领域,在教师的案例研究、创意设计、写作语言等方面进行了
探索性的研究。
徐士强,任职于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上海教育科研》杂志副主编,长期从事基础教育研究。
两位作者是长三角教育科研丛书的主编,已出版了《智慧教师的50个创意》、《教师成长的40个现场》、《教育评价的30种新探索》等书,深受好评。
|
目錄:
|
前言:中小学教师的研究之路
一、 寻找教学方法论
1. 我们的概念建构之旅
2. 探寻有效支架的搭建
3. 让思维踏上具象化滑轮
4. 逆向设计促进深度学习
5. 再设计的流程设计
二、校本课程的创意
6. 幼儿也能创编剧本
7. 英语绘本的私人订制
8. 一棵树的项目学习
9. 100个科学实验的统整
10. 实用数学教材的选用
三、让作业活动起来
11. 《数学小宝典》编写记
12. 有趣的英语配音试验
13. 主题式英语课外作业
14. 地理教材活动栏目的二次开发
15. 教大班幼儿续编故事
四、学好数学并不难
16. 3的倍数引出好玩的数学
17. 三招矫正等号认识错误
18. 个性化的数学周周练
19. 茶道式数学课堂
20. 从事后诸葛亮做起
五、数字化的研究课
21. 小图表 大用处
22. 学情前测 有的放矢
23. 运球教学的实验研究
24. 构建混合式信息科技教学模式
六、磨课的不同路径
25. 两次植树的比较与思考
26. 微课的创生
27. 让课堂后八分钟增值
28. 从背课到备课
29. 区角变革的三次尝试
30. 座位的变迁
|
內容試閱:
|
前言:中小学教师的研究之路
教师的研究与专家的研究有什么区别,什么是教师的实践创新,中小学教师应该走什么样的研究之路,这些问题长期来多有争议,并在学校教改和科研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争议的焦点问题出发,分析目前有关教师实践研究的两种理念和路径的差异,有助于认识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方向。
一、关于解决问题与探索规律
一些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和专家学者,曾就教师研究的特点和方法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 其中主要观点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两种。一种观点认为,教师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而不是去探索具有普适性的未知规律,因此教师研究与专家研究不应该遵循同样的研究方法和规范。另一种观点认为,科学研究的本质就是一种探索客观规律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只有应用科学方法认识和掌握了教育规律,才能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于是,上述争议变成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其实上述争议的双方也是有一定共识的,这个共识就是关注研究的实践性,如教师的研究要从实际出发,要从身边找课题,要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教师的研究是一种实践创新,等等。双方的分歧在于对实践创新的不同理解,特别是对于解决问题与探索规律的关系的理解。
按第一种观点,教师研究重在解决具体问题,与探索规律关系不大。这样带来的困难是,实际上就排除了各种实证研究方法的应用,诸如历史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等,此外与之相关的经验总结和行动研究也受到很大限制。因为这些方法基本上都是通过提供实际证据来证明某种假设,是用来考察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或相关关系的,或者说是为了探索事物间的规律性联系而设计应用的。当然研究规范是可以改写或重构的,有道是不破不立,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但规范本身就是普适性的规律,建立新规范也是要经过逻辑和实践的验证的,否则就很容易陷入作茧自缚或自废武功的困境。
按第二种观点,教师的研究是一种运用科学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教育规律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这样面临的困难是,怎样解释实践研究的创造性,因为大多数教师的研究确实没有发现和提出什么前人未知的新规律、新理论。如果认为,中小学教师的研究在理论上就是一种重复研究,那么所谓探索规律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的说法也很难成立了。
为了摆脱这个两难困境,这里尝试提出另一种解释。我们可以认为,教师的实践研究,是认识主体在特定情境中对教育教学规律的一种再认识和再发现。所谓实践创新,就是教师在自身所处的特定情境中,对前人提出的教育规律或教育理论有了新的领悟和新的应用。一般来说,再发现的东西不应该是未知的,但由于它是在某个特定情境中发现的,对特定的认识主体来说又是一种新认识,因此就具有了一定的未知成分,也就具有了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及理论研究意义。
比如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和践行了因材施教的理念,但是他老人家不可能为我们指点在不同时代、不同地点、不同人群、不同情境中如何施教的具体方法,这就需要广大教师的实践研究和实践创新。研究的方法可以包括以往提出的各种科学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和实践研究,通过系统的研究提炼出新的做法和新的认识。这些新的做法和认识,带有明显的情境性,而不一定具有广泛的普适性。至于这种情境性认知是否属于创新,是否算得上发现了特定情境中的特殊规律,是否能够成为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或个人理论,评判的标准一是看是否解决了原来所要解决的问题,二是看对这种解决方法和结果的解释能否自圆其说,能否得到同行和社会的认可。所以教师的研究成果既需要实践检验,也需要交流和发表。
