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金融学(货币银行学)

書城自編碼: 2922749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教材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
作者: 何翔、董琳娜
國際書號(ISBN): 9787302451396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01-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380/515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66.7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饥饿与国家:苏丹的饥荒、奴隶制和权力(1883~1956)
《 饥饿与国家:苏丹的饥荒、奴隶制和权力(1883~1956) 》

售價:HK$ 82.8
管好你的钱:人人都要懂的财富传承(一本书带你了解财富传承的7种方式)
《 管好你的钱:人人都要懂的财富传承(一本书带你了解财富传承的7种方式) 》

售價:HK$ 81.6
新质生产力:中国创新发展的着力点与内在逻辑
《 新质生产力:中国创新发展的着力点与内在逻辑 》

售價:HK$ 94.8
“漫画强国科技”系列(全4册)
《 “漫画强国科技”系列(全4册) 》

售價:HK$ 168.0
打破社交媒体棱镜:探寻网络政治极化的根源
《 打破社交媒体棱镜:探寻网络政治极化的根源 》

售價:HK$ 69.6
那一抹嫣红
《 那一抹嫣红 》

售價:HK$ 70.8
十八岁出门远行
《 十八岁出门远行 》

售價:HK$ 54.0
新能源与智能汽车技术丛书——智能车辆感知、轨迹规划与控制
《 新能源与智能汽车技术丛书——智能车辆感知、轨迹规划与控制 》

售價:HK$ 141.6

 

編輯推薦:
本书以培养应用型经济与金融人才为原则,以在保证基础理论知识系统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系列教材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为宗旨,严格按照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院校金融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编写。本书力求改变现有教材涉猎内容过多的现状,减少相近教材内容上的交叉和重复,不再涉及国际金融中的汇率和国际收支方面的内容,不再讲授证券投资学中的资产定价的内容,不再涉猎金融工程学中金融创新的内容,不再介绍发展经济学中金融深化和金融抑制等内容。在有限的学时内,使教学内容更加突出和明确,从而优化了课程结构,提升了教学的针对性,使教材更加具有实用性。
本书添加了近年来金融改革的*内容,添加了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和经济师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相关内容,添加了国际金融业监督管理机构对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监管的*要求与内容,添加了国际国内金融改革与实践的相关案例,使教材更具适用性和针对性。
內容簡介:
本书严格按照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院校金融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进行编写。全书分14章,阐述了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金融环境与经济运行、利息与利息率、商业银行与存款创造、货币供给、货币需求、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等内容。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财经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的基础教材,也可作为成人教育和在职人员的培训教材。
目錄
目 录
导言 1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7
第一节 货币的起源和形态变迁 8
第二节 货币的职能 15
第三节 货币制度 18
本章小结 30
本章习题 31
第二章 信用 32
第一节 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33
第二节 信用形式 38
第三节 信用工具 51
本章小结 61
本章习题 61
第三章 利息与利息率 63
第一节 利息的性质 64
第二节 利率的种类 67
第三节 利率的结构 77
第四节 利率的决定及其理论 82
第五节 利率的作用 88
第六节 我国利率体制改革 93
本章小结 98
本章习题 99
第四章 金融机构体系 102
第一节 金融机构的界定、种类与
功能 104
第二节 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演变与
发展 106
第三节 国际金融机构体系 110
本章小结 112
本章习题 115
第五章 商业银行 116
第一节 商业银行概述 118
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 125
第三节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 128
第四节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 132
第五节 存款的创造 136
第六节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 140
本章小结 146
本章习题 146
第六章 中央银行 147
第一节 中央银行概述 150
第二节 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 159
第三节 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 163
本章小结 170
本章习题 171
第七章 其他金融机构 172
第一节 专业银行 174
第二节 政策性银行 181
第三节 非银行金融机构 187
本章小结 194
本章习题 194
第八章 金融市场 195
第一节 金融市场概述 197
第二节 货币市场 201
第三节 资本市场 205
第四节 基金市场 210
第五节 外汇与黄金市场 213
本章小结 215
本章习题 216
第九章 国际金融 217
第一节 国际收支 218
第二节 外汇与汇率 227
第三节 国际储备 231
本章小结 234
本章习题 235
第十章 货币供求均衡 237
第一节 货币供应量的定义 238
第二节 货币需求 240
第三节 货币供给 246
第四节 货币供求均衡 251
本章小结 253
本章习题 253
第十一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254
第一节 通货膨胀概述 257
第二节 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261
第三节 通货膨胀的效应与调控 263
第四节 通货紧缩 266
本章小结 269
本章习题 270
第十二章 货币政策 271
第一节 货币政策目标 273
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 285
第三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293
第四节 货币政策效果 298
第五节 IS-LM模型:货币政策与
财政政策 302
本章小结 315
本章习题 316
第十三章 金融监管 317
第一节 金融监管的界说和理论 319
第二节 金融监管体制 326
第三节 金融国际化与金融监管的
国际协调 329
本章小结 334
本章习题 335
第十四章 金融创新与发展 336
第一节 金融创新概述 338
第二节 金融创新的种类 344
第三节 金融创新的影响 353
第四节 我国的金融创新 361
本章小结 366
本章习题 367
主要参考文献 368
內容試閱
前 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我国金融改革从2007年以来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现有的金融类教材大都一定程度地存在着金融理论知识滞后于金融改革现状的问题,迫切需要更新。因而,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经济系教师经过五年多的研究,着手编写了这本金融学课程教材。
本书以培养应用型经济与金融人才为原则,以在保证基础理论知识系统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系列教材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为宗旨,严格按照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院校金融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编写。
本书力求改变现有教材涉猎内容过多的现状,减少相近教材内容上的交叉和重复,不再涉及国际金融中的汇率和国际收支方面的内容,不再讲授证券投资学中的资产定价的内容,不再涉猎金融工程学中金融创新的内容,不再介绍发展经济学中金融深化和金融抑制等内容。在有限的学时内,使教学内容更加突出和明确,从而优化了课程结构,提升了教学的针对性,使教材更加具有实用性。
本书添加了近年来金融改革的最新内容,添加了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和经济师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相关内容,添加了国际金融业监督管理机构对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监管的最新要求与内容,添加了国际国内金融改革与实践的相关案例,使教材更具适用性和针对性。
本书由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何翔老师任主编,董琳娜老师任副主编。经济系余春根主任、吕飞副主任、杨君老师、于盈老师等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给予了大量指导和帮助,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本书的编写工作还得到了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各位老师的大力协助,在此一并表示谢意。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编写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存在一些疏漏和错误,恳请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编 者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货币的起源和货币形态的变迁,理解货币的本质和货币的职能,掌握货币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和货币制度的内容,重点掌握在不同货币形态下货币如何发挥其职能及货币制度的类型。
【重点与难点】
l 货币的起源与货币形态的变迁。
l 货币的职能不同货币形态下的职能为难点。
l 货币制度构成要素。
l 货币制度的类型难点。
【引导案例】
战俘营里的货币
二战期间,在纳粹的战俘集中营中流通着一种特殊的商品货币:香烟。当时的红十字会设法向战俘营提供了各种人道主义物品,如食物、衣服、香烟等。由于数量有限,这些物品只能根据某种平均主义的原则在战俘之间进行分配,而无法顾及每个战俘的特定偏好。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偏好显然是不同的,有人喜欢巧克力,有人喜欢奶酪,还有人则可能更想得到一包香烟。因此这种分配显然是缺乏效率的,战俘们有进行交换的需要。
但是,即便在战俘营这样一个狭小的范围内,物物交换也显得非常不方便,因为它要求交易的双方恰巧都想要对方的东西,也就是所谓的需求的双重巧合。为了使交换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需要有一种充当交易媒介的商品,即货币。那么,在战俘营中,究竟哪一种物品适合做交易媒介呢?许多战俘营都不约而同地选择香烟来扮演这一角色。战俘们用香烟来进行计价和交易,如一根香肠值10根香烟,一件衬衣值80根香烟,替别人洗一件衣服则可以换得两根香烟。有了这样一种记账单位和交易媒介之后,战俘之间的交换就方便多了。
香烟之所以会成为战俘营中流行的货币,是和它自身的特点分不开的。它容易标准化,而且具有可分性,同时也不易变质。这些正是和作为货币的要求相一致的。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战俘都吸烟,但是,只要香烟成了一种通用的交易媒介,用它可以换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自己吸不吸烟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现在愿意接受别人付给我们的钞票,也并不是因为我们对这些钞票本身有什么偏好,而仅仅是因为我们相信,当我们用它来买东西时,别人也愿意接受。
资料来源:http:bbs.pinggu.orgthread-3652576-1-1.html,人大经济论坛
【思考讨论】
问题:作为货币的商品需要什么特征?
提示:作为货币的理想材料应具有如下特性:第一,容易标准化;第二,做货币的材料必须是可分的;第三,做货币的材料应携带方便;第四,做货币的材料必须稳定,不容易变质。由于金银等贵金属基本能满足以上要求,所以世界各国不约而同地选择金银作为充当货币的材料。
第一节 货币的起源和形态变迁
一、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
一货币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
在人类社会初期,并不存在商品交换,也不存在货币。
商品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由于社会分工,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但由于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私有制,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直接表现为私人劳动,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解决这一基本矛盾。
同时,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对生产者有意义的是自己劳动产品的价值,而这种价值只能在交换过程中通过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
二货币是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结果
商品的价值表现形式称为价值形式。
价值形式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即由简单的偶然价值形式,经过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达到货币价值形式。
1.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1 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的含义
这种价值形式表现为一种商品的价值简单地、偶然地由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是价值形式发展过程的原始阶段,与人类最初的商品交换相适应。
2 价值的表现形式
1只羊相对价值形态= 2把石斧等价形态。
3 价值形式的含义
1只羊与2把石斧进行交换,1只羊的价值通过2把石斧的使用价值表现出来。1只羊与2把石斧进行交换后,凝聚在羊商品上的私人劳动、具体劳动、使用价值就转变为社会劳动、抽象劳动、价值。
2. 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式
1 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式的含义
一种商品的价值由多种商品来表现的价值形式称为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式。
2 价值的表现形式

3. 一般价值形式
1 一般价值形式的含义
一般价值形式下,所有商品的价值都由同一商品来表现,这种商品就是一般等价物。由一般等价物衡量一切商品的价值,说明商品的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在量上也是可以比较的。

2 一般价值形式的特点
价值形式的等式关系的位置调换了。
从内容上看,已发生了本质变化。即商品交换由物物交换转变为由一般等价物作媒介的间接的商品交换,这是货币的原始形态。
一般等价物具有排他性、垄断性、独占性的特点。
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是统一的,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仍然不统一、不固定。
4. 货币价值形式
1 货币价值形式的含义
货币价值形式是指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由一种特殊商品来表现的价值形式,这种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就是货币。
2 货币价值的表现形式

3 货币价值形式的特点
它是商品价值形式最后发展阶段。
与一般等价物没有本质区别,区别在于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固定在黄金上。
从货币产生的过程以及最终结果来看: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体现一定的生产关系。
准确地理解货币要把握以下两点。
第一,货币是商品,具有商品的共性。
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表明:货币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从一般商品中分离出来的,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商品的共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它既是价值的凝结体,又具有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的某些需要。这是货币与一切商品相交换的基础。比如,一方面,黄金和其他商品一样,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价值的凝结体;另一方面,它也能满足人们某些方面的需求,如作装饰品等,具有使用价值。
第二,货币不是一般商品而是特殊商品。
其特殊性表现在货币取得了一般等价物的独占权,任何商品都不能与其并列。
1 货币能够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其他商品是以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的资格出现的,其价值必须由交换中的另一商品来表现。货币是以一切商品的价值的表现者出现的,换句话说任何商品,只要能够交换到货币,则它的私人劳动就转变为社会劳动,具体劳动就转变为抽象劳动,价值就得到了实现。所以,货币是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
2 货币具有与一切商品直接交换的能力。一般商品具有的是具体的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不能与一切商品直接交换,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获得了一般的社会性的使用价值,是人们普遍接受的物品,拥有货币就意味着能够换取各种商品,获取任何一种使用价值,所以,货币具有和一切商品直接交换的能力。
二、货币形态从实物货币到存款货币和电子货币
货币形态是指货币的存在形式,是指货币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
货币的发展大体上经过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可兑换的信用货币、不可兑现的信用货币、存款货币和电子货币等形态。货币形态的变化,是不断适应社会生产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消除前一种货币形式无法克服的缺点的过程。
一实物货币
1.
实物货币的定义
实物货币也叫商品货币,是以劳动产品、自然物充当一般等价物。它是最早的货币形态。
2.
实物货币的产生
在人类社会初期,交换的目的是满足某种生产和生活的需求,所以作为交换媒介的商品必须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并是足值货币。马克思说:最初充当货币的商品即不是作为需求和消费对象,而是为用它再去交换其他商品而换进来的商品,是最经常地作为需求的对象换进来的,即进行流通的商品;因而在当时社会组织下最能代表财富,是最普遍的供求的对象,并且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如盐、毛皮、牲畜、奴隶。