回到探索规律与解决问题的关系问题上,可以认为,对规律的再认识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的,而问题的解决也是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逐步完善的,因此二者就是一个交错平行的关系。至于哪个是鸡,哪个是蛋,这并不重要。
二、关于泛化研究与规范研究
所谓实践研究,是指教师在一定的教育理念的指引下,通过系统的教育行动来解决面临的教育实际问题。由于各人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目前人们对教师的实践研究实际上存在着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理解和解释,由此带来两种具有明显差异的实施途径及其方式方法。
1.两种实践研究的途径
一种可称为广义的实践研究,它强调教师研究的特殊性,把研究看作是一种活动形态,强调研究活动过程价值的体现,不刻意追求研究的结果和结论。教师实践研究的目的,就是在日常工作中改进方式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广义的实践研究重在求善而不是求真,即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按照上述观点和思路,教师的实践研究的主要方式方法就是在备课、上课、评课的过程中不断地设计、实践、思考、改进,以及交流、总结、提高。上出一堂堂让学生喜欢的课,帮助一个个学生健康成长,获得一次次新鲜而深切的体验,这就是教师实践研究的最常见、最重要的成果。从写作角度看,广义的实践研究不强调文本写作,特别是不看重论文和研究报告的文本形式,主要提倡教师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教案设计、教育叙事、反思笔记等形式,记录自己的观察、思考和感悟,以帮助提高研究水平。
另一种可称为狭义的实践研究,它强调教育研究的规范性,不仅重视研究的过程,也重视研究的结果,并注意把研究结果用于反馈指导实践的过程。从这个观点出发,教师实践行为的改进必须建立在系统研究和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上,不仅要争取好的教育效果,也要说明产生或未产生这个效果的原因,即在求善的基础上求真。为了实现这个研究目的,需要进行专门的研究设计,经验总结、行动研究以及实践反思同样需要遵循一定的方法规范。研究的最直接的成果,是对教育现象、教育行为的描述、分析和判断,从而提出及实施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但教育现状最终是否得到改善,并不完全等同于研究的质量或成败。从写作角度看,狭义的实践研究主张依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方法,选择应用适当的文本形式,主要包括论文和案例两大类。
以上对两种观点及其实施途径的介绍,是依据许多研究者的表述归纳概括而成的,实际上不少研究者的观点及阐述并不那么明晰;在许多情况下,两种观点是被一些研究者混杂甚或交错表述和应用的。这种现象,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教师的实践以及实践研究的复杂性。
2.不同途径的可行性分析
在现实中,基于不同理解的两种实践研究都拥有各自的支持者和实践者,也都能从理论上旁征博引以论证其正确性,或从实践中举例证明其可行性。
走广义的实践研究之路,最明显的好处是与教师的日常工作紧密结合,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研究者不用脱离工作实际去设计研究课题、考虑适应研究规范和方法、撰写不擅长的论文报告;只要有自己的教育追求和大致的教改设想,努力地在日常工作中实践、思考、领悟、改进,就能逐渐提高认识水平和研究能力,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智慧不断生成,精神得到陶冶,境界得以提升。如果撰写和发表一些叙事或随笔,也能促进自身的反思和提高,并获得社会的认可。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许多优秀教师通过磨课、赛课、说课(讲学)等教研活动,实现了自己的事业成功和人生理想,即所谓不做课题,照样精彩。
上述广义理解的实践研究,也被称之为研究的泛化,并因其不规范和不科学遭到不少质疑,甚至被排斥于研究范畴之外。但是对于一个普通教师来说,既然也有那么多专家学者论证和维护了这类研究的价值意义,就不用过多地担心其合法性的问题了。这里要考虑的,倒是怎么去走通这条路。
走这条泛化研究之路,主要的障碍在于入门不难、提高却不易。从研究的性质和取向看,广义的实践研究重在求善而不是求真,即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因此在研究方法上,这类研究强调不必遵循复杂烦琐的科研规范,倡导教师研究的原生态、草根性,因而大大减低了教师参与研究的门槛。然而凡事都有两面性,泛化的实践研究一方面增强了教师参与研究的自信心和可行性,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另一方面,也使教师失去了一些必要的方法指导和支持,热情投入中不免带着些茫然。离开了有计划、有系统的研究过程,所谓实践反思也很容易流于琐碎和表面。实际上,上公开课,写叙事随笔,参加教研活动,教师研究水平的提高主要是依靠个人的体验和感悟。虽然体验感悟也是一种重要的途径和方式,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着不可或缺的独特作用,但其作用范围毕竟是有限度的。受制于个人的素质基础和不同的研究环境,有些人能够因悟而得道,也有不少人始终悟而不得、徘徊于低水平的摸索之中。