知识扩充:早期的实物货币,一般近海地区多用海贝和盐,游牧民族多用牲畜、皮革,农业区多用农具、布帛等。中国古代商周时期,牲畜、粮食、布帛、珠玉等都充当过货币,而以贝壳最为流行。
这种货币文化也渗透到了中国的汉字中。许多与财富有关的汉字,其偏旁都从贝字,如货、财、贫、贱等。而且从货币一词来看,古汉语中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货指珠、贝、金、玉等,币指皮、帛。货在春秋战国才有了货币的含义,但无货币一词,货币一词大概是在唐代以后才出现的。中国民间称货币为钱,钱本来是古代农具,形如铲,还有一种农具镈,形如锄,均用以铲地除草。这种农具在黄河流域被作为货币。
3. 实物货币的特点
1 足值货币。
2 具有不可克服的缺陷。形式各异,大小不一,不易分割,不便携带,价值含量小而体积大。此时的货币,刚脱胎于普通商品,主要特征是能代表财富,是普遍的供求对象,而不是理想的货币币材。比如农具、牲畜分割后其价值大大降低。
二金属货币
1. 金属货币的定义
金属货币是指以金属作为货币材料,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货币。
2. 金属货币产生的原因
1 金属矿藏的发现和开采。
2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各种金属出现了,许多熔炼技术的发明使金属在交换中逐步成为主要对象,经常进入流通过程,从而使金属成为币材。
3 金属具有实物货币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价值比较稳定、易于分割、保存,便于携带等。
3. 金属货币的演化
1 由贱金属到贵金属的演变
货币金属最初是贱金属,多数国家和地区使用的是铜。贱金属与初步发展起来的商品经济是相适应的,但后来存在货币材料与生产资料、生活资料争夺原材料的问题,而且由于价值量的降低,不适应大宗交易。随着贵金属的开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于是币材由铜向银和金过渡。到19世纪上半期,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处于金银复本位货币制度时期。
2 从称量货币到铸币的演变
金属货币最初是以条块状流通的,每次交易时要称其重量估其成色,这时的货币称作称量货币。英镑的镑,五铢钱的铢都是重量单位,从中可以看出称量货币的踪迹。称量货币在交易中很不方便,难以适应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第三次大分工商人阶层的出现,一些信誉好的商人就在货币金属块上打上印记,标明其重量和成色,进行流通,于是出现了最初的铸币,即私人铸币。当商品交换突破区域市场的范围后,金属块的重量和成色就要求有更具权威的证明,于是国家便开始管理货币,并凭借其政治权力开始铸造货币,于是经国家证明的、具有规定重量和成色的、铸成一定形状的国家铸币出现了。

知识扩充:中国金属货币的发展情况。中国在殷商时代就出现了以铜为币材的铜铸币,但是各地又有区别。齐燕地区流通刀币,形如刀,是由生产工具和武器演变而来的;魏、赵、韩地区流通布币,形如铲,是由农具钱和镈演变而来的;秦国流通环钱,圆形圆孔,形如纺轮;楚国流通蚁鼻钱,形如海贝。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了货币,诏令天下,一律使用圆形方孔的半两钱,为下币,每枚重半两即十二株,用以小额交易;以黄金为上币,以实际重量计算,用于大宗买卖。秦始皇的半两铜钱,是中国有统一形式、统一重量的统一铸币制度的开始,并一直影响到清代制钱。清朝中后期才出现了银铸币,一直流通到1933年结束。

三可兑换信用货币
1. 可兑换信用货币的定义
可兑换信用货币是指在市场上代替金银货币流通并可随时兑换金属货币的货币形态。
2. 可兑换信用货币产生的原因
1 生产和流通扩大了,而金属尤其是贵金属产量有限。
2 远距离的大宗交易携带金属货币不方便。
3 金属货币磨损后仍能充当一般等价物,并不影响流通,这表明可以用象征的货币符号来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3. 可兑换的信用货币的特征
其特征为:①与商品实体形态完全分离;②可与金属货币自由兑换;③可与金属货币同时流通。
4. 可兑换信用货币的发展
早期的银行券是为代替金银流通并作为兑换金银的凭证而存在的,金额、样式都不固定,后来为了便于流通,统一了样式,但仍可以兑换金银。具体情况如下。
商人将金属货币存放于货币商人处,如钱铺、银行,由其开出汇票进行支付,钱铺、银行见到汇票要求提现时,可以兑换为金属货币。当钱铺、银行拥有了大量的金银货币作保证时,又以此为信用开始发行自己的银行券。最初是在一张空白字据上临时填写金额,后来演变为印制好的不同面额的钞票。于是银行券就成为银行发出的代替金银货币流通的可以随时兑现的信用货币。19世纪下半期,各国可兑换金币的银行券广泛流通。但是此时的银行券仍旧是金的符号,以金为后盾,代替金币进行流通,流通中仍有大量的金币充当货币。
银行券的出现是货币币材的一大转折,它为后来的不兑现纸币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四不兑现信用货币
1. 不兑现信用货币的定义
典型的不兑现信用货币是政府纸币或者说是原始意义上的纸币,它是指与银行券同时流通的,以国家政权为后盾的、由国家发行的强制流通的纸质货币。如美国曾经发行的绿背钞。
2. 不兑现信用货币的特征
与银行券相比,不兑现信用货币与贵金属没有比价关系,也不能自由兑换金银,也不代表任何货币商品,即它以国家信用为基础,表现出强制流通的不可兑现的特征。
知识扩充:不兑现信用货币的沿革
1 当初的可兑换货币演变为临时不兑换货币。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纸币是中国北宋年间的交子。当时四川用铁钱,分量重,流通不便,一些富商联合发行了交子,代替铁钱流通,并负责兑现。后来富商衰败,兑现困难,改为官办发行。起初政府控制发行数额,维持兑现,但是后来为弥补国库亏空,发行数额越来越大,以致严重贬值。元朝发行的中统元宝钞,开始时一度可以兑现,但很快停止,大部分时间实行纸币流通制度。这些不兑现纸币的发行,虽然靠政府的作用,在一定时期发挥了货币的职能,但是由于发行无度,宝钞的数量太大,最终又给商品流通造成极大的混乱。
西方国家也曾发行这种政府纸币,如美国的绿背钞。但是一般数量较少,流通的信用货币仍以银行券为主。银行券在战争期间一般不兑现,如英国英格兰银行的银行券,在1797年拿破仑战争时期变为不可兑现,直到1821年才恢复兑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又变为不可兑现,1925年才恢复兑现。这种战争时期银行券的不可兑现的事实,为银行券走向完全不可兑现提供了可能。
2 不兑现信用货币的流通。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冲击使得多数国家放弃了金本位制,银行券不再兑现金币,完全纸币化,流通中的货币完全被纸质的不兑现信用货币所取代,货币商品退出货币流通的历史舞台。
3. 不可兑现信用货币的意义
不兑现信用货币突破了货币商品形态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提供了一个政府调控经济的手段,所以说是货币发展历程中的重大飞跃,正如有人所言:在英国,1931年是货币史的界标,因为它不仅标志着在和平时期撤销可兑换钞票,而且几乎可以肯定地看到可兑换钞票的废止。
五存款货币和电子货币
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来,现金流通纸币和铸币逐渐减少,存款货币成为重要形式。
存款货币表现为银行账户上的存款余额,存户需要支付时可签发支票,直接通过银行账户的转账达到结算目的。这种存款货币的流通以银行信用为基础,仍属信用货币;但货币的概念扩大了,就是说货币不仅包括铸币或现钞,也包括可转账的活期存款,并且将不能随时转账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称为准货币。存款货币的出现使货币形式突破了实体货币的概念,将货币由有形变为无形。

知识扩充:以存款货币为基础的支票转账结算与原有的各种交易方式相比,有较大优势,但仍有一些劣势。以美国为例,20世纪80年代中期,银行每年要处理8万亿美元左右的约300亿张支票,1984年处理支票的成本大约是60亿美元,而且这些成本仍在上升。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出现了电子货币,如信用卡、电汇业务簿。电子货币又叫电子资金传送系统。这种系统是在顾客用款场所装置终端机,并与银行电脑中心连接,通过系统运作将交易金额自动记入收付双方在银行的存款账户。由于存款储存于电脑,比传统的活期存款安全、便捷。这种系统的发展,会使实在的货币材料退出历史舞台,导致现金的消失。但是,电子货币变化的仅仅是货币形态,而货币的功能并未发生改变。
第二节 货币的职能
一、价值尺度
1. 货币的价值尺度
当货币用来表现商品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大小时,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本身应该有刻度。用术语来表示就是说应该有价格标准。它是货币发挥价值尺度职能的前提。
那么,什么是价格标准呢?
对于金属货币,价格标准是指货币单位所包含的货币金属重量;对于没有内在价值的纸币,价格标准是指货币单位所代表的价值量。在实践中,价格标准是有历史继承性的。即金属货币流通时期的价格标准对纸币的价格标准有着重要影响。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结果表现为价格。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价值是内在属性,价格是外在属性。
2.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特点
它是观念上想象的货币,不一定是现实的货币。
3. 价格和价格标准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①价格是商品所包含社会必要劳动量的货币表现;而价格标准是代表货币单位金属量,来衡量货币金属本身的量的多少或代表货币单位价值量大小的,是衡量货币自身价值的。②在金属货币流通时期,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单位普通商品价值量与货币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对比;在纸币流通时期,是单位普通商品价值量与货币单位包含价值量的对比。价格标准是人为规定的,通常由国家法律加以确定。③商品价格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而价格标准是随着国家法律的调整而调整。
联系: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货币发挥价值尺度职能的结果,而货币是依靠价格标准来发挥价值尺度作用的,价格标准是为货币发挥价值尺度职能服务的。
二、流通手段
1. 货币的流通手段
在商品交换中,当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实现商品的价值时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以货币作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作商品流通。
2.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特点
1 必须是现实的货币。即交易双方必须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等价交换,买卖行为才能完成。比如,我们在商店买商品时,不可能不付出代价就获得商品。

注意:这里的现实货币可以是有形的货币,也可以是无形的货币。

2 不一定是十足价值的货币。货币作为交换媒介时仅仅是一种交易的媒介,作为商品所有者出售商品、换取货币,其目的是用货币去换取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只要货币能够购得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货币本身是否有价值对商品所有者来说并不重要。这种客观事实,使得历史上足值、不足值、甚至于无价值的货币都可以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3.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作用
改变了商品交换的方式由WW变为WG和GW,解决了物物交换的局限性,使商品交换实现了买和卖的分离,便利了商品交换的进行,促进了商品流通的发展。
4.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局限性
由于改变了物物直接交换的运动方式,使买卖分离开来,隐藏着发生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因为,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把买和卖分离开来,使买和卖成为两种独立的行为。有的生产者出卖了自己的商品后并不马上购买,因为一些生产者不买,另一些生产者就不能卖,形成买卖脱节的现象,这种现象不解决,就有可能引起经济危机。所以西方有些学者认为:货币作为一种交换媒介的存在是一般非均衡和非自愿失业的根源。
三、贮藏手段
1. 货币的贮藏手段
当货币暂时退出流通领域而处于静止状态时,货币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
2. 贮藏货币的原因
货币贮藏的实质在于积累和保存价值。
1 对社会公众来说,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货币是一般等价物,货币是价值的化身,可以用来换取自己需要的任何商品,货币又是社会财富的象征,积累了货币就等于保存了社会财富。
2 对于生产者来说,货币贮藏还是保证社会再生产持续不断进行的必要条件。
3. 货币贮藏的方式、特点和作用
金属货币条件下,货币贮藏的方式是窖藏货币,其特点是足值货币,具有蓄水池的作用。
因为,金银本身具有价值,是社会财富的一部分或社会财富的代表,最适合于贮存价值和积累财富。足值的金属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具有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的作用。当流通中的商品减少,需要的货币量减少时,多余的金属货币就会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贮藏起来因为如果货币不退出,普通商品的价格会上升,导致货币金属价值降低,购买商品吃亏;当商品流通量增加,需要的货币增加时,贮藏的货币又会自动投入流通领域成为流通手段因为如果没有货币进入流通,普通商品的价格会下跌,意味着货币金属价值上涨,购买商品合适,自然诱导货币苏醒进入流通。所以,贮藏货币就像蓄水池一样,自发地调节着流通领域中的货币量,使它和商品流通的需要量相适应。所以,在金属货币制度下,贮藏货币的方式是窖藏方式,并且是足值的货币。
在现代货币制度纸币制度的条件下,贮藏货币的方式、特点和作用已经发生了变化。
贮藏方式:一是货币沉淀;二是银行存款;三是利用金融资产贮藏价值。
特点:不足值货币。
贮藏作用:第一,货币沉淀所占比例不大,没有实际意义。持币人将货币保存起来,时间超过一年不动用,本质上就是窖藏货币,但是由于现代货币不是足值货币,这种窖藏已经没有实际意义,所占比例不大。第二,银行存款没有蓄水池的作用。货币存入银行,从持币人的角度看,退出了流通领域,但是银行会运用这笔资金发放贷款,从整个流通领域看并没有退出。所以,不具有蓄水池的作用。第三,现代货币贮藏的前提条件是要求货币的币值保持相对稳定。现代货币不是足值货币,但是本质上是一般等价物,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从个体来看,仍然可以发挥价值贮藏的功能,但是其前提条件是必须保持币值的相对稳定。第四,货币并不是价值贮藏的唯一手段。在现代经济生活中,人们可以利用金融资产贮藏价值。
四、支付手段
1.
货币的支付手段
当货币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时,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这一职能是流通手段的延伸。
货币支付手段的产生源于商业信用。有的商品生产者为了买到商品愿意提前付款,有的商品生产者为了尽快把商品卖出去,愿意先卖商品后收款,这就是赊买赊卖。这时,货币的收付已同商品的买卖在时间和空间上发生了分离,不再是货币执行流通手段时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买卖,而是货币进行单方面的价值转移,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
在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之后,产生于商业信用的货币支付手段职能,广泛运用于各种非商品买卖引起的货币支付,如租金、税金、工资、信贷收支、水费、电费、电话费等。
2. 支付手段的意义和局限性
意义:克服了流通手段的局限性,加速了货币周转,节约了流通费用。
局限性:扩大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使得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孕育的经济危机有了进一步发生的可能。因为赊买赊卖使许多生产者互相欠债,形成债务链条,只要有一个商品生产者欠债不还,不能按期还账,就会引起连锁反应,破坏整个商品交换的信用关系,发生经济危机。

思考:假如货币没有支付手段职能,你的生活会有哪些不便?