从评价角度看,有些研究成果是可以测量的,如表示为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有些是可以言说的,如具体的描述和严密的论证;有些是可以观察的,如通过教学现场的听课观课;有些则是只能体验的,如难以言说的隐性知识。前三种结果表达都有较强的或一定的客观性,可以由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之外的第三方来判断,而最后一种结果则是主观判断,只能由当事人自己来感受体会。泛化研究主张研究成果体现为教学效果和个人体验,本身也是一种规范和标准,其副作用是导致一些教师为了得到好的评价,去追求即时的表面的效果;或者是难以提炼和表达自己的研究结果,以致无法进入公共交流和评价领域。由于泛化研究与日常工作的边界比较模糊,即使是看到了好的实践成效,人们也很难判断这是个人天赋、勤奋努力还是改进方法的结果,这难免又违背了提倡教师参与研究的初衷。
与泛化研究相对的是规范研究,其特点是有一套现成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规范可以遵循和操作,研究过程比较深入和系统,研究结果相对单纯和可靠。例如要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和整体的研究设计,要了解和借鉴以往同类研究的成果,要在研究过程中注意收集材料、加工处理、反馈调整,要在深入反思、系统总结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结论等。这种规范化的研究模式,大多体现为各种类型和级别的课题研究,但也有相当数量的学校和教师并未申报立项,而是参照这种模式开展自己的实践研究。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看,学习并遵循研究规范,有助于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和学术素养,特别是在拓展研究视野和增进思考深度方面有着明显的作用和效果。其不利之处,则在于研究与工作不能紧密结合,必须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基础上,进一步设计和实施研究方案;研究者劳心劳力,所得结果不一定有什么实际效益,在某些情况下,还容易导致为研究而研究的形式主义。有关教师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化问题,争议较多,其利弊得失,这里不再展开讨论。
对于一般教师来说,泛化与规范两条研究之路,都有先行者的成功范例,都是可以考虑的选项。而且从不同的立场和观点看,两种模式也没有高下之分,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
三、寻找教师研究的最近发展区
由于实践研究的特殊性,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实际上面临着复杂而变化的情境,以及大量的不确定的因素,因此很难将求善与求真截然分开,分别开展思辨或实证研究。或者说,教师很难一次性地确定研究的价值而投入预设的实证研究,而往往是在价值判断与采取行动之间不断地往复和协调。无论采用什么方式方法,都很难按照纯粹的理想的研究模式进行。因此,中小学教师科研写作的最近发展区,是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研究设想与影响研究的各种因素平衡的结果。这些影响因素既有研究的外部条件和环境因素,也涉及研究的个人条件和素质基础。研究者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考察,然后作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研究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研究者所处的工作环境、教研氛围以及进修培训、参与课题等。研究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作者的教学水平、研究经验、写作能力以及个性特长等。比如从个人的思维方式看,可以分为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两大类型。前者偏于理性,长于思辨分析和抽象论证,以男性为多;后者偏于感性,长于观察、描述和叙事,以女性为多。目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队伍的性别构成,女性占有较大比例。当形象思维占据优势时,研究成果的表述和交流就可能出现叙事强于议论的现象。
虽然从教师个体角度看,专注于比较随性的笔记体写作,同样可以促进个人的专业发展;然而要达到较高的研究水平,观察和叙事的质量也离不开思考的深度。同时在许多场合,大量的教改经验和研究成果还是需要通过理性思考的形式来表达和交流,各种形式的论文、研究报告就可能有更多的表达和交流的机会。对于特定环境中的具体的人来说,扬长还是补短,就是一个需要权衡的问题。因此,怎样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条件,更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综合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选择最合适的研究途径和写作方式。实际上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研究环境中,各种模式也是可以交替应用的。
本书汇集了长三角地区近三十个地级以上城市中小幼教师的优秀作品,从中可以了解借鉴教师研究的不同路径和特点,包括不同的选题内容、过程设计、操作要点以及文本表达。上出一堂堂让学生喜欢的课,帮助一个个学生健康成长,当然都很重要,但是这些实践成果的提炼和传播,最终也离不开文本的写作。从实践到文本,应该是每一个追求专业发展的教师的必经之路。
(张肇丰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