知识扩充:世界货币与国际货币
货币越出国境,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时,把它称为世界货币。它在国际范围内执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
在金属货币制度下,作为世界货币,要求货币本体以条块的形式按实际重量发挥职能,不能使用在国内流通的铸币和价值符号,因为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价格标准和铸币形态,不被其他国家认可和接受。世界货币的作用:①国家间的支付手段,用以平衡国际收支逆差。②国家间的购买手段,用以从国外购买商品。③国家间转移财富的手段,用以实现财富的转移,如战争赔款、对外援助、输出资本、慈善事业等。
作为世界货币是以贵金属为条件的。
现代纸币制度下的信用货币不是世界货币,一些发达国家的货币,如美元、英镑、瑞士法郎等曾经广泛地作为国际结算的主要手段,它们并不是世界货币,应该被称为国际货币,发挥世界货币的作用。
能力拓展:思考货币职能之间的相互联系。
提示: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它能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因而它具有价值尺度的职能;因为它能与一切商品相交换,因而具有流通手段职能。没有上述两种职能,货币就不能成为货币。因此,马克思说,货币首先是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换句话说,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是货币。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是随着商品信用交易的发生而发生的,但在进行信用交易时,首先,货币要发挥价值尺度的职能,其后,还有价值的实现,所以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职能的关系密不可分的。正是由于货币能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人们才愿意保存货币,才有贮藏手段职能。同时,贮藏意味着一种潜在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第三节 货 币 制 度
一、货币制度的概念及内容
1.
货币制度的概念
货币制度大约出现在16世纪。货币制度简称币制,是指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本国货币的流通结构和组织形式,它由国家有关货币方面的法令、条例等综合构成。
2.
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1 规定货币材料
即规定一国货币的本位币用什么材料制成,它是整个货币制度的基础,也是货币制度最基本的要素。
货币本位币的材料决定着货币制度的类型。比如,规定用黄金作为本位币的材料就是金本位制度,规定用白银作为本位币的材料就是银本位制度,规定用纸币作为本位币的材料就是纸币本位制度。

注意:以什么样的材料作为本位币币材,不是任意规定的,要受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力的制约。

2 规定货币单位
货币单位是国家法律规定的货币计量单位,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 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目前,世界上货币单位的名称有一百多种,其中用元的较多。据统计,用元作货币单位名称的有50多个国家。按照国际惯例,货币名称与货币单位是一致的。但人民币是例外,如人民币的货币单位是元,货币的名称是人民币。国外一些人,把人民币称为中国元,在2005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有政协代表建议改人民币为中国元。
2 规定货币单位的价值。货币单位的价值是指货币单位所含的货币金属重量。在1973年以前通过规定货币含金量来表示货币的价值,1973年以后,各国都相继取消了货币的含金量。如美国的货币单位为美元,根据1934年1月的法令规定,1美元含纯金0.888671克;中国长期流通白银,1914年北洋政府颁布的《国币条例》规定货币单位名称为圆,含纯银23.977克,合0.648两。1973年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货币单位就慢慢与金属重量脱钩了。
3 规定各种通货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
通货就是流通中的现金,包括主币和辅币。
1 主币。主币也叫本位币,是一个国家的基本通货,是按照国家规定的货币单位和货币金属铸造的货币。其特点如下。
第一,在金本位和银本位制度下,主币的名义价值和实际价值一致,是足值货币。在现代货币制度下,已经无此特点。
第二,主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这种自由铸造是指公民有权把货币金属送到国家铸币厂铸成本位币,不受数量多少的限制。铸币厂代铸货币,不收或只收取少量的铸造费。在流通中磨损超过重量公差的主币不准投入使用,但是可向政府指定的单位兑换新币。这一特点的意义在于:可以保证本位币金属无限制地成为价值尺度,无限制地执行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职能;可以保证本位币的名义价值和实际价值一致;可以保证本位币自发地适应客观流通的需要量。在现代货币制度下,已经无此特点。
第三,主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国家法律赋予主币在一切交易、支付活动中,不论数额大小,出售者和债权人均不得拒收。现代货币制度下,仍然保留了这一特点。
2 辅币。辅币即辅助通货,是主币以下的小额通货,供日常零星交易与找零使用。其特点如下现代货币制度下仍有下列特点。
第一,名义价高于实际价值,是不足值货币。
第二,不能自由铸造,自由熔化,由国家统一铸造,铸币收入归国家所有,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第三,是有限法偿货币。
在纸币本位制下,纸币的发行权由国家货币管理当局所垄断,主币和辅币的名义价值都高于其实际价值,所以,无限法偿与有限法偿的区分已无意义。
4 准备制度
准备制度也叫黄金储备制度,通常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金块和金币的总和,是一国货币稳定的基础。这一制度规定把贵金属集中到国库和中央银行,主要用途如下。
第一,将其作为世界货币的准备金,即用来作为国际支付手段的准备金。
第二,作为时而扩大时而收缩的国内金属货币流通的准备金。
第三,作为支付存款和兑换银行券的准备金。
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金准备最初为十足的金准备,以后由于黄金数量不足,也以一定数量的证券作为准备金。在现代货币制度下,金准备的后两项用途已消失了。由于黄金的地位下降,所以它与外汇储备一起作为国际支付准备金。
二、货币制度的演变
近代世界各国实行的货币制度多种多样,总体可以分为金属本位制度和纸币本位制度两大类。前者与一定量的金属保持比价关系,分为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三种类型;后者与金属没有比价关系,不能兑换金银,又称不可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所以,货币制度又分为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不可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四大类型。

一银本位制
银本位制是历史上出现最早、实施时间最长的一种货币制度。
1. 银本位制的定义
以白银为货币金属,以银币为本位币,称为银本位制。与以后实行的金银复本位制对比,又称银单本位制。
2. 银本位制的特点
1 规定以白银为货币金属,白银享有无限法偿能力。
2 银币可以自由铸造和熔化,并规定了银币的重量、成色、形状及货币单位。
3 白银和银币可以自由输出和输入。
3. 银本位制的局限性缺点、被放弃的原因
1 价值不稳定。由于白银储藏量较丰富,19世纪以后开采技术提高快、白银的产量急剧上升,导致其价格下降。而作为一种货币金属,只有当其价值能保持相对稳定时,才适合充当货币材料,才能保证货币价值的稳定性,白银价格不断下跌的趋势说明白银的价值并不稳定,银本位制不是理想的货币制度。
2 白银体重价廉。在大宗交易时往往要携带大量的白银,既不方便又不安全,局限性很大。
3 白银价格不稳定,各国的银价不一致,波动大,导致汇率不稳定,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价值含量更高,更稳定,携带更方便的货币。16世纪,随着新大陆的发现,墨西哥和秘鲁丰富的银矿及巴西丰富的金矿先后被开采出来。1618世纪,欧洲国家纷纷建立金银复本位制度。但是到20世纪初,中国、印度、墨西哥等少数国家仍采用银本位制。
二金银复本位制
1. 金银复本位制的定义
金银复本位制是金铸币和银铸币同时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它于1663年由英国开始实行,随后欧洲各国纷纷采用。在这种货币制度下,法律规定:金银两种铸币都是本位币,都可以自由铸造跛行本位制例外,可以自由兑换,都是无限法偿货币。
2. 金银复本位制的种类
1 平行本位制
平行本位制是金银两种金属货币均按各自所含的实际价值流通的货币制度。也就是说:在这种货币制度下,金银两种货币的比价由市场上这两种货币金属的比价决定。
平行本位制的缺点是:使市场上的同种商品出现了金币价和银币价两种价格,随着市场上的金银比价的频繁变动,用金币和银币表示的商品的两种价格也随时处于波动之中,给商品交易带来许多麻烦。所以,平行本位制不是稳定的货币制度。
2 双本位制
双本位制是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金银两种货币的固定比价,并要求按法定比价进行流通的货币制度。
双本位制也不是理想的货币制度。因为这种货币制度虽然克服了平行本位制下双重价格的缺陷,但是由于违背了价值规律,又产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在双本位制下,官方的金银比价与市场上金银的比价平行并存,官方比价弹性小,市场比价弹性大,当市场比价发生变化而官方比价没有及时调整时,就会引起金币和银币的实际价值与名义价值相背离,从而使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货币被收藏、熔化,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充斥市场,市场上实际只有一种货币在流通。市场价格为实际价值;官方价格为名义价值。
在货币流通中,名义价值高的货币排斥实际价值高的货币的现象叫劣币驱逐良币规律。这种规律最早由英国财政学家汤姆斯格雷欣发现、提出并上书英国女皇改革铸币制度,又称格雷欣法则。
举例:当市场上的金银比价变化为1∶16,而官方比价未调整,仍为1∶15时,人们会把金币熔化成条块状,到市场上用1∶16的比价兑换成白银,把白银铸成银币,再按1∶15的官方比价兑换成金币,如此循环一圈,就可以得到一份白银的利润。结果流通领域只有一种市场价格低而国家法定价格高的货币在流通,实际上并不是双行本位制。
3 跛行本位制
跛行本位制是金银复本位制向金币本位制过渡的一种货币制度。
为了克服双本位制下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许多国家实行了跛行本位制。在这种货币制度下,金币和银币仍然同为本位币,仍然按法定比价流通和兑换,都具有无限法偿能力,但是只有金币可以自由铸造,银币则不能自由铸造。由于限制银币自由铸造,这样银币的价值不是取决于金属银而是取决于金属金,银币本位币的地位大打折扣,银币成为金币的附属货币,起辅助作用。在这种货币制度下,两种货币的地位不平等,所以,叫跛行本位制。
三金本位制
在金银复本位制下,存在两种本位货币,即存在两种一般等价物,但一般等价物的重要特征是排他性,因此它是一种有缺陷的货币制度,是货币制度的倒退,阻碍了经济发展。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由英国率先实行金单本位制。
1816年英国颁布法令宣布实施金本位制,德国、法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紧随其后,相继实行金本位制,1897年俄国、日本宣布实行金本位制,1900年美国也宣布黄金为唯一的本位币金属,这时资本主义国家差不多都实行了金本位制。当时的中国、印度仍是银本位制。
金本位制又叫金单本位制,是指以黄金作为本位币的一种货币制度,主要形式包括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1. 金币本位制
1 金币本位制的定义
金币本位制是以黄金为货币金属的一种典型的金本位制。由英国于1816年宣布实行,历经近百年。
2 金币本位制的特点
1 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无限法偿,其他金属货币限制铸造、有限法偿,从而保证了黄金在货币制度中的主导地位,使金币的价值与其面额价值相一致,足值的金属货币能够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
2 辅币和银行券等价值符号可以自由兑换金币。各种价值符号可以按面额规定的价值随时兑换金币,确保了各种价值符号能够稳定地代表一定量的黄金进行流通,从而保证了价值符号流通的稳定,不致出现通货贬值价值符号相对稳定。
3 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和输入,黄金是足值货币,只要各国货币单位按其所含黄金折算成一定的比价,就可以自由输出和输入,以结算国际收支差额,有利于国际贸易往来,稳定汇率汇率相对稳定。
4 金准备全部是黄金。
3 金币本位制的优点
1 金币本位制是相对稳定的货币制度,其币值的稳定便于计算产品成本、价格和利润,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发展。
2 币值的稳定又使债权债务的利益不受通货贬值的影响,促进了信用制度的发展。
3 各国通货以黄金为基础,外汇行市相对稳定,黄金能自由地发挥世界货币的职能,为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前提条件。
但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矛盾的加深和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形成,金币本位制的基础地位受到了严重威胁。
4 金币本位制瓦解的原因
1 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起世界黄金存量分配极不平衡。到1913年年末,美、英、法、德、俄五国占有世界黄金存量的23,使很多国家货币流通的基础缩小,金币自由铸造与自由流通的基础受到冲击,动摇了这些国家货币制度的基础。
2 价值符号对金币自由兑换的可能性被削弱。资本主义国家为瓜分世界准备世界战争,大肆增加价值符号的发行,使黄金准备减少,兑换出现危机。
3 黄金在国家间的自由转移也受到很大限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本国垄断资本的利益,实行关税壁垒和贸易保护政策,对黄金输出和输入实行限制,使黄金流动保持对外汇率稳定和调节国际收支的作用削弱。
4 到了20世纪,在高科技工业发展过程中,大量地以黄金为材料,由本身具有价值的黄金充当货币是社会财富的浪费。
5 经济发达时期,要求货币的供应量增加,并且有供给弹性,但黄金的产量不能相应地快速增长,加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许多国家放弃了金币本位制,战后只有美国恢复了金本位制,各国相继实行了没有金币流通的变相的金本位制度,即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2. 金块本位制
1 金块本位制的定义
金块本位制又称生金本位制,是指国内不铸造、不流通金币,而流通代表一定重量黄金的银行券,黄金储存于政府,银行券只能按一定条件向发行银行兑换金块的金本位制。
2 金块本位制的特点即与金币本位制的区别
1 黄金虽然作为本位币,但在国内不流通,不再铸造,只有纸币流通,纸币或银行券仍是金的符号,规定含金量。
2 金块本位制打破了金币本位制下银行券与黄金的自由兑换,这时,黄金由政府集中储存,居民按本位币的含金量在达到一定数额后可兑换金块。如英国1925年规定银行券与金块一次兑换数量不少于1700英镑;法国1928年规定一次至少兑换215000法郎,这样高的限额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是达不到的。
金块本位制减少了对货币黄金的需求,减少了对黄金的发行准备要求,暂时缓解了黄金短缺与商品经济发展之间的冲突,但是,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19241928年期间,英、法、荷兰、比利时等国实行金块本位制,但在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期间及以后,这些国家相继放弃了这种币制,实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3. 金汇兑本位制
1 金汇兑本位制的定义
金汇兑本位制也称虚金本位制,是指国内只流通银行券,而银行券可以按政府规定的汇率自由地兑换成另一采用金币或金块本位制国家的货币,再兑换该国黄金的一种货币制度。
2 金汇兑本位制的特点
1 国内流通银行券并且规定其含金量,但无金块或金币可供兑换,禁止金币的铸造与流通。
2 中央银行将黄金和外汇存在另一实行金币本位制和金块本位制的国家,并规定了本国货币与该国货币的法定兑换比率。
3 居民可按法定兑换比率先用本国货币兑换该国货币,然后再向该国兑换黄金。
实行金汇兑本位制的国家实质上是使本国货币依附在一些经济实力雄厚的外国货币上,处于附庸地位,因而货币政策受经济实力强的国家的牵制,同时附庸国家向其大量提取外汇准备或兑取黄金也会影响后者的币值稳定。
3 金汇兑本位制与金块本位制的相同点
1 在两种货币制度下,货币单位都规定了含金量,国内只流通银行券,没有金铸币流通。失去了货币自发调节流通需要量的作用,币值自动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也不复存在;银行券不能自由兑换黄金,削弱了货币制度的基础。
2 节省了黄金的使用,使经济的发展摆脱了黄金数量的限制。
3 都没有足够的货币发行准备,货币的价值经常波动,仍然是很不稳定的货币制度。
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都是残缺不全的金本位货币制度。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殖民地国家如印度、菲律宾等实行金本位货币制度;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意大利、奥地利、中国、波兰等国家实行这种货币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在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的国际货币会议上确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是一种全球范围的金汇兑本位制。这一体系规定了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制度,把各国货币都变成了美国货币的依附。直到1973年,由于美国宣布与黄金脱钩,金汇兑本位制才正式停止。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风暴彻底摧毁了这种残缺不全的金本位制,迫使经济学家放弃了自发调节经济的思想而主张国家干预经济,于是资本主义各国先后实行了纸币制度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四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纸币本位制度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各国普遍实行这种制度。
1.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的定义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是指以不兑换黄金的纸币或银行券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
它是货币制度演进过程中质的飞跃,突破了货币商品形态的桎梏,而以本身没有价值的信用货币作为流通中的一般等价物,在这种货币制度下黄金量不再是确定货币币值及两种货币汇率的标准。
2. 实行不兑现货币制度的原因
1 金属货币本位制本身具有不可克服的缺陷
金属货币制度,特别是金单本位制,虽然具有稳定性的优点,但是其缺陷也是致命的。
1 金属货币制度需要足够的贵金属作为货币发行准备和货币流通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贵金属贮藏量和产量的有限性与商品生产和流通规模不断扩大的矛盾日益尖锐。尽管实行部分准备金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这一矛盾,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这一矛盾。人类社会的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规模远远大于贵金属的存量总和。社会经济发展在客观上要求有一种不受自然资源限制,并可以调节其数量的灵活而又有弹性的货币供给制度。金本位制度下货币需求受黄金开采能力的限制,纸币因其材料来源充足而成为人们选择的对象。
2 在金属货币制度下,一国经济受国外影响太大。在金银可以自由输出、输入的时候,各国经济密切相关。在实行金汇兑本位制时,各国为了维持汇率稳定,必须调整其国内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目标。这些不利于一国实行独立的经济政策。这也是各国放弃金属货币制度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资本主义各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冲击下,黄金分配极度不平衡,主要集中在美国,多数国家黄金不足,使其难以维持黄金对内的自由铸造、向上熔化以满足流通的需要,也难以维持黄金的向上输出、输入,从而保证固定汇率制度。
3 黄金本身是社会财富,由其充当一般等价物,流通费用高,是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以纸币作为货币材料,纸的价值含量很低,即使有了磨损,也不会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而且更便于携带、保管等。这些,都是金属货币所不及的。
当然,纸币与存款货币和电子货币相比,在支付速度、交易成本方面处于劣势,所以纸币也将终究被淘汰。
3.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的特点
1 货币由不兑现银行券和银行存款构成,都是信用货币。不兑现银行券由国家授权中央银行垄断发行,具有无限法偿能力,体现着对持有者的负债,银行存款体现着对存款者的负债,都体现着信用关系。
2 信用货币都是通过银行放款投入流通领域中的,与金铸币通过自由铸造投入流通领域有了根本的区别。
3 黄金已退出国内流通领域。信用货币不能兑换黄金,也不规定含金量,不与任何金属货币保持等价关系,货币发行不以金银做准备,不受金银数量的约束。
4 国家对通货的管理成为经济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在不兑现的货币制度下,银行放松银根,信用货币投放过多,则通货膨胀产生;银行收缩银根,则通货紧缩。由于此时黄金对货币流通量的自发调节作用已不复存在,因此为使货币流通量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由国家对银行信用加以调控。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纸币,代替黄金成为本位币,黄金完全退出货币流通,这种现象称为黄金的非货币化。但黄金由于在历史上曾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发达的交易市场,所以仍然是各国真实的储备资产。纸币作为价值符号取代金属货币,但纸币并不是货币形式的终结,前已述及电子货币是继纸币革命后货币形式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它的流通不需要借助任何有形的实物,而是依靠光波、电波进行信息传递和处理并且发挥着货币的各种职能。
三、人民币与中国内地的货币制度
人民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唯一自由流通的货币,独占内地货币市场并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发行和管理。
一人民币的产生
人民币是在我国革命战争时期根据地货币的基础上产生的。最早的根据地货币是1927年1月湖南平民银行发行的临时兑换券。各根据地货币在支援革命战争、发展解放区经济、开展对敌斗争、稳定金融物价等方面起到过积极的作用。全国解放前夕,为了适应迅速发展的政治、军事、经济发展需要,迫切需要统一货币市场,于是在中国人民银行1948年12月1日成立伊始,就发行了人民币,与此同时陆续收回各解放区货币,禁止金银、外币的计价流通,收兑肃清了国民党政府发行的金元券、银行券等各种货币,使人民币成为唯一合法流通的货币,从而统一了货币市场。1955年3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又发行了新人民币,收兑旧人民币,从此各机关、团体、企业及个人的一切货币收支、账簿记载及国际清算,均以新人民币为计量单位,从而巩固了人民币在我国唯一合法流通的地位。
二人民币的性质

人民币作为货币发挥着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1. 人民币是一种信用货币
1 从发行程序看,人民币是通过收购金银、外汇或通过信贷程序发行的,是经济发行,其发行量是根据社会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客观需要决定的,其流通量随生产和流通规模而伸缩。
2 从信用关系看,人民币的发行是中国人民银行的负债,是社会公众索取价值的凭证,人民币的持有人是债权人,这种信用关系的消除通过特殊的兑换方式实现,即国家保证以相对稳定的价格供应商品和劳务,人民币持有人以稳定的价格得到相应的商品和劳务而得以兑现。
2. 人民币的内涵是商品价值符号
即人民币没有法定含金量,也不能自由兑换黄金,人民币币值和商品价值及价格密切联系,人民币币值与商品价格变化成反比,而和商品价值总量变化成正比。
3. 人民币是信用货币,也有可能转化为纸币
只要出现财政赤字,就有可能强制发行人民币,而人民币过量发行,必然导致币值下跌,发生通货膨胀,这时人民币就可能转化为不兑现纸币从理论上看,是没有商品物资对应、多余部分,但在实践中无法区分哪一部分是纸币,哪一部分是信用货币。
综上所述,人民币是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转化为纸币的信用货币,是在流通中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的价值符号。
三人民币的兑换性
货币的兑换性是指一种货币兑换成别种货币或支付手段的能力。按货币可兑换的程度可分为自由兑换货币、有限度可兑换货币、不可兑换货币三种,实践中常有可自由兑换货币、有限度的可兑换货币、不完全自由兑换货币、完全自由兑换货币之分。
1 可自由兑换货币是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员国对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下交易的资金支付和转移不加限制,不实行歧视性货币安排或多重汇率制,并随时有义务按别国要求换回其经济往来中的结存本国货币。
2 有限度的可兑换货币是指依货币持有者身份、交易方式、资金用途、支付方式等方面,把本国货币兑换成外币的可能性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比如非居民境外居民可自由兑换、区域性自由兑换、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自由兑换、资本转移自由兑换、定期限额自由兑换等。
3 不完全自由兑换货币是仅指国内所有厂商和公众能够自由地、不受限制地用本国货币在本国从金融机构购买外汇。
4 完全自由兑换货币是指一国货币不仅能在国内自由地转化为其他货币,而且在国外、在国际外汇市场上也能自由地转化成其他货币,不论持有本国货币者是本国人或外国人,不论是贸易业务或非贸易业务,不论是经常项目或资本项目都可以进行兑换。
我国人民币已实现经常项目下可自由兑换,人民币的目标是逐步成为完全自由兑换货币。
1. 成为完全自由兑换货币的条件
1 政府要有充足的国际储备。
2 必须有强大的国力支持和高度的经济开放。
3 必须有宏观金融的稳定和汇率的稳定。
4 必须有比较完善的金融市场。
5 必须有微观经济方面的配套机制等。
而我国目前尚不具备上述条件。
2. 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前期准备
1 进一步放开和理顺价格,强化企业产权改革,没有企业经营的市场化和高效化就不可能有真正稳定的人民币自由兑换。
2 健全货币稳定机制和财税控制机制,加深金融和财税体制改革,这是确保人民币自由兑换后经济和金融稳定的条件。
3 培育短期货币市场,这是实行宏观金融调控的重要手段。
4 形成合理的汇率,使人民币的汇率在过渡期中尽可能地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从而使人民币汇率水平恰当。
四我国的货币制度

我国的货币起源于商代。在秦统一币制之前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货币形态和货币体系。秦对我国货币制度的突出贡献在于统一了混乱的货币形态和货币单位,即推出了历史上使用的方孔铜钱,但并没有统一铸造权和发行权。
我国历史上的币制主要以银铜本位制为主。日常交易用铜钱,大宗交易用银两,黄金有时也用作支付或被储藏,金银以金属重量计值。由于银两成色不同,重量不一,造成交易困难,同样也限制了交易、流通范围。
随着外国金融侵入,外国银元流入,1933年国民党政府宣布废两改元,公布《银本位币铸造条例》,银两制退出历史舞台,健全了银本位制,银元成为中国的本位货币。当时的银元可以自由铸造,具有无限法偿能力,银元重62. 6971克,其中银占88%,铜占12%,1935年11月又宣布实行法币改革,废止了银本位制,于是银元货币制度结束。法币政策规定:中央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禁止银元流通,法币可以兑换外汇,其实这是一种典型的金本位制下的金汇兑本位制。
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法币兑换外币受到限制,我国的货币制度演化为纯纸币制度。
1948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人民币,自此形成了我国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货币制度。
人民币的货币单位为元,主币面额为100元、50元、10元、5元、3元1964年停止流通、2元、1元七种,辅币纸质面额为5角、2角、1角、5分、2分、1分六种。其中,1元面额的主币和辅币均有纸币和金属硬币两种类型。
从1999年10月始,我国正式发行1999年版的新币,新币中增加了20元的主币。
人民币的发行权属于国家,国家授权中国人民银行具体组织实施货币发行业务。
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通货。按规定我国严禁金、银、外币计价流通,金、银、外币作为国际储备金,由国家集中保管,主要用来平衡国际收支。
知识扩充:货币制度与国家主权的关系
从货币形态和货币制度的演进过程中,会发现货币制度与国家制度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国家对货币制度的管理主要出于两个方面的利益考虑。一方面是货币作为公用事业所带来的间接利益。货币的使用有利于商品的交易,促进市场规模的扩大和生产能力的提高,增强国家的实力。另一方面,随着铸币的产生,政府可以依靠自身的信誉,发行不足值的价值符号,如劣质铸币、兑现和不可兑现的信用货币,这样就会带来直接的铸币税收入。国家为了获取这两种收益,便垄断货币的发行权,并将货币制度作为国家主权的一项内容,禁止其他人对货币制度进行干预。由于国家组织结构和行为方式的改变,货币制度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迁。特别是受到经济的、技术的方方面面的影响,货币的范畴也开始改变。商业银行存款货币构成现行货币的主体,侵蚀了国家货币发行的垄断权。加之电子货币、网络银行的出现,都会削弱国家垄断货币发行权的能力,因此,国家适应变化了的外部形势,不再强调货币的国家主权特征,在保证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发行的基础上,同其他经济主体分享货币发行的收益。
货币制度超越了国家主权。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为了适应经济发展,一些国家组织了区域经济联盟,并将货币发行权交给区域中央银行,如欧盟的欧洲中央银行、西非的货币联盟、中非货币联盟等,这样,货币制度和国家主权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分离。
就中国货币制度来说,一国两制丰富了货币制度和国家主权关系的内容。由于多种社会制度并存,与之相适应的货币制度也应该是多种形态并存。随着香港、澳门以及台湾问题的解决,中国的货币制度可能会呈现人民币、港币、澳币和台湾的货币在不同区域共同流通的一国多币的特征。
本 章 小 结
本章从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入手,揭示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通过讨论货币本质、固有的职能、质与量的规定性以及货币制度的演变,从而把握货币这个经济金融领域最基本、最重要的经济事物的历史与逻辑的联系,对货币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1 货币是市场经济最重要的经济要素之一,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产物,是在长期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过程中,逐渐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结果。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等四个阶段。
2 从货币的产生过程可以看出,货币是商品,但货币不是普通的商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并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这就是货币的本质。
3 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本质所决定的内在功能。在现代经济生活中,一般认为货币具有五种职能。这五种职能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4 货币层次划分的依据是流动性。流动性是指金融资产不受损失并及时转化成现实购买力的能力。
5 币材决定货币制度类型。从币材变化的过程可以看出,货币制度主要经历了金属货币本位制和信用货币本位制两个阶段。金属货币本位制又可以划分为三类典型的货币制度,即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和金本位制。
本 章 习 题
1.
简要回答货币的本质。
2.
简要回答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具有的特征。
3.
简要回答信用货币取得世界货币职能的一般条件。
4.
货币制度及其构成要素。
5.
简述货币制度的类型。
6.
简要回答金币本位制的特点。
7.
什么是劣币驱逐良币?
8.
简要回答本位币的特点。
9.
简要回答银行券和现代信用货币的区别?
10.
简要回答我国的人民币制度?